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類 > 政治
目錄
No. 1
  階級、政黨、民族、國傢內部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又為經濟基礎服務。當社會上存在着階級的時候,突出表現為敵對階級之間的鬥爭。其核心問題是政權問題,包括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兩個方面。
zhèng zhì zhèng zhì
  政府、政黨、集團或個人在國傢事務方面的活動。治理國傢施行的措施
No. 3
  政治傢
No. 4
  政治未畢通也。(政治沒有完全上軌道。畢:全。通:通達,不受阻,可譯成“上軌道”。)——漢· 賈誼《論積貯疏》
No. 5
  政事得以治理;政事清明。《書·畢命》:“道洽政治,澤潤生命。” 孔 傳:“道至普洽,政化治理,其德澤惠施,乃浸潤生民。” 漢 賈誼 《新書·大政下》:“有教然後政治也,政治然後民勸之。”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傳》:“ 周 田 皆以政治著聞,遞遷大位。” 清 黃宗羲 《與康明府書》:“如此,則老父母之政治,與 昌黎 、 文惠 而為三矣。”
No. 6
  政事的治理。《宋書·沉攸之傳》:“至 荊州 ,政治如在 夏口 ,營造舟甲,常如敵至。” 明 方孝儒 《先府君行狀》:“執政詢以政治,乃驚曰:‘今列郡闕守長,而先生適至,朝廷之幸,吾安敢蔽賢?’”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湯文正》:“歸自洗其堂廡曰:‘前令 郭琇 已死,今來者又一 郭琇 也。’其政治為之一變。”
No. 7
  指治理國傢所施行的一切措施。《周禮·地官·遂人》:“掌其政治禁令。”《漢書·京房傳》:“ 顯 告 房 與 張博 通謀,非謗政治,歸惡天子,詿誤諸侯王。” 清 戴名世 《史論》:“且夫作史者,必取一代之政治典章因革損益之故,與夫事之成敗得失,人之邪正,一一瞭然洞然於胸中,而後執筆操簡,發凡起例,定為一書。”
No. 8
  指政府、政黨、社會團體和個人在內政及國際關係方面的活動。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地方由少數讀書人與多數軍官,在政治上與婚姻上兩面的結合,産生了一個上層階級。”
政治的詞源
  不少西方語言中的「政治」一詞(法語politique、德語Politik、英語politics),都來自希臘語πολις,這個詞可以考證出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荷馬史詩》中,最初的含義是城堡或衛城。古希臘的雅典人將修建在山頂的衛城稱為“阿剋羅波裏”,簡稱為“波裏”,城邦製形成後,“波裏”就成為了具有政治意義的城邦的代名詞,後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結合在一起而被賦予“邦”或“國”的意義。後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傢等詞。因此,“政治”一詞一開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參與統治、管理、參與、鬥爭等各種公共生活行為的總和。
  中國先秦諸子也使用過“政治”一詞,。《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政”主要指國傢的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態等。
  在中國古代,“政”一般表示: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亂宋國之政”
  一種統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符合禮儀的道德和修養,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們的政務活動,如“其在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
  “治”在中國古代則一般表示
  安定祥和的社會狀態,如“天下交相愛則治”
  統治、治國等治理活動,例如“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
  中國古代的這些“政治”的含義,與西方和古希臘的“政治”含義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衹是一種君主和大臣們維護統治、治理國傢的活動。
  中文裏現代的“政治”一詞,來自於日本人翻譯西方語言時用漢字創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詞。當英文的Politics從日本傳入中國時,人們在漢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孫中山認為應該使用“政治”來對譯,認為“政就是衆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衆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這一說法在當時的中國非常具有影響力。政治的定義由於人們在不同時代面臨的歷史任務不同,需要政治發揮作用的側重點和着力點不同再加上不同歷史觀的影響,所以在解釋政治概念時所強調的內容也就不同,於是就産生了對什麽是政治的各種各樣回答,形成了衆多的關於政治的定義。
  馬剋思、恩格斯、列寧認為,“一切階級鬥爭都是政治鬥爭”,“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鬥爭”,“政治就是參與國傢事務,給國傢定方向,確定國傢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這些論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質、屬性、基本內容和特徵,是研究政治現象和為政治下定義的指導思想。
