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項體育運動,兩人戴着特製的皮手套,用雙拳進擊和防衛;以拳毆擊 拳擊臺 以拳毆擊。《說郛》捲五八引 宋 鄭文寶 《江表志》:“可以力平鯨海,可以拳擊 鰲山。” 體育運動項目之一。運動員戴着特製的手套搏鬥,以擊倒對方為勝。 魯迅 《準風月談·撲空》:“他以為兩個人作戰,正如弧光燈下的拳擊 手,無非給看客好玩。”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五章:“我在外流浪了一年,在一個遊藝場和廉價體育館搞拳擊 ,實際上不過是用挨打來換得別人的笑聲。” 拳擊 是戴(拳擊 )手套進行格鬥的運動項目。它既是一項業餘的,也是一項職業的運動項目。比賽的目標上要比對方獲得更多的分以戰勝對方或者將對方打倒而結束比賽。與此同時比賽者(拳擊 運動員)要力圖避開對方的打擊。
拳擊 比賽在由三條繩圍繞的拳擊 臺上進行。一場業餘拳擊 比賽有三回合,每回合三分鐘。拳擊 運動員要戴(拳擊 )手套。其他用具包括:頭盔,護齒,運動短褲和護襠。拳擊 運動員的比賽按體重分級。
赤手的拳術,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當作一種為自衛而習練的技藝,而且被列入古代奧運會。1867年英國采用了昆斯伯裏拳擊 規則,(比賽者)要戴(拳擊 )手套進行比賽。1880年業餘拳擊 聯合會在英國成立。1946年國際業餘拳擊 聯合會成立。
在世界拳擊 運動中屬於領先地位的國傢有美國,古巴,英國和俄國。拳擊 運動要求(運動員)具有力量、耐力、速度、靈活、兇猛、協調、果斷和勇敢等素質。
拳擊 運動的特點
拳擊 是運動員雙方通過兩衹拳頭的對抗,進行體能、技術和心理的較量。拳擊 競技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兩人在正方形的繩圍比賽場地中,戴着特製的柔軟手套,按一定的規則和技術要求,進行攻防對抗。攻防的武器衹能是戴上特製手套的兩衹拳頭,攻防的目標衹限於對方腰髖以上的身體部位。 拳擊 被人們稱作是“藝術化的搏鬥”。
拳擊 的比賽規則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國際業餘拳聯 (aiba)自1997年開始實行的新規則中,規定業餘拳擊 比賽實行5個回合製,每個回合打2分鐘,回合間休息1分鐘;職業拳擊 比賽一般是實行10-12回合製,回合中間休息1分鐘。業餘拳擊 比賽主要靠技術得分來判定勝負,所用拳擊 手套大而且厚,比賽時運動員要穿背心、短褲、軟底拳鞋、戴護頭盔。職業拳擊 比賽主要靠強烈攻擊或將對方擊倒判定勝負,被擊倒一方如果在10秒鐘內不能站立起來恢復比賽,就判對方獲勝;比賽時職業 拳手的手套小而且薄,赤裸上身、頭部不戴頭盔進行比賽。業餘拳擊 比賽設有12個級別,職業拳擊 比賽設有17個級別。
拳擊 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人們對拳擊 運動的不同看法。拳擊 是人對人的競技項目,因而比賽時表現出來的打和被打,以及産生 的傷害後果,特別是職業拳擊 中被打倒不能站起的場面,在許多人的思想上産生極大的異議。使得許多人呼籲取消拳擊 比賽。
由於拳擊 需要肌肉的強大爆發力,需要完善的技術和戰術, 所以,拳擊 是最復雜的競技運動之一。比賽時面對瞬息萬變的賽場情況,要求運動員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準確地瞭解對方的基本狀況,同時還要迅速作出相應的判斷並采取相應的行動,利用強有力的身體和嫻熟的技術、多變的戰術進行攻擊和防守。不僅對拳擊 愛好者和拳擊 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對增強拳擊 愛好者和拳擊 運動員的身心健康具有極大的鍛煉價值,這是拳擊 運動具有的最明顯、最優秀的特點。
拳擊 運動的作用
拳擊 對人體和社會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 在以下幾個方面。
1.拳擊 可以增強人體的力量
拳擊 比賽時要靠人體的爆發力來完成攻防動作, 衹有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大的力量發揮出來,才能夠達到攻防的 目的,有效地完成攻防動作,這就要求拳手具有強勁的爆發力。 訓練有素的拳手肌肉工作時的彈力和出拳時的爆發力,要比一般 人高出幾倍,同時其出拳的速度也會相應增快。經常練習拳擊 。就可以鍛煉拳擊 愛好者和拳擊 運動員的爆發力和速度力量。提高拳擊 愛好者和運動員的肌肉素質。
進行拳擊 訓練和比賽時,需要人體肌肉在高度緊張狀態下,持續較長時間的工作,這對人體肌肉和其它功能係統的持續工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特別是拳擊 比賽時,肌肉活動強度大,動作持續時間長,如果訓練水平較差的拳手,要想堅持五個回合的比 賽是非常睏難的。比賽時拳手的身體肌肉和精神高度集中,容易 造成神經係統、呼吸係統、循環係統的疲勞。經常練習拳擊 ,經常參加拳擊 比賽的拳手和拳擊 愛好者,可以在練習和比賽中提高肌肉長時間工作能力,提高人體各係統的活動機能,從而增強和提高人的耐久力,使人體能夠適應長時間高度緊張狀態下的 工作、訓練和比賽。
拳擊 還可以增強練習者的絶對力量。在拳擊 練習,特別是拳擊 比賽時,拳手必須具有較大的絶對力量,才能達到攻防的目的。也就是說,必須具有重創對方的力量,才能在拳擊 比賽中占據優勢和主動。所以,大部分拳手都十分重視絶對力量的練習,經常做大量的上肢力量以增加進攻時的威力。據測定,世界優秀 拳手的發拳力量可以達到500公斤。具有較大力量的拳手在比賽 中會使對方心理上産生畏懼,喪失比賽的信心。但要註意,絶對力量是要和速度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作用,衹有強大的絶對力量,而速度較慢,就很難打到對方,使力量使去意義。所以,在拳擊 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註意絶對力量和速度的結合,通過最快的速度發揮最大的力量,是取得拳擊 比賽勝利的關鍵條件之
2.拳擊 可以提高人的靈敏性和反應能力
拳擊 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就是要具有高度的靈敏 性和快速的反應能力。在拳擊 比賽和訓練時,運動員要熟練地掌 握運用各種技術方法,靈活地變化運用各種戰術,並且要隨機應 變地隨場上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技戰術,同時要完成各種技術組 合等,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拳手具有高度的靈敏性,具有快速的 反應能力,否則就會受製於人,處處被動。經常練習拳擊 和參加 拳擊 比賽的人,他們靈敏性和反應能力就會得到充分鍛煉和提 高,這種靈敏性和反應能力表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就會使你 覺得生活輕鬆自如,從而增加人的生活樂趣和情趣。
3.拳擊 可以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拳擊 運動是手腦並重、全身活動的運動項目,練習拳擊 或參加拳擊 比賽時,人一直都是在不停地跳動和運動之中,而且,拳手所采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是在大腦縝密的、快速的考慮之後進行的,所以,這對人體的運動器官和大腦的分析反應都有極高的要求,使人體的運動器官和大腦得到充分的鍛煉。又由於拳擊 訓練和比賽時,需要在高度緊張狀態下進行高強度對抗,所以對拳手的呼吸係統、循環係統、神經係統、運動係統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和充分的鍛煉。據實驗測試,拳擊 比賽時運動員的氧吸收量每 分鐘達3000毫升,脈搏每分鐘達200次左右。生理測試表明,訓練有素的拳擊 運動員的心髒體積有增大現象,心肌搏動強而有力。拳擊 運動員的競技年齡比其它競技項目的競技年齡要長得多,一般可保持到40歲左右。比如象美國拳王阿裏38歲時,仍 在參加職業拳擊 比賽;美國拳王福爾曼45歲時還在參加職業拳擊 比賽;去年戰勝泰森的美國拳手、新的世界拳王霍利菲爾德,是在35歲時第3次獲得這一殊榮的。所有這一切,都說明拳擊 運動對人體的良好作用。
拳擊 既是人體能力的較量,同時也是心理智慧的較量。長期從事拳擊 運動,會培養人們頑強拼搏、敢打敢拚、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也培養人們對事業的專註和執着追求的精神。由於拳擊 運動具有極其強烈競爭的特點,可以鍛煉拳手臨危時的應急能力,培養拳手在危險狀況和高度緊張狀況下沉着冷靜的心理素質,這不僅對拳擊 運動有利,而且對於拳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睏難時進行冷靜處理,有着極大的幫助作用。
4.拳擊 是防身自衛的有效手段
拳擊 做為一種空手格鬥技能,學習掌握好拳擊 技術之後,就可以把它運用於實戰之中。拳擊 的攻防技術比較簡單,容易掌握,經過反復訓練實踐後,作為防身自衛的一種手段是非常有效的。通過拳擊 的擊打和抗擊打能力訓練,可以提高練習者的防身意識和自衛方法,在打和被打的練習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防身自衛的本領,提高練習者遇到侵犯時自我保護能力。
5.拳擊 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作用
拳擊 運動已經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影響和起到了轟動作 用。現在幾乎在全世界都知道泰森口咬霍利菲爾德的事情,這既 是拳擊 事業的恥辱,同時也是拳擊 在社會上引起社會效應的一個途徑。當然,拳擊 對社會的影響並不衹是這些醜事或花絮,最主要的還是拳擊 本身具有的粗獷與野性的魅力,拳擊 運動表現着較高的力度美、健康美、技藝美,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刺激性。 拳擊 和射箭都是人類古時的生存技巧,原始人用以強健體魄而可以於惡劣的環境之下生存。弓箭未面世前,人類要以拳頭來自衛。這是拳擊 的雛形。最早見於歷史記載是公元前40世紀的埃及.而在古代奧運中,拳擊 運動就已經是比賽項目之一。1896年,第一屆夏季奧運中,由於希臘君王認為拳擊 太為暴力、危險而且不為人道,因此不批準拳擊 列入該屆的比賽項目之一。1881年,英國業餘拳擊 協會成立,拳擊 開始傳到世界各地。到第三屆夏季奧運男子拳擊 正式被列入比賽項目之一,但在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中,由於瑞典法律不准許拳擊 運動,因此一度消失了。1920年,拳擊 運動再次列入奧運比賽項目的名單之中,一直到現在。香港拳擊 總會於1955年成立 , 是國際業餘拳擊 協會(aiba)及世界拳擊 協會(wbc)成員之一.近年來香港選手在女子及青少年國際賽事中均能多次獲得奬牌.目前為止,國際業餘拳擊 協會的成員共為一百九十多個國傢或地區。與此同時,第一屆世界杯女子拳擊 錦標賽也於1999年芬蘭舉行。
