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恐鳄 (deinosuchus)
此种巨大的四足食肉动物是属于后白垩纪时期巨型陆栖鳄鱼的一种。身长约十五米。
恐鳄 的大小相当于今天最大的鳄鱼的三倍,它的名字就是“可怕的鳄鱼”的意思。它生活在沼泽中,悄悄地等候在那里,捕杀从这里经过的恐龙。它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
长度:可能有15米长
类别:鳄
品种:
d. hatcheri (type)
d. riograndensis
d. rugosus
恐鳄 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达12至15米,是古鳄类中最大的一种,能捕食和它同时代的恐龙。
恐鳄 (denosuchus)
die--noh--sook-uhs
名称含义:“恐怖的鳄鱼”
时代:6500万年前
化石产地:北美洲西部
大小:体长15米
迄今最大的肉食动物之一,比与它
同时代的最大的肉食性恐龙凶暴
霸王龙还要长。它也许吃恐龙
中生代的生物圈并非由恐龙完全主宰———
不论是在普通大众的印象里,还是在古生物学家的心目中,恐龙都是距今亿万年前中生代当之无愧的地球霸主。但是,近日一支由12名古生物学家组成的探险队,在秘鲁北部的亚马孙河盆地却发现了身长可达13米,体重达9吨,体长如同一辆公共汽车一般的超级巨鳄。人们在挖掘出的各种恐龙骨骼化石上,包括异常凶狠、无敌于天下的霸王龙身上,都发现巨鳄留下的致命的伤痕。大约在1.1亿年前形成的白垩纪,巨鳄是当之无愧的“食肉动物之王”。
秘鲁亚马孙流域发现13米长巨鳄化石。
2005年夏天,一只由12名古生物学家组成的探险队在秘鲁北部的亚马孙河盆地进行考察。当地林木繁茂,河流密布,空气异常闷热潮湿,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不过这样的环境却是古生物学家们眼中的“天堂”,各种古老的动植物都能在此处自由生长,呈现出一派生生不息的动人景象。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最著名的出产鳄鱼的地方,凶狠的钝鳄和宽吻鳄是那里的霸主。探险队小心翼翼地在林中穿巡,避免惊动那些可怕的邻居。
8月末的一天,探险队员在浓密的矮树丛下面发现几块形状异常的石头。经验丰富的考察队员经过仔细观察就马上判断出这是动物化石。随后,他们经过艰苦细致的发掘,从大约1.1亿年前形成的白垩纪河流沉积层中挖出了一些体积巨大的下颚化石、牙齿化石以及一些脊柱化石。这些古生物学家们面对所发现的巨大化石骨骼感到迷惑不解:它与以前任何所报道的恐龙化石都不相同,却与经常在身边穿梭鳄鱼的骨骼十分相似,但拼合起来的庞大身躯又无法令人相信它就是鳄鱼,因为与现代鳄鱼那3米多长的身躯相比,这种魔鬼般的家伙实在大得惊人。
探险队还用这些化石拼出了鳄鱼头骨:长1.3米、牙齿就有5厘米长。根据鳄鱼的头与身长比例,古生物学家们推测,这条巨鳄的身长可达13米,体宽2.5米,是现代最大鳄鱼的10到15倍,体重达9吨,比凶猛的霸王龙还要重1吨。而且这条鳄鱼的牙齿丝毫没有老化的现象,估计它还应能继续生长,直到 16至20多米长。因为爬行动物随着年龄的增加,体长几乎是可以无限增加。
超级巨鳄是残忍的杀手,它能撕碎霸王龙的身体。
探险队负责人秘鲁国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者洛道尔夫·萨拉斯9月9日向媒体介绍了此次发现。他说,不论是从超级巨鳄的体型上看,还是从其生理结构来看,这个大家伙都是个残忍的杀手。它强大有力的跨骨,甩一下尾巴能够产生数万磅的冲击力。巨鳄窄且长的嘴内分布着大小100多颗锋利的獠牙,并有咬合严密的深复牙(即上门牙和犬牙过分突出于下牙),足以撕碎体型硕大的霸王龙和巨型乌龟。它们的鼻孔和眼睛突出于面部。和今天的印度鳄一样,它在水中猎食的时候可以将巨大的身体隐藏水中,但眼睛部位却正好浮在水面上,随时观察岸边的猎物。
