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 : 中药材 > 想象
目录
一.定义:
  1.普通心理学中的解释: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也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2.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也可理解为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例如:不难想象/想象不出。
  3.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二.类型:
  a.想象可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
  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梦是不随意想象的极端情况。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b.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指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想象则不仅再现现成事物,而且创造出全新的形象。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存在于整个过程之中。即作家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进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
  童话创作离不开想象,而童话创作中的幻想形象就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让儿童多读童话作品,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c、普通心理学内的分类
  1、无意想象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无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
  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
  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有意想象中,根据观察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有意想象的分类
  (1)再造想象
  含义: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意义:使人能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空限制,获得更多的知识;使我们更好理解抽象的知识,使之变得具体、生动、易于掌握。
  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基本条件:
  一是能正确理解词与符号、图样标志的意义;
  二是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2)创造想象
  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两个特点:体现了个人的憧憬或寄托,不与当前的行动直接联系而指向于未来。具有积极意义:积极的幻想是创造力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科学预见的一部分;是激励人们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个人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理想与空想:
  理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可能实现的想象
  空想: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不可能实现的想象
三.相关词
  想象力: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
  PS. 易混词:“想像”。这里的“像”是错误频率最高的别字之一,为规范汉字使用,至少要从“想象”开始。
四.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
  1、粘合(或称比拟)
  粘合就是把两种或以上本无关系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
  2、夸张
  夸张是故意增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他们变形,《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和小人国就是经典的例子。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
五.想象原理和控制方法
  人们为什么可以“想象”一些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又要怎么控制“想象”的东西?
  ●这是因为,人们想象事物时,其实是用各种“类别”的“感子”(感觉到最小微粒)在“组合”,并“模拟”事物的,而这些组合多种多样,所以,当然也可以“组合”出本来没有的事物了。
  客观证明:
  ◆近代心理实验也证明了:人们在思考和选择事物时,与各种类别相关的脑区域的活动变得激烈。
  ◆其实也可以从人类语言中看出:人类所有的文字都是描述各种“类别”的,但是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可以描述一个单一的事物;既然人类的语言就是由各种类别组成的,那么人们的思维工作,当然也是依赖各种类别的。
  控制想象结果:
  ●在这些“组合”中“属性”的组合最为明显,比如:先想象一个“塑料杯子”被一个“烟头”给“烫”到的样子,结果肯定是凹了进去;而现在,您赋予这个“杯子”于“钢铁”的“属性”,然后再“想象”用“烟头”去“烫”它,是不是出现了杯子不再“凹”进去了呢?
  ●所以就可以用“属性赋予法”来控制各种想象的结果。
  ◆使用逻辑:所有的“功能”,只是不同的“差源”在不同的“位源”上通过不同的“形源”所产生的“拼源现象”;所以,就可以在“差源”、“位源”和“形源”上进行各种组合“推理”和“实验”。而“思想意识”中所谓的“形源”(形体资源,包括具体和抽象)就是“感子”(感觉的最小微粒),再深入一点,可以发现很多“感子”都是事物“属性”的“感子”,最后实验得出以上的事实。
六.运动想象工作原理
  为什么人们可以想象到一个运动着的场景?
  ●这就好比看“电影”,其实“电影”是由很多个“静止”的画面“快速替换”而是人们感觉到“动”的。而人的大脑也一样,只是把那些连续的“感子”(感觉的最小微粒)“快速替换”让人感觉到“动”,但不一样的是,人可以让整个“动画”的过程的“感子”同时出现,形成一个“轨迹”,而“电影”却不行,它总是要将原来的画面替代掉。
  ●为什么敢说大脑“动画”的原理和“电影”一样?因为人“清楚的感知”事物是要一定的时间的,而这段时间就好比是在“拍摄”一个“静止”的画面,而“拍”的“次数”多了,“时间”快了,自然也就“动”起来了。而这些“静止”的场景多了,想象的时候自然也可以“调用”,并拿来当“电影”播放了。
  ◆使用逻辑:所有的“功能”,只是不同的“差源”在不同的“位源”上通过不同的“形源”所产生的“拼源现象”;所以,我们就可以在“差源”、“位源”和“形源”上进行各种组合“推理”和“实验”。而一个图像的“感子”刚好就充当一张胶带的“底片”,作为“形源”(形体资源)进行拼合。
七.让想象内容更真实
  要怎么让“想象”里的事物,变得更真实?
  ●只要使“虚拟情节”尽量“模拟”出“现实情节”,就可以使“虚世界”里的东西都变得很有“真实感”(如梦境里的情景就很有“真实感”)。
  ●案例:如果您要是一个“虚世界”里的“苹果”变得更有“真实感”,那么就请您“想像”用“手”去“触摸”这个“苹果”并“感受”其各个部位的“触觉”;想像“光线”照射在“苹果”上,并“感受”由此带来的各种“视觉”;然后想像将这个“苹果”放入“嘴巴”进行咀嚼,并感受其“味道”以及“嘴巴”内的“触觉”;还可以“预测”一下,自己吃“苹果”时,周边人“表情”等。这个时候,那个“苹果”是不是变得很“真实”了呢?
