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地圖 |
|
|
郵編:076150 代碼:130728 區號:0313
拼音:Huái ān Xiàn
懷安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張傢口市西部,西與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總面積1706平方千米。總人口24萬人(2006年)。全縣轄4個鎮、7個鄉:柴溝堡鎮、左衛鎮、頭百戶鎮、懷安城鎮、渡口堡鄉、第六屯鄉、西灣堡鄉、西沙城鄉、太平莊鄉、王虎屯鄉、第三堡鄉。縣政府駐柴溝堡鎮。
地處洋河上遊。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7℃,年降水量400毫米。礦藏有鐵、磷、石墨、沸石、黃金等。京包鐵路、110國道過境。
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夷輿縣,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置懷安縣。相傳,懷安乃取“朝廷施仁政,百姓懷恩而安”之意。
1997年,懷安縣面積1692.5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4個鎮、7個鄉:柴溝堡鎮、左衛鎮、懷安城鎮、頭百戶鎮、西沙城鄉、渡口堡鄉、王虎屯鄉、太平莊鄉、第三堡鄉、第六屯鄉、西灣堡鄉。縣政府駐柴溝堡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24710人,其中:柴溝堡鎮70655人,左衛鎮33410人,頭百戶鎮14259人,懷安城鎮27775人,渡口堡鄉15968人,第六屯鄉9453人,西灣堡鄉8296人,西沙城鄉9665人,太平莊鄉9884人,王虎屯鄉12309人,第三堡鄉13036。
2002年底,懷安縣面積1706平方千米,人口24.57萬。轄4個鎮、7個鄉,10個社區、273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柴溝堡鎮。 |
|
| 河北省張傢口市懷安縣 |
|
| 懷安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居冀、晉、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全縣總面積1692.5平方公裏,總人口24.1萬。縣城地理位置優越,境內鐵路、公路縱橫,交通便利,郵電通訊捷達;物産豐富,具有獨特風味的農副産品倍受國內外青睞,"懷安三寶"享譽塞外;地下藴藏着26種礦産,凝灰岩、花崗岩、磁鐵礦、高嶺土、磚瓦粘土等儲量豐富;山水秀麗,靈官廟山群峰疊翠,虎臥寺古鬆挺拔,夏季時節,涼爽宜人,鳥語花香,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
|
| 懷安縣轄4個鎮、7個鄉:柴溝堡鎮、左衛鎮、頭百戶鎮、懷安城鎮、第三堡鄉、渡口堡鄉、第六屯鄉、西灣堡鄉、西沙城鄉、太平莊鄉、王虎屯鄉。 |
|
| 懷安物華天寶,境內地下礦藏豐富,名優土特産品繁多.現已發現各種礦點120多個,主要有鐵、墨玉花崗岩、白雲灰質岩、高齡土等26種礦産資源,開發前景廣阔。全縣以礦産資源開發為主的建材和化工企業已發展到226傢。懷安區位優越,交通便利,連接山西、內蒙古及中西部地區通往東部沿海地區的主要通道,投資環境理想。京包鐵路經縣城柴溝堡,境內設4個站點,境內公路幹綫縱橫交錯,110國道穿越縣經達銀川,張傢口至大同公路懷安段二級油路已成為晉煤外運的重要通道。郵電通訊事業篷勃發展,程控電話、光纜通訊並網全國。全縣有11萬伏變電站一座,35千伏變電站6座。 |
|
| 屬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日照時數2156小時,極端最高氣溫39.4℃,極端最低氣溫-28.1℃,年均氣溫7.5℃,有效積溫2335-3486℃,平均無霜期140天,年均降水量383.5毫米。 |
|
| 懷安近年來突出主導産業的深層次開發,農業産業化經營初具規模。先後被列為全國小流域綜合治理重點縣、國傢長城種子生産基地縣、河北省商品糧生産基地縣。全縣農業以特色求發展,先後形成玉米、馬鈴薯、熏肉製品和珍稀動物養殖四個竜頭産業。建立了以金紅果、杏扁、懷安李子為主的經濟林和以瘦肉型為主的養殖四大基地。工業經濟運行質量漸次提高。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五金、造紙為主的工業生産體係,“禾力”牌尿素容獲了俄羅斯國際博覽會金奬,繼獲得河北省“質量監督免檢産品”後,在1996年中國百傢知名企業産品介紹及其質量承諾活動中,獲得“中國名牌産品稱號”。熏肉製品廠産品已被載入“中國食品詞典”,1999年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中國食品骨幹企業”,縣啤酒廠和宣化啤酒廠聯營生産的“金鐘摟”牌啤酒為名牌産品。1999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産總值3.43億元.其中一、二、三産業增加值分別完成0.64億元、1.69億元、1.1億元。 |
