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安徽 >馬鞍山市 > 當塗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Dangtu County
  郵編:243100 代碼:340521區號:0555
  拼音:Dāng Tú Xiàn 英譯:Dangtu County
  
  當塗縣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下遊東岸,介於南京、蕪湖之間,緊倚並隸屬於鋼城馬鞍山。總面積1385平方千米(簡册)/1346平方千米。總人口 65萬人(2007年末)。縣政府駐姑孰鎮。全縣轄10個鎮、4個鄉:姑孰鎮、黃池鎮、烏溪鎮、石橋鎮、塘南鎮、護河鎮、太白鎮、丹陽鎮、博望鎮、新市鎮、大隴鄉、年陡鄉、江心鄉、湖陽鄉。
  
  處長江下遊平原,除中部、東北部有小片丘陵外,大部分為河渠縱橫、平坦開闊的圩區。東部的石臼湖為皖、蘇界湖。姑溪河納南來支流,青山河西註長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7℃,年降水量1070毫米,礦藏有金、銀、銅、鐵、硫等。寧銅鐵路、寧蕪高速、205國道、314省道穿境而過。內河可航且與長江相通。景點有太白墓、金柱塔等。
No. 2
  當塗縣位於安徽省東部,介於南京與蕪湖之間,地處長三角城市群頂端,與江蘇江寧、高淳、溧水3縣(區)接壤,與江蘇邊界綫總長度為126.9公裏,擁有長江岸綫20公裏,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沿邊縣。全縣總面積1346平方公裏,總人口64.65萬,轄10鎮4鄉。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境內河網密佈,溝渠縱橫,素稱"江南魚米之鄉"。 當塗自然景色秀麗,南朝大詩人謝朓稱當塗為“山水都”,“唐宋八大傢”之一曾鞏譽當塗為“江山之勝,天下之奇處”。境內有“姑孰八景”、“三塔兩浮橋”等衆多名勝古跡。詩仙李白一生浪跡天涯,獨戀當塗,晚年定居、終老長眠於斯地,李白墓園為中國國際吟詩節重要活動場所。
  當塗有2200多年置縣史,秦代設為丹陽縣,隋開皇9年(公元589年)定名當塗,曾為宋代太平州、元代太平路、明代太平府治所,清代長江水師提署和安徽學政駐地。當塗自然景色秀美,南朝大詩人謝朓稱譽當塗為“山水都”;詩仙李白七次遊歷當塗,寫就《望天門山》等千古絶唱,晚年定居當塗,終老長眠青山。李白墓園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著名詞人李之儀,在當塗生活10年,寫有“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等傳唱千年的經典愛情詩歌,為這塊充滿詩意的土地增添了浪漫色彩。
  當塗屬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一山四水五分田”,是全國著名水産大縣、全國河蟹生産強縣。石臼湖“金腳紅毛螃蟹”名聞遐爾,古代為皇室貢品。水産生態養殖被譽為“當塗模式”, 在全國推廣。鐵等礦藏資源豐富,鐵礦儲量居華東之首,達5億噸。當塗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積纍發展,現已基本形成冶金壓延、機械製造、醫藥化工、食品加工和紡織服裝等五大特色鮮明的産業集群。省級當塗經濟開發區和博望等5個重點鄉鎮工業集中區吸引了中國大唐電力、南京雨潤集團、山西桂竜藥業、江蘇紅太陽集團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相繼入駐當塗,不斷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當塗近年來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實施安徽省提出的“東嚮發展”戰略,強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産業化、市場化和經濟國際化進程,在融入長三角發展中實現新跨越。2003年以來連續四年位居安徽經濟十強縣前列,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六年位列安徽省之首。當塗是安徽免徵農業稅第一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安徽首座國傢衛生縣城、安徽省創建文明縣城工作先進縣、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安徽省首屆投資環境十佳縣、浙商最具投資潛力城市,連續多次評為全國雙擁模範縣。當塗民歌入選國傢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縣人民政府駐姑孰鎮,郵編:243100。代碼:340521。區號:0555。拼音:Dangtu Xian。
