| 顯示地圖 |
|
|
文昌塔投訴電話 北海市旅遊投訴電話:0779-3060140
廣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71-5529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文昌塔位於合浦縣城南約3公裏處,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塔為八角形,高約36米,塔座8.1米,內徑2.6米。為7層疊澀密檐磚塔,其造型從底層嚮上逐層收窄,塔頂為一紅鬍蘆。
每層開着東西通風門,即坤門與鳳門,其餘是作裝飾之用的假門,塔內有階梯盤旋而上。塔身為白色,角邊和拱門邊為紅色,紅白鮮明,既樸素又美觀。登塔眺望,北海遠景盡收眼底。
塔基比塔座大出約一米,用長條石板構築,也呈八角形。塔身結構全用青磚對縫粘砌,表層抹灰漿,其造型是從底層嚮上逐層收攏,一層比一層狹,一層比一層小,並在塔心設階梯逐層次第迴旋往上,可登至頂部。在塔的底層,開有東西嚮大門,這便是入口出口之處。
文昌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義。文昌塔現為廣西南部寶塔之冠,這對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及建築力學都有較大的價值。
文昌塔1981年曾修葺一次。1982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文昌塔又稱文筆塔、文峰塔一般高七層、九層、十一層,它的心理暗示作用同文昌帝君。相傳文昌帝君是上界掌管文章之神,所以我國古代書院往往在供奉孔子的同時,供奉文昌帝君。有些城市還建有文昌閣或魁星等高大建築,以代替文昌塔。古人建造文昌塔的作用在於彌補當地文峰的不足,從而可以多出文人才子。正如《陽宅三要》所說:“凡都省府廳州縣,文人不利,不發科甲者,宜於甲、申、丙、丁四字上立一文筆塔,衹要高過別山,即發科甲;或山上立文筆,或平地修高塔,皆為文峰”。於是,讀書人為了應考順利,尤其是古代和當今港臺一帶,供奉文昌帝君和在傢裏或辦公室安放袖珍文昌塔就不以為奇了。
文昌塔:為最常用旺文啓智利學業之法器,利於讀書、功名及事業。古人一直非常重視文昌,凡是有文昌塔的城市,都出過很多文人墨客的。文昌利於文思敏捷、思維發達、效率高漲、提升業績,尤利學者、文職人員出更多成績和功名及事業的更大發展。安放文昌塔的簡易方法:學子學童可將文昌塔安放在床頭或書桌,成人可將文昌塔安放在書櫃中或寫字檯上面;如果方便的話,最好讓易學人員觀測出文昌位或人丁當旺之星將文昌塔安放則更利於生貴子、旺貴氣。
關於文昌塔或文昌閣的風水實踐,江西《芳溪熊氏青雲塔》曾經記載:“水口之間宜有高峰聳峙,所以貯財源而興文運者也。”“芳溪四面皆山,東有桐岡、相臺,西有獅嶺、風坡,北有牛洞、太山,南有爐峰、筆架,其縝密之勢,立如屏墻,惟東南山勢平遠……自雍正乙卯歲依形傢之理於洪源、長滕二水交匯之際,特起文閣以鎮之,又得萬年橋籠其秀,萬述橋砥其流,於是財源之茂,人文之舉,連綿科甲。”則又在文運昌盛之外,加上財源茂美,可謂一舉兩得。 |
|
文昌塔位於廣西合浦縣城南約3公裏處,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塔為八角形,高約36米,塔座8.1米,內徑2.6米。為7層疊澀密檐磚塔,其造型從底層嚮上逐層收窄,塔頂為一紅鬍蘆。每層開着東西通風門,即坤門與鳳門,其餘是作裝飾之用的假門,塔內有階梯盤旋而上。 塔身為白色,角邊和拱門邊為紅色,紅白鮮明,既樸素又美觀。登塔眺望,北海遠景盡收眼底。
文昌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義。文昌塔現為廣西南部寶塔之冠,這對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及建築力學都有較大的價值。 |
|
| 位於湖南洞口縣文昌閣附近,因此而得名。塔始建於鹹豐十年(1860年)。七級八面,高42.6米,圍長37.3米,腳深6米。造形雄偉壯麗,結構復雜嚴謹,內設蠃旋式梯級行人走道,穹廬式圈頂,檐面和中心內壁均有彩畫裝飾。頂部蓋似鐵頂,飛檐翹角,四周八個鬥角懸八衹銅鈴,清風徐起,鈴聲悅耳。塔頂有常青樹數株,如冠似蓋,把塔點綴得十分壯觀。進門石柱上刻有一聯:“碧水環流地疑蓬島;青雲直上人在瓊霄。”內壁有增生、顯慶、鬆川等人的題詩。此塔與洄竜洲隔江相望,人言洄竜如舟,文塔似篙,相映成趣。 |
|
文昌塔,坐落在和縣城小南門外的橫江河北岸,東與鋼城馬鞍山隔江相望,南與天門山遙遙相對,北和鎮淮樓猶如賓客拱揖。此塔為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和州知州郭繼芳所建。後人有說此塔是為紀念中唐和州詩人張籍字文昌而建的。但根據當時狀元焦竑所撰《文昌塔記》載:“歷陽郡侯郭公莅政三年,農嬉於野,士勵於學,詢民疾苦,靡痛不捐,鹹曰:郡水泄自東南,形勝不備,積不宿世,士不登朝,堪輿之言驗矣。願建浮屠以壯形勝。”可見,當時因相信風水迷信認為和州東南水泄,形勝不備,造成文風不振,士不登朝,故建此塔,以祝望文風昌盛。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州州同何飛鳳重修此塔;1922年,和縣知事劉東甫又重修,並立有《重修文昌塔碑記》(為張伯禧撰、阿慶華書)。塔東還建有郭公祠,內立“去思碑”,以紀念郭繼芳始建文昌塔的勞績。祠內住有道士,是為護塔而設。
文昌塔7層,磚木結構,高30餘米,外呈六角形,內正方形,塔門朝南。每層外以磚砌鬥拱挑檐,內以木柱支撐,並有木板平鋪。塔門上方嵌有磚雕人物像及鯉魚跳竜門等圖案。從第二層開始,每方每層自下而上以磚砌圈形小門6扇,開閉相間,且平穿對應。在第二層六方圈門之上,塔檐之下,分別磚雕“步蟾踏鬥”、“吞霄接漢”等陽文,皆自右至左橫書正楷。塔頂上扣一覆鉢(俗稱鐵鍋),頂下磚砌圓錐形脊式,脊下鋪以小瓦。一層底部設木梯,可旋梯而上,直登第七層頂部,鳥瞰大江、山川。
近400年來,文昌塔歷經風雨侵蝕,戰火摧殘。日軍侵和期間,日艦曾在金河口水面炮擊文昌塔。塔雖被擊中,但因塔身基堅實故未倒。現在,塔的東北面尚留有一炮彈窟窿。由於此塔位於沉積泥沙和礫石地層,故年久塔身嚮東北傾斜,由此也引來一些傳說和評論,例如,有人在報刊上評說文昌塔是中國境內斜塔之一。1982年4月1日,文昌塔被和縣人民政府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4月,因頑童作嬉釀成塔內木結構失火,經消防隊搶救熄滅。1986年11月,縣人民政府撥款對文昌塔加固維修,使之依然雄立蒼穹,祝望新時期和州文風更加昌盛。 |
|
|
|
| 合浦文昌塔 | 鳳凰文昌塔 | 祁陽文昌塔 | | 洞口縣文昌塔 | 文昌塔三譚紀念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