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醫學心理學 : 心理學 : 中藥材 : 美容 > 情緒
目錄
心理學定義
  情緒是身體對行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應上的評價和體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行為在身體動作上表現的越強就說明其情緒越強,如喜會是手舞足蹈、怒會是咬牙切齒、憂會是茶飯不思、悲會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緒在身體動作上的反應。情緒是信心這一整體中的一部分,它與信心中的外嚮認知、外在意識具有協調一致性,是信心在生理上一種暫時的較劇烈的生理評價和體驗。
  信心構成要素中的外嚮認知是指人們對行為可能或必定成功的認識過程,由於這種認識過程衹能是對行為未來發展狀況的預期,所以這種認識過程實際上又是一種對行為過程的想象和推斷;外在意識是指人們在行為中大腦對外界事物覺察的清醒程度和反應靈敏程度,人們在睡眠時意識水平最低,在註意力高度凝聚時意識水平最高。
  普通心理學認為:“情緒是指伴隨着認知和意識過程産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體需求之間關係的反應。是以個體的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情緒包含情緒體驗、情緒行為、情緒喚醒和對刺激物的認知等復雜成分”。同時普通心理學還認為情緒和情感都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體驗”。衹是情緒更傾嚮於個體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態度體驗,而情感則更傾嚮於社會需求欲望上的態度體驗。但實際上,這一結論一方面將大傢公認的幸福、美感、仇恨、喜愛等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顯然忽視了情緒感受上的喜、怒、憂、思、悲、恐、驚,和社會性情感感受上的愛情、友誼、愛國主義情感在行為過程中具有交叉現象,例如一個人在追求愛情這一社會性的情感過程中隨着行為過程的變化同樣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感受,而愛情感受的穩定性和情緒感受的不穩定性又顯然表明了愛情和相關情緒的區別。基於這兩點,將情感和情緒以基本需要、社會需求相區別或者是將兩者混為一談都顯然不合適的。
  生理反應是情緒存在的必要條件,為了證明這一點,心理學家給那些不會産生恐懼和回避行為的心理病態者註射了腎上腺素,結果這些心理病態者在註射了腎上腺素之後和正常人一樣産生了恐懼,學會了回避任務。情感也是一樣,比如沒有性欲當然不會有愛情的,而當人吃了春藥以後,伴隨着性欲的旺盛一見鐘情的可能性也就會隨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 藥物刺激引發的行為過程也表明了,情緒和情感顯然是有區別的兩種不盡一致的心理生理過程。
  實質上,在行為過程中態度中的情感和情緒的區別就在於:情感是指對行為目標目的的生理評價反應,而情緒是指對行為過程的生理評價反應。再以愛情舉例來說,當我們産生愛情時是有目標的,我們的愛情是對相應目標的一種生理上的評價和體驗,同時當我們隨着愛情的追求這一行為過程的起伏波折我們又會産生各種各樣的情緒
  情緒有20種以上的定義,儘管它們各不相同,但都承認情緒是由以下四種成份組成的:
  1.情緒涉及身體的變化,這些變化是情緒的表達形式。
  2.情緒是行動的準備階段,這可能跟實際行為相聯繫。
  3.情緒涉及有意識的體驗。
  4.情緒包含了認知的成分,涉及對外界事物的評價。
生物學定義
  亦稱情動。一般把情感中象憤怒、悲哀、恐懼等這種暫短地、急劇地發生的強烈的情感稱為情緒。也包含那種即使程度不強,但相同徵候反復呈現的狀態或一般情感狀態。情緒在産生心理上的體驗的同時,在有關內臟器官的變化上完全是生理現象的表現。與情緒相伴隨的行為依據種而采取同一的方式,這一點是先天的反應方式。在比較行為學中,對各式各樣的種的情緒行為進行了研究,並對它的機構進行了說明。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在情緒中也有象不安、希望由於經驗而習得的成分,從比較心理學的觀點出發,研究與先天的行為方式相反的學習的影響。根據最新研究,情緒可能是由一個獨立的功能係統完成的,這個功能係統可能包括下丘腦、邊緣葉、丘腦核團等,丘腦核團是獲得情緒的核心結構,丘腦中存在一種叫丘覺的遺傳結構,有一種丘覺是産生情緒體驗的。
釋義
  ①心情;心境:情緒不佳|醒來情緒惡。②從人對事物的態度中産生的體驗。與“情感”一詞常通用,但有區別。情緒與人的自然性需要相聯繫,具有情景性、暫時性和明顯的外部表現;情感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繫,具有穩定性、持久性,不一定有明顯的外部表現。情感的産生伴隨着情緒反應,而情緒的變化也受情感的控製。通常那種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對象,會引起肯定的情緒體驗,如滿意、喜悅、愉快等;反之則引起否定的情緒體驗,如不滿意、憂愁、恐懼等。