  西方的政治學家為政治下過許多定義,例如:①認為政治是國傢的活動,是治理國傢,是奪取或保存權力的行為。②認為政治是權力鬥爭,是人際關係中的權力現象。③認為政治是人們在安排公共事務中表達個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種活動,政治的目標是製定政策,也就是處理公共事務。④認為政治是製定和執行政策的過程。⑤認為政治是一種社會的利益關係,是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治學界對“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階級為維護和發展本階級利益而處理本階級內部以及與其他階級、民族、國傢的關係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階級或集團為實現其經濟要求而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活動,以及實行的對內對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個生活領域的、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動。④政治是階級社會的産物,是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集中表現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權力鬥爭、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和使用等。政治的特徵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的上層建築,出現在産生階級對立和産生國傢的時候,並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國傢相聯繫。政治同各種權力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各種權力主體為獲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必然發生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衝突,從而决定了政治鬥爭總是為某種利益而進行的基本屬性。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權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滿足等,對於各種權力主體來說,都是政治運行的基本動力。政治作為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現為以國傢權力為依托的各種支配行為和以對國傢的製約性權力為依托的各種反支配行為,如統治行為、管理行為、參與行為、鬥爭行為、領導行為、反政府行為、權威性影響、權力競爭等。這些行為的共同特點是都以利益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強製性、支配性和相互鬥爭性。政治作為權力主體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為上述特定行為的相互作用。如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管理與參與的關係、權威與服從的關係、相互鬥爭的關係等。這些關係又基本上取决於社會經濟關係所具有的必然性。政治的演變古希臘
  古希臘的政治是城邦政治。年滿20歲的公民(不包括婦女、奴隸和外邦人)都參與城邦的管理和統治工作。在古希臘人看來,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義在於實踐自己的德行。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因此人也就是天生有德性的動物。人們在公共活動中充分展現他的德行。亞裏士多德說:“政治的目標是追求至善。”
  城邦公民之間的通過說服來達到政治目的。肯尼斯·米諾格認為,在古希臘,“人與人之間在政治關係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傢都衹是服從自己製定的法律,並輪流做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古羅馬
  羅馬共和國的政體本質上是一種和古希臘一樣的城邦政體。這時的政治就是共和國的活動。“共和國”(Res Public)中的publicus(公共)源自populus(人民)。當時這個詞的意思是“人民的共同事務”。在古羅馬的政治中,對共和國的建立和維持是其核心。
  在羅馬人看來,王權統治是一種奴役。因此羅馬人設立了兩名執政官和保民官來維持這種統治。為了維護人民的自由,古羅馬發展出了三種不同的權力和兩種和諧狀態:
  不同的權力
  potentia,實在的權力
  potestas,根據制度設置的職位所具有的權利和權力
  權威(auctoritas),在政治活動和制度中對宗教和祖先的崇拜,表現為元老院的承襲體製和對政治的咨詢權
  和諧狀態
  奉公守法
  自由辯論
  西方中世紀
  中世紀的歐洲政治是處於古代政治和現代政治的轉型期。隨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城邦體製被破壞,逐漸形成了賞賜和分封體製,政治已經不再是所有公民平等參與的公共活動,而成為了國王和大臣們的活動。政治已經不是為了共同起源、共同信仰而實現正義的活動,而成為了一種利益政治政治活動中解决問題的手段由對話和說服,變成了暴力和戰爭,成為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政治的超越意義已經不存在。托馬斯·阿奎那把亞裏士多德的名言“人依其本性是政治的動物”改成了“人依其本性是社會的動物”。
  隨着基督教的興起和發展,宗教信仰成為了人們所追求的人生意義,而不是古代時候的政治。從封建統治下發展出來的這種政治成為了現代政治的起源。
  古代中國
  中國古代的政治和西方以及古希臘的政治含義有很大不同。中國古代的政治很大意義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統治國傢的活動。這種政治被宣揚為上承天命,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天意,而惡政則違背天道,會受到懲罰。
  中國古代的政治貫穿了個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動的標準。在這種政治下,缺乏制度上的規範,政治的運作更多依靠道德規範。