  經濟資源
  當塗擁有豐富的經濟資源。有良田5萬公頃,盛産水稻、油菜籽、優質棉,是全國重點扶持的500個糧棉大縣之一。全縣有水面3萬公頃,其中可養水面1萬公頃,盛産魚、蝦、蟹、鱉等水産品,被列為安徽省沿江水産開發示範縣,全國漁業生産先進縣。全縣水産品産量居安徽省前列,釜山"金腳紅毛"螃蟹為古代皇室貢品。地下礦産資源鐵、銅、金、硫、石膏、葉臘石、重晶石等比較豐富。勞動力資源十分充裕。
  改革開放以來,當塗經濟實力位於全省前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係已初步形成,主要有冶金、建材、機械、化工、紡織、食品等行業。
  主要産品有:
  化肥、農藥、水泥、銅材、刃具、模具、折彎機、剪板機、電機、民用鋼質船、水泵、錫製品、黃金;棉紗、棉布、臺布、巾被、絲織品、塑料製品、新型塑料建材、磁性材料;大米、菜籽油、色拉油、白酒、礦泉水、茶幹、麵條、皮革製品、碘伏係列藥品等,其中獲部優、省優和省係統優質産品10多種。開放型經濟正在興起,出口創匯企業10多傢,出口産品20多種。
  當塗造船業
  一、項目背景
  當塗縣位於長江安徽段東岸,境內河道縱橫,皖申運河與長江在此交匯,通江達海,水運發達,當塗及周邊宣城、蕪湖、和縣和江蘇高淳、江寧等地一些民營資本紛紛投資水上運輸業,,巨大的市場需求造就了當塗縣民營造船業的發展。據統計,目前,當塗縣共有大小民營造船廠10多傢,年造船能力達20萬噸,總産值2億多元,已經成為該縣極具發展潛力的主導産業之一。
  二、項目建設內容
  擬興建年造船能力10萬噸以上,投資規模超3000萬元,年産值超億元的核心企業。也可采用股份製等形式,整合重組現有的造船企業資源,組建集團公司,形成産業集群。
  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地方造船工業發展的需要。
  當塗目前的造船企業小而少,規範的造船廠衹有6傢,建造船衹的最大噸位衹有5000噸級,衆多的船衹是數百噸、上千噸,且都是以來料加工為主,難以擴大規模,提升檔次。有必要發展更大規模的造船企業,整合資源,做大做強船舶製造産業。
  2、交通資源優勢發揮的需要。
  當塗縣位於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省份的結合部,濱江近海,長江黃金水道與皖申運河在此交匯。低廉的水運成本,使當塗在水上運輸的地位日益突出,在當塗周邊形成了發達的水運業。為了充分發揮好當塗的水上交通資源優勢,在發展港口物流業的同時,非常有必要發展船舶製造及維修企業。
  四、項目建設的優越條件
  1、水利資源優勢。當塗上接蕪湖、下連南京,沿江岸綫19公裏,江心洲岸綫58公裏,皖申運河在此由長江起點穿越縣內,經太湖直達江浙滬沿海,境內沿江、沿河有大量可供造船用的灘地。當塗地處長江下遊,濱江近海,可提供建造大噸位船舶的水利條件。
  2、材料、能源條件。當塗是馬鞍山市唯一的市轄縣,國傢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馬鋼公司就坐落在馬鞍山市。造船業所需的原材料、電能供應充分。當塗縣的冶金壓延工業和機械工業也較為發達,能夠並已經為周邊造船工業提供必要的材料及配套服務。
  3、勞動力資源。當塗冶金、機械工業相對發達,造船工業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又緊靠蕪湖、馬鞍山、南京等地。擁有大量造船業所需的鉚、焊、油漆、機電、車、磨、刨、銑等技術工人,衹需簡單培訓,即可上崗。與東部地區相比,還有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
  五、相關政策
  1、以市場運作為主導,政府積極推動,從灘地使用、行業準入、證照辦理、貸款授信等方面提供支持。
  2、新增投資和效益,享受當塗縣的招商優惠。
  3、幫助核心企業爭取省、市專項資金的扶持。
  當塗造船業發展空間大
  發展條件得天獨厚
  當塗縣發展船舶工業具有良好的基礎和條件,甚至在有些方面具有更加獨特的優勢。
  該縣緊臨長江,境內長江主幹岸綫總長18公裏,叉江岸綫總長20.3公裏,地處長江中心的江心洲,環洲岸綫總長30公裏。境內另有流入長江的姑溪河岸綫資源和灘塗造船場地資源,同時,隨着蕪申運河的開通,資源特色更趨明顯。
  該縣造船行業經過多年來的自身努力,已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也拓展了一定的市場。目前和平、萬財、江灣等5傢企業都具有相應的生産資質。馬鋼生産的優質鋼板,為造船業的生産發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馬鞍山機械製造業水平、蕪湖造船廠技術人才為該縣船舶工業的發展能提供技術上的幫助和支持。此外,隨着沿海地區造船行業的競爭激烈,海岸、河岸資源的日趨緊張,浙江等地一批造船企業開始嚮內地轉移,而該縣較為良好的自然條件無疑成為了他們的首選。據瞭解,今年僅萬財一傢造船廠就接待了十多批來考察投資的浙江客商。
