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 : 曲牌名 : 宋词 : 艺术类 : 歌曲音乐 > 忆秦娥
目录
《忆秦娥 Same Name》
诗人: 李白 Li Bai

忆秦娥
忆秦娥
忆秦娥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忆秦娥 Same Name》
诗人: 刘辰翁 Liu Chenweng

  烧灯节,
  朝京道上风和雪。
  风和雪,
  江山如旧,
  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
  与君犹对当时月。
  当时月,
  照人烛泪,
  照人梅发。
《忆秦娥 Same Name》
诗人: 冯延巳 Feng Yansi

  风淅淅,夜雨连云黑。滴滴,窗下芭蕉灯下客。
  除非魂梦到乡国,免被关山隔。忆忆,一句枕前争忘得。
《忆秦娥 Same Name》
诗人: 欧阳修 Ouyang Xiu

  十五六,脱罗裳,长恁黛眉蹙。
  红玉暖,入人怀,春困熟。
  
  展香裀,帐前明画烛。
  眼波长,斜浸鬓云绿。
  看不足。
  苦残宵、更漏促。
更多诗歌...
请鉴赏:

  秦观 Qin Guan:忆秦娥 Same Name
  秦观 Qin Guan:忆秦娥 Same Name
  秦观 Qin Guan:忆秦娥 Same Name
  秦观 Qin Guan:忆秦娥 Same Name
  朱敦儒 Zhu Dunru:忆秦娥 Same Name
  朱敦儒 Zhu Dunru:忆秦娥 Same Name
  李清照 Li Qingzhao:忆秦娥 Same Name
  张元干 Zhang Yuangan:忆秦娥 Same Name
  张孝祥 Zhang Xiaoxiang:忆秦娥 Same Name
  张孝祥 Zhang Xiaoxiang:忆秦娥 Same Name
  陆游 Lu You:忆秦娥 Same Name
  杨万里 Yang Wanli:忆秦娥 Same Name
  刘克庄 Liu Kezhuang:忆秦娥 Same Name
  刘克庄 Liu Kezhuang:忆秦娥 Same Name
  刘克庄 Liu Kezhuang:忆秦娥 Same Name
  蒋捷 Jiang Jie:忆秦娥 Same Name
  王庭 Wang Ting:忆秦娥 Same Name
  蔡伸 Cai Shen:忆秦娥 Same Name
  杨无咎 Yang Mojiu:忆秦娥 Same Name
  曾觌 Ceng Di:忆秦娥 Same Name
  曾觌 Ceng Di:忆秦娥 Same Name
  曾觌 Ceng Di:忆秦娥 Same Name
  王千秋 Wang Qianqiu:忆秦娥 Same Name
  王千秋 Wang Qianqiu:忆秦娥 Same Name
  王千秋 Wang Qianqiu:忆秦娥 Same Name
  朱雍 Zhu Yong:忆秦娥 Same Name
  沈端节 Shen Duanjie:忆秦娥 Same Name
  李处全 Li Chuquan:忆秦娥 Same Name
  王炎 Wang Yan:忆秦娥 Same Name
  程垓 Cheng Gai:忆秦娥 Same Name
  程垓 Cheng Gai:忆秦娥 Same Name
  程垓 Cheng Gai:忆秦娥 Same Name
  石孝友 Dan Xiaoyou:忆秦娥 Same Name
  汪莘 Wang Shen:忆秦娥 Same Name
  高观国 Gao Guanguo:忆秦娥 Same Name
  黄机 Huang Ji:忆秦娥 Same Name
  吴潜 Wu Qian:忆秦娥 Same Name
  何梦桂 He Menggui:忆秦娥 Same Name
  刘辰翁 Liu Chenweng:忆秦娥 Same Name
  刘辰翁 Liu Chenweng:忆秦娥 Same Name
  仇远 Chou Yuan:忆秦娥 Same Name
  陈德武 Chen Dewu:忆秦娥 Same Name
  万俟咏 Moqi Yong:忆秦娥 Same Name
  房舜卿 Fang Shunqing:忆秦娥 Same Name
  李石 Li Dan:忆秦娥 Same Name
  向滈 Xiang Hao:忆秦娥 Same Name
  朱熹 Zhu Xi:忆秦娥 Same Name
  翁元龙 Weng Yuanlong:忆秦娥 Same Name
  汪元量 Wang Yuanliang:忆秦娥 Same Name
  汪元量 Wang Yuanliang:忆秦娥 Same Name
  汪元量 Wang Yuanliang:忆秦娥 Same Name
  汪元量 Wang Yuanliang:忆秦娥 Same Name
  汪元量 Wang Yuanliang:忆秦娥 Same Name
  汪元量 Wang Yuanliang:忆秦娥 Same Name
  汪元量 Wang Yuanliang:忆秦娥 Same Name
  颜奎 Yan Kui:忆秦娥 Same Name
  郑文妻 Zheng Wenqi:忆秦娥 Same Name
  秦观 Qin Guan:忆秦娥 Same Name
  秦观 Qin Guan:忆秦娥 Same Name
  秦观 Qin Guan:忆秦娥 Same Name
  秦观 Qin Guan:忆秦娥 Same Name
  曹组 Cao Zu:忆秦娥 Same Name
  姚述尧 Yao Shuyao:忆秦娥 Same Name
  孙道绚 Sun Daoxuan:忆秦娥 Same Name
  无名氏 Mo Mingshi:忆秦娥 Same Name
  谢玉岑 Xie Yucen:憶秦娥 Same Name
No. 6
  ①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有二体。一体押平声韵,另一体押仄声韵。押仄声韵的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有一叠韵。
  ②曲牌名。属商调,南北曲都有。字句格律与词牌的前半阕相同,也有与词牌全阕都相同的。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作小令。
No. 7
  忆秦娥(箫声咽) : 词篇名。相传为唐代李白作。写伤心离别,清秋寂寥,引发出深沉的历史感慨。末二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气象雄浑,使本词超越了普通的愁恨离别之作。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同被后人尊为“百代词曲之祖”。
No. 8
  词牌名。 唐 李白 词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又名《秦楼月》、《双荷叶》、《蓬莱阁》、《碧云深》、《花深深》等。双调,有三十七字、三十八字、四十字、四十一字、四十六字,分平韵、仄韵两体。参阅《词谱》卷五。
No. 9
