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名詞 : 馬剋思主義哲學 : 物理學類 : 農業 : 醫學心理學 : 神經病學 : 宣傳輿論學 > 意識
目錄
概念:
  意識,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係統能夠感知的特徵總和以及相關的感知處理活動。關於意識的定義和概念,一定要將其與精神、理性、真理等概念區分清楚。
意識與生命本質息息相關
  生命的本質,在於它與非生物的區別。截至目前的科學研究,生命與非生物的區別是:生命體能夠通過自身的物理感知係統感知自身的存在,並可以根據自身的感知做出對外界環境的種種反應和行為。也就是說生命體(生物)能夠適應環境、甚至改造環境以適應自身生存。
  同時,生命的另一顯著特徵還在於“繁衍”,幾乎沒有生命體不能進行繁衍的。
  因此,生命的本質,在於它的“意識”。這種生命意識,簡單來說就是“自我”意識
  擁有自我意識的生命體,才能與其它物質世界區分開來——不管是動物、植物還是真菌、病毒或者其它。
  人的意識,因為其物理感知係統的特殊性,使其有能力掌握語言和文字。這就意味人們的經驗和科學可以通過語言和文字得到傳承,並積纍到社會意識中去。在這樣的積纍之下,人類的科學進步日益發達,從而使人的意識極大程度地領先於地球上的其它生命體——我們通常把人類特有的意識稱之為:思想。
  從反面來說,意識的運作機製,與電腦的程序基本類似,但是電腦程序或者人工智能,卻永不能達到人類思想的高度。唯一的原因,就是人工智能不具有生物的本質——自我意識,從而不可能真正替代人類的智慧。
心理學對意識的定義與研究
  心理學界對意識(consciousness)的理解分為廣義的意識概念和狹義的意識概念兩種。廣義的意識概念表現了心理學脫胎於哲學的一種特殊的學術現象,而心理學論述中對意識的論述則主要是指狹義的意識概念。
  廣義的意識概念認定意識是賦與現實的心理現象的總體,是作為直接經驗的個人的主觀現象,表現為知、情、意三者的統一。知:指人類對世界的知識性與理性的追求,它與認識的內涵是統一的;情:指情感,是指人類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和評價;意:指意志,是指人類追求某種目的和理想時表現出來的自我剋製、毅力、信心和頑強不屈等精神狀態。
  狹義的意識概念則是指人們對外界和自身的覺察與關註程度,或者說是指廣義的意識概念中知、情、意相統一中的意志部分。按照狹義的意識在行為中的傾嚮可分為對外的外在意識和對內的內在意嚮兩種。
  外在意識是指人們在行為中大腦對外界事物覺察的清醒程度和反應靈敏程度,人們在睡眠時外在意識水平最低,在註意力高度凝聚時外在意識水平最高。
  意嚮是指人們對待或處理客觀事物的活動,表現為欲望、願望、希望、意圖等。意嚮是個體對態度對象的反應傾嚮,即行為的準備狀態,準備對態度對象作出一定的反應,因而是一種行為傾嚮,或叫做意圖、意動。
  通過內省和外在表現,可以區別出意識的清晰性的程度。通常意識清晰度最高的狀態稱為註意,相當於意識的註視點或意識點。意識的註視點周圍,被同時意識到的領域,稱為意識野。註意力或說是意識點愈集中,則意識點周圍意識野的清晰度將愈降低。
  意識障礙,可區別為意識野狹窄、意識混濁、朦朧狀態。意識混濁又可根據清晰度障礙和輕度不同而區別為嗜眠(sopor)、昏睡(coma)。所謂朦朧狀態是意識內容的變化。
  從生物學角度看來,在機體生存的適應活動中,由發達的中樞神經係統産生的主觀性這一側面,可稱為意識。腦生理學家認為,睡眠是中樞有節律的活動結果,而意識喪失是覺醒機製出現障礙所致。 關於與保持意識有很大關係的腦部位的學說中,有的着重於大腦皮質,有的認為與丘腦的彌散性投射係統關係密切(H.H.Jasper),有的認為在間腦、中腦的中央部有以丘腦為中心的中央腦係(R.Penfield),有的認為與網狀結構上行性激活係統有關(H.W.Magoun),有的認為與丘腦下部的激活係統有關(E.Gellhorn)等。
意識概念的其它版本