  當塗的造船工業發展前景良好,但從目前的實際現狀來看,現有的幾傢造船企業能力水平仍停留在原有的基礎之上。企業規模還不大,造船能力和水平還不高。包括和平、萬財、江灣等主要企業在內,主要以來料加工方式為主。據統計,2006年整個行業完成加工值約5000萬元左右。各傢企業雖然有一些基本的生産設備,但要適應市場需求生産萬噸以上船舶,必須擴大船廠規模,新上大型機械,提升製造能力和水平。
  記者瞭解到,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該縣造船行業呈停滯甚至萎縮狀態,與外地如火如荼的發展形勢相比,差距越拉越大。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越來越規範的行業管理,這種局面如果繼續下去,當塗的造船企業將會遭到淘汰出局的可能。
  重點産業如何做大做強
  當塗縣“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船舶修造産業為該縣未來重點支持發展的十大重點産業之一,提出了力爭“十一五”末,該行業的産值達到50億元的目標要求。該縣有關人士認為,要在未來幾年實現上述目標,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切實加強對該行業的扶持力度,幫助企業解决發展中的一些亟須解决的問題。
  首先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當塗縣船舶工業發展領導組,建立完善部門協調機製,明確具體牽頭部門和經辦人員,協調解决發展中的睏難和問題。
  企業老總們希望盡快落實船舶工業集中區廠址及規劃編製工作,為企業提供長遠的安身發展之地,給外商投資搭建良好的平臺,逐步引導各船廠嚮集中區集中。
  該縣有關人士還呼籲要製定具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以政府和市場兩衹手來共同推動企業加快發展。一方面是淨化、優化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激勵企業多上新設備,進一步提高企業製造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是要積極幫助企業解决貸款融資中遇到的睏難和問題,促進企業做大做強。
  交通區位
  
  當塗縣區位條件較好,地處南京、馬鞍山蕪湖等城市群間,交通十分便捷,滬銅鐵路、皖贛鐵路、205國道、314省道及擬建中的沿江高速公路貫穿縣境,長江在當塗境內有19公裏,其支流姑溪河、青山河常年通航。
  縣城距蕪湖朱傢橋外貿碼頭30公裏,距馬鞍山外貿碼頭20 公裏,建設50萬噸級內貿碼頭一座,距蕪湖灣裏軍民兩用機場及蕪湖長江大橋均為20公裏;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40公裏。交通、通訊、給排水、供電等各項基礎設施齊全。縣鄉公路網絡基本建成,鄉級公路均為柏油路面;實現城鄉電話程控化,電話普及率在安徽省領先;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村電氣化,全縣供電通電率已達 100%。農村集鎮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丹陽、博望、石橋、黃池、太白、塘南列為國傢和省、市重點建設集鎮。賓館、飯店等服務設施日益完善。
  安徽省和馬鞍山市將當塗縣境內205國道沿綫列為江東經濟開發帶,建立了當塗工業園。當塗縣出臺了一係列鼓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是理想的投資場所。
  人文景點
  當塗自然景色秀麗,歷代騷人墨客鐘情吟遊,人文景觀較多。唐朝大詩人李白晚年定居當塗,留下了許多千古絶唱,終老葬於該縣青山腳下。李白墓、李白祠為中國國際吟詩節主要活動場所之一,每年有數萬名中外遊客前來憑吊、觀光、遊覽。投資2100多萬元的李白墓園改造擴建工程正在實施,現已完成一期工程。縣內還有南朝黃山塔和明朝金柱塔等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多處。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直北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註: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舟東下金陵,經天門山,寫下這首不朽的絶句。
  當塗特産
  
  當塗河蟹
  
  學名:中華絨螯蟹
  産地:馬鞍山當塗縣
  特點:當塗河蟹個大肉厚,營養豐富,是水産珍品。
  攻略:金秋時節的河蟹蟹黃豐滿、肉質鮮美,是品嚐的最好時機。