萨拉斯还表示,在亚马孙森林的这项珍贵发现应该能证明,现在的亚马孙丛林曾经是内海,或许跟加勒比海相连。他还给大家描绘出这样一幅场景:13 米长的巨大鳄鱼隐藏在巨大的湖泊边,虎视眈眈,蓄势待发。一群恐龙正小心翼翼地在旁边喝水。突然,巨鳄张开双颚,迅猛地扑向猎物,锐利的巨齿瞬间刺透了恐龙坚硬的皮肤……
巨鳄化石在世界各地曾被多次发现。
此前,在世界各地也不断发现各种巨鳄存在的证据。1892年,人们挖掘出一些巨大的骨骼碎片和牙齿,经专家论证认为这是一种相当恐怖的巨型鳄鱼化石,后来将这种鳄鱼命名为“恐鳄 ”。科学家们还在恐鳄 化石附近发现了许多鸭嘴龙的骨骼化石,有些骨骼上面还带着伤痕。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些伤痕极有可能是“恐鳄 ”所赐。食草的鸭嘴龙身高可达9米多,推测体重可达12吨,是一般恐鳄 的两倍。然而在7500万年前,当这些庞大的鸭嘴龙来到沼泽岸边找水喝时,竟还是会被比自己小得多的恐鳄 咬翻在地、生吞活剥,这种场景真令人感到非常恐惧。
1997年到2000年间,在非洲撒哈拉“伽都法噢瓦”地区,意思是“骆驼也害怕进去的地方”,古生物学家们搜集了重达20吨的化石,其中包括几块约 1.8米长的完整古鳄头骨及大量脊椎、肢骨和鳞甲片化石,足以构成一个古鳄鱼完整骨架的一半。面对拼装出的化石个体,人们目瞪口呆:这种鳄体长如同一辆公共汽车,从头到尾长达12米多,估计体重超过8吨。“血盆大口”远不足以形容它的大嘴,因为光它的嘴就长达1.8米,里面生着100多颗匕首似的獠牙。探险队的古生物学家将这种鳄鱼命名为萨科苏克斯,即“食肉动物之王”。这只巨鳄从头到尾都覆盖有坚硬的鳞甲片,每片鳞甲直径约30厘米,并和树木一样长有年轮。古生物学家们仔细地数了数巨鳄鳞片上的年轮,推算出它的平均年龄应该是50至60岁。
他们认为,这只绝对恐怖的巨型爬行动物生活在中生代白垩纪中期,距今1.1亿年至9000万年间,但它并不是现代鳄鱼的直系祖先,而只是近亲。现代鳄目动物的雏形出现于2.3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晚期,随后分化成了许多种类。在侏罗纪早期,它们分化成完全不同的两支,一支在水中,一支在陆地。
巨鳄化石对生物进化史研究有独特的价值。
美国哥伦比亚州立大学古生物学家戴维·斯科威默尔认为:超级巨鳄化石可以说是地球史前生物考古史上稍逊于恐龙化石的发现。这一重大的发现弥补了地球生物进化史上鳄类的一段历史空白,有助于帮助人类对地球生物的进化史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美国古生物学家保罗·赛罗诺指出,人们还曾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中陆续发现过一些与超级巨鳄体形不相上下的巨型鳄鱼,这说明巨型鳄鱼不仅曾与恐龙同时存在,还延续到恐龙已经绝迹的新生代。巨型鳄类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中曾多次出现,有力证明了生物生态和进化的多样性。还有专家认为,这几种史前巨鳄化石的发现,向传统的古生物观念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挑战———中生代的生物圈是否真如人们所料想的那样由恐龙完全主宰。从发掘的化石来看,鳄鱼不仅能够与恐龙同时存在,而且似乎比恐龙还要凶猛,更有甚者它还能躲过白垩纪末期万物灭绝的大劫难,也许它才是地球真正的统治者。 中文名称:恐鳄
拉丁文名:Deinosuchus(戴诺苏克斯)
名称含义:“恐怖的巨鳄”
生存年代: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距今约8000万到7300万年前
亚种:
D. hatcheri (模式种)
D. riograndensis
D. rugosus
------------------------------------------------------------------------------
恐鳄 (学名:Deinosuchus),是种已灭绝大型鳄,属于短吻鳄超科,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东部海岸地区。恐鳄 的属名在希腊文意为“恐怖的巨鳄”,δεινός/deinos意为“恐怖”,σουχος/suchos意为“鳄鱼”。
