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成都理工大學 聯繫方式 地址:成都市成華區二仙橋東三路1號。
郵編:610059 成都理工大學 投訴電話 成都市旅遊投訴電話:028-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成都理工大學 始建於1956年,其前身是成都地質學院。1993年更名為成都理工學院,2001年經教育部批準組建成都理工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的主體原成都地質學院和成都理工學院,曾是原地質礦産部和國土資源部的重點高校。2000年學校管理體製轉變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四川省重點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是一所以理、工為主,理、工、經、管、文、法、哲、農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2005年學校本部設1個省級研究生院、17個學院和教學單位、2個國傢重點學科、1個國傢重點實驗室(與西南石油大學合建)、1個國傢專業實驗室、1個科技部與四川省共建國傢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與四川省共建重點實驗室、11個部省級重點學科、6個部省級重點(開放)實驗室和35個研究機構。設有工學、理學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0個碩士點、12個工程碩士招生領域、58個本科專業。2005年校本部各類在校學生28000餘人,其中研究生(含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2800餘人、本科生22000餘人。在崗教職工2100餘人,其中: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62人、碩士生導師470餘人,教授(含研究員)153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員)318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76人,“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2個。
學校先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800餘項,獲得包括國傢科技進步一等奬、國傢自然科學二等奬在內的各級奬勵730餘項。僅1992年以來,就獲國傢和部省級教學成果奬44項,獲奬教材達26部。學校鼓勵廣大學生積極參加科技文化活動,連續數年組隊參加全國“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創業計劃大賽”、“數學建模大賽”、“電子設計大賽”、“機器人設計大賽”、“大學生英語競賽”等重要賽事,獲得160餘項國傢級奬勵和60餘項省部級奬勵;獲得全國大學生田徑、羽毛球、攀岩、健美操錦標賽前八名20餘項次,省市高校田徑、籃排球、健美操等團體和個人前八名近40餘項次;獲得全國、省市級大學生藝術專業比賽含金奬在內的各類奬勵50餘項次。
學校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30多所境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接待了來自4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2000餘名外國專傢及留學生來校講學、留學,出訪近300餘人次,開展了270餘項科研合作。學校還多次主辦國際學術會議;獨立主辦或聯合主辦學術期刊6種(其中核心期刊3種)。有成都理工大學 工程技術學院、成都理工大學 廣播影視學院等獨立學院和多個聯合辦學點,與資源、能源、環境、建設、軍工、高技術等領域的國傢大型企業或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産學研合作關係。
學校博物館是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國享有較高知名度的以地學類為主的自然博物館,館藏標本6萬餘件,其中不乏國傢以及世界級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馬門溪竜”化石、“重慶大竹魚”化石、“隆昌鐵隕石”等。博物館已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高校首批建設的數字博物館,並獲得從中央到地方所有級別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和愛國主義基地稱號。學校圖書館藏書150萬册,擁有中外文電子全文期刊14000多種,並且集藏、藉、閱、咨一體化和印刷性文獻與數字化信息相統一。學校檔案館館藏豐富、管理規範、分類科學,是四川高校少數獲“科技事業單位檔案館國傢一級”稱號的檔案館之一。
建校50年來,已經為國傢輸送了85200餘名畢業生,為國傢的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進步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絶大部分已成為所在部門的技術或管理骨幹,涌現出包括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在內的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其中包括:國傢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人,國傢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計劃”3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及“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7人、“高校青年教師資助計劃”4人,國土資源部“百名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8人,中國青年科技奬2人、李四光地質科學奬4人、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奬2人、侯德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青年科學家奬2人、四川科技傑出貢獻奬1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高級專傢89人,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傢20人。
學校位於成都市成華區中央、滬蓉高速公路起點、多條重要交通幹綫交匯處,有着優越的地理位置。
根據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武書連、呂嘉、郭石林的《2006中國大學評價》,成都理工大學 2006年在全國高校綜合實力排名93位。
在學校黨政的領導下,全校師生員工發揚“不甘人後,敢為人先”的精神,遵循“窮究於理,成就於工”的校訓,正以豪邁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嚮着“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研究教學型多科性大學”的目標奮勇前進! 成都理工大學 :簡稱成都理工,英文名稱: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英文縮寫:CDUT 成都理工大學 始建於1956年,其前身是成都地質學院。1993年更名為成都理工學院,2001年經教育部批準組建成都理工大學 。
