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誘導手册(災害版)
目錄
基本信息
  ·頁碼:211 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7010072116
  ·條碼:9787010072111
  ·版次:1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我們無法决定災害是否會發生在我們的身上,但我們能夠决定以什麽樣的心態去面對災害,而這種心態又决定了我們未來的命運。
  本書是災害的“心靈雞湯”,試圖引導災害的當事人采取積極健康的心態去應對災害,把災害作為磨礪自我人格的基石,塑造更加完整、健康的人生。
  全書通過展示人類在各種自然災害面前所流露出來的特殊心理和行為,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災害心理學、預防醫學、社會心理學等基本常識;從回顧自然災害的歷史畫捲中,啓發人們思考防禦各種災害的科學意識,學會理性地應對各種災害,緩解各種噩夢的負性刺激;闡明了災害對當事人所造成的負性心理的診斷策略和方法;探討了心理健康的標準和如何幫助當事人從災後的心理創傷實現嚮健康心理的轉化,從而享受美麗的人生。
作者簡介
  嚴瑜,武漢大學哲學院心理學係副係主任,博士,武漢大學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培訓中心高級督導、高級心理咨詢師,湖北省心理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健康心理學、人才評價、職業生涯規劃以及組織管理心理問題研究。
目錄
  上篇
  地球!您今天哪裏不舒服
  地震後,您肯定會做噩夢
  如何減輕面對災害時的恐懼'
  誰是“心理創傷的災民”
  英雄!您會逃跑嗎
  您感受到大自然災害前的暗示了嗎
  “救命的稻草”在哪裏
  災害為什麽喜歡“結伴而行”
  大地震真是太陽惹的禍嗎
  如何疏通人體心中的“堰塞湖”
  如何控製來自內心的“海嘯”
  “擁抱反射”有何心理學內涵
  如何緩解心中的“餘震”
  謠言=6級地震嗎
  一條未發出的遺言短信
  從喪親心理咨詢談淚液
  股災與自殺心理
  從火場撤離的要領中悟出……
  “卡桑德拉大橋”的痛苦回憶
  如何應對災害後的悲傷
  災害為什麽偏偏“喜歡”你
  中篇
  災害心理的臨床表現和心理障礙
  災害心理與社會生活事件
  災害心理與社會再適應
  災害心理與生活經歷
  災害心理與社會支持
  災害心理與應對方式
  災害心理與恐懼強迫
  災害心理與抑鬱相關研究
  災害心理與焦慮的相關研究
  下篇
  從災後的心理創傷到心理健康
  後記
書摘插圖
  上篇
  地球!您今天哪裏不舒服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讓人們認識到:地球也有“犯病”的時候!
  可是,“萬物之靈”的人類,有多少人懂得地球的“心事”,認識地球的內部構造等,知道地球也會“犯病”呢?
  認知心理學是指以認識過程為對象的心理學研究,特別強調知識對認知和行為的决定作用,認為當人進行認知活動時,作為外部世界內化了的有關知識單元或心理結構圖式被激活,使人産生內部覺知期望,以指導感覺器官有目的地搜尋和接受外部的特殊信息。
  為了讓大傢更好地認識地球,以消除我們因不瞭解地球面出現的各種“錯覺”或“幻覺”,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地球的歷史。
  藉助現代先進的儀器,我們可以測定出地球的年齡至少已經有46億年了!地球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經歷了吸積、碰撞等物理演化過程逐漸演變成今天這個模樣。按照人類歷史劃分朝代的辦法,地球進化可粗略地劃分為五個“代”,從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如果將地球的生命以一年的時間來比喻的話,那元旦便是地球的出生日,在4月份,地球表面纔開始出現有生命現象的生物體,到12月中旬,進入爬行動物的鼎盛時期,但直至年底(12月31日午夜前),新年鐘聲敲響前的5—6分鐘,我們人類纔緊趕慢趕地出現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
  天哪!在地球歷史的525600分鐘裏,我們人類纔擁有5—6分鐘的時光,我們還有什麽理由“夜郎自大”?我們還有什麽理由“自以為是”?我們還有什麽理由陷入“自戀情結”而不願自拔?……
