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 > 放线菌
目录
No. 1
放线菌
放线菌
放线菌
放线菌
放线菌
  放线菌(actinomycete)
  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在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产生孢子的孢子丝,孢子丝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成熟的孢子丝上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孢子的表面结构、形状及颜色在一定条件下比较稳定,是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以无性孢子和菌体断裂方式繁殖。绝大多数为异养型需氧菌。有的种类可在高温下分解纤维素等复杂的有机质。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绝大多数为腐生,少数寄生。产生种类繁多的抗生素,据估计,已发现的4000多种抗生素中,有2/3是放线菌产生的。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重要的属有: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和诺卡氏菌属等。
  放线菌的形态比细菌复杂些,但仍属于单细胞。在显微镜下,放线菌呈分枝丝状,我们把这些细丝一样的结构叫做菌丝,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似,小于1微米。菌丝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
  根据菌丝形态和功能的不同,放线菌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链霉菌属是放线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形态特征最典型的类群。
  基内菌丝匍匐生长于营养基质表面或伸向基质内部,它们象植物的根一样,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有些还能产生各种色素,把培养基染成各种美丽的颜色。放线菌中多数种类的基内菌丝无隔膜,不断裂,如链霉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等;但有一类放线菌,如诺卡氏菌型放线菌的基内菌丝生长一定时间后形成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气生菌丝是基内菌丝长出培养基外并伸向空间的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比基内菌丝粗;而基内菌丝色浅、发亮。有些放线菌气生菌丝发达,有些则稀疏,还有的种类无气生菌丝。
  孢子丝是当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程度,其上分化出的可形成孢子的菌丝。放线菌孢子丝的形态多样,有直形、波曲、钩状、螺旋状、一级轮生和二级轮生等多种,是放线菌定种的重要标志之一。
  孢子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便分化为分生孢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孢子呈圆形、椭圆形、杆状、圆柱状、瓜子状、梭状和半月状等,孢子的颜色十分丰富。孢子表面的纹饰因种而异,在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可见,有的光滑,有的褶皱状、疣状、刺状、毛发状或鳞片状,刺又有粗细、大小、长短和疏密之分。
  生孢囊放线菌的特点是形成典型孢囊,孢囊着生的位置因种而异。有的菌孢囊长在气丝上,有的菌长在基丝上。孢囊形成分两种形式:有些属菌的孢囊是由孢子丝卷绕而成;有些属的孢囊是由孢囊梗逐渐膨大。孢囊外围都有囊壁,无壁者一般称假孢囊。孢囊有圆形、棒状、指状、瓶状或不规则状之分。孢囊内原生质分化为孢囊孢子,带鞭毛者遇水游动,如游动放线菌属;无鞭毛者则不游动,如链孢囊菌属。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最高等的放线菌。有发育良好的分枝菌丝,菌丝无横隔,分化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65孢子丝。孢子丝再形成分生孢子。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颜色因种而异,是分种的主要识别性状之一。已报道的有千余种,主要分布于土壤中。已知放线菌所产抗生素的90%由本属产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根据气生菌丝(孢子堆)的颜色、基内菌丝的颜色、可溶性色素、孢子丝的形状、孢子的形状和表面结构等特征,将本属分为14个种组,每个种组又包括许多不同的种,以此做为链霉菌属各种的鉴定和寻找新的抗生素产生菌的依据。主要代表如产生链霉素的灰色链霉菌。
