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起人類瘧疾的原蟲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蛋形瘧原蟲(引起間日瘧,都是48小時發作一次)、三日瘧原蟲(引起三日瘧,72小時發作一次)及惡性瘧原蟲(引起惡性瘧,每48小時發作一次或呈弛張熱)。
瘧原蟲生活史可分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兩個階段,前者在雌性按蚊體內進行,後者在人體內進行。人體內的無性生殖又分原發性紅細胞外期(以下簡稱原發性紅外期)、繼發性紅細胞外期(以下簡稱繼發性紅外期)、紅細胞內期(以下簡稱紅內期)等階段。各種抗瘧藥通過影響瘧原蟲生活史的不同發育階段而發揮其抗瘧效果。
(1)原發性紅外期 受瘧原蟲感染的按蚊叮咬者,孢子體隨其唾液註入人體血液,侵入實質細胞,進行裂殖,經6~12日成熟,形成大量裂殖子,逸出肝細胞並進入紅細胞。此期發生在進入紅細胞之前,並不發生臨床癥狀,是瘧疾的潛伏期。應用對此期有效的藥物,如乙氨嘧啶等即有預防作用。
(2)繼發性紅外期 一部分孢子進入肝細胞後緩慢或暫不發育,稱休眠體。休眠體經4~6個月後陸續增殖分裂,成為繼發性紅外期,是瘧疾復發的根源。已知惡性瘧原蟲和三日瘧原蟲無此期,用氯喹、奎寧等治療後不再復發;間日瘧原蟲及蛋形瘧原蟲有此期,因此常出現復發。伯氨喹、撲瘧隆等藥能作用於此期,故將它們與氯喹配合應用,可以根治間日瘧。
(3)紅內期 進入紅細胞的裂殖子發育成滋蕎體,再變為裂殖體,最後裂殖體成熟釋放出大量裂殖子而重新侵入其他紅細胞,重複其裂殖增殖。大量裂殖子逸出紅細胞時引起瘧疾癥狀發作。能殺滅裂殖體的藥物如氯喹、奎寧,可以控製瘧疾癥狀。
紅細胞內的裂殖增殖,經3~5代後,由於人體內情況對裂殖子增殖不利,於是部分紅細胞內的裂殖子分化為雌雄配子體。當按蚊吸血時,它們即進入蚊體進行有性生殖,最後形成孢子體而引起傳播與流行。由於配子體是瘧疾流行、傳播的根源,因此應用殺滅或抑製配子體的藥物,如撲瘧喹、伯氨喹、乙氨嘧啶等,可以防止瘧疾傳播。
近年來,中、南美洲及東南亞地區相繼出現具有抗藥性的瘧原蟲株,其中惡性瘧原蟲抗氯喹株的增多使問題更為嚴重。瘧原蟲對氯喹、乙胺嘧啶比較容易産生抗藥性,其次是奎寧和伯喹。實驗結果表明,耐乙胺嘧啶的瘧原蟲,其二氫葉酸還原酶大量增加或與乙胺嘧啶的結合力明顯降低,使乙胺嘧啶對瘧原蟲的抑製作用明顯減弱。為防止抗藥性現象的産生,臨床現提倡聯合用藥,即聯用不同作用點的抗瘧藥,使瘧原蟲的不同代謝環節受到藥物的幹擾。例如聯用乙胺嘧啶(或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類(或碸類如氨苯碸),前者抑製二氫葉酸還原酶,後者抑製二氫葉酸合成酶,兩者合用,對瘧原蟲的葉酸代謝産生雙重阻斷作用,因而使其核酸合成受抑製,細胞核不能分裂繁殖。
抗瘧藥-1 瘧疾
瘧疾是世界上流行最廣、發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熱帶寄生蟲傳染病。WHO(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近25億人生活在瘧區,臨床病例數達3億~5億人,年死亡人數超過300萬,其中一半為5歲以下兒童,其中非洲死亡人數占70%。由於厄爾尼諾現象的周期性發生,全球氣候的明顯變暖,瘧疾正以難以想像的高速度蔓延。瘧疾的流行給發展中國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防治瘧疾成為這些國傢消除貧睏的主要內容。WHO把遏製瘧疾列為21世紀前10年首要的醫學問題,並决心每年新增10億美元防治瘧疾。
抗瘧藥-2 青蒿素的研製
20世紀60年代越南戰爭期間,越南熱帶叢林瘧疾的流行是中、越戰士非戰鬥性減員嚴重。我國科技工作者經過艱苦努力,終於研製出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世界抗瘧藥史上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我國研究人員采用國際通用標準對青蒿素栓、青蒿琥酯、蒿甲醚和雙氫青蒿素4個一類新藥6種製劑進行了嚴格係統的臨床研究,時間長達10年之久。研究證實,青蒿素類藥可作為治療兇險型瘧疾的首選藥,並證實青蒿素類藥對惡性瘧配子體有抑製或殺滅作用。目前該類藥物已在幾個個國傢註册成功,産生了越來越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另外,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青蒿素對腫瘤細胞有神奇的殺傷作用。
