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邢根溪認為:心理素質是指個體在心理過程、個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徵和品質。它是人類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活動在個體身上的積澱,是一個人在思想和行為上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嚮、特徵和能動性。
肖漢仕教授這樣解釋:心理素質是指人的心理過程及個性心理結構中所具有的狀態,品質與能力之總和,其中包括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方面是指獲得知識的多少,也指先天遺傳的智力潛能,但我們主要強調心理潛能的自我開發與有效的利用,在非智力方面,主要指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個性心理品質的優劣,心理能力的大小以及所體現出的行為習慣與社會適應狀況。
劉岸英認為:心理素質是個體整體素質的基礎。它是個體在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自身努力和外界環境與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品質和能力等心理因素的總和。
也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除智力因素以外,决定和影響人活動的一切非智力因素都可以稱為心理素質,亦即保證人們成功地進行各種活動的心理條件的總和。
無錫市中小學心理教育課題組研究認為: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的核心因素,是使人的素質各部分"聯繫起來"成為能動發展主體自身的內部根據。
因此,對心理素質做如下界定:以人的自我意識發展為核心,由積極的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價值觀所導嚮的,包括認知能力、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的復雜整體。
王希永等人認為:所謂心理素質是指在先天與後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傾嚮和心理發展水平。心理素質作為一個普遍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就其內涵而言,心理素質所反映的是人在某一時期內的心理傾嚮和達到的心理發展水平,是人進一步發展和從事活動的心理條件和心理保證。就其外延而言,心理素質包括人們所有的心理活動過程和心理活動結果。人們在對心理素質進行概括、分析和評價時常常使用人格、個性、心理品質等概念,這些概念同心理素質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含義。可以這樣認為,這些概念是從不同角度,在不同層次、不同範圍內對心理素質的不同表達方式。其實它們之間具有明顯的區別,不能等同或替代。人格、個性這兩個概念是集合概念,而心理素質是一個非集合概念。
心理品質所反映的是結果,是個人在某一時期、某一場合表現出來的穩定的一貫的心理特徵,它是多種心理素質的高度凝結,如記憶品質、思維品質、註意品質、意志品質等等。而心理素質所反映的既是結果更是過程,它比心理品質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廣的外延。 |
|
心理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組成部分。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後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質包括人的認識能力、情緒和情感品質、意志品質、氣質和性格等個性品質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結構特別是大腦結構的特殊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素質具有人類素質的一般特點,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嚮21世紀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質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視對少年兒童的心理素質教育,也成為社會和時代的要求。 |
|
可以通過下列方法提高心理素質
(1)自我肯定。人要不斷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進步,而否定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嚮肯定方向發展,自我肯定,保持堅定的信念,往往是事業成功的關鍵。
(2)拋棄自卑。自卑需要三個條件:一是缺乏成功的體驗;二是缺乏客觀公正的評估;三是自我評估偏頗。要拋棄自卑,首先要戰勝自我,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要有堅強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時要對自己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評估。
(3)增強自信。
(4)心理調節和情緒調節。 |
|
馬斯洛認為良好的心理素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瞭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製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增強人的心理素質
增強心理素質,具體來說要從七個方面入手:包括自我意識訓練、智力訓練、情感調控、意志培養、個性塑造、學習指導和交往指導七個方面。
自我意識訓練
1.自我意識及其意義。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總之,自我意識就是自己對於所有屬於自己身心狀況的認識。由於個體能洞察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和控製。自我意識的成熟被認為是個性基本形成的標志,它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自我意識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同時,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又進一步推動個體的社會化。