  行政區劃
  當塗縣轄10個鎮、4個鄉:姑孰鎮、黃池鎮、烏溪鎮、石橋鎮、塘南鎮、護河鎮、太白鎮、丹陽鎮、博望鎮、新市鎮、大隴鄉、年陡鄉、江心鄉、湖陽鄉。
歷史沿襲 History followed
  本漢縣,屬九江郡,故城在今蚌埠市西郊塗山。據《元和郡縣志》:“以塗山為邑,故以名焉。”晉成帝時,以江北當塗流民紛紛渡江南下,乃於江南僑立當塗縣。隋移今治,沿用僑置縣名。
  下宋朝至1987年行政區劃資料摘自《當塗縣志》:
   宋元豐三年(1080),全縣轄14鄉6鎮。史籍記載的有6鎮,即采石鎮、慈湖鎮、黃池鎮、青遊鎮、丹陽鎮和薛店鎮。
  元設都、圖,全縣置31都,其所轄圖及分佈情況不詳。
  明嘉靖十年(1531),全縣設14鄉、5鎮、13市,115社。石城鄉在縣東北,轄知欽、欽化,寺南、寺北、黎西、黎東、武林、林西、塘南、塘北、白貯、戴伫、抄陂、故竹、故城15社。
  清康熙十二年(1673),轄14鄉、14鎮,9市、115社。鄉社沿明製,鎮市調整為:丹陽鎮、黃池鎮、采石鎮、慈湖鎮、大信鎮、薛鎮、博望鎮、新市鎮、塌橋鎮、烏溪鎮、塘溝鎮、青山鎮、亭頭鎮、花津鎮;褚橋市、十裏市,雲居市、江口市、黃山市、灌渡橋市、青遊市、新溝市、三湖市。
  清宣統二年(1910)7月,推行區域自治,全縣劃為9個自治區,設4鎮3鄉8個自治公所。第一區,城區自治公所設城關府學宮;第二區,北鎮區自治公所,設采石鎮,第三區,北鄉區自治公所,設慈湖鎮;第四區,東鎮區自治公所,設薛鎮;第五區,東鎮區自治公所,設博望;第六、七區,東南鎮自治公所,設塘南閣;第八區,南鄉區自治公所,設年陡門;第九區,西南區自治公所,設埭橋。4鎮為北鎮(采石),東鎮(薛鎮),東鎮(博望),東南鎮(塘南閣)。3鄉即北鄉(慈湖),南鄉(年陡),西南鄉(埭橋)。
  民國初年,縣境行政區劃仍襲清製,設9個自治區。民國19年(1930),改編為10區、264鄉、26鎮。
  民國23年(1934)推行保甲製,全縣編組為123聯保、555保、5448甲。同年,奉令擴大區政、將原10個區合併為5個區。即原第一、四兩區並作第一區,區署設城關;第二、三兩區並作第二區,區署設采石;第八、九兩區並作第三區,區署設大橋;第六、七兩區並作第四區,區署設馬橋;第五、十兩區並作第五區,區署設丹陽。
  民國25年(1936),全縣設5區、20鄉鎮、476保、5547甲。翌年,又將20鄉鎮劃作62鄉鎮。
  抗日戰爭時期,縣境曾先後建有3個政權,並按各自控製的範圍施政。
  民國27年(1938)9月,國民縣政府在大官圩恢復。由於原第一區所轄區域大都淪陷,乃重設5區、25鄉鎮、314保。
  民國32年(1943)鼕,新四軍在江寧、當塗、溧水3縣邊區建立橫山縣,下設𠔌裏、雲臺、亭山、銅山、明覺、博望6個區和1個山西辦事處(範圍包括朱門、陸郎、濮塘、霍裏等地區)。新市、丹陽、祿口、陶吳、湖陽、薛鎮亦一度劃入遊擊區。
  民國29(1940)年,汪偽縣政權將當塗淪陷區劃分為16鄉、11鎮。16鄉為竹山鄉、益全鄉、盛管鄉、落星鄉、西全鄉、江心鄉、霍裏鄉、杜塘鄉、藏漢鄉、耕寧鄉、新禾鄉、洞陽鄉、訪賢鄉、廣義鄉、廣芮鄉、濱江鄉11l鎮為薛鎮、新市鎮、丹陽鎮、博望鎮、采石鎮、大橋鎮、烏溪鎮、黃池鎮、馬傢橋鎮、查傢灣鎮、塘南閣鎮。嗣後,又在全縣虛設10區、60鄉鎮、540保、5 510甲。民國34年1月,又改10區為4區,即薛津區、采石區、大橋區、博望區。原城區改為姑溪鎮。
  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34年(1945)9月國民縣政府遷回縣城,同年撤銷區建製,劃全縣為44鄉鎮、448保、4 835甲。翌年又將44鄉鎮縮編為姑溪、采石2鎮和聚賢、黃山、湖陽、薛津、黃池、公安、河南、濟國、塘南、石福、靈應、霍裏、新市、江心、樓雲、丹陽、博望、烏溪、新塌、圍屏、大橋、馬橋、亭頭、常壩、慈湖、佳馮、護河、永寧等28鄉,共321保、4038甲。民國37年1月,縣政府奉令在縣境增設4個聯防區,共轄30鄉鎮、327保、4264甲。采石聯防區轄采石、霍裏、慈湖、黃山、永寧、佳馮、聚賢、江心等8個鄉鎮,共86保。大橋聯防區轄姑溪、河南、新塌、大橋、樓雲、常壩等6個鄉鎮,共68保。大公圩聯防區轄護河、石福、公安、亭頭、馬橋、塘南、烏溪、濟國、黃池、靈應等10鄉,共101保。博望聯防區轄新市、薛津、丹陽、湖陽、博望、圍屏等6鄉,共72保。
  民國38年(1949)4月縣境解放。8月,析當塗縣城置當塗市,市區劃15保、148甲;縣轄4個區、30鄉(鎮)、302保、3663甲。
  1950年廢保甲製,建立行政村。同時撤銷30個鄉鎮,改設馬橋、塘南、湖陽、薛津、霍裏、黃池、大橋、博望、采石、護河、年陡、新市、慈湖等13個區,共轄行政村303個。同年5月廢市入縣,增設第一區11個街道,馬橋區改為亭頭區,餘不變。同年8月又劃成325個行政村(含城區11個街道)。
  1952年4月,撤銷行政村,恢復鄉(鎮)建置,將325個行政村劃並為136鄉(鎮)。1953年11月,為便於對船民管理,建立當塗港(鄉級),隸屬市區。1954年2月,析慈湖鄉金傢莊,設馬鞍山鎮(區級);同年12月,建立湖陽鄉。是年,全縣共設15區、137鄉、鎮(港)。