  曲牌名。亦名《秦楼月》。属商调,南、北曲均有。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作小令。句法与词同,亦或后阙有异。
词牌名称
  《忆秦娥》
词牌来源
  《忆秦娥》词牌,最早出自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据称作者是李白,但毫无任何根据,而且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词,至今盛唐诗人无一人作词,在李白有生之年,社会上并无菩萨蛮、忆秦娥等词牌。总上所述,现一般认为是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萧,嫁给仙人萧史。在作者词中指的是一个秦地(今陕西省一带)女子。写她自从爱人出了远门,她夜里睡不安稳,春天望到秋天,一年年等下去,总是音信杳然。在失望、痛苦中什么乐游原、汉朝陵墓的好景致,她都感到一派凄凉。
词牌格式
  ○⊙▲
  ○○⊙●○○▲
  ○○▲
  ⊙○⊙●
  ●○○▲
  ⊙○⊙●○○▲
  ⊙○⊙●○○▲
  ○○▲
  ⊙○⊙●
  ●○○▲
  (注:○=平●=仄△=平韵=▲=仄韵)
  忆秦娥 李白
  忆秦娥,词牌名。为晚唐宋初时期词人所作。
  词谱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词牌名篇
  忆秦娥
  [宋]范成大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赏析
  范成大共五首《秦楼月》(即《忆秦娥》),都抒写闺怨,这首最精彩。一般的怀人怨情,感情浓露,而本词却无一言怨愁,抒情婉曲。 上片描写春天月夜景色。这是一个静谧的月夜,高楼埯映在绿荫之中,只露出一角; 栏干的影洒落地上。情调非常温馨。朗月中清风徐来,可一“露”字却露端倪, 女主人公深夜不眠,独在月下痴情思念。可无一字直写。下片写回到楼内闺房的情影。 首句的“催”和“咽”以及上片的“风” 都是以动衬静, 但多了暗暗的愁恨。 “灯花结”,在“暗溪”的氛围中为之一振,于是有了后面梦到江南的慰藉,以夜月实景起,以春梦虚境止。静谧和温馨掩盖了淡淡的离愁,确别有风味。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全部注释
  1.《列仙传》:"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2.灞陵:汉文帝刘恒之墓。《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3.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八里,汉代称乐游苑,唐人称乐游原。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
  4.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
  此词作者亦有疑。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讹作李太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袭承错误归在李白名下。明代以来经专家考证,为五代末期或宋朝人的作品。
  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道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下只有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赏析一】
  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北宋李之仪曾和此词。《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出处:古诗词鉴赏
  【赏析二】
  这首《忆秦娥》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上片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一觉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下片写秋天的黄昏,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今西安市东南),睹景物而伤怀,感时序而惊变。这说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无时无刻不在相思。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许时间、空间如此不断流动和暗里转换,正式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之一。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由箫声、秦娥、秦楼等兴象,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列仙传》上的箫史和弄玉的幸福爱情,从而勾起一种历史的悠远感,与现实的悲咽、凄清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秦娥在惊醒之后,听到悲咽的箫声若断若续,看到凄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时又该有多少思绪自心潮中涌出!按词律规定"秦楼月"三字的重叠,正适合表现着思潮起伏的需要,并为衔接"年年柳色,灞桥(一作陵)伤别"另一意境充当津梁。既然说"年年……伤别",则知所怀之人已离去多载。因此哪怕是灞桥(陵)柳色年年依旧,而秦楼上的女主人公却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场景陡转:"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重九日登高,佳节倍思亲。但女主人公见咸阳古道上车马稀落,音信杳无,引领西望,能不慨然?"音尘绝"三字再一重叠,更加倍地强调出她心头悲哀的沉重。末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国维说它把登高者的意兴写绝了。"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诗话》),使别人再也写不过他。刘熙载甚至认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兴》八首"(《艺概》卷四)。它好在哪里?我以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个诗的境界,从中让读者领略到无限伤乱的心情。试想: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不正象征着它的衰危么?