  換個角度去看地球吧,您就能理解:地球因長期的“心因性鬱悶”,而不時地出現火山間歇性的怒吼;地球因兩大板塊偶爾“親密接觸”,而不時出現局部地震;……人類衹有去適應古老的地球所出現的千變萬化的環境,而拋棄原來的“以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關心地球——人類唯一的傢園,熟悉“傢規”,研究“傢規”,從地球表面那些似亂非亂的“唉聲嘆氣”等現象背後,去探討我們人類尚未認識的自然規律。一旦我們掌握了這“傢規”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我們就能夠提前預測地震等自然災害,就會減少因“天災人禍”而出現大量傷亡的幾率,就會減少因不瞭解“突發性事件”規律而導致的過度焦慮……
  認知療法的首倡者之一艾利斯認為:“你的感覺很大程度上跟你的想法相關,如果你能夠改變想法,你也就可以改變感覺。”所以說,不是事件本身引起了人類的心理焦慮,而是人類對事件的消極看法或者消極解釋引起了自身的心理焦慮。當人類還沒有真正認識大自然的原始真面目的時候,各種心理性焦慮就會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種錯覺、幻覺也會經常地在眼前晃動,所以,我們人類必須改變對地球的認知,瞭解地球“生病”的前兆及表現,熟悉地球“不舒服”時所展示的各種“肢體語言”,在提高我們與地球對話的交流技巧的同時,拓展我們人類的生存空間。
  一旦認識了地球“不舒服”時的原因及規律,我們便會坦然面對大自然所發生的一切,坦然面對各種自然災害,所有那些“報應”之說均屬無稽之談。
  地震後,您肯定會做噩夢嗎
  [話題]那天從電視上看到“可樂男孩”對記者說,他在醫院的日子裏有時也會做噩夢……
  當“可樂男孩”從廢墟裏脫險時,他幽默地提出要喝“可樂”,而且還要“冰鎮的”的時候,全球華人便記住了這位樂觀嚮上的中學生!這位陽光少年為什麽也會有負性事件“騷擾”的陰影呢?他為什麽也會做噩夢呢?……
  原來,任何人都會做夢!夢,是人類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一心理現象。做噩夢,並不是災民的“心理專利”。
  人進入睡眠後,大腦中樞神經係統中的一部分細胞仍未休息,這就是夢的基礎。芝加哥大學生理學家孟托說:“每夜做一定數量的夢是必需的。”人類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1886年,夢學專傢羅伯特認為,人在一天的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接觸到無數的信息,必須經過做夢把這些信息釋放一部分,這就是著名的“做夢是為了忘記”的理論(註:這個理論在一百年後的20世紀80年代又開始重新流行)。而弗洛伊德認為,人不停地産生着願望和欲望,這些願望和欲望在夢中通過各種偽裝和變形表現和釋放出來,這樣纔不會闖入人的意識,把人弄醒。也就是說夢能夠幫助人排除意識體係無法接受的那些願望和欲望,是保護睡眠的衛士。
  由於人在夢中以右半腦活動占優勢,而覺醒後則以左半腦活動占優勢,而在24小時的晝夜活動過程中,人體的清醒與睡夢交替出現,可使人的中樞神經係統活動及其功能處於動態平衡中,使人的註意力、各種情緒變化和認知活動能夠正常地進行。所以說,做夢不僅對大腦細胞功能的恢復非常有益,更有助於大腦中樞神經係統的正常發育。
  當然,各種噩夢和美夢經常會偷偷地“闖人”我們人類的腦海中,故使我們對夢的評價是“喜憂參半”的。如果每天晚上我們都被噩夢所睏,畢竟不是件愉快的事情,因為做噩夢,可能反映出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不安全感,也可能是你所面臨的處境給你造成了比較大的心理負擔。專傢認為:噩夢的出現似與以下八大因素有關:第一,“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例如:有些人看驚險、恐怖的影視書籍之後,很容易做噩夢,這是由於驚險、恐怖的刺激形成了記憶表象而進入了夢境。第二,做噩夢反映出你對自己的處境有很大的不安全感,對你形成了心理負擔。第三,可能是當你內心深處覺得自己特別孤獨無助的時候。第四,可能是你近期的工作環境不理想,生活節奏控製不好,引起了較大的情緒波動,使自己處於低迷狀態。第五,可能是對噩夢中所出現的情景産生了過分焦慮和緊張的情緒,越是害怕出現,反而越會夢見。第六,由於個人的睡覺姿勢不好,便容易做噩夢。第七,身體素質較差、神經衰弱者容易做噩夢。第八,由於人體內的生理性與病理性的刺激而出現的噩夢,例如: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因局部的刺激,在睡夢中出現喉嚨被人掐着等夢境。
  為了少做噩夢,我們的行為對策是:
  (1)睡前減少不良的刺激,最好多看一些健康有益、輕鬆愉快的影視錄像或小說。