  一、意識是與物質相對應的哲學範疇,與物質既相對立又相統一的精神現象。人類對意識現象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復雜的發展過程,在人類早期,人們曾把意識看作是一種獨特的、寓於人的肉體之中並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的靈魂的活動。古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通過哲學論證鞏固、發展了這一觀念。柏拉圖 認為靈魂在進入肉體之前,曾居於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識。中世紀經院哲學認為,靈魂是一種單純的精神實體,靈魂是不死的,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古代的唯物主義者強調意識對物質的依賴,往往把意識或者靈魂說成是某種物質,如古希臘的德謨剋利特認為靈魂是由精細的原子構成的,中國的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範縝主張“形質神用”。在近代,衆多的哲學家從物質與意識的關係的角度,對意識作出定義,並探究意識的來源和屬性,得出了不同結論,如笛卡爾提出意識與物質相互獨立的二元論;巴剋萊主張“存在就是被感知”,把意識作為世界的本原;霍布斯洛剋等則認為意識是物質的産物;狄德羅、拉美特裏等則明確指出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提出並以思辨的形式闡發了意識的能動性問題;費爾巴哈則不僅提出人腦是意識的生理基礎,而且還初步涉及到意識的社會根源問題。馬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前人認識成果的基礎上對意識的起源、本質、作用作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闡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社會的人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這種主觀映象具有感覺、知覺、表象等感性形式,也具有概念、判斷、推理等理性形式。人類的意識活動具的社會性。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産物,由無機物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再到動物的感覺和心理這一生物進化過程是意識得以産生的自然條件。意識是社會的産物,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産勞動在意識的産生過程中起决定的作用。辯證唯物主義在強調物質對意識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肯定意識對於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在意識活動中人們從感性經驗抽象出事物的本質、規律形成理性認識,又運用這些認識指導自己有計劃、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
  二、意識: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從意識的本質來看,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第一,正確的思想意識與錯誤的思想意識都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第二,無論是人的具體感覺還是人的抽象思維,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第三,無論是人們對現狀的感受與認識,還是人們對過去的思考與總結,以至人們對未來的預測,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意識不僅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意識的能動作用還突出表現在,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以正確的思想和理論為指導,通過實踐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
  三、丘腦是産生意識的核心器官,丘腦中先天遺傳有一種十分特殊的結構丘覺,丘覺是自身藴含意思並能發放意思,當丘覺發放意思時也就産生了意識。丘覺可以自由合成發放或被樣本點亮,樣本點亮丘覺,丘覺發放意思産生意識。樣本是事物在腦中的符號,是在後天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廣泛分佈在大腦、下丘腦、紋狀體、小腦及其他神經結構中。丘覺能夠發放的意思無限廣泛,樣本的數量也非常龐大,樣本與丘覺通過學習建立的意義對應關係就是聯結,樣本經由聯結纖維點亮丘覺産生意識。丘覺、樣本、聯結是産生意識必需的三個條件,丘覺是意識的內核,樣本是意識的外殼,聯結是點亮的路徑,點亮是産生意識的方式。丘覺不是隨意發放的,必須由樣本點亮。
