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博物館原副館長 Former deputy director of Beijing Natural History Museum
徐仁(1910 08.22 - 1992 11.18) 古植物學家、植物學家、孢粉學家。他是中國從生物學角度研究化石植物的首創人,奠定了中國化石植物生物學研究的基礎。他又是中國古孢粉學研究的創建人,親自培養了新中國第一批古孢粉學的研究者。他對東亞和北美植物間斷分佈的獨到見解科學地回答了140年來植物地理學中懸而未决的問題。他通過化石植物的研究論證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時代、原因和幅度。他的《地質時期中國各主要地區植物景觀》一書開創了中國古景觀學研究的先河。
個人簡歷
1910年8月22日 生於安徽蕪湖。
1929年 考入清華大學,在生物學係學習。
1933年 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得學士學位。
1933-1939年 任北京大學生物學係助教。
1939-1944年 任雲南大學生物學係講師和副教授。
1944-1946年 任印度勒剋瑙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
1946-1948年 任北京大學副教授。
1948-1952年 任印度古植物學研究所教授。
1952-1954年 任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1954-1962年 先後任地質部地質礦産司孢粉學實驗室主任,地質部地質研究所孢粉學和古植物學研究室主任,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研究室主任。
1959年 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創建古植物學研究室,任研究室主任。
1962-1992年 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1979年 當選為中國孢粉學會理事長。
1980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同年兼任北京自然博物館副館長。
1992年11月18日 病逝於北京,享年82歲。
生平活動
徐仁,字本仁。1910年8月22日生於安徽蕪湖。祖父徐性初是清朝拔貢,父親徐晉早年就讀於北京中國大學政治經濟係,後在北京中國銀行任職。徐仁幼年隨祖父生活在濟南。1918年隨父親到北京。1923年返回安徽,就讀於蕪湖一所教會中學。1925年,父親去世,傢中境況不佳,依靠伯父和親友資助維持生活。1929年,徐仁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在植物學家張景鉞的影響下,他接受當時生物學係係主任陳禎建議,到生物學係學習,主修植物學。1933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同年,徐仁受聘於北京大學生物學係,任助教。1939年轉到雲南大學生物學係,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1944年,西南聯合大學開設古植物學課程,經張景鉞舉薦,徐仁决定到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古植物學。時值第二次世界大件期間,交通中斷,未能成行。此時,印度勒剋瑙大學研究院古植物學家B.薩尼(Sahni)教授邀請徐仁到勒剋瑙大學任客座教授。
1944年春,徐仁開始在勒剋瑙大學從事研究工作。他研究了中國雲南泥盆紀植物,對剋什米爾地區地質和地層進行了考察,他還研究了剋銳阿峽𠔌紫色砂岩中的微體化石。徐仁對微體古植物的成功研究使他成為國際上微體化石研究的先驅者之一。1946年勒剋瑙大學授予徐仁哲學博士學位,並嚮他頒發了金質奬章,表彰他在古植物學研究方面的貢獻。1946年徐仁回國,他在北京大學生物學係和地質學係任副教授,講授植物形態學、解剖學和古植物學。
1948年,應薩尼的邀請,徐仁再次赴印度,在薩尼領導的世界上唯一的古植物學研究所開展研究工作。在此期間,徐仁訪問了瑞典和英國,與世界著名的古植物學家T.哈勒(Halle)和T.M.哈裏斯(Harris)進行學術交流,探討古植物學的研究方法,同時大量收集文獻和資料。1949年,薩尼逝世後,徐仁擔任薩尼古植物學研究所副教授兼代所長,並主持了《古植物學家》(《Palaeobotanist》)創刊、編輯和發行工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徐仁得知後,歡欣鼓舞,積極準備回國投入新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國傢建設。但是,薩尼夫人鑒於徐仁的學術成就、為人處世和管理能力,千方百計地輓留他留在印度,並舉薦他擔任薩尼古植物學研究所的所長,甚至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也希望徐仁留在印度。1951年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印度。代表團帶着周恩來總理、中國科學院李四光副院長和竺可楨副院長的委托,積極爭取在印度的徐仁等科學家早日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同年夏,徐仁義無返顧,攜帶傢眷回國。印度方面一再緻函給中國科學院,希望徐仁能夠重返印度,竺副院長回信予以辭謝。
1952年徐仁回國後,在南京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1954年調到北京,先後任地質部地礦司孢粉學實驗室主任,地質部地質研究所孢粉學和古植物學研究室主任,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研究室主任等。1959年,徐仁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創建古植物學研究室,並擔任研究室主任。1962年正式調到植物研究所,從事植物演化、係統發育和植物區係的研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同年兼任北京自然博物館副館長。
徐仁早年研究植物形態學和解剖學,進而從生物學的角度研究化石植物,成就卓著,在中國外植物學界、古生物學界和地質學界享有很高聲譽。他擔任過中國植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古生物學會秘書長、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植物學會古植物學分會主任、中國孢粉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古生物學會古植物學分會名譽理事長。在國際上,他一直是印度古植物學會會員和名譽會員。1981年被選為第13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副主席,先後訪問過英國、瑞典、美國、加拿大和法國等國傢,中國外合作者和朋友比比皆是。幾十年來,徐仁研究植物學、古植物學、孢粉學、第四紀地質學及其所涉及的相關領域,在中國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70多篇,合作專著6本。這些論著對植物學和古植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科學研究
古孢粉學的研究不僅可以解决沒有保存生物大化石的所謂啞地層的時代對比問題,而且是調查石油和煤炭等重要礦産資源、開展古環境和古氣候研究的關鍵手段之一。
徐仁是中國古孢粉學的創建人。20世紀50年代回國後,他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創建了三個孢粉學實驗室。親自培養了新中國第一代古孢粉學研究者,基本滿足了建國初期蓬勃發展的地質學研究的需要。這些學者已經成為中國孢粉學領域的研究和教學核心骨幹,以及相關領域,如石油等勘探和開發的關鍵技術人員。這三個孢粉學實驗室在中國孢粉學的發展過程中起了重要的先導作用。
