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 : 维管植物 > 披碱草
目录
No. 1
  种中文名:披碱草
  种拉丁名:elymus dahuricus turcz.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披碱草
  属拉丁名:elymus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疏丛型,须根状,根深可达100厘米。秆直立,高70—160厘米。叶片长8—32厘米,宽0.5—1.4厘米,叶缘被疏纤毛。穗状花序直立,一般具有23—28个穗节,穗轴中部各节具2枚小穗,而接近顶端及基部的仅具1枚,小穗含3—6个小花,二颖几等长,披针形;外稃背部被密短毛,芒长1.2—2.8厘米;内稃脊被纤毛。基盘较大,马蹄型,斜截;凹陷,具长柔毛。小穗轴宿存,棒状,显著上粗下细,被细小纤毛,顶端膨大,凹陷。颖果长椭圆形,长约6毫米,顶端钝圆,具淡黄色茸毛,腹面具宽而深的腹沟,沿沟底有一隆起的深褐色线。胚椭圆形,长约占颖果长的五分之一,突起,尖端伸出。
  地理分布
  披碱草为旱中生多年生牧草。野生种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寒温带的蒙古、苏联、日本、朝鲜、土耳其、印度等国家。在苏联、披碱草主要分布于欧洲部分的中山地带、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中亚,天山、帕米尔及土库曼一带;在蒙古,主要分布于北方森林草原地带,日本主要见之于北海道;印度、土耳其仅分布在西北部及东部地区。我国,披碱草主要分布于哈尔滨、沈阳、北京,太原、成都一线以酋的广大地区,整个分布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横跨黑龙江、吉林,辽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锡林部勒盟、乌兰察布盟南部,河北坝上地区,阴山山地、伊克昭盟等地,进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以至四川西北部而达青海及新疆等地。此外,云南昆明附近亦发现有分布。其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为-3—16℃,1月份平均气温为-28—-30℃,7月份平均气温为15—24℃,≥1o℃的积温为1660—3200℃之间,无霜期100—280天,年降 水量为150—600毫米,其分布区的植被类型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及高山草原地带,对水、热条件要求不严,适应环境能力强,是我国披碱草属牧草中分布最广、最为刁见的种类。披碱草引入栽培的历史不久,苏联在二十世纪初引入栽培。我国于1954年由崔有文推荐,在华北及西北地区栽培,嗣后,原内蒙古草原研究所,在锡林郭勒种畜场进行较大面积试种。从七十年代以来,该草已在我国华北、内蒙古及东北部逐渐推广,并开始成为主要牧草品种。
  生态特征
  披碱草种子千粒重约为4.0—4.5克,高于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ns),加拿大披碱草(elymucanadensis),老芒麦(elymussibiricus),短芒披碱草(elymusbrejaristatus)与麦宾草(elymustangutorum)相近。种子在萌发时首先吸收水分,其吸水率占种子干重的62%,是我国该属牧草中吸水较少的一种。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5℃,最高温度为30℃,超过30℃时种子不能萌发,萌发时的最适温度为20—25℃。在适宜的水,热条件下,一般萌发迅速而整齐,如在25℃条件下,当水分充足时,3天后即可萌发,从第四至第六天,80%以上的种子均可萌发,种子萌发时,其贮藏营养物质的消耗,约占纯净颖果重的10%左右。披碱草属牧草中的一些种,如肥披碱草、老芒麦、青紫披碱草、圆柱披碱草及加拿大披碱草,种子采收后,均有较长的后熟期,视种类不同可达3个月至1年以上。但披碱草的种子后熟期较短,据测定,仅40—60天,与短芒披碱草及垂穗披碱草相近,因此,用头一年所采收的种子至第二年春季播种时,无需进行种子处理。披碱草种子的种用寿命,在北方室温条件下,可保存2—3年,属短命种子类。