恐鳄 是史上出现过最大型的鳄类之一,可能会以恐龙为食。目前发现的恐鳄 化石主要以头骨为主。根据近年研究,古生物学家对于恐鳄 的身长估计值,较之前的估计值短。由于恐鳄 的化石相当破碎,关于恐鳄 的身长,目前有差异相当大的不同估计值。在1954年,内德·科尔伯特(Edwin Harris Colbert)与罗兰·伯德( Roland T. Bird)估计恐鳄 的下颚长度为2米,并与其他大型鳄鱼相比较,提出恐鳄 的身长为15米。在1999年,格里高利·艾利克森(Gregory M. Erickson)与Christopher A. Brochu提出较短的版本,认为恐鳄 的身长为8—10米。2002年,大卫·史威莫(David Schwimmer)提出:生存于北美洲东部的恐鳄 ,身长为8米,体重为2吨;生存于北美洲西部的恐鳄 ,身体较大,身长为12米,体重为8吨。
虽然恐鳄 的身长有不同的估计值,但它们的体型明显地大于任何现存的鳄类。即使是其中最小的估计值,其体重仍大于任何现存鳄类。恐鳄 被认为是史上最大型的鳄之一。其他的史前巨型鳄类包含:白垩纪早期非洲的肌鳄帝王肌种、中新世巴西的普鲁斯鳄巴西种、中新世与上新世印度的鸟嘴鳄。
栖息地
恐鳄 的化石主要在美国许多地区发现,包含阿拉巴马、密西西比、蒙大拿、佐治亚、纽泽西、北卡罗来纳、新墨西哥、德克萨斯、犹他和怀俄明。在2006年,墨西哥北部发现一个恐鳄 的皮内成骨,这次首次在美果以外地区发现恐鳄 化石。恐鳄 的化石最常在佐治亚州的湾岸平原地区发现,接近阿拉巴马的边界。
根据恐鳄 的化石分布,这群巨鳄可能生存于河口环境。某些恐鳄 化石被发现于海相沉积层,但可能是恐鳄 进入海洋寻找食物,如同今日的湾鳄。在阿古哈组(Aguja Formation),某些恐鳄 可能生存于盐沼或潮汐带,该地区也发现最大型的恐鳄 化石。
与恐鳄 同栖息地的阿尔伯脱龙,是一种9米长的兽脚类恐龙,可能也是在霸王龙等巨型猎食者出现以前,当时陆地上的食物链顶层,很有可能会与恐鳄 发生冲突。
食性
1954年,内德·科尔伯特与罗兰·伯德首次提出,恐鳄 很可能以生存于相同地区的恐龙为食。内德·科尔伯特在1961年再次重申这个理论:“这种鳄鱼应该会以恐龙为食,不然为何它们的体型可以生长到超越恐龙?恐鳄 会在水中攻击岸边的猎物,哪里是兽脚类恐龙无法猎食的区域。”
恐鳄 通常被认为采取类似现今鳄鱼的猎食模式,将身体沉浸在水中,攻击接近岸边的恐龙或其他陆栖动物,直到猎物溺死。在大弯国家公园附近发现的数节鸭嘴龙尾椎,带有恐鳄 的齿痕,加强恐鳄 会以部份恐龙为食的理论。
大卫·史威莫等人提出:恐鳄 可能会以海龟为食。恐鳄 可能会用嘴部后段、较钝的牙齿,咬碎海龟的龟壳,以海龟为食。在恐鳄 的北美洲东部化石发现处,经常发现侧颈龟亚目的Bothremydidae科化石,数个此种海龟的龟壳已发现齿痕,很有可能是由大型鳄鱼所留下。
在2002年,大卫·史威莫提出恐鳄 的食性可能依据生存地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生存于北美洲东部的较小型恐鳄 ,生态位可能类似现今的美洲鳄,有多种食物来源,例如:海龟、大型鱼类及小型恐龙。德克萨斯与蒙大拿的恐鳄 体型较大、较为少见,可能主要以鸭嘴龙等大型恐龙为食。
大卫·史威莫也提出,当时北美洲东部没有任何兽脚类恐龙的体型大于恐鳄 ,因此恐鳄 可能是这个地区的顶级掠食者。
发现与分类
1858年,地质学家埃比尼泽·埃蒙斯(Ebenezer Emmons)在北卡罗来纳州布拉登郡发现两个大型牙齿。埃蒙斯将这两个牙齿归类于Polyptychodon,并建立新种P. rugosus,这个属当时被归类于鳄鱼,现为上龙亚目的一属。这两颗牙齿的外形粗厚、微弯,珐琅质的表面有垂直的沟痕。这两颗牙齿是已知最早被科学叙述的恐鳄 化石。
1903年,约翰·贝尔·海彻尔(John Bell Hatcher)与T.W. Stanton在蒙大拿州柳树溪区,发现数个皮内成骨化石。这些皮内成骨最初被归类于甲龙科的包头龙。除了皮内成骨,当地还挖出脊椎、肋骨、耻骨等化石。随者更多化石的挖出,海彻尔发现这些化石属于一种大型鳄鱼,专门研究恐龙的海彻尔对这些化石失去兴趣。海彻尔在1904年死去,W.J. Holland继续研究这些鳄鱼化石。
