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陝西 >鹹陽 >彬縣 > 彬縣大佛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彬縣大佛寺投訴電話鹹陽旅遊投訴電話:0910-3210445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彬縣大佛寺位於鹹陽市彬縣城西11公裏處,從城西,沿着蜿蜒而寬敞的西(安)蘭(州)公路約行五六公裏,經過“水簾洞”(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居住的地方),再西行6公裏,遙望公路南側,有一座巍峨的古典式樓閣,倚山崖而聳立,周圍摩崖小洞如蜂窩,崖下樹木鬱茂,風光綺麗,這就是著名的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原名慶壽寺,其建築始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為慶賀其母親六十大壽,派尉遲敬德監修的,故取名“慶壽寺”。這裏的石窟造像除寺樓內的大佛是唐代雕刻外,其他石佛大多數均為北朝時期的作品。
  大佛寺石窟依山而鑿,寺有亭樓3層,高50多米,其樓門洞上有“明鏡臺”3字。登臺眺望,南可見大佛像,北有寬闊的徑水逶迤嚮東流去。走進石窟,窟壁嵌滿了造像,仔細一數共有70龕,造像1001尊。釋迦牟尼端坐正中,二菩薩倚靠兩邊。擡頭仰望這尊高達24米、肩寬13米、手指長達2米的陝西最大的釋迦牟尼佛像,倚岩盤膝端坐在六角蓮花座上。上體穿窟中心而上,披衣襢胸,腰下係結佩帶,面部豐圓,鼻端口正,兩耳下垂,彎眉細眼,眼目稍嚮下凝視,胸脯微凸,端莊慈祥,對每個進來的遊客都微笑相迎。大佛頭部的周圍,有浮雕坐佛7尊,邊緣圍繞19個飛天,是十分富有裝飾性的精美雕刻。大佛兩側的脅侍菩薩,高約5米,俗稱“丈八佛”,頭戴玉冠,衣着華麗的瓔珞,下着羊腸大裙,姿態自然可親。另外窟壁上還有很多佛龕,雕刻着大大小小的佛及菩薩約400多個。大佛身軀之大,俗謂“一指之大兒為腰”,參觀者衹能在窟底仰視,或者登樓層層眺望。摩崖大龕式的大佛造像流行於盛唐,大佛寺亦因摩崖大佛而得名。我國現存的唐代摩崖大佛應首推四川樂山大佛,其次有河南洛陽竜門奉先寺的盧捨那大佛,甘肅敦煌千佛洞的大佛等。在這些大佛中,彬縣大佛寺的大佛建造年代是比較早的,它開鑿的成功經驗對以後依山鑿佛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彬縣群衆有個順口溜:“邵州有個大佛寺,把天頂得咯吱吱。”並流傳“丈八佛見大佛”的故事。相傳;大佛的名聲遠揚,傳到了甘肅徑川縣丈八佛的耳朵裏,他很不服氣,要與彬縣大佛比試比試。丈八佛一見大佛,果然名不虛傳,自己矮了多半截,衹好甘拜下風。大佛請他參觀了各處洞窟,還讓他品嚐當地的名産邵州梨、晉棗。丈八佛决心做大佛的侍從。以後便在石窟西邊的“應福寺”坐禪,為了表示對佛的尊敬,丈八佛一直站着,直到如今。沿着西側狹窄的石階梯,擡級而上,便來到“應福寺”,果見“丈八佛”依然侍立在那裏。經過一個小門,走出去不遠,又由另一寺門進去,便來到俗稱“羅漢洞”的窟群。這裏共有4個面北排列着的小石窟,各窟的形狀、深度和高度都不一致,除西起第3窟內,在壁上雕刻有浮雕佛經故事60餘幅,並留有唐宋以來遊人的銘刻,其餘3個窟內,各有立體雕佛像及菩薩像數尊,造型生動,雕工精緻。再由羅漢洞窟群,繞過大佛寺樓二層的“明鏡臺”前空場走100餘米,再轉一個彎,又來到另一窟群,即“千佛洞”。千佛洞由東西嚮排列的3個石窟組成,外表儼然如同一座一明兩暗的舊式廳堂,正中稍小,平面為方形,東西兩套間進深較大,故平面均呈長方形。窟內除少數雕刻成為立體的佛像和菩薩外,其他都是壁間浮雕造像,約300多幅,還雕刻有人物畫像,造型真實,栩栩如生。”
  大佛寺塑像和石雕反映了我國初唐時期精湛的藝術和造型風格,這些是古代能工巧匠藝術的結晶,其中大佛尤為突出。大佛寺還保存了自唐宋以來歷代遊人留下的題刻177幅,碑碣6通。詩文優雅,書法中草、隸、篆皆有,遊人觀摩,無不贊嘆。