|
| 懷安縣是典型的農業縣,全縣業已形成畜牧、蔬菜、馬鈴薯、林果為主的四個主導産業。全縣耕地面積64萬畝,土壤類型主要為粟褐土,PH值7.5—8.5,養分平均含量為有機質0.99%、全氮0.053%、速效磷4PPM、速效鉀107PPM,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馬鈴薯、蔬菜、玉米、𠔌黍、水稻、大豆、葵花等。 |
|
| “柴溝堡熏肉”是該縣具有300年歷史的名優特産品,享譽長城內外,曾被點為“清廷貢品”,該産品已被載入(中國食品詞典),多次被評為省優質産品。産品各項指標全部符合GB2727-94標準。企業年生産能力達到1萬噸,年銷售收入3495萬美元,利潤357.5萬美圓,同時可以帶動6.7萬養殖農戶。目前熏肉製品廠正面嚮國內外積極招商募股,尋求合作夥伴。 |
|
武士敏(1892年-1941年),武士敏字勉之,原國民革命軍第九十八軍軍長。1892年出生於河北懷安縣柴溝堡鎮。幼年讀私塾,1908年考入宣化中學堂,畢業後入天津北洋政法專門學校。他少有報國大志,憂國憂民,學生時代加入同盟會,開始投身於資産階級民主革命。1915年隨郭宗道一起參加護國討袁鬥爭。1918年赴陝西參加靖國軍,期間結識於右任、楊虎城等人。1924年受任聯絡馮玉祥等組織國民軍起義,起義成功後在保定組建國民軍第三軍騎兵一分隊,從此置身戎馬生涯,轉戰冀、魯、豫,與北洋軍閥多次搏戰。1925年出兵滄州,截斷津浦路,聯軍攻剋天津,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翌年,國民軍受挫,他與共産黨人南漢宸赴蘇聯考察。1927年回國應楊虎城之邀,先後任西北軍旅長、師長、潼關警備司令。“西安事變”時,他堅决支持張、楊義舉,反對蔣介石親日反共的政策,為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做出了貢獻。“七七”事變後,懷着抗日救國的决心,率部出陝西、過黃河、奔赴娘子關前綫阻擊日軍南進西犯,協同八路軍一二九師在正太路沿綫重創日軍,後與敵人周旋於太行、太嶽山區。1938年與東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統一協調作戰,在粉碎敵人“九路圍攻”、“八次包剿”的戰鬥中屢建奇功。尤其子洪口、天神山兩次伏擊戰,全體將士奮力拼殺大敗日軍一0九師團,使敵人聞風喪膽。之後他晉升為九十八軍軍長。1939年閻錫山背信棄義發動“十二月事變”掉轉槍口攻擊八路軍,而他始終與八路軍保持着友誼和合作。1941年5月,日軍集6萬兵力分路合擊中條山,國民黨軍隊20萬衆潰敗,唯將軍率部和八路軍配合機動作戰,頑強抗敵。9月29日將軍在東、西峪山地拒敵作戰,戰鬥極為慘烈,將軍親臨前沿指揮,不幸頭部中彈為國捐軀,時年49歲。武士敏將軍抗戰期間,馳騁沙場,歷經血戰,屢建奇功,成為威震中外的抗日名將。他的犧牲表現了我中華兒女誓死捍衛祖國的浩然正氣和民族精神。將軍犧牲後,延安《新華日報》發表了專題社論和悼念文章,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通令追認他為革命烈士,全區舉行追悼大會,並决定將將軍的犧牲地——沁水縣改為士敏縣。建國後,將軍的遺骨被重新安葬在“太行太嶽烈士陵園”,長治市建立了“武士敏紀念館”。1983年懷安縣委、政府重新修葺了“武士敏故居”,陳列將軍生前遺物,以資世人瞻仰紀念。
阮慕韓(1902年—1964年),原名阮銘琦,張傢口懷安縣柴溝堡鎮人。阮慕韓出生於柴溝堡鎮的一個大地主家庭,傢有良田3000多畝。他的祖父阮維熊支持康、梁變法,主張教育救國,辭掉官職,在家乡自費辦起兩所小學。阮慕韓8歲時即就讀於祖父所辦的小學,18歲考入通縣潞河中學,畢業後赴日本留學,攻讀法學專業。在留學期間,阮慕韓組織“社會主義科學學習會”,並與學友們讀馬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研討中國革命的前途。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阮慕韓毅然回國,擔任北京中法大學、北京法商學院和天津立法商學院的教授。這一年10月,阮慕韓加入了中國共産黨,走上了革命道路。他按照黨組織安排,利用教授的身份,做文化教育界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被人稱為“紅色教授”。阮慕韓還和楊秀峰、張友漁等人一起,通過辦刊物、搞活動,宣傳抗日救國,呼喚高級知識分子投入愛國抗日救亡運動。阮慕韓強烈的愛國心也深深感染着他任教的大學的廣大師生,不少學生在他的影響和指導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阮慕韓奉命離開北平,奔赴抗日戰爭的最前綫晉察冀邊區,曾任第二戰區戰地動員委員會委員兼晉綏遊擊軍政治部長、冀中軍區司令部秘書長。1940後任華北大學法政研究室主任、北方局通訊聯絡部長、晉察冀邊區參議會秘書主任等職,並參加了延安整風。
1945年,日本投降,阮慕韓回到闊別20多年的家乡,擔任察哈爾省高等人民法院院長,這期間,他的“還田於民”的義舉,轟動一時。1946年7月23日,阮慕韓在柴溝堡召開了主要由阮傢佃戶參加的群衆大會,宣佈將祖上留下的3200多畝土地還給農民,同時,還把傢中珍藏多年的1000多件皮毛、綢緞、布製衣服,幾百件農具,30000多斤糧食,兩大箱金銀手飾,一箱玉器全部交給當地農會,分給缺衣少食的貧睏農民。《晉察冀日報》為此專門發表社論《阮慕韓獻地》。