由於自我意識在人發展過程中是循序漸進進行的,是在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三種心理成份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過程中發展的,所以,心理素質教育是在其自我意識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結合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勞動,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促進我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和調整自我,促使我們自我意識健康發展。
2.自我意識訓練內容。
(1)自我認識。自我認識是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的認識與評價,自我認識是自己對自己身心特徵的認識,自我評價是在這個基礎上對自己作出的某種判斷。正確的自我評價,對個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為表現有較大影響。如果個體對自身的估計與社會上其它人對自己客觀評價距離過於懸殊,就會使個體與周圍人們之間的關係失去平衡,産生矛盾,長期以來,將會形成穩定的心理特徵自--滿或自卑,將不利於個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長。
自我認識在自我意識係統中具有基礎地位,屬於自我意識中“知”的範疇,其內容廣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對我們進行自我認識訓練,重點放在三個方面:第一,讓我們學生能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特徵和生理狀況。第二,認識到自己在集體和社會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認識到內心的心理活動及其特徵。
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標志,是在認識自己的行為和活動的基礎上産生的,是通過社會比較而實現的。由於我們自我評價能力不高,往往不是過高就是過低,大多屬於過高型。因此,要提高我們的自我評價能力,你就應學會與同伴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做出評價。你還應學會藉助別人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評價自己。由於自我評價是自我認識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製約着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所以,對我們進行自我意識訓練,核心應放在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體驗。自我體驗是主體對自身的認識而引發的內心情感體驗,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滿、內疚、羞恥等都是自我體驗。自我體驗往往與自我認知、自我評價有關,也和自己對社會的規範、價值標準的認識有關,良好的自我體驗有助於自我監控的發展。對我們進行自我體驗訓練,就是讓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滿,隨着年齡增長讓我們懂得做錯事感到內疚,做壞事感到羞恥。
(3)自我監控。自我監控是自己對自身行為與思想言語的控製,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動作用,二是製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為,抑製與該行為無關或有礙於該行為進行的行為。進行自我認知、自我體驗的訓練目的是進行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行為,使行為符合群體規範,符合社會道德要求,通過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認識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為提高我們自我監控能力,重點應放在促使一個轉變上,即由外控製嚮內控製轉變。我們自我約束能力較低,常常在外界壓力和要求下被動地從事實踐活動,比如衹有教師要求做完作業後檢查,你纔會進行檢查。針對這種現象,你應學會如何藉助於外部壓力,發展自我監控能力。 |
|
邢根溪認為:心理素質是指個體在心理過程、個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徵和品質。它是人類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活動在個體身上的積澱,是一個人在思想和行為上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嚮、特徵和能動性。
肖漢仕教授這樣解釋:心理素質是指人的心理過程及個性心理結構中所具有的狀態,品質與能力之總和,其中包括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方面是指獲得知識的多少,也指先天遺傳的智力潛能,但我們主要強調心理潛能的自我開發與有效的利用,在非智力方面,主要指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個性心理品質的優劣,心理能力的大小以及所體現出的行為習慣與社會適應狀況。
劉岸英認為:心理素質是個體整體素質的基礎。它是個體在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自身努力和外界環境與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品質和能力等心理因素的總和。
也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除智力因素以外,决定和影響人活動的一切非智力因素都可以稱為心理素質,亦即保證人們成功地進行各種活動的心理條件的總和。
無錫市中小學心理教育課題組研究認為: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的核心因素,是使人的素質各部分"聯繫起來"成為能動發展主體自身的內部根據。
因此,對心理素質做如下界定:以人的自我意識發展為核心,由積極的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價值觀所導嚮的,包括認知能力、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的復雜整體。
