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納對咨詢的定義是:心理咨詢是指一種專門嚮他人提供幫助與尋求這種幫助的人們之間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助人者的手段及其所創造的氣氛使人們逐步學會以更積極和理性的方法對待自己和他人。心理咨詢能夠為人們提供全新的人生經驗和體驗。
心理咨詢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 心理咨詢所提供的全新環境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己與社會,處理各種關係,逐漸改變與外界不合理的思維、情感和反應方式,並學會與外界相適應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質,以便更好地發揮人的內在潛力,實現自我價值。
心理咨詢 |
|
(1)心理咨詢師是一個崇高的職業,能夠幫助來訪者解决問題、排除睏擾、最終實現自我成長、自我發展。
(2)心理咨詢師是屬於高階層的職業,不僅體現在收入方面,而且在服務的人群方面也是如此。目前世界上心理咨詢師服務的一種重要形式――EAP服務,服務對象就是世界500強的企業。現在,世界500強的企業有75%都選擇為員工提供EAP服務。
(3)心理咨詢師是一個可以終生從事的職業,不會因為年紀的增大而無法持續從事。
(4)心理咨詢師收入屬於中上階層。 |
|
1、心理咨詢的現狀
目前不少心理咨詢工作室/公司發展不太如意,更別說很高的收入,少數很專業的知名的心理咨詢工作室/公司經濟效益不錯。因此,如果想做面嚮社會收費的心理咨詢業務,目前必須是很專業的心理咨詢師。
2、心理咨詢的收費標準
心理咨詢收費在任何國傢都是昂貴的,目前,在美國,心理咨詢師每個小時的收入可以達到150美元左右。
據瞭解,現在國傢規定的心理咨詢收費標準為每小時60元,而實際的咨詢費用一般為每小時50元至150元,甚至更高。
在北京的一些CBD商務區內,咨詢收費往往會達每小時100美元,在南京,平均收費100―200元/小時。重慶、武漢、長沙 等地,一次心理咨詢收費一般是50-150元,而在蘇州等地起價為200元,最高500元;心理治療的費用相對要高一些,如果是婚姻問題,並且由資深治療師治療,每次兩個小時,500元/小時;如果是其他問題,資深治療師收費400元/小時,普通治療師300元/小時。 |
|
心理咨詢師是擁有廣阔前景的職業,特別在教育、醫療、社區、機關、企業、司法、團係統等領域將有更大需求。按有關規定,監獄勞教部門、大專院校各個係、各中小學、企事業單位的人事部等各個場所,都應配備2至3名的心理咨詢師。目前,中國已在公安係統、體育界和部隊裏配備了心理咨詢師。 |
|
“抉擇自我發展可咨詢心理咨詢師”(特區晚報)
心理咨詢專傢陳智雄指出,在心理健康意識比較成熟的發達國傢,當人們主觀上覺得自己生活得不是很積極,或者覺得有不適的心理感覺(例如心理感覺不舒服或者有煩惱),就會藉助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來解决,這相當於我們中醫所說的“治未病”,就是在心理問題轉化為“病態”之前就來把它解决。
他指出,目前尋求心理咨詢的人群按性質可分為兩種:一是發展咨詢。精神正常人群,在現實生活中會面對許多問題,如婚姻家庭問題,擇業求學問題,職業適應和發展問題,等等。他們面對上述自我發展問題時,需要做出理想的選擇,以便順利地度過人生的各個階段;在這裏,心理咨詢師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嚮他們提供心理學幫助,這類咨詢,叫發展性咨詢。
第二類就是心理健康咨詢。長期處在睏惑、內心衝突之中,或者遭到比較嚴重的心理創傷失去心理平衡,心理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儘管他們的精神仍然是正常的,但心理健康水平卻下降許多,出現了嚴重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甚至達到“可疑神經癥”的狀態。這時,就需要心理咨詢師提供幫助,這叫心理健康咨詢。
典型案例:
抑鬱發作時的心情為憂鬱的、悲傷的、無望的、令人沮喪的、或是心情跌落低𠔌的,有時會抱怨自己感覺糊裏糊塗,甚至沒有任何感受,或是感到焦慮。在兒童與青少年中,可能是易怒或鬧彆扭而不是憂傷或是沮喪的心情。其中,發作時會伴有食欲或體重下降,睡眠質量受到影響,活力降低,精神狀態低落,體驗到無價值感或自責感,思維、註意力、决斷力有睏難,嚴重時可能會出現自殺念頭,甚至嘗試自殺。
可能原因:
近期經歷過挫折性事件或是創傷性事件,體驗到挫折感與喪失。
曾經經歷過類似事件,近期舊有的情緒被引發。
經歷了讓人感受到沉悶、壓抑的成長環境,形成了抑鬱傾嚮的人格特點。 |
|
心理咨詢專傢陳智雄在接受晚報采訪時指出:心理咨詢的主要對象並不是“病態人群”。