  現代政治
  現代的政治是從近現代的國傢上發展出來的,來自於市民社會的興起。這形成了一種以私人利益為基礎的社會關係,從而經濟生活對政治生活産生了控製,政治需要從經濟中尋求合法性的支持,政治的職能變成了維護經濟利益的展開。因此馬剋思提出,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以政治權利為核心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總和。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對現代政治具有很重要的影響。自此,政治成為了獲得、保持、奪取權力的各種活動的總稱。
  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傢接受了馬剋思主義的政治觀,認為“一切階級鬥爭都是政治鬥爭”,“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鬥爭,政治就是反對世界資産階級而爭取解放的無産階級的關係”等。中國在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提出政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把政治轉到了為經濟建設服務上來。改變了社會主義國傢對政治的認識。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世界越來越小,現在政治的含義也包括處理國際事務。政治的發展政治隨着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進程而發展,社會成員參與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也隨之嚮前發展。歷史上,政治一開始就是圍繞國傢權力展開的,表現為人們攫取、維護、建設、執行、製約國傢權力的全部活動。政治現象産生之後,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已高度成熟。在現代,政治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巨大社會力量。政治現象還將在人類社會長期存在,衹有當人類的政治生活發展到從根本上改變少數人管理多數人的政治模式,實現社會的自我管理時,原來意義上的政治現象纔會轉化為一般社會現象而最後消亡。關於政治體製政治體製指政治制度的具體表現和實施形式,是管理國傢政治事務的規範體係,具體指與國傢根本制度相適應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工作制度等具體制度。簡稱政體。
  政治體製指國傢政權的組織和管理形式以及有關國傢政治活動的制度。它首先指國傢政權的形式,包括國傢的政體形式(如君主立憲製、議會共和製、總統共和製及委員會製),結構形式(如單一製、聯邦製與邦聯製)以及國傢政權機構的組織與活動原則(如三權分立原則);其次它還包括與國傢政權相聯繫的其他組織和政治行為的制度(如政黨制度、選舉制度)。現代西方政治體製的典型形式是資産階級民主製。20世紀70年代中期,隨着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的政權更迭,資産階級民主製成為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傢通行的政治模式。政治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係政治與經濟、法律、宗教、道德等社會現象有密切聯繫並且互相影響。
  ①與經濟的關係。經濟是整個社會的基礎,也是政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反映,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一方面,政治的發展最終取决於經濟生活的狀況,取决於社會生産力的性質和發展水平以及社會生産力與社會生産關係之間的矛盾運動的狀況。另一方面,政治對於經濟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它極大地影響經濟的發展,並在一定的條件下决定着生産關係和生産力之間的矛盾運動的狀況。政治對經濟的作用最經常的是通過國傢權力來實現的。
  ②與法律的關係。政治和法律的關係主要通過國傢權力與法的關係反映出來。國傢和法律是階級鬥爭的産物和工具,是統治階級意志的代表和體現,都屬於上層建築,産生於和决定於社會的經濟基礎。在兩者的關係中,政治是根本,是法律産生的前提。法律總是由國傢製定和認可的,法律的權威和效力是以國傢權力為後盾的。另一方面,法律對於政治也有重大的影響,它體現國傢的意志,通過法的準則來鞏固國傢權力並維持國傢權力的正常運行。
  ③與宗教的關係。政治與宗教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密切的聯繫。在歷史上,宗教曾經是政治統治的重要工具。宗教衝突往往是民族鬥爭、階級鬥爭或不同政治集團鬥爭的表現形式。在現代社會,在國傢的政治權力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宗教與政治的關係已越來越疏遠,這已成為政治進步的標志。
  ④與道德的關係。政治與道德也有密切的聯繫。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受政治製約,為一定階級的利益服務。道德能造成一種有利於鞏固國傢權力的社會秩序及與此相關的心理基礎,有助於政治的正常運行特別是國傢權力的維持。同時,政治對道德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巨大的作用,一種道德風尚的建立和發展往往需要藉助於政治力量才能實現。馬剋思對政治的定義和理解定義: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總和。
