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qiāo zhū gàng
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解釋: 比喻利用別人的弱點或以某事為藉口來訛詐。
資料來源: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7回:“兄弟敲竹杠,也算會敲的了,難道這裏頭還有竹杠不成?”
例子: 《木刻紀程》是用原木版印的,因為版面不平,被印刷廠大~,上當不淺。★魯迅《書信集·緻鄭振鐸》
謎語: 漁鼓藝人打鼓幫
|
|
| 利用他人的弱點或找藉口來索取財物或擡高價格你怎麽敲竹杠敲到我頭上來了? |
qiāo zhú gàng qiāo zhú gàng |
| 利用別人的短處或不利地位,從中漁利 |
|
| 佈置得花花緑緑的小客棧,房客明明知道到那裏就要被敲竹杠 |
|
| 利用別人的弱點或藉某種口實索取財物,或擡高價格。《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兄弟敲竹槓,也算會敲的了,難道這裏頭還有竹槓不成?”亦作“ 敲竹杠 ”。 魯迅 《書信集·緻鄭振鐸》:“《木刻紀程》是用原木版印的,因為版面不平,被印刷廠大敲竹杠,上當不淺。” 丁西林 《三塊錢國幣》:“這樣的三間破房子,一個月要四十塊錢的房租。打仗以前,連四塊錢都沒有人要,簡直是硬敲竹杠!” |
|
| 見“ 敲竹槓 ”。 |
|
| 比喻利用別人的弱點或以某種口實為藉口來索取財物。 |
|
qiāo zhú gàng
利用他人的弱點或找藉口來索取財物或擡高價格:你怎麽敲竹杠敲到我頭上來了?
比喻利用別人的弱點或以某事為藉口來訛詐。
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7回:“兄弟敲竹杠,也算會敲的了,難道這裏頭還有竹杠不成?”
“敲竹杠”一詞的來歷
清朝末年,鴉片走私十分嚴重,走私販子為躲避關卡檢查,挖空心思藏匿鴉片。水上走私的販子把毒品密藏在竹製的船篙裏,隨船從水路運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駛至浙江紹興碼頭,緝私官帶人上船檢查,查遍了船艙的每個角落也沒發現鴉片。這時,一個師爺吸着長煙筒,漫不經心地走到船艄,信手在撐船的竹篙上敲煙灰,敲得竹篙“嘟嘟”直響,別人沒有反應,船主卻嚇得面色大變,知道師爺已看透了秘密,慌忙把這位師爺請到後艙,掏出大把的銀子悄悄塞給他,請他關照,不要再敲竹篙了。師爺得到銀子便沒說什麽,隨緝私人員下船去了。此後,“敲竹杠”便成了訛詐財物的代名詞,並一直沿用下來。
“敲竹杠”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四川山區,有錢人進山燒香時乘坐着一種用竹桿做的滑桿,滑桿由人擡着。走到半山腰擡滑桿的人就敲着滑杠,要求加工錢,否則就不擡人,乘坐滑桿的衹好加錢。
還有一說:清朝末年,市場上小額的買賣,以銅錢作為單位,店傢接錢後便丟在用竹杠做的錢筒裏,晚上結賬時再倒出來,謂之“盤錢”,又稱之為“盤點”。當時上海城裏有傢店鋪,老闆很不老實,陌生顧客進門,往往隨意提價。每當夥計在接待顧客時,店主就敲竹杠一下,示意提價。 |
|
- : Fleece
- vt.: soak
|
|
- v. faire payer trop cher un article en profitant de l'ignorance de l'acheteur, extorquer de l'argent par menace ou chantage
|
|
| 巧取豪奪, 敲詐勒索, 敲榨勒索, 巧偷豪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