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 >西藏 > 阿裏 >札達縣 > 托林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托林寺投訴電話 拉薩市旅遊投訴電話:0891-6650808 0891-6324691
  西藏旅遊投訴電話:0891-683419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托林寺位於阿裏紮達縣境內,象泉河旁邊,是11世紀初由古格王益西沃修建而成的。由於古格王朝的大力興佛,托林寺便逐漸成為當時的佛教中心,其規模和形製都仿照前藏的桑耶寺所建。幾百多年以來,托林寺雖然歷經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聳。
   據傳,10世紀末時,已出傢的古格王意西沃(原名闊熱,後出傢取法名意西沃,將王位讓與其弟,實仍大權獨攬,後人習慣上仍稱其為王),為請阿底峽大師來阿裏傳教,要修一座寺院。為確定修寺地址,古格王請教阿底峽,阿底峽便派一弟子來阿裏。據說,其弟子將敲銳鈸的法器磐槐嚮空中拋擲,槌落下的地方就是托林寺的寺址。而檢落地之聲“托丁”則使其地得名,托林源於“托丁”,是年久發生音轉而來。“托”為“高空”之意,“丁”為“飛翔”之意,托林寺亦即飛翔寺,也可以解釋為“盤旋在空中的寺”。
  托林寺是公元996年由古格王益西沃倡建,作為古格高僧、藏傳佛教後弘期著名譯師仁欽桑布譯經授徒的場所。1036年,古格益西沃及其兄弟強麯沃迎請阿底峽尊者進藏,駐錫托林寺講經著書,弘傳佛法。宗喀巴的弟子古格·昂旺紮巴對該寺進行過大規模的重建。藏傳佛教後弘期的許多高僧都曾在此留下足跡。
  或許大傢已經留心到古格壁畫中的阿底峽和仁欽桑布的畫像。1036年,曾任印度那爛陀寺、超岩寺首座的高僧阿底峽歷經10載的顛簸,來到阿裏的時候已經將近60歲。阿底峽來到阿裏駐錫托林寺後,由古格的大譯師仁欽桑布等擔任翻譯廣譯衆經。此間,阿底峽撰寫了著名的佛教著作《菩提道燈論》和《密咒幻鏡解說》。三年後,阿底峽啓程返回印度的途中,在普蘭被僧人仲敦巴迎往西藏腹地弘揚佛法,圓寂於拉薩遠郊的聶塘。1076 年,古格宗教界在托林寺舉行了紀念阿底峽圓寂大法會,衛藏以及西康地區的僧侶們萬裏跋涉前往參加,史稱“火竜年大法會”,成為當時藏傳佛教盛事。阿底峽大師的駐錫和火竜年大法會的召開,使托林寺螢聲全藏,成為中世紀西藏的名寺。
  接下來介紹的是仁欽桑布,他是藏傳佛教後弘期初著名的
  大譯師,生於古格的寧旺特那地方,13歲從耶歇桑出傢,17歲時被古格王室派往剋什米爾、印度等留學,前後出國3次,歷時十餘年。相傳,他曾先後跟75位班智達學法,回來邀請了許多印度僧人到古格,並與他們合作譯經。他所譯過的顯教經典有17部經、33部論,密教有但特羅108部,其中包括《密集》、《竜樹和佛智二釋》、《攝真實經》、《慶喜藏釋》等重要的密籍。藏傳佛教史記載;仁欽桑布把密宗提高到與佛傢理論相結合的高度,因而稱他 及以後其他譯師所譯的密籍為“新密教”,而稱此前包括吐蕃時期所譯密籍為“舊密咒”。
  古拙的托林寺坐落在象泉河南岸的陡崖式高臺上一片始如泥荒的高地。歷史上,托林寺的建造和對佛法的弘揚,像燎原的星火,嚮阿裏和吐蕃廣大地區傳播。托林寺海拔3600米,和拉薩差不多高。氣溫適宜的象泉河𠔌是經營農業的理想之地,此等自然條件在阿裏衹有普蘭可以媲美。托林寺原規模較大,有3座大殿、10座中小殿,雖後來寺院建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在廢墟的一側還保留有完好的幾個院落和三座殿堂及一座佛塔。