  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菌丝体纤细,直径0.3~0.6微米,有分枝,不断裂。只形成营养菌丝(基质菌丝),深入培养基内,不形成气生菌丝。孢子单生、无柄,或着生在或长或短的孢子梗上,孢子梗时常分枝成簇。菌落小,直径一般2~3微米,通常橙黄色或红色,边有深褐黑色、蓝色,表面覆盖一层粉沫状的孢子。一般为好气性腐生。大多分布在土壤或湖底泥土中,堆肥和厩肥中也不少。约有30多种。是产生抗生素较多的一个属。有的种还积累维生素b12。重要代表如产生庆大霉素的棘孢小单孢菌和绛红小单孢菌。
  诺卡氏菌属(ncardia)即原放线菌属。在培养基上形成典型的分枝菌丝体,弯曲或不弯曲,多数无气生菌丝。培养15小时至4无菌丝产生横隔膜,突然断裂成长短近于一致的杆状、环状体,或带叉的杆状体。每个杆状体内至少有一个核,因此可以复制并形成新的多核的菌丝体。菌落一般比链霉菌菌落小,表面多皱,致密干燥,一触即碎。多为需氧型腐生菌,少数厌氧型寄生菌。已报道有100余种,主要分布于土壤。许多种能产生抗生素,如利福霉素(rifomycin)等,有的用于石油脱蜡,烃类发酵及污水处理等。
  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又称先天性免疫、种的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外界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异物接触与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卫机制。其特点是:(1)先天就有、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因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作用广泛,无选择性,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异物均有一定的免疫力。(3)具有种的差异性。即人与动物对某些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可有天然的不感受性。如:人对鸡霍乱菌;鸡对炭疽杆菌均不感受。(4)在抗感染免疫中出现早,作用快,而且反应强度相对稳定,不因接触某一抗原物的次数多少而有所改变。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成分很多,主要包括机体的屏障结构、吞噬细胞系统、补体系统及体液中的其他抗菌物质等。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是进行人工免疫的基本条件。在抗感染免疫中,首先是非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随着特异性免疫的形成,两者互相配合,扩大免疫作用。因此,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在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产生孢子的孢子丝,孢子丝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成熟的孢子丝上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孢子的表面结构、形状及颜色在一定条件下比较稳定,是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以无性孢子和菌体断裂方式繁殖。绝大多数为异养型需氧菌。有的种类可在高温下分解纤维素等复杂的有机质。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绝大多数为腐生,少数寄生。产生种类繁多的抗生素,据估计,已发现的4000多种抗生素中,有2/3是放线菌产生的。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重要的属有: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和诺卡氏菌属等。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最高等的放线菌。有发育良好的分枝菌丝,菌丝无横隔,分化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65孢子丝。孢子丝再形成分生孢子。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颜色因种而异,是分种的主要识别性状之一。已报道的有千余种,主要分布于土壤中。已知放线菌所产抗生素的90%由本属产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根据气生菌丝(孢子堆)的颜色、基内菌丝的颜色、可溶性色素、孢子丝的形状、孢子的形状和表面结构等特征,将本属分为14个种组,每个种组又包括许多不同的种,以此做为链霉菌属各种的鉴定和寻找新的抗生素产生菌的依据。主要代表如产生链霉素的灰色链霉菌。