在大田播种条件下,4月下旬播种,播后7—8天萌发,种子萌发时先长出胚根。披碱草有种根4条,第一条种根在播后的第8天出现,第二条种根在播后的第10天出现,第三条种根在第16天出现,第四条根则在第28天出现,各条种根均以前期生长较快,后期渐趋缓慢,以后播的28—48天内生长较为迅速。苗期一般地下部分较地上部分生长迅速,播后经50天幼苗进入三叶期,此时地下及地上部分的比例约为3:1。披碱草在播后的38天左右,开始生出节根(次生根或永久根),由于节根的形成与发育,种根的作用逐渐减退,据研究,种根的生活时期约为50天左右。播种当年,节根入土深度可达70厘米,第二年达110厘米以上。在灌溉条件下,生活3年的植株,在100厘米土层中,根量的70%分布于0—10厘米的土层中,0—20厘米土层中的根量占总根量的87%,50厘米土层以下,根系极少,仅占,总根量的4%。
  披碱草在播种当年苗期生长很慢,春播条件下,播种当年部分枝条可进入花期,但不能结实,至第二年后即可完成整个生育期。一般在内蒙古4月中下旬或5月初返青,此时日平均气温为9—11℃,7月中旬开花,8月上旬种子成熟。生育期为100—126天。在生育期内,从返青至种子成熟所需≥10℃的积温为1700—1900℃,从返青至开花为1300℃—1600℃。从返青至拔节需60—65天,拔节至抽穗为13—15天,抽穗至开花为7一10天,开花至种子成熟为20—25天。披碱草的生育期,有随栽培年限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生活第二,三年为124天,第四年为116天,第五年为114天。从返青至拔节以前,无论其生长强度及生长速度均较缓慢,从拔节至开花则较迅速,以后生长又趋于缓慢,关于披碱草在一年内不同生育期间的生长速度及强度见。从图中还可以看到,不同年龄的披碱草,其生长势有较大的差别,第二年及第三年无论其生长速度及生长强度均较一致,但第四,五年均呈明显的减弱,因此,该草的利用年限最适期为第一,二年,属短期多年生牧草。披碱草具有较长的果后营养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一般10月中旬至11月初地上部分开始枯黄,从返青至枯黄,历时180—190天,利用时间较长。披碱草一般单株图23—分蘖可达30—50个,最多可达100个。7月中旬披碱草进入开花期,其花期晚于同属牧草中的短芒披碱草、垂穗披碱草(6月上、中旬),亦迟于麦宾草、圆柱披碱草、青紫披碱草、老芒麦(6月下旬至7月上旬),而与肥披碱草、加拿大披碱草相近。从第—个花序开花开始至草丛全部花序开花,所持续的时间约为13天左右,开花不很集中,如短芒披碱草进入开花后的第二天,50%以上的花序进入开花,第四天85%以上的花序进入开花。披碱草在不同时期的开花花序数为:第二天占7—8%,第四天占29.1%,第六天占45.5%,第八天占59.4%,第十天占80.3%,因此,开花持续期长,种子成熟不一致,种子的落粒性很强,采种期稍有延误或采种方法不当,则种子损失很大。披碱草一穗开花延续时间,视年份、地区不同为8—10天,以14—16天内,但小花开放较多时间多在开花后的4—8天内,关于披碱草早穗开花期及其开花动态。
  披碱草属穗状花序,一穗开花的顺序如同一般穗状花序禾草,即穗状花序中上部的小穗首先开放,然后向花序上下小穗延及,在一个小穗中,下部小花首先开放,并逐步向上延及,顶端小花不开放,或虽开放但常多不结实。在—日中,披碱草上午不开花,开花时间多在13—16时内,有的年份可延至18时,但大量开花时间多在14—16时内,例如1980年,14—16时开花数占一月内开花数的97.5%;1981年占77.3%;1982年为95.9%。一日内大量开花时的适宜气温为30—35℃(27—35℃),相对湿度为45—55%。雨天及气温较低或湿度过大的天气,披碱草的花也不开放。每一小花开放时,内稃首先开裂,二者之间的夹角约在20度左右时,雄蕊出现,40—60度时,柱头露出稃外,花药散放花粉并下垂,共需10分钟左右的时间,开放15分钟后开始闭合,一个小花从开始开放至完全闭合,历时30—45分钟。披碱草并非严格的异花授粉植物,其白花授粉时的结实率较高,据1980—1982年的观察,在自花授粉条件下,调查的25342个小花中,结实的种子粒数有15530个,其结实率为61.3%,套袋隔离授粉条件下,调查16102个小花中,结实的有9323个,结实率为57.8%。但是在强迫自花授粉时,所获得的种子与自由授粉的比较,品质较差,自由授粉时种子的千粒重为5.62克,而在强迫自花授粉时,种子的千粒重为4.82克。