  我們先參觀的是朗巴朗則拉康,意譯為遍知如來殿,是一座壇城式建築。年代最早,造型典雅、結構奇特。雖然殿堂頂部已全部不存,塑像、壁畫也毀壞殆盡,但保留下來的墻垣和四角塔仍可看出原有的早期建築結構和風格。中間的正方殿象徵須彌山,四周的小殿象徵四大部洲,東南西北的佛塔代表四大天王,整個結構與西藏腹地著名的桑耶寺有異麯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托林寺的建築小巧密集,加之地處土林峽𠔌之中,又別有一番壯麗。
  中心方殿和4座小殿組成中心的小“亞”字形,外圈由4大殿和14座小殿組成,分別供奉佛、菩薩、度母、羅漢等塑像。整組殿堂總體長53.5米,南北寬48.5米,基本上保留了吐蕃時期的一些特徵,但又有所變化。外圍的南、北、西3大殿和周圍殿堂均有轉經復道環繞一周,中心組殿和周圍殿堂之間也形成了較大的轉經復道,這是一種典型的吐蕃時期佛殿結構形製。據說,是仿照桑耶寺,而桑耶寺又是以印度的飛行寺為藍本,故叫“托 林”,是空中飛翔永不墜落之意。
  現在我們進入的是杜康,意為集會殿,是托林寺僅存的2座完整的殿堂之一。它呈“凸”字形,門嚮東,殿堂面積490平方米,門框、門楣雕有獸面、吉祥天、捲草紋、聯珠紋、蓮花紋、蓮瓣紋,殿內天花板繪的圖案有飛天、獅、竜、風、孔雀、蓮花、捲草、摩褐魚、迦陵頻迦、如意雲團、四出密環如意、棱形幾何紋;壁畫有佛、 菩薩、佛母、度母、金剛、高僧大德。西壁東側上部的一組古格王室人員並坐一排結印禮佛,外邦僧俗人等或坐或立,整個場景和人物形象、服飾都與古格故城幾個殿堂的禮佛圖或供佛圖有許多共同點3東壁兩側的十六金剛舞女圖極為精彩,圖中舞女或舉 手過頂,或合掌胸前,上着短袖緊身衣,雙乳襢聳腹部微露,下着曳地長裙,赤足踏舞體態輕盈,這種壁畫在西藏其他寺院實屬少見。
  我們進入的是拉康嘎波,它呈矩形,門框、楣雕飾有忍鼕捲草紋,纏枝蓮花紋。殿內北壁正中主供釋迦牟尼像,高蠃髻圓面大耳,着襢右肩袈裟,結跏趺坐,兩側各塑一泥佛塔;東西壁前塑像為無量壽佛、觀音、薩迦班智達;南壁門兩側塑像為紅、藍憤怒金剛;壁畫滿繪佛母、度母。尊勝佛母,額生一眼,頭梳高髻戴花冠,三面八背;白度母,頭戴花髻冠高聳發髻,雙耳墜着大環,上身襢露斜披絡腋,左手持一朵麯頸蓮花,右手掌嚮外,雙腳盤坐在盛開的蓮座上,形象典雅優美;緑度母左手拿着一朵蓮花,左腿單盤,右腿嚮下舒展,腳踏在一朵蓮花上,據說她能解脫八種苦難,所以又稱救八難度母。
  我們不斷看到的托林寺內的壁畫,有一種狂放之美,無論是綫條還是色彩,都使人感到一種震懾。男人的雄偉,女人的撫媚,盡其手法誇張。如那杜康殿中的16位襢胸露乳的金剛舞女,細腰、豐乳、肥臀,體態婀娜,神情優雅,長裙飄逸懸垂,有極濃的藝術魅力。
  最後,我們來參觀一下托林寺的三寶:一是麋鹿角,有說是阿底峽從印度帶來的,也有說是當年佛祖講經地的一隻麋鹿角;二是象牙質的五佛冠,據說是托林寺第一任活佛戴用而留傳後世,每任托林寺活佛在佛事活動中都戴此冠;三是一塊黑色的大卵石,上面凹進一個清晰的腳印,深入石內寸許,掌紋很清楚,據說這是阿底峽留下的腳印。
  由於古格王朝大力興佛,托林寺便逐漸成為當時的佛教中心,其規模和形製都仿照前藏的桑耶寺所建。900多年來,托林寺雖歷經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聳。