心理咨詢的主要對象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精神正常,但遇到了與心理有關的現實問題並請求幫助的人群;二是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現問題並請求幫助的人群;三是特殊對象,即臨床治愈的精神疾病患者。
其中,心理咨詢最一般、最主要的對象,是健康人群,或者是存在心理問題的亞健康人群,而不是人們常誤會的“病態人群”,病態人群例如精神分裂癥、躁狂等患者是精神科醫生的工作對象。
陳智雄說,健康人群會面對許多婚姻家庭、擇業、親子關係、子女教育、人際關係、學習、戀愛、性心理、自我發展、焦慮、抑鬱、壓力應對等問題,他們會期待做出理想的選擇,順利地度過人生的各個階段,求得內心平衡,以及自身能力的最大發揮和尋求良好的生活質量。這時他們就可以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特區晚報)
催眠與心理咨詢的關係
本質上說,催眠也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手段。衹不過它是一種特別的治療方法。通常人的心理都有自我防衛機製,當面多面的心理咨詢的時候,人們往往不自覺地避開心理的創傷或陰暗面,但是那些創傷或陰暗面也許正是問題的關鍵或根源。而催眠是通過特殊的引導方式引領當事人進入自我的潛意識資料庫中,找到變異情緒背後的真正根源,進而治療。 在催眠狀態中,人們會自願放下面具與武裝,誠實地面對自我內在,也因此能驚奇地發現到真正的自己,包括潛能。在這方面,催眠技術較之心理咨詢有着獨特的優勢。 |
|
中國市場需求巨大,心理咨詢師奇缺。
1、中國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自殺未遂的達1000萬人以上;造成功能殘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個屬於精神障礙;推算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四分之一。
在中國,目前保守估計,大概有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
據調查, 13億人口中有各種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患者達1600多萬,1.5億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緒和壓力睏擾的青少年就有3000萬。
中國每年自殺死亡的人數已達28.7萬人,每年有200萬人自殺未遂者; 1990年中國2560萬例抑鬱癥患者,僅有5%得到治療,而15%的抑鬱癥患者抱有自殺傾嚮。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吳瑞華研究員認為,缺乏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才是造成我國自殺率相對較高的原因之一。
當一個人的內心體驗已經感覺到痛苦,而且這種痛苦已經影響到生活時,他就應該去心理咨詢了。
白領階層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下,焦慮、抑鬱、心理障礙,對什麽都不感興趣等問題越來越多。有了苦悶,和朋友或傢人訴說,有時並不能得到解决辦法,有時也不方便。所以心理咨詢會像到餐館就餐一樣成為一種普遍的需求。
北京大學心理咨詢專傢錢銘依教授認為,心理咨詢是通過人際關係,運用心理學方法,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北京燕園博思心理咨詢中心的心理專傢郝濱老師建議,當您遇到生活中的睏擾,準備選擇一位心理咨詢師走入咨詢室時,應選擇具有心理學、醫學或教育學等相關教育背景、接受過專業訓練,有長期豐富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經驗,閱歷比較豐富,得到專業心理治療協會或社會認可的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與治療行業中有着衆多的流派,其中最常見的有“精神分析療法”、“心理動力學療法”、“來詢者中心療法”、“現實療法”、“行為療法”、“交互療法”、“格式塔療法”及“理性情緒療法”等。據美國心理咨詢協會的統計,現已記錄在册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療法已有300種之多,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美國心理學家朗敦(Perry Landon)認為,所有這些療法可大抵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認知領悟”(insights)療法,旨在通過改變提高人的認知方式來緩解其心理睏惑和障礙。另一類是“行為矯正”(behavioral modification)療法,旨在以建立新的條件反射來矯正人的不良行為方式。
