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關於思維的解釋和說明還有下面的有關資料:
思維的定義: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認識的高級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規律性的聯繫。
思維的主要特徵:思維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
思維的間接性是指人們藉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識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認識。
思維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徵和規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思維反映的是一類事物所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第二,思維還可以反映事物的內部聯繫和規律
思維是什麽?之前人們將思維定義為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規律性的聯繫。思維同感知覺一樣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感知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個別屬性、個別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徵和聯繫,屬於感性認識;而思維所反映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和事物間內在的、必然的聯繫,屬於理性認識。
然而,上述關於思維的定義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一、該定義說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也就是說,思維是一種反映,但這裏的反映強調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然而實際上思維一個過程。
二、該定義沒有指出人腦是怎樣對客觀現實産生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的,即該定義沒有指出思維是怎樣進行的。
三、在現實生活中,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並不都是正確的,而且往往是錯誤的。依據該定義,産生錯誤反映的認識就不屬於思維,那它屬於什麽?再說,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是否正確,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一個判斷的標準。現在被認為正確的東西可能會隨着科學的發展而認為它是錯的。歷史上就有一些理論或觀點,最初人們認為它是錯的,可後來發現它是對的,例如,20世紀60年代,英國放射生物學家阿普(T. Alper)將羊瘙癢癥致病組織用會導致核酸失活的放射綫輻射,發現處理過的致病組織仍有傳染性,提出羊瘙癢癥的病因可能是不含核酸的蛋白質,但這樣的觀點有悖於“核酸為中心”的觀念,因而當時未得到人們的重視。直至1982年,美國神經學與生物化學家魯辛納在致病因子的探尋方面作了8年研究之後,基於所有實驗結果表明,瘙癢病致病因子用滅活核酸的方法不能明顯降低致病性,但蛋白質變性劑卻能使致病力消失,因而提出該致病因子確實不含核酸,而是蛋白質,相應疾病為朊病毒病。所以說,思維的結果並不一定是正確的。
四、該定義沒有指出思維的本質是什麽。
在這裏對思維的概念重新下個定義
從廣義上講,思維是指主體能動地,連續性地獲取各種環境信息,由特定的組織或組織體係對獲得的環境信息和之前的運算結果信息進行一係列的運算,得出應對環境變化的方案的運動,在這裏,運算包括轉形、傳遞、提取、存儲、刪除、對比、排列、組合等多種最簡單、最基本的操作。
廣義思維具有如下特點:
一、思維的本質是思維主體的一種運動。從物理學的研究結果可知,思維的主體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單位構成的,分子和原子又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等基本微粒構成,而這些基本微粒衹能處於物理運動狀態之中。在分子角度上,思維運動可以被分解為分子和原子的物理運動和化學反應。
二、思維運動的過程是一個消耗能量的過程。組成思維運動的物理運動和化學反應都需要消耗能量。生物體的思維運動一般需要消耗生物體的化學能;非生物的思維運動一般需要消耗電能。
三、思維運動可以被分解為許多個最簡單、最基本的運算。既然思維的本質是運動,那麽它當然可以被分解。生物體的思維運動可以被分解成許多個可以被蛋白質和核酸等生命物質控製和操作的最簡單、最基本的運算;非生物的思維可以被分解為許多最簡單、最基本的物理運算。
四、思維運動是一種持續性的過程,是對新獲得的環境信息和之前的運算結果信息的綜合運算,即思維運動的過程是一個信息積纍的過程,過去思維運動的結果會對現在和將來的思維運動産生影響。