基本介紹
  大佛寺舊名慶壽寺,位於彬縣城西十公裏的涇河南岸,唐貞觀三年(公元629 年)。大佛窟平面呈半圓形,徑約21米,高30米,窟內有石雕佛像三尊,大佛依岩跌坐居中,高24米,上體穿窟室中心而上。兩旁為脅侍菩薩,身高5米左右。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精細。窟壁鑿小佛龕各種造像400個。大佛洞﹑千佛洞﹑羅漢洞是其中保存有造像的主要洞窟。
歷史發展
  大佛寺在唐代為應福寺,後改稱慶壽寺。石窟造像主要雕造於唐初至唐文宗時期的 200年間,元以後曾大事裝修。
詳細描述
  大佛寺石窟開鑿在任河南岸的石崖峭壁上。這裏川流橫列,山峰對峙,地勢狹長如廊,徑河自“佛洞”前蜿蜒東流,風光旖旎,環境優美。窟前5層樓閣屹立。這是陝西省境內規模最大的佛教石刻造像群。1956年鹹陽地區文管會對大佛寺進行了全面勘察。大佛寺石窟群現存大小窟、龕361個,其中洞窟107個,佛龕254個,內有造像的洞窟共19個,造像1498尊。東部87窟稱之為“東窟”;中部12窟稱之為“中崖”,即“明鏡臺”;西部8窟稱之為“西崖”。東崖和中崖洞窟比較密集。開鑿較早、規模最大和保存最為完整的是“大佛洞”。其次,是“千佛洞”和“羅漢洞”,大約開鑿於唐高宗執政時期。窟前有磚木結構的5層護樓,原為唐建,現存建築是明代嘉靖年間重修,經清代修建而成的,樓高32米。第一、二層用條磚“一順一丁”平砌。臺基為方形,頂部為六角的攢尖式頂。第一層門楣上刻“覺路”二字。第二層壘砌3個拱形門洞,正中門洞上刻“明鏡臺”3個字,3個門洞與大佛洞相通,大佛洞內光綫明朗,便於禮佛者站在洞內瞻仰洞內所有的群像,使大佛洞內諸造像以最好的光綫和最佳的角度呈現在禮佛者面前。自第三層之上全部成為木構建築,各層面闊與高度,自下而上逐漸減小,整體輪廓為方塔形,每層闢有門窗,造有欄桿,拾級而上,可以登臨眺望。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該寺最大的洞窟。窟平面成半圓形,徑約34米,高31米。窟內有一佛二菩薩石胎泥塑像3尊。阿彌陀佛(俗稱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指長2米,寶石藍髻護頂,秀眉慈目,跌坐於蓮臺之上。大佛頭像後有2道圓形雕刻花邊、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布着19個飛天,構成富麗祥和的背光。侍立於兩側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均身高15.6米,頭戴寶冠,身着華麗纓珞,神態恬靜。此外,窟內佛龕尚有造型各異小造像400餘尊。此窟規模宏大,造像雄偉、雕刻精緻,是古代造型中的一大寶庫。“大佛洞”保存了當年華麗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環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飛天伎樂拱衛着彌勒佛寶閣,呈現出了一派西方極樂世界的歡樂景象。被譽為陝西和絲綢之路第一大佛。
藝術特點
  “大佛洞”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該寺最大的洞窟。大佛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竜極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初名應福寺,完工於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是我國現存唐太宗時期規模最大﹑最為精美的一所洞窟,因其中雕刻的高達20米的大坐佛而得名。北宋仁宗為其養母劉太後慶壽時改名慶壽寺。大佛窟中大佛依岩跌坐,身高二十四米,造形雄偉、雕飾富麗,發式作蠃髻形,雍容端莊,耳垂、披衣、襢胸、盤膝端坐在蓮座上,體態自然豐滿,頗顯唐代風格。佛身健碩雄偉,所謂“一指之大幾為腰”,大佛寺亦因此而得名。大佛洞還保存了當年華麗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環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飛天伎樂拱衛着彌勒佛寶閣﹐呈現出了一派西方極樂世界的歡樂景象。被譽為陝西和絲綢之路第一大佛。