抗瘧藥-3 抗瘧藥的聯合應用
目前尚無一種藥物對瘧原蟲生活史的各個環節都有作用,臨床一般采用聯合用藥。
-1 抗瘧藥的臨床應用
適用情況 選用藥物
各型瘧疾 急性發作 氯喹+伯喹
腦型惡性瘧 奎寧+青蒿素
耐氯喹惡性瘧 奎寧+青蒿素
病因性 預防用藥 乙胺嘧啶
休止期 乙胺嘧啶+伯喹 |
|
抗瘧藥
能抑製和根治瘧原蟲,控製癥狀發作的一類藥物。根據抗瘧藥對瘧原蟲生活史的作用環節及實際應用,將其分為三類:①主要用於預防的抗瘧藥,如*乙氨嘧啶、磺胺類和碸類,於一定劑量下,對惡性瘧及間日瘧某些株的原發性紅外期(此期不發生臨床癥狀)有一定殺滅作用;②主要用於控製癥狀的抗瘧藥,如氯喹、奎寧等,能控製臨床癥狀的發作,也可用於臨床性預防。③主要用於控製復發和傳播的抗瘧藥,如伯氨喹,對繼發性紅外期則有根治作用。
|
|
藥品名稱
(包括商品名、通用名) 抗瘧藥 用法用量 藥理作用 很早以前人們就知道奎寧可以治療紅斑狼瘡,後來又相繼發現其他抗瘧藥也可用於這些疾病。治療皮膚病常用的抗瘧藥有氯喹(chloroquine),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和米帕林(mepacrine)。這三種藥物主要作為抗炎劑,尤其對膠原血管病和光敏感性疾病有效。羥氯喹單獨服用可治療狼瘡,但對於單獨服用羥氯喹無效的病人可將羥氯喹與米帕林聯合應用。【作用機製】抗瘧藥的作用機製是有爭議的,有免疫學方面和抗炎效果兩種;較可信的作用機製有:磷酯酶兒的抑製,溶酶體影響的範圍(如pH的增加;膜穩定性、溶酶體酶類的釋放抑製和活性);吞噬作用的抑製;過氧化物生成的抑製;細胞內pH在胞質空泡內的增加,導致自身免疫CD4+T細胞刺激的減少;抗體生成的抑製以及抗氧化劑活性。氯喹和羥氯喹與卟啉類結合從而促進它們在尿中的清除。使用抗瘧藥時,因其能結合黑色素和其他色素,故偶見視網膜毒性作用。
適應癥 羥氯喹可用於治療盤狀和係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遲發性皮膚卟啉癥和多形性日光疹。抗瘧藥還可用於治療肉樣瘤病、嗜酸性筋膜炎、日光性蕁麻疹、環形肉芽腫和某些脂膜炎。抗瘧藥常用劑量為:羥氯喹0.2g/d,分2次服;米帕林0.1g/d;氯喹0.25g/d。通常,先使用羥氯喹,若在4~6周沒有改善,則加服米帕林,或單獨使用氯喹。對體重較輕的個體應調整劑量,氯喹為每日≤3mg/kg;羥氯喹為每日≤6.5mg/kg。抗瘧藥可與局部糖皮質激素和遮光劑聯合用藥選擇用於廣泛性皮膚狼瘡。據報道要得到圓滿的臨床效果需連續治療數月。 患遲發性皮膚卟啉癥的病人,通常要進行靜脈切開術治療,要求給予不同劑量的氯喹或羥氯喹。因使用常規劑量時發生頭痛、惡心、發熱、轉氨酶升高以及尿中大量的卟啉排泄物。有兒組劑量方案:①使用氯喹0.125g,2次/周;②3次靜脈切開術,隨後每天給予氯喹0.25g達7d;③1次靜脈切開術,隨後每天給予氯喹0.259達3d。 不良反應 氯喹和羥氯喹所致視網膜病發生率較低,所給予的劑量應當在上面提及的範圍之內。對正常腎功能病人使用該類藥物不得超過10年。米帕林不易引起視網膜病。最好每6個月或每年檢查視力1次。有文獻報道,妊娠前須停用羥氯喹6個月。每日劑量在0.1g以上可能引起粒細胞缺乏癥。治療開始時每月應檢查肝功能和全血計數,整個治療中至少每3個月檢查1次。
製劑 註意事項 |
|
- : antimalarial drug
- n.: antimalarial
|
|
醫學 | 藥理學 | 抗寄生蟲病藥 | 主要控製癥狀的藥物 | 百科大全 | 控製瘧疾癥狀的抗瘧藥 | 藥品大全 | 藥品 | 預防瘧疾的抗瘧藥 | 中國藥典2005版 | 抗阿米巴病藥 | 中國藥典2000版 | 更多結果... |
|
|
抗瘧藥-甲類 | 抗瘧藥-乙類 | 預防瘧疾的抗瘧藥 | 與抗瘧藥聯合應用的藥物 | 防止瘧疾復發的抗瘧藥 | 控製瘧疾癥狀的抗瘧藥 | |
|
|
抗瘧藥-甲類 | 抗瘧藥-乙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