  1955年1月,析慈湖鄉、嚮山鎮、馬鞍山鎮設立馬鞍山礦區。同年12月,又將全縣15個區劃並為9個區,共49個鄉、鎮(港)。市區轄建設鎮、光明鎮、當塗港;黃池區轄保城鄉、福社鄉、興永鄉、塘南鄉、馬橋鄉、三福鄉、黃池鎮;護河區轄清潭鄉、石橋鄉、新豐鄉;大橋區轄金塗鄉、三鎮鄉、竜山鄉、永橋鄉、釣魚鄉、常嶺鄉、大橋鄉,博望區轄新博鄉、博望鄉、和平鄉、大溪鄉、澄心鄉、山河鄉;薛津區轄關馬鄉、四合鄉、竜團鄉、薛鎮鄉、藏漢鄉、丹陽鎮;霍裏區轄霍裏鄉、祠林鄉、濮塘鄉、尚鐘鄉、馮楊鄉;采石區轄江心鄉、金山鄉、小橋鄉、寶慶鄉、雨山鄉、采石鎮;馬鞍山礦區轄慈湖鄉、嚮山鎮、馬鞍山鎮;縣直屬鄉為中閘鄉、湖陽鄉和青山鄉。
  1956年8月,馬鞍山礦區劃出,成立馬鞍山市籌備處。市區撤銷,成立城關鎮。原市區所轄光明鎮、建設鎮改為街道辦事處。同年11月,馬鞍山鎮、采石鎮、嚮山鎮、慈湖鄉正式劃歸馬鞍山市。
  1957年,全縣劃為4區、39鄉(鎮),其中區轄21鄉(鎮),縣直屬18鄉(鎮)。黃池區轄保城、福興、興永、塘南、馬橋、三福6鄉和黃池鎮;護河區轄清潭、石橋、新豐3鄉;博望區轄博望、新博、和平、澄心、山河5鄉;薛津區轄四合、竜團、薛鎮、丹陽、藏漢、關馬5鄉和丹陽鎮;縣直屬鄉(鎮)有城關鎮和湖陽、中閘、青山、尚鐘、濮塘、霍裏、馮楊、寶慶、江心、小橋、金山、金塗、三鎮、大橋、釣魚、常嶺和永橋等17鄉。
  1958年3月,縣直屬尚鐘、馮楊、濮塘、霍裏等4個鄉劃歸馬鞍山市。8月,撤區並鄉,全縣35個鄉(鎮)合併為城關鎮及新橋、鐘山、大橋、大公圩、湖陽、博望、丹陽、薛津、寶慶、江心共11個鄉(鎮)。同年10月,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共改組成立10個人民公社。原城關鎮為火箭人民公社,鐘山鄉為鐘山人民公社,大公圩鄉為原子人民公社,新橋為鋼鐵人民公社,湖陽鄉為紅旗人民公社,博望鄉為東風人民公社,薛津鄉為衛星人民公社,寶慶鄉為寶慶人民公社,江心鄉為長江人民公社,丹陽鄉為光芒人民公社,共轄生産大隊120個。11月大橋鄉劃歸蕪湖市。1959年1月,公社名稱又全部改以原鄉鎮名稱命名。
  1962年1月,根據中央《關於改變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問題的指示》精神,社隊規模普遍縮小,全縣析為34個公社,303個大隊,3 874個生産隊,並增設6個區。大公圩區轄中閘、馬橋、黃池、烏溪、塘南、石橋、大隴、護河、青山共9個公社;新橋區轄新橋、金塗、年陡、查灣、竜山橋等5個公社;黃山區轄寶慶、銀塘和姑溪3個公社;博望區轄博望、和平、沙埂、新博等4個公社;丹陽區轄丹陽、山河、新市、澄心等4個公社;薛津區轄藏漢、圍屏、竜山、薛鎮、關馬等5個公社;江心公社、湖陽公社、丹陽湖(漁業)公社和城市公社為縣直屬公社。
  1963年4月,黃山區撤銷,所轄寶慶、銀塘、姑溪3個公社改為縣直屬公社。5月,析塘南公社為塘南、興永2個公社;析大隴公社為大隴、新豐2個公社;9月,沙埂公社改名安南公社。
  1964年4月,大橋公社劃歸縣轄,為縣直屬公社。1965年9月,恢復城關鎮建製,全縣劃為5個區、1個鎮、36個公社、316個大隊(含6個居委會)、4 019個生産隊。同年12月,撤銷大公圩區,改設黃池、護河和大隴3個區;撤銷中閘公社,改設亭頭、西河2個公社;析黃池公社為黃池、福山2個公社;析石橋公社為石橋、起隴2個公社,析青山公社為青山、河東2個公社;析護河公社為護河、光明2個公社。全縣共設7個區、42個公社。
  1968年12月,撤銷薛津區,所轄薛鎮、關馬、藏漢、竜山、圍屏5個公社,並為薛津公社。1969年2月,撤銷丹陽湖(漁業)公社,將所轄6個專業漁業大隊分別並入湖陽、大隴、薛津、姑溪和博望5個公社。同年3衹,撤區並社,又將全縣37個公社320個大隊並為19個公社,280個生産大隊。
  1970年12月,析薛津公社為薛津、圍屏、關馬、竜山4個公社;析丹陽公社為丹陽、新市2個公社;析博望公社為博望、新博2個公社;析新橋公社為新橋、竜山橋2個公社;析青山公社為青山、河東2個公社;析黃山公社為黃山、銀塘、姑溪3個公社,析大隴公社為大隴、新豐2個公社。1971年12月,又析亭頭公社為亭頭、西河2個公社,析年陡公社為年陡、查灣2個公社。1974年l0月,析塘南公社為塘南、興永2個公社。至此,全縣共劃成32個公社和321個生産大隊、3755個生産隊。1982年3月,河東公社更名為太白公社。
  1983年7月,當塗縣劃屬馬鞍山市,原縣轄大橋公社劃屬蕪湖市。
  1984年1月,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置。原31個公社改為31個鄉生産大隊同時改為行政村,生産隊改為自然村。
  1985年11月,撤銷姑溪鄉。析圍屏鄉鬆塘、藏漢、甑山、石山、寺山5個行政村和關馬鄉五村,姑溪鄉白伫村共7個行政村建立藏漢鄉。原姑溪鄉凌雲、行陳、五星、坨塘、小橋、武林、焦傢及姑溪漁業8個行政村劃屬城關鎮管轄。全縣共設城關、黃池、烏溪、博望、丹陽、竜山橋、銀塘7個建製鎮和馬橋、石橋、亭頭、西河、大隴、新豐、塘南、興永、護河、青山、太白、薛津、圍屏、關馬、竜山、新市、新博、新橋、年陡、查灣、湖陽、江心、黃山、藏漢等24個鄉,轄306個行政村,13個居民委員會和3 894個自然村。
