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 : 中国 >江苏 >徐州 >徐州市区 > 徐州师范大学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徐州师范大学投诉电话徐州市旅游投诉电话:0516-3709993
  江苏省旅游投诉电话:025-8341818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徐州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是江苏省苏北地区办学历史最长、办学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省属师范大学。其前身是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始建于无锡市的江苏师范专科学校。为了支持苏北地区的教育发展,优化全省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与当时的徐州师专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1959年起招收本科生。60年代初期,在全国高校整顿和布局调整时,周恩来总理指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从此,我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人才培养的服务面辐射到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云龙、泉山、奎园、贾汪4个校区。校园占地2200亩,校舍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61.7万册。学校设有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法律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城市与环境学院、体育学院、音乐系、美术系、信息传播学院、商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育学系、工学院、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科文学院等18个院系,52个本科专业,包括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等9大学科门类。现有19个硕士点,分别属于文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等6个学科门类。至2002年底,全日制在校生19368人,函授、夜大、成人教育学生9200余人,是江苏省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高校之一。
  徐州师范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学校的发展史上,有著名的汉语言文字学家廖序东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诗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吴奔星教授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在2217名现任教职工中,专任教师106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特聘教授5人,正高级职称111人,副高级职称320人,博士和在读博士生144人,硕士和在读硕士生323人。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100多人,40余名青年教师是省政府“333工程”和省教育厅“青蓝工程”培养人选。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注重创新教育和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范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有一批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中获得大奖;徐州师大大学生辩论队在江苏省大学生辩论赛中两次夺冠;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最高奖——理想杯。1994年至今,学校连续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表彰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学校”。自1988年以来,已连续七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2001年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光荣称号。建校近50年来,已向国家输送了各类建设人才6万余名,很多毕业生成为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和工作骨干,全国各地以及欧、美、亚、非、澳五大洲的许多国家都活跃着徐州师大校友们的身影。
  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成绩斐然。学校有20个科学研究机构,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成果丰硕,仅“九五”期间,学校即主持21项国家级项目,24项重大横向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300多篇,出版著作近百部,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1项,一些优秀成果在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水平,在全国100多所高师院校中科研论文排名为第17位。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美国、日本、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是全国首批200所“有资格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来自加拿大、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的30多名留学生在校学习。
  在新的世纪,徐州师大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奋发有为,锐意创新,向着综合性教学科研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学校名称:
  中文名:徐州师范大学
  英文名: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学校概况:
  徐州师范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苏徐州。淮海经济区面积达17.8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是一个跨越四省且经济文化高度关联的特殊区域。徐州,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交通四通八达,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其中尤以“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是中华养生学的鼻祖彭祖、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
  徐州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的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是第一任校长。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转制为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当年起招收本科生,是当时苏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89年,成立于1984年的第二所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该校。1996 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隶属国家煤炭部的徐州工业学院并入该校,促进了该校工科专业的发展。
  50多年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敦行”的校训,发扬“厚重笃实,艰苦创业”的校园精神,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发展。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亦在南京设立联合教学点,21个专业学院,,固定资产10余亿元,图书馆藏书300余万册。另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淮海发展研究院、汉文化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江苏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语言科学与神经认知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直属教学科研单位以及成人教育学院、社区学院和独立民办学院科文学院。学校是国内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之一,现有65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在校生21741人,其中研究生1816人。学校是全国首批200 所“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接收了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十万余名毕业生,一大批做出突出成就的徐州师范大学校友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
  在学校发展史上,有著名的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廖序东教授与黄伯荣教授共同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近三十年一直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发行量超过500万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本校教师编写的《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等著作,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他如秦汉史研究、金瓶梅研究、徐福研究、中国留学生研究、汉画像石研究等等,均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我校教授徐放鸣先后两次荣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另类英雄-李云龙》,《孟子》,李昌集教授受邀主讲《西厢记》,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好评。在先辈们的影响下,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传统,目前拥有一支结构较好、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和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现有的1319名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双聘),教授206人、副教授36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15人。学校一贯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校现有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8个(其中1个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1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包括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年度检索报告,我校2003年—2006年SCIE收录论文数,分别位列全国普通高校第82、73、81、97名,师范类院校第14、13、13、16名。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6年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接受教育部单项专业评估也获得优秀等次。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学校被确定为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范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省级培养基地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省级培训基地。自2003年以来,学校四次被省教育厅表彰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我校学生曾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省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类竞赛特等奖等多项大奖,以及国际、国内多项重要体育赛事的单项冠军。以我校女足为班底组建的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在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亚军,并有队员入选国家队参加第五届女足世界杯、2008年北京奥运会。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最高奖——理想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连续多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联合表彰。
  2008年,徐州师范大学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将以此为新的发展契机,深化博士立项单位建设工作,继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办学,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学科突出、有较高知名度的多学科、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校训:
  崇德厚学、励志敦行
校园精神:
  厚重笃实、艰苦创业
学院一览:
  · 文学院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法律政治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体育学院
  · 数学科学学院
  · 教育科学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科文学院
  · 美术学院
  · 音乐学院
  · 城市与环境学院
  · 化学化工学院
  · 经济学院
  · 信息传播学院
  · 社区学院
  · 管理学院
  ·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测绘学院
  · 机电工程学院
  *语言科学学院
科研机构:
  淮海发展研究院