王希永等人認為:所謂心理素質是指在先天與後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傾嚮和心理發展水平。心理素質作為一個普遍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就其內涵而言,心理素質所反映的是人在某一時期內的心理傾嚮和達到的心理發展水平,是人進一步發展和從事活動的心理條件和心理保證。就其外延而言,心理素質包括人們所有的心理活動過程和心理活動結果。人們在對心理素質進行概括、分析和評價時常常使用人格、個性、心理品質等概念,這些概念同心理素質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含義。可以這樣認為,這些概念是從不同角度,在不同層次、不同範圍內對心理素質的不同表達方式。其實它們之間具有明顯的區別,不能等同或替代。人格、個性這兩個概念是集合概念,而心理素質是一個非集合概念。
心理品質所反映的是結果,是個人在某一時期、某一場合表現出來的穩定的一貫的心理特徵,它是多種心理素質的高度凝結,如記憶品質、思維品質、註意品質、意志品質等等。而心理素質所反映的既是結果更是過程,它比心理品質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廣的外延。
傢長應具備怎樣的心理素質
一,信心和勇氣。傢長要在客觀評價自身素質、家庭條件和子女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樹立這樣的信心:即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孩子的努力,孩子會不斷進步,一定會成長為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理智和寬容。傢長要保持穩定的情緒,不急不躁,客觀公正地看待孩子,冷靜地處理棘手的問題。諒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無知、過失,鼓勵處在睏難中的孩子,安慰受到傷害的孩子。
三,恆心和耐心。教育子女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事情,要有長期的計劃和短期的安排。同時,還要註意耐心細緻,具體周到。
四,愛心和熱情。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决於傢長是否有愛心和熱情。
乒乓球的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是靠長期比賽一點一點地提高的。它應該是和比賽的經驗成正比的,所不同的就是因人而異,也許有些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質,也許有些人心理關總是過不了。但是,心理素質始終還是可以靠後天的鍛煉的。
有句話說得好,“藝高人膽大。”如果說自己的技術水平到達了一定的高度,那麽心裏面自然就會比較踏實穩定。反之如果要用自己不足的實力去嚮強手挑戰,就需要在一定的比賽經驗上加以自身的全力投入,纔有可能打出自己的水平。想要好的心理素質,首先還是應該把自己的水平提高,纔有提高心理素質的資本。在實力並沒有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談心理素質沒有太大的意義。如果說雙方實力相近,那麽往往看誰可以發揮得好一些,這個時候就靠自己的狀態的調整了。
先說幾個影響發揮導致失敗的原因。
1 求勝心過重。心態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技術的發揮,這就是很多業餘的愛好者遇弱不強,遇強卻不弱的原因(心理放鬆,沒壓力,技術能充分發揮)。
2 練球不足。很多朋友是打落點、打控製的,這樣就需要有手感做保證,在未練球(包括練球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會大失水準。
3 打法相剋。業餘愛好者往往忽視這一點,其實以己之短,遇彼之長是非常常見的事,這就取决於個人的調整和適應能力了,而這一點往往是業餘愛好者最欠缺的。
4 不合適的器材。業餘愛好者也往往忽視這一點,認為自己反正水平很差,拿什麽拍子都差不了很多,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除非對不會打球(沒有絲毫手感可言)的人來說什麽拍子都差不多。手感越是細膩的人,對球拍也越挑剔,而往往手感的好壞决定了一個人水平的高低。
5 思想包袱。這一點和第一條有些類似,往往生在領先,眼看就要勝利的時候,最容易出現心理的變化。這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無論業餘或者專業)。金澤洙也一樣在20:16的時候把握不住自己,丟掉了幾乎到手的勝利,何況業餘愛好者。
所以自身狀態調整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比賽的的勝利。調整的方法很多。比如說比賽一開始就全力以赴,認認真真地對付每一個球;贏了一個球就握緊拳頭叫喊一下,振奮一下,多小跑一下,;打失了一個球,讓自己冷靜一下,重新振作投入比賽。這些都可以很好的調節自己的精神狀態。排除雜念也是提高心理素質的重要方面。雜念之一:想贏怕輸。比賽沒人想輸,但比賽時腦子裏老想這個就影響你打好球。求勝心切,容易蠻幹,關鍵時候手腳又放不開;怕輸就更沒戲了,先一個怕字你還能幹什麽?勝利是一分一分贏得的,不用多想結果,就想把每一個球都打成好球。雜念之二:環境影響。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讓你孤單無助;拉拉隊(尤其是有很多ppmm)的喧鬧,不習慣的場地條件,讓你頭昏眼花,心煩意亂。沒關係,多出去見見世面,不要太在意觀衆,這會兒你是主角,這是你的舞臺不是他們的,打好你的球要緊,打好自然可以得到尊敬。
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的提高是一種經驗的積纍,衹有通過比賽來不斷的獲得,因此多打比賽也是提高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對陣不同打法的對手來豐富自己的閱歷,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
退休人員心理素質的狀態調整
退休是人生的一大轉折,它預示着原來的生活習慣、經濟收入、地位和名譽等將發生變化。退休後,多年傾心、熱愛的工作崗位,多年適應的工作規律、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如不適應這種變化,就會産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如孤獨寂寞,情緒消沉,甚至出現偏離常態的行為等。
這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緒,會嚴重幹擾和損害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影響神經、免疫、內分泌及其他各係統的功能,從而引發和加重各種身心疾病,加速衰老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因此退休老人要註意及時進行心理調節,正確面對退休這一重大生活變動,預防、剋服和戰勝“離退休綜合徵”。
怎樣才能調整好自己心理素質的良好狀態呢?