1949年9月,呼和浩特市和平解放,阮慕韓出任市長,在這一崗位上工作了13年,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面對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正確貫徹中國共産黨的路綫、方針、政策,團结和帶領各民族幹部和群衆,精心治理,破舊立新,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使邊陲城市呼和浩特迅速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出現了建市以來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1964年,阮慕韓因直腸癌被送到北京搶救.當他知道自己的病已經治不好時,硬是讓孩子們把他送回呼和浩特,他說:“我一定要聞着草香味死去!”當年4月,阮慕韓逝世。1986年,家乡懷安縣建立了阮慕韓紀念館。
康世恩(1915-1995),無産階級革命傢、我國工業戰綫傑出的領導人、新中國石油工業和化學工業卓越的開拓者之一、國務院原副總理、石油工業部部長。
康世恩同志1915年4月20日出生於河北懷安縣田傢莊。1935年在河北省立北平高中讀書時,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學生運動。1936年考入清華大學地質係學習,同年參加"民族解放先鋒隊",擔任清華大學學生救國會常委。193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擔任120師民運部工作員,山西朔縣戰地動員委員會主任,晉綏八分區專員。解放戰爭期間,他擔任晉縣綏雁門軍區政治部主任、一野三軍九師政治部主任等職,參加了保衛延安和榆林戰役、瓦子街戰役以及解放蘭州的戰鬥,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積極貢獻。
建國後他歷任玉門油礦軍事總代表,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長,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局長,石油工業部部長助理,副部長兼大慶油田會戰指揮部總指揮、華北石油勘探會指揮部指揮,石油工業部主要負責人、黨委書記,湖北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兼江漢石油會戰指揮部副指揮、燃料化學工業部主要負責人,石油化學工業部部長、黨的核心小組組長,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傢經濟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同時兼任國傢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國務院財經委員會委員、國傢能源委員會副主任、黨組第二書記,國務委員兼石油工業部部長等職務。他是中共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中顧委常委。他還擔任中國石油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
康世恩同志在長期領導石油工業的過程中,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按照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矛盾論》指導中國的石油勘探和油田開發。他善於把石油科學的一般原理和中國地質條件結合起來,解决實際問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石油地質、油田開發的理論和應用科學。他參與領導和組織指揮了剋拉瑪依、大慶等十大石油會戰和其他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對新中國石油工業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5年4月21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0歲。
阮崇武
拼音 Ruan Chongwu
年齡 74
性別 男
種族 漢族 留學國傢 俄國
出生 1933/5 最高學歷 大學本科
祖籍 河北懷安 入黨時間 1952/6
政黨 中國共産黨
父親:原石傢莊市長阮慕緯
1957 渖陽鑄造研究所技術員,副主任
1962 一機部上海材料研究所五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長
1969 下放五七幹校勞動
1971 上海市科技交流站組長
1977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臨時領導小組副組長,副秘書長
1978 駐聯邦德國大使館科技參贊