五、思維運動的過程和結果不一定被思維主體所意識。一些思維運動的過程和結果可以被思維主體所直接意識,另一些思維運動可以被思維主體所間接意識,其餘思維運動則無法被思維主體所意識。就像光綫一樣,人們衹能看見其中的一部分(可見光),其餘部分(紅外綫和紫外綫)肉眼是無法直接看見的。
六、思維運動不一定能被思維主體支配和控製。其中一部分思維運動受思維主體意志的支配和控製,另一部分思維運動不受思維主體意志的支配和控製。
七、思維運動因思維主體的思維組織體係的發達程度不同而有低等思維和高等思維之分。低等生物的思維組織體係較低等,具有低等的思維;高等生物的思維組織體係較發達,具有高等發達的思維。
八、思維現象普遍存在於生物界。思維運動是幾乎所有生物共有的一種本能,而不是人類或動物的特能。生物的應激性正是其思維的表現。生物普遍存在着應激性,由此可知,思維現象普遍存在於生物界。
九、進行思維運動的組織主要是丘腦和大腦皮質。大腦皮質的不同腦葉、功能區與丘腦的相應核團分別構成功能相對獨立的功能係統,每個功能係統分別産出樣本點亮丘覺進入意識,各個意識之間相互作用形成思維。
廣義思維的分類
在這裏,把思維主體可以直接意識到的思維稱為意識思維;把思維主體不能直接意識,但可以間接意識的思維稱為潛意識思維;把思維主體無法意識到的思維稱為無意識思維。把思維主體意志可以支配和控製的思維稱為主動性思維;把思維主體無法支配和控製的思維稱為被動性思維。
實際上,主動性思維和意識思維是同一種思維,被動性思維包含了潛意識思維和無意識思維。人類的意識思維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狹義思維,意識思維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思考問題的過程。人類的潛意識思維是靈感、夢、幻覺等的來源,潛意識思維可以通過這些客觀存在的現象間接地意識到它的存在。此外,人的感情、性格、興趣、習慣、心情、心理素質、某些技能等都受到潛意識思維的影響。
無意識思維。無意識思維,也就是主體無法意識到,但又客觀存在的那種思維運動。生物體的無意識思維指導着生物體自身的生理,生長發育,創傷修補,疾病抵抗,繁殖和變異等。
生物的無意識思維先於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出現,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正是無意識思維進化和發展的結果。
生命的許多現象可以表明無意識思維是存在。例如,人類受到驚嚇時會出汗,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恐懼是人可以意識到的,但是出汗不受人的意識思維控製,也不受人的潛意識思維控製,這也是客觀事實,所以,它衹能受無意識思維控製。或許有人會說,人類受到驚嚇時會出汗這是一種生理反應,然而,生理反應本身就是無意識思維的一種表現。
無意識思維與生物變異的關係
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亞裏士多德就認為,“那些産生出來而且由自然産生出來的東西裏,是有那種目的的活動存在的。”他所說的目的,不是指神或上帝的目的,因為他所說東西是由自然産生出來的,實際上就是由生物通過變異和繁殖産生出來的。因此,亞裏士多德的觀點是唯物的,也是客觀的,衹不過因時代所限,他沒能指出其中的原因。然而,人們將亞裏士多德所說的目的誤認為是神或上帝的目的。因此,將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誤認為是唯心論者。由此可知,人類很早就認識到了生物的進化是帶有某種目的的,即生物的變異是有目的,有方向的。
1809年,法國著名科學家拉馬剋發表了《動物學的哲學》,其主要觀點包括:1、生物進化的主要原因:對低級生物(植物及無脊椎動物),是由於對環境緩慢變化而無意識的生理反應所引起的;對脊椎動物,進化則受到內在意志或欲望及器官使用程度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器官使用法則”或“用進廢退”法則,一種構造的使用使它得到加強,反之就會受到削弱,直到消失,例如生活在洞穴中的魚類其眼睛的退化。2、獲得性遺傳:後天所獲得的進步性狀可以遺傳下去,例如鐵匠的強壯肌肉會遺傳給他的後代。
拉馬剋所說的植物及無脊椎動物的無意識的生理反應正是植物及無脊椎動物自身的無意識思維的表現,衹不過拉馬剋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實際上,不僅植物及無脊椎動物存在着無意識思維現象,而且其他生物普遍存在着無意識思維現象。“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正是生物變異受自身無意識思維指導的表現。
雖然“用進廢退”法則和獲得性遺傳原理不被現代科學的主流所接受,但是實際上人們又在許多地方使用這種觀點。例如,威利斯頓在解釋鳥類飛行的地棲疾走起源說中所用的原理正是“用進廢退”法則和獲得性遺傳;並且,馬什在解釋鳥類飛行的樹棲攀援起源說中所用的原理也是“用進廢退”法則和獲得性遺傳。解釋鳥類飛行起源的兩種學說都使用了這個原理,現代科學界基本上不是支持第一種學說,就是支持第二種學說。然而他們並沒有發現,自己提出或支持的東西與現代科學主流所承認的生物變異隨機學說是完全對立的!另一方面,如果不用“用進廢退”法則和獲得性遺傳原理,鳥類的飛行起源該如何解釋?