  丘覺是我們通過遺傳獲得的意思結構,這些意思是丘腦核團的神經元本身藴含的,並能夠被樣本點亮發放出來。丘覺平時處於潛伏狀態,當被點亮意思才能發放出來,形成意識。丘覺是不能通過學習獲得的,丘覺具有遺傳性和聯結性,丘覺的性質也就决定了意識的性質。
  ⑴遺傳性。 丘覺衹能通過遺傳得到,我們能夠意識的範圍是丘覺决定的,凡是我們能夠感知的客觀事物,都能找到與之相符的丘覺。我們不能通過後天學習擴大感知範圍,如果丘腦中沒有遺傳某一客觀事物的丘覺,我們就不能意識這個客觀事物。如我們不能看到紫外綫、聽到超聲波。我們遺傳有發放“冷、熱”意思的丘覺,所以我們能夠感覺到熱能,沒有遺傳電磁能、暗物質這類丘覺,所以不能感覺到電磁能、暗物質等。⑵聯結性。客觀事物有什麽意義是我們先天不知道的,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知道。樣本是客觀事物在腦中的符號,丘覺是發放意思的結構,聯結就是通過後天學習建立丘覺與客觀事物的聯繫。當我們接觸客觀事物時,經過數次嘗試,樣本數次點亮丘覺,總會有一個樣本點亮一個意義相符的丘覺,這個聯繫被固定下來也就産生了聯結。丘覺雖然通過先天遺傳得到,但並不先天就與外界事物相聯繫,需要通過後天學習建立與樣本的聯結,才能産生對事物的意識。客觀事物非常龐雜,丘覺能夠發放的意思非常廣泛,都能通過後天的學習建立對應聯結。當腦中出現一個事物時,丘覺發放一個對應的意思,産生對這個事物的意識。如,表示“好”這個意思的丘覺是先天就有的,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好”的意思,初生嬰兒並不知道外界社會用什麽語言來表達“好”的意思,需要通過學習建立丘覺與語言的對應關係。我們處在什麽樣的語言環境中,就會相應建立丘覺與語言的聯結,形成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聯結是建立丘覺與環境事物的對應關係,决定了人的環境適應性,即人的社會性。丘覺的寬度、廣度、精度决定了我們後天可以意識到什麽樣的客觀事物。如果某一個丘覺與某一事物的意義相符,表示事物的樣本就會與丘覺建立聯結,這是一個學習過程。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丘覺與樣本常常會發生錯誤聯結,導致我們錯誤理解客觀事物,衹有認識到錯誤,才能進行矯正建立正確聯結。如果在丘腦中沒有與客觀事物相符的丘覺,也就不能建立聯結,我們也就無法意識到這個客觀事物,客觀世界的許多事物是我們不能意識的。我們有許多的丘覺在客觀世界沒有相符的客觀事物,還有許多丘覺無法用語言表達,這些丘覺仍然能夠形成意識,不過這些意識衹能“想”,而無法表達。丘覺類似於物理學中的矢量,可以無數次的分解合成,在丘覺的遺傳範圍內,丘腦有足夠能力合成一個丘覺與客觀事物的意義相對應。我們能夠意識到的內容也就是極其廣泛的,在感知範圍內可以發放的丘覺數量是龐大的。腦幹嚮丘腦供應能量,丘覺被樣本點亮即在能量的支持下通過聯結路徑擴散,形成意義發放。如果將丘腦簡單比作彩燈,彩燈的顔色如同丘覺的意義,電力如同能量,彩燈通電發出彩色光綫,丘覺在能量支持下發放意義,樣本不但是意識的符號,而且還起到開關丘覺的作用。
  四、 人和人類社會的産生,也伴有意識的産生。意識是自然界和社會發展的産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人一旦意識意識自身並對意識進行模擬,便産生了“人工智能”,標志着人類的意識發展到了高級的階段。
  意識的起源:意識的産生既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又是一個社會歷史過程。
  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物質從自身發展中産生能思維的生物,經歷漫長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三個决定性環節:1.由一切物質所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2.由刺激感應的反映形式到高級動物的感覺和心理;3.由一般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到人的意識的産生。純粹的動物心理不會自發地産生意識意識是同人類社會一起産生的。意識是社會性的勞動、語言和人腦的必然産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意識是社會的産物。1.勞動為意識的産生和發展提供了客觀的需要和可能;2.作為思維外殼的語言也是在勞動過程中産生和發展的;3.在勞動和語言的推動下,猿腦變成人腦,為意識的産生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意識的本質:意識是物質的産物,但又不是意識本身;意識離不開物質,但又不同於物質而具有精神現象的特徵。