附屬石窟
  千佛洞中保存的大小造像龕共有一百七十五所﹐有十幾所龕包含著明確的銘文發願題記﹐大部分是在武則天執政的武周朝雕造出來的。這個時期的造像都具有健美的身材﹑婀娜多姿的體態﹐體現了大唐帝國中最為純正的佛教造像藝術。我們之所以確認它的純正性﹐就是因為它基本上保留了大唐首都長安城的佛教藝術風尚﹐特別是在千佛洞中還保存了一所與真人等高的一佛二菩薩造像龕﹐這所等身像龕的佛與菩薩像﹐是集人體的寫實美﹑誇張美於一體的雕刻藝術﹐也是千佛洞武則天時期雕刻的代表作品﹐是最為典型的初唐長安風格的造像藝術。
  大佛窟東側為“千佛洞”窟群,洞內共有175個龕,1001尊造像,最大的高27米,最小僅2釐米。窟內主像為西方三聖,即一佛二菩薩,南壁阿彌陀佛,西壁觀世音菩薩,東壁大勢至菩薩。3尊造像均為石泥塑彩繪。阿彌陀佛,原高27米,現高19米,寬10米,僅佛的手指長2米,軀體巨大壯觀。大佛發式作蠃髻狀,面方,耳垂,披衣襢胸,腰下係結佩帶兩條,盤腿端坐在蓮臺之上;佛的左手着膝,右臂上彎,手掌嚮內,手指微屈,作說法狀。全身姿態自然,肌肉豐滿,面相端嚴,頗顯唐代風格。
  千佛洞和羅漢洞的開鑿,大約是在唐高宗執政時期,大佛窟西側為“羅漢洞”窟群,一字形排列4個小石窟,各窟大小不一。西起第三窟壁上浮雕經變故事60餘幅,並留有唐、宋以來遊人題刻;其餘3窟,各有立體石佛及菩薩造像數尊不等,亦都優美、生動,雕工細緻。其東為另一窟群“千佛洞”,東西嚮排列3窟,中略小,為方形,另兩窟較大,均呈方形。壁間浮雕300餘幅,另有少量佛造像和菩薩,栩栩如生。
石窟題刻
  清末葉昌熾曾輯錄考證彬州石窟題刻,編《□州石室錄》,收錄題刻共103方,其中,唐22方,宋64方,金1方,元16方。並有宋代名臣韓琦、範堯夫,畫傢文同等人的題名。
歷史意義
  大佛寺不僅是戰爭的紀念建築,也是大唐盛世的象徵,對於研究唐宋歷史、戰史、佛學史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百科大全
  Binxian Dafo Si
  彬縣大佛寺
  中國的佛教石窟。位於陝西省彬縣城以西12公裏的清涼山上,下臨涇河,依山開窟,迤邐約300米。共有109個大小窟室,造像龕268個,大小造像1568身,碑刻13方,題刻170餘處。
  大佛寺在唐代為應福寺,後改稱慶壽寺。石窟造像主要雕造於唐初至唐文宗時期的 200年間,元以後曾大事裝修。
  彬縣石窟中最主要的是大佛窟,鑿於貞觀二年(628)。窟平面呈半圓形,徑21米,高約30米。穹頂。造像組合為一佛二菩薩。本尊高約24米,結跏趺坐,作無畏印。二脅侍菩薩,立姿,頭戴寶冠,纓絡華麗,各高約5米左右。這3尊大像均經後世重新裝鑾,菩薩下部漫漶,衣紋與體態關係不清楚,而背光部分浮雕保存完好,佛背光刻蓮瓣、寶相花、火焰紋,內有坐佛7尊,飛天19身,雕刻精美。飛天身軀豐滿、露足,腰部上折,具有明顯的隋至初唐時期的造型特點。窟內四周有造像龕70個,造像1001身。最小者高僅20釐米。內容多為一佛二菩薩、地藏菩薩像等。由於砂岩質鬆,風化很嚴重。大窟前壁門洞上部有2層明窗,窟外建5層樓閣,可以登臨眺望。大佛窟東側為千佛洞,以3個並列的石窟組成;西側有羅漢洞窟群,主要窟室有4個。在大佛寺西邊,依山還有不少佛龕與摩崖造像,多風化。
  清末葉昌熾曾輯錄考證彬州石窟題刻,編《□州石室錄》,收錄題刻共103方,其中,唐22方,宋64方,金1方,元16方。並有宋代名臣韓琦、範堯夫,畫傢文同等人的題名。
  菩薩像(局部)
  (李鬆)
包含詞
彬縣大佛寺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