  理解:①政治的根源是經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關係歸根到底是由經濟關係决定的;②政治的實質是階級關係。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權力。國傢政權是政治權力的根本問題,任何階級要實現自己的目的,都必須掌握對國傢或社會的最高統治權;④政治活動是科學、是藝術。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有規律可循的。其他思想傢對政治概念的理解①把政治等同於或歸結為倫理道德。認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為了使人和社會達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有孔子、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
  ②把政治說成是立法和執法的過程。認為政治的主要現象——國傢是法律的産物,因為國傢是為了製定和執行法律而設置的。代表人物凱爾森。
  ③把政治視為“權術”、“統治術”。認為政治是為爭奪權力和施展謀略和玩弄權術的活動。代表人物馬基雅維裏、韓非。
  ④把政治看作是“管理衆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務的活動。代表人物孫中山、麥肯齊。
  ⑤把政治解釋為政府製定和執行政策的活動,是一種實現“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活動。”名人論政治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列寧)
  政治就是參預國事,指導國傢,確定國傢活動的方式,任務和內容。(列寧)
  政治中最本質的東西即國傢政權機構。(列寧)
  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鬥爭。(列寧)
  今後最好的政治就是少談政治。(列寧)
  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衆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衆人的事便是政治。(孫中山)
  在政治中,實驗即意味着革命。(迪斯纍利)
  在政治上寬宏大量總是最明智的。(埃·伯剋)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列寧)
  政治的後臺老闆總是金錢。(羅曼·羅蘭)
  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列寧)
  我相信在政治中有這樣一條神聖的“馬雅維裏”定律:“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另一部分人就要作出犧牲”。(斯威夫特)
  政治不過是社會沿着自己最實用,最方便的途徑,有秩序地嚮前發展的一門科學。(伍·威爾遜)
  政治是處理緊急事變的科學。(西·柏剋)
經濟百科
  政治是謀求社會公共利益需求的社會行為,是一種社會生存手段。由社會分工的政府組織實際實施。相對應的是為社會提供差異性利益需求的實業社會行為,由企業組織實際實施。
  更準確地說。
  政治是以各個生産要素的可持續發展為直接目的,實現對於各個生産要素的配置規則。政治以權力對比為導嚮,通過調整和控製各種生産要素的配置規則,以緩解社會矛盾,降低社會內耗,協調各方關係,平衡各方利益,以調動各階級、各民族、各團體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有限資源,以達到財富可持續的價值增值的目的。政治領域對於財富的間接作用所産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種政治主體對於各種生産要素配置規則的影響權數(即權力大小)來進行分配的,它實際上實現了新增社會財富的第二次分配。
  生産要素的配置規則主要包括:勞動力的配置規則,如勞動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自然資源的配置規則,如礦産資源法、森林法資源、水法、國土資源法等;知識産品的配置規則,如知識産權保護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危險及有害産品的限製規則,如藥品管理法、化學危險品安全管理條例等;人員健康安全性規則,如食品衛生法、國境衛生檢疫法等;生産過程的限製規則,如環境保護法、安全生産法等;協調利益和解决矛盾的刑法、民法通則、婚姻法、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還有各種條例、法規和規章等。此外,還需要建立為創立、實施、監督和評價各種經濟規則的組織機構以及相應的法律法規,如兵役法、國傢賠償法、行政訴訟法、組織法等。
  政治通常是以政治行為的主體(主要是集體或階級)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為客觀目標,而不是以整個民族或整個人類的利益最大化為客觀目標,因此政治行為的價值效應相對於經濟行為具有較大的全局性、長期性和高價值層次性等特點,但相對於文化行為具有較大的局限性、短期性和低價值層次性等特點。它是實施對各個生産要素的發展速度的控製,即%26ldquo;速度控製%26rdquo;
  總之,所有政治事物的根本目的在於决定和控製各種生産要素的配置規則。顯然,生産要素的不同配置規則將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行業、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地域的人們之間的利益分配比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製約着社會各種矛盾的現實狀態和發展方向,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整個社會的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低層次物質利益和高層次精神利益等方面的關係,它能夠間接地改變社會財富的增長速度,因而是一種廣義的社會生産領域。
會計百科
    政治
  politics
  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係。它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産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政治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和作用。這一社會現象很復雜,各時代的政治學家和政治傢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對它作過各種論述,但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定義。