  披碱草属多倍体植物,染色体数目为42,由于大麦草族植物染色体的基数为x=7,因此该草属为6倍体,即2n=6=42。据报道在本种中还发现有3x的多倍体细胞,即2n=3x=21。核型分析表明,披碱草的2l对染色体中,有16对染色体为中间着丝点(m)型(臂比为1.07—1.7),有5个为近中点型(sm)(臂比为1.7—3.0),此外尚有两对随体染色体。披碱草能适应较广泛的土壤类型,从自然分布的情况,诸如黑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及黑垆土地区均有分布,披碱草具有一定的耐盐能力,室内萌发试验表明,当钠盐(nacl)含量达0.2%时,对其种子萌发无影响,含量为0.5%时,发芽率降低19%,当含量为0.7%时,与对照相比下降40%,甚至在1%时,也有一定的发芽能力。从表中可以看出,披碱草的耐盐能力高于无芒雀麦、肥披碱草、紫芒披减草、麦宾草;而低于苏丹草、草芦、黑麦草、短芒披碱草及垂穗披碱草。具有中等抗盐能力。土壤ph值的高低,对披碱草种子的萌发影响不大,室内研究,当土壤ph为2—3时,对种子萌发有一定影响,而ph为4—11时,种子萌发率无差异。但ph对幼苗及种根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当ph为3—4时,呈现不适应的征状,生长的第九天测定,幼苗的种根生长显著低于ph为5—9时的植株,有的甚至腐烂,且无细小侧枝出现,当ph为10时,幼苗生长缓慢,种根死亡较多,但有侧根出现,贾丰生研究认为,在苗期对ph的要求不严,但随着植株的生长愈显示出对酸性的不适应性。
  披碱草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在年降水量为250—300毫米的地区生长尚好,根据内蒙古白旗额里图牧场栽培,在旱作条件下,当土壤很瘠薄时,1974—1975两年平均亩产;量为188公斤(干草),在较肥沃的土壤上则可亩产500公斤左右。披碱草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为-280℃,绝对最低气温为-370℃的条件下,其越冬率可达98—99.5%,即使播种期较晚,只要幼苗已达2—3片叶时,就能顺利地越冬。于白旗额里图牧场分期播种试验表明,在1974年8月23日及9月3日播种的小区,第二年越冬良好,越冬率显著地高于同期播种的羊草及无芒雀麦。披碱草在刈割后具有再生能力,但再生草的产量较低,为一次刈割型牧草。据报道,在生长的第二至四年内,抽穗期刈割第一次时,再生草产量占两次刈割时总产量的14.7—24.3%,开花期进行第一次刈割时,则再生草产量相应占8.5—19.1%,成熟期刈割则不能形成再生草。
  饲用价值
  披碱草具有较高的产草量,在内蒙古引种,有灌溉条件下,亩产干草可达375—650公斤,旱地栽培,亩产可达175—200公斤。产草量以利用的第一、二年为最高,以后逐渐下降。花期刈割,第二年干草产量每亩可达337.45公斤,第三年亩产为283.65公斤,第四年亩产257.3公斤,第五年则下降至90.65公斤,仅占第二年的26.9%。适宜的利用年限为2—4年。在一年内,不同刈割期,以成熟期产草量为最高,三年平均亩产391.05公斤。开花期刈割亩产377公斤,抽穗期刈割亩产255.85公斤,成熟期刈割时产草量略高于开花期,但由于品质下降,其蛋白质总收获量反低于开花期。披碱草的种子产量较高,在内蒙古,灌溉条件下,每亩可产63—132公斤,旱地为20—57.4公斤。披碱草为中等的饲料品质,在不同生育期内,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如表23—2。在披碱草草丛中,叶占的比例较少,茎秆所占比例大,而质地粗硬,是影响饲料品质的主要原因。据测定,茎占草丛总重量的50—70%,叶占16—39%,花序占9.5—19.0%。分蘖期各种家畜均喜采食。抽穗期至始花期刈割所调制的青干草,家畜亦喜食。迟于盛花期刈割调制的干草,茎秆粗硬而叶量少,可食性下降,利用率下降。
  栽培要点
  1.披碱草适应性较强,对播种期要求不严,在北方旱作栽培条件,雨季播种(7—8月)是抓全苗的关键措施,由于播期较晚,配合播前采用两次锄地或耙地,对于消灭田间杂草具有重要意义。
  2.调制干草的适宜刈割期以抽穗至始花期较好。
  3.种子落粒性强,采用人工或马拉机具刈割采种时,以种子蜡熟期为宜。
  4.披碱草虽较抗旱,但在条件许可情况下,灌水施肥是提高产量,改进饲料品质的重要措施。
草业百科
  牧草科名禾本科
  牧草科拉丁名Gramineae
  牧草科英文名Grass Family
  牧草属名披碱草
  牧草属拉丁名Elymus L.