拳擊 運動源遠流長,它起源於人類産生之初。為了生存和競爭,人類發明了它。最初,它是保護人們生命財産的一種手段。有記載表明,它有5000多年的歷史。在《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就有“公元前40世紀,幼發拉底和底格裏斯兩河流域發現 拳擊 的遺跡”的記載。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記載了拳擊 用的護具“皮綳帶”。後來大約在公元前17世紀,拳擊 運動經過地中海的剋裏剋島傳播到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在愛琴海岸發掘的一對磁瓶上,有兩人相互攻防的拳擊 圖案。在希臘神話中,傳說雅典王子賽希阿斯(公元前1000年)就通曉拳術,曾玩過這種拳擊 。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考古發掘中,也發現了1700年以前拳擊 活動的遺跡。
自從古羅馬皇帝西奧多雷斯下令禁止拳擊 後,拳壇幾乎寂寞了4個多世紀。主要原因是由於人們對古羅馬拳擊 的粗野影響難以忘懷;另一方面因為歐洲各地時興騎馬鬥劍,馬上技術抑製了拳擊 的發展。騎士體育是屬於統治階級和貴族的,而且必須是基督徒。而拳擊 作為一種自衛技術、娛樂活動,在民間仍然不斷地流行着,衹是不能公開比賽。
公元8世紀,奧斯曼大帝執政,法庭製定了一種新制度:“鬥審”。就是在審判中遇到疑難案件,命令訴訟雙方進行决鬥,勝利者獲勝訴。如果是貴族間的訴訟,就接貴族習俗騎馬、穿護身甲胄進行鬥劍;而平民間的訴訟,則以拳擊 决勝負。從此,拳擊 在平民百姓中更為廣泛地流傳了。
公元1200年間,傳教士聖倍納丁看到當時許多青年在鬥劍中喪生的悲劇,設法推行拳擊 代替鬥劍。他廢止了古羅馬拳擊 的野蠻方法,提倡赤手拳擊 ,使之成為以鍛煉身體為原則的體育活動。聖倍納了在意大利的西納開設了一所拳擊 訓練學校,親自擔任教練,並主持拳賽,執行裁判工作。在賽程中遇有可能發生危險的緊急關頭,他會及時命令停止比賽,以防止不必要的傷害事故發生。這種改良的拳擊 ,逐漸在青年中流行起來。聖倍納了一生始終熱衷於拳擊 運動,使中斷了幾個世紀的拳擊 東山再起,成為拳擊 史上不可磨滅的里程碑。
到了16世紀拳擊 運動越過了多巴海峽,傳播到了英國。公元17世紀末,拳擊 在英國復興起來。公元18世紀初,在英國出現了有奬的拳擊 比賽。1719年産生了被稱為現代拳擊 始祖的第一位英國拳擊 冠軍詹姆斯·菲格(1695—1734年),並把冠軍保持了11年之久,他有“無敵將軍”的美稱,菲格的拳擊 是沒有防護的徒手的“生死”型格鬥。他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拳擊 學校,成為英國拳擊 運動員的培養搖籃。
菲格死後,他的得意門生約翰·布勞頓(1704—1789年)繼承了他的拳擊 事業。為了使拳擊 減少傷害事故,他組織了拳擊 俱樂部。為了使拳擊 更富有體育精神,他於公元1743年8月16日又推出了新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職業拳擊 運動比賽規則,命名為“布勞頓規則”。規則主要規定不準打擊已倒地者和不準打擊腰部以下任何部位。同時,布勞頓又發明了第一種軟皮手套,以保護臉部皮膚。後來布勞頓還在倫敦建造一所大型競技場,作為專門教授拳擊 和組織拳賽的中心。由於布勞頓對拳擊 運動提出了新的方向,對拳擊 的健康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後人稱他為“拳擊 之父”。 www.17he.com
公元1792年,英國拳擊 冠軍門道沙為了推廣拳擊 ,加入馬戲團到英倫三島各地,做拳擊 表演,積極宣傳拳擊 。1798年他寫成拳擊 史上第一本拳擊 指南,定名為“拳擊 藝術”,深受人們的歡迎。門道沙是位研究拳擊 的先驅者,也是開展拳擊 運動的功臣。
1838年,英國倫敦在布勞頓最初的規則基礎上,製定頒布了《倫敦拳擊 錦標賽規則》,被用在了拳擊 比賽中。1853年還對這一規則進行了修改。1865年,英國倫敦業餘競技俱樂部成員。記者約翰·古拉哈姆·千巴斯又進一步完善修訂了新的拳擊 規則,英國昆士伯利的侯爵約翰·肖魯圖·道格拉斯擔任了這個新規則的保證人,並把它命名為英國“昆士伯利拳擊 規則”。在這個規則 中,明確規定了參加拳擊 比賽的人必須戴拳擊 手套,比賽的每個回合打滿3分鐘,回合之間休息1分鐘;比賽中禁止發生摟抱和摔跤現象,否則被判為犯規;一方被打倒後開始數秒,如果10秒鐘被打倒的人不能站起來,就判定對方勝利等內容。這個規則基本上形成了後來拳擊 比賽的競賽框架,為促進拳擊 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英國昆士伯利規則形成之後,大約經過20年的反復實踐和運用,纔逐漸被人們肯定。例如比賽必須使用手套的規定,一直到1892年9月7日約翰·l·薩裏班和基姆·哥培德戴着五盎司重的拳套進行了世界第一次重量級冠軍賽,這個規定纔最終在拳擊 比賽規則中確定下來,並被所有的拳擊 比賽所采用。上述規則的不斷修訂和完善,特別是英國昆士伯規則的最終確定,為促進現代拳擊 比賽奠定了基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英國拳擊 愛好者的努力,為推動和促進現代拳擊 比賽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現代拳擊 運動於18世紀起源於英國,當時比賽不戴拳套,亦無規則和時間限製,直至乙方喪失繼續比賽的能力為止。英國著名拳擊 傢j-布勞頓於1743年針對拳擊 比賽的混亂局面,製定出了最早的一份拳擊 規則,又在1747年設計了拳擊 手套,對近代拳擊 運動的開展做出了貢獻。1839年,英國頒布了新的倫敦拳擊 錦標賽規則,1853年進行修改,禁止用足踢、頭撞、牙咬的低擊等動作,並規定拳擊 臺四周用繩圍起,1867年英國記者錢伯斯編寫了新的拳擊 規則,強調拳擊 中的戰術和技巧。1880年倫敦成立了英國業餘拳擊 協會,1881年舉行了第1次錦標賽。1924年第8屆奧運會前夕成立了國際業餘拳擊 聯合會。當今世界上同時存在着兩種拳擊 運動,即職業拳擊 和業餘拳擊 。奧運會和亞運會的拳擊 比賽都是屬於業餘拳擊 。這兩種拳擊 在比賽規則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在聖路易舉行的第3屆奧運會上,拳擊 第一次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參加比賽的衹有美國1個國傢的44名運動員,美國自然獲得了所設7個級別的所有冠軍。到了1964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18屆奧運會上,就有56個國傢的269名運動員我國現代拳擊 始於20世紀20年代後期,最初稱之為“西洋拳”。先有人翻譯了一本《西洋拳術》。30年代,舊中國南京國民黨政府的中央國術(武術)館、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將拳擊 列為主課之一。 職業拳擊
雙方選手使用8~10oz拳套(賽前雙方議定),進行3分鐘一回合的對賽,一場職業拳擊 賽為6-10回合。
業餘拳擊
雙方選手要帶上頭盔、10oz拳套(大會提供),口咬護牙,穿著護襠(男性),比賽3-4 回合,每回合兩分鐘, 有力擊中對方一下得一分(點),最後分(點)數較高或擊倒對手的為勝利者。
拳擊 的比賽規則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國際業餘拳聯 (aiba)自1997年開始實行的新規則中,比賽采用五回合製,每回合2分鐘,回合之間休息1分鐘。運動員用拳直接擊打在對方頭部或腰以上部位的正面或側面,為有效擊中,每擊中一次得1點。每一回合結束後,占優勢的運動員可得20分,處於劣勢的運動員的得分相對減少;如果雙方實力不分高低,也可各得20分。裁判員根據雙方在5個回合中所得的總分判定名次,如總分相等,則判比賽中處於主動地位或技術風格較好的運動員獲勝。當一方運動員被擊倒後,裁判員要開始數秒,從1數到10,並用手勢表示秒數,如裁判員數到10,該運動員還不能站起來,則判對方獲勝。職業拳擊 比賽一般是實行10-12回合製,回合中間休息1分鐘。
業餘拳擊 比賽主要靠技術得分來判定勝負,所用拳擊 手套大而且厚,比賽時運動員要穿背心、短褲、軟底拳鞋、戴護頭盔。職業拳擊 比賽主要靠強烈攻擊或將對方擊倒判定勝負,被擊倒一方如果在10秒鐘內不能站立起來恢復比賽,就判對方獲勝;比賽時職業拳手的手套小而且薄,赤裸上身、頭部不戴頭盔進行比賽。
業餘拳擊 比賽設有12個級別,職業拳擊 比賽設有17個級別。
我們國傢在1953年和1959年兩度暫時停止拳擊 運動,目的就是為了考慮運動員的安全。但是,這種擔心和憂慮是沒有太大必要的,如果對拳擊 運動有了深人的認識和瞭解,人們就不會對拳擊 持懷疑和反對態度。在拳擊 比賽中,産生傷害事故的現象主要發生在職業拳擊 比賽中,即使如此,在開展職業拳擊 非常普及的美國,職業比賽時運動員頭部受傷的比率僅排在所有運動項目受傷率中的第9位。國際業餘拳聯公佈的統計結果顯示,在世界上的運動項目中,業餘拳擊 的傷害率僅排在第11位,遠比滑雪、賽車、麯棍球、橄欖球、足球、體操等運動項目低得多。由此可以說明,拳擊 並不是最危險的運動項目,其傷害率比起其它有些項目要低得多。
由於拳擊 需要肌肉的強大爆發力,需要完善的技術和戰術,所以,拳擊 是最復雜的競技運動之一。比賽時面對瞬息萬變的賽場情況,要求運動員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準確地瞭解對方的基本狀況,同時還要迅速作出相應的判斷並采取相應的行動,利用強有力的身體和嫻熟的技術、多變的戰術進行攻擊和防守,並且要具有戰勝對手的信心和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從而戰勝對手。參加拳擊 比賽必須要經過長期係統的訓練,練就強健的體魄,掌握優良的技術,能靈活運用多種戰術,還要具有頑強拼搏、勇於爭勝的意志品質。這不僅對拳擊 愛好者和拳擊 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對增強拳擊 愛好者和拳擊 運動員的身心健康具有極大的鍛煉價值,這是拳擊 運動具有的最明顯、最優秀的特點。
拳擊 賽知識
1、世界性業餘拳擊 運動管理機構的名稱是:aiba國際業餘拳聯是世界業餘拳擊 運動管理機構。
2、主要的國際拳擊 比賽主要的有:美國業餘拳擊 錦標賽和歐洲業餘拳擊 錦賽。
3、拳擊 比賽裁判人員包括一名臺上裁判員,若幹名臺下評判員和一名計時員。
臺上裁判員的職責是控製整個比賽。計時員打鈴表示每一局比賽開始或結束。
4、構成犯規的動作包括打腰以下部位,擊打腦後勺或頸背,和擊打已倒地的對手。
5、犯規要扣掉犯規者的分數,直至取消比賽資格。
6、擊倒(對方)獲勝和技術擊倒得勝的區別:擊倒獲勝是指一名拳擊 手被擊倒在地,並在裁判數十個數之前站不起來的情況;技術獲勝是指裁判員停止比賽的情況。
7、打分:明顯地以拳擊 手套手指關節(正前部)部分擊中對手時給記分。
8、拳擊 運動的技術包括攻擊、躲閃、上下移動、扭鬥技術和善於反擊。
9、攻擊技術包括左直拳、左刺拳、左鈎拳、右上鈎拳和右交叉拳還有組合拳,如1-2連擊組合拳套路。 (1)拳擊 臺
國際業餘拳聯(aiba)規定,國際拳擊 錦標賽、奧運會拳擊 比賽、世界杯拳擊 賽等國際正式比賽的拳擊 臺最大不得超過 6.10米見方。一般比賽的拳擊 臺可在4.90米見方~6.10米見方。