許多事實表明生物的變異是受自身無意識思維的指導,具有目的和方向性,例如:
一、長頸鹿的長脖子和長腿,老虎鋒利的牙齒和爪子,大象長而靈活的鼻子,蒼蠅帶毛刺的腿,仙人掌和松樹針一樣的葉子等等。
二、傢畜的祖先由於受到人類的馴養,為了適應改變了的生存環境,其中一些個體受自身無意識思維的指導而改變自身基因,逐漸進化為傢畜。傢畜馴化所用的時間太短,無法用生物變異隨機學說來解釋。再說,用生物變異隨機學說來解釋生物的進化本身就非常牽強,而且根本無法解釋生物進化過程中的質變,比如眼睛的起源。
三、生物進化過程中的質變,例如,光合作用的起源、呼吸作用的起源、血液循環的起源、性的起源、動植物各大器官的起源、羊膜卵的起源、昆蟲和鳥類以及蝙蝠和翼竜飛行的起源等等。這些質變衹能說明生物的變異是有目的和方向的。
四、人類的進化,體毛的消失正是因為人類學會穿衣服;尾巴的消失正是因為人類不再需要它;大腦的發達正是因為人類經常思考問題;發音器官的發達正是因為人類經常用聲音來交流,此外,直立行走、手的發達、無發情期等都是同樣道理。
五、現代人類的先天性近視,蛇類四足的退化,熱帶人類的黑皮膚,寒帶人類的白皮膚,
生活在洞穴中的魚類其眼睛的退化,鴨和鵝適於遊泳的羽毛和爪子,螞蟻發達的嗅覺器官等都表明存在着“用進廢退”法則和獲得性遺傳原理。
六、現代仿生學的研究表明,生物體的一些功能是驚人的,生物體所利用的科學原理甚至是人類所不及的。這衹能表明生物的變異是有目的和方向的,而且生物的無意識思維可以是高度發達的。
更重要的是,用有目的和方向的變異可以解釋生物進化中的一切現象,而用生物變異隨機學說衹能很牽強地解釋生物進化中的少數現象。
綜上所述,生物的變異可以是受自身無意識思維指導的有目的和方向的智慧變異,也可以是隨機變異;生物的進化通過自身的無意識思維和自然選擇的共同作用而受環境變化的影響。
無意識思維進化論。無意識思維進化論指出:
一、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通過進化而來。進化在生物的結構上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生物的功能上是一個從弱小到強大的過程,在生物的種類上是一個從少數到多數的過程。生物的多樣化主要是因為環境的多樣性和環境的多變性。
二、生物進化開始於生命的誕生。
三、生物進化包括微進化和宏進化兩個方面。微進化指生命物質在種類、功能和結合方式上的發展和變化,主要包括:生命物質在種類上的增加,生命物質在功能上的增強,細胞在結構上的發展和變化、細胞的分化和遺傳機製的起源和發展變化等。宏進化指細胞在組織方式上的發展和變化,主要包括:生物體各種器官的起源和發展變化,生物體各種係統的形成和發展變化,生物種類的分化和發展變化,性的起源和發展變化等。生物的微進化先於宏進化開始,之後微進化和宏進化並存,進化的前期以微進化為主,後期以宏進化為主。
四、生物進化的起因是生物的變異,變異可以是受生物自身無意識思維指導的有目的和方向的智慧變異,也可以是隨機變異;生物的進化通過自身的無意識思維和自然選擇的共同作用而受環境變化的影響。
五、生物進化在表型變化上有量變和質變兩種形式。
六、生物進化的過程因生物體結構的變化而産生了多個階段,進化在不同的階段遵守不同的進化法則。生物的進化大致以性的開始為標志而分為兩個大的階段。
七、生物進化的進程受環境變化的影響,是一個漸變和聚變交替出現的過程。
八、生物進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
總述(來源:思維 南豐公益書院 ) |
|
概括性:
思維的概括性是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繫,把有相同性質的事物抽取出來,對其加以概括,並得出認識。如5衹老虎,3衹山羊,7衹猴子,2衹貓。這就是一個根據事物的共性使用數量來概括事物的例子。
間接性:思維的間接性是通過其它表徵來推斷事物的能力,例如,警察在罪犯的犯罪現場,通過尋找一些罪犯在現場留下的痕跡,就可以在腦中推斷出罪犯在現場作案時的場景。醫生在給患者看病是,通過病人描述-{}-狀以及通過一些化驗就可以得知病人的病情以及感染的何種病毒。思維的這種能力,把本無直接關係的現象聯繫在一起,使得人們不必去直接的接觸某些信息,通過這些規律,便可以成功的揭露出這些事物的本質。
超出感性的認識:以上兩種屬性賦予思維的能力,已經使得思維超出了感性的認識範圍。例如在科學研究中,人類是不能通過感覺來直接理解的。如人類是不能通過感覺來直接理解原子核的變化的。但人類可以通過尋找其活動的規律,並對相同的規律加以概括,便可以間接的去理解它。
超出現實:思維可以通過歸納與概括掌握現實中事物的規律,還可以在以有的事物上,通過想象,建立全新的、不存在的事物。例如,發明傢可以通過已經存在的物品,通過新的想象,對其加以改進,從而發明出新的物品。其能否成功關鍵取决於思維的的推斷是否與現實相符。其實,這也正是人類創造能力和創作能力的來源。 |
|
思維是整個腦的功能,特別是大腦皮層的功能。大腦皮層額葉負責編製行為的程序,調節和控製人們的行為和心理過程,同時,還要將行為的結果與最初的目的進行對照,以保證活動的完成。大腦半球左側顳葉和頂-枕葉與思維也有密切的關係;近年來研究還發現大腦右半球在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
|
(一)根據思維所要解决的問題的內容可分為:動作思 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
(二)依據思維活動的方向和思維成果的特點:集中 (輻合 )思維和發散思維 。
(三)根據思維的新穎性、獨創性:常規思維和創造思維
(四)根據思維是否遵循嚴密的邏輯規律:直覺思維和分 析思維 。
(五)依據思維是根據日常生活經驗還是科學概念:經驗 思維和理論思維 。
參考文獻
Gleitan H.,psycholgy,ch.9 norton & company,1981.