  所謂情緒是指個體受到某種刺激後所産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狀態。情緒狀態的發生每個人都能夠體驗,但是對其所引起的生理變化與行為卻較難加以控製。人們處於某種情緒狀態時,個人是可以感覺得到的,而且這種情緒狀態是主觀的。因為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緒體驗,衹有當事人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別人固然可以通過察言觀色去揣摩當事人的情緒,但並不能直接地瞭解和感受。情緒經驗的産生,雖然與個人的認知有關,但是在情緒狀態下所伴隨的生理變化與行為反應,卻是當事人無法控製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心理學上把情緒分為四大類:喜,怒,哀,懼。再把它們細分還有很多,基本包括我們身上所發生的所有。
情緒維度和情緒維度理論
  1、情緒的維度是指情緒所固有的某些特徵,主要指情緒的動力性、激動性、強度和緊張度等方面。這些特徵的變化又具有兩極性。
  2、情緒維度的理論:
  (1)【三維理論】馮特提出的三維理論認為:情緒是由三個維度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動-平靜;緊張-鬆弛。每一種具體情緒分佈在三個維度的兩極之間不同的位置上。 他的這種看法為情緒的維度理論奠定了基礎。
  20世紀50年代,施洛伯格根據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緒的維度有愉快-不愉快;註意-拒絶和激活水平三個維度,建立了一個三維模式圖, 其三維模式圖長軸為快樂維度,短軸為註意維度,垂直於橢圓面的軸則是激活水平的強度維度,三個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種情緒
  60年代末,普拉切剋提出,情緒具有強度、相似性和兩極性等三個維度,並用一個倒錐體來說明三個維度之間的關係。 頂部是八種最強烈的基本情緒:悲痛、恐懼、驚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每一類情緒中都有一些性質相似、強度依次遞減的情緒,如厭惡、厭煩,哀傷、憂鬱。
  (2)【四維理論】美國心理學家伊紮德提出情緒四維理論。認為情緒有愉快度、緊張度、激動度、確信度等四個維度。
  黃希庭認為若撇開情緒所指的具體對象,僅就情緒體驗的性質來看,可從以下四方面進行分析: 強度、緊張度、快感度、復雜度。四種基本情緒(原始情緒)--喜、怒、哀、樂。
[1]腦是怎樣産生感受(情緒)的
  感受是先天遺傳的個人傾嚮,如情緒、嗜好、美感、欲望、動機等。參與感受活動的結構衆多,有大腦邊緣葉的扣帶回、海馬結構、梨狀葉和隔區等,有丘腦前核、背內側核等,有下丘腦的衆多核群以及杏仁核等,下丘腦除了具有樣本分析産出功能,還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來自於大腦邊緣葉的樣本激活下丘腦或杏仁核,下丘腦分析産出感受樣本,發放到丘腦前核産生感受,還可以通過分泌激素影響意識以及靶器官。
  不是所有的樣本都能激活下丘腦産生感受,能夠激活下丘腦的樣本是具有一定傾嚮性的樣本。當大腦分析産出具有一定傾嚮性的樣本後,通過大腦邊緣葉的傳出纖維發放到下丘腦,下丘腦分析産出感受樣本,通過乳頭丘腦束發送到丘腦前核,激活丘腦前核合成丘覺,再通過丘腦間的纖維聯繫發放到背內側核,産生感受,産生對人和事物的喜好、嗜好、偏愛、欲望、美感、動機以及愉悅和恐懼、興奮與沮喪等。
  下丘腦分析樣本的方式與大腦、紋狀體、小腦不同,大腦、紋狀體、小腦參照分析的模型是通過學習或練習建立的,而下丘腦的參照模型是遺傳的,即我們一出生後,感受是按照固有的方式分析産出的,因此,我們的感受主要是天生的,當然,也會受到後天環境的一定影響而發生改變,但不會發生本質的扭轉。
  感受是動力之源。感受是人的力量來源,人的一切行為活動或者是外來壓力的驅動,或者是受個人感受的驅動。感受主要由遺傳决定,就决定了每個人的嗜好、偏愛都是不一樣的。
  感受和理性(如覺察和認識)由不同的腦獨立産生,相互作用又相互鬥爭,感受與理性經常是矛盾的,二者相互鬥爭,互不相讓,形成我們常說的矛盾心理。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受理性製約,但在感受強度過大或額葉功能弱化的情況下,導致理性不能占據主導地位,感受控製人的思維和行為,發生精神和行為異常。
  産生感受的下丘腦,雖然通過遺傳獲得了分析模型,不需要通過存儲建立分析模型,但可能參與了其他信息的存儲功能,特別是大腦邊緣葉承擔了其他信息的記錄存儲任務,完成更加重要的記憶功能。
情緒其它理論
  1、情緒的早期理論
  『詹姆斯-蘭格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和丹麥生理學家蘭格分別提出內容相同的一種情緒理論。他們強調情緒的産生是植物性神經活動的産物。後人稱它為情緒的外周理論。即情緒刺激引起身體的生理反應,而生理反應進一步導致情緒體驗的産生。詹姆斯提出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在他看來,是先有機體的生理變化,而後纔有情緒。所以悲傷由哭泣引起,恐懼由戰慄引起;蘭格認為情緒是內臟活動的結果。他特別強調情緒與血管變化的關係。詹姆斯-蘭格理論看到了情緒與機體變化的直接關係,強調了植物性神經係統在情緒産生中的作用;但是,他們片面強調植物性神經係統的作用,忽視了中樞神經係統的調節、控製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爭議。
