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軍政大學
目錄
No. 1
  全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培養軍事、政治幹部的學校。1937年1月由“中國抗日紅軍大學”改稱。校址在延安。抗戰勝利後,總校遷往東北,改稱“東北軍事政治大學”。
No. 2
  【漢語拼音】Kangri junzheng daxue
  【中文詞條】抗日軍政大學
  【作 者】吳元訓 曹鴻遠
  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幹部學校﹐1936年6月1日在陝北瓦窯堡成立(當時仍沿用江西時代“紅軍大學”的名稱)。後來遷到保安。1937年1月遷到延安。蘆溝橋“七七事變”後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是中國共産黨培養抗日軍政幹部的學校。毛澤東兼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林彪任校長﹐羅瑞卿任副校長。
  “抗大”的教育方針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毛澤東還親自為“抗大”製定了“團结﹑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抗大”第一期的學員﹐約 300人﹐他們都是從中國共産黨所領導的軍隊中抽調出來的幹部﹐其中有的擔任過軍﹑師長等職務﹐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從第二期起﹐由於“西安事變”和平解决﹐學員人數激增(其中包括來自全國的幾百名知識青年)﹐匯成具有1000多名學員的學校。從第三期起﹐學校成立了軍事隊﹐加強了軍事教育和軍事生活。隨着人員的增加﹐校捨睏難。三期學員自己動手﹐在半個月內挖掘了170多孔窯洞﹐開闢出近千人的校捨。第四期學員人數增加到近5000人。
  毛澤東在“抗大”成立三周年時說過:“抗大’”是抗日的﹐‘抗大’的目的是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徹底解放中華民族。”隨着抗日根據地的發展﹐為了使“抗大”教育更能適應抗戰的需要﹐1939年 7月中共中央决定“抗大”總校分批從延安挺進敵後﹐經過晉察冀進入太行山區辦校,1939年後抗大總校遷往東北,改建為“東北軍事政治大學”。在敵後艱苦復雜的環境中﹐“抗大”教職學員經常參加反對敵人掃蕩的戰爭﹐並剋服各種物質生活上的睏難﹐受到了很大的鍛煉。“抗大﹐抗大﹐愈抗愈大”﹐在1938年底至1945年春,抗大先後在晉東南、晉察冀、山東、延安、淮北、蘇北、晉綏、淮南、蘇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據地建立10個分校和太行、太嶽分校。“抗大”有教職員共1000餘人﹐其中包括校務部﹑訓練部和政治部等各方面的幹部。全校學員最多時有1萬多人﹐其中有女學員1000多人﹐女生隊除了一般的軍事政治教育之外﹐還有婦女問題和婦女運動等科。
  中共中央軍委《關於整理抗大問題的指示》中指出:“學校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環。”還提出教育知識青年的原則是﹕教育他們掌握馬剋思列寧主義﹑剋服資産階級小資産階級的思想。教育他們有紀律性組織性﹐反對組織上的無政府主義與自由主義。教育他們决心深入下層實際工作﹐反對輕視實際工作經驗。教育他們接近工農﹐决心為工農服務﹐反對看不起工農的意識。全校師生都遵循這些原則﹐努力用馬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改造自己的世界觀。“抗大”的政治教育內容有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運動史等基本理論﹐還有國內外形勢以及統一戰綫和黨的路綫﹑方針﹑政策等教育。政治教育是“抗大”教育的中心。“抗大”不僅重視政治教育﹐也同樣重視提高學員的軍事素養﹐根據不同對象﹐組織他們學習毛澤東軍事思想﹐進行近戰﹑夜戰和射擊﹑刺殺﹑投彈等戰術技術訓練﹐掌握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1939年深入敵後辦學之後﹐“抗大” 各分校﹐更是一邊學習﹐一邊戰爭﹐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經過實際的鍛煉﹐使許多青年入校之後﹐很快就成長為能文能武的幹部。
  “抗大” 把培養學生“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 和“團结﹑緊張﹑嚴肅﹑活潑”等優良傳統作風﹐作為教育訓練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在敵人封鎖﹐物質生活十分艱難困苦的情況下﹐“抗大”師生一手拿鋤﹐一手拿槍﹐一面學習﹐一面生産﹐自己動手﹐開荒種地。
  “抗大”的教育方法是:“少而精原則”﹑“理論與實際聯繫”﹑“軍事﹑政治﹑文化並重”﹑“集體研究討論”﹑“互相幫助學習”﹑依照“教育計畫”學習﹐等等。
  “抗大”每期學習期限為 4~8個月。在軍事隊中﹐軍事技術戰術訓練和軍事操課時間占全部學習時間三分之二﹐政治課占全部時間三分之一。在政治隊中﹐政治課占三分之二﹐軍事課占三分之一。
  抗日戰爭時期﹐“抗大”先後培養了20多萬軍政幹部﹐其中有身經百戰﹑統率千軍萬馬的八路軍﹑新四軍將領和各級指揮員﹐也有深入敵後帶領群衆開展鬥爭的各級幹部。這一大批幹部對於中國人民子弟兵的發展壯大﹐對於取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抗戰後,各大戰略區以抗大為基礎,先後成立了軍事政治大學,其中大都轉為現在的軍事院校。