  此词意境,上半阙柔和,下半阙雄浑。词人融柔美和壮美于一体,在凄清、悲凉的典型氛围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显然都是遥想之词。但它能使读者亲临其境,恍如置身于秦楼或乐游原上,在月色笼罩或西风吹拂中触起离愁;并通过举目河山之异,深寓故国兴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里,凝聚着唐末宋初词人的独特感情。
  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王国维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忆秦娥(用太白韵)
  李之仪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词。
  上片写景:有清溪,霜风,山月,还有在山月下随风飘动的流云。一个“咽”字,传出了“清溪”哽哽咽咽的声音;用个“洗”字,好象山头月是被“霜风”有意识地“洗”出来的,这个“洗”字,也使山月更加皎洁。山高月小,霜风斜峭,再配上哽咽的流水,给人以如置空谷,如饮冰泉之感。“霜风”句中,暗藏一个“云”字:无云则山月自明,无须霜风之“洗”。换句话说,山月既须霜风“洗”而后出,则月下必有云遮。这样上片结句中 “云归”、“云别”出现就不显突兀。迎、送的主语是“山月”,一迎一送,写出了月下白云舒卷飘动的生动形象。“云归”、“云别”两句,又将“霜风”的 “风”字暗暗包容句中。云归云别,烘云托月,使皎洁的山月,更见皎洁。上片写景如画,幽静深美。着一“咽”字,以动衬静,更觉其静。
  下片,词人触景生情,怀念帝乡之感油然而生。从“凌歊”一词看,李之仪写这首词的时候,盖在太平州编管之中。 “凌歊”,即凌歊台,因山而筑,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在今当涂县西,为当地名胜。李之仪在姑溪时,思想上是苦闷而消极的,且僻居荒隅,远离朝廷,更见悲苦。但从结句的“双阙”看,词人仍未忘朝廷。“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作者把国事系于心头,盼望朝廷下诏起用,故“望断”云云,即是这种心情的形象反映。“天际”一词,暗示了词人盼望帝京之切;而“音尘绝”则可见词人的失望与怅惘。
  这首词在词史上有其特定意义。词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是为和李白《忆秦娥》而作。李之仪是北宋人,与苏轼同时代,写这首词的时候,也不过是崇宁三年(1104)前后,这首和词,全依太白《忆秦娥》韵,可见当时这首词已流传比较普遍,可证其作者是李太白。
  忆秦娥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赏析】
  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不难看出,这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断香残酒”四字,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而今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惋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乔小南)
  忆秦娥
  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蓑草。
  【赏析】
  这首词借鸿雁北以反悔感慨,表达了对中原残存的悲悼和人民痛苦生活的关怀,反映他恢复祖国统一的愿望。“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江南梅花凋谢了,大地已经春回。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冰融冻解。南边过来的鸿雁正及早的归去。塞垣,泛指北方边境地区。鸿雁,生长在北边之地,故又称塞鸿。它是一种候鸟,秋季自北方飞向南方避寒,春季自南方返回北方。这样,鸿雁就成为南北联系的一种象征。
  刘克庄此词别开生面,各取所长北去的鸿雁,带口讯向长期处于金人治下的宋遗民进行慰问。“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大梁,旧中国时魏国的都城,即北宋首都汴京。遗老,年老的遗民。词人托鸿雁向他们问候,含意非常丰富,是对他们处境的关心,是对他们抗争的声援,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礼之情。然而,南宋政权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这却是无言可说了。
  词的下片,作者的想象翅膀随着鸿雁的北去而飞翔,展现出祖国大好山河如今残存冷落,人民流散,田园宫室荒芜的景象,真是“尺幅有千里之势”。“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浙河西面,指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这地。边声。边疆的军号、马嘶等声音地处边防,却边声悄寂,反映南宁当局的苟且偷安,防备废驰,当然更谈不上恢复的准备。淮河以北,是金人占领的地区。炊烟少,指在战争破坏和奴役掠夺之下,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里真实地揭示了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最后两句感慨尤其强烈而深沉:“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宣和,北宋徽宗年号。北宋的汴京,到徽宗时期,城市的繁荣,宫廷的奢华到了极点。但北宋末年统治者“竭府库之积聚,萃天下之伎艺”,大兴宫殿,广植花木,穷奢极欲,激起人民的反抗,招致金人的入犯而无力抵御,结局是身为俘虏,生灵涂炭,画栋雕梁也成了废墟;而逃到南方的赵宋统治集团,刚又在西子湖畔营造起安乐窝,在那里醉生梦死,把祈求故国丢三落四在脑后。刘克庄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指责。这两句不用动词和虚字而把时间、地点、景象和人物感情非常自然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雄浑苍茫的广阔图画,鲜明突兀,而含意却十分深远耐人体味,与宋人《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谓同曲同工。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