  牧草属英文名Wildryegrass
  天然牧草披碱草
  牧草学名Elymus dahuricus Turtz.
  牧草英文名Dahuria Wildryegrass
  牧草图片
  地理分布披碱草的野生种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寒温带的蒙古、俄罗斯、日本、朝鲜、土耳其、印度等国家。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哈尔滨、沈阳、北京、太原、成都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整个分布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横跨黑龙江、吉林、辽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锡林部勒盟、乌兰察布盟南部,河北坝上地区、阴山山地、伊克昭盟等地,进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以至四川西北部而达青海及新疆等地。此外,云南昆明附近亦发现有分布。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疏丛型,须根状,根深可达100厘米。秆直立,高70~160厘米。叶片长8~32厘米,宽0.5~1.4厘米,叶缘被疏纤毛。穗状花序直立,一般具有28~38个穗节,穗轴中部各节具2枚小穗,接近顶端及基部的仅具1枚;小穗含3~6个小花,二颖几等长,披针形;外稃背部被密短毛,芒长1.2~2.8厘米;内稃脊被纤毛。基盘较大,马蹄型,斜截,凹陷,具长柔毛。小穗轴宿存,棒状,显著上粗下细,被细小纤毛,顶端膨大,凹陷。颖果长椭圆形,长约6毫米,顶端钝圆,具淡黄色茸毛,腹面具宽而深的腹沟,沿沟底有一隆起的深褐色线。胚椭圆形,长约占颖果长的1/5,突起,尖端伸出。细胞染色体:2n=6x=42。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种子千粒重约为4.0~4.5克。种子在萌发时吸水率占种子干重的62%,是该属牧草中吸水较少的一种。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5℃,最高温度30℃,超过30℃不能萌发,萌发最适温度20~25℃。当水分充足时,3天后即可萌发,从第四至第六天,80%以上的种子均可萌发,种子萌发时,其贮藏营养物质的消耗约占纯净颖果重的10%左右。披碱草的种子后熟期较短,据测定,仅40~60天,与短芒披碱草及垂穗披碱草相近。因此,用头一年所采收的种子至第二年春季播种时,无需进行种子处理。披碱草种子的种用寿命,在北方室温条件下,可保存2~3年,属短命种子类。在大田播种条件下,4月下旬播种,播后7~8天萌发。苗期一般地下部分较地上部分生长迅速,播后经50天幼苗进入三叶期,此时地下及地上部分的比例约为3∶1。播后的38天左右,开始生出节根(次生根或永久根),由于节根的形成与发育,种根的作用逐渐减退。据研究,种根的生活时期约为50天左右。播种当年,节根入土深度可达70厘米,第二年达110厘米以上。在灌溉条件下,生活3年的植株,在100厘米土层中,根量的70%分布于0~10厘米的土层中,0~20厘米土层中的根量占总根量的87%,50厘米土层以下,根系极少,仅占总根量的4%。播种当年苗期生长很慢,春播条件下,播种当年部分枝条可进入花期,但不能结实,至第二年后即可完成整个生育期。一般在内蒙古4月中下旬或5月初返青,此时日平均气温为9~11℃,7月中旬开花,8月上旬种子成熟。生育期为100~126天。在生育期内,从返青至种子成熟所需≥10℃的积温为1700~1900℃,从返青至开花为1300~1600℃。从返青至拔节需60~65天,拔节至抽穗为13~15天,抽穗至开花为7~l0天,开花至种子成熟为20~25天。生育期有随栽培年限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生活第二三年为124天,第四年为116天,第五年为114天。从返青至拔节以前,生长强度及生长速度均较缓慢,从拔节至开花则较迅速,以后又趋于缓慢。