  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菌丝体纤细,直径0.3~0.6微米,有分枝,不断裂。只形成营养菌丝(基质菌丝),深入培养基内,不形成气生菌丝。孢子单生、无柄,或着生在或长或短的孢子梗上,孢子梗时常分枝成簇。菌落小,直径一般2~3微米,通常橙黄色或红色,边有深褐黑色、蓝色,表面覆盖一层粉沫状的孢子。一般为好气性腐生。大多分布在土壤或湖底泥土中,堆肥和厩肥中也不少。约有30多种。是产生抗生素较多的一个属。有的种还积累维生素b12。重要代表如产生庆大霉素的棘孢小单孢菌和绛红小单孢菌。
  诺卡氏菌属(ncardia) 即原放线菌属。在培养基上形成典型的分枝菌丝体,弯曲或不弯曲,多数无气生菌丝。培养15小时至4无菌丝产生横隔膜,突然断裂成长短近于一致的杆状、环状体,或带叉的杆状体。每个杆状体内至少有一个核,因此可以复制并形成新的多核的菌丝体。菌落一般比链霉菌菌落小,表面多皱,致密干燥,一触即碎。多为需氧型腐生菌,少数厌氧型寄生菌。已报道有100余种,主要分布于土壤。许多种能产生抗生素,如利福霉素(rifomycin)等,有的用于石油脱蜡,烃类发酵及污水处理等。
  http://www.biox.cn/content/20050824/34595 大部分放线菌的菌体由多细胞分枝状菌丝组成。菌丝大多无隔膜,其粗细与杆状细菌相似,直径为1微米左右。细胞中具核质而无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壁含有胞壁酸与二氨基庚二酸,而不含几丁质和纤维素。
  放线菌的菌丝由于形态与功能的不同,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部分。基内菌丝又称营养菌丝,长在培养基内,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直径在0.2~0.8微米之间。气生菌丝系由基内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而成,较基内菌丝粗,直径为1~1.4微米,形状直伸或弯曲,有的产生色素。放线菌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叫孢子丝。孢子丝的形状及其在气生菌丝上的排列方式,随种类不同而有差异,有的直伸,有的弯曲或螺旋;有的交替着生,有的轮生或丛生。
  放线菌培养基
  配方一 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 2克 硝酸钾 0.1克
  磷酸氢二钾 0.05克 氯化钠 0.05克
  硫酸镁 0.05克 硫酸亚铁 0.001克
  琼脂 2克 水 1000毫升
  先把淀粉放在烧杯里,用5毫升水调成糊状后,倒入95毫升水,搅匀后加入其他药品,使它溶解。在烧杯外做好记号,加热到煮沸时加入琼脂,不停搅拌,待琼脂完全溶解后,补足失水。调整ph值到7.2~7.4,分装后灭菌,备用。
  配方二 面粉琼脂培养基
  面粉 60克 琼脂 20克
  水 1000毫升
  把面粉用水调成糊状,加水到500毫升,放在文火上煮30分钟。另取500毫升水,放入琼脂,加热煮沸到溶解后,把两液调匀,补充水分,调整ph值到7.4,分装,灭菌,备用。
放线菌(Actinomycete) Actinomycetes (Actinomycete)
  游动放线菌放线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它是一个原核生物类群,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以孢子繁殖。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一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生各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生素(B12)和有机酸等。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非豆科木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力的内共生菌。此外,放线菌还可用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少数放线菌也会对人类构成危害,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因此,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放线菌只是形态上的分类,不是生物学分类的一个名词。有些细菌和真菌都可以划归到放线菌。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
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Actinomyces taxonomic status of the microorganisms