其實,在具體實踐中,人們常常是兩者兼用,互為補充的。 |
|
一. 現實療法
“現實療法”,由格拉澤(William Glasser,l925—— )創立於60年代。其要點有:
1.人都有愛與被愛兩種基本需求。如果它們不能得到滿足,人就會産生焦慮、怨恨、自暴自棄等消極情緒反應,並可能産生逃避現實、不負責任的欲望。因此,心理咨詢的目標在於減少來詢者不負責任與自我毀滅的意嚮。
2.人都具有自主自立能力,也具成長動力。因此心理咨詢的作用在於,使來詢者在生活中區分“成功的認同”與“失敗的認同”,增加對前者的體驗,減少對後者的體驗,這樣才能充分滿足個人愛與被愛的需求,感受到個人的價值。
3.“現實療法”重視現在超過重視過去。它強調過去的事實無可改變,因而應將眼光放在現在與將來的發展之上。它主張咨詢者在協助來詢者面對個人的痛苦、失敗經歷時,要幫助他看到個人的潛能及以往的成功經歷,從而認識到生活中還有許多美好的東西存在,可供自己選擇和享用。
4.“現實療法”十分註重承擔責任對於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並將其當作心理咨詢的核心,強調人衹有積極面對現實,才能承擔責任,獲得“成功的認同”。在操作方法上,“現實療法”十分強調面質(confrontation),製訂具體計劃,不接納藉口,不用懲罰等技巧。
二. 格式塔療法
“格式塔療法”,由佩爾斯(Frederick S.Perls,1893—1970)創立於60年代,其要點如下:
1.人都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心理咨詢的中心任務是幫助來詢者充分認識到自我在現實中的存在和感受。由此,心理咨詢不求為來詢者的睏難做解釋與指導,而是鼓勵來詢者主動承擔責任,主持自我的治療與改善。
2.人應該將精神集中在現在的生活與感受當中,而不要對過去的事情念念不忘。人的許多焦慮都産生於不能正確對待以往生活嚮當前生活的過渡,以逃避現實的做法來處理個人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和壓力。這嚴重阻礙了一個人的健康成長。
3.使人積極面對現實,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幫助他完成內心中的那些“未完成情結”(unfinished business),這通常指個人因以往生活中的某些心靈創傷和刺激經歷所留下的不良情緒體驗(如懊惱、悔恨、內疚、憤怒等)。它們猶如一個個心緒,係住了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自由活動。而要使人全心全意地投入現實生活,就必須排除這些“心結”的幹擾。
4.在咨詢手法上,“格式塔療法”強調幫助來訪者由“環境支持”轉嚮“自我支持”,以便來訪者從一開始就不依賴他人,盡量控掘個人的潛能。
三. 來詢者中心療法
“來詢者中心療法”,由羅傑斯(Carl Rogers,1902—1988)創立於50年代。其要點如下:
1.人都有能力發現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並加以改進。所以心理咨詢的目的,不在於操縱一個人的外界環境或其消極被動的人格,而在於協助來詢者自省自悟,充分發揮其潛能,最終達到自我的實現。
2.人都有兩個自我: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其中前者是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自我感覺,而後者則是個人對“應當是”或“必須是”等的自我概念。兩者之間的衝突導致了人的心理失常。人在交往中獲得的肯定越多,則其自我衝突越少,人格發展也越正常。
3.這一療法很強調建立具有治療作用的咨詢關係,以真誠、尊重和理解為其基本條件。羅傑斯認為,當這種關係存在時,個人對自我的治療就會發生作用,而其在行為和人格上的積極變化也會隨之出現。所以,心理咨詢人員應該與來詢者建立相互乎等、相互尊重的關係。這樣即可使來詢者處於主動的地位,學會獨立决策。
4.在操作技巧上,這一療法反對操縱或支配來詢者,主張在談話中采取不指責、不評論、不干涉的方式,鼓勵來詢者言盡其意,直抒己見,以創造一個充滿真誠、溫暖和信任的氣氛,使來詢者無憂無慮地開放自我。
四. 理性情緒療法
“理性情緒療法”,由美國心理咨詢專傢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 )創立於50年代,其要點如下:
1.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人的精神煩惱和情緒睏擾大多來自於其思維中不合理、不符合邏輯的信念。它使人逃避現實,自怨自艾,不敢面對現實中的挑戰。當人們長期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時,便會導致不良的情緒體驗。而當人們接受更加理性與合理的信念時,其焦慮與其他不良情緒就會得到緩解。