1983/3 1985/6 上海市委員會書記
1983/4 1985/12 上海市副市長(常務),上海市計畫委員會主任
1985/9 1997/9 中央委員
1985/9 1987/4 公安部部長
1985/11 1987/3 武警總部第一政治委員
1987/3 1989/7 國傢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1989/7 1993/1 勞動部部長
1993/1 1998/2 海南省委員會書記
1993/2 1998/2 海南省省長,海南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1993/7 1998/2 海南省委員會常務委員
1998/3 2003/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
起始日期 結束日期 學科類別 畢業學校
1951 自然科學 北京工業學院汽車係學習
1952 人文科學 北京俄語專科學校學習
1953 1957 自然科學 莫斯科汽車機械學院學習 |
|
夏朝及商期間屬夏王朝九州中之冀州,進入西周分屬於幽、並兩州,春秋時屬西周王朝分封之諸侯國——代國,戰國時期屬趙國之代郡地,秦統一六國後,懷安隸代郡之代縣(今蔚縣代王城)。
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於縣境南部舊懷安村北置夷輿縣,轄今縣境南川,屬幽州代郡,旋即廢。其地並入下洛縣(今涿鹿縣),屬幽州刺史部上𠔌郡。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在縣境西北部(今東洋河村西南)置馬城縣,轄今縣境西部與萬全縣西南部,為代郡東部都尉治所,屬並州刺史部。
東漢,仍屬上𠔌、代兩郡地。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為避匈奴,上𠔌、代郡吏民寄治於居庸關內,二十六年(50年)復還故地,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幽並二州入冀州,縣境為冀州地。三國和魏,屬幽州上𠔌郡。曹魏中後期,縣境東部之夷輿縣亦省廢,旋即又改置下洛縣。
西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分上𠔌郡置廣寧郡,縣境大部屬幽州代郡,東北部屬廣寧郡下洛縣地,馬城縣廢。
東晉,縣境被突厥、鮮卑占領。晉成帝鹹康四年(338年)被後趙石勒占領。晉穆帝永和六年(350年)被前燕慕容雋占領。晉廢帝司馬奕太和五年(370年)被前秦符堅占領。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被後燕慕容垂占領。太元二十一年(396年)被北魏拓拔珪占領。
南北朝,仍屬北魏地。今縣境西部屬恆州代郡,受北靈丘軍管轄;孝文帝(拓跋元宏)太和十年(486年),於今南忻屯置大寧郡,轄小寧(今萬全縣境)與大寧(今張傢口市區)二縣,本縣東部屬燕州大寧郡管轄。北魏滅亡後(534年)屬東魏,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武定四年(546年)燕州廢,分恆州東部置東燕州(治今昌平縣)轄大寧郡地。550年,屬北齊。後主(高緯)武平三年(572年)分東燕州地置北燕州(治今涿鹿)廢大寧郡,置長寧、永豐二郡,縣境屬永豐郡地。565年屬北周,577年改北燕州為燕州,縣境屬燕州。
隋,縣境屬涿郡懷戎縣(今涿鹿保岱),懷安此時為涿郡懷戎縣地。
唐,618年縣境為突厥所據,屬北燕州,630年突厥降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改北燕州為媯州,今縣境東部屬媯州懷戎縣地(今懷來)。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改媯州為媯川郡。唐王朝統治者取儒傢經典“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懷恩而安”之意,並以此為縣名。於穆宗長慶二年(822年),於今舊懷安村北置懷安縣,屬河北道新州(今涿鹿)。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新州改稱山北八軍之武定軍,懷安縣受武定軍管轄。
五代十國,後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年)改武定軍為威塞軍,廢懷安縣。後晉高祖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燕雲諸州給契丹,縣境全部入遼。南部,初屬奉聖州,後改屬西京路大同府。東北部屬西京路宣德州。