1909年,W.J. Holland将这些化石建立为新属:恐鳄 (Deinosuchus),模式种是Deinosuchus hatcheri,种名是以发现化石的海彻尔为名。
1940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挖掘团队在德州大弯国家公园挖出许多大型鳄鱼化石。在1954年,内德·科尔伯特与罗兰·伯德发表这些化石的研究,命名为怖鳄(Phobosuchus riograndensis)。在1979年,唐诺·贝尔德(Donald Baird)与杰克·霍纳(Jack Horner)发现怖鳄与恐鳄 是相同物种,怖鳄成为恐鳄 的异名。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重建头部模型时,参考古巴鳄的头部,并利用石膏重建出大部分头部。科尔伯特与伯德认为这个版本太过保守,认为若是参考湾鳄来重建,可制作出更大体型的恐鳄 模型。由于当时不清楚恐鳄 是否具有宽广口鼻部,科尔伯特与伯德计算恐鳄 头部比例时发生错误。尽管重建时发生错误,这个恐鳄 头部模型已成为一般大众对恐鳄 的第一印象。
近年来,更多恐鳄 的化石被发现。大部分是破碎的化石,但有助于古生物学对恐鳄 进行更多的研究。Christopher A. Brochu提出,恐鳄 的皮内成骨形状独特,是辨别恐鳄 的特征之一。在2002年,大卫·史威莫根据更多的恐鳄 化石,建构出完整度达90%的头部电脑模型。科尔伯特与伯德根据牙齿特征,将恐鳄 归类于鳄科。根据格里高利·艾利克森等人在1999年提出的系统发生学研究,恐鳄 是短吻鳄超科的原始物种。因此,恐鳄 并非最大型的鳄科动物,而是最大型的短吻鳄科动物。 物种简介 Introduction of species 恐鳄 (学名:Deinosuchus),是种已灭绝大型鳄,属于短吻鳄超科,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东部海岸地区。恐鳄 的属名在希腊文意为“恐怖的巨鳄”,δεινός/deinos意为“恐怖”,σουχος/suchos意为“鳄鱼”。
恐鳄 是史上出现过最大型的鳄类之一,可能会以恐龙为食。目前发现的恐鳄 化石主要以头骨为主。 根据近年研究,古生物学家对于恐鳄 的身长估计值,较之前的估计值短。由于恐鳄 的化石相当破碎,关于恐鳄 的身长,目前有差异相当大的不同估计值。在1954年,内德·科尔伯特(Edwin Harris Colbert)与罗兰·伯德( Roland T. Bird)估计恐鳄 的下颚长度为2米,并与其他大型鳄鱼相比较,提出恐鳄 的身长为15米。在1999年,格里高利·艾利克森(Gregory M. Erickson)与Christopher A. Brochu提出较短的版本,认为恐鳄 的身长为8—10米。2002年,大卫·史威莫(David Schwimmer)提出:生存于北美洲东部的恐鳄 ,身长为8米,体重为2吨;生存于北美洲西部的恐鳄 ,身体较大,身长为12米,体重为8吨。
虽然恐鳄 的身长有不同的估计值,但它们的体型明显地大于任何现存的鳄类。即使是其中最小的估计值,其体重仍大于任何现存鳄类。恐鳄 被认为是史上最大型的鳄之一。其他的史前巨型鳄类包含:白垩纪早期非洲的肌鳄帝王肌种、中新世巴西的普鲁斯鳄巴西种、中新世与上新世印度的鸟嘴鳄。 恐鳄 的化石主要在美国许多地区发现,包含阿拉巴马、密西西比、蒙大拿、佐治亚、纽泽西、北卡罗来纳、新墨西哥、德克萨斯、犹他和怀俄明。在2006年,墨西哥北部发现一个恐鳄 的皮内成骨,这次首次在美果以外地区发现恐鳄 化石。恐鳄 的化石最常在佐治亚州的湾岸平原地区发现,接近阿拉巴马的边界。
根据恐鳄 的化石分布,这群巨鳄可能生存于河口环境。某些恐鳄 化石被发现于海相沉积层,但可能是恐鳄 进入海洋寻找食物,如同今日的湾鳄。在阿古哈组(Aguja Formation),某些恐鳄 可能生存于盐沼或潮汐带,该地区也发现最大型的恐鳄 化石。