  放线菌在形态上分化为菌丝和孢子,在培养特征上与真菌相似。然而,用近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的结果表明,放线菌是属于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体的细菌,革兰染色为阳性。主要依据为:①同属原核微生物: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和真正的染色体;细胞质中缺乏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核糖体为70S;②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相似:细胞具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PA;放线菌菌丝直径与细菌直径基本相同;③最适生长PH范围与细菌基本相同,一般呈微碱性;④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敏感,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⑤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遗传特性与细菌相似。
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Actinomycetes form and structure
  放线菌种类很多,多数放线菌具有发育良好的分支状菌丝体,少数为杆状或原始丝状的简单形态。菌丝大多无隔膜,其粗细与杆状细菌相似,直径为1微米左右。细胞中具核质而无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壁含有胞壁酸与二氨基庚二酸,而不含几丁质和纤维素。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形态最典型的链霉菌属为例。链霉菌主要由菌丝和孢子两部分结构组成。
  菌丝(mycelium)
  根据菌丝的着生部位、形态和功能的不同,放线菌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
  1.基内菌丝(substrate mycelium) 链霉菌的孢子落在适宜的固体基质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吸收水分,孢子肿胀,萌发出芽,进一步向基质的四周表面和内部伸展,形成基内菌丝,又称初级菌丝(primary mycelium)或者营养菌丝(vegetative mycelium),直径在0.2~0.8微米之间,色淡,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产物。可产生黄、蓝、红、绿、褐和紫等水溶色素和脂溶性色素,色素在放线菌的分类和鉴定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放线菌中多数种类的基内菌丝无隔膜,不断裂,如链霉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等;但有一类放线菌,如诺卡氏菌型放线菌的基内菌丝生长一定时间后形成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2.气生菌丝(aerial mycelium)是基内菌丝长出培养基外并伸向空间的菌丝,又称二级菌丝(secondary mycelium)。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比基内菌丝粗,直径为1.0~1.4微米,长度相差悬殊,形状直伸或弯曲,可产生色素,多为脂溶性色素。
  3.孢子丝(spore hypha)是当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程度,其顶端分化出的可形成孢子的菌丝,叫孢子丝,又称繁殖菌丝。孢子成熟后,可从孢子丝中逸出飞散。
  放线菌孢子丝的形态及其在气生菌丝上的排列方式,随菌种不同而异,是链球菌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孢子丝的形状有直形、波曲、钩状、螺旋状,螺旋状的孢子丝较为常见,其螺旋的松紧、大小、螺数和螺旋方向因菌种而异。孢子丝的着生方式有对生、互生、丛生与轮生(一级轮生和二级轮生)等多种。
  孢子(spore)
  孢子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便分化为孢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孢子呈圆形、椭圆形、杆状、圆柱状、瓜子状、梭状和半月状等,即使是同一孢子丝分化形成的孢子也不完全相同,因而不能作为分类、坚定的依据。孢子的颜色十分丰富。孢子表面的纹饰因种而异,在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可见,有的光滑,有的褶皱状、疣状、刺状、毛发状或鳞片状,刺又有粗细、大小、长短和疏密之分,一般比较稳定,是菌种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孢子的形成为横割分裂,横割分裂有两种方式:①细胞膜内陷,并由外向内逐渐收缩,最后形成完整的横割膜,将孢子丝分隔成许多无性孢子;②细胞壁和细胞膜同时内缩,并逐步缢缩,最后将孢子丝缢缩成一串无性孢子。