遼穆宗(耶律璟)應歷十三年(963年),分文德縣地置懷安縣(治今舊懷安)領戶3千,鄉兵6千,屬奉聖州。遼聖宗(耶律隆緒)開泰三年(1014年),於左衛西置德州,領威寧縣(與德州同治)與懷安縣,1044年改屬西京路大同府。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於大新鎮(今萬全縣宣平堡)置宣平縣,遼天祚帝保大二年(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金打敗契丹,將新州等地歸還宋,金太宗天會二年(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又歸金,縣境屬西京路大同府。金世宗大定七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省德州建置,縣境又分屬於宣德州(今宣化)和大同府。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懷安縣從宣德州割出,屬隆興府所轄。世祖中統三年(1262年)今縣境西部改屬中書省興和路,東部宣平縣仍屬上都路宣德州。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將宣平縣移治辛南莊(今左衛西十裏),屬中書省上都路順寧府,後改屬宣德府。西南部屬興和路。
明初隸屬京師(北京)興和府,後改屬山西大同府。洪武三年(1370年)縣境被韃靼占領,廢懷安縣。民移居庸關改置懷安守禦千戶所。洪武四年廢宣平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廢千戶所,置懷安衛,二十六年二月由舊懷安村移衛於今懷安城;先屬山西行都司,後改隸於北平都指揮使司。永樂十六年(1418年)革北平都指揮使司,隸屬京師。十七年保安右衛,由順聖川(今陽原)徙至西沙城。二十年(1422年)移治懷安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置萬全都指揮使司,轄懷安衛,萬全左衛,保安右衛等。是年六月,保安右衛改屬懷安衛。英宗正統二年(1437年)柴溝堡築堡,並設參將,屬萬全都指揮使司。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於柴溝堡置分守西路參將。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分西路為上西路與下西路,左衛屬上西路,柴溝堡、西陽河、懷安屬下西路。明崇禎八年(1635年)上下西路及懷安南界的南山路,又改屬分守道。
清世祖順治初,延用明製,仍屬直隸。順治八年(1651年)裁柴溝堡參將,懷安衛屬萬全都司。聖祖康熙四年(1665年)改隸山西。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西陽河、柴溝堡、左衛並入懷安,改懷安衛為懷安縣,屬直隸保定布政使司宣化府,柴溝堡設守備。世宗雍正十年(1732年)柴溝堡改設都司。
中華民國2年(1913年)裁直隸宣化府,懷安縣改屬口北道。民國18年(1929年)改道為省,直隸為河北省。察區升為察哈爾省,懷安縣屬之。民國30年3月(1941年4月1日),懷安、萬全合併,稱萬安縣,治柴溝堡鎮,稱萬安鎮。抗日戰爭時期,為中共冀察區第十三專區。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1月,察哈爾省恢復,懷安縣屬察南專區,懷安縣治懷安城。民國35年至民國36年解放戰爭期間,中共政權轉入地下,建有臨時聯合縣,縣境分屬天陽懷(天鎮、陽高、懷安)聯合縣、興天懷(興和、天鎮、懷安)聯合縣及宣涿懷(宣化、涿鹿、懷安)聯合縣。1948年聯合縣撤銷,恢復懷安縣製屬察南專區。1948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次解放縣境。新中國建立前後,北以洋河與萬全縣為界;東以古垛山與宣化縣為界;南以靈官廟山、虎窩山與山西天鎮縣為界。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1年縣政府由懷安城遷至柴溝堡。1952年11月15日察哈爾省撤銷,改屬河北省,懷安縣屬張傢口專區。1958年10月,懷安、萬全兩縣合併,縣治柴溝堡。1959年5月張傢口專區和張傢口市合併,懷安縣屬張傢口市。1961年12月25日懷安、萬全兩縣分製,懷安屬張傢口地區,1993年,張傢口地市合併,懷安縣隸屬於張傢口市至今。(懷安縣文史檔案局提供)
其它: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分宛陵縣東南地區置懷安縣(治虹竜鄉境,今安徽寧國市石口鎮)。屬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州市區)。西晉鹹寧六年(280年)三月,懷安縣(仍治石口鎮)屬揚州(仍治建業,今南京市)宣城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州市區)。陳南朝天嘉五年(564年),撤銷懷安縣。 |
|
- n.: Huái ān Xiàn County
|
|
| 懷安 |
|
| 河北 | 張傢口 | 天鎮縣 | 懷安 | 地理 | 河北省 | 行政村 | 一窩絲 | | 烽火臺 | 柴溝堡 | |
|
|
| 懷安縣醫院 | 懷安縣中醫院 | 懷安縣世恩中學 | | 懷安縣職教中心 | 懷安縣衛生防疫站 | 懷安縣婦幼保健院 | | 懷安縣糧食局懷糧賓館 | 懷安縣碹窯文化美術寫生基地 | |
|
|
太平莊鄉 | 柴溝堡鎮 | 懷安城鎮 | 左衛鎮 | 頭百戶鎮 | 渡口堡鄉 | 第六屯鄉 | 西灣堡鄉 | 王虎屯鄉 | 西沙城鄉 | 第三堡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