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新疆 > 抓飯
顯示地圖
目錄
zhuā fàn zhuā fàn
  維吾爾、烏孜別剋等族的傳統飯食。流行於新疆等地。用大米、羊肉、羊油或青油、鬍蘿蔔、洋蔥、葡萄幹等,經炸、炒、煮、燜等工序製成的甜味飯。進餐時,盛入盤內,大傢圍坐抓食,故稱。
No. 2
  維吾爾 等族人民最喜愛的飯食之一。維吾爾語稱樸勞。用大米和羊肉、羊油、鬍蘿蔔、葡萄幹等燜熟,淨手抓食,故稱。 郭沫若 《蘇聯紀行·七月十五日》:“包餃食畢,重整席面,又有抓飯,以大盤盛出……主人以手抓而食之,客則侑以刀叉。”
No. 3
  中國新疆維吾爾、哈薩剋、烏孜別剋等穆斯林民族喜食的傳統飯食。因盛入大餐盤中以手抓食而得名。維吾爾語稱泡勞。唐代史籍中譯作“孛鑼”。其製作過程為:先將帶骨羊肉切成核桃大小的塊,放入清油中煎炒,再加入鬍蘿蔔、洋蔥以及調料,燜至五六成熟,將淘好的大米放置肉上,添水將米漫過,文火燜熟即可。有時也用杏幹、葡萄幹、木瓜等做成甜抓飯。是款待賓客的上等飯食。每逢古爾邦、肉孜等節日以及其他喜慶日子,幾乎傢傢都要做抓飯。食堂,餐館多以抓飯配上薄皮包子出售,若再佐以奶茶和烤肉,則更具民族特色和地方風味。清代《西疆雜述詩》曾記載與上述大致相同的抓飯做法,稱“若烹稻米,喜將羊肉細切,或加雞蛋與飯交炒,佐以油????椒蔥,盛於盤,以手掇食之,謂之抓飯。遇喜慶事,治此待客為敬。”
  抓飯是漢語名稱,維吾爾語稱波勞,原為波斯語,意為用(牛)羊肉、大米、黃蘿蔔、植物油混合燜製的米飯,因用手抓食故稱抓飯抓飯是新疆各族人民最喜愛的食物。它是吐魯番維吾爾民族逢年過節、婚嫁喜慶日子裏,招待親朋貴客的主要食品之一。
  抓飯與漢族八寶飯相近似。從味道上分有甜鹹兩種。甜抓飯多為素抓飯,主要原料為米、雞蛋、黃蘿蔔、葡萄幹、杏脯、花生仁和清油等。鹹抓飯多為肉抓飯,主要原料為米、牛羊肉、黃蘿蔔和皮芽子(即洋蔥)等。
  維吾爾族傳統食用抓飯,是在客人們洗淨手後,圍坐在炕上,中間鋪一塊潔淨的餐布,抓飯盛盤端來後,客人用手直接抓食,故名“抓飯”。如今,餐桌多用筷子、勺子。抓飯也就徒有其名了。
  據考證抓飯最早始於北宋(公元960-1127)年間,是一種遊牧民族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産物。據說有位叫阿希艾裏依比西的醫生晚年身體虛弱多病,吃了很多藥都無濟於事,後來他發明了一種用鬍蘿蔔、大米、羊肉、皮芽子作為原料,加油燜製的飯,稱為抓飯,食用一段時間後,身體很快恢復了健康,於是他把抓飯介紹給周圍的親戚朋友,抓飯也就開始慢慢流行起來。
  黃蘿蔔是抓飯之核心,俗有“新疆人參”之稱,很多人稱它為“地參”,藥理上具有補氣生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洋蔥,新疆人稱為皮芽子,也是抓飯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調味品,含有大量蛋白質、氨基酸、糖類,還含有硫醇、二甲基二硫化物、三硫化物等多種成分,藥理上講,它具有祛風、發汗、解表、消腫,治感冒風寒、頭痛鼻塞、中風、面目浮腫、痢疾之功效,據現代科學證明,洋蔥還具有溶解血栓的功用,所以歐美國傢稱洋蔥為蔬菜中的皇后。新疆的穆斯林群衆將這幾種食物配料進行有機組合後,就成了一種滋補性極強的飯食,因此有一些人稱新疆的抓飯為“十全大補飯”。
  中亞、西亞和南亞地區的許多民族都有吃抓飯的習俗。抓飯的做法依地區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其中極富盛名的是烏孜別剋式抓飯,據說做法有二十餘種之多。它們是能幹的烏孜別剋巧婦們在普通抓飯的做法基礎上,變換填加食品和調味品的種類而製成,同維吾爾、哈薩剋等民族的抓飯相比,頗具獨特的風味特色。
英文解釋
  1. n.:  a kind of food popular among believers in Is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