放线菌代表属 Actinomycetes representative is
  生孢囊放线菌的特点是形成典型孢囊,孢囊着生的位置因种而异。有的菌孢囊长在气丝上,有的菌长在基丝上。孢囊形成分两种形式:有些属菌的孢囊是由孢子丝卷绕而成;有些属的孢囊是由孢囊梗逐渐膨大。孢囊外围都有囊壁,无壁者一般称假孢囊。孢囊有圆形、棒状、指状、瓶状或不规则状之分。孢囊内原生质分化为孢囊孢子,带鞭毛者遇水游动,如游动放线菌属;无鞭毛者则不游动,如链孢囊菌属。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最高等的放线菌。有发育良好的分枝菌丝,菌丝无横隔,分化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孢子丝再形成分生孢子。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颜色因种而异,是分种的主要识别性状之一。主要分布于含水量较低,有机质丰富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多数为腐生,好氧菌。已知放线菌所产抗生素的90%由本属产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根据气生菌丝、孢子堆、基内菌丝的颜色、水溶性色素、孢子丝的形状、孢子的形状和表面结构等特征,将本属分为14个不同的类群,每个群又包括许多不同的种,以此做为链霉菌属各种的鉴定和寻找新的抗生素产生菌的依据。主要代表如产生链霉素的灰色链霉菌。已经发现由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有1000多种,应用于临床的有上百种,如链霉素(streptomycin)、卡那霉素(kanamycin)、丝裂霉素(mitomycin)、土霉素(oxytetracycline)等。链霉菌孢子对热的抵抗力比细菌芽胞弱,但强于营养体细胞。对链霉菌的保藏一般利用沙土法,在4℃冰箱可保存1~3年。 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菌丝体纤细,直径0.3~0.6微米,有分枝,不断裂。只形成营养菌丝(基质菌丝),深入培养基内,不形成气生菌丝。孢子单生、无柄,或着生在或长或短的孢子梗上,孢子梗时常分枝成簇。菌落小,直径一般2~3微米,通常橙黄色或红色,边有深褐黑色、蓝色,表面覆盖一层粉沫状的孢子。一般为好气性腐生。大多分布在土壤或湖底泥土中,堆肥和厩肥中也不少。约有30多种。是产生抗生素较多的一个属。有的种还积累维生素B12。重要代表如产生庆大霉素的棘孢小单孢菌和绛红小单孢菌。
  诺卡氏菌属(Nocardia)即原放线菌属。在培养基上形成典型的分枝菌丝体,弯曲或不弯曲,多数无气生菌丝。培养15小时至4无菌丝产生横隔膜,突然断裂成长短近于一致的杆状、环状体,或带叉的杆状体。每个杆状体内至少有一个核,因此可以复制并形成新的多核的菌丝体。菌落一般比链霉菌菌落小,表面多皱,致密干燥,一触即碎。多为需氧型腐生菌,少数厌氧型寄生菌。已报道有100余种,主要分布于土壤。许多种能产生抗生素,如利福霉素(rifomycin)等,有的用于石油脱蜡,烃类发酵及污水处理等。
  放线菌培养基
  配方一 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 2克 硝酸钾 0.1克
  磷酸氢二钾 0.05克 氯化钠 0.05克
  硫酸镁 0.05克 硫酸亚铁 0.001克
  琼脂 2克 水 100毫升
  先把淀粉放在烧杯里,用5毫升水调成糊状后,倒入95毫升水,搅匀后加入其他药品,使它溶解。在烧杯外做好记号,加热到煮沸时加入琼脂,不停搅拌,待琼脂完全溶解后,补足失水。调整pH值到7.2~7.4,分装后灭菌,备用。
  配方二 面粉琼脂培养基
  面粉 60克 琼脂 20克
  水 1000毫升
  把面粉用水调成糊状,加水到500毫升,放在文火上煮30分钟。另取500毫升水,放入琼脂,加热煮沸到溶解后,把两液调匀,补充水分,调整pH值到7.4,分装,灭菌,备用。
  战功累累的放线菌
  医生常常使用链霉素、红霉素这一类抗生素药物治病,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抗生素的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放线菌
  放线菌的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这与细菌十分相似,因此它们常被当作细菌家族中的一个独立的大家庭。不过,放线菌又有许多真菌家族的特点,例如菌体由许多无隔膜的菌丝体组成,所以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它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过渡类型。
