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摇蚊 摇蚊
雙翅目長角亞目搖蚊科的通稱。世界性分佈,遍及各大區。世界已知5000餘種。為一類十分常見,數量衆多,在淡水水域生態平衡和養魚事業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的昆蟲。
微小至中型。體形大體與蚊蟲(蚊科)相似,多纖長脆弱,但大形的種類與蚊蟲相似,則較為粗壯。體色多樣,白色、黃色、淡緑色、黑色不等,可有鮮明的色斑。體不具鱗片。頭部相對較小,復眼發達,小眼面之間可生有小毛。無單眼。觸角柄節退化幾不可見;梗節發達,球狀;鞭節絲狀。口器退化。
卵球形或長橢圓形,白、黃、褐色或紅色,産下時常數十粒至數百粒包埋於膠質中,形成膠質長帶,或成塊狀。幼蟲淡色,部分種類因體液中含有血紅素而身體呈血紅色。身體細長,各體節粗細相近。
搖蚊成蟲幾不取食,或攝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體。夜間有強嚮光性,燈下常見。羽化後常有婚飛習性,雄成蟲成大群在清晨或黃昏群飛,雌蟲被吸引入群後即行交尾,常在數秒鐘內完成。雌蟲一生一般衹産一次卵,直接産於水面,或將膠質卵帶粘附水生植物上。卵期由數日至數周不等,但多數種類卵期很短。幼蟲期占據整個生活史的大部分時間,由2周至4年不等,一般為4~5月。
搖蚊幼蟲是淡水水域中底棲動物的主要類群之一,據一般估計,搖蚊的種類大約可占湖泊生物區係的25%。個體數量常極為衆多,棲息密度每平方米達到5萬衹幼蟲的情況並不少見,因而成為水域生物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主要以水底有機物碎屑為食,且攝食量相當可觀,因而在加速水體物質循環中的有機物礦化作用和消除有機物污染方面具有顯著作用。搖蚊科昆蟲又因種類豐富,個體衆多,不同種類對水域生境要求不同,從而成為監測水體環境和污染狀況的優良指示生物,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搖蚊幼蟲又是魚類的優良天然餌料,營養價值很高,因此與養漁業的關係密切。另一方面,少數植食性種類的幼蟲可以對水生經濟作物造成侵害。 |
|
摇蚊 摇蚊
搖蚊
midge
亦作chironomid、nonbiting midge或gnat。
雙翅目(Diptera)搖蚊科(Chironomidae)小型昆蟲。雖像蚊但無害,體和翅上無鱗片,翅脈也與蚊不同,口器小而不延伸成吸管。雄搖蚊觸角羽狀。傍晚前後在池、河邊麇集發出嗡嗡聲。在水中、糞肥中或樹皮下繁育。幼蟲水生,蠕蟲狀,體軟,是水生動物(尤其是魚類)的重要食料。搖蚊與擬蚊蠓(biting midge)近緣。
雙翅目長角亞目搖蚊科的通稱。世界性分佈,遍及各大區。世界已知5000餘種。為一類十分常見,數量衆多,在淡水水域生態平衡和養魚事業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的昆蟲。搖蚊科(Chironomidae)的一種。
微小至中型。體形大體與蚊蟲(蚊科)相似,多纖長脆弱,但大形的種類與蚊蟲相似,則較為粗壯。體色多樣,白色、黃色、淡緑色、黑色不等,可有鮮明的色斑。體不具鱗片。頭部相對較小,復眼發達,小眼面之間可生有小毛。無單眼。觸角柄節退化幾不可見;梗節發達,球狀;鞭節絲狀。口器退化。
卵球形或長橢圓形,白、黃、褐色或紅色,産下時常數十粒至數百粒包埋於膠質中,形成膠質長帶,或成塊狀。幼蟲淡色,部分種類因體液中含有血紅素而身體呈血紅色。身體細長,各體節粗細相近。
搖蚊成蟲幾不取食,或攝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體。夜間有強嚮光性,燈下常見。羽化後常有婚飛習性,雄成蟲成大群在清晨或黃昏群飛,雌蟲被吸引入群後即行交尾,常在數秒鐘內完成。雌蟲一生一般衹産一次卵,直接産於水面,或將膠質卵帶粘附水生植物上。卵期由數日至數周不等,但多數種類卵期很短。幼蟲期占據整個生活史的大部分時間,由2周至4年不等,一般為4~5月。
搖蚊幼蟲是淡水水域中底棲動物的主要類群之一,據一般估計,搖蚊的種類大約可占湖泊生物區係的25%。個體數量常極為衆多 ,棲息密度每平方米達到5萬衹幼蟲的情況並不少見,因而成為水域生物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主要以水底有機物碎屑為食,且攝食量相當可觀,因而在加速水體物質循環中的有機物礦化作用和消除有機物污染方面具有顯著作用。搖蚊科昆蟲又因種類豐富,個體衆多,不同種類對水域生境要求不同,從而成為監測水體環境和污染狀況的優良指示生物,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搖蚊幼蟲又是魚類的優良天然餌料,營養價值很高,因此與養漁業的關係密切。另一方面,少數植食性種類的幼蟲可以對水生經濟作物造成侵害。 |
|
- n.: midge, small winged insect like a gn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