在拳擊 臺的一個中立角處設置專用臺階,供場外醫生和臺上裁判專用,同時避免比賽雙方的任何接觸。臺上的四角均有固定在臺角的立柱,四個立柱間用三條粗繩圍攔成一個正方形空間,以保護運動員。臺上四個角落處均放有5-7釐米厚,20釐米寬的軟護墊,運動員雙方分為紅色和藍色,仲裁席左邊的應放紅護墊,為紅角方,對面角放藍護墊為藍角方,另外兩個角放白色軟護墊,為中立角。中立角處要放置兩個小塑料袋,供臺上裁判員放用過的止血棉球和紗布。
比賽用的拳擊 臺面必須要堅固結實,平整穩固,不能在臺面上有任何障礙,臺面上要有1.5釐~2.0釐米的厚氈子或橡膠墊,軟硬適度。臺表面的帆布要拉正固定,平貼臺面,便於運動員在臺面上做任何技術動作。
拳擊 臺四周的圍繩要堅固結實,一般用3釐米到5釐米直徑的粗繩。拳擊 臺每側有3道圍繩,從四角的固定竪桿上拉出,3 道圍繩距離拳擊 臺面的高度分別為40釐米,80釐米,130釐米。
圍繩應用柔軟光滑的材料裹起來,以免擦傷運動員。拳擊 臺圍繩以外四周至少要有50釐米的繩外臺面,以保證運動員不致失足掉下拳擊 臺。為了使圍繩更加穩固,四周的圍繩均須用兩條質地緊密,寬度3~4釐米的帆布以同等距離上下固定住。拳擊 臺的圍繩也可用四道繩子,每根圍繩離臺面的高度分別為40.6釐米、71.l釐米、101.6釐米和132.1釐米。
(2)護手綳帶
拳擊 比賽標準護手綳帶長2.5米,寬5釐米。歐洲拳擊 錦標賽、世界拳擊 錦標賽、世界杯拳擊 賽和奧運會拳擊 比賽的主辦國,應為每名參賽運動員的每場比賽提供綳帶。綳帶由拳套管理員發給拳手拳套的同時發放,而且每場比賽必須發放新的綳帶。參賽運動員必須使用大會統一發放的綳帶。
護手綳帶一般都采用吸水性很強的棉紗製成,不要用其它質地的布料。纏護手綳帶時,要註意腕部可以適當地纏的緊一些,手掌、手指等其他部位通常不能纏的過緊,因為纏的過緊,會使手指失去活動餘地,影響技術動作的使用發揮。纏護手綳帶的方法和順序,可以按的順序進行。
(3)拳擊 手套
根據國際業餘拳聯的規定,拳擊 運動員在參加拳擊 比賽時,一定要戴拳擊 手套。拳擊 比賽時按體重級別使用不同重量的手套,48-67公斤級要使用226剋重的手套,71-91公斤級使用284剋重的手套。而且在拳擊 比賽時,組委會要準備好兩副和賽同樣的拳套,一副是226剋,另一副是284剋,以備運動員手套出現問題時隨時更換。
參加國際比賽時,運動員所用的手套要經過國際拳聯代表的檢查許可,才能使用。我國拳擊 比賽用手套必須經過中國拳協批準,而且一場比賽中雙方運動員的手套必須是同一廠傢同一型號的産品。按照規定,手套的套峰擊打面要用非常清晰的白色標出,以便在運動員擊打時,臺上裁判員和評判員都能判別出運動員是否用拳鋒部位擊打對方。拳套不能有絲毫破損,帶子要結紮在拳套背部,長出的帶子塞進套筒,露在手套背面的結頭處要用橡皮膏粘住,橡皮膏的長不應超過7.5釐米,寬不應超過2.5釐米。
按規則規定,臺上裁判員每場比賽都要檢查兩個參賽者是否戴用符合規則的拳套,並要檢查拳套填充物的軟硬度,看拳套是否有破損等,如發現上述問題,應馬上讓運動員更換拳套,更換時間最長不得超過2分鐘,一般是1分鐘的時間。比賽中拳套上的帶子鬆了,臺上裁判應幫助係緊,但如果發現運動員故意解開帶子,臺上裁判應該立即警告該運動員。
(4)拳擊 服裝與護具
拳擊 服裝包括背心、短褲和軟底鞋。背心應鬆緊適宜,不能影響技術動作的發揮。拳擊 短褲要寬鬆長大,褲長必須到大腿部位的一半,不能讓護襠有所暴露,更不能影響比賽。拳手必須穿軟底鞋,而且要綁緊牢靠。比賽時如果服裝出現問題,臺上裁判員應立即暫停比賽,給運動員1分鐘的時間更換、最多不超過2 分鐘,運動員應準備好備用服裝,以備更換。
拳擊 的護具包括護頭、護齒和護襠。參加比賽時運動員必須使用護頭,雙方運動員,護頭的規格、樣式要統一,一方為紅 色,一方為藍色,和各自所在的角色要一致,而且所用護頭必須是國傢拳協批準認可的統一護頭。
規則規定,比賽時運動員必須使用護齒,護齒的大小應合 適。如果運動員沒有自帶護齒,東道主有義務提供。比賽時不允 許運動員故意吐出護齒,否則要受警告。如果護齒被打掉,臺上 裁判員撿起後把拳手帶到他自己的角落,交助手衝洗幹淨後,再由臺上裁判員給運動員戴好。運動員不能隨意更換護齒;不戴護齒,比賽不能進行。運動員要穿戴護襠,如果護襠脫落或損壞, 要及時更換和穿戴好,在1分鐘內不能換好時,運動員可不戴護襠繼續打滿該回合,然後在休息時更換護襠。如果休息時不能及時穿戴好護襠,比賽則不能繼續下去。
根據國際業餘拳聯的規定,拳擊 運動員在參加拳擊 比賽時,一定要戴拳擊 手套。拳擊 比賽時按體重級別使用不同重量的手套,48-67公斤級要使用226剋重的手套,71-91公斤級使用284剋重的手套。而且在拳擊 比賽時,組委會要準備好兩副和賽同樣的拳套,一副是226剋,另一副是284剋,以備運動員手套出現問題時隨時更換。
參加國際比賽時,運動員所用的手套要經過國際拳聯代表的檢查許可,才能使用。我國拳擊 比賽用手套必須經過中國拳協批準,而且一場比賽中雙方運動員的手套必須是同一廠傢同一型號的産品。按照規定,手套的套峰擊打面要用非常清晰的白色標出,以便在運動員擊打時,臺上裁判員和評判員都能判別出運動員是否用拳鋒部位擊打對方。拳套不能有絲毫破損,帶子要結紮在拳套背部,長出的帶子塞進套筒,露在手套背面的結頭處要用橡皮膏粘住,橡皮膏的長不應超過7.5釐米,寬不應超過2.5釐 米。比賽期間,要有兩名拳套管理人員專門檢查拳套,如果懷疑手套有問題,管理人員有責任和義務檢查運動員的拳套以及綳帶是否符合規則要求。 按規則規定,臺上裁判員每場比賽都要檢查兩個參賽者是否戴用符合規則的拳套,並要檢查拳套填充物的軟硬度,看拳套是否有破損等,如發現上述問題,應馬上讓運動員更換拳套,更換時間最長不得超過2分鐘,一般是1分鐘的時間。比賽中拳套上的帶子鬆了,臺上裁判應幫助係緊,但如果發現運動員故意解開帶子,臺上裁判應該立即警告該運動員。 straight punch( 直拳):
right hook (右鈎拳):一種中、近距離的擊打拳法,鈎拳通常配合直拳或擺拳組成組合拳進攻對手。
uppercut (上鈎拳):
knockout(擊倒):後演變為"ko"而在各種格鬥比賽中使用。
break (抱持後拆散):比賽時雙方選手經常會摟抱而不出拳,這就需要裁判把雙方分開。 拳擊 運動的技術包括攻擊、躲閃、上下移動、扭鬥技術和善於反擊。
攻擊技術包括左直拳、左刺拳、左鈎拳、右上鈎拳和右交叉拳還有組合拳,如1-2連擊組合拳套路。 左直拳:
左直拳是拳擊 中所有其他擊拳的基礎,能正確地運用左直拳是一個有良好技術素質的拳手的特徵。凡是稱雄拳壇的拳王和著名拳擊 傢都有着一手久經鍛煉磨礪出來的左直拳。美國的英吉馬·約翰遜在1959年與弗勞德·帕特遜的比賽中,他的左直拳使得對手難以招架,在第三回合中就將對手擊倒,獲得世界錦標賽重量級冠軍。擊敗拳王阿裏的拉利霍姆斯右臂受傷後專用左手練直拳達9個月,終於取勝。我國3o年代的上海拳手鄭吉常,由於他的左直拳快而兇,在國外有"遠東毒蛇"之稱。
右直拳:
右直拳是拳擊 運動中采用的重拳之一。有直拳適合於遠距離的攻擊,但有直拳一般使用時機少,在有充分把握時才能使用。由於有拳較左拳離對方遠,發拳時身體變化幅度較大,所以右直拳較左直拳慢。為了便於擊中對方,就要用左手的假動作來轉移或破壞對手的防護,或用左刺拳引開對手的註意力,或使對手失去平衡,以此來創造有利於右直拳進攻的條件和時機。要領:由基本姿勢以右腳掌蹬地開始發力,右腿發出的力量使右側髖關節前送,帶動腰部迅速嚮前轉動,同時右肩前送。有拳以直綫嚮前發出,攻擊對方頭部。髖和腰部的扭動以及右肩的前送,能夠增加有直拳的力量和攻擊距離。
擺拳是從側面襲擊對手的有力拳法。由於從側面擊打,身體嚮相反方向移動,起到分散對手註意力的作用。但擺拳走的路綫較長,容易被對手發現,而且因力量大,一旦擊空容易失去平衡。擺拳速度比直拳慢,一般不作開始的引拳。
左擺拳擊 頭、腹
要領:由基本姿勢開始,拳由自己的左肩前開始,從左側嚮前成弧形路綫移動擊打目標,上臂與前臂約成12o~150o角,臂與肩平,並利用腿、腰、脖發力,重心移至左腳,在出拳過程中拳及前臂略嚮內旋,肘部微嚮上翻與肩同高。在擊中目標的一瞬間,肩、臂肌肉與腕關節突然緊張,並隨即放鬆,恢復成實戰預備姿勢。擊打對方腹部正、側部位時,上體可略嚮右傾斜或嚮右側跨步,藉助身體的移動加大擊打力量。
左擺拳:
左擺拳練習時的註意事項:①擊打時不可有預拉動作。②左擺拳出擊時,右拳微嚮上舉,保護下縱③左拳出擊後立即收回,還原成預備姿勢。
右擺拳擊 頭、腹
要領:與左擺拳大致相同,唯腰、腿和胯的發力動作較左擺拳更為明顯。右擺拳動作大,速度也較慢,但拳較重。當對手大意或其進攻時疏於防守出現空隙時,可用右擺拳給予出其不意的擊打和還擊,但一般使用機會較少。
右擺拳多與左手拳的擊打配合運用。在對手被擊中,註意力分散時,以有擺拳擊 打可以收到極具威脅的效果。在對手疏於防守或體力
右擺拳:
右擺拳擊 上體,常用於與左撇子對手對陣時,出擊時要緊縮身體,出擊後身體要嚮左前方運動,以防對手迎擊頭部。
擺拳練習中要註意以下幾點:
第一,先原地徒手練習,體會發力、轉體、轉胯帶動手臂前擺等動作要點。出拳時,要註意手腕內族動作,用拳峰部位接觸擊打部位。
第二,在基本掌握動作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步法練習出拳。
第三,運用打手靶的練習,可在原地與移動中進行,改進與提高動作質量,提高擊打準確性。
第四,利用打沙包進行練習,一方面改進動作,一方面鍛煉擊打力量。
第五,進行實戰練習,提高運用的能力。
上鈎拳:
一場拳擊 比賽中運動員的進攻與防守是多種多樣的,這體現在調整距離上,要靠步法的靈活和判斷的準確。如果說直拳與擺拳更註重中、遠距離的進攻,那麽上鈎拳主要在中、近距離擊打對方。
上鈎拳既可發短拳也可發長拳。發長拳時手臂幾乎伸直,上、前臂夾角大於90o,發短拳時上、前臂夾角小幹90o。當對手兩手高舉成防頭部的姿勢時,或當對手擊打頭部而落空時,可發上鈎拳擊 對手的上體(胃、腹或助部)。
平鈎拳:
鈎拳是一種中、近距離的擊打拳法,鈎拳通常配合直拳或擺拳組成組合拳進攻對手。
(1)左平鈎拳
要領:由實戰姿勢開始,先將左肘提起與肩平,肘部約成80o角,利用身體腰、肩部突然轉動的力量,上體嚮右方向轉,但不超過 90o,臂部肌肉由放鬆到突然緊張,之後再迅速放鬆,打擊對方的右側,這時重心移到右腳上,擊打後立即收回還原成實戰姿勢。
註意事項:①出擊時,拳不應有嚮後拉的準備動作。②左拳擊 出同時有拳微上舉,保護下頦。
(2)右平鈎拳
要領:出拳要領與用力方法都與左平鈎拳大致相同。
左、右乎鈎拳都可以配合前進步法練習,即作前滑步同時擊打左乎鈎拳或右平鈎拳。
刺拳:
刺拳屬手直拳類型,是一種試探性拳法,以左刺拳為多。拳走的路綫比直拳短,拳的力量較輕,能起試探對手的作用,並配合其它拳法以連續進攻。
要領:出拳比直拳快而突然,腰部與胯部轉動比直拳小,蹬地力量不大,因此重心前移較小,出拳後,臂並沒有完全伸直。
振拳:
此拳法多用在短兵相接、近距離搏鬥時,貼近對手擊打。
要領:藉腰部突然快速轉動,出擊時兩臂貼近身體,上、前臂之間小於90度角。
速擊拳:
此拳法多用在近距離搏鬥時,快速進攻,搶奪優勢時使用。
要領:出拳快而突然,攻擊對方要害,以快取勝。 在拳擊 比賽中,産生傷害事故的現象主要發生在職業拳擊 比賽中,即使如此,在開展職業拳擊 非常普及的美國,職業比賽時運動員頭部受傷的比率僅排在所有運動項目受傷率中的第9位。國際業餘拳聯公佈的統計結果顯示,在世界上的運動項目中,業餘拳擊 的傷害率僅排在第11位,遠比滑雪、賽車、麯棍球、橄欖球、足球、體操等運動項目低得多。由此可以說明,拳擊 並不是最危險的運動項目,其傷害率比起其它有些項目要低得多。
常見的手部損傷及防治
拳擊 運動也是一項對抗程度十分激烈的運動,以手套的拳峰擊打對方有效部位得分或擊倒對方而判定勝負。因此手部損傷是司空見慣。
拳擊 常見手部損傷:
1、掌指關節部皮膚擦傷及關節囊損傷:運動員綁護手綳帶後戴拳套擊打對方運動員、或戴較薄的沙包手套擊打沙袋作為長期訓練的內容,握拳後掌指關節為直接受力部位,因直接摩擦、擊打的反作用力而致掌指關節部位出現皮膚擦傷、破潰,關節囊慢性反復損傷而呈現纖維化增厚,尤其是第三掌骨頭部位更為明顯。此類損傷會引起局部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皮膚破潰或繼發感染,反復受傷會造成局部皮膚角化、關節變形。為了預防和減輕此類損傷,要求運動員使用較柔軟的護手綳帶,訓練後進行局部按摩和熱療,以改善皮膚的血運和營養;出現皮膚破潰要清潔消毒傷口,避免再次受傷,並提議更改訓練內容,以促進愈合。
2、拇指掌指關節半脫位: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中,運用擺拳擊 打對方時,由於握拳不緊或擊打動作不規範,用拇指部作為擊打點,易發生拇指掌指關節半脫位。這類損傷表現為突發性劇痛,有時可聽到清脆的彈響聲,拇指的掌指關節局部腫脹或可見畸形,壓痛明顯,活動受限。x綫拍片可見第一掌骨頭嚮外、嚮背側移位呈半脫位狀。處理原則是盡快實施手法復位和局部固定,要求拇指呈背伸、外展位固定。
3、掌骨骨折:這類損傷常發生在比賽中,由於出拳迅猛有力,擊打對方較堅硬部位所致。最常見的是第三掌骨骨折或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其損傷表現為運動員比賽中突感劇烈疼痛而不敢出拳,甚至自己在拳臺中能聽到骨折的響聲,運動員常示意裁判要求中止比賽。場邊坐臺的臨場醫務監督要善於觀察比賽的每一個細節,若發現某運動員突然出現痛苦面容而不敢出拳擊 打,應示意臺上裁判要求暫停比賽,細緻檢查受傷運動員的手部,若有骨折跡象,可中止比賽進一步診治。骨折發生後,受傷部位出現腫脹,有周邊性壓痛及軸心擠壓痛,嚴重者可見局部畸形或聽見骨擦音,x綫常顯示為短斜面掌骨骨折,應盡快采取手法復位和外固定,復位不滿意者可考慮采用切開整復、剋氏針內固定手術。
造成上述損傷的主要原因有:1、因解剖特點而造成易受傷的部位:拳擊 比賽時運動員一手握拳在前、一手在後,分別稱之為前手拳、後手拳(亦稱為主拳或重拳)。後手拳是運動員主要力量所在,出拳兇猛有力,爆發力強,擊打後所承受的反作用力亦大,因此,運動員的後手往往更易受傷。由於第三掌骨最長,突出拳鋒前方,無論運用哪種拳式(刺拳、擺拳、勾拳等),均以第三掌骨頭作為主要力點擊對方。所以該部位的皮膚、關節囊最易受傷及勞損,且第三掌骨易發生骨折。
2、因運動員動作不規範而造成的損傷:正規的擊拳動作是緊握拳套、拇指盡量屈麯對掌、以拳峰部位擊打(拳套前方有色部位為拳峰)。由於運動員本身不規範的握拳或出拳動作是手部損傷的常見原因。例如握拳不緊,拇指屈麯不夠,會造成用拳心或拇指作為擊打點,則易造成拇指掌指關節半脫位或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3、因比賽器材質量問題而造成的手部損傷:目前在拳擊 比賽中,必須使用國際業餘拳擊 聯合會認可的合格拳套。如果由於拳套本身質量問題,使得運動員握拳不緊或拇指屈麯受限,進而發生手部損傷,應引起教練員、運動員、醫務監督、裁判員、拳套生産廠傢、拳擊 運動管理中心的官員高度的重視。既要監督器材質量,又要檢查運動員戴手套是否規範,可以避免或減少受傷。
平時訓練時,應及時發現運動員的手部損傷、正確診斷、合理治療、積極康復。臨場醫務監督要有高度的責任感、敏銳的目光,一旦出現傷情及時暫停比賽,作細緻檢查,為保護運動員的健康,甚至可以中斷比賽,予以及時合理的診治。有一定經驗和魄力的醫務監督是拳擊 運動健康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 國際職業拳擊 組織]
目前,世界上共有三大國際公認的職業拳擊 組織。職業拳擊 比賽同業餘拳擊 比賽不同,比賽設問個級別。每個職業拳擊 組 織都有自己的各個級別的世界冠軍。
1.世界拳擊 協會(the worldboxing association,簡稱wba)
世界拳擊 協會成立於1967年,主席是曼多薩。wba原是在美國成立的國立拳擊 運動協會,以對抗紐約州體育運動委員會。 它主要是一個美國機構,基本控製着整個美國的拳擊 比賽。這個組織宣佈有他自己的世界拳擊 冠軍,經常與世界拳擊 理事會發生 衝突抵觸。阿裏、弗雷澤、福爾曼被稱為“70年代重量級拳壇 三巨頭”,是當之無愧的拳王,他們的得到的金腰帶都刻有wba 字樣。
2.世界拳擊 理事會(the word boxing council,簡稱 wbc)
世界拳擊 理事會成立於1963年,總部設在墨西哥城,主席是蘇萊曼。這個組織由美國大多數民族和國際管理團體組成,並得到了紐約州體育運動委員會的支持,同時,它聯合了歐洲拳 聯、英國拳聯、拉丁美洲拳聯、美國部分州的拳協和亞洲、非洲的一些國傢拳聯。它更傾嚮為一個世界性的、更具包容性的組 織。他們的大部分收入用來促進拳擊 運動、保護運動員及改善醫 療設施上。
1979年,wbc進行了重建,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實力最強的職業拳擊 組織。
在世界職業拳擊 錦標賽上,體重級別增加,結果就産生了更多的較輕級別。在世界職業拳擊 錦標賽上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事件發生在1982年,那就是,世界拳擊 理事會宣佈,本組織所有的賽事,時間最長衹能達到12個回合,而不是以前的15個回合。
3.國際拳擊 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簡稱 ibf)
國際拳擊 聯合會成立於1983年,總部設在美國的新澤西州,主席是羅伯特·李。ibf是一個與wbc對立的組織,這個組織成立的目的在於奪取被美國把持的頒奬權利。這個組織的前身是美 國拳擊 協會(usba,成立於1976年),原來兩個組織並存,現 在又重新合併,稱ibf/usba,冠軍為兩個組織所共有。
ibf有一句名言“一個理想,現在是實現的時候了”。在這一思想指導下,ibf為國際拳擊 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4.世界拳擊 組織(wbo)
世界拳擊 組織是1988年從世界拳擊 理事會(wbc)中分裂出來的一個新的職業拳擊 組織。它的總部設在波多黎各,但冠軍委員會卻是在美國的佛羅裏達州的邁阿密市。現任主席的美國的喬托福斯。到目前為止,wbo已在世界上每個洲、幾乎20多個國傢進行過冠軍賽。
5.美國國傢拳擊 協會(nba)
美國國傢拳擊 協會是除以上四大拳擊 組織外,在國際職業拳壇上比較活躍的職業拳擊 組織。它成立於1990年,總設在美國 佛羅裏達州的好萊塢市,現任主席是艾瑞·阿見拉姆森。nba是國際上成立較早的拳擊 組織之一,所以深受廣大拳擊 手和拳擊 界人士的擁護。
他推出了著名三大方案,即:拳擊 醫療方案、教育服務方案、拳擊 撫恤退休金方案。nba雖然是美國國傢拳擊 協會,但是它也舉辦洲際比賽和世界級比賽,它也有自己的世界冠 軍。
職業拳擊 組織還有90年代以後問世的,他們是國際拳擊 組 織(ibo)、國際拳擊 理事會(ibc)和世界拳擊 聯盟(wbv),這三個職業拳擊 組織純屬魚目混珠。
事實上,儘管世界職業拳擊 組 織林立,拳王多不勝數,但 wba、 wbc和ibf三大拳擊 組織還是始終壟斷世界拳壇,雖然他們之間充滿着矛盾和鬥爭,但舉辦 比賽的級別卻是一樣的。有時他們也聯合起來組織比賽,産生統一冠軍;有時有的組織個別冠軍難産,出現空缺。
6.國際業餘拳擊 聯合會
由英、法等24個國傢的拳擊 協會倡議,於1946年在倫敦成立。簡稱國際拳聯。目前已有130個會員。總部設在美國(主席 所在地)。
正式用語:英、西班牙、德、俄和法語。
1946年1月28日在倫敦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了國際拳聯 的第一部章程。
國際拳聯設若幹地區局:
歐洲局——包括30多個會員。總部設在柏林。所有歐洲國傢拳擊 協會都是歐洲業餘 拳擊 聯合會成員;
亞洲局——包括23個國傢和地區的協會。總部設在東京。
非洲局——包括31個會員,總部設在突尼斯。
美洲局——包括29個會員。總部設在美國的剋列斯蒂爾。
大洋洲局——包括近10個會員。總部設在悉尼。
國際拳聯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承認。拳擊 為奧運會正式項目。
國際拳聯的任務:
傳播拳擊 運動的真正業餘精神和開展各國運動員之間的友好競賽;製訂世界錦標賽和國際比賽的規程;保證國際拳聯的一切比賽嚴守比賽規則;發展各會員之間的相互友 好和尊重。
代表大會是國際拳聯的最高機構,由主席、名譽主席、副主席、執委以及會員代表組成,每4年召開1次。開會時間和地點 必須在會前1年决定,並立即通知各會員。每個會員協會可派出3名代表參加大會,但衹有1票表决權。代表年齡不得小於21 歲,而且衹能代表1個會員協會。
國際拳聯下設若幹常務委員會:
技術委員會——由7名執委、主席、副主席和若幹委員組成。任務是:解釋章程、規則、信息交流、出版、訓練、器材和 設備的生産等問題,嚮執委會提出建議。
裁判員委員會——由5名執委和8名優秀裁判員組成,任務是:任命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的裁判員;在執委會的領導下,對 國際拳聯的候補裁判和正式裁判進行考試,研究和分析重大比賽 的裁判工作等。
醫務委員會——由20名高水平醫生組成(每洲不少於4 名)。其任務是嚮執委會報告運動員的身體狀況,提出預防外傷 的建議,組織參加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的醫務小組等。
財務委員會——由5名執委組成,其任務是監督財政收支情況,嚮執委會提出擴大基金的建議,嚮代表大會報告財政狀況。
上述委員會同執委會一樣,每年至少召開1次會議。
國際拳聯章程明確規定,所有會員國權利均等,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歧視。按照規定,給正式比賽的優勝者授奬時,升國旗、奏國歌。
我國於1987年加人這一組織。 (1)國際業餘拳擊 聯合會的主要比賽
奧運會拳擊 賽、世界錦標賽、世界杯賽、區域性和洲錦標賽、世界青年錦標賽和國際邀請賽。所有 比賽都按國際拳聯的規則進行。成年和青年世界錦標賽每4年舉行一屆,洲錦標賽每2年一屆。
(2)世界職業拳擊 錦標賽 1.泰森 拳擊 場外問題多多使得泰森難以成為世界上現存的最偉大的拳王。從1986年到1989年,泰森憑藉天生神力與他對進攻時機的把握的恰到好處擊潰了任何對手。1986年,20歲的泰森擊敗了伯比剋(trevor berbick)成為了世界最為年輕的重量級拳王。拳王斯平剋斯和霍爾姆斯都敗在了泰森的鐵拳之下。但是,從1990年之後,泰森再也沒有取得1986年到1989年的成就。強姦案和咬耳朵使得泰森名聲掃地。
2.雷伊·羅賓遜(ray robinson) 拳王阿裏曾經稱呼羅賓遜是:"拳擊 之王、拳擊 大師、我的偶像."從1946年到1951年保持了世界次中量級冠軍的頭銜。從1951年到1960年,羅賓遜又獲得了5次中量級世界冠軍。在他的拳擊 事業的巔峰階段,羅賓遜的成績為1281平2負,84次將對方擊倒在地獲勝。在近200場比賽中,他從來沒有被裁判數過點。
3.阿裏(muhammad ali) 1964年,阿裏擊敗了令人生畏的遜尼·利斯頓,震驚了世界拳壇。在他的21年拳擊 生涯中,阿裏幾乎囊括了所有重量級世界拳擊 冠軍。它與弗雷澤、諾頓的比賽堪稱拳擊 場上的經典之作。1974年,在叢林之戰中戰勝了福爾曼確立了阿裏在職業拳壇的獨一無二的地位。直到32歲之時,阿裏仍然活躍在拳擊 臺上。