2.人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3個特徵:1)“絶對化要求”,即對人或事部有絶對化的期望與要求;2)“過分概括”,即對一件小事做出誇張、以偏概全的反應;3)“糟糕透頂”,即對一些挫折與睏難做出強烈的反應,並産生嚴重的不良情緒體驗。凡此種種,都易使人對挫折與精神睏擾做出自暴自棄、自怨自艾的反應。
3.“ABC理論”:在誘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個人對此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和個人對誘發事件所産生的情緒與行為後果C(Consequence)這三者關係中,A對C衹起間接作用,而B對C則起直接作用。換言之,一個人情緒睏擾的後果C,並非由事件起因A造成,而是由人對事件A的信念B造成的。所以,B對於個人的思想行為方法起决定性的作用。
4.“理性情緒療法”的目的在於幫助來詢者認清其思想中的不合理信念,建立合乎邏輯、理性的信念,以減少個人的自我挫敗感,對個人和他人都不再苛求,學會容忍自我與他人。
五. 認知領悟療法
“認知領悟療法”,源於霍姆 (Homne) 關於人的內隱行為是人心理的操作者之觀點。而這一療法是由一係列人共同創立的,其要點包括:
1.它十分強調認知過程對人的情緒變化和行為動機的支配作用。它主張通過改變來詢者的認韌模式,並輔之以行為療法的技術,來矯正人的不良情緒和行為。這祥,隨着來詢者認知方式的改變,他的憎緒和人格降礙也會隨之得到緩解。
2.雖然“認知頓悟療法”很重視人的認知方式對他心理變態和人格障礙的影響,但它不像“精神分析療法”那樣,一味追究來詢者早年生活經歷(主要是指3歲前後)對當前行為的潛意識作用,它主要探討來詢者當前認知方式對他行為表現的影響。
3.“認知領悟療法”很強調來詢者對自己問題癥結中的非理性、非邏輯觀念的深刻須悟,並以此來幫助來詢者置新認識、評價自我,建立合乎情理的認知模式,擺脫非理性觀念對自我的幹擾。
六. 交互分析療法
“交互分析療法”由伯爾尼(Eric Berne,1910—1970)創立於50年代,其主要觀點有:
1.人格由3種自我狀態組成:“父母式自我”(Parent Self)“成人式自我”(Adult Self)和“兒童式自我”(Child Self)。其中P代表父母的價值觀,是其內化的結果,偏嚮權威化;A是個人對外界環境的客觀反應與評價,它既不情緒化,也不權威化;C是人格中的兒童欲望與衝動的表現,是其本能部分,偏嚮情緒化。這3種自我狀態,構成了人格衝突與平衡的基礎。
2.人皆渴望得到他人,特別是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愛護與肯定。這通常包括父母、師長、領導、朋友、戀人等人物。個人在人格成長中得到關愛與肯定越多,則其人格衝突便越少,自信心則越強。正面的“父母式自我”、“成人式自我”與“兒童式自我”之間的交互作用,會産生積極、正面的生活腳本(life script)。反之,則會導致不良的人格表現,使人在交往中充滿焦慮和自卑。
3.心理咨詢的目的,在於使來詢者成為一個統合之人(integrated person),使個人從“父母式自我”與“兒童式自我”的交互模式中解脫出來,增強“成人式自我”的效能,而不再受他人的支配。由此,學會與人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並在交往中學會自我反省,是“交互分析療法”的核心任務之一。
4.在操作技巧上,“交互分析療法”十分強調傾聽分析的作用。它旨在推動來詢者深刻反省其人格中“父母式自我”與“兒童式自我”的衝突,以“成人式自我”的眼光來審視個人的生活腳本,積極地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增強自信心。
七.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理論由弗洛伊德所創立。它內容龐雜,包括潛意識理論、人格理論、性欲理論及精神防禦理論等方面。其理論要點綜述如下:
1.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又稱無意識)三個部分。其中意識指人能夠知覺的心理活動,前意識指人平時感覺不到,卻可以經過努力回憶和集中精力而感覺到的心理活動,潛意識指人感覺不到,卻沒有被清除而是被壓抑了的心理活動。弗格伊德認為,許多心理障礙的形成,是由於那些被壓抑在個人潛意識當中的本能欲望或意念沒有得到釋放的結果。
2.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組成。其中“本我”是個人原始、本能的衝動,如食欲、性欲、攻擊欲、自我保護被等。它依照“快樂原則”行事。“自我”是個人在與環境接觸中由“本我”衍生而來的。它依照“現實原則”行事,並調節“本我”的衝動,采取社會所允許的方式行事。“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它依照“理想原則”行事,是人格的最高層次,也是良知與負疚感形成的基礎。弗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超我” 之間的矛盾衝突及協調構成了人格的基礎。人欲維持心理健康,就必須協調好三者的關係。