Zimbardo p.,psycholgy and life,chapter10,illinois:scott,forse-man and company,1985年。
剋雷奇等著,周先庚等譯(心理學綱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
思維:完整的思維過程應當是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原詞條中缺了比較的過程。比較,就是在頭腦中把事物加以對比,確定它們的相同點的過程。比如,把蘋果和梨進行比較,會發現它們都有着水果的特性,但在形狀,味道等方面又各不相同。
思維:有思維的三種主要形式。主要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概念是人腦對事物的一般特徵和本質特徵的反映。判斷是對事物之間關係的反映。推理是從一個判斷或幾個已知判斷中推陳出新出新的判斷。三者是密切相關的其中概念是基礎,是思維的“細胞”。
思維:有思維品質。思維品質是指人們在思維過程中所表現 出來 的各自不同的特點,如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和批判性等。敏捷性是敏銳速度。靈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靈活程度。深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深度。獨創性是指思維活動的創造精神,也就是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是指思維活動中分析和批判的深度。
思維的認知加工方式
1、分析與綜合
分析與綜合是思維活動最基本的認知加工方式,其它的思維加工方式都是由分析與綜合派生出來的。分析就是將事物的心理表徵進行分解,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結構要素、屬性和特徵。
2、比較
比較就是將各種事物的心理表徵進行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異或相同的關係。
3、抽象與概括
抽象與概括是更高級的分析與綜合活動。抽象就是將事物的本質屬性抽取出來,捨棄事物的非本質屬性。
例如對各種鐘、表的抽象就是,將“能計時”這個本質屬性抽取出來,而捨棄大小、形狀等非本質的屬性。
概括:是將抽取出來的本質屬性綜合起來,並推廣到同類事物中去。
例如把“由三條綫段組成的封閉圖形”叫做三角形,一個圖形無論大小、形狀、位置如何,衹要它具有“由三條綫段組成”和“封閉圖形”這兩個特徵,就是三角形。
思維的定義: ①與“感性認識”相對。指理性認識,即思想;或指理性認識的過程,即思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通常指邏輯思維。 ②與“存在”相對。指意識、精神。
4、具體化與係統化
(1.)具體化就是把抽象、概括的知識用於個別的、具體的場合。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習材料進行分類、編寫提綱、列圖表等,都是係統化的工作,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明確、清晰和完整。
(2.)係統化就是把本質屬性相同的東西,分成一定的類別並歸納到一定的類別係統中去的過程。
在教學或實際工作中,應用一般原理來解决具體問題,就是具體化的表現,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得到深化和發展。 |
|
間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維的基本特徵。
間接性是以已有的知識經驗與其他事物為媒介,通過迂回麯折的認識路綫,瞭解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思維過程。例如,人們想瞭解明天的氣象情況,就要觀測今天的氣象特徵。“螞蟻搬傢蛇過道,老牛大叫雨就到”的民間諺語說明了動物的表現與未來的氣象有關。民間通過觀察動物的表現瞭解氣象,現代氣象科學則通過衛星雲圖和儀器檢測等科學方法預測未來的天氣情況,這就是一個間接的認識過程。其他如醫生通過各種檢測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人類學家根據古生物化石遺跡推斷人類的過去等等,也都是間接的認識過程。
概括性是把一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的特徵加以集中的思維過程。同類事物是有共性的,歸納共性就是概括。例如,愛滋病的傳播途徑有三: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這是從許多愛滋病患者的得病過程中概括出來的規律性認識。一切公式、定律等規律性的認識,都是對共性的概括。
間接概括的認識是一種復雜的腦力操作,衹有人的大腦纔具有這種功能。它是人的心理和動物心理的根本區別,間接概括的認識使人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具體個別事物中找到共性和規律,通過思考過去、分析現狀、規劃未來,從而作出理性的决策,是人類創造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心理功能,也是人類智慧的核心。 |
|
Materialism
物質、能量與信息是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人們已經很深入地瞭解了物質與能量,而對信息的認識纔剛起步。那麽,信息是什麽?它又是以何種方式存在的?它有着怎樣的作用?以下是我的猜想,希望對人類進一步認識世界有一定幫助。
一、信息的定義
非世界三要素的信息定義:信息是事物及其屬性標識的集合。不含世界三要素的鄧宇們的信息定義.