  托林寺自創建到今,出現過許多高僧大德。公元15世紀,古格阿旺紮巴坐法臺時改宗為格魯派;1618年,迎請班禪羅桑卻結堅贊到托林寺傳法;公元17世紀,達賴格桑嘉措把托林寺改為色拉寺色吉紮倉下屬分院,並派遣赤欽阿旺(1677。1739年)為托林寺法臺,此後從色拉寺每3年輪換法臺及隨從(15人)已成定製。現定員18個喇嘛,現有2名喇嘛和2名管理員。每年藏歷正月三至二十一日,舉行“色措大法會”,從17日開始跳3天的金剛神舞,二十日進行賽馬。
托林寺簡述
  托林寺坐落於中國西南部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紮達縣城西北的象泉河畔,始建於北宋時期,是古格王國(公元10~17世紀)在阿裏地區建造的第一座佛寺。1996年被列為“國傢一級文物保護單位”。幾百年以來,托林寺雖然歷經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聳。
  托林寺始建於公元996年,由古格王國國王益西沃和佛經翻譯大師仁青桑布仿照前藏的桑耶寺設計建造。托林,意為飛翔空中永不墜落。由於古格王朝的大力興佛,托林寺便逐漸成為當時的佛教中心。
  佛寺的建築佈局呈帶形,包括殿堂、僧捨和塔林三部分。主要建築有迦薩殿、白殿(尼姑殿)、佛塔、羅漢殿、彌勒佛殿、護法殿、集會殿(祖拉康殿)、色康殿、阿底峽傳經殿以及轉經房、拉讓、僧捨等。主體建築為迦薩殿,大殿分為內、外圈,內圈包括中心大殿和4座小殿,中心大殿呈四方形,供有主體壇城和如來佛像,四周有回廊與4座分殿相連。外圈包括16座殿堂,中間殿堂有轉經道。外圈的四角還建有4座高13米的紅磚塔。白殿位於集會殿的東北部,殿內墻壁上繪有許多精美的壁畫。塔林分為兩組,每組塔群中各有3條長塔,每條長塔由數十座或上百座形製相同的小塔串連而成,極為壯觀。
  托林寺融合了印度、尼泊爾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築風格,是研究當地建築、雕塑、繪畫藝術等方面的珍貴實物資料。
  托林寺,意為“飛翔寺”。寺周地勢平坦,原多僧捨,現為民居。寺廟南以土山為屏,北臨朗欽藏布,殿堂、佛塔、塔墻、僧捨如星散布,遠眺氣勢非凡。
  托林寺是阿裏地區的著名寺廟,11世紀初由古格王國第一代王德祖袞的長子益西沃始建,作為古格高僧、西藏佛教後弘期著名譯師仁欽桑布(958~1055)譯經授徒的場所。1036年,古格王沃德及其兄絳麯沃從印度迎請曾任那爛陀寺、超岩寺首座阿底峽(982~1054)進藏,住錫托林寺講經著述,弘傳佛法,寺廟也隨之擴建,初具規模。1076年(藏歷之火竜年),在古格王贊德支持下,在托林寺召開了法輪大會,當時衛、藏、康等地區均有高僧前往參加,史稱“火竜年大法會”,漢文史書稱“丙辰法會”,成為西藏佛教盛事。由於阿底峽大師的住錫和火竜年大法會的召開,使托林寺蜚聲全藏,成為中世紀西藏名寺。
托林寺格局
  托林寺原有建築規模較大,包括朗巴朗則拉康、拉康嘎波、杜康等三座大殿,巴爾祖拉康、瑪尼拉康、吐幾拉康、乃舉拉康、強巴拉康、貢康、卻巴康等近十座中小殿,以及堪布(寺院住持)私邸、僧捨、經堂、佛塔、塔墻等建築。由於歷史原因,寺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保存較好的衹有三大殿和一座佛塔。