首先要面對現實,敢於接受既成的退休事實。重新設計安排自己的生活,盡快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其次要善於控製情緒,保持良好心態。要想得開,放得下,要正確面對各種睏難和挫折,以積極的心態擺脫不良心理的睏擾。心情不好時要及時找親人、朋友談談,求得理解。使不良情緒盡快放鬆或轉移;多參加社交活動,與朋友禮尚往來,以誠相待,創造有利於自我心理調節的條件。
另外,退休老人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物質和精神上期望不應過高,要做到知足常樂、安享晚年。自我調節睏難或不成功時,要及時做心理咨詢或請心理醫生治療。
同時還要註意以下幾點:
退休後應繼續學習新知識,看書讀報,關心國傢大事,有條件者可參加老年大學,充實自己的生活,延緩大腦的衰老,預防癡呆的發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適當地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保持和培養有益身心健康的嗜好,如養花、養鳥、下棋、打牌、跳舞、唱戲等,與愛好相同的朋友一起活動,享受退休後的歡樂。
夫妻之間要互相體諒、互相照顧,共度晚年。不要過分依賴或過多幹預子女,要大事清楚,小事糊塗。要常與兒輩交談,創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圍。有可能的話,要多關心、照顧孫輩,天真活潑的孩子會給老人帶來極大的樂趣,但不能過度溺愛,更不能干涉他們父母的管教,充當保護傘的角色,否則會引起家庭矛盾。
傢人的關愛對老年癡呆病人是重要的,是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的保證。據醫生們多年觀察,此病的發生與家庭生活單調有很大的關係。有的老年人圖清靜,不喜與人交流,和兒女分開住,得病的幾率就會提高,那些老少三代同堂的家庭中,老人的發病率要低得多。
音樂助老年人改善心理問題。音樂療法屬心理治療方法之一,是利用音樂促進健康,特別可作為消除心身障礙的輔助手段。根據心身障礙的具體情況,可以適當選擇音樂欣賞、獨唱、合唱、器樂演奏、作麯、舞蹈、音樂比賽等形式。心理治療傢認為,音樂能改善心理狀態。通過音樂這一媒介,可以抒發感情,促進內心的流露和情感的相互交流。
音樂療法用歌麯和樂器來改善患者病情。治療對象多半是癡呆癥、自閉癥等心理疾病。音樂在改善註意力、增強記憶力、活躍思想、豐富和改善情緒狀態方面有明顯的功效,有利於消除孤僻老人與周圍環境的情緒和理智障礙,加強老年人對人生意義的認識和自我信心。 |
|
測試題
以下八道心理素質測試題,每題衹能一個選擇,然後根據括號內的分數纍加起來,看看總分是多少,就能大致瞭解心理素質和應付能力。
1.你騎車闖紅燈,被警察叫住;後者知道你急着要趕路,卻故意拖延時間,這時你———
a.急得滿頭大汗,不知怎麽辦纔好 b.十分友好地、平靜地嚮警察道歉 c.聽之任之,不作任何解釋
2.在朋友的婚禮上,你未料到會被邀請發言,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你———
a.雙手發抖,結結巴巴說不出話來 b.感到很榮幸,簡短地講幾句 c.很平淡地謝絶了
3.你在餐館剛用過餐,服務員來結賬,你忽然發現身上帶的錢不夠,此刻,你會———
a.感到很窘迫,臉發紅 b.自嘲一下,馬上對服務員實話實說 c.在身上東摸西摸,拖延時間
4.假如你乘坐公共汽車時忘了買票,被人查到,你的反應是———
a.尷尬,出冷汗 b.冷靜,不慌不忙,接受處理 c.強作微笑
5.你獨自一人被關在電梯內出不來,你會———
