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竜 > 掠食竜
目錄
No. 1
  恐竜名稱: 掠食竜
  拉丁文名: rapetosaurus krausei
  恐竜體長: 8.5米
  恐竜體重: 不詳
  恐竜食物: 植食
  生存年代: 白堊紀晚期
  生存地點: 馬達加斯加
  恐竜種類: 蜥臀目·蜥腳類·巨竜/泰坦竜屬
  來
  science journal nature (vol. 412, pg. 530-534) by kristi curry roger
  簡 介
  美國考古學家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經過6年的挖掘研究,發現一具迄今發現的最完整的蜥腳類恐竜化石。這衹初次和人類見面的恐竜,屬於蜥臀目中的蜥腳亞目,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這項發現提供考古學家一個可以連接這一類超巨大草食性恐竜的重要環節。考古學家根據一位馬達加斯加神話人物,和馬達加斯加考古隊的領導教授之名,為這衹恐竜命名為「rapetosaurus krausei」。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科學家在《自然》科學雜志的報告中說:新發現的這具恐竜化石是從一個采石場的沙岩中發掘出的,包含一個頭骨及絶大部分其他骨骼。這頭恐竜體長8.5米左右。由於這具化石類似巨竜/泰坦竜,使得學術界關於巨竜/泰坦竜頭部特徵的爭論有了結果。根據它可以推斷出,巨竜/泰坦竜的頭部形狀與馬的頭部類似,鼻孔位於頭部的前方,而不是像有些學者認為的,頭部像牛頭犬、鼻孔位於兩側。它有小小的頭,細長的脛部和又長又細的尾巴,腿長約50英尺。巨竜/泰坦竜的頭骨保存得非常完好。
  考古學家將蜥腳亞目恐竜中,生存在白堊紀中的巨型4足食草恐竜給予一個總稱「泰坦竜」(titanosauria),意指這種恐竜在體型上是恐竜的「王中之王」。雖然這種恐竜當時分佈於全球各地,但是,由於骨骼脆弱,難以留下化石記錄,迄今發現的化石都非常零碎,頭骨化石尤其稀少。考古學家對這個傢族知之甚少,在此之前都沒有發現整衹的恐竜化石。這位住在馬達加斯加島的新成員,讓考古學家能夠一窺「泰坦竜」傢族的全貌,並在互相比對傢族成員的過程中,瞭解「泰坦竜」傢族以致於蜥腳亞目恐竜的進化過程。
英文解釋
  1. lat.:  Rapetosau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