  朗巴朗則拉康:意為“遍知如來殿”。在三大殿中年代最早,形製也最多奇特。殿堂整體呈多棱“亞”字形,實際上是一座大型的壇城(曼荼羅)。門嚮東偏北,面積2594.75平方米(東西長53.5米,南北寬48.5米)。中心方殿象徵須彌山,四嚮的四組小殿分別代表四大部洲,四角高聳的四小塔代表朗則拉康,主供遍知者如來;四面分別緊接多吉生巴拉康、仁欽久乃拉康、堆友主巴拉康、朗堆太益拉康四座小座,這五座“十”字相連的殿堂組成中心的小“亞”字形,外圈則由四大殿、十四小殿組成,分別供奉佛、菩薩、度母、羅漢等塑像。這組殿堂基本保留着西藏吐蕃時期佛殿建築的一些特徵,亦又有所變化。外圍的南、北、西三大殿均有轉經復道環繞,中心殿堂和周圍佛殿之間也形居一個大的轉經復道,這是一種典型的吐蕃時期佛殿結構形製。據說是仿照桑耶寺建造(而桑耶寺又是以印度飛行寺為藍本),將桑耶寺龐大建築群體濃縮於一幢建築中,堪稱西藏古代建築藝術的上乘之作。
  托林寺自建朗巴則拉康後,其聲名遠播,15世紀初葉和末葉,拉達剋王所巴德和次旺朗傑曾先後兩次派人測繪此殿,仿其後,第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又將此殿作為獨特完整的寺廟建築藍本入拉薩大昭寺中廊墻壁上,使其原貌得以展現。
  杜康:即集會殿。位於朗巴朗則拉康南60米處。門嚮東,由門廊和殿堂兩部分組成。殿堂面積489.6平方米(東西長25.5米,南北寬19.2米),有方柱36根。殿門框、楣雕飾有獸面、吉祥天、捲草紋、蓮珠紋、纏枝蓮花紋、蓮瓣紋等圖案;殿內天花板遍繪飛天、獅、竜、鳳、孔雀、摩羯魚、蓮花、捲草、纏枝什花、如意雲團、菱形幾何紋等圖案。殿內遍繪各種壁畫,以各類佛、菩薩、佛母、度母、金剛、高僧大德為主體,周圍夾繪各種小像,最為精美的為“僧俗禮佛圖”和“十六金剛舞女圖”。僧俗禮佛圖:位於西壁東側下部。圖中高僧和古格王室男女施主並坐一排,結印禮佛,下部繪外邦僧俗人等或坐或立,參加禮佛活動;十六金剛舞女圖:位於門廊東壁兩側。圖中舞女舞姿各種異,或舉手過頂或合掌胸前,面容嬌美,腰肢細軟,體態輕盈,上着短袖緊身衣,雙乳襢聳,腹部微露,下着曳地長裙,赤足踏舞。所用綫條為遊絲描,流暢精細;設色輕淡柔和,若陷若現,這種繪畫技法的人物壁畫在西藏極為少見。此外,殿內壁上有關該寺發展演變的文字,對於研究古格王朝歷史有着很高的價值。
  拉康嘎波:意為“白殿”。位於杜康東北125米處。門嚮南,平面略呈矩形,此壁正中稍嚮後凸出部分為供佛座。殿門外原有門廊,現餘兩廂墻壁。殿門框、楣分內外三層分別雕飾忍鼕捲草紋、纏枝蓮花紋圖案。殿內有柱42根,柱頭及替木雕飾蓮瓣紋和忍鼕捲葉紋;天花板彩繪蓮花、捲草、纏枝什花、如意雲團等十餘種圖案,用色用綫極不講究,顯得草率粗拙。殿內原有塑像15尊,北壁正中主供釋迦牟尼佛塑像:高蠃髻,圓面大耳,着右襢式大衣,結跏趺坐,除蠃髻為藍色外,遍體施金妝,頭光兩側各繪一座泥塑佛塔;釋迦牟尼像兩側原供奉藥師八如來塑像;東西壁前原供有無量壽佛、觀音菩薩、薩迦班智達等塑像4尊,南壁門兩側原供有紅、藍二忿怒金剛塑像,今已不存。殿內四壁遍繪壁畫,以塑像背光或各類佛母、度母像最為精美。
  托林寺周圍現存各種大小佛塔83座、塔墻2道,大部分集中在寺院西北側的平地上。佛塔內有大量模製的小泥像和小泥塔,泥像中有佛、菩薩、度母、天王等,屬13世紀以前精品。
  托林寺有寺藏“三寶”:一是麋鹿角,有說是阿底峽從印度帶來的,也有說是當年佛祖講經地的一隻麋鹿角;二是象牙質的五佛冠(象徵着五智如來的寶冠),據說是托林寺第一任堪布戴用而流傳後世,該寺每任堪布在佛事活動中都戴此冠;三是一塊黑色的大鏇石,上面凹進一個清晰的腳步印,深入石內寸許,掌紋很清晰,據說這是阿底峽尊者留下的腳印。