  【宋】黄机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 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 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赏析】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
  我们皆知毛泽东一生写下许多政论文和军事论文,这些大都结集在《毛泽东选集》中。毛泽东的政论文章明白晓畅、大气磅礴,又高屋建筑,说理透彻。这些文章大多创作于战争时期,有对时政的分析,有对形势的判断,有对战争的宏论,有对救国救民的设想,有很强的针对性。由此我们可知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作为一位军事家的纵横捭阖。
  毛泽东不只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诗人,一位感情丰富、才气纵横的诗人。他不只是驰骋政坛,策马疆场,也曾畅游于中国浩瀚的诗词王国,创作出雄奇瑰丽的诗篇。翻开毛泽东诗词,我们更走进了他的诗歌世界,同时也走进了这位一代伟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
相关词
诗词文学古典文学宋词
包含词
寓忆秦娥忆秦娥咏桐
忆秦娥茉莉忆秦娥初冬
忆秦娥海棠忆秦娥七夕
忆秦娥有寄忆秦娥别情
忆秦娥木樨忆秦娥西湖
忆秦娥上巳忆秦娥暮春
忆秦娥·烧灯节忆秦娥·箫声咽
忆秦娥·临高阁忆秦娥·花深深
忆秦娥·秋萧索忆秦娥·梅谢了
忆秦娥·范成大秦楼月忆秦娥
忆秦娥秦楼月忆秦娥箫声咽
忆秦娥般涉调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三之二忆秦娥三之三
子夜歌忆秦娥忆秦娥三之一
忆秦娥·用太白韵忆秦娥用太白韵
碧云深寓忆秦娥忆秦娥赏雪席上
忆秦娥甲戌赏春忆秦娥和刘希宋
忆秦娥舟中书事忆秦娥冬夜宴东堂
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秦楼月)
秦楼月·忆秦娥忆秦娥(别情)
忆秦娥(暮春)忆秦娥(冬夜宴东堂)
忆秦娥(三之三)忆秦娥(三之二)
忆秦娥(三之一)子夜歌(忆秦娥)
忆秦娥(用太白韵)忆秦娥(般涉调)
忆秦娥(初冬)忆秦娥(海棠)
忆秦娥(和刘希宋)忆秦娥(甲戌赏春)
忆秦娥(茉莉)忆秦娥(七夕)
忆秦娥(有寄)碧云深(寓忆秦娥)
忆秦娥(木樨)忆秦娥(西湖)
忆秦娥(上巳)忆秦娥(舟中书事)
忆秦娥(赏雪席上)忆秦娥(箫声咽)
忆秦娥至节赴郡会赦到忆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
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忆秦娥为曹氏胭脂阁叹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忆秦娥(雪中拥琴对梅花寓言)
忆秦娥(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忆秦娥(曹季明休沐日会同舍小酌,命爱女奏琴于帘间,索词。醉中口占)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忆秦娥(一名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
忆秦娥(二月二十三日夜松轩作)忆秦娥(若无置酒朝元亭,师厚同饮作)
忆秦娥(至节赴郡会,赦到)忆秦娥 正月初六日夜月
忆秦娥(昨和次,又作收灯节未遣,忆秦娥(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
忆秦娥(雪、梅二阕怀张敬夫)忆秦娥(昨和次,又作收灯节未遣,早见古岩四叠又得中斋别梅遂并写寄)
忆秦娥(为曹氏胭脂阁叹)忆秦娥(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
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忆秦娥(和留守赵无愧送别)
忆秦娥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忆秦娥昨和次又作收灯节未遣早见古岩四叠又得中斋别梅遂并写寄
忆秦娥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忆秦娥雪梅二阕怀张敬夫
忆秦娥昨和次又作收灯节未遣忆秦娥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
忆秦娥若无置酒朝元亭师厚同饮作忆秦娥二月二十三日夜松轩作
忆秦娥一名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忆秦娥和留守赵无愧送别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忆秦娥雪中拥琴对梅花寓言忆秦娥曹季明休沐日会同舍小酌命爱女奏琴于帘间索词醉中口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