披碱草具有较长的果后营养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一般10月中旬至11月初地上部分开始枯黄,从返青至枯黄,历时180~190天,利用时间较长。披碱草一般单株分蘖可达30~50个,最多可达100个。7月中旬披碱草进入开花期,从第一个花序开花至全部花序开花,所持续的时间约为13天左右,开花不集中。因此,开花持续期长,种子成熟不一致,种子的落粒性很强,采种期稍有延误或采种方法不当,则种子损失很大。披碱草并非严格的异花授粉植物,其自花授粉时的结实率较高,据观察,在自花授粉条件下,调查的25342个小花中,结实的种子粒数有15530个,结实率为61.3%;套袋隔离授粉条件下,调查16102个小花中,结实的有9323个,结实率为57.8%。但是在强迫自花授粉时,所获得的种子与自由授粉的比较,品质较差,自由授粉时种子的千粒重为5.62克,而在强迫自花授粉时,种子的千粒重为4.82克。能适应较广泛的土壤类型。从自然分布的情况,诸如黑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及黑垆土地区均有分布。具有一定的耐盐能力,也有一定的发芽能力。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和较强的抗寒能力。还有一定再生能力。
  饲用价值有灌溉条件下,每公顷产干草可达5625~9750千克,旱地栽培,每公顷产干草2625~3000千克。产草量以利用的第一二年为最高,以后逐渐下降。花期刈割,第二年干草产量每公顷可达5063千克,第三年产4256千克,第四年产3860千克,第五年则下降至1360千克,仅占第二年的26.9%。适宜的利用年限为2~4年。在一年内,不同刈割期,以成熟期产草量为最高。开花期刈割,每公顷产草5655千克,抽穗期产草3840千克,成熟期产草量略高于开花期,但由于品质下降,其蛋白质总收获量低于开花期。种子产量较高,在内蒙古,灌溉条件下,每公顷可产945~1980千克,旱地为300~861千克。在披碱草草丛中,叶占的比例较少,茎秆所占比例大,而质地粗硬,是影响饲料品质的主要原因。据测定,茎占草丛总重量的50%~70%,叶占16%~39%,花序占9.5%~19.0%。分蘖期各种家畜均喜采食。抽穗期至始花期刈割所调制的青干草,家畜亦喜食。迟于盛花期刈割调制的干草,茎秆粗硬而叶量少,可食性下降,利用率下降;为中等品质饲草。
草业百科
  牧草名称披碱草
  牧草学名 Elymus dahuricus(Turcz) Nevski
  牧草图片
  来源与分布披碱草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均有野生分布。目前,在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宁夏、青海等省、区已广泛栽培。披碱草的耐旱、抗风沙、耐盐碱等特性都为老芒麦、垂穗披碱草所不及。在干旱,多盐碱、多风沙的地区披碱草仍不失为首选草种。
  牧草形态披碱草是禾本科披碱草属多年生疏丛型草本植物。株高80~130厘米,最高达150厘米。须根发达、粗壮,深可达110厘米。茎直立,秆较粗,具3~6节,基部节间较上部节间短,略有膝曲。叶片肥厚,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0.8~1.2厘米;叶面粗糙,粉绿,有时内卷,下面光滑;叶缘有纤毛;叶鞘光滑包茎,多超过节间,上开裂,下闭合;叶舌截平。穗状花序,直立,较紧密,长14~20厘米,接近顶端各穗节,各具一枚小穗,其余穗节均有二枚小穗,每小穗3~5花。颖披针形,先端渐尖,具短芒,成熟后外向开展。内外稃近等长。颖果椭圆形,深褐色。种子千粒重3~4克。