4.洛奇·馬西亞諾(rocky marciano)馬西亞諾是拳擊 賽場上唯一直到退休仍然沒有敗績的拳手。他的成績是490負,43次將對方擊倒在地。從重量級來看,馬西亞諾無疑是個小矮子,但是他的拳頭非常有力。1952年,他的右手拳擊 倒了瓦拉科特堪稱拳擊 界的傑作。他曾經6次衛冕冠軍成功。
5.本尼·倫納德(benny leonard) 也許,本尼·倫納德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輕量級拳王。他掌握了超人的拳擊 技術,並且經常打出致命的一擊。1911年,年僅15歲的倫納德進入了職業比賽,兩年之後成為了職業拳賽冠軍。他的輕量級冠軍保持了7年半,至今這一記錄仍然沒有被打破。在212場比賽中,本尼·倫納德僅僅輸掉了5場比賽。這多虧了他像芭蕾舞演員一樣輕盈的身體和靈活性
6.雷伊·倫納德(ray leonard) 拳擊 許多人認為,倫納德是世界上最富有競爭力的拳手。極高的速度伴隨極大的力量,在上個世紀80年代,倫納德打遍天下無敵手。拳壇傳奇人物哈格勒、赫恩斯和杜蘭都曾敗在倫納德的拳下。由於明星地位早立,倫納德僅僅參加了39場比賽就獲得了一億美元。當時,對於職業拳擊 運動員來說,這是個天文數字。他曾經在4個不同的級別中獲得了6個世界冠軍。
7.亨利·阿姆斯特朗(henry armstrong)阿姆斯特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保持三個不同級別世界冠軍的拳手。從1937年到1939年,阿姆斯特朗成為了最輕量級、輕量級和次中量級三個級別冠軍。阿姆斯特朗風格獨特,速度極快,一輪比賽中他平均出拳100多次。為此,拳迷給阿姆斯特朗創造了一個非常動聽的綽號:"竜捲風"。在150場比賽中,阿姆斯特朗100次將對方擊倒在地。這在輕量級選手當中不可多見。為此,阿姆斯特朗在拳擊 名人堂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8.喬·路易斯(joe louis)路易斯是歷史上最為成功的重量級拳擊 運動員。在長達12年時間裏,路易斯曾經讓25名拳手敗在自己的拳下。他成為了世界第一位黑人重量級拳王。許多世界名將全都敗在了路易斯的拳下。1938年,路易斯擊敗了德國拳手施姆林(max schmeling),讓施姆林賽後整整在醫院裏住了3周,成為了美國的拳擊 英雄。當時德國在希特勒的統治下,因此路易斯的勝利意義更加重大。不過,從1942年到1945年,路易斯加入美國軍隊。二戰之後,路易斯仍然稱霸拳壇相當一段時間。
9.維利·派普(willie pep)1942年7月25日,派普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業。他成為了唯一一位沒有打出一拳就獲得了一輪比賽勝利的拳手。在與傑基·格雷福斯(jackie graves)之間比賽的第三輪,派普像猴子一樣跳來跳去,沒有讓格雷福斯打上一拳,而且自己也沒有出拳,最終派普還是獲得了勝利。派普的速度、靈活性、身體柔韌程度都是絶大部分拳手所不具備的。1948年,派普失去了冠軍稱號。但是在拳擊 生涯的241場比賽中,派普至今仍然被人們記得的依然是與格雷福斯第三輪比賽。 中國現代拳擊 始於20世紀20年代後期,最初稱之為“西洋拳”。先有人翻譯了一本《西洋拳術》。30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的中央國術(武術)館、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將拳擊 列為主課之一。 我國3o年代的上海拳手鄭吉常,由於他的左直拳快而兇,在國外有"遠東毒蛇"之稱。
中國在1953年和1959年兩度暫時停止拳擊 運動。 拳擊 是戴(拳擊 )手套進行格鬥的運動項目。它既有業餘的(也稱奧運拳擊 ),也有職業的商業比賽。比賽的目標上要比對方獲得更多的分以戰勝對方或者將對方打倒而結束比賽。與此同時比賽者(拳擊 運動員)要力圖避開對方的打擊。 拳擊 被稱為“勇敢者的運動”。早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就有許多有關拳擊 的生動記載。
一幅公元前1500年的希臘壁畫中就有戴手套進行拳擊 的場面。在古代,戰士拳擊 時,由於可以任意使用摔、打、踢、蹬等動作,直至將對手置於死地,所以它衹是一種供奴隸主尋歡作樂的殘殺遊戲。
最早的拳擊 規則是1729至1750年稱霸英國拳壇的傑剋·布榮頓於1743年製定的。
拳擊 在國際上分業餘與職業兩種比賽。奧運會舉行的拳賽屬於業餘性質,職業拳手不得參加業餘拳賽。
拳擊 比賽在由三條繩圍繞的拳擊 臺上進行。一場業餘拳擊 比賽有五回合,每回合二分鐘。拳擊 運動員要戴(拳擊 )手套。其他用具包括:頭盔,護齒,運動短褲和護襠。拳擊 運動員的比賽按體重分級。
赤手的拳術,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當作一種為自衛而習練的技藝,而且被列入古代奧運會。1867年英國采用了昆斯伯裏拳擊 規則,(比賽者)要戴(拳擊 )手套進行比賽。1880年業餘拳擊 聯合會在英國成立。1946年國際業餘拳擊 聯合會成立。
在世界拳擊 運動中屬於領先地位的國傢有美國,古巴,英國和俄國。拳擊 運動要求(運動員)具有力量、耐力、速度、靈活、兇猛、協調、果斷和勇敢等素質。
一、拳擊 運動的特點
拳擊 是運動員雙方通過兩衹拳頭的對抗,進行體能、技術和心理的較量。拳擊 競技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兩人在正方形的繩圍比賽場地中,戴着特製的柔軟手套,按一定的規則和技術要求,進行攻防對抗。攻防的武器衹能是戴上特製手套的兩衹拳頭,攻防的目標衹限於對方腰髖以上的身體部位。 拳擊 被人們稱作是“藝術化的搏鬥”。
拳擊 的比賽規則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國際業餘拳聯 (AIBA)自1997年開始實行的新規則中,規定業餘拳擊 比賽實行5個回合製,每個回合打2分鐘,回合間休息1分鐘;職業拳擊 比賽一般是實行10-12回合製,回合中間休息1分鐘。業餘拳擊 比賽主要靠技術得分來判定勝負,所用拳擊 手套大而且厚,比賽時運動員要穿背心、短褲、軟底拳鞋、戴護頭盔。職業拳擊 比賽主要靠強烈攻擊或將對方擊倒判定勝負,被擊倒一方如果在10秒鐘內不能站立起來恢復比賽,就判對方獲勝;比賽時職業 拳手的手套小而且薄,赤裸上身、頭部不戴頭盔進行比賽。業餘拳擊 比賽設有12個級別,職業拳擊 比賽設有17個級別。
拳擊 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人們對拳擊 運動的不同看法。拳擊 是人對人的競技項目,因而比賽時表現出來的打和被打,以及産生 的傷害後果,特別是職業拳擊 中被打倒不能站起的場面,在許多人的思想上産生極大的異議。使得許多人呼籲取消拳擊 比賽。
由於拳擊 需要肌肉的強大爆發力,需要完善的技術和戰術, 所以,拳擊 是最復雜的競技運動之一。比賽時面對瞬息萬變的賽場情況,要求運動員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準確地瞭解對方的基本狀況,同時還要迅速作出相應的判斷並采取相應的行動,利用強有力的身體和嫻熟的技術、多變的戰術進行攻擊和防守。不僅對拳擊 愛好者和拳擊 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對增強拳擊 愛好者和拳擊 運動員的身心健康具有極大的鍛煉價值,這是拳擊 運動具有的最明顯、最優秀的特點。
二、拳擊 運動的作用
拳擊 對人體和社會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 在以下幾個方面。
1.拳擊 可以增強人體的力量
拳擊 比賽時要靠人體的爆發力來完成攻防動作, 衹有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大的力量發揮出來,才能夠達到攻防的 目的,有效地完成攻防動作,這就要求拳手具有強勁的爆發力。 訓練有素的拳手肌肉工作時的彈力和出拳時的爆發力,要比一般 人高出幾倍,同時其出拳的速度也會相應增快。經常練習拳擊 。就可以鍛煉拳擊 愛好者和拳擊 運動員的爆發力和速度力量。提高拳擊 愛好者和運動員的肌肉素質。
進行拳擊 訓練和比賽時,需要人體肌肉在高度緊張狀態下,持續較長時間的工作,這對人體肌肉和其它功能係統的持續工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特別是拳擊 比賽時,肌肉活動強度大,動作持續時間長,如果訓練水平較差的拳手,要想堅持五個回合的比 賽是非常睏難的。比賽時拳手的身體肌肉和精神高度集中,容易 造成神經係統、呼吸係統、循環係統的疲勞。經常練習拳擊 ,經常參加拳擊 比賽的拳手和拳擊 愛好者,可以在練習和比賽中提高肌肉長時間工作能力,提高人體各係統的活動機能,從而增強和提高人的耐久力,使人體能夠適應長時間高度緊張狀態下的 工作、訓練和比賽。
拳擊 還可以增強練習者的絶對力量。在拳擊 練習,特別是拳擊 比賽時,拳手必須具有較大的絶對力量,才能達到攻防的目的。也就是說,必須具有重創對方的力量,才能在拳擊 比賽中占據優勢和主動。所以,大部分拳手都十分重視絶對力量的練習,經常做大量的上肢力量以增加進攻時的威力。據測定,世界優秀 拳手的發拳力量可以達到500公斤。具有較大力量的拳手在比賽 中會使對方心理上産生畏懼,喪失比賽的信心。但要註意,絶對力量是要和速度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作用,衹有強大的絶對力量,而速度較慢,就很難打到對方,使力量使去意義。所以,在拳擊 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註意絶對力量和速度的結合,通過最快的速度發揮最大的力量,是取得拳擊 比賽勝利的關鍵條件之
2.拳擊 可以提高人的靈敏性和反應能力
拳擊 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就是要具有高度的靈敏 性和快速的反應能力。在拳擊 比賽和訓練時,運動員要熟練地掌 握運用各種技術方法,靈活地變化運用各種戰術,並且要隨機應 變地隨場上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技戰術,同時要完成各種技術組 合等,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拳手具有高度的靈敏性,具有快速的 反應能力,否則就會受製於人,處處被動。經常練習拳擊 和參加 拳擊 比賽的人,他們靈敏性和反應能力就會得到充分鍛煉和提 高,這種靈敏性和反應能力表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就會使你 覺得生活輕鬆自如,從而增加人的生活樂趣和情趣。
3.拳擊 可以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拳擊 運動是手腦並重、全身活動的運動項目,練習拳擊 或參加拳擊 比賽時,人一直都是在不停地跳動和運動之中,而且,拳手所采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是在大腦縝密的、快速的考慮之後進行的,所以,這對人體的運動器官和大腦的分析反應都有極高的要求,使人體的運動器官和大腦得到充分的鍛煉。又由於拳擊 訓練和比賽時,需要在高度緊張狀態下進行高強度對抗,所以對拳手的呼吸係統、循環係統、神經係統、運動係統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和充分的鍛煉。據實驗測試,拳擊 比賽時運動員的氧吸收量每 分鐘達3000毫升,脈搏每分鐘達200次左右。生理測試表明,訓練有素的拳擊 運動員的心髒體積有增大現象,心肌搏動強而有力。拳擊 運動員的競技年齡比其它競技項目的競技年齡要長得多,一般可保持到40歲左右。比如象美國拳王阿裏38歲時,仍 在參加職業拳擊 比賽;美國拳王福爾曼45歲時還在參加職業拳擊 比賽;去年戰勝泰森的美國拳手、新的世界拳王霍利菲爾德,是在35歲時第3次獲得這一殊榮的。所有這一切,都說明拳擊 運動對人體的良好作用。