  ◆使用逻辑:所有的“事件”都属于“引导存在的事件”,我们简称为“导件”,要更好的完成一个“导件”,就应该从其“导素”(导存要素)入手,而要使“虚世界”更有“真实感”当然要研究“感子世界导存”的“导素”了。
八.想像与身体健康
  “想象”中的“事物”,会对人们的“身体”和“现实知觉”产生什么“影响”?
  ●“大脑虚拟世界”虽然很多时候是“模拟现实世界”,所以对于“现实世界”来说是“虚幻”和“不影响”的,但对于人们的“神经知觉”来讲却是会产生各种“现实结果”的。如:和“喜悦”、“舒适”有关系的“感子”是会带给人们“喜悦”、“舒适”的感觉的。而与“悲哀”、“痛苦”有关系的“感子”也是会引发人们相关的“反应”的。而这些对于人们“身体”和“知觉器官”来讲是“真实存在”的。
  ●案例:当人们想像到美丽的“花朵”、“草原”、“瀑布”时,我们就会有“舒适”的“感觉”,这种感觉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人们想像的内容并不“真◆使用逻辑:自然万物都是“源层”(资源层)与“拼层”(拼合层)的不断“周而复始”而形成的,这就是“拼源质”;而“源层”与“拼层”的关系很特别,那就是:它们的“日常活动”往往“截然不同”而且几乎不会“互相影响”!就像“原子”的“活动”与“细胞”的“日常活动”是“截然不同”且大多时候并不“互相影响”的;但还有些时候它们又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如果用“储空”(存储空间)的角度来看“拼源层”的话,那么可以“互相影响”的地方,就称之为“储空门”,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某个“储空门”影响到其他的“储空”!这就是“感子”可以影响到“身体健康”的“本质基础”。
想象的作用
  1.补充作用:对人类认识活动的补充
  2.预见作用:预见活动结果,指导活动方向
  3.代替作用:满足现实中不能实现的需要
  4.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圣斑现象”:在欧洲的中世纪,发现有一些患有歇斯底里症的病人,当他们想到耶稣基督受难的痛苦时,其手掌和脚掌上就会出现瘀血或溃疡的症状,形同自己受到同样的酷刑一样。
  “念动现象”:又叫意动现象,很普遍:
  当人们手拿一根系着重锤的直线,闭上眼睛想象重锤作圆周运动时,会发现重锤真的转动起来了。
  如想象举重时,会感觉到肌肉的紧张,并能记录到肌肉相应的生物电活动;想象视物引起眼动。
  想象不仅可以改善个体的身体状况,也能使人体出现病理性变化。如假孕、误诊、被害妄想症等。
九.小说《想象》
  一部有关想象的哲学史
  9.1基本信息
  作 者: [法] 让·保罗-萨特
  译 者: 杜小真
  副 标 题: 法国思想家译丛
  I S B N: 9787532744510
  页 数: 125
  定 价: 15.00
  出 版 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丛 书: 法国思想家译丛
  装 帧: 平装
  出 版 年: 2008-04
  9.2内容简介
  本书是萨特的早期代表作,他把现象学研究和对人的存在的领悟结合起来。这是一部有关想象的哲学史,也是影像的现象学的再现。萨特研究并创建了“影像存在的真正理论”,他的分析穿越了传统的形而上学重要体系,使之与现象学和胡塞尔的思想相契合。萨特的想象理论,为他的现象学存在论的重要依据打下了基础,因此,要了解和研究萨特及其思想,不可绕过这本书。
  本书萨特主要对心理学、形而上学直至现象学的有关想象意识的研究进行分析。萨特的想象理论为他的现象学存在论的重要依据——受胡塞尔现象学感召的意识论——打下了基础,和其他同期作品一样,预示和涉及了他的现象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中的诸多论题。也因如此,要了解和研究萨特及其思想,不可绕过这本书。 萨特的《想象》从哲学史上有关想象的“影像”(image)的各种理论的比较和分析出发,希望在克服各种偏见和定论的基础上打开一条通向想象意识的现象学的解放之路。
  9.3作者简介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被誉为“存在主义的鼻祖”,其主要作品有:《恶心》(1938)、《存在与虚无》(1913)、《苍蝇》(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16)等
  9.4图书目录
  导言
  一、诸多形而上学的重要体系
  二、影像问题和心理学家们为得到一种实证方法而作出的努力
  三、古典观念的矛盾
  四、胡塞尔
  结论
  索引
  9.5图书摘要
  二、影像问题和心理学家们为得到
  一种实证方法而作出的努力
  影像问题本来能够从浪漫主义①那里获得一种真正的更新。浪漫主义在哲学中——如同在政治和文学中一样,是通过对综合精神、能力的观念、次序和等级的概念、伴随着生命主义生理学的唯灵主义而表现出来的。事实上,在某个时问内,人们用以对待影像的方式似乎和我们列举的三种传统观点非常不同:
  比纳②说过:“很多优秀人物都耻于承认思维的实施需要物质符号。在他们看来,这是向唯物论让步。在1856年,也就是在医学一心理学会内部发生的有关幻觉的激烈争论的年代,哲学家加尼埃④和诸如巴亚尔热②、桑德拉等杰出变异学家以及其他一些人,仍然认为在不在场的或想象的——或者说是影像——对象和被在场的对象创造的真实感觉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两种现象不仅仅在程度上,而且在本质上存在差异……”⑧
  我们对笛卡儿、休谟和莱布尼兹的共同假设——影像和感觉之间的同一性——表示怀疑④。不幸的是,正如我们看到的,关键在于一种普遍的气氛,而不是一种停滞的学说。气氛变化很快。在1856年,比纳提到的那些思想家们就已经可能被视作保守主义者了,贾尔⑨说:“科学的观念与决定论和机械论紧密相关”。
  这无疑是一个错误:但是正是这种决定论和机械论的科学战胜了1850年的那一代。不过,谁在说机械论,谁就是重说分析精神:机械论努力要通过其成分解决体系问题,并且不言明地接受“这些成分始终严格同一”的假设,它们应该处在孤立状态,或互相连接。随后自然产生另外一个假设:一个体系的各种成分之间保持的关系,对于这些成分都是外在。
