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佛教語。指“三無漏法”,即防非止惡、息慮靜緣、破惑證真。《壇經·般若品》:“變三毒為戒定慧 。”《五燈會元·章敬暉禪師法嗣·薦福弘辯禪師》:“帝曰:‘雲何名戒?’對曰:‘防非止惡謂之戒。’帝曰:‘雲何為定?’對曰:‘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帝曰:‘雲何為慧?’對曰:‘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 宋 蘇軾 《贈虔州術士謝晉臣》詩:“死後人傳戒定慧 ,生時宿直鬥牛箕。” 範文瀾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佛教修行方法,不外戒定慧 三種。戒如捉賊(煩惱),定如縛賊,慧如殺賊。因此學佛首先要守戒律。” 1戒(即:信、勤、願、):
====註意-三明與三法印-可能有區別====
三明:
宿世明,知道過去世的生活。
因果明,因知道過去世的生活,進而知道過去世的惡報與善果的因緣。善惡所作,終是自受。
真諦明,知道因果,業力的報應法則,進而體悟到 四真諦。
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
四法印:
一切存在都是暫時的,
一切暫時的存在都是各種條件和因緣構成的,合成的,
執着於建立在這之上的一切情感,感受,感知,色形,都是痛苦的(對五陰的執着)
超越一切,捨離一切,無執着於一切,包括涅磐這一概念本身也要被超越。
========
戒律成就的個人理解:
# 三明 三(四)法印(成就者親證,初修者堅信) >産生的思想> 正見 正思維(八正道,以 四真諦 觀察_思維) >産生的思維模式> 觀察_思維(此是道諦。於 內境 外境 中觀察_思維)>産生的結果> 解脫 涅盤(此是滅諦)
# 無明(衆苦之源,輪回之因) >産生的思想> 邪見 邪思維(八邪道,認物為已,貪着其中) >産生的思維模式> 貪、嗔、癡(此是集諦。於 內境 外境 中沉迷其中) >産生的結果> 生死輪回 苦 無常(此是苦諦)
# 惡世衆生由 信仰 三明 開始。(知前世生活,知因果輪回,知四真諦)
然後是八正道。其中重點是 正思 和 正見,於 冥想 中,生活 中,於各種感受 中,各種覺知 中,觀察_思維 四真諦,於其中分辨什麽是 苦,什麽是 無常;1 如:物質 的(色),感受 的 情緒 的(受),思維 的 概念 的(想),意識的升起,行為(行),六識、對個界的 分辨 和 感知 (識)。2 如:對 苦諦 深入的 思維,它與其它三諦的關係,它與 五陰 的關係,它與 六根塵 的關係,它與 貪、嗔、癡 的關係,它與 觀察_思維 的關係,它與 等等 的關係,3 如:於心中誦念 四真諦 等等。如此等等 觀察_思維 ...,以成就堅固的 正見 正思維。
之後,心中已有解脫的基礎,即從內心成就 戒律 的基礎,能於 內外境 中 觀察_思維 ,不於 內外境 中産生 貪、嗔、癡。
最後,於 八正道 中修持其它 正道行,便易於成就;於所持 戒律,便易於持守。
(由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 成就。 正見,正思維 是 正語,正業,正命的基礎。)
2定:
由 戒 生 定。(戒之後,由正精進(四正勤),正念(四念處)成就 正定。)
3慧:
由 定 生 慧。
不消除産生欲望的思維模式(八邪道),就會永淪六道輪回。
記住:不是放縱,不是壓製,是如實觀察,是以 正見,正思維為基礎,以法分辨,以法如實的觀察,以法如實的思維,以法覺悟,內身(主要)和 外身 的一切 生起、存在、消失。
例如:色(物質,身體),
受(感受,情緒),
想(記憶,概念,知識),
行(思想上的,身體上的行為),
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
的 生起、存在、消失。
“如實”的功夫從對:深刻理解四真諦,如實修行八正道 等 三十七道品 中來。
也就是以什麽樣的態度,什麽樣的觀點去對待內境,外境中的各種 生起,存在,消失。
佛經都是說 如何成就 戒 定 的,
佛經衹能指到如何入正定,
而 慧 是真法之境,不立文字,衹可親證
及使經中解說 戒 定 慧 的內容,那也衹是為 戒 定 服務的,衹是可說的正法,而不是應該親證的那個真法。
在[中阿含] 的[漏盡經] 裏佛陀教導七種斷煩惱的方法如下:
一、有漏從見斷:由於正知正見的緣故才能斷煩惱。遇到善友善知識,聽聞聖法律等正法,思惟如何實踐正法,如實的知苦、苦之因、苦之滅、苦滅的方法。斷除我見、疑(佛法僧三寶)和對戒律與道法的戒禁取三結。並且斷除常見(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我」的見解)、與斷見(死了就沒了的見解),消除對三世的疑慮,如:我有過去世嗎?我無過去世嗎?我有來世嗎?我無來世嗎等?自疑我是誰呢?衆生那兒來呢?有靈魂嗎?無靈魂嗎等等的邪見?