成都理工大學 的主體原成都地質學院和成都理工學院,曾是原地質礦産部和國土資源部的重點高校。2000年學校管理體製轉變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現為四川省重點大學。校園面積2888畝,校捨建築面積70餘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43億元。
成都理工大學 是一所以能源、資源環境、基礎工程、電子信息等學科為優勢特色,以理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多科性大學。學校現有12個學院,1個體育教學部,同時設有研究生部、沉積地質研究院、繼續教育學院等教學科研單位。學科專業以理工為主,涵蓋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哲學、農學、教育學等9個學科門類,有65個本科專業、5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2個工程碩士招生領域、20個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3個國傢重點學科、1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1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傢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省級本科人才培養基地和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目前,在校學生總數2.5萬餘人,其中全日製普通本科生2萬餘人,碩士研究生3004人,博士研究生585人。在編教職工2100餘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2人,教授190人,副教授419人,其中有3人成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獲“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1人獲“四川省科技傑出貢獻奬”,2人獲“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稱號,2人獲“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6人入選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8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和“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獲高校青年教師奬,4人獲李四光地質科學奬,2人獲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奬,1人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奬,3人獲中國青年科技奬,8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0人獲“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稱號,23人獲“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稱號,8人獲四川省青年科技奬。
學校是我國重要的地球科學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之一,有2個國傢重點實驗室和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建校52年來,完成國傢和省部級科技項目近1000項,獲得包括國傢科技進步一等奬、國傢自然科學二等奬和國傢技術發明三等奬等在內的國傢和省部級科技奬750項(次),發表論著1萬餘篇(部)。學校鼓勵廣大學生積極參加科技文化活動,近年來組隊參加 “挑戰杯”、數學建模、電子設計、 英語演講等重要賽事,獲得國際奬9項、省部級和國傢級奬勵400餘項;獲得全國大學生田徑、羽毛球、攀岩、健美操錦標賽前八名20餘項次,省市高校田徑、籃排球、健美操等團體和個人前八名近40餘項次;獲得全國、省市級大學生藝術專業比賽含金奬在內的各類奬勵50餘項次。
學校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20個國傢和地區的50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接待了來自4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2000餘名外國專傢及留學生來校講學、留學,出訪近500餘人次,開展了300餘項科研合作。學校還多次主辦國際學術會議;主辦學術期刊6種,其中核心期刊4種。有成都理工大學 工程技術學院、成都理工大學 廣播影視學院等獨立學院和多個聯合辦學點,與資源、能源、環境、建築、軍工和高技術等領域的國傢大型企業或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産學研合作關係。
學校博物館是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國享有較高知名度的以地學類為主的自然博物館,館藏標本6萬餘件,其中不乏國傢以及世界級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馬門溪竜”化石、“重慶大竹魚”化石、“隆昌鐵隕石”等。博物館已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高校首批建設的數字博物館,並獲得從中央到地方所有級別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和愛國主義基地稱號。學校圖書館館藏印刷型書刊154萬册,中文電子全文圖書約70萬種,中外文電子全文期刊2萬多種,並且集藏、藉、閱、咨一體化和印刷性文獻與數字化信息相統一。學校檔案館館藏豐富、管理規範、分類科學,是四川高校少數獲“科技事業單位檔案館國傢一級”稱號的檔案館之一。
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的傳統作風、“不甘人後、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和“窮究於理、成就於工”的治學理念,以服務行業、服務桑梓為己任,為國傢輸送了9萬多名各類畢業生,他們絶大部分已成為所在部門的技術或管理骨幹,涌現出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學者和管理專傢,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位於成都市成華區中央、滬蓉高速公路起點、多條重要交通幹綫交匯處,有着優越的地理位置。
在學校黨政的領導下,學校師生員工抓住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傢、西部大開發和新一輪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性機遇,以豪邁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為建設顯著特色的高水平研究教學型多科性大學而努力奮鬥!