  牧草特性披碱草属旱中生牧草,适应性广,特耐寒抗旱,在冬季~41℃的地区能安全越冬。根系发达,能吸收土壤深层水分,叶片具旱生结构,遇干旱叶片内卷成筒状,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强抗旱能力,从而在干旱条件下仍可获高产。较耐盐碱,在土壤pH值7.6~8.7的范围内,生长良好。具有抗风沙的特性,适于风沙大的盐碱地区种植。分蘖能力强,分蘖数一般可达30~50个,条件好时分蘖数达100个以上。性喜肥,氮肥供应充足时,分蘖数增多,株体增高,叶片宽厚,产量和品质也显著提高。生育期120~130天。寿命短,可利用4~5年,通常利用四年就应酌情予以更新。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披碱草开花后迅速衰老,茎秆较粗硬,适口性不如其他禾本科牧草。但在孕穗到始花期刈割,质地则较柔嫩,青绿多汁,青饲、青贮或调制干草,均为家畜喜食。其再生草用于放牧,饲用价值也高,一般每亩干草200~400千克,有灌溉条件时可达500千克。结实性好,亩产种子60千克左右,其鲜草,干草的营养成分都较丰富。披碱草除饲用价值外,其抗寒、耐旱、耐碱、抗风沙等特性是相当突出的,有其它禾本科牧草不能比拟的经济价值。
  栽培技术(一)整地与施肥 牧区新垦地种植时,应在土壤解冻后深翻草皮,反复切割,交错耙耱,粉碎草垡,整平地面。可当年播种披碱草,或先种一年生作物,如燕麦、油菜等,二、三年后再播建披碱草草地,头两年可不施肥,耕地种植时,应在作物收获后浅耕灭茬。蓄水保墒,翌年结合翻耕施足底肥,每亩有机肥1000~1500千克,过磷酸钙15~20千克。然后耙耱整平地面,进行播种。(二)种子与播种 种子质量要求达到国家规定的Ⅲ以上种子标准。种子田必须播种Ⅰ级种子,生产田播种Ⅲ级以上种子均可。播前要检验待播种子的品质,判定级别,计算出实际播种量。机播时还要做断芒处理。牧区建立披碱草人工草地在土壤解冻后即可播种,宜早不宜迟,最迟不过6月中旬。可采用燕麦等一年生作物保护播种,提高人工草场播种当年的牧草产量。保护播种的播种期应以保护物的最适播种期为准。天然草地补播改良有地面处理时,宜在牧草萌发前播种,无地面处理时,从土壤解冻至6月中旬均可播种。每亩播种量,种子田1~1.5千克,生产田1.5~2.0千克。天然草地补播,视补播地段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其人工草场的单播量。用燕麦、油菜保护播种时,燕麦、油菜的播种量是其单播的1/3~1/2。与中华羊茅、草地早熟禾、花苜宿混播时,披碱草的播量不低于其单播量的60%~70%。披碱草可撒播,可条播。生产田条播行距15~25厘米,种子田条播25~30厘米。坡地(<25度)条播,其行向与坡地等高线平行。大面积撒播应以10~20亩为单元分区划片播种;要求播种量与播种面积对应一致,并做好落粒密度检查,认真控制播种的均匀度。播种后要做出苗检测,缺苗或漏播地段应及时补播。(三)田间管理 播种后,特别是牧区,最好是设置围栏,妥善保护。披碱草播种当年,幼苗生长缓慢,易受杂草危害,应选用适宜的化学除莠播种剂,如2,4-D丁脂乳油或人工除草1~2次。生活第三年的草地草丛密集,根系絮结,应在早春用轻耙松土,改进土壤通透性,增强牧草生机。披碱草对水肥反应敏感,产量高峰期过后,应结合松耙每亩追施有机肥1000~1500千克,以提高产草量,延长利用年限。利用5年的草地可延迟割草,采用自然落粒更新复壮草丛,也可人工播种达到更新的目的。(四)收获与利用 播种的当年可以在冬季土壤解冻后,有控制地轻度放牧。晚秋与早春严禁放牧,以免因牲畜贪青啃食造成破坏。刈牧兼用草地放牧利用时应划区轮牧,草高15厘米时开始放牧,高度下降到5厘米停止放牧。切忌雨天高密度放牧,以免过度践踏造成草地损伤。收草应在花期进行,收种应在全田果穗60%变黄时进行,迟则种子脱落。收种和刈割牧草的留茬均在5~7厘米为宜。
  常见牧草病害禾草冠锈病
  常见牧草虫害亚洲飞蝗、宽须蚁蝗、小翅雏蝗、狭翅雏蝗、西伯利亚蝗、草原毛虫类、秆蝇类、粘虫、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缢管蚜、意大利蝗、无网长管蚜、蛴螬、蝼蛄类、金针虫类、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白边地老虎、大垫尖翅蝗、小麦皮蓟马、麦穗夜蛾、跳甲类、叶蝉类
英文解释
  1. n.:  lyme grass
包含词
披碱草属肥披碱草毛披碱草垂穗披碱草
粗穗披碱草无芒披碱草青紫披碱草圆柱披碱草
短芒披碱草紫芒披碱草黑紫披碱草加拿大披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