与恐鳄 同栖息地的阿尔伯脱龙,是一种9米长的兽脚类恐龙,可能也是在霸王龙等巨型猎食者出现以前,当时陆地上的食物链顶层,很有可能会与恐鳄 发生冲突。 1954年,内德·科尔伯特与罗兰·伯德首次提出,恐鳄 很可能以生存于相同地区的恐龙为食。内德·科尔伯特在1961年再次重申这个理论:“这种鳄鱼应该会以恐龙为食,不然为何它们的体型可以生长到超越恐龙?恐鳄 会在水中攻击岸边的猎物,哪里是兽脚类恐龙无法猎食的区域。”
恐鳄 通常被认为采取类似现今鳄鱼的猎食模式,将身体沉浸在水中,攻击接近岸边的恐龙或其他陆栖动物,直到猎物溺死。在大弯国家公园附近发现的数节鸭嘴龙尾椎,带有恐鳄 的齿痕,加强恐鳄 会以部份恐龙为食的理论。
大卫·史威莫等人提出:恐鳄 可能会以海龟为食。恐鳄 可能会用嘴部后段、较钝的牙齿,咬碎海龟的龟壳,以海龟为食。在恐鳄 的北美洲东部化石发现处,经常发现侧颈龟亚目的Bothremydidae科化石,数个此种海龟的龟壳已发现齿痕,很有可能是由大型鳄鱼所留下。
在2002年,大卫·史威莫提出恐鳄 的食性可能依据生存地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生存于北美洲东部的较小型恐鳄 ,生态位可能类似现今的美洲鳄,有多种食物来源,例如:海龟、大型鱼类及小型恐龙。德克萨斯与蒙大拿的恐鳄 体型较大、较为少见,可能主要以鸭嘴龙等大型恐龙为食。
大卫·史威莫也提出,当时北美洲东部没有任何兽脚类恐龙的体型大于恐鳄 ,因此恐鳄 可能是这个地区的顶级掠食者。 发现与分类 Discovery and Classification 1858年,地质学家埃比尼泽·埃蒙斯(Ebenezer Emmons)在北卡罗来纳州布拉登郡发现两个大型牙齿。埃蒙斯将这两个牙齿归类于Polyptychodon,并建立新种P. rugosus,这个属当时被归类于鳄鱼,现为上龙亚目的一属。这两颗牙齿的外形粗厚、微弯,珐琅质的表面有垂直的沟痕。这两颗牙齿是已知最早被科学叙述的恐鳄 化石。
1903年,约翰·贝尔·海彻尔(John Bell Hatcher)与T.W. Stanton在蒙大拿州柳树溪区,发现数个皮内成骨化石。这些皮内成骨最初被归类于甲龙科的包头龙。除了皮内成骨,当地还挖出脊椎、肋骨、耻骨等化石。随者更多化石的挖出,海彻尔发现这些化石属于一种大型鳄鱼,专门研究恐龙的海彻尔对这些化石失去兴趣。海彻尔在1904年死去,W.J. Holland继续研究这些鳄鱼化石。
1909年,W.J. Holland将这些化石建立为新属:恐鳄 (Deinosuchus),模式种是Deinosuchus hatcheri,种名是以发现化石的海彻尔为名。
1940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挖掘团队在德州大弯国家公园挖出许多大型鳄鱼化石。在1954年,内德·科尔伯特与罗兰·伯德发表这些化石的研究,命名为怖鳄(Phobosuchus riograndensis)。在1979年,唐诺·贝尔德(Donald Baird)与杰克·霍纳(Jack Horner)发现怖鳄与恐鳄 是相同物种,怖鳄成为恐鳄 的异名。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重建头部模型时,参考古巴鳄的头部,并利用石膏重建出大部分头部。科尔伯特与伯德认为这个版本太过保守,认为若是参考湾鳄来重建,可制作出更大体型的恐鳄 模型。由于当时不清楚恐鳄 是否具有宽广口鼻部,科尔伯特与伯德计算恐鳄 头部比例时发生错误。尽管重建时发生错误,这个恐鳄 头部模型已成为一般大众对恐鳄 的第一印象。
近年来,更多恐鳄 的化石被发现。大部分是破碎的化石,但有助于古生物学对恐鳄 进行更多的研究。Christopher A. Brochu提出,恐鳄 的皮内成骨形状独特,是辨别恐鳄 的特征之一。在2002年,大卫·史威莫根据更多的恐鳄 化石,建构出完整度达90%的头部电脑模型。科尔伯特与伯德根据牙齿特征,将恐鳄 归类于鳄科。根据格里高利·艾利克森等人在1999年提出的系统发生学研究,恐鳄 是短吻鳄超科的原始物种。因此,恐鳄 并非最大型的鳄科动物,而是最大型的短吻鳄科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