地址:成都市成華區二仙橋東三路1號 郵編:610059
網址:http://www.cdut.edu.cn 理工校徽
成都理工大學 校徽用兩個圓形和一隻變形恐竜、中英文的“成都理工大學 ”字樣和阿拉伯數字1956等部分組成,顔色為深藍色(C:100,m:60,y:0,k:0)。
內圈的恐竜由該校現存馬門溪竜化石外形變形而來。馬門溪竜係中國第一、亞洲第一巨型恐竜,為該校鎮校之寶,它是歷史的象徵、文化的象徵,最具知名度和代表性。中華民族自詡為竜的傳人,但衹有恐竜纔是實實在在的“竜”。2002年是新世紀的第一個馬年,今年確定恐竜作為校徽標志具有特殊意義,含有激勵我校師生員工發揚“竜馬精神”之意。恐竜外形象一個字母“C”,其中還包含了字母“U”、“T”,分別是英文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成都理工大學 )的三個首寫字母。總之,校徽采用馬門溪竜圖案,其寓意是希望該校也像馬門溪竜一樣獨具特色,衝出國門,走嚮世界,跨入中國西部乃至世界名校行列,並寓意我校前程似錦、燦爛輝煌。
阿拉伯數字“1956”代表了我校的創建時期是1956年。
外圈的中英文成都理工大學 幾個字,中文指明了主體,而英文適應了涉外需要;中文在上,英文在下,表示中文永遠都是我們的至上母語。中文采用手寫體,具有傳統的中國風格與氣派;大寫的英文采用宋體,顯得莊重大方。
整體上看,校徽結構優美、色調清新、內容深邃、簡潔明快,極富個性特色和時代特徵,是一個給人新意、令人鼓舞、催人奮進的校徽。 理工校訓
一、內容:“窮究於理,成就於工”。
二、涵義:
1、“窮究”:深入鑽研,追根尋源,不捨追求。見《易·說卦》:“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另見朱熹:“格物窮理”;見成語:“窮經皓首”等。
2、“於”:在於、及於、對於、自於等等。
3、“理”:事理、物理,包括道德倫理、人生哲理、科學真理、事物法理以及理想、理性、理論、理念等等。將尋常所說的道德、道理等盡包其中。
4、“成就”:完成、成功,造就、成全,成材、成器等等。指在正確的理想、理念、理論指導下取得的成績。
5、“工”:實踐、實幹,工作、工力,過程、擅長,巧智、巧用,藝術境界等等。如“能工巧匠”、“巧奪天工”、“無意而工而無不工”等等。
八字可直譯為:在事理物理處窮究鑽研,在實踐實幹中獲得成就。亦即:窮究於事事物物之理,成就於實踐實幹之工。
三、優點:
1、海涵包容,厚重博大。“窮究於理,成就於工”,將倡導師生員工“厚德、博學、篤行”,“勤奮、求實、創新”等意盡數包涵,理論容量大,文字張力強。
2、獨特表達,新穎別緻。“八字箴言”文白夾雜,古今融通,歷史感與現代感兼融,目前少見;既有內斂之力,又有外顯之效,經讀、耐讀,反復咀嚼,回味悠長。
3、雅俗共賞,深淺由人。專傢學者不以為淺,市井百姓不以為深。
4、唯我獨有,他人莫屬。“窮究於理,成就於工”,自然嵌入“成都理工大學 ”中的三個關鍵字,渾然天成,意境深遠,他人縱然豔羨,也將因我獨特而無法照抄或移植。
5、深化“理工”,升華“理工”。傳統以為,“理”、“工”不過專業門類之謂,即“哲、經、法、理、工、醫、農、文、管”等。但由上可知,“理”、“工”含有更深刻哲理寓意,“理”即事事物物之理,“工”即實踐實幹之工,衹要窮究物理,實踐實幹,成在其中矣。因而校訓亦可直接用於教導學生怎樣做“理工人”,同時又使我校校名“成都理工大學 ”具有更新更深的含義。 成都理工大學 始建於1956年。1956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在成都建立我國第三所地質高等學校——成都地質勘探學院。成都地質勘探學院是在在原重慶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地質工科部分的基礎上,先後調集北京地質勘探學院、長春地質勘探學院等多所高校的部分教師及幹部組建而成。1958年11月,學校更名為成都地質學院。1993年5月,學校更名為成都理工學院。2000年2月,學校劃轉為省部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管理體製。2001年5月,教育部批準以成都理工學院為主體、四川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和成都有色地質職工大學合併組建成都理工大學 。 名譽校長: 劉寶珺
書 記:譚書敏 校長: 劉傢鐸
副書記: 劉傢鐸、羅映光、 劉京美
副校長: 王迎川、高衛東、黃潤秋、倪師軍、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 成都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成都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成都理工大學 信息管理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圖書館 成都理工大學 研究生會成都理工大學 大學生通訊社成都理工大學 繼續教育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學生會 成都理工大學 廣播影視學院成都理工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成都理工大學 能源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 成都理工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成都理工大學 沉積地質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學 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成都理工大學 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成都理工大學 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成都理工大學 中澳旅遊與酒店管理學院成都理工大學 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成都理工大學 工程技術學院學生會成都理工大學 工程技術學院成都理工大學 廣播影視學院管理係成都理工大學 恐竜數字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 成人教育學院涼山教學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