拳擊 既是人體能力的較量,同時也是心理智慧的較量。長期從事拳擊 運動,會培養人們頑強拼搏、敢打敢拚、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也培養人們對事業的專註和執着追求的精神。由於拳擊 運動具有極其強烈競爭的特點,可以鍛煉拳手臨危時的應急能力,培養拳手在危險狀況和高度緊張狀況下沉着冷靜的心理素質,這不僅對拳擊 運動有利,而且對於拳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睏難時進行冷靜處理,有着極大的幫助作用。
4.拳擊 是防身自衛的有效手段
重量級拳擊 比賽精彩一瞬 拳擊 做為一種空手格鬥技能,學習掌握好拳擊 技術之後,就可以把它運用於實戰之中。拳擊 的攻防技術比較簡單,容易掌握,經過反復訓練實踐後,作為防身自衛的一種手段是非常有效的。通過拳擊 的擊打和抗擊打能力訓練,可以提高練習者的防身意識和自衛方法,在打和被打的練習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防身自衛的本領,提高練習者遇到侵犯時自我保護能力。
5.拳擊 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作用
拳擊 運動已經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影響和起到了轟動作 用。現在幾乎在全世界都知道泰森口咬霍利菲爾德的事情,這既 是拳擊 事業的恥辱,同時也是拳擊 在社會上引起社會效應的一個途徑。當然,拳擊 對社會的影響並不衹是這些醜事或花絮,最主要的還是拳擊 本身具有的粗獷與野性的魅力,拳擊 運動表現着較高的力度美、健康美、技藝美,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刺激性。
三、拳擊 運動的技巧戰術
拳擊 運動的技術包括攻擊、躲閃、上下移動、扭鬥技術和善於反擊。
攻擊技術包括左直拳、左刺拳、左鈎拳、右上鈎拳和右交叉拳還有組合拳,如1-2連擊組合拳套路。
三、拳擊 運動的術語
直拳 straight punch
右鈎拳 right hook 一種中、近距離的擊打拳法,鈎拳通常配合直拳或擺拳組成組合拳進攻對手。
上鈎拳 uppercut
擊倒 Knockout 後演變為"KO"而在各種格鬥比賽中使用。
抱持後拆散 break 比賽時雙方選手經常會摟抱而不出拳,這就需要裁判把雙方分開。 職業拳擊
雙方選手使用8~10OZ拳套(賽前雙方議定),進行3分鐘一回合的對賽,一場職業拳擊 賽為6回合、10回合、12回合。 在拳擊 比賽中,場上情況千變萬化,因此戰術的運用在拳擊 比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勝負結果取决於雙方技術、戰術、心理、身體素質等因素,這四者是緊密聯繫相互滲透的,戰術的運用就是對一名拳擊 運動員綜合能力的體現,在技術、身體素質和心理品質差不多的情況下,戰術打法運用的質量將對比賽勝負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拳擊 比賽中,産生傷害事故的現象主要發生在職業拳擊 比賽中,即使如此,在開展職業拳擊 非常普及的美國,職業比賽時運動員頭部受傷的比率僅排在所有運動項目受傷率中的第9位。
常見的手部損傷及防治
拳擊 運動也是一項對抗程度十分激烈的運動,以手套的拳峰擊打對方有效部位得分或擊倒對方而判定勝負。因此手部損傷是司空見慣。
拳擊 常見手部損傷:
1、掌指關節部皮膚擦傷及關節囊損傷:運動員綁護手綳帶後戴拳套擊打對方運動員、或戴較薄的沙包手套擊打沙袋作為長期訓練的內容,握拳後掌指關節為直接受力部位,因直接摩擦、擊打的反作用力而致掌指關節部位出現皮膚擦傷、破潰,關節囊慢性反復損傷而呈現纖維化增厚,尤其是第三掌骨頭部位更為明顯。此類損傷會引起局部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皮膚破潰或繼發感染,反復受傷會造成局部皮膚角化、關節變形。為了預防和減輕此類損傷,要求運動員使用較柔軟的護手綳帶,訓練後進行局部按摩和熱療,以改善皮膚的血運和營養;出現皮膚破潰要清潔消毒傷口,避免再次受傷,並提議更改訓練內容,以促進愈合。
2、拇指掌指關節半脫位: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中,運用擺拳擊 打對方時,由於握拳不緊或擊打動作不規範,用拇指部作為擊打點,易發生拇指掌指關節半脫位。這類損傷表現為突發性劇痛,有時可聽到清脆的彈響聲,拇指的掌指關節局部腫脹或可見畸形,壓痛明顯,活動受限。X綫拍片可見第一掌骨頭嚮外、嚮背側移位呈半脫位狀。處理原則是盡快實施手法復位和局部固定,要求拇指呈背伸、外展位固定。
3、掌骨骨折:這類損傷常發生在比賽中,由於出拳迅猛有力,擊打對方較堅硬部位所致。最常見的是第三掌骨骨折或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其損傷表現為運動員比賽中突感劇烈疼痛而不敢出拳,甚至自己在拳臺中能聽到骨折的響聲,運動員常示意裁判要求中止比賽。場邊坐臺的臨場醫務監督要善於觀察比賽的每一個細節,若發現某運動員突然出現痛苦面容而不敢出拳擊 打,應示意臺上裁判要求暫停比賽,細緻檢查受傷運動員的手部,若有骨折跡象,可中止比賽進一步診治。骨折發生後,受傷部位出現腫脹,有周邊性壓痛及軸心擠壓痛,嚴重者可見局部畸形或聽見骨擦音,X綫常顯示為短斜面掌骨骨折,應盡快采取手法復位和外固定,復位不滿意者可考慮采用切開整復、剋氏針內固定手術。
造成上述損傷的主要原因有:
1、因解剖特點而造成易受傷的部位:拳擊 比賽時運動員一手握拳在前、一手在後,分別稱之為前手拳、後手拳(亦稱為主拳或重拳)。後手拳是運動員主要力量所在,出拳兇猛有力,爆發力強,擊打後所承受的反作用力亦大,因此,運動員的後手往往更易受傷。由於第三掌骨最長,突出拳鋒前方,無論運用哪種拳式(刺拳、擺拳、勾拳等),均以第三掌骨頭作為主要力點擊對方。所以該部位的皮膚、關節囊最易受傷及勞損,且第三掌骨易發生骨折。
2、因運動員動作不規範而造成的損傷:正規的擊拳動作是緊握拳套、拇指盡量屈麯對掌、以拳峰部位擊打(拳套前方有色部位為拳峰)。由於運動員本身不規範的握拳或出拳動作是手部損傷的常見原因。例如握拳不緊,拇指屈麯不夠,會造成用拳心或拇指作為擊打點,則易造成拇指掌指關節半脫位或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3、因比賽器材質量問題而造成的手部損傷:目前在拳擊 比賽中,必須使用國際業餘拳擊 聯合會認可的合格拳套。如果由於拳套本身質量問題,使得運動員握拳不緊或拇指屈麯受限,進而發生手部損傷,應引起教練員、運動員、醫務監督、裁判員、拳套生産廠傢、拳擊 運動管理中心的官員高度的重視。既要監督器材質量,又要檢查運動員戴手套是否規範,可以避免或減少受傷。
平時訓練時,應及時發現運動員的手部損傷、正確診斷、合理治療、積極康復。臨場醫務監督要有高度的責任感、敏銳的目光,一旦出現傷情及時暫停比賽,作細緻檢查,為保護運動員的健康,甚至可以中斷比賽,予以及時合理的診治。有一定經驗和魄力的醫務監督是拳擊 運動健康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國際職業拳擊 組織
目前,世界上共有三大國際公認的職業拳擊 組織。職業拳擊 比賽同業餘拳擊 比賽不同,比賽設問個級別。每個職業拳擊 組 織都有自己的各個級別的世界冠軍。
1.世界拳擊 協會(The WorldBoxing Association,簡稱WBA)
世界拳擊 協會成立於1967年,主席是曼多薩。WBA原是在美國成立的國立拳擊 運動協會,以對抗紐約州體育運動委員會。 它主要是一個美國機構,基本控製着整個美國的拳擊 比賽。這個組織宣佈有他自己的世界拳擊 冠軍,經常與世界拳擊 理事會發生 衝突抵觸。阿裏、弗雷澤、福爾曼被稱為“70年代重量級拳壇 三巨頭”,是當之無愧的拳王,他們的得到的金腰帶都刻有WBA 字樣。
2.世界拳擊 理事會(The World Boxing Council,簡稱 WBC)
世界拳擊 理事會成立於1963年,總部設在墨西哥城,主席是蘇萊曼。這個組織由美國大多數民族和國際管理團體組成,並得到了紐約州體育運動委員會的支持,同時,它聯合了歐洲拳 聯、英國拳聯、拉丁美洲拳聯、美國部分州的拳協和亞洲、非洲的一些國傢拳聯。它更傾嚮為一個世界性的、更具包容性的組 織。他們的大部分收入用來促進拳擊 運動、保護運動員及改善醫 療設施上。
1979年,WBC進行了重建,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實力最強的職業拳擊 組織。
在世界職業拳擊 錦標賽上,體重級別增加,結果就産生了更多的較輕級別。在世界職業拳擊 錦標賽上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事件發生在1982年,那就是,世界拳擊 理事會宣佈,本組織所有的賽事,時間最長衹能達到12個回合,而不是以前的15個回合。
3.國際拳擊 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Boxing Federation,簡稱 IBF)
國際拳擊 聯合會成立於1983年,總部設在美國的新澤西州,主席是羅伯特·李。IBF是一個與WBC對立的組織,這個組織成立的目的在於奪取被美國把持的頒奬權利。這個組織的前身是美 國拳擊 協會(USBA,成立於1976年),原來兩個組織並存,現 在又重新合併,稱IBF/USBA,冠軍為兩個組織所共有。
IBF有一句名言“一個理想,現在是實現的時候了”。在這一思想指導下,IBF為國際拳擊 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4.世界拳擊 組織(WBO)
世界拳擊 組織是1988年從世界拳擊 理事會(WBC)中分裂出來的一個新的職業拳擊 組織。它的總部設在波多黎各,但冠軍委員會卻是在美國的佛羅裏達州的邁阿密市。現任主席的美國的喬托福斯。到目前為止,WBO已在世界上每個洲、幾乎20多個國傢進行過冠軍賽。
5.美國國傢拳擊 協會(NBA)
美國國傢拳擊 協會是除以上四大拳擊 組織外,在國際職業拳壇上比較活躍的職業拳擊 組織。它成立於1990年,總設在美國 佛羅裏達州的好萊塢市,現任主席是艾瑞·阿見拉姆森。NBA是國際上成立較早的拳擊 組織之一,所以深受廣大拳擊 手和拳擊 界人士的擁護。
他推出了著名三大方案,即:拳擊 醫療方案、教育服務方案、拳擊 撫恤退休金方案。NBA雖然是美國國傢拳擊 協會,但是它也舉辦洲際比賽和世界級比賽,它也有自己的世界冠軍。
職業拳擊 組織還有90年代以後問世的,他們是國際拳擊 組 織(IBO)、國際拳擊 理事會(IBC)和世界拳擊 聯盟(WBV),這三個職業拳擊 組織純屬魚目混珠。
事實上,儘管世界職業拳擊 組 織林立,拳王多不勝數,但 WBA、 WBC和IBF三大拳擊 組織還是始終壟斷世界拳壇,雖然他們之間充滿着矛盾和鬥爭,但舉辦 比賽的級別卻是一樣的。有時他們也聯合起來組織比賽,産生統一冠軍;有時有的組織個別冠軍難産,出現空缺。
6.國際業餘拳擊 聯合會