  意識是特殊的物質——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意識作為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在第一信號係統和第二信號係統基礎上進行的精神活動。
  人腦衹是思維的器官,並不是思維的源泉。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過程,是對外界輸入的信息不斷加工製作的過程。
  意識活動中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從意識的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來看;2.從意識的主觀差別和客觀根源來看;
  3.從意識的主觀特徵和客觀基礎來看(歪麯虛假的主觀映象仍然是對於客觀對象的反映)。
  意識的結構和功能:意識本身是一個有結構的係統。
  意識並不等於認識。意識包含知、情、意三者的統一。知:指人類對世界的知識性與理性的追求,它與認識的內涵是統一的;情:指情感,是指人類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和評價;
  意:指意志,是指人類追求某種目的和理想時表現出來的自我剋製、毅力、信心和頑強不屈等精神狀態。從意識活動的各個層次上看,從意識的活動主體看,可分為社會意識、群體意識、個人意識。從意識活動的現實過程來看,可分為對象意識和自我意識
  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對意識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認意識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具體表現1.意識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2.意識活動的能動創造性;3.意識活動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作用。
  意識概述 (來源: 意識 南豐公益書院 )
  意識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一般認為是人對環境及自我的認知能力以及認知的清晰程度。研究者們還不能給予它一個確切的定義。約翰·希爾勒通俗地將其解釋成:“從無夢的睡眠醒來之後,除非再次入睡或進入無意識狀態,否則在白天持續進行的,知覺、感覺或覺察的狀態”,現在,意識概念中最容易進行科學研究的是在覺察方面。例如,某人覺察到了什麽、某人覺察到了自我。有時候,“覺察”已經成為了“意識”的同義詞,它們甚至可以相互替換。目前在意識本質的問題上還存有諸多疑問與不解,例如在自我意識方面。現在對意識這一概念的研究已經成為了多學科的研究對象。意識問題涉及到的學科有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哲學等。這些領域在不同的角度對意識進行的研究對於澄清意識問題是非常有幫助的。
  目錄
  1 學術界目前對這個問題所做的區分
  1.1 容易的問題
  1.2 睏難的問題
  2 研究意識問題的歷史
  3 參見 參考文獻 :學術界目前對這個問題所做的區分
  目前關於意識,在學術界的研究方向,主要把它分為兩部分,一個容易(研究)的問題,一個是睏難的問題。意識問題睏難的一面也是目前睏擾科學界的一大難題。
  容易的問題:所謂容易的問題,其實就是好用科學實驗來驗證的問題,目前在意識問題裏,容易的問題主要集中於以下幾點。
  :集中註意力方面
  :清醒與睡眠區分的方面
  :心理狀態的可報告的方面
  :對環境刺激做出反應的方面
  :認知係統對信息整合的方面
  :理解自身內在狀態的方面
  :對行為控製的方面