3。人在維護自我的心理平衡和健康時,常對生活中的煩惱和精神痛苦采取某種自圓其說或自欺欺人等認識方法,以求心靈的自慰。弗洛伊德將這些認識方法稱作“心理防衛機製”,通常包括解脫、補償、合理化、投射、轉移、升華及理想化等方式。弗洛伊德認為,這些心理防衛活動多是無意識的,它們對人體的心理健康可起積極作用,也可起消極作用。
4。為使人們領悟其心理障礙的根源,人們需要接受精神分析的治療,通過移情關係的建立來重塑人格。在這當中,心理分析師通常使用解析、自由聯想、催眠、釋夢等技巧來疏解思考“本我”與“超我”的衝突,減輕“自我”的壓力,更好地面對現實。
八. 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源於“行為主義”理論,它強調通過對環境的控製來改變人的行為表現。其理論基礎包括俄羅斯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I.P.Pavlov, 1849—1936)的“條件反射”理論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剋(E.L.Thorndike,1874一1949)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B. F.Skinner,1904—1990)等人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學習”理論等,主要有如下要點:
1.人的所有行為都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其中強化對該行為的鞏固和消退起决定性作用。強化可采取嘉奬或鼓勵(正強化)的方式,也可采取批評或懲罰(負強化)的方式。由此,學習與強化,是改變個人不良行為的關鍵。
2.心理治療的目的在於,利用強化使來詢者模仿或消除某一特定行為,建立新的行為方式。它通過提供特定的學習環境促使來詢者改變自我,擯棄不良行為。由此,它很註重心理治療目標的明確化和具體化,主張對來詢者的問題采取就事淪事的處理方法,不必追究個人潛意識和本能欲望對偏差行為的作用。
3. “行為療法”的常用療法包括“係統脫敏療法”、“鬆弛療法”、“模仿學習”、“自勇訓練”、“厭惡療法”、“泛濫療法”等療法,其核心均在於利用控製環境和實施強化使來詢者習得良好行為,矯正不良行為,重塑個人形象。
九、藝術治療
追溯藝術治療的起源是在在史前時代的人類因對於大自然等許多現象感到畏懼與恐慌,又不明白其道理,所以在岩洞中留下許多的壁畫,以表達其敬畏之心。而到了近代精神醫學蓬勃發展的時代,如弗羅伊德與榮格等心理學大師亦采用繪畫的方式來記錄夢境與分析。因藝術具表達、符號象徵與創作等元素在,故近代將藝術應用在精神疾患者的治療上。
根據美國藝術治療師協會之定義:「藝術治療提供非語言的表達與溝通機會,在藝術治療之領域中有二個主要取嚮:一、藝術創作即是治療:透過創作的過程,緩和情感上的衝突,提高當事人對事物的洞察力或達到情緒淨化的效果;二、把藝術作品應用於心理狀態之分析,對作品産生的一些聯想,有助於個體維持個人內在和外在經驗的和諧,使人格獲得重整。」藝術治療較關心的是個人的內在經驗,所以治療的過程、方式、內容和聯想變得非常重要,因為每一部份都反映出個人人格發展、人格特質和潛意識的內容。
藝術治療之內容涵括了繪畫、舞蹈、音樂、文學等方面,均可當作治療之媒介;可以是單獨進行,也可以是團體形式。想想自己有多久沒有拿起筆隨性塗鴉一番,或者隨着音樂的旋律舞動自己的身體?在創作的氣氛下,是一無危險、無威脅性的環境,可穿越時空限製,所經歷的,是自我的對話,對卸下防衛的自己有更深層的認識與瞭解。
許多精神疾病的患者除了如幻聽與妄想等癥狀導致害怕、恐懼等不穩定之情緒,註意力無法集中,也有許多慢性患者已喪失對自我之自信與低自尊,在社交上表現退縮與畏懼,而藝術如繪畫等活動除了可增進認知與手部精細動作等功能外,更有助於患者具體表達情緒與面對問題、建立自我之價值觀,進而發展出合宜之社會行為與社會角色。
藝術治療在國外以及該有一些歷史了,但在國內發展的還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比較有代表的是韋志中,他在實踐中總結出來表達性藝術治療技術《石頭的故事),也在繪畫藝術治療方面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有他創造的繪畫治療技術“十年、我的六個傢、前世今生”等,在個體心理咨詢中,已經得到良好驗證,是比較有效的本土心理咨詢技術。並且在雲南師範大學、山西太原、青島成竜心理咨詢師培訓中心等一些單位的邀請下,韋志中教授前往當地主持了(繪畫藝術治療工作坊),並且取得圓滿成功!