百科辞典
  xiangxiang
  想象
    人脑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在原来感知事物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分解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和联想,再重新在内心中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因而具有具体的形象性的特点。但这一表象,又不一定实际存在过,它可以是世界上从未存在过或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因而想象又具有虚构性的特点。不过,无论怎样虚构,想象都必须以客观现实作为基础和源泉。
    想象的产生,来自人类实践活动的需要。人类的活动通常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未活动之前已经预想到可能达到的目的。就是这种预想的活动,导致了想象的产生。有的想象,没有明确的目的,如见白云而将之想象成苍狗,这是无意想象或不随意想象。有的想象,则带有明确的目的,如把自己想象为英雄人物,这是有意想象或随意想象。有的想象,主要是把别人描述过的形象或自己记忆中的形象,重新在脑子中再现出来,这是再现想象。有的想象,则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它不停留于已有的感性形象上,而是经过分解和联想,创造出崭新的形象来,这是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思维活动,科学上的创造发明和文艺创作,都离不开创造想象。比较起来,由于科学思维主要靠严密的逻辑推理,想象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或契机,艺术思维则自始至终离不开想象。因此,创造想象对文艺创作特别重要。文学家艺术家一方面通过想象来构思他们的形象;另一方面,又在想象中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渗透到创作的过程中去。正因为这样,所以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和美好著作,都把想象看成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西方最早提到想象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心灵论》中说:“想象和判断是不同的思想方式。”(《西方文论选》第 561页)但希腊时代主要是用摹仿来解释文艺的。开始用想象来解释文艺的,是罗马时代的斐罗斯屈拉塔斯。他说:想象“是用心来创造形象”,“它比摹仿是更为巧妙的一位艺术家”(同前第133、134页)。这以后,想象问题在西方美学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艺复兴时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差不多都谈到了想象。例如马佐尼把想象看成是“制造形象的能力”(同前第200页)。培根在《学问的推进》中,把学术分成历史、诗和哲学三种,相应的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有三种:记忆、想象和理智。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者,虽然强调理性,但也并不全部否定想象。18世纪的启蒙运动者,更把想象与感情结合起来,看成是文艺天才的一种特殊才能。这对以后浪漫主义者强调想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经验派对想象的问题,进一步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企图调和古典主义所强调的理性与浪漫主义所强调的想象,把想象力与理解力的自由和谐看成是审美活动的基本特点之一。黑格尔也很重视想象,他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学》第一卷第 357页)英国的柯勒律治在他的《文学生涯》中,更把想象看成是诗人的灵魂。他不仅区别了想象与幻想的差别,而且把想象分成属于知觉和理解的第一性想象和属于自觉意志的第二性想象。认为诗人才能的特点,是善于把这种想象统一起来。
    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给想象一词作本质说明的是韩非。他在《解老篇》中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象)之象。’”“道”是抽象的,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出它的存在,但是“道”如果体现为事功,则人们根据具体的事物就可以把它推论出来。在这里,感觉
英文解释
  1. :  visualize,  imagin,  invent,  fancy,  visualization,  envisage
  2. n.:  vision,  fantasy,  conjure up,  frame to oneself,  fiction,  supposition,  imagination,  image,  idea
  3. v.:  think,  imagine,   imagine,   fancy,  envision,  conjure
  4. vi.:  ideate
近义词
想像, 展望, 以为, , 相信, 认为, 模糊的想法, 设想, 对发展情况的, 意境, 料想
相关词
定义思想能力人文科学有趣科学心理学虚构
剧本百科辞典表演技巧创新思维少儿文学艺术画面
李孝利韩国综艺节目申正焕plussangsang神经幻觉全集然文明
梦幻斑斓
包含词
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