  睏難的問題:睏難的問題其實就是不易進行科學研究的問題,這的確是一個相當睏難的問題。目前在意識問題裏,雖然已經可以肯定意識是腦的産物,但最睏難的問題就是在經驗方面,即自我經驗是如何産生的(“自我”是如何感覺到“自我”的存在的,也可以說這種“自我感覺”是如何産生的),說這個問題睏難,主要是因為這個問題目前很難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加以驗證。科學家們認為這個問題的屬性太主觀了,而導致很難用科學的方法加以驗證,但多數科學家都相信,遲早有一天,會找到一種科學的方法來對這個問題加以研究的。 目前學術界正試圖從神經科學、心理認知科學、哲學、物理學等方面來解釋這個問題。
  研究意識問題的歷史:由於最初的心理學僅僅是哲學的一個分支,那時意識問題完全是哲學討論的問題,直到被公認為現代心理學的創立者,德國心理學家馮特,使心理學脫離了哲學,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學科後,心理學也開始了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其實最初的心理學衹是討論這個問題的,最初馮特使用的是內省的方法來研究這個問題,但後來很多心理學家紛紛提出了對這種方法的質疑甚至是反對,他們的理由是這種方法並不是一種可靠的方法,他們認為這種方法不能準確的反映出人豐富的思想、情感與行為,也不能讓人接觸潛意識或無意識的心理狀態。而且這種方法過於依賴復雜的語言,而導致客觀性的喪失,於是人們很快就放棄了這種研究方法。但由於也找不到合適的研究方法,因此導致了在很多年裏,心理學及相關學科完全放棄了對意識問題的研究。直至20世紀的五十年代,由於認知科學的飛速發展,為研究這個問題又開闢了許多新的途徑,終於使這個問題又回到了科學的正軌上來,尤其是在DNA模型創立者,剋裏剋等人的努力下,使這個問題在神經科學研究的範圍內,也占據了相當大的位置。雖然目前還存在着一些睏難,但是,現在,研究相關領域的大多數科學家對研究這個問題的前景均持樂觀的觀點。
腦是怎樣産生意識的
  目前,人們對丘腦以及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的認識幾乎都是錯誤的,將丘腦簡單的定義為感覺中繼站,不但是毫無根據的妄下定義,而且完全錯誤,對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以及其他腦的功能認識也基本都是錯誤的。那麽,丘腦、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都有哪些功能,意識又是怎樣産生的,這裏作一個簡簡單單的闡述。
  所有的腦,包括丘腦、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等都是由一種物質——神經元構成,神經元中遺傳有信息,腦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整理、組織遺傳信息,使之有序化、條理化。腦的主要功能就是經過神經元一級一級的信息交換傳遞,獲得一個有意義的信息集合,這個過程稱為樣本分析。神經元一級一級進行信息交換傳遞的過程稱為分析,有意義的信息集合既為樣本。樣本分析是腦的主要功能,包括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等,這些腦的主要功能都是進行樣本分析。丘腦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器官,丘腦神經元中的遺傳信息具有覺知特性,丘腦能夠將各個遺傳信息合成為一個特殊的信息集合,這個具有特殊性質的信息集合是對事物覺知,稱為丘覺。丘覺的合成發放活動,樣本的分析産出活動,本質上就是反射活動。
  丘腦是發放丘覺的器官,是“我”的本體器官,大腦聯絡區是丘覺的活動場所,意識在大腦聯絡區得以實現。丘腦的唯一功能就是合成發放丘覺。丘腦由神經元構成,每個神經元中都遺傳有信息,丘腦的功能就是將數個神經元的信息合成為丘覺,並發放到大腦聯絡區,使大腦産生覺知,也就産生了意識。丘覺是想法、是念頭,是意識的核心。腦包括的結構衆多,不是所有的腦都能合成丘覺,丘覺衹是丘腦的功能,衹能是丘腦合成發放出來才能産生意識
  丘腦雖然能夠合成發放丘覺産生意識,但丘腦不是意識活動的場所,意識也不在丘腦中存在。大腦聯絡區是丘覺的活動場所,丘覺能夠使大腦産生對事物的覺知,産生對事物的“知道”、“明白”。丘腦通過聯絡纖維將丘覺發放到大腦聯絡區,在大腦聯絡區産生意識。在臨床病例中,丘腦、大腦聯絡區、聯絡纖維發生了損傷或病變,産生的癥狀都是一樣的,都將導致意識的缺損或喪失。