【心理咨詢中的常見問題】
一、心理醫生≠救世主
一些來訪者把心理醫生當作“救世主”,將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丟給醫生,以為醫生應該有能耐把它們一一解開,而自己無須思考、無須努力、無須承擔責任。然而,心理咨詢與心理醫生衹能起到分析、引導、啓發、支持、促進來訪者改變和人格成長的作用,他無權把自己的價值觀和願望強加給來訪者,更不能替來訪者改變或作决定。真正的“救世主”衹有一個,那就是自己的。衹有改變自己、戰勝自己,最終才能超越自我,達到理想目標。
二、心理咨詢≠思想工作
心理咨詢作為醫學中的一門學科,有着嚴謹的理論基礎和診療程式,它與思想工作是有本質區別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說服對方服從、遵循社會規範、道德標準及集體意志,而心理咨詢則是運用專門的理論和技巧尋找心理障礙的癥結,予以診斷治療,咨詢師持客觀、中心的態度,而不是對來訪者進行批評教育。另外,某些心理障礙同時具有神經生化改變的基礎,需要結合藥物治療,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三、心理問題≠精神病
心理咨詢在我國是一門起步較晚的新興學科,人們對它有一種神秘感。來訪者通常都是左顧右盼、鼓足了勇氣纔走進診室,在醫生反復保證下,纔肯傾吐愁苦;或是繞了很大圈子,纔把真實的情緒暴露出來。因為在許多人眼裏,咨詢的人很可能有什麽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見不得
人的隱私或道德品質方面有問題。此外,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軟弱無能的表現,對男性來說尤其如此。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很多人寧願飽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願或不敢前來就診。其實,心理問題與精神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每個人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消極情緒的産生。對這些問題如能采取適當的方法予以解釋,問題就能順利地解决;若不能及時加以正確處理,則會産生持續的不良影響,甚至導致心理障礙。這樣看來,心理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就這些問題求助於心理咨詢並不意味着有什麽不正常或有見不得人的隱私,相反,這表明了個體具有較高的生活目標,希望透過心理咨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認問題,混混沌沌虛度一生。
四、心理學≠窺視內心
許多來訪者不願或羞於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動,認為衹要簡單說幾句,咨詢師就應該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詢師水準不高。其實心理治療師也是人,他們沒有什麽特異功能窺見他人的內心世界,他們衹是應該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來訪者提供的訊息進行討論和分析。因此,來訪者需詳盡地提供有關情況,才能幫助醫患雙方共同找到問題的癥結,有利於治療師作出正確的診斷並進行恰當的治療。
五、心理咨詢≠無所不能
一些來訪者將心理醫生視為“開鎖匠”,期盼其能打開所有的心結,所以常常求診一兩次,沒有達到所希望的“豁然開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實際上,心理咨詢是一個連續的、艱難的改變過程。心理問題與來訪者的個性及生活經歷有關,就像一座冰山,堆積已久,沒有強烈的求助、改變的動機,沒有恆久的决心與抗衡,是難以冰消雪融的,所以來訪者需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心理咨詢常用療法
求助者中心療法也翻譯成咨客中心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來詢者中心療法,是人本主義心理療法中的主要代表。人本主義心理療法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新型心理療法,其指導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出現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這個療法不是由某個學派的傑出領袖所創的,而是由一些具有相同觀點的人實踐得來的,其中有患者中心療法、存在主義療法、完形療法等。在各派人本主義療法中,以羅傑斯(C·R·Roners)開創的咨客中心療法影響最大,是人本主義療法中的一個主要代表。咨客中心療法認為,任何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有着積極的、奮發嚮上的、自我肯定的無限的成長潛力。如果人的自身體驗受到閉塞,或者自身體驗的一致性喪失、被壓抑、發生衝突,使人的成長潛力受到削弱或阻礙,就會表現為心理病態和適應睏難。如果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他能夠和別人正常交往、溝通,便可以發揮他的潛力,改變其適應不良行為。