由英、法等24個國傢的拳擊 協會倡議,於1946年在倫敦成立。簡稱國際拳聯。目前已有130個會員。總部設在美國(主席 所在地)。
正式用語:英語、西班牙語、德語、俄語和法語。
1946年1月28日在倫敦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了國際拳聯 的第一部章程。
國際拳聯設若幹地區局:
歐洲局——包括30多個會員。總部設在柏林。所有歐洲國傢拳擊 協會都是歐洲業餘拳擊 聯合會成員。
亞洲局——包括23個國傢和地區的協會。總部設在東京。
非洲局——包括31個會員,總部設在突尼斯。
美洲局——包括29個會員。總部設在美國的剋列斯蒂爾。
大洋洲局——包括近10個會員。總部設在悉尼。
國際拳聯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承認。拳擊 為奧運會正式項目。
國際拳聯的任務:
傳播拳擊 運動的真正業餘精神和開展各國運動員之間的友好競賽;製訂世界錦標賽和國際比賽的規程;保證國際拳聯的一切比賽嚴守比賽規則;發展各會員之間的相互友 好和尊重。
代表大會是國際拳聯的最高機構,由主席、名譽主席、副主席、執委以及會員代表組成,每4年召開1次。開會時間和地點 必須在會前1年决定,並立即通知各會員。每個會員協會可派出3名代表參加大會,但衹有1票表决權。代表年齡不得小於21 歲,而且衹能代表1個會員協會。
國際拳聯下設若幹常務委員會:
技術委員會——由7名執委、主席、副主席和若幹委員組成。任務是:解釋章程、規則、信息交流、出版、訓練、器材和 設備的生産等問題,嚮執委會提出建議。
裁判員委員會——由5名執委和8名優秀裁判員組成,任務是:任命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的裁判員;在執委會的領導下,對 國際拳聯的候補裁判和正式裁判進行考試,研究和分析重大比賽 的裁判工作等。
醫務委員會——由20名高水平醫生組成(每洲不少於4 名)。其任務是嚮執委會報告運動員的身體狀況,提出預防外傷 的建議,組織參加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的醫務小組等。
財務委員會——由5名執委組成,其任務是監督財政收支情況,嚮執委會提出擴大基金的建議,嚮代表大會報告財政狀況。
上述委員會同執委會一樣,每年至少召開1次會議。
國際拳聯章程明確規定,所有會員國權利均等,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歧視。按照規定,給正式比賽的優勝者授奬時,升國旗、奏國歌。
我國於1987年加入這一組織。 國際業餘拳擊 聯合會的主要比賽
奧運會拳擊 賽、世界錦標賽、世界杯賽、區域性和洲錦標賽、世界青年錦標賽和國際邀請賽。所有 比賽都按國際拳聯的規則進行。成年和青年世界錦標賽每4年舉行一屆,洲錦標賽每2年一屆。 鄒市明
中國現代拳擊 始於20世紀20年代後期,最初稱之為“西洋拳”。先有人翻譯了一本《西洋拳術》。30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的中央國術(武術)館、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將拳擊 列為主課之一。 我國3O年代的上海拳手鄭吉常,由於他的左直拳快而兇,在國外有"遠東毒蛇"之稱。
1953年和1959年中國在兩度暫時停止拳擊 運動。
2004年雅典奧運會,鄒市明獲得了中國運動員首枚拳擊 奧運奬牌(銅牌)。
2008年,中國業餘拳擊 網團隊,由山東體育學院拳擊 隊成立。
2008年鄒市明獲得第29屆北京奧運會48公斤級金牌
2008年張小平獲得第29屆北京奧運會拳擊 81公斤級金牌 在公元前688年舉行的第23屆古代奧運會上,拳擊 運動就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並且逐漸成為古代奧林匹剋運動會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運動項目。在公元前616年的第41屆古代奧運會上,又增加了少年業餘拳擊 比賽。
現代業餘拳擊 運動於1904年在美國聖路易舉行的第3屆奧運會上成為正式比賽項目。第5屆奧運會由於瑞典人認為拳擊 運動有損人的健康,沒有設此項目。第6屆、12屆、13屆奧運會因為第一、二次世界大戰而沒有舉行。至2004年雅典奧運會,拳擊 比賽共參加了21屆奧運會。
拳擊 運動進入現代奧運會時,由於競賽規則和裁判法不完善,很多是藉鑒當時職業拳擊 比賽的規則。比賽的級別是按照當時職業拳賽的7個級別進行劃分的,並且允許在自己級別奪冠的運動員參加重於自己體重的另一級別的比賽。
第4屆奧運會拳擊 比賽的級別減為5個,比賽辦法同第3屆,運動員可以跨級比賽。從1920~1948年,奧運會拳擊 比賽的級別為8個; 1952~1964年,奧運會拳擊 比賽級別為10個。1968~1976年,奧運會拳擊 比賽的級別又增加了48公斤級,使拳擊 比賽級別增加至11個;而且從本屆奧運會起不再使用原來的輕量級、中量級等稱呼,而是變更為數字。1980~2000年,奧運會拳擊 比賽級別又增至12個;2004年,國際業餘拳擊 聯合會根據新形勢的變化,將業餘拳擊 比賽的級別從12個縮減到了11個。
從2012年開始,女子拳擊 正式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第29屆奧運會拳擊 比賽設11個級別,級別和體重要求如下:
1、48公斤級(體重在48公斤以下,包括48公斤)
2、51公斤級(體重在48公斤以上~51公斤)
3、54公斤級(體重在51公斤以上~54公斤)
4、57公斤級(體重在54公斤以上~57公斤)
5、60公斤級(體重在57公斤以上~60公斤)
6、64公斤級(體重在60公斤以上~64公斤)
7、69公斤級(體重在64公斤以上~69公斤)
8、75公斤級(體重在69公斤以上~75公斤)
9、81公斤級(體重在75公斤以上~81公斤)
10、91公斤級(體重在81公斤以上~91公斤)
11、+91公斤級(體重在91公斤以上) 一幅公元前1500年的希臘壁畫中就有戴手套進行拳擊 的場面。在古代,戰士拳擊 時,由於可以任意使用摔、打、踢、蹬等動作,直至將對手置於死地,所以它衹是一種供奴隸主尋歡作樂的殘殺遊戲。
最早的拳擊 規則是1729至1750年稱霸英國拳壇的傑剋·布榮頓於1743年製定的。
拳擊 在國際上分業餘與職業兩種比賽。奧運會舉行的拳賽屬於業餘性質,職業拳手不得參加業餘拳賽。
拳擊 比賽在由三條繩圍繞的拳擊 臺上進行。一場業餘拳擊 比賽有五回合,每回合二分鐘。拳擊 運動員要戴(拳擊 )手套。其他用具包括:頭盔,護齒,運動短褲和護襠。拳擊 運動員的比賽按體重分級。
赤手的拳術,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當作一種為自衛而習練的技藝,而且被列入古代奧運會。1867年英國采用了昆斯伯裏拳擊 規則,(比賽者)要戴(拳擊 )手套進行比賽。1880年業餘拳擊 聯合會在英國成立。1946年國際業餘拳擊 聯合會成立。
在世界拳擊 運動中屬於領先地位的國傢有美國,古巴,英國和俄國。拳擊 運動要求(運動員)具有力量、耐力、速度、靈活、兇猛、協調、果斷和勇敢等素質。
一、拳擊 運動的特點
拳擊 是運動員雙方通過兩衹拳頭的對抗,進行體能、技術和心理的較量。拳擊 競技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兩人在正方形的繩圍比賽場地中,戴着特製的柔軟手套,按一定的規則和技術要求,進行攻防對抗。攻防的武器衹能是戴上特製手套的兩衹拳頭,攻防的目標衹限於對方腰髖以上的身體部位。 拳擊 被人們稱作是“藝術化的搏鬥”。
拳擊 的比賽規則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國際業餘拳聯 (AIBA)自1997年開始實行的新規則中,規定業餘拳擊 比賽實行5個回合製,每個回合打2分鐘,回合間休息1分鐘;職業拳擊 比賽一般是實行10-12回合製,回合中間休息1分鐘。業餘拳擊 比賽主要靠技術得分來判定勝負,所用拳擊 手套大而且厚,比賽時運動員要穿背心、短褲、軟底拳鞋、戴護頭盔。職業拳擊 比賽主要靠強烈攻擊或將對方擊倒判定勝負,被擊倒一方如果在10秒鐘內不能站立起來恢復比賽,就判對方獲勝;比賽時職業 拳手的手套小而且薄,赤裸上身、頭部不戴頭盔進行比賽。業餘拳擊 比賽設有12個級別,職業拳擊 比賽設有17個級別。
拳擊 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人們對拳擊 運動的不同看法。拳擊 是人對人的競技項目,因而比賽時表現出來的打和被打,以及産生 的傷害後果,特別是職業拳擊 中被打倒不能站起的場面,在許多人的思想上産生極大的異議。使得許多人呼籲取消拳擊 比賽。
由於拳擊 需要肌肉的強大爆發力,需要完善的技術和戰術, 所以,拳擊 是最復雜的競技運動之一。比賽時面對瞬息萬變的賽場情況,要求運動員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準確地瞭解對方的基本狀況,同時還要迅速作出相應的判斷並采取相應的行動,利用強有力的身體和嫻熟的技術、多變的戰術進行攻擊和防守。不僅對拳擊 愛好者和拳擊 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對增強拳擊 愛好者和拳擊 運動員的身心健康具有極大的鍛煉價值,這是拳擊 運動具有的最明顯、最優秀的特點。
二、拳擊 運動的作用
拳擊 對人體和社會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 在以下幾個方面。
1.拳擊 可以增強人體的力量
拳擊 比賽時要靠人體的爆發力來完成攻防動作, 衹有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大的力量發揮出來,才能夠達到攻防的 目的,有效地完成攻防動作,這就要求拳手具有強勁的爆發力。 訓練有素的拳手肌肉工作時的彈力和出拳時的爆發力,要比一般 人高出幾倍,同時其出拳的速度也會相應增快。經常練習拳擊 。就可以鍛煉拳擊 愛好者和拳擊 運動員的爆發力和速度力量。提高拳擊 愛好者和運動員的肌肉素質。
進行拳擊 訓練和比賽時,需要人體肌肉在高度緊張狀態下,持續較長時間的工作,這對人體肌肉和其它功能係統的持續工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特別是拳擊 比賽時,肌肉活動強度大,動作持續時間長,如果訓練水平較差的拳手,要想堅持五個回合的比 賽是非常睏難的。比賽時拳手的身體肌肉和精神高度集中,容易 造成神經係統、呼吸係統、循環係統的疲勞。經常練習拳擊 ,經常參加拳擊 比賽的拳手和拳擊 愛好者,可以在練習和比賽中提高肌肉長時間工作能力,提高人體各係統的活動機能,從而增強和提高人的耐久力,使人體能夠適應長時間高度緊張狀態下的 工作、訓練和比賽。
拳擊 還可以增強練習者的絶對力量。在拳擊 練習,特別是拳擊 比賽時,拳手必須具有較大的絶對力量,才能達到攻防的目的。也就是說,必須具有重創對方的力量,才能在拳擊 比賽中占據優勢和主動。所以,大部分拳手都十分重視絶對力量的練習,經常做大量的上肢力量以增加進攻時的威力。據測定,世界優秀 拳手的發拳力量可以達到500公斤。具有較大力量的拳手在比賽 中會使對方心理上産生畏懼,喪失比賽的信心。但要註意,絶對力量是要和速度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作用,衹有強大的絶對力量,而速度較慢,就很難打到對方,使力量使去意義。所以,在拳擊 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註意絶對力量和速度的結合,通過最快的速度發揮最大的力量,是取得拳擊 比賽勝利的關鍵條件之