  托林寺自創建到今,出現過許多高大僧大德。早期屬於寧瑪派,後皈依噶舉派。15世紀古格阿旺紮巴任法臺時改宗格魯派,1618年迎請第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到托林寺傳法;17世紀第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1708~1757)將托林寺改為色拉寺色吉紮倉下屬分寺,並派遣赤欽阿旺(1677~1739)為托林寺法臺,此後從色拉寺每三年輪換法臺及隨從(15人)已成定製。寺內主供佛為“堆鬆桑傑”,主護漢神是“貢布”和“白登拉姆”。1950年以前有僧侶60人,最後一任堪布名“阿旺紮西”;現規定喇嘛18人,僅有2人。每年藏歷元月3~21日舉行“色措大法會”,從17日開始跳3天的金剛神舞,20日進行賽馬,熱鬧異常。
  托林寺有屬寺25座,分別屬於薩迦派(5座)、噶舉派(3座)、格魯派(17座),遍布阿裏三圍(古代西藏行政區阿裏劃為三部分,即:普蘭雪圍、芒隅草圍、札達崖圍)。該寺不僅是古格王國(都城在札達縣境。10世紀初,吐蕃王室後裔吉德尼瑪袞因吐蕃奴隸平民起久及王權內部紛爭被迫逃至西部阿裏,其後代在西部建立了古格、拉達剋和普蘭三個割據王朝。古格王國是吐蕃王朝滅亡後的分裂時期裏勢力較為強大的地方王朝。其王統大約延續至15世紀)最重要的大寺院,也是西藏聞名的古寺,西藏佛教後弘期上路弘法的許多高僧都曾活動於此,古格王國的不少重大佛事也都在此舉行,托林寺的資料對於研究古格王國歷史和西藏佛教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土林環抱的托林寺為西藏名寺,是古格王子益西沃於11世紀初創建,位於紮達縣城西北隅,距離武裝部招待所約300米,徒步即可到達。托林,意為“飛翔空中永不墜落”。
托林寺歷史
  在藏族歷史上,托林寺的地位舉足輕重。著名的益西沃、阿底峽、仁欽桑布等人物的故事都以托林寺為背景展開,它凝結了印度、尼泊爾和拉達剋的工匠的心血,也是三地的建築和佛像風格的集大成者。完好時的托林寺由迦薩殿、白殿、十八羅漢殿、米勒佛殿、護法神殿阿底峽殿、仁欽桑布譯師殿以及衆多僧捨、佛塔林構成,規模宏大,而今已很難從遺存的斷墻殘塔窺見當初的規模格局了。
  古格開國之時,已確定尊崇佛教。當時的藏地佛教雖開始復興但卻仍然混亂。第二代古格王意希沃撥亂反正,興建托林寺。其後請來的印度高僧阿底峽弘法,以此寺為駐錫地。阿底峽帶動了西藏佛教的復興,托林寺也因而逐漸成為當時的藏傳佛教中心。據說,周圍的廢墟裏,至今還有許多遺物。托林寺的建築風格和壁畫明顯直接受尼泊爾和印度的影響,是各地的建築和佛像風格的集大成者。印度高僧阿底峽曾在這裏講經著述,弘傳佛法。此後,許多高僧相繼在此留下足跡。
  有900多年歷史的托林寺歷經了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衝擊最為嚴重。近年來不斷重修,主殿已恢復原樣,可以看出其設計佈局基本是依照桑耶寺的樣子。主體建築象徵須彌山,四面的高塔象徵四大護法金剛,殿內供奉了許多鎦金佛像。幸運的是,雖然建築有損壞,但是由於在文革期間被當作糧倉,大殿保存的很完好,裏面的壁畫仍栩栩如生,令人贊嘆不已。建議你最好帶上手電欣賞,因為殿內燈光比較暗淡。
  因處於土林的峽𠔌中,紅墻與土林相映生輝又別具一番壯麗。每每有人搖動經筒,沿土林間的小道繞托林寺轉經。此番情景也讓人生出許多感慨。
  托林寺旁的象泉河𠔌裏,有一列長達數百米的上百座佛塔遺跡。另外,在河𠔌觀看紮達土林壯觀迷人的日出和日落也是難得的享受。
包含詞
阿裏托林寺托林寺壇城殿中國寺觀壁畫典藏·西藏阿裏托林寺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