含三要素的信息定義:
1.信息是確定性的增加----逆Shannon信息定義;
2.信息就是信息,信息是物質、能量、信息及其屬性的標示----Wiener信息定義的逆.
信息(information)是客觀事物狀態和運動特徵的一種普遍形式,客觀世界中大量地存在、産生和傳遞着以這些方式表示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信息。然而,這衹是對於我們所生活的三維空間而言的,信息還有更深藏的本質。那麽,難道信息還存在於四維空間(這裏所說的四維空間不包括時間,而是空間的四維狀態)中嗎?是的,但要明確一點,信息衹存在於四維空間,三維空間中的信息衹是四維空間中真實信息的影子。信息大量存在於四維空間中,其本質是在四維空間中存在的一種信息子(informer,假想的存在於四維空間的組成信息的基本單位)的規則排布。
信息是事件(corritor)發生的根本原因,這將在第三節中細作分析。
二、信息的性質
信息有以下性質:客觀性、廣泛性、完整性、專一性。首先,信息是客觀存在的,它不是由意志所决定的,但它與人類思想有着必然聯繫(第四節將具體分析)。同時,信息又是廣泛存在的,四維空間被大量信息子所充斥。信息的一個重要性質是完整性,每個信息子不能决定任何事件,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信息子規則排布為完整的信息,其釋放的能量纔足以使確定事件發生。信息還有專一性,每個信息决定一個確定事件,但相似事件的信息也有相似之處,其原因的解釋需要信息子種類與排布密碼理論的進一步發現。
三、信息論機製
在平常狀態下,信息子雜亂無章地分佈於四維空間中。當三維空間中的分子摩擦碰撞時,其中的能量逃逸到四維空間中,啓動了信息子的規則排布,排布好的信息子又將能量釋放出來,進入三維空間,引起其他分子的摩擦碰撞,如此循環下去。如果被引起摩擦碰撞的分子恰好是决子(decider,决定事件的因子,如引起神經衝動的鈉鉀離子、引起雷電的電荷),並且有一定物質的量的决子被引起摩擦碰撞時,事件發生。當然,不同分子摩擦碰撞産生的能量不同,其引起的信息子的排布形式的種類也不同,因而决定的事件也不同。
然而,在宇宙爆炸前衹有信息存在,一個决定因素(現在還不瞭解這個因素是什麽)導致了信息子的偶然規則排布,一部分信息子轉化為能量(信息子轉化為能量是有一定條件的,這衹有在宇宙爆炸前或初期才能實現),能量再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物質,並繼續轉移轉化,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宇宙。因此,信息子的有序排布是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物質摩擦碰撞是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而能量的傳遞是事件發生的必要條件。
四、信息論假說的實例
1、思想與記憶:思想是我們一直捉摸不透的東西,而按照信息論假說來講,思想其實就是一種信息。大腦中的某些特定分子摩擦碰撞,引起了某些信息子的規則排布,在三維空間中的表現就是産生電流,引起腦細胞的活動,這便是思想的本質,當然,不同信息表現出不同思想。然而,這不等於我們的思想是早已限定好了的嗎?其實就是這樣。衹不過我們腦中分子數量是龐大的,其能引起信息子的排布形式的種類是極其多的,我們現在的思想不過也衹開發了很少一部分。現實中我們所謂的思想還要有另一個因素,那就是需要通過一個完整復雜的調節機製將其表達出來,這個調節機製對於人類來說便是神經係統,因此衹有我們能將復雜的思想表達出來。記憶是思想的特化,是信息引起摩擦碰撞的分子恰好是以前産生思想的分子(記憶的决子)時,以前的思想便會再次通過特定信息子的規則排布表達出來。這樣看來,我們的思想是連續的,前一刻的思想直接决定了後一刻的思想,衹是我們並沒發覺也沒有手段去發現罷了。
2、生命現象:人的生老病死也可以通過信息論假說來解釋。人生病其實是不融合分子(細菌或病毒)與體內分子摩擦引起的信息。成長其實是各種各樣的外界分子(如鈣離子)進入人體內與體內分子摩擦引起的信息。衰老與死亡是細胞內分子摩擦引起的信息,其宏觀表現為細胞的衰老與凋亡,進而影響人。
3、預感與巧合:預感是思想的一種極特殊的形式,當腦中某些分子摩擦引起信息子排布後,信息並未釋放全部能量,而是衹將其中一部分能量先釋放出來,引起預感决子的摩擦,剩下的能量則在另外的時刻釋放出來,並由於與前一部分能量同源,恰好引起事件决子的摩擦,從而印證了預感。巧合也是一種極特殊的現象,其本質是信息釋放的能量分為兩半進入到三維空間中的不同地點,引發相同分子的摩擦,從而引起不同地點相同事情的發生,這一般出現在同卵雙胞胎身上,因為其基因的相似性决定了其相同分子摩擦的幾率較大。