  1987年2月,竜山鄉更名竜泉鄉。3月,護河鄉改為護河建製鎮。1989年9月,薛津鄉改為薛津建製鎮。
  2000年,當塗縣轄14個鎮、11個鄉。2004年,將當塗縣的銀塘鎮劃入馬鞍山市雨山區。2004年底,當塗縣轄10個鎮、4個鄉。
當塗大事記(東周至清) Dangtu Events (East Zhou Zhiqing)
  東周
  靈王三年(前569)春,楚子重伐吳,剋鳩茲(今蕪湖市東),至於衡山(今當塗橫山)。
  景王二十年(前525)鼕,吳公子光率師伐楚,戰於長岸(長江東梁山至翠蠃山段),大敗。楚獲吳王乘舟“賒艟”。
  秦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丹陽縣(治今丹陽鎮),屑會稽郡。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鼕,秦始皇南巡,由雲夢(今湖北省境內)沿江東下,渡牛渚(即采石磯),途經丹陽(丹陽鎮)去錢塘(今杭州)。
  西漢
  惠帝五年(前190)夏,大旱,江水少,溪𠔌絶。
  東漢
  延光元年(122)八月,丹陽山崩47處。
  興平二年(195),袁術部將孫策自歷陽(今和縣)渡江,攻占揚州刺史劉繇的牛渚營,轉而北攻秣棱(今江寧秣棱關)。劉繇遣將樊能、於麇襲奪牛渚,被孫策擊敗。自是孫氏盡據江東。
  三國·吳
  黃武元年(222),築姑孰城,是為縣城創建之始。
  赤烏二年(239),縣城築城隍廟,是為全國最早的城隍廟。
  赤烏四年(241)正月,大雪,平地三尺,鳥獸多凍死。
  太元元年(251)八月,大風,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山陵鬆柏全拔。
  永安三年(260),丹陽都尉嚴密築丹陽湖田,作浦裏塘,是為大官圩圍墾之始。
  西晉
  泰始八年(272)八月,地震。九年正月、十年十二月均地震。
  太康二年(281),析丹陽縣地置丹陽縣、於湖縣(今縣城東南38裏處),屑丹陽郡。
  永嘉元年(307)二月,揚州刺史劉機出兵歷陽,討伐陳敏。陳遣其弟陳宏屯兵牛諸相拒,陳敏兵敗,於江東被擒。
  永嘉三年(309)夏,大旱,江竭可涉。
  東晉
  永昌元年(322)夏,旱,川𠔌俱竭。
  太寧元年(323)四月,大將軍王敦移鎮姑孰,自領揚州牧。
  太寧二年(324),王敦欲舉兵叛,事為明帝司馬紹偵悉,遂微服乘馬至於湖,密探王敦營壘。
  鹹和二年(327)十二月,中書令庾亮遣左將軍司馬流率軍駐慈湖,以拒叛將歷陽太守蘇峻。蘇峻遣將韓晃襲慈湖,司馬流敗死。
  鹹和四年(329),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
  永和元年(345),徙南豫州治牛渚。
  永和三年(347),安西將軍謝尚出鎮牛渚,築牛渚城,又稱謝公城。
  興寧二年(364),大司馬桓溫移鎮姑孰,重修城垣,並於帥府前建於城。
  太和四年(369),桓溫於姑孰率步騎五萬,北伐前燕。
  太和六年(371)六月,大水,稻稼蕩沒。
  寧康元年(373)七月,桓溫卒,以其弟桓衝為中軍將軍,鎮姑孰,任揚、豫二州刺史。南豫州移治姑孰。’
  義熙六年(410)五月,豫州都督劉毅自姑孰率舟師二萬與盧循戰於桑落州,劉毅兵敗。
  南北朝
  宋元嘉十二年(435),大水,邑裏乘船。
  宋孝建元年(454)二月,江州剌史臧質擁南郡王劉義宣反,率軍進攻建康。孝武帝遣撫軍將軍柳元景屯兵采石、南豫州刺史王玄謀於梁山江岸築偃月城,據險扼守。四月,兩軍戰於梁山,劉義宣兵潰,宋軍追斬臧質。
  宋大明七年(463)十月,孝武帝劉駿校獵姑孰,於黃山建行宮。
  梁天監元年(502),大旱,鬥米值五千,人多餓死。
  梁太清二年(548)十月,臨賀王蕭正德叛,引侯景軍八千自歷陽渡江攻占采石,遂襲姑孰,南津校尉江子一敗走建康。
  梁承聖元年(552),王僧辯率軍擊侯景。侯景命中軍侯子鑒據姑孰以拒西師,兩軍合戰中江,子鑒大敗,僅以身免。
  隋
  開皇九年(589)正月一日,廬州總管韓擒虎率精兵五百自橫江浦夜渡長江,拔采石、姑孰。
  是年,並襄垣、於湖、繁昌、西鄉四縣,更置當塗縣,徙治姑孰,屬蔣州。
  大業十三年(617),大旱,水絶無魚。
  唐
  武德七年(624),淮南行臺左僕射輔公祜反,遣馮慧亮、陳當世率舟師三萬屯博望山(東梁山),陳正通、徐紹宗率步騎三萬電青林山(青山)以拒唐軍,旋被唐將李世勤、李靖擊敗。
  永徽元年(650)六月,山水暴發,漂沒廬捨。
  開元十三年(725),李白東下金陵、揚州,首次途經當塗,遊覽天門、牛渚、白壁、望夫諸山,時年25歲。
  天寶十三年(754),李白作《姑孰十詠》,對當塗境內諸風景名勝作專門描繪。
  至德二年(757)二月,永王李磷反,引兵東進至當塗,吳郡太守李希言、丹陽太守閻敬之、淮南采訪使李成式率軍抵抗,李磷擊殺閻敬之,江淮大震。
  廣德元年(763)十月,李白病死當塗,終年63歲。死後葬於竜山東麓。