  詞源和定義英語politics(政治)源於希臘語,初指城堡或衛城,後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結合在一起而被賦予“邦”或“國”的意義。後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傢等詞。因此,“政治”一詞一開始就是指城邦中的統治、管理、參與、鬥爭等各種公共生活的總和。
  中國先秦諸子也使用過“政治”一詞,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政”主要指國傢的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態等。而將“政”與“治”兩個詞結合使用,則始於中國近代,代表人物是孫中山。他說:“政就是衆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衆人的事便是政治。”
  定義由於人們在不同時代面臨的歷史任務不同,需要政治發揮作用的側重點和着力點不同再加上不同歷史觀的影響,所以在解釋政治概念時所強調的內容也就不同,於是就産生了對什麽是政治的各種各樣回答,形成了衆多的關於政治的定義。
  K.馬剋思、F.恩格斯、V.I.列寧“一切階級鬥爭都是政治鬥爭”,“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鬥爭”,“政治就是參與國傢事務,給國傢定方向,確定國傢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這些論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質、屬性、基本內容和特徵,是研究政治現象和為政治下定義的指導思想。
  西方的政治學家為政治下過許多定義,例如:①認為政治是國傢的活動,是治理國傢,是奪取或保存權力的行為。②認為政治是權力鬥爭,是人際關係中的權力現象。③認為政治是人們在安排公共事務中表達個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種活動,政治的目標是製定政策,也就是處理公共事務。④認為政治是製定和執行政策的過程。⑤認為政治是一種社會的利益關係,是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治學界對“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階級為維護和發展本階級利益而處理本階級內部以及與其他階級、民族、國傢的關係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階級或集團為實現其經濟要求而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活動,以及實行的對內對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個生活領域的、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動。④政治是階級社會的産物,是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集中表現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權力鬥爭、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和使用等。
  特徵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的上層建築,出現在産生階級對立和産生國傢的時候,並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國傢相聯繫。政治同各種權力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各種權力主體為獲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必然發生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衝突,從而决定了政治鬥爭總是為某種利益而進行的基本屬性。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權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滿足等,對於各種權力主體來說,都是政治運行的基本動力。政治作為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現為以國傢權力為依托的各種支配行為和以對國傢的製約性權力為依托的各種反支配行為,如統治行為、管理行為、參與行為、鬥爭行為、領導行為、反政府行為、權威性影響、權力競爭等。這些行為的共同特點是都以利益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強製性、支配性和相互鬥爭性。政治作為權力主體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為上述特定行為的相互作用。如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管理與參與的關係、權威與服從的關係、相互鬥爭的關係等。
英文解釋
  1. n.:  convention,  government,  knight,  politics,  polity,  vanguard,  trouble shooter,  political affairs,  political
法文解釋
  1. n.  politique
近義詞
政治
相關詞
泰國總理客傢人民主百科辭典新中國中國歷史百科知識
國傢法治社會歷史電影遊戲軍事人物
運動領袖時尚用詞外交安理會和平聯合國百科大全北京
建築國務院清朝中國近代史變法改革法規法律方針
立法經濟百科年號帝王更多結果...
包含詞
政治傢政治局政治學政治犯政治的
分類詳情
張開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