  『坎農-巴德學說』 認為情緒的中樞不在外周神經係統,而在中樞神經係統的丘腦,並且強調大腦對丘腦抑製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經活躍起來,加強身體生理的反應,而産生情緒。外界刺激引起感覺器官的神經衝動,傳至丘腦,再由丘腦同時嚮大腦和植物性神經係統發出神經衝動,從而在大腦産生情緒的主觀體驗而由植物性神經係統産生個體的生理變化。
  2、情緒的認知理論
  『阿諾德“評定-興奮”說』 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提出。認為:刺激情景並不直接决定情緒的性質,從刺激出現到情緒的産生。要經過對刺激的估量和評價。情緒産生的基本過程是刺激情景-評估-情緒。同一刺激情景,由於對它的評估不同就會産生不同的情緒反應。情緒的産生是大腦皮層和皮下組織協同活動的結果,大腦皮層的興奮是情緒行為的最重要的條件。
  『沙赫特的兩因素情緒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認為:情緒的産生有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一個是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二個是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態的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情緒狀態是由認知過程、生理狀態、環境因素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這可以將上述理論轉化為一個工作係統,稱為情緒喚醒模型。
  『拉紮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 認為情緒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産物。在情緒活動中,人不僅反映環境中的刺激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同時要調節自己對於刺激的反應。也就是說,情緒是個體對環境知覺到有害或有益的反應。因此,人們需要不斷的評價刺激事件與自身的關係。具體有三個層次的評價:初評價、次評價、再評價。
  3、『情緒的動機-分化理論』
  情緒具有動機的性質。伊紮德的情緒動機-分化理論是以情緒為核心,以人格結構為基礎,論述情緒的性質與功能。伊紮德認為:情緒是人格係統的組成部分,是人格係統的動力核心。情緒係統與認知、行為等人格子係統建立聯繫,實現情緒與其他係統的相互作用。P38
  1、詹姆士—蘭格的情緒理論。該理論認為,情緒是由於某一情境的變化引起自身狀態的感覺。
  2、坎農—巴德的丘腦情緒理論。該理論認為,激發情緒的刺激由丘腦進行加工,同時把信息輸送到大腦和機體的其他部位,到達大腦皮層的信息産生情緒體驗,而到達內臟和骨骼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應,因此,身體變化與情緒體驗同時發生。
  3、巴甫洛夫的動力定型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在大腦皮層中執照刺激物的順序形成了比較穩固的暫時神經聯繫係統,這種係統叫做動力定型,是人學習、習慣和需要的生理基礎。
控製情緒
  有因就有果,事物之間也是矛盾的存在。
  第一種:改變處理信息的方法,類同塞翁失馬案例。
  情緒可以說是像天氣一樣是短暫性的表現,這種狀態的産生,我們暫時可以通過産生當下情緒的因和果來改變我們的情緒。 産生此種情緒的原因是我們接受了外部的信息,對這種信息的處理産生了當下的情緒,所以,如果出現的是非期望性的情緒,可以說是處理這種信息的方法不正確。
  第二種改變情緒方法:改變身體內外感受。
  情緒的産生伴隨着身體的表現,它們之間是有連接關係的。所以,改變身體內外的表現也可以順藤摸瓜般的對情緒産生作用。比如運動跑步,食療養生。(在跑步的時候可以帶動身體內外的狀態,而那種狀態是可以使人充滿力量和氣勢的,從而覆蓋替代負面情緒。食療養生方式的內部改變情緒的方法其實應該屬於改變人的情感,如同吃到喜歡的食物會使人覺得幸福高興)
  第三種改變情緒方法:改變時間空間。
  既然周圍的信息對我們産生了情緒,那通過改變周圍的信息來改變我們的情緒。如同換個城市工作,去公園感受花等。
  因為情緒是相對情感而言短暫性的表現,所以,一般通過當時的一些改變是可以變換情緒的。而如果一個人總體來看的情感態度屬於消極性和負面性的,那麽還是要從根本上,長期性來改變。這就如同治標治本的概念一樣,僅僅懂得改變情緒也許是不會改變人生的,如果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情感態度,那麽,情緒也就會得到很大的影響和改善。對於現代中國社會的浮躁性而言,很多人都不註重了。
  改變情緒的一個簡單的思考事情方法:
  1.已經發生的事情對我來說的好處是什麽,
  2.還有什麽更好的我沒有得到;
  3.我如何做才能得到未得到的好處,