  攝像頭將攝取的景物(如一棵樹)轉換成信號,電腦的處理器經過處理,可以將這棵樹顯示在屏幕上,但電腦不能知道這是一棵樹,也不能産生“樹”的意識。眼睛如同攝像頭,可以將“樹”轉換成信息傳遞到大腦,大腦如同電腦的處理器,可以對視覺信息進行分析,在大腦聯絡區顯示這棵樹,但還不能産生“樹”的意識,對“樹”的意識是丘腦發放的,是丘腦告訴大腦的。丘腦合成“樹”的丘覺並發放到大腦聯絡區,“告訴”大腦這是一棵樹,大腦産生對“樹”的覺知,於是我們便産生了對“樹”的意識
  我們一次用眼睛看到的事物有很多,但眼睛不能將看到的各種事物區分開來。視神經將所有看到的事物全部轉化為信息,傳遞到大腦枕葉,大腦枕葉對這些信號進行分析,將各個事物分離出來,每個事物用一個樣本來表示。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等主要功能都是進行樣本的分析産出,不同的腦分析産出不同類型的樣本,大腦分析産出的樣本與覺察、認識有關,下丘腦産出的樣本與情緒有關,小腦、基底核産出的樣本與運動指令有關。耳朵也是如此,如同拾音器,能夠接收各種音頻的信號,但不能將區分一段音頻信號中的各個詞句,每個詞句是由大腦顳葉進行分析産出形成樣本。大量的臨床病例發現,如果大腦枕葉發生病變,病人就不能知道看到的是什麽,甚至什麽都看不到,如果大腦顳葉發生損傷或病變,病人不能理解話語的含義。枕葉、顳葉的不同功能區發生損傷或病變,會導致不同的樣本缺失或喪失,從而導致不同的失認、失讀、失寫、失聽等癥狀,當然這些功能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彌補的。
  丘覺一般不會隨意合成發放,特別是關於客觀事物的丘覺,需要樣本激活才能由丘腦合成,樣本的分析産出是大腦(還有基底核、小腦、下丘腦、杏仁核等)的功能,大腦有着極其強悍的樣本分析功能,通過對視、聽、觸等信息的分析,産出需要的樣本到丘腦,激活丘腦的功能,合成一個相應的丘覺發放到大腦聯絡區産生意識
  大腦分析産出樣本的目的就是激活丘覺進入意識,如果雜亂無章的信息激活丘覺,衹能引起意識的昏亂,樣本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條理化信息,大腦經過捨棄無用信息、填補有用信息、放大主要信息、簡化次要信息等多種形式的分析,獲得一個有意義的完整信息,這個信息與傳入信息相匹配,激活丘覺産生清晰意識
  大腦聯絡區是意識活動的場所,有兩個,一個是大腦額葉聯絡區,一個是大腦後部聯絡區,這兩個聯絡區都能産生意識。正常狀態下,兩個聯絡區的意識活動可以同時存在,並以大腦額葉聯絡區的意識為主導。大腦額葉聯絡區是各種意識匯集的場合,在清醒狀態下一直處於活動狀態,如果大腦額葉聯絡區不活動,人也一定處於睡眠狀態。人們通過自己逐步抑製大腦額葉聯絡區的活動,逐步進入夢鄉,如果大腦額葉聯絡區突然活動,人也就突然清醒。在大腦額葉聯絡區休眠時,如果大腦後部聯絡區單獨活動,這時就表現為做夢,也是一種正常的意識活動。
  大腦分析産出的樣本是表示事物的信息,但樣本衹是表示事物的信息,相當於一些符號,進入意識還必須有丘覺的支持。丘腦、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的神經元,通過遺傳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能夠分析産出的樣本以及合成發放的丘覺都是有限的,因此我們的意識範圍也是有限的,如我們不能看到暗物質、紅外綫、紫外綫,不能聽到超聲波、次聲波。有少數的人遺傳有常人沒有的遺傳信息,分析産出的樣本以及合成發放的丘覺超出了常人,能夠看到常人無法無法看到的事物,聽到常人無法聽到的聲音,我們將這種能力稱為特異功能。
  由於能夠進行樣本分析産出的腦衆多,大腦額葉、大腦後部、小腦、下丘腦、基底核等都是分析産出樣本的結構,而且都是各自獨立分析産出樣本,常常會導致樣本活動、丘覺活動失衡,嚴重者者會導致各種精神病癥,如癡迷、偏執狂、精神分裂癥、強迫癥以及網癮、毒癮、賭癮、煙癮、酒癮等,這些精神病癥有的看似生理性病癥,實質上都是心理活動失衡造成的,是可以通過心理手段治愈的,如果采用手術方法去治療,不但是一種無知和犯罪,而且不會有理想的治療效果。
  以上的資料衹是前一位作者自己的思考,事實上意識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前一位作者缺乏生理學,生物學的普通知識。
個體人的意識
  為了把通常所說的“意識”從浩瀚的哲學概念中抽離出來,拿到純粹生理學和心理學上來研究意識,必須要提出“個體人的意識”子詞條。
  因為,意識,通常是特指人的意識,尤指人類個體的意識。與哲學上“意識”含義不同,這種通常意義上的“個體人的意識”是比較易於理解的。
  個體人的意識,是指個體人由其物理感知係統能夠感知的特徵總和以及相關的感知處理活動。
  人軀體的物理感知,基本分為“所感知的特徵總和”即本體感知和外部感知,相關的感知特徵“處理活動”則是“思維”。