  貞元八年(792)·七月,江淮大水毀稼,溺死人,湮沒城郭廬捨。
  元和十二年(817)正月二十三日,宣歙觀察使範傳正會同當塗縣令諸葛縱,將李白墓由竜山移葬青山,並親撰碑文,立碑於墓前。
  開成四年(839)夏,江溢,本水毀稼。
  廣明元年(880)七月,黃巢義軍60萬自采石渡江,進圍天長、六合。
  中和四年(884),大旱,饑,人相食。
  五代
  南唐升元元年(937),改當塗縣為建平軍,屬江寧府;保大年間改為雄遠軍。
  南唐保大三年(953),刺史林肇擴建當塗城,城墻跨姑溪河,南至三裏甸,東接凌傢山,高3丈,周15裏。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大旱,饑民疫死者過半。
  北宋
  開寶元年(968)六月,大水,江溢,毀民田廬捨。
  開寶七年(974)閏十月,宋大舉伐南唐。十八日,宋將曹彬率水軍攻占當塗,駐軍采石。十一月九日,宋軍依據南唐樊若水繪製的采石江面圖籍,用竹索連接數千條黃黑竜船於江上架設浮橋,宋將潘美率步騎由浮橋過江,如履平地。
  開寶八年(975)十月,南唐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贊率軍15萬自湖口馳援建康,欲焚毀采石浮橋。曹彬遣戰棹都部署王明迎戰,大破南唐軍。
  是年,改雄遠軍為平南軍。
  太平興國二年(977),升平南軍為太平州,復立當塗縣,為附郭,於城內設馬軍寨。
  太平興國八年(983)六月,江水溢,溺死者衆。
  大中祥符三年(1010)六月,大水,官府供給災民占城稻種,擇地勢較高農田播種。
  治平三年(1066),州守李仲卿始建學宮於子城東南隅。
  熙寧三年(1070),為分姑溪河入江之勢,於采石磯後開挖采石新河。此後,采石磯江面往來船衹可繞道新河,以保航行安全。
  元豐三年(1080),《元豐九域志》纂成,載當塗縣設14鄉6鎮。6鎮為:采石鎮、慈湖鎮、黃池鎮、青遊鎮、丹陽鎮、薛店鎮。
  南宋
  建炎三年(1129),知州郭偉改築當塗新城,割姑溪河於城外。紹定年間(1230~1231),知州楊紹雲沿原城周外壕掘護城河,開渠引水。
  紹興二年(1132),當塗至褐山沿江岸遍置烽火臺。
  紹興二十三年(1153)夏,大水,諸圩盡决。知縣張津率衆築長堤180裏,包小圩54個,是為大官圩聯並之始。‘
  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八日,金主完顔亮率軍40萬自楊林渡(今和縣境內)
  渡江南侵,宋中書捨人虞允文伏舟師於采石新河,突襲半渡之金兵,金兵大敗。次日晨,宋軍復於楊林渡上遊火攻金兵,焚毀敵船300餘艘,再破金兵。完顔亮敗走瓜州渡,為部將所殺。
  乾道六年(1170)五月,大水,市鎮水深丈餘。汛後,州守組織民工修築圩堤480餘裏。
  是年七月十一日,陸遊由山陰(今紹興)赴夔州(今奉節)通判任途中,由建康乘舟溯江西上,泊舟采石。翌日,移舟當塗,遊覽了黃山、青山及城內諸名勝,十九日於大信鎮解舟離境。
  嘉定二年(1209),旱、蝗災,大饑。鬥米數幹錢,人食草木。
  淳祜六年(1246),州守陳塏始建天門書院於大信鎮,是為當塗最早的書院。
  德祜元年(1275),賈似道於蕪湖兵敗,逃往揚州。元軍兵臨當塗城下,知州孟知晉以城降元。
  元
  至元十四年(1277),改太平州為太平路,隸屬江浙行中書省,當塗縣如故。
  元貞二年(1296),於城內建欞星門及殿宇堂閣120餘間,大德三年(1299)竣工。
  至正元年(1341)三月,集勞力5000修護城河,南起天井閘,北至襄城閘。次年閏五月竣工。、
  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二日,紅巾軍郭子興部左副元帥朱元璋率軍自歷陽(今和縣)渡江攻占牛渚、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並於當塗城內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
  是年六月六日,元軍分兵兩路反攻當塗,朱元璋命部將常遇春於襄城橋設伏,大破元軍,俘元將陳野先。
  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二十五日,朱元璋於采石再敗元軍,俘敵萬餘人,解除了元軍對當塗的包圍。
  至正二十年(1360)閏五月三日,紅巾軍徐壽輝部將陳友諒於采石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漢。隨後督舟師進圍當塗城。朱元璋部將花雲、朱文遜、王鼎及知府許瑗率軍3000守城,激戰3日,城陷,俱不屈而死。
  明
  永樂元年(1403),江蘇高淳縣改東壩石閘為土壩,截斷固城湖、丹陽湖、石臼湖經胥溪河東流太湖水道。三湖之水改道由姑溪河西註長江,縣境內湖水位頓高,洪澇災害隱患加劇。
  永樂十六年(1418),知縣呂愷於縣境各驛道設鋪遞18處,每鋪創郵亭1座,正屋3間,耳房4間。清末裁撤。