  4何時開始做。
  In brief, emotion is a four-part process consisting of physiological arousal,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behavioral expression.
  依據情緒發生的強度、持續度和緊張度 , 情緒可分為心境、激情、熱情 ( 另有一說分為心境、激情、應激 , 應激指突發而強烈 的情緒狀態 ) 三種狀態 ; 依據情感的性質和內容 , 情感可分為道 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 情緒的表現狀態
  (1) 心境。心境是一種微弱、彌散和持久的情緒 , 也即平時說的心情。心境的好壞 , 常常是由某個具體而直接的原因造成 的 , 它所帶來的愉快或不愉快會保持一個較長的時段 , 並且把這種情緒帶入工作、學習和生活中 , 影響人的感知、思維和記憶。 愉快的心境讓人精神抖擻 , 感知敏銳 , 思維活躍 , 待人寬容 ; 而不 愉快的心境讓人萎靡不振 ,, 感知和思維麻木 , 多疑 y 看到的、聽到 的全都是不如意、不順心的事物。
  (2) 激情。激情是一種猛烈、迅疾和短暫的情緒 , 類似於平時說的激動。激情是由某個事件或原因引起的當場發作 , 情緒表現猛烈,但持續的時間不長 , 並且牽涉的面不廣。激情通過激 烈的言語爆發出來 , 是一種心理能量的宣泄 , 從一個較長的時段來看 , 對人的身心健康的平衡有益 , 但過激的情緒也會使當時的失衡産生可能的危險。特別是當激情表現為驚恐、狂怒而又爆發不出來的時候 , 全身發抖、手腳冰涼、小便失禁、渾身癱軟 , 那就得趕快送醫院了。
  (3) 熱情。熱情是一種強而有力、穩定、持久和深刻的情緒狀態。 它沒有心境的彌散那麽廣泛 , 但比心境更強有力和更深刻 ; 沒有激情那麽猛烈 , 但比激情更持久和穩定。熱情本身沒有 對立的兩極 , 它的對立面是冷淡、冷漠 ; 但熱情具有程度上的區分、指嚮上的區別,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學習、工作、生活和事業的人 , 生活充實而有意義 , 更容易獲得成就和敬慕。
情緒ABC理論
  如果有人問你,你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嗎,你可能說:情緒怎麽能隨便控製呢?有高興事就樂,有傷心事就悲。這是人之常情嘛。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愛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纔使我們産生情緒睏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呢。
  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産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産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麽事就引起了什麽情緒體驗。然而,你有沒有發現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同樣是報考英語六級,結果兩個人都沒過。一個人無所謂,而另一個人卻傷心欲絶。
  為什麽?就是誘發事件A與情緒、行為結果C之間還有個對誘發事件A的看法、解釋的B在作怪。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次考試衹是試一試,考不過也沒關係,下次可以再來。另一個人可能說:我精心準備了那麽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麽用啊,人傢會怎麽評價我。於是不同的B帶來的C大相徑庭。
  常見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
  1. 人應該得到生活中所有對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愛和贊許;
  2. 有價值的人應在各方面都比別人強;
  3. 任何事物都應按自己的意願發展,否則會很糟糕;
  4. 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
  5. 情緒由外界控製,自己無能為力;
  6. 已經定下的事是無法改變的;
  7. 一個人碰到的種種問題,總應該都有一個正確、完滿的答案,如果一個人無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8. 對不好的人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和製裁;
  9. 逃避可能、挑戰與責任要比正視它們容易得多;
  10. 要有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後盾纔行。
  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你有過沒有呢?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了嗎?你給自己的理智打幾分呢?
