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承恩寺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承恩寺在石景山區模式口大街東部。創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占地約30畝。承恩寺共計四進院落。寺之東部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殿、天王殿、大殿、後殿。大殿兩側有配殿、廂房數十間。院墻四周有瞭望更樓,為明、清寺廟所罕見。寺內尚有明碑2座。一為皇上敕諭碑,明正德八年(1513)立;一為吏部尚書李東陽撰記,正德十年(1515)立。天王殿四鋪壁畫各繪一騰竜,反映明代壁畫藝術的多種風格,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為石景山區保護文物。 |
|
承恩寺
1.千年古剎承恩寺建於隋朝,距今有 1700多年的歷史,傳說是隋煬公主隱居療疾之地。明朝時期興建了大雄寶殿、鐘鼓樓和毗盧大佛、彌勒石佛以及萬斤銅鐘等。據襄樊簡史記載,天順年間,英宗為報答叔父,對該寺進行修繕,改其山為“永樂山”,改其寺為“大承恩寺”,承恩寺因此而得名。寺旁金子山、獅子峰、玉石碑、臥牛池、青絲泉、玉帶水、鎖鳳橋、萬斤鐘等,素有八景之稱,其建構雕梁畫棟,氣勢恢宏。此地植被豐厚,無山不緑,風水極佳,被譽為聚氣藏風、練功修行的寶地,近年來國內許多氣功研究會在此舉行。主要景觀有五朵蓮山、襄憲王墓、鎖風口、公主墳、靈泉等。
承恩寺大殿前原有鐘樓、鼓樓各一座。可惜鼓樓已毀。尚存的鐘樓上,懸挂着一座高約八尺、重一萬餘斤的銅鐘。它是哪朝哪代遺物,現尚無考證。但以梵文作裝飾的萬斤之重懸於鐘筍,令人驚疑不止。此鐘鳴聲悠遠,每當月白風清之夜,微曦初露之晨,僧人們上殿念經,必撞鐘以伴誦。鐘聲悠揚,遠送數十裏,久鳴不滅。聞此鐘聲,猶如萬馬奔騰,群獅怒吼,催人奮進。
2。北京地區以承恩寺命名的寺廟有宣武區承恩寺和石景山區承恩寺等。
①宣武區承恩寺。戒臺寺下院,原為明黔寧昭靖王的府邸,後改建為佛寺。景泰年間賜名為承恩寺。清代遭火災,後重修。
②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石景山區模式口大街東段。距離市中心約20公裏。始建於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兩次修繕,2001年開始重修,現未對外開放。
承恩寺圖片承恩寺規模崇宏,佈局嚴謹,占地約30畝,四周有院墻圍護。寺廟為四進院落,依次為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及法堂。它和明清兩代的皇室都關係密切,清朝的禮親王前來西山掃墓祭祖都要在承恩寺歇息拜佛。承恩寺的建築格局有兩大特點,其一:承恩寺院內四角有四座石砌雕樓,並有地下室,碉樓與碉樓之間有地道相通,這在北京明清時期衆多寺廟中是很罕見的;其二:在天王殿東西兩側,有倒轉角房各三間,這是一般寺院常見的,但在角房上起閣建有鐘鼓樓卻頗為少見。天王殿內現存六鋪壁畫,采用工筆重彩,畫工精湛,染料為礦物質染料,衣袖、環佩多為瀝粉貼金。乃宮廷畫師所作。壁畫高2.2米、長18.8米,壁畫總面積41.36平方米。東墻繪黃竜、緑竜各一條,西墻繪青竜、白竜各一條。北墻東西兩側繪“放生圖”、“放飛圖” 各一鋪,西邊的是放魚、蝦、蟹回歸河流,東邊的是放鳥回歸天空。畫上人物共十六人,尺寸比真人略小,兩邊的人物主角是皇帝和皇后。兩組畫面都有完整的故事,創作思想奇妙、人物動作連貫,彼此呼應,異常生動。壁畫主題鮮明,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承恩寺東側建有關帝廟,供奉的是忠義的化身——關羽,他不僅受到歷代帝王尊崇、官民祭祀,也受到道傢、佛傢的頂禮膜拜。廟門門額刻“敕封三界伏魔大帝廟”,廟有前後兩院,前院大殿形狀獨特,前廈後廊。承恩寺古樹蒼天,奇樹衆多,有柏樹、松樹、國槐、人字柏等,其中還有四株400年以上的古銀杏,郁郁葱葱,果實纍纍。
承恩寺自古還有三不之說,即不受香火、不做道場、不開廟,因此廟門常年緊閉。曾有人推斷,此處可能是明代政治史上的特務機構,是東廠西廠的外圍重要據點,兼有皇傢情報機構的功能。
寺內正在進行大規模整修,到處堆滿了仿古磚石和木梁,在習武演兵的場地內,散落着許多從石景山墓地收藏來的各種墓碑。據悉該寺將於今年五一首次對外開放。
該寺另外與衆不同的是佛道皆供,寺內東側是供奉道教的院落,西側有佛教的院落。佛教的院落已經整修完畢。 2006年05月25日, 承恩寺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3。湖北𠔌城縣承恩寺
位於𠔌城縣獅子山,始建於隋朝。相傳大業年間(605-618),隋煬帝公主在此治愈頭上癩瘡,於是派人興建廟宇,取名寶岩禪寺。唐宋以來屢有興廢,明朝重修改名大承恩寺。承恩寺背靠獅子山,面對金子山。獅子山層林疊翠,奇鬆古柏,蔚為壯觀。
歷史上的承恩寺規模宏大。現存大雄寶殿、天王殿、鐘樓等。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建築,高約20 米,殿中毗盧佛,趺坐蓮臺,神態自若,為湖北現存少有的大佛。天王殿建在臺上,為單檐硬山頂磚木建築。天王殿前有漢白玉大石碑一通,高6米多,雕刻精美,乍看上去,贔屓馱負着高大雄偉的石碑,遊於波濤洶涌的海中,兩旁有魚、獸護衛,為藝術佳品。天王殿前兩側分立鐘、鼓樓(現僅存鐘樓),樓下供如來佛一尊,樓上懸挂明憲宗所賜大銅鐘一口,通高2米左右,口徑1米多,據說重萬斤,所以稱為萬斤銅鐘。鐘上鑄竜,工藝精湛,造型美觀。鐘聲洪亮,可傳數十裏。寺內還有玉石碑、臥牛池、竜泉池、玉帶水、鎖風橋等古跡和金子山等自然景觀。臥牛池位於寺院右前方的一個泉水池。
相傳隋煬帝公主頭上生癩瘡,纍治不愈,頗悲觀厭世。一年中秋,公主憑欄遠眺,嘆息不止。忽然見白雲嚮她冉冉飄來,公主跳上雲頭,覺得騎在白牛身上,隨其禦風而行,至此白牛臥於池中,公主在旁邊結庵修行,出傢終生。 |
|
承恩寺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