  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数学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徐州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
  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
  徐州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
  徐州师范大学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徐州师范大学机电技术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汉画像艺术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环境研究中心
  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
  徐州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
  徐州师范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
  徐州师范大学亚非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党史党建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瞿秋白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秦汉史研究室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台港澳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广告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激光应用技术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自动化技术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徐州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汉代文物与文化研究中心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
  徐州师范大学土地规划设计研究所
  本一专业: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类等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徐放鸣
  校 长:徐放鸣
  副 书 记:王超
  副 校 长:王超 郑元林 刘祖汉 杨亦鸣
  纪委书记:岑红
学校网站:
  主页: http: //www.xznu.edu.cn
  官方论坛: http://bbs.xznu.edu.cn(五省通衢)
所在位置
  徐州师范大学位于江苏省徐州市。
历史沿革
  徐州师范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徐师大核心教学区楼群市——江苏徐州。淮海经济区面积达17.8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是一个跨越四省且经济文化高度关联的特殊区域。徐州,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交通四通八达,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其中尤以“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是中华养生学的鼻祖彭祖、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徐州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的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是第一任校长。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转制为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当年起招收本科生,是当时苏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89年,成立于1984年的第二所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该校。1996 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隶属国家煤炭部的徐州工业学院并入该校,促进了该校工科专业的发展。
校容校貌
  校园环境
  徐州师范大学优美的校园环境让人心旷神怡,远方的山色,近处的花木,低徊曲折的小径,高耸挺立的教学楼群,到处花团锦簇,映衬着一张张年青的笑脸。
  美术学院李可染展厅
  学习环境
  徐州师范大学为学生学习实验提供一流的环境和设施。学校不断的投资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善,校园里垂柳依依,小桥流水,赏心悦目,随处皆是学习的好环境。新建的教学楼幢幢拔地而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生活环境
  整洁的宿舍,明净的食堂,是学生们课余生活的主要场地。学校新建的食堂,公寓宿舍,都是提高大学生生活环境,改善课余环境的新投资。这些设施或依山傍水。
  网络环境
  徐州师范大学近几年在校园网络上投资甚重,增添了大批的网络设备,使得学校的网络环境更加完善。学生利用网络的效率和宽度也不断的加大。[2]
办学规模
  师大二十一世纪大楼50多年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敦行”的校训,发扬“厚重笃实,艰苦创业”的校园精神,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发展。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亦在南京设立联合教学点,21个专业学院,,固定资产10余亿元,图书馆藏书300余万册。另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淮海发展研究院、汉文化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江苏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语言科学与神经认知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直属教学科研单位以及成人教育学院、社区学院和独立民办学院科文学院。学校是国内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之一,现有65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在校生21741人,其中研究生1816人。学校是全国首批200 所“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接收了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以色列、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十万余名毕业生,一大批做出突出成就的徐州师范大学校友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
师资力量
  在学校发展史上,有著名的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廖序东教授与黄伯荣教授共同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近三十年一直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发行量超过500万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本校教师编写的《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等著作,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他如秦汉史研究、金瓶梅研究、徐福研究、中国留学生研究、汉画像石研究等等,均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我校教授徐放鸣先后两次荣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另类英雄-李云龙》,《孟子》,李昌集教授受邀主讲《西厢记》,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好评。在先辈们的影响下,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传统,目前拥有一支结构较好、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和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师大文学院楼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现有的1319名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双聘),教授206人、副教授36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15人。学校一贯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校现有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8个(其中1个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1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包括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年度检索报告,我校2003年—2006年SCIE收录论文数,分别位列全国普通高校第82、73、81、97名,师范类院校第14、13、13、16名。
  我校校友李华梅作为著名教育学者,曾出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促进了国际文化的交流。李华梅现任教于南京宁海中学高一年级英语组,向祖国的花朵教授英语知识
所授荣誉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6年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接受教育部单项专业评估也获得优秀等次。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学校被确定为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范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省级培养基地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省级培训基地。自2003年以来,学校四次被省教育厅表彰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我校学生曾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省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类竞赛特等奖等多项大奖,以及国际、国内多项重要体育赛事的单项冠军。以我校女足为班底组建的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在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亚军,并有队员入选国家队参加第五届女足世界杯、2008年北京奥运会。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最高奖——理想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连续多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联合表彰。
  2008年,徐州师范大学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将以此为新的发展契机,深化博士立项单位建设工作,继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办学,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学科突出、有较高知名度的多学科、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1]
校园文化
  徐州师范大学凭借学科齐全、校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区域文化的独特优势,开展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1-5学舍情人路动 。新生文艺汇演、校园十佳歌手比赛、演讲赛、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文化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合作交流
  该校1982年开始聘请外国文教专家来校任教。为了加强对外事工作的领导,1994年学校专门成立了外事工作职能管理部门—校国际合作交流处统一管理学校所聘请的长、短期外籍专家。近年来,在省外办、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身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组织健全、措施完善的管理机构,培养了一批有多年外事管理经验的管理队伍。我校1982年开始聘请外国文教专家来校任教。为了加强对外事工作的领导,1994年学校专门成立了外事工作职能管理部门—校国际合作交流处统一管理学校所聘请的长、短期外籍专家。近年来,在省外办、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身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组织健全、措施完善的管理机构,培养了一批有多年外事管理经验的管理队伍。
相关词
知名教师营销策划广告学新闻传播学徐州英语外语俄语
法政学院盐城图书馆教授美学艺术学汉画像催眠术
亲子心理学淮阴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更多结果...
包含词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徐州师范大学工学院
徐州师范大学测绘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王进欣徐州师范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徐州师范大学社区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徐州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徐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徐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广告学徐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法律政治学院
徐州师范大学宿迁分校徐州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徐州师范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徐州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公务员培训中心
徐州师范大学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