有關情緒的實驗
  1、嬰猴的人造母親依戀實驗
  動物心理學家Harlow進行了別具一格的實驗研究。他以羅猴作為研究對象,在研究中,嬰猴由人造母猴喂食。人造母猴則分為二種:一種由金屬絲所構成,稱為金屬母猴;另一種外形與金屬母猴相似,不同的是在其表層蓋了一塊絨布,稱之為絨布母猴,兩種母猴身上都附有可提供食物的奶瓶。如果讓嬰猴自由選擇,無論絨布母猴是否提供食物,嬰猴總是選擇絨布母猴,花大部分時間依附在絨布母猴旁。嬰猴衹是在饑餓時纔去金屬母猴那裏尋找食物。
  分別由兩種母猴撫養的嬰猴對母猴的依戀反應也不相同,當實驗者將玩具熊等陌生物體放入猴子居住的籠中時,由絨布母猴撫養的嬰猴會立即逃到絨布母猴身邊,緊緊依偎絨布母猴,表現出一定安全感,稍後,它會試圖接近陌生物體,出現探索行為。但在這種情境下由金屬母猴撫養的嬰猴産生的反應就大不一樣,它發現有陌生物體時不是逃嚮母猴尋求保護,也不依偎在母猴身旁,而是緊張不安,或者想將陌生物體推開,或者躲在一邊,局促不安。
  ■人類嬰兒對母親的依戀存在三種方式:
  安全型依戀
  回避型依戀
  反抗型依戀
  2、奧爾茲的老鼠自我刺激實驗
  實驗者在老鼠的下丘腦背部埋上電極,另一端與電源開關的杠桿相連。老鼠衹要按壓杠桿,電源即接通,在埋電極的腦部就會受到一個微弱的刺激。老鼠經過反復學習,逐漸形成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由於通過按壓杠桿獲得電流對腦的刺激,能引起快樂和滿足,所以老鼠不斷地按壓杠桿,通過“自我刺激”來追求快樂。
  3、顔色與情緒反應關係的實驗
  不同的顔色可通過視覺影響人的內分泌係統,從而導致人體荷爾蒙的增多或減少,使人的情緒發生變化。研究表明,紅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動活躍,黃色可使人振奮,緑色可緩解人的心理緊張,紫色使人感到壓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減輕人的寂寞感,淡藍色可給人以涼爽的感覺。
  英國倫敦有一座橋,原來是黑色的,每年都有人到這裏投河自殺,後來,將橋的顔色改為黃色,來此自殺的人數減少了一半,充分證實了顔色的功能。
百科辭典
  情緒
  emotion
    ①心境,心情;②心理學名詞。廣義即情感,狹義指隨同復雜的非條件反射(如吞咽反射、防禦反射)而産生的恐懼、憤怒及食欲和性欲等的體驗。
    
英文解釋
  1. :  mood,  sentiment,  emotional
  2. n.:  snap out of it,  ebb and flow,  cool off,  mind,  withers,  wave,  tune,  temper,  steam,  spirit,  pulse,  infection,  feeling,  feather,  emotion,  (conj.)  spot
  3. adj.:  spirited,  unstable,  virulent,  black
  4. vt.:  vent
法文解釋
  1. n.  moral, humeur
  2. n.  moral / humeur
近義詞
氣氛, 情感, 激情, 心情, 思想狀態, 心境, 脾氣, 人的精神狀態, 精神狀態, 風格, 方式, 時式
相關詞
心理人文情感心理學名言藝術處世鄭板橋
能力智力情商詞語醫學心情中醫百科大全
音樂感情蔡依林生活電影百科辭典神泣夢幻西遊
詞彙漢語詞典性格更多結果...
包含詞
鬧情緒情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