1958年,徐仁的《根據孢粉組合推斷湖南汝城文明司紅色岩係的地質時代》一文,是中國首次依據孢粉學研究的資料確定地層時代。20世紀60年代對周口店猿人化石層孢粉學的研究,開創了中國根據孢粉學資料探討和恢復古環境的先例。80年代對中國更新世雲杉—冷杉植物群的研究,進一步在利用孢粉學資料研究古環境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1979年,徐仁任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報》與《地質論評》編輯委員會委員。同年在徐仁的倡導和組織下,中國孢粉學會誕生,從而使中國孢粉學界有了自己的全國性學術組織。在大傢擁戴下,徐仁連任中國孢粉學會第一屆和第二屆理事長。他還是國際孢粉學會的理事。
主要論著
1 徐仁.華北鬆柏葉的解剖.北京大學理科報告,1936,1(2):1-39
2 徐仁.兩種華北鬆柏葉的解剖.北京大學理科報告,1936,1(2):39-58
3 Hsu Jen. Anatomy, Development and life history of Selaginella sinensis. Bulletin of Chinese Botanical Society. China, 1937, 3 (1), 75-95
4 Hsu Jen.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the shoot apex of Sinocalamus beecheyana McClure. Ameri. J. Bot. , 1944, 31 (7) : 404-411
5 Hsu Ren. Plant fragments from Devonian beds in central Yunnan, China. M. O. P. Iyengar Commemoration volume, J. Indian Bot. Soc. , 1946: 339-360
6 Hsu Jen. Search for microfossils in the purple sandstone, Khewra. Proc. Nat. Acad. Sci. , 1946, 16 (2-4): 92-94
7 Hsu Jen. On some fragments of bennettitalean “flowers” from the Liling coal series of east Hunan. Nat. Peking Univ. Fiftieth Anniversary Papers Geol. Series, 1948, 57-68
8 Hsu Jen. Devonian spores from Yunnan, China. Proc. On the 7. Intern. Bot. Congr. Stockholm. 1950
9 Hsu Jen. Fossil plants from the K' uangshanch' ang coal series of NorthEastern Yunnan, China. Palaeobotanist, 1952, 1: 245-262
10 Hsu Jen, Bose M. N. Further information on Homoxylon rajmahalense Sahni. J. Indian Bot. Soc. , 1952, 31 (1-2):1-12
11 Hsu Jen, Bose M. N. On a new Cordaitean stem, Cordaites Sahnii,from central Shansi, China. Palaeobotanist, 1952, 1 (B. Sahni Memorial Vol. ): 241-244
12 Bose M. N. , Hsu Jen. On some coniferous cones, probably of Brachyphyllum, from the Jurassic of the Rajmahal Hilis, Bihar, India. Proc. Nat. Inst. Indian, 1952: 203-209
13 徐仁.山東即墨一種化石木與石菌絲的發現.古生物學報,1953,1(2):80-86
14 徐仁,周和儀.根據孢粉組合推論甘肅酒泉下惠回堡係底部的地質時代.古生物學報,1956,4(4):491-507;509-524
15 徐仁.根據孢粉組合推論湖南汝城文明司紅色岩係的地質時代.古生物學報,1958,6(2):141-158
16 徐仁.剋什米爾第四紀第一次間冰期的孢子花粉分析.中國第四紀研究,1958,1(1):131-132
17 徐仁,宋之琛,周和儀.柴達木第三紀沉積中的孢粉組合及其在地質學上的意義.古生物學報,1958,6(4):430-440
18 Hsu Jen.The climatic condition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time of Sinanthropus.Collected Papers on Quaternary.China,1965,4(1):77-83
19 徐仁.雲南泥盆紀植物化石和其在該區泥盆係地層劃分上的意義.植物學報,1966,14(1):50-70
20 徐仁,孔昭宸,杜乃秋.西藏南部珠穆朗瑪峰地區植物化石的發現及其意義.植物學報,1973,15(2):254-258
21 Hsu Jen.On the palaeobotanical evidence for continental drift and Himalayan uplift.The Palaeobotanist,1978,25:131-145
22 徐仁.中國植物化石(第三册)·中國新生代植物.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186-211
23 徐仁.中國晚三疊世寶鼎植物群.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24 徐仁,孔昭宸,杜乃秋.中國更新世的雲杉—冷杉植物群及其在第四紀研究上的意義.中國第四紀研究,1980,5(1):48-56
25 徐仁.中國新生代植被的發展和演變.見:中國植被第三章.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61-81
26 徐仁.生物史,第二分册:植物的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27 徐仁,王秀琴.地質時期中國主要地區植物景觀.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28 Hsu Jen. Late Cretaceous and Cenozoic vegetation in China, emphasizing their connections with North America. Ann. Missouri Bot. Gard. , 1983,70: 490-508
29 Hsu Jen. Changes of the palaeoenvironment of Southern East Asia since the Late Tertiary. Centre Asian Studies, Univ. of Hong Kong, 1984, 419-425
30 Hsu Jen. Changes of the veget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Tertiary. Centre. Asian Studies, Univ. of Hong Kong, 1984, 426-432
31 Hsu Jen. Studies on a new plant Proteridophyton devonicum assigned to primitive fern from South China. Palaeontographica, 1987, 207 :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