a.臉色發白,恐慌不安 b.想方設法自己出去 c.耐心地等待救援
6.有人像老朋友似的嚮你打招呼,但你一點也記不起他(她)是誰,此時你———
a.裝作沒聽見似的不答理 b.直率地承認自己記不起來了 c.朝他(她)瞪瞪眼,一言不發
7.你從超市裏走出來,忽然意識到你拿着忘記付款的商品,此時一個很像保安人員的人朝你走過來,你會怎麽辦?
a.心怦怦跳,驚慌不措 b.誠實、友好地主動嚮他解釋 c.迅速回轉身去補付款
8.假設你從國外回來,行李中攜帶了超過規定的煙酒數量,海關官員要求你打開提箱檢查,這時你會———
a.感到害怕,兩手發抖 b.泰然自若,聽憑檢查 c.與海關官員爭辯,拒絶檢查
心理素質測試題答案:選a得0分,選b得5分,選c得2分 1.(0~25分)你承受壓力的心理素質比較差,很容易失去心理平衡,變得窘促不安,甚至驚慌失措。 2.(25分~32分)你的心理素質比較強,性情還算比較穩定,遇事一般不會十分驚慌,但有時往往采取消極應付的態度。 3.(32~40分)你的心理素質很好,幾乎沒有令你感到尷尬的事,儘管偶爾會失去控製,但憊自來說,你的應變能力很強,是一個能經常保持鎮靜,從容不迫的人。 |
|
《癥狀自評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是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門診檢查量表,將協助您從十個方面來瞭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 本測驗適用對象為16歲以上的用戶。
本測驗的目的是從感覺、情感、思維、 意識、行為直到生活習慣、人際關係、飲食睡眠等多種角度,評定一個人是否有某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如何。它對有心理癥狀(即有可能處於心理障礙或心理障礙邊緣)的人有良好的區分能力。適用於測查某人群中那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礙、某人可能有何種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如何。不適合於躁狂癥和精神分裂癥。
本測驗共90個自我評定項目。測驗的九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 |
|
- n.: psychological quality
|
|
|
|
心理素質檢測 | 職業心理素質 | 心理素質培訓 | 軍人心理素質培養 | 民族共同心理素質 | 心理素質决定成敗 | 成功心理素質訓練 | 心理素質拓展協會 | 銷售員心理素質訓練 | 投資者的心理素質要求 | 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 | 兒童心理素質培訓遊戲 | 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論 | 職業情商與心理素質 | 大學生心理素質拓展教育 | 心理素質的養成與能力訓練 | 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 | 心理素質人生成功的基礎 | 傑出青少年要培養的75種心理素質 | 武漢理工大學心理素質拓展協會 | 武漢理工大學學生心理素質拓展協會 | 教育信息化與學生心理素質教育 | 培養孩子良好心理素質的故事 | 成熟法則:青年心理素質訓練必讀 | 磨礪:未來空戰需要過硬的心理素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