2.拳擊 可以提高人的靈敏性和反應能力
拳擊 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就是要具有高度的靈敏 性和快速的反應能力。在拳擊 比賽和訓練時,運動員要熟練地掌 握運用各種技術方法,靈活地變化運用各種戰術,並且要隨機應 變地隨場上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技戰術,同時要完成各種技術組 合等,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拳手具有高度的靈敏性,具有快速的 反應能力,否則就會受製於人,處處被動。經常練習拳擊 和參加 拳擊 比賽的人,他們靈敏性和反應能力就會得到充分鍛煉和提 高,這種靈敏性和反應能力表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就會使你 覺得生活輕鬆自如,從而增加人的生活樂趣和情趣。
3.拳擊 可以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拳擊 運動是手腦並重、全身活動的運動項目,練習拳擊 或參加拳擊 比賽時,人一直都是在不停地跳動和運動之中,而且,拳手所采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是在大腦縝密的、快速的考慮之後進行的,所以,這對人體的運動器官和大腦的分析反應都有極高的要求,使人體的運動器官和大腦得到充分的鍛煉。又由於拳擊 訓練和比賽時,需要在高度緊張狀態下進行高強度對抗,所以對拳手的呼吸係統、循環係統、神經係統、運動係統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和充分的鍛煉。據實驗測試,拳擊 比賽時運動員的氧吸收量每 分鐘達3000毫升,脈搏每分鐘達200次左右。生理測試表明,訓練有素的拳擊 運動員的心髒體積有增大現象,心肌搏動強而有力。拳擊 運動員的競技年齡比其它競技項目的競技年齡要長得多,一般可保持到40歲左右。比如象美國拳王阿裏38歲時,仍 在參加職業拳擊 比賽;美國拳王福爾曼45歲時還在參加職業拳擊 比賽;去年戰勝泰森的美國拳手、新的世界拳王霍利菲爾德,是在35歲時第3次獲得這一殊榮的。所有這一切,都說明拳擊 運動對人體的良好作用。
拳擊 既是人體能力的較量,同時也是心理智慧的較量。長期從事拳擊 運動,會培養人們頑強拼搏、敢打敢拚、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也培養人們對事業的專註和執着追求的精神。由於拳擊 運動具有極其強烈競爭的特點,可以鍛煉拳手臨危時的應急能力,培養拳手在危險狀況和高度緊張狀況下沉着冷靜的心理素質,這不僅對拳擊 運動有利,而且對於拳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睏難時進行冷靜處理,有着極大的幫助作用。
4.拳擊 是防身自衛的有效手段
重量級拳擊 比賽精彩一瞬 拳擊 做為一種空手格鬥技能,學習掌握好拳擊 技術之後,就可以把它運用於實戰之中。拳擊 的攻防技術比較簡單,容易掌握,經過反復訓練實踐後,作為防身自衛的一種手段是非常有效的。通過拳擊 的擊打和抗擊打能力訓練,可以提高練習者的防身意識和自衛方法,在打和被打的練習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防身自衛的本領,提高練習者遇到侵犯時自我保護能力。
5.拳擊 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作用
拳擊 運動已經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影響和起到了轟動作 用。現在幾乎在全世界都知道泰森口咬霍利菲爾德的事情,這既 是拳擊 事業的恥辱,同時也是拳擊 在社會上引起社會效應的一個途徑。當然,拳擊 對社會的影響並不衹是這些醜事或花絮,最主要的還是拳擊 本身具有的粗獷與野性的魅力,拳擊 運動表現着較高的力度美、健康美、技藝美,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刺激性。
三、拳擊 運動的技巧戰術
拳擊 運動的技術包括攻擊、躲閃、上下移動、扭鬥技術和善於反擊。
攻擊技術包括左直拳、左刺拳、左鈎拳、右上鈎拳和右交叉拳還有組合拳,如1-2連擊組合拳套路。
三、拳擊 運動的術語
直拳 straight punch
右鈎拳 right hook 一種中、近距離的擊打拳法,鈎拳通常配合直拳或擺拳組成組合拳進攻對手。
上鈎拳 uppercut
擊倒 Knockout 後演變為"KO"而在各種格鬥比賽中使用。
抱持後拆散 break 比賽時雙方選手經常會摟抱而不出拳,這就需要裁判把雙方分開。 電影名:拳擊
英文名:Duel of Fists
類型:動作片 / 劇情片
導演:張徹
編劇:倪匡
動作指導:劉傢良、唐佳
出品公司:邵氏電影公司(香港)
首映日期:1971年10月1日
主要演員:
領銜主演
狄 竜 飾 汶烈
薑大衛 飾 範剋
主演
井 莉 飾 玉蘭
劉蘭英 飾 眉黛
陳 星 飾 強人
𠔌 峰 飾 重炮
王 飾 米塞
楊志卿 飾 老拳手
劇情簡介:
國術社負責人範勤廉(井淼)擬往泰國尋找舊情人兩母子,不幸心髒病猝死,其子範剋(薑大衛)僅憑一張褪色相片與其同父異母之臂上有梅花刺青為綫索代父搜尋此未曾謀面之母子二人。青年拳手汶烈(狄竜)為母籌集治病費用打拳而引出一番是非,最後範終於找到右臂有刺青的人。
張徹導演可說是香港六、七十年代武俠片的標志,其新派武俠片熱潮,同時催化了國語片迅速冒升,最後完全占據香港粵語片領域的過程。他為使影片看起來更為逼真,每天晨早起床,就召集一衆武打明星,到戶外苦練打鬥招式。《拳擊 》名列1971年度香港十大電影票房榜上的第二名(僅次於李小竜的《唐山大兄》),可謂是張徹與兩位幹兒子——狄竜及薑大衛,這個無敵陣容的時裝動作巨片之一。 quanji
拳擊
boxing
兩人戴上拳套在規則限製下用拳相互攻擊和自衛的一項競技運動。
發展概況 拳擊 有悠久歷史。古希臘人為了在戰場上搏鬥,非常重視這種運動,他們常在露天場地觀衆圍繞下進行比賽,當時的比賽不計回合,直至一方承認被擊敗為止。公元前 688年,第23屆古代奧林匹剋運動會上,拳擊 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第41屆古代奧運會又增加了青年拳擊 比賽。當時參加比賽的運動員不分體重級別,主要以身體高矮和力量大小為標準。公元 1世紀時,羅馬的貴族為了尋歡取樂,訓練奴隸學習拳擊 ,並強迫他們在圓形廣場上作你死我活的殘酷拳鬥。直至羅馬帝國衰落以後,這種兇殘的搏鬥纔停止。
早期的職業拳擊 比賽不戴手套。比賽時除用拳擊 外,還可兼用摔跤。由於沒有規則限製,往往將一方擊倒在地後還繼續進行攻擊。英國著名拳擊 傢J.布勞頓於1743年針對拳擊 比賽的混亂局面,曾製定出最早的一份拳擊 規則。其中規定:“在比賽過程中,如一方被擊倒在地,經30秒鐘仍不能起立,即判為失敗。當一方倒地後,對方不得再繼續進行攻擊。”布勞頓於1747年設計了拳擊 手套,對近代拳擊 運動的開展作出了貢獻。1839年英國頒布了新的倫敦拳擊 錦標賽規則。1853年進行修改,禁止用足踢、頭撞、牙咬和低擊等動作。規定拳擊 臺四周用繩圍起。1867年英國記者J.G.錢伯斯編寫了新的拳擊 規則,強調拳擊 中的戰術和技巧,規則規定:“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必須戴拳套;每個回合 3分鐘,回合之間休息 1分鐘;摔跤判為犯規;被擊倒在地的運動員,必須在10秒鐘內自行起立,否則即判為被擊敗。”1880年倫敦成立了英國業餘拳擊 協會,翌年舉行了第 1次錦標賽。1888年美國也成立了業餘拳擊 運動協會。1904年第 3屆奧運會上,拳擊 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24年第 8屆奧運會前夕成立了國際業餘拳擊 聯合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停止工作。直到1946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24國代表大會上纔又重新成立了國際業餘拳擊 聯合會。近代有名望的職業拳擊 傢,最早的是美國的J.L.沙利文,他在23歲時就贏得美國重量級冠軍,1882年成為世界重量級冠軍。他在比賽中,不僅出手動作和腳的移動速度快,而且發拳重而有力。另一名拳擊 傢是美國黑人拳王J.路易斯,1937~1949年他一直保持着世界重量級冠軍的稱號。由於他的發拳特別重,故有“褐色轟炸機”的稱號。在比賽中,他以勇敢沉着、步法穩健和連續進擊著稱。現代著名拳擊 傢M.阿裏曾多次獲得冠軍,有拳王之稱。
拳擊 從20世紀初傳到中國,開始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大城市流行。1936年中國曾派出代表參加第11屆奧運會拳擊 比賽。1948年的全國運動會上,拳擊 被列為比賽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53年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上進行了6個拳擊 級別的比賽。1956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擊劍、拳擊 、技巧運動表演賽中,拳擊 進行了 5個級別的比賽。1957年在上海舉行的15城市拳擊 錦標賽中,進行了 9個級別的比賽。1958年在北京召開了21城市拳擊 錦標賽(10個級別)。以後,多年沒有再舉行比賽。
拳擊 技術 拳擊 比賽要求快速有力、準確、清晰、有效地出拳擊 中對手,而自己又能巧妙地躲避對手的攻擊。在拳擊 技術中發力是重要的一環,發力是把身體重量和速度,出拳的速度和兩腿撐地的反作用力加在一起,集中到拳頭上打出去。拳擊 需要手足協調一致,步法與正確的拳法相結合,攻與守相結合,並要始終保持身體平衡。完善的拳擊 技術由拳擊 的姿勢、步法、拳法以及防守與還擊等部分構成。
拳擊
姿勢 一般有“左手在前”和“右手在前”兩種。拳擊 運動員首先應選擇對自己適 : boxing n.: beat the wind, throw [toss] in the towel, lose a handful of tooth, knock sb. out of time, mitten sport, throw [toss, chuck] up [in] the sponge, beat sb. to the punch, knock sb. off his pins, put on the gloves, come it, touch the canvas, kiss the canvas, beat the air, thump, slug, pugilism, mill, clout, buffet, bantamweight v.: box vi.: spar n. boxe 詞語解釋 體育 外語 創作 美國 人物 拳王 歷史 電影 百科辭典 NBA球星 田徑人物 運動員 歷史人物 名人 歌手 動漫 漫畫 安達充 更多結果...
拳擊手 拳擊者 拳擊等 指拳擊 拳擊臺 拳擊鞋 拳擊術 拳擊傢 拳擊的 拳擊場 拳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