4、夢與不實印象(untrue impressions):夢是在無意識情況下産生的思想,其本質也是信息。我們平時會産生不實印象,看到某情景感覺以前似乎發生過,可是以前卻並沒有發生,其實這是因為腦內分子摩擦引起信息,而信息並沒有將能量馬上釋放出來,而是暫時儲存起來,當另一時刻又有同樣的分子摩擦時,其能量被激活,雙倍能量釋放出來,其中一半能量使我們思想,另一半能量使我們産生印象,這便是不實印象的本質。
5、化學反應:一切化學反應的本質都是信息。幾種分子摩擦引起特定信息,又引起其他分子摩擦,在摩擦中化學鍵斷裂與形成,完成化學反應。
6、命運與靈魂:古人相信命運,可能是冥冥之中感到在另一空間中我們是早已被安排好的個體,於是出現了人類對靈魂、神的遐想。
五、信息論假說的意義
信息論假說將物質與思想相統一,它是唯物主義發展所必經的一步,它用唯物的觀點解釋了人類一直無法弄清的問題。它自身衹是一個假說,需要人類長時間去探索與證明,它自身也存在缺陷,需要人類的不斷發現。也許它本來就是個錯誤,但它是人類成長的見證,是人類偉大的精神財富。
用信息論假說的觀點看問題,可以使人類認識到一個全新的世界,並有助於探索世界更深的本質。它給人類提供了一個豐富的經驗,是人類跳出固有思想看問題的典範。總之,不管它是否正確,它都是人類的不朽之作。
★思維的更準確概念
思維是指高等動物及人類對事物反映和認識的能力。
思維衹有在人們反映及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才能加以理解和認識。
思維對於人類來說有兩種形式,(抽象)形式邏輯和(具體)辯證邏輯。
思維的哲學定義
思維是主體的行為,是思維意識的表現形式。
思維是主體發現客體對自己有所影響後,為了獲得處置客體的意識,做好消除客體影響的準備工作,思維組織在生存意識的主導和思維意識的指揮下,對感知組織獲得的知識進行分析處理的行為。
主體是有生命的物體,是行為的主導者和實行者。生物主體具有行為的需要和能力,行為是生物主體的日常生活方式。
生命是生物的生長、變化、繁殖、代謝、進化、應激、運動、行為、特徵、結構所表現出來的生存意識。生命或生存意識是生物主體的本質、內在規定和組成部分,是生物主體的生長、發育、繁殖、代謝、進化、運動和行為遵循的普遍規律。
客體是同主體處在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之中的事物、現象、環境、矛盾和問題,是主體行為産生的原因和涉及的對象。客體對於主體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思維意識是主體意識的具體形式,是思維的本質、內在規定和組成部分,是思維行為的指揮者和領導者。思維意識是生物主體的生存意識同感知組織獲得的知識經過思維融合産生的結果。
主體意識是主體發現客體對自己有所影響後,神經指揮中樞産生和發出的指揮主體進行活動,以消除客體對自己的影響、實現生存和發展目標的意嚮、意念、方法、方案和命令。主體意識不僅包含着主體先天具有的生存意識,而且還包含着主體後天獲得的知識。主體意識是生存意識同知識經過思維融合的結果。
行為一般是主體意識的表現形式。
思維是主體意識的具體形式——思維意識的表現形式。
思維是我們從主體的日常行為中分解出來的,具有自身特殊規定的行為。它不僅是主體生存意識主導下的行為,而且是主體思維意識指揮下發生、發展和結束的行為,是生存意識和思維意識的共同表現形式。思維是思維命令的執行,是思維意嚮的實現,是思維方案的落實,是生存意識和思維意識在現實生活中的自然展現
對於人類和其他高級動物來說,思維是思維組織在生存意識的主導和思維意識的指揮下,按照預定的目的、意嚮和方案,對感知組織過去和現在獲得的全部知識進行綜合分析處理、尋求和獲取通過主體的行為消除客體對自己的現實作用和影響,實現主體生存和發展目標所需要的道路、方法和方案的過程。
對於低等生物、低等動植物和昆蟲來說,思維是生物主體的準思維組織或思維組織在生存意識的主導下,根據自己的生存需要和能力,對作用、影響和刺激自己的客體,進行生化、物理的作用和反應以實現自身生存發展目標的過程。
思維可分為潛意識思維和有意識思維兩種類型:
潛意識思維是主體不知覺的有思維意識指揮的思維方式。 潛意識思維也被稱為無意識思維、被動性思維,它是各種生物普遍具有的原始思維方式,是生物的思維組織或準思維組織中發生和進行的生化變化和反應,它不但遵循生物主體具有的生存意識規律,而且還遵循我們已知和未知的物理學、化學和光學的規律。
潛意識思維是生物主體發現客體對自己有所影響後,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思維組織或準思維組織作出的應激反應和變化,是思維組織或準思維組織對感知組織獲得的信息知識自動快速進行分析和處理。潛意識思維是思維意識的表現形式之一。
事物、現象、環境、矛盾和問題對生物主體的刺激和影響,是潛意識思維發生的外部原因。主體生來具有的生存意識和自然意識是潛意識思維發生的內部原因,當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和影響激活主體具有的生存意識後,主體消除客體影響的目的立刻就會被確立,於是有潛在思維意識指揮的,有生存意識主導的潛意識思維發生了。