  由於人的進化和遺傳特性,上述感知行為根據結果可以分為“原意識”和“顯層意識”,“顯層意識”即我們通常所稱的“思想”。
  “原意識”是人體由動物(特指猿群)進化而來的適合人類個體生存的基本感知。類似於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
  “顯層意識”即“思想”,則是個體人生活在人類群體(社會)所受到教育的結果。語言、文字、道德、倫理等範疇就是人的顯層意識。顯層意識是直接决定人的行為的意識。顯層意識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顯著的質的特徵。
  原意識基本可以歸納為四種:生存欲、繁殖欲、群體欲以及移植欲。生存欲是指食欲、安全、排泄等基本生理欲望;繁殖欲是指性欲以及與性欲相關的種種求偶意識特徵總和;群體欲則是個體人為了強大自身的力量要求融入並支配群體的原動力(類似於尼采提出的“權力意志”);移植欲則是支配人意識感知審美、憐憫、悲傷、舒適、愉悅等情感的深層欲望,之所以稱其為“移植欲”是因為這些感知結果是個體人出於自身意識替代(意識移植)的目的。
  原意識是動物性生存進化意識的總和,正常的個體人均擁有原意識,它是人與動物意識的共性。
  而思想(顯層意識)則是人意識的個性。衹有受過群體環境教育的個體人,纔擁有思想。擁有思想的人,我們可以稱之為社會人。幾乎所有的人都是社會人,因為沒有人可以完全孤立於社會而存在。
  衹有思想才能主導人的行為,原意識必須要經過思想來影響人的行為。
  思想通常分為經驗、思想方法和行為意志。這三個內容構成了個體人的個性。
  衹有思想和原意識的協調與統一,才能産生完美而愉快的人生。
  意識的分類:顯意識和潛意識
百科辭典
  yishi
  意識
  consciousness
    人對自身和周圍環境的認識能力。前者稱自我認識,後者稱客觀認識。意識的重要特性是它的連續性,從而將既往經歷與現實體驗聯繫起來。意識由兩部分組成,即意識的內容及其“開關係統”。意識的內容來源於大腦皮層功能活動,包括記憶、思維、定嚮和情感。人通過語言、視聽、
    
佛教百科
  【意識】  謂意法為緣而生意識意識依根而生,意根因識即能分別,以能分別前五根所緣色等五塵境界,是名意識。若斷此識,即成聲聞、緣覺。(五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塵者,即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佛教百科
  【意識】  謂意根若對法塵,即生意識意識生時,即能於五塵之境,分別善惡好醜也。
佛教百科
  【意識】 (術語)六識之一。依意根而起,了別法境之心王也。有四種之別:一獨頭意識,不與他之五識俱起,獨起而泛緣十八界之意識也。此在散心,於三量中必為比非之二量。二五同緣意識,與他五識同時而起,與彼共緣其境明了依之意識也。是心之現量。三五俱意識,與五識同時而起,緣五境傍緣十八界之意識也,是通於現比非三量。四五後意識,生於五俱意識之後念,緣前念五境之境,及緣他一切法之意識也,是全與獨頭意識相同。此獨頭意識之釋,乃就六識建立之小乘而言,若就大乘之八識傢言之,則尚與末那識阿賴耶識俱起,非獨頭現行也。見百法問答鈔二。又第六意識,六識中意識位於第六,故名。
佛教百科
  【意識】為八識中之第六識,是依第七識末那為根(意根)生起。所緣的是過去、現在、未來之法塵,發生認識的作用。又意識分為五俱意識和獨散意識二種:五俱意識者,即當前五識現起時,意識一定隨同俱起;獨散意識者,“獨”的意思,是它能獨起思構,獨自分別一切法,或獨作回憶過去的事,“散”的意思,是凡夫心常散亂,故名獨散,因它不必和前五識俱起,故又名叫“獨頭意識”。
英文解釋
  1. :  conscious
  2. n.:  awareness,  consciousness,  daylight,  mentality,  sense,  sensibility,  sensorium,  spirit,  be conscious of,  awake to,  realize,  all the ideas, thoughts, feelings, etc of a person or people
  3. v.:  be aware of
法文解釋
  1. n.  conscience
相關詞
演員心理哲學百科辭典邵氏創新抽象思維感覺
潛能心理學物理科學醫學心理現象心理特性感官
社會科學本體論思想百科大全死亡靈魂意識形態佛教百科
更多結果...
包含詞
下意識潛意識無意識意識流有意識
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