咨客中心療法的倡導者和創始人卡爾·羅傑斯,1902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早年攻讀過農業、生物、物理和神學,以後又學習了心理學,接觸了行為主義的理論並接受了弗洛依德學派的心理分析訓練,他作為心理治療專傢曾在一個兒童行為指導中心工作了12年。早在1939年,他就提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設想:“假如我不去考慮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那麽我覺得依靠來訪者來完成這個治療過程更好……,來訪者瞭解自己的問題,瞭解應嚮什麽方向努力,瞭解什麽問題最重要,瞭解自己隱藏着什麽體驗。”他在心理治療實踐中總結出自己的經驗,於1942年出版了《咨詢與心理治療》一書,提出了自己新的心理治療觀,1951年,他又出版了《咨客中心治療》一書,為患者中心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 |
|
在組織內或在社會上,設立心理咨詢診所,和受挫纔談話,為之出主意,提希望,把不健康心理消滅在萌芽狀態,讓其擺脫苦惱,穩定情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投入實現目標的活動中去。
管理者應經常地嚮組織成員指出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挫折總是難以避免的,應正確認識與對待挫折。要承認挫折,正視挫折,然後認真、冷靜、客觀地分析各種受挫的因素,找出關鍵因素。並要培養組織成員堅強的意志,把挫折所造成的不幸,對個人的打擊,當成磨練自己意志的機會,做一名時代的強者。 |
|
(一)身體潛在的疾病
(二)目前的身體狀況
(三)具體分析形成的病因
(四)現在的心理狀態
(五)疾病的形成規律
(六)如何治療疾病
(七)環境調理疾病的方法
(八)有無遺傳病的因素
(九)衣着顔色對身體的影響
(十)飲食對誘發疾病的成因
(十一)健康狀況的整體評估
(十二)健康的養生之道 |
|
xinli zixun
心理咨詢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一種心理學方法,對象不是典型的精神病患者,而是在教育、職業、婚姻和行為等方面有問題的人,咨詢者可通過書信和交談指導病人采取適當的方法解决家庭、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各種矛盾,以消除病人的焦慮、恐懼和痛苦,提高防病、治病和康復的效果。
|
|
- : counseling
- n.: psychological consulting
|
|
心理疾病 | 精神病 | 心理健康 | 心理治療 | 百科大全 | 心理學 | 應用心理學 | 婚姻家庭咨詢師 | 習慣 | 清潔 | 心理咨詢師 | 博客 | 抑鬱癥 | 成長快樂 | 文學 | 修辭 | 百科辭典 | 超心理學 | 研究生 | 疾病 | 人格 | 心理障礙 | 神經官能癥 | 神經癥 | 精神科 | 更多結果... |
|
|
心理咨詢員 | 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網 | 心理咨詢學 | 心理咨詢傢 | 心理咨詢教師 | 心理咨詢平臺 | 寬心心理咨詢 | 學校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全集 | 在綫心理咨詢 | 準心理咨詢師 | 婚姻心理咨詢 | 情感心理咨詢 | 時效心理咨詢 | 即時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資訊 | 教育心理咨詢 | 門診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導論 | 心理咨詢論壇 | 團體心理咨詢 | 網上心理咨詢 | 重慶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技術 | 神光心理咨詢 | 婚戀心理咨詢 | 天津心理咨詢 | 中國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專傢 | 心理咨詢中心 | 心理咨詢案例 | 心理咨詢網站 | 華人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考試 | 緑洲心理咨詢 | 太原心理咨詢 | 惠州心理咨詢 | 康橋心理咨詢 | 山西心理咨詢 | 免費心理咨詢 | 北京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顧問 | 心理咨詢師網 | 網絡心理咨詢 | 天津心理咨詢網 | 南京心理咨詢網 | 臨床心理咨詢師 | 小學生心理咨詢 | 二級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的過程 | 新東方心理咨詢 | 註册心理咨詢師 | 上海心理咨詢師 | 中級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師課程 | 危險的心理咨詢 | 高級心理咨詢師 | 阜陽心理咨詢網 | 三級心理咨詢師 | 上海心理咨詢網 | 心理咨詢師手記 | 在綫心理咨詢網 | 心理咨詢實戰派 | 寬心心理咨詢師 | 在綫心理咨詢師 | 婚外戀心理咨詢 | 網上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與治療 | 國傢心理咨詢師 | 中國心理咨詢網 | 寧心舫心理咨詢 | 安徽心理咨詢網 | 跨文化心理咨詢 | 殘疾人心理咨詢 | 北京心理咨詢中心 | 心理咨詢面談技術 | 運動心理咨詢理論 | 青少年心理咨詢師 | 寬心心理咨詢中心 | 心理咨詢員的素質 | 緑洲心理咨詢中心 | 天津心理咨詢中心 | 天空心理咨詢中心 | 茂華心理咨詢中心 | 網上心理咨詢中心 | 問渠心理咨詢機構 | 澤宜心理咨詢中心 | 寬心在綫心理咨詢 | 中國心理咨詢師網 | 北京心理咨詢熱綫 | 做人做事心理咨詢 | 學生兒童心理咨詢 | 康橋心理咨詢中心 | 羅淼心理咨詢中心 | 心理咨詢治療中心 | 齊市心理咨詢門診 | 鬱悶—晨暉心理咨詢檔案 | 實用心理咨詢與助人技術 | 學校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 | 成功心理咨詢員的特徵 | 北斗星心理咨詢中心 | 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 | 做一名優秀的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師考試復習題解集 | 5個心理咨詢師的愛智慧 | 本會團體心理咨詢實踐 | 做孩子的心理咨詢師 | 生活分析的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與治療(全新版) | 心世界心理咨詢中心 | 實用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 | 武漢曹萍心理咨詢公司 | 心理咨詢與治療倫理 | 西南大學心理咨詢室 | 太原竹君心理咨詢中心 | 心理咨詢師國傢職業標準 | 西方心理咨詢經典案例集 | 國傢二級心理咨詢師 | 實用循環式心理咨詢技術 | 北京寧心舫心理咨詢中心 | 廣州薇薇安心理咨詢中心 | 心理咨詢與治療實務 | 做自己的心理咨詢師 | 做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詢師 | 太原米蘭陽光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案例集(親子篇) | 太原圓成心理咨詢中心 | 心理咨詢案例集(成人篇) | 心理咨詢案例集(大學生篇) | 心理咨詢技術與方法 | 四川外語學院心理咨詢中心 | 心理咨詢與治療經典案例 | 二級心理咨詢師考試寶典 | 四川成都心理咨詢中心 | 湛江葦葉心理咨詢中心 | 燕園博思心理咨詢中心 | 註册心理咨詢師考試 | 做自己最好的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踐 | 三級心理咨詢師考試寶典 | 廣州心靈之旅心理咨詢中心 |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咨詢中心 | 皖南醫學院心理咨詢門診 | 太原愛幫心理咨詢中心 | 韋志中心理咨詢中心 | 寬心網上心理咨詢師 | 如何成為心理咨詢師 | 廣州慧苑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 廣州韋志中心理咨詢中心 | 南京方知心理咨詢中心 | 石獅三中心理咨詢中心 | 做人處事心理咨詢手册 | 國際註册心理咨詢師 | 聽覺障礙青少年心理咨詢 | 北京京師慧心心理咨詢中心 | 畢淑敏心理咨詢手記 | 妙語解千愁心理咨詢妙答案 | 心理咨詢技術與應用 | 心理咨詢與治療新論 | 上海神光心理咨詢中心 | 大學生心理咨詢案例集 | 心理咨詢師的問診策略 | 心理咨詢與治療理論 | 心理咨詢的理論與方法 | 太原圓成心理咨詢中心主任 | 鬱悶晨暉心理咨詢檔案 | 心理咨詢與對話技術 | 左岸方舟心理咨詢事務機構 |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 | 郝醫生愛心心理咨詢中心 | 大連市心理咨詢治療中心 | 心理咨詢的一般過程 | 心理咨詢策略的選擇 | 心理咨詢的一般原則 | 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及實踐 | 心理咨詢師二級真題詳解及強化習題 | 心理咨詢師理論知識過關必做2000題 | 你的身邊有我-一個心理咨詢師的傢教咨詢手記 | 心理咨詢與治療進階:心理分析取嚮的實務指南 | 大學生人際關係與團體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與治療理論多元文化視角(第5版) | 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考試輔導-練習題、全真試題及答案 | 華南理工大學心理咨詢與健康教育中心 | 抑鬱:一個心理咨詢師的治療手記 | 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考試輔導-練習題全真試題及答案 | 心理咨詢專傢: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 10.心理咨詢專傢(1959-) | 心理咨詢專傢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 心理咨詢中的安慰劑效應 |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詢培訓中心 | 上海市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上海市浦東新區心理咨詢中心 | 南通市通濟醫院心理咨詢診所 | 廈門市心明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 蘭州方舟心理咨詢服務有限公司 | 蘭州博大母嬰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