潛意識思維的結果是主體的思維組織或準思維組織中産生了指揮主體發生某種變化和運動的主體意識。
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代謝、進化、分泌、自愈、趨光、行為都是在潛意識思維産生的主體意識的指揮下發生和進行的行為,潛意識被動思維是生物進化的秘密所在。具有生命和生存意識的生物主體,如果沒有受到並發現來自客體的刺激、作用和影響,自身生來具有的生存意識就不會被激活,指揮自身有意識思維發生和發展的思維意識就不會被産生出來,生物主體就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各種變化和運動。
例如,保存在特殊環境和條件下的植物種子 ,因為感受不到客體對它的作用和影響,所以會長期處於休眠狀態,雖然它具有生命和生存意識,但是卻表現不出來任何生命的活力。
對於人類和高級動物來說,潛意識思維除了産生指揮他們的有關組織和器官進行有規律運動的命令外,還産生了指揮他們的思維組織對感知組織獲得的信息知識進行分析處理,以做好處置客體準備工作的思維意識。
人類和其他高級動物,經過了長期的潛意識思維,逐步提高了自己分析處理感知組織提供的信息知識的能力,升級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它們不僅能進行原始低級的潛意識被動思維,而且還能進行在思維意識指揮下的有目的的主動性思維。
有意識思維是主體知覺的有思維意識指揮的思維方式。有意識思維也被稱為主動性思維,它也是思維意識的表現形式之一。
指揮主體的思維組織主動對感知組織獲得的信息知識進行分析處理以實現思維目的思維意識,是主體發現客體對自己的影響後,思維組織經過潛意識思維和有意識思維産生出來的,指揮主體思維組織正確高效地進行活動實現思維目的的意嚮、方法和方案。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和問題時總要想一想,然後纔着手去解决,我們常說“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遇事三思而後行”。想一想、皺眉頭、三思、是我們實行處置矛盾和問題前必定進行的思維行為,必須進行的前期準備工作。
有意識思維是人類和其他高級動物具有的思維方式之一。據觀察和瞭解,有意識思維在人的全部思維行為中占有的比率大約是百分之十,潛意識思維占有的比率大約是百分之九十。心髒的挑動、肺髒的呼吸、胃腸的蠕動、腺體的分泌都是在潛意識思維産生的指揮命令下進行的。例如,當我們突然遇到驚嚇,心跳和呼吸會發生不由自主地變化。
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和影響是有意識思維發生的外部原因,主體生來具有的生存意識和潛意識思維和有意識思維産生的思維意識是有意識思維發生的內部原因,當有意識思維的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結合後,有思維意識指揮的有意識思維便開始了。
有意識思維是主體生産意識産品的生産活動。
有意識思維是主體以生存意識為主導、以思維意識為指揮,以感知組織獲得的知識為原材料,以邏輯分析和邏輯推理為生産手段,生産指揮主體如何處置客體的意識産品的生産活動。
知識原材料同思維生産出的意識産品有着直接的關係。知識原材料的數量和品質,决定着意識産品的的質量和性能。
受知識原材料的限製和製約,有意識思維通過對感知組織獲得的知識進行分析處理所生産出來的意識産品可劃分為三種類型:思維意識;認識意識和實踐意識。
思維意識是思維組織經過潛意識思維和有意識思維産生的,指揮思維組織對感知組織獲得的知識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處理,以獲得處置客體的意識,為主體進一步實施處置客體的行為做好準備工作的意嚮、方案、方法和命令。
認識意識是在感知組織提供給思維組織的知識原材料不能使思維組織判明客體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不能使思維組織通過對感知組織獲得的全部知識的分析處理,發現正確處置客體的行為意識時,思維組織根據生存意識的主導和思維意識的指揮生産出來的,指揮主體的感知組織主動收集和獲取更多的客體知識,以滿足思維組織生産意識需要的命令、意嚮、方法和方案。
實踐意識是在感知組織提供給思維組織的知識原材料足夠滿足思維組織判明客體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足夠讓思維組織經過對已有知識原材料的分析處理,發現處置客體的正確有效的意嚮和方案時,思維組織經過思維生産出來的,指揮主體的肌肉組織和運動器官進行活動,改造事物、變化環境、解决主體遇到的生存矛盾和問題的命令、意嚮、和方案。