二、有漏從護斷:由於防護、收攝自己的六根來斷除煩惱。當我們的六個根門對着外頭的六境(色相、聲音、香氣、味道、身觸之境、法)時,能對心加以防護,修持不淨觀來斷除對六境所生的欲貪。
三、有漏從離斷:遠離險惡的環境來對付煩惱。遠離惡象、惡馬、惡牛、惡狗、毒蛇等;遠離惡道、深坑、溝澗、深泉、山岩等;這些是比喻遠離惡知識、惡友、惡外道、惡鄰居、惡居住處。若與惡伴黨相處,不壞也學壞,對聖道不疑也會生疑。
四、有漏從用斷:當穿用衣服時,應當思惟我不是為了得到特別利益、不為此而自生驕傲之心、不是為了妝扮身體,衹是為了防止蚊蟲、風雨、寒熱的緣故,及為了遮羞。當受用飲食時,應當思惟我不是為了得到特別利益、不為此而自生驕傲之心、不是為了使身體肥壯,衹為身體能夠長期健康,去除煩惱憂愁,舊病痊愈,新病不生,而為了修習清淨梵行。當使用房捨、床褥、臥具時,應當思惟我不是為了得到特別利益、不為此而自生驕傲之心、不是為了裝飾身體,衹是為了身體疲倦時,得以用它休息及靜坐。當服用湯藥時,應當思惟我不是為了得到特別利益、不為此而自生驕傲、不是為了使身體肥壯,衹為去除病惱,而能保住命根。
五、有漏從忍斷:由於忍受苦楚來斷除煩惱,常想精進修習斷除惡法,修習善法。遇到有惡境磨練時,如饑渴、寒熱、蚊蠅、蚤虱、風日所逼,惡人的惡聲、捶杖、拳頭所辱,乃至身遇諸病,極為苦痛,乃至命欲斷絶時,種種極苦不樂之事皆能忍受。若不能忍受,煩惱憂愁就會生起,若能忍受苦惱,煩惱不會生起。
六、有漏從除斷:由除去、斷除、捨離來斷煩惱。當煩惱生起時,思惟該如何捨離或除去這煩惱,觀察它生起的原因和緣,斷除煩惱之因與緣,就不會再受煩惱來睏擾我們的心了。並且思惟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攀取外緣外境;因此*思惟無常、苦、無我三法印的法則,來斷除根本的攀緣和執取(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除去心中對外境所生的貪欲、瞋恚、愚癡等煩惱,使憂惱不生。
七、有漏從思惟斷:由修習培養七種覺悟的因素來斷除煩惱。依遠離、依無欲、依趨嚮於寂滅為主要的原則修習七覺支。修習四念處來培養念覺支、修習决擇善惡法來培養擇法覺支、修習精進斷惡修善來培養精進覺支、修習四禪定來培養喜悅覺支、修習四禪定來培養輕安覺支、修習四禪定來培養定覺支、修習觀照來培養捨覺支,依遠離、依無欲、依趨嚮於寂滅,滅盡諸煩惱結使,而達到涅盤解脫的境界!!
他對智者和愚者的說法都是:
“相信我,一點一點地去做,就象登山那樣,達到了應有的高度,大地就會鋪展在你的腳下,你自己會看到真理,認識真理。用不着別人的教導,也用不着象《吠陀經》那樣古老的經文,因為天國就在每個人的心裏,衹要你嚮內心看。”佛陀是這麽講的,也是這麽做的。
為了這個目的,佛陀把那些有耳能聞,有目能見的人招集到一起,給他們講授了所有古代的和未來的聖人們的教義。讓知識與時間手輓手嚮我們走來......
這是一定要勝利的信仰,因為般若是它的王杖,知識是它的腳凳,各派學說是追隨它的奴隸。
佛陀講過:“我們知道,如來不屑於理論說教。”這是因為法的心胸無限,它囊括永恆,也不曉得還有時間的概念。
幾句箴訓。它們是聖人為那些沒有親眼見過和親耳聽過如來佛說法的人們準備的,目的是使他們也能冥思苦索,習以悟道。
“人們衹要理解法界真如,他就會發現所有的事物都是心的産物。”
“所有的生物從一産生就孕育了法的性質,為此也就具備了覺悟的原始萌芽。由此,生與死,包括涅盤本身也會被超越,成為離開我們腦際的昨夜的夢幻,消失在更偉大的光輝之中。”
“對於肉眼來說,植物樹木皆屬粗俗之物。但它們在佛眼裏卻是由細小的精神微粒所構成的。”
“野草、樹木、國傢,甚至大地都會完全覺悟。”
...... 【戒定慧 】又名三學,或三無漏學。戒是戒止惡行,定是定心一處,慧是破妄證真。戒能伏貪愛心;定能伏嗔恚心;慧能伏邪癡心。持此戒定慧 三法,能對治三毒,成就佛果,所以佛經上稱之為“三無漏學”。 【戒定慧 】 (術語)此三者稱為三學。戒者防身之惡。定者靜心之散亂。慧者去惑證理也。五燈會元曰:“法要有三:曰戒定慧 。唐宣宗問弘辨禪師曰:雲何名戒?對曰:防非止惡謂之戒。帝曰:雲何為定?對曰: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帝曰:雲何為慧?對曰: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名義集四曰:“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靜緣曰定,破惡證真曰慧。”學此三法而到涅槃,故云三學。若人防止三業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是由戒而生定者。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是由定而生慧者。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關鍵也。玄義三下曰:“增三數明行者,謂戒定慧 。此三是出世梯橙,佛法軌儀。”三藏法數九曰:“如來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禪定,三曰智慧。然非戒無以生定,非定無以生慧,三法相資,不可缺一。” n.: (in Buddism) discipline, meditation and wisdom--Discipline wards off bodily evil, meditation calms mental disturbance, wisdom gets rid of delusion and proves truth 自性戒定慧 依靠戒定慧 戒定慧解脫知見 死後人傳戒定慧 戒定慧香補陀伽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戒定慧 三無漏學真善美戒定慧 都是最究竟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