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中國 最早的清真寺之一。相傳始建於 唐 代,以教徒懷念伊斯蘭教創始人 穆罕默德 而得名。寺內有一古塔, 唐 代所建,故又稱光塔寺。殿宇均後代重建。寺在今 廣州市 光塔路 。 |
|
懷聖寺投訴電話廣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20-86666666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懷聖寺位於光塔路,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興建的清真寺,又稱光塔寺、懷聖光塔寺。現存有40多方元代至民國時期的中、阿文碑匾。懷聖寺始建於唐代,元至正3年(1343年)被焚,7年後重建。清康熙34年(1695年)再次修建,占地2966平方米。寺門西南隅為光塔,總高36.3米,正方為看月樓,重檐欲飛,具有中國建築風格。看月樓後為月臺和水房及東西回廊,再後為禮拜殿。該殿坐西朝東,造型莊嚴肅穆,比例、色彩、裝飾均具西亞風格。寺的整體采用中國軸體對稱佈局,層層深入,逐步展開。懷聖寺是中國與伊斯蘭教國傢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是研究中國海外交通史以及伊斯蘭宗教史的重要古跡。新中國成立後,曾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修葺,基本保持了原有建築風格,現可容納1000多名教徒同時活動,是國內外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之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交通:56、58、74路公交車光塔路站下。 |
|
建於唐初,是伊斯蘭教傳入我國後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為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至聖”穆罕默德,故名懷聖寺。地處古阿拉伯商聚居的“蕃坊”。寺名“懷聖”是懷念伊斯蘭教創始人“至聖”穆罕默德之意。又因寺內有一光身柱形塔,故又稱光塔寺。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曾毀於火,至正十年重建;其後明清時期先後重建。
懷聖寺坐北嚮南,占地面積2966平方米,在主軸綫上依次建有三道門、看月樓、禮拜殿和藏經閣;光塔在寺西南角,還有回廊和碑亭。光塔始建於唐代,高36.3米,青磚砌築,塔身圓筒形,嚮上有收分,表層塗抹灰砂,塔身開長方形採光小孔,塔內設二蠃旋形樓梯,雙梯繞塔心盤旋而上,各自直通塔頂。塔頂原有金雞,可隨風旋轉以示風嚮,明初為颶風所墜。頂部用磚牙疊砌出綫腳,上砌尖形頂,為1934年重修。此塔為國內現存伊斯蘭教建築最早最具特色的古跡之一。
1996年11月國務院公佈懷聖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唐高祖武德年間(618年~626年),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派門徒4人來華傳教,其中的艾比·宛葛素於唐貞觀初年經海上絲綢之路在廣州登陸,開始在中國傳教。貞觀元年(627年),阿布·宛葛素和僑居廣州的阿拉伯人捐資修建了這座清真寺,為紀念穆罕默德,故取名“懷聖”。懷聖寺於元至正三年(1343年)被焚,7年後重建。現存建築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規製。1949年後,懷聖寺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修葺,基本保持了原有建築風絡。 |
|
懷聖寺坐北嚮南,占地面積2966平方米,整體采用中國傳統的對稱佈局,在主軸綫上依次建有三道門、看月樓、禮拜殿和藏經閣。禮拜殿坐西朝東,禮拜時面嚮聖地麥加,建築的比例、色彩、裝飾均具西亞風格。
光塔
光塔位於寺門西南隅的正式名稱“懷聖塔”,因教徒在誦經時常在塔頂用阿拉伯語呼喊“邦卡(呼喚之意)”,也被稱為“邦卡樓”。粵語裏“邦”與“光”諧音,另外塔位於珠江邊,唐朝時入夜後塔頂懸燈來為來往的船衹導航,故人稱“光塔”或“番塔”。
此塔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具有阿拉伯風格,高36米,青磚砌築,底為圓形,表面塗有灰沙,塔身上開有長方形小孔用來採光。塔內有二蠃旋形樓梯繞塔心直通塔頂。塔頂部用磚牙疊砌出綫腳,原有金雞立在上面,可隨風旋轉以示風嚮,明初被颶風吹落,1934年重修時改砌成尖頂。 |
|
懷聖寺目前僅對中外穆斯林開放,並不對社會人士開放。
懷聖寺同時也是廣州市伊斯蘭教協會所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