受知識原材料的限製和製約,思維通過對感知組織獲得的知識原材料的分析處理生産出來的意識産品,有一部分能夠指揮主體通過自身的行為實現預定的目的,有一部分不能夠通過指揮主體通過自身行為實現預定目的。 根據意識産品能否指揮主體行為取得預期目的標準,思維所生産的意識産品可以劃分為兩大類:正確意識和錯誤意識。
正確意識是以正確知識為原材料經過思維分析處理生産出來的意識産品,是對主體具有正面意義和價值的、能夠指揮主體通過自身行為實現預期目的滿足主體需要的意識、意嚮、方案和命令。
錯誤意識是以錯誤知識原材料經過思維分析處理生産出來的意識産品,是對主體生存具有負面意義和價值的、不能夠指揮主體通過自身行為實現滿足主體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目的、意嚮、方法、方案和命令。例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為了全面和深刻地認識思維,我麽把主體的日常行為分解為思維、認識和實踐三種相互區別各有特點的類型,這對我們瞭解和認識主體的思維行為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我們時刻不能忘記,思維、認識和實踐是統一的整體,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前後相繼交叉進行的同一個行為。他們既有不同的特點,又有完全相同之處。
思維是思維意識的表現形式;認識是認識意識的表現形式;實踐是實踐意識的表現形式;思維、認識和實踐都是主體意識的表現形式,是主體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行為,是主體的日常生活方式。
思維的直接目的是獲得意識;認識的直接目的是獲得知識;實踐的直接目的是獲得生活條件;思維、認識和實踐的最終目的都是滿足主體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實現生存和發展的目標。
思維的主體是思維組織;認識的主體是感知組織;實踐的主體是肌肉組織;思維、認識和實踐都需要生物主體的每一個組織相互配合,是生物主體全部組織和器官的共同行為。
思維是加工和生産;認識是收集和索取;實踐是付出和貢獻;思維、認識和實踐都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雙嚮互動不可缺少的環節,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
|
男,生於1943年,中國廣東
長於澳門,其父為鋼琴傢,自小習琴,曾任鋼琴教師及開個人演奏會。後考得西班牙奬學金,遠赴馬德裏攻讀鋼琴演奏及電影,四年後再到意大利羅馬深造電影藝術,熱愛新浪潮電影,最欣賞布努艾爾。留意十年間曾加入當地電影圈,除拍戲及編劇外,更當過副導演。回港回曾與名模許珊合演電影《晨星》,但因公司內部問題上映無期,遂决定投身大機構,1974年加入邵氏電影公司,首作是桂治洪的《鬼眼》(1974),一炮而紅,典型了冷峻小生的形象,其後出演《香港奇案》(1976),知名度更上一層,加上知識淵博,通曉幾國語言,十分受追捧。可惜後期因應市場需要,出演了不少情欲片,如《紅樓春夢》(1977)、《淫獸》(1978)等。
參演電影作品:
1974年《香港73》
1974年《鬼眼》飾 史仲傑
1975年《古之色狼》
1975年《情鎖》
1975年《妙妙女郎》
1975年《橫衝直撞》
1975年《晨星》
1976年《毒後秘史》
1976年《香港奇案》
1977年《紅樓春夢》飾 賈蓉
1977年《應召名册》
1977年《俏探女嬌娃》
1977年《天竜八部》飾 段正淳
1977年《異鄉夢》
1978年《淫獸》
1978年《扮豬食老虎》
1978年《色欲殺人王》
1979年《少林英雄榜》
1979年《小樓殘夢》
1979年《八萬罪人》
1979年《風水奇譚》
1979年《銷魂玉》飾 林坤全
1982年《薄荷咖啡》
1982年《水月十三刀》
1982年《荒漠人》 |
|
siwei
思維
thinking
由感覺和知覺所獲得的感性材料,經過分析與綜合、抽象和概括而形成概念,然後在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判斷與推理,從而使認識提高到理性階段的整個過程,思維主要通過語言與文字來表達。如這一過程不同環節發生病態變化,從而表現各種精神癥狀者,則謂之思維障礙,臨床上常見的有*聯想障礙和*妄想等。
|
|
- n.: thought, thinking, (line of) thought, pondering over
|
|
- n. pensée
|
|
思惟 |
|
創新 | 創意設計 | 創意産業 | 文化 | 科學 | 廣告 | 創意廣告 | 心理學 | 百科辭典 | 認識 | 哲學 | 主體 | 行為哲學 | 概念 | 薩特 | 測試 | 百科 | 調查 | 心理 | 教育 | 人文 | 判斷 | 推理 | 思維方式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