  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詞作者:凱豐
  黃河之濱集合着一群
  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
  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
  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
  同學們努力學習
  團结緊張嚴肅活潑
  我們的作風
  同學們積極工作
  艱苦奮鬥英勇犧牲
  我們的傳統
  像黃河之水洶涌澎湃
  把日寇驅逐於國土之東
  嚮着新社會前進前進
  我們是勞動者的先鋒
百科辭典
  Kangri junzheng daxue
  抗日軍政大學
    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幹部學校,1936年6月 1日在陝北瓦窯堡成立(當時仍沿用江西時代“紅軍大學”的名稱)。後來遷到保安。1937年1月遷到延安。蘆溝橋“七七”事變後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毛澤東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林彪任校長,羅瑞卿任副校長。
    “抗大”的教育方針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毛澤東還親自為“抗大”製定了“團结、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抗大”第一期的學員,約 300人,他們都是從中國共産黨所領導的軍隊中抽調出來的幹部,其中有的擔任過軍、師長等職務,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從第二期起,由於“西安事變”和平解决,學員人數激增(其中包括來自全國的幾百名知識青年),匯成具有1000多名學員的學校。從第三期起,學校成立了軍事隊,加強了軍事教育和軍事生活。隨着人員的增加,校捨睏難。三期學員自己動手,在半個月內挖掘了170多孔窯洞,開闢出近千人的校捨。第四期學員人數增加到近5000人。(見彩圖中國抗日軍政大學抗日軍政大學學員參加勞動)
    毛澤東在“抗大”成立三周年時說過:“‘抗大’”是抗日的,‘抗大’的目的是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徹底解放中華民族。”隨着抗日根據地的發展,為了使“抗大”教育更能適應抗戰的需要,1939年 7月中共中央决定“抗大”總校分批從延安挺進敵後,經過晉察冀進入太行山區辦校。在敵後艱苦復雜的環境中,“抗大”教職學員經常參加反對敵人掃蕩的戰爭,並剋服各種物質生活上的睏難,受到了很大的鍛煉。“抗大,抗大,愈抗愈大”,在將近3年的時間裏,“抗大” 發展了8個分校,後來又發展為12所。在八路軍、新四軍的各抗日根據地,東至海濱,西至西北高原,都有了“抗大”的旗幟。“抗大”有教職員共1000餘人,其中包括校務部、訓練部和政治部等各方面的幹部。全校學員最多時有1萬多人,其中有女學員1000多人, 女生隊除了一般的軍事政治教育之外,還有婦女問題和婦女運動等科。
     毛澤東在給“抗大”第三期學員講課
    中共中央軍委《關於整理抗大問題的指示》中指出:“學校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環。”還提出教育知識青年的原則是:①教育他們掌握馬剋思列寧主義、剋服資産階級小資産階級的思想。②教育他們有紀律性組織性,反對組織上的無政府主義與自由主義。③教育他們决心深入下層實際工作,反對輕視實際工作經驗。④教育他們接近工農,决心為工農服務,反對看不起工農的意識。全校師生都遵循這些原則,努力用馬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改造自己的世界觀。“抗大”的政治教育內容有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運動史等基本理論,還有國內外形勢以及統一戰綫和黨的路綫、方針、政策等教育。政治教育是“抗大”教育的中心。“抗大”不僅重視政治教育,也同樣重視提高學員的軍事素養,根據不同對象,組織他們學習毛澤東軍事思想,進行近戰、夜戰和射擊、刺殺、投彈等戰術技術訓練,掌握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1939年深入敵後辦學之後,“抗大” 各分校,更是一邊學習,一邊戰爭,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經過實際的鍛煉,使許多青年入校之後,很快就成長為能文能武的幹部。
     “抗大”的學員們在歌唱
    “抗大” 把培養學生“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 和“團结、緊張、嚴肅、活潑”等優良傳統作風,作為教育訓練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在敵人封鎖,物質生活十分艱難困苦的情況下,“抗大”師生一手拿鋤,一手拿槍,一面學習,一
相關詞
抗日戰爭大青山抗大一分校
包含詞
抗日軍政大學校歌抗日軍政大學第十分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舊址前南峪抗日軍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