  各种放线菌放线菌有许多交织在一起的纤细菌体,叫菌丝。这些菌丝分工不同,有的“埋头大吃”,这是专管吸收营养的基质菌丝;有的朝天猛长,这是作为放线菌成长发育标志的气生菌丝。放线菌长到一定阶段便开始“生儿育女”。它们先在气生菌丝的顶端长出孢子丝,等到成熟之后,就分裂出成串的孢子。孢子的外形有的像球,有的像卵,可以随风飘散,遇到适宜的环境,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开始萌生成新的放线菌
  放线菌大量存在于土壤中。它们中绝大多数是腐生菌,能将动植物的尸体腐烂、“吃”光,然后转化成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还有一种叫弗兰克氏菌,生长在许多非豆科植物的根瘤里,能固定大气中的氮,成为植物能利用的氮肥。放线菌还有许多贡献。目前发现的几千种抗生素中,有一半以上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它的菌落颜色鲜艳,呈放射状,对人体无害,因此,人们常用它作食品染色剂,既美观,又安全。利用放线菌还可以生产维生素B12、蛋白酶和葡萄糖异构酶等医药用品。
  虽然个别类的放线菌对人类有害,例如分枝杆菌能引起肺结核和麻风病等,但这些比起放线菌的功绩来,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放线菌的繁殖
  放线菌主要以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也可通过菌丝片段繁殖新的个体。工业发酵中,液体培养集中一般不形成孢子,其繁殖方式主要是通过基内菌丝的片段来实现。如果将放线菌静置培养在液体培养集中,培养基的表面上往往形成菌膜,膜上会生出孢子。
  放线菌的无性孢子有分生孢子和胞囊孢子两种;以分生孢子为主。
  分生孢子的形成是通过横隔分裂来完成的。放线菌的气生菌丝成熟后,分化出孢子丝,然后细胞膜内陷,或细胞壁和细胞膜同时内陷;在由外向内收缩形成横膈膜;最终把孢子丝分成一串分生孢子。
  放线菌的孢子囊可由孢子囊柄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可以在气生菌丝上形成,也可由孢子囊柄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可以在孢子丝上形成。也可在基内菌丝上形成。孢子囊成形后,在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孢子囊内形成横隔,产生不规则排列的胞囊孢子。
  放线菌产生的孢子有较强的耐干耐旱能力,但不耐高温,60-65摄氏度处理10-15分钟即失去活力。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fangxianjun
  放线菌
  actinomycetes
  是一种同细菌相似的原核细胞生物,以裂殖方式增殖,菌丝呈分枝状。广布于土壤中,大多数为腐物寄生菌。仅少数对人致病,如以色列放线菌,奴卡菌等。以色列放线菌可存在于健康人的口腔、齿垢、齿龈周围、扁桃体等部位,为口腔正常菌群成员。如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拔牙造成组织损伤,或在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后,易诱发放线菌病。奴卡菌主要引起原发性、化脓性肺部感染,称奴卡菌病。
英文解释
  1. n.:  actinomyces,  actinomycetes
相关词
生物真菌生物学菌丝微生物自然百科大全细菌
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枝杆菌科原核生物更多结果...
包含词
放线菌门放线菌目放线菌素D
放线菌病放线菌属放线菌科
放线菌纲放线菌素粘放线菌
放线菌素D放线菌酮放线菌类
放线菌素C放线菌瘤花放线菌
衣氏放线菌内氏放线菌麦氏放线菌
溶齿放线菌乔格放线菌脑放线菌病
龋齿放线菌放线菌亚纲放线菌亚目
紫放线菌素放线菌噬体粘性放线菌
牛放线菌病猪放线菌病骨放线菌病
游动放线菌高温放线菌肺放线菌病
嗜热放线菌犬放线菌病嗜盐放线菌
土壤放线菌放线菌根瘤腹放线菌病
放线菌溶素近放线菌素白放线菌素
牛型放线菌原放线菌素硫放线菌素
放线菌红素放线菌孢子放线菌培养
肝放线菌病杰锐斯放线菌牛颚放线菌病
家畜放线菌病束丝放线菌属游动放线菌属
肺部放线菌病腹部放线菌病盆腔放线菌病
肝脏放线菌病结核放线菌素胸部放线菌病
高温放线菌科诺卡放线菌病游动放线菌科
放线菌噬菌体皮肤放线菌病阴茎放线菌病
以色列放线菌精囊放线菌病胃肠放线菌病
嗜热性放线菌乳腺放线菌病氨基放线菌素
阴囊放线菌病紫色放线菌素淡紫放线菌素
结肠放线菌病放线菌素粉针珊瑚状放线菌属
马都拉放线菌属注射用放线菌素D颌面部放线菌病
注射用放线菌素D盐酸奇放线菌素放线菌根瘤共生
注射用放线菌素颈面部放线菌病输尿管放线菌病
脐尿管放线菌病放线菌素D注射液伴放线菌放线杆菌
纽氏放线菌罗亚种男生殖系放线菌病放线菌性子宫颈炎
蓝灰色异壁放线菌成都马杜拉放线菌放线菌病性败血病
放线菌病伴有肺炎放线菌性前列腺炎纽氏放线菌图列茨亚种
纽氏放线菌无硝亚种纽氏放线菌纽氏亚种人畜的放线菌和真菌病
放线菌素23-21放线菌素C放线菌素C1
注射用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放线菌素环磷酰胺家畜慢性致命性放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