  (2)睡前最好不要過度用腦,不喝或盡量少喝咖啡、濃茶等富含咖啡因的飲料,以免大腦細胞過度興奮而引起夢境。
  (3)註意睡眠的姿勢,一般采取右側臥位的睡眠較好。如仰臥而眠的話,雙手雙腳自然垂直,枕頭不要過高。要糾正趴着睡覺的不良習慣。
  (4)白天要調整好心態,以平常心對待所面臨的處境,順其自然,使自己的心情盡量平穩。
  (5)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出去與同伴、同齡人進行交流,或看看電視、玩玩遊戲、參加體育活動,等等,這樣可以起到緩解心理壓力的作用。
  (6)學會培養多種愛好,學會有效地轉移興奮點。如琴棋書畫、花鳥蟲魚、遊覽山川、趣味遊戲、欣賞小品等活動,主動脫離引起挫折的不良環境,對緩解心理緊張與心理壓力有明顯的效果。
  (7)必須保證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切莫犧牲睡眠時間去幹一些得不償失的事。
  (8)不要過多地去想面臨的處境,同時盡量和同伴、朋友、傢人談論面臨的處境。
  (9)堅持每天參加體育鍛煉。鍛煉的項目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有氧運動,因地製宜,如各種球類運動、慢跑、練操等;運動量要適中,不宜大運動量的活動,避免勞累過度。
  (10)在任何時候都要對自己有自信心,並不時用內心的語言激勵自己。藉助“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規律,多想好事,美夢便會經常出現,噩夢便會離你而去。
  (11)通過合理的宣泄方法,將負性心理情緒通過傾訴、放聲哭泣等發泄方法釋放出來,以緩解心理的壓力,釋放內心的痛苦。
  (12)通過食療來預防失眠,例如:牛奶、水果(蘋果、香蕉、梨等)、小米粥、酸棗仁粥、蓮子粉粥等。
  如何減輕面對災害時的恐懼
  翻開人類歷史的畫捲,不難看出這是一部與各種自然災害抗爭的歷史。在我國,史書上有記載的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1月23日(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時),發生在陝西華縣的“關中大地震”,死亡人數超過83萬人,震中位置是陝西華縣(34.5度N,109.7度E);震中烈度:Ⅻ度;震級:裏氏8級。
  由於我國災害歷史資料具有時間係列長、連續性好、內容豐富多樣、記載全面等特點,故成為我們當今學習古人各種減災防災經驗的好教材。
  古人和今天的你我在面對自然災害時,都會出現對大自然敬畏的情緒反應,這種敬畏情緒就是對自然災害的恐懼。其實,所謂恐懼,就是害怕、畏懼等情緒反應,通常會隨着惡性信息刺激源的刺激消失而逐漸減退,而非持久性情緒反應。恐懼情緒的形成主要與後天因素有關,特別與社會心理因素和每個人的個性及心理素質密切相關。儘管心理素質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嚮,但你是否會得恐懼癥,關鍵不在於遺傳,而在於:你是否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災害教育對大自然有比較科學、全面的認識。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善於與人和大自然交往,正確認識大自然,瞭解各種災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學會基本的避災技巧,既不盲目自信,又不盲目恐懼,這就能夠減少我們對大自然的恐懼反應。
  值得一提的是,恐懼不等於恐懼癥,前者是短期表現,而後者則是長期表現。如果超過3個月時間,仍然對某種特定的物體或處境或與某人交往時出現強烈的畏懼情緒,那我們就要考慮是否患有恐懼性神經癥(簡稱恐懼癥)的可能了。
  通常將恐懼癥歸納為三大類:
  (1)場所恐懼癥(又稱:廣場恐懼癥、曠野恐懼癥、聚會恐懼癥等),是恐懼癥中最常見的一種,約占60%。多起病於25歲左右,35歲左右為另一發病高峰年齡,女性多於男性。
  (2)社交恐懼癥,多在17—30歲期間發病,常無明顯誘因突然起病。主要特點是害怕被人註視,一旦發現別人註意自己就不自然、臉紅、不敢擡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因而不願社交,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
  (3)單一恐懼癥(又稱:單純恐懼癥、特定恐懼癥),是指患者對某一具體的物件、動物等有一種不合理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