  宣德九年(1434)春,大旱,至秋不雨,江湖涸竭。麥禾不收,民剝榆皮為食,繼之疫病並興,道瑾相望。
  正統五年(1440),工部右侍郎周忱巡撫江南,命廣濟寺僧修惠於采石翠蠃山建清風亭,亭前建謫仙樓,肖太白像於其上。
  正德五年(1510)夏,大水泛溢,舟行市中,魚穿樹杪,至秋方退。
  嘉靖十年(1531),《太平府志》纂成,載當塗縣轄14鄉、5鎮、13市。
  萬歷八年(1580),知府錢立始建青山書院於城內馬軍寨。
  萬歷十三年(1585)二月六日,地震,房屋搖動。
  萬歷十五年(1587),大水,圩鄉盡沒,平地水深丈餘。知縣章嘉禎宿花津天妃宮旬餘,日夜抗災。次年,大水復為患。
  萬歷十七年(1589),城內四條巷有市民掘地,得宋理宗時埋藏窖金。縣令章嘉禎請於知府陳璧,割千金建金柱塔,餘修建城垣。
  萬歷三十六年(1608),山洪暴發,江漲丈餘,圩岸皆潰。災後,知縣朱汝鰲發動民工修官圩,自青山至黃池作中心埂30餘裏。
  萬歷四十五年(1617)夏,蝗災,府、縣令民捕之,裏納數石,如數受賞,患始息。是年,江北田鼠渡江,每群千計,至田食苗,月餘方止。
  天啓元年(1621)正月,大雪40餘日,深六七尺,野鳥多餓死。
  崇禎十七年(1644)六月,一隕星落於清源門內劉姓傢,隕火十餘處。
  清
  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師下江寧,福王朱由崧夜半出奔,道經當塗,因官民失迎,抵蕪湖後命總兵黃得功屠當塗城,焚殺擄掠甚慘。
  順治十四年(1657)春,因遊人不慎,落下火種,將采石謫仙樓焚毀。
  順治十六年(1659)七月,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與大臣張煌言在海上起兵抗清。鄭成功率水軍入長江,圍困江寧;張煌言另率一軍拔和州,欲攻采石,當塗等24縣望風附義,南明軍聲勢大振。
  康熙二年(1663),太平知府鬍季瀛,當塗知縣葛元福等重建謫仙樓,易名為太白樓。並將原在采石鎮內的李白祠移至樓後重建。
  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知縣祝元敏主修的《當塗縣志》纂成,全志共32捲。
  乾隆三十四年(1769)夏,大水,圩田成澤,災民食草不留根,掘山居洞穴。
  嘉慶五年(1800),鳳陽張明麓來護駕墩孫大春藥店寄居,後藉該店改創張恆春國藥店。
  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月,淫雨浹旬,全境圩堤皆潰,城內水深丈餘。大水衝破金柱塔西抱流沙洲地,造成姑溪河入江口改道(原由采石磯旁人江),由金柱關直瀉長江。
  鹹奉元年(1851)夏,大水,官圩破。鼕,培堤百餘裏,並增修月堤、擋浪埂等,竣工後訂《圩務條約》。
  鹹豐三年(1853)正月二十六日,石達開督太平軍先鋒水師自蕪湖順流而下,敗清軍於東梁山,清福山鎮總兵陳勝元中炮身亡。二十七日,太平軍入金柱關,分水陸商路經慈湖進圍江寧。
  鹹豐四年(1854)四月二十八日,孫寅三率太平軍2萬攻占當塗,俘獲安徽學政孫恩銘。
  是年九月,清鎮軍張國梁、副將傅振邦由丹陽鎮攻占當塗。清軍縱火焚燒民居,全城俱盡。太平軍豫王鬍以晃部旋至,拆城墻磚石運至金柱關,築天保城,長數裏。
  是年十二月,太平軍在江心洲太陽河渡口刻石碑一塊,規定人畜過渡收費標準。
  鹹豐五年(1855)六月三日,清水師總兵吳全美、李德麟會同陸軍總兵李德安部攻占金柱關、當塗,進至東梁山。
  鹹豐六年(1856)正月,南京太平軍自上方橋出師,攻占當塗、金柱關。
  同治元年(1862)四月二十日,清江蘇布政使曾國荃率馬騎15營自西梁山渡江,會同兵部侍郎彭玉麟水師攻占當塗。翌日,攻陷金柱關、東梁山,太平軍黃崇發部敗走。
  是年閏八月十三日,為解天京之圍,忠王李秀成遣護王陳坤書率衆5萬自高淳進至藏漢橋,擬攻金柱關。九月五日,太平軍於竜山橋與清軍展開激戰,不勝,退據河東花山。十八日,清軍偷渡青山河突襲花山,太平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二十九日,陳坤書部退出當塗。
  是年十一月八日,侍王李世賢部自東壩出兵,再攻金柱關,於花津、上泅渡等地與清軍多次激戰,不利,退保大官圩。十七日,兩軍再戰於三汊河,至二十一日,太平軍共失戰船150艘,遂退至金寶圩。
  同治二年(1863)二月十八日,清兩江總督曾國藩到金柱關、竜山橋、三汊河、查傢灣視察軍情。
  是年九月十九日,清軍攻陷博望鎮。至是,縣境太平軍全部撤走。
  同治四年(1865),淫雨淹田,始築高寶圩(江心洲大圩前身),後又築宮錦圩、金馬圩。
  同治九年(1870),建長江水師提督署於縣城十字街中段(今提署街)。
  光緒九年(1883),太平府電報支局於縣城東街設立,為當塗最早的電信機構。
  光緒十一年(1885)夏,大水,官圩及各小圩均潰。
  光緒十六年(1890)九月二十日十時,縣城東門內長江水師火藥局失慎爆炸,死30餘人,傷百餘人,房屋毀壞甚多。
  光緒二十三年(1897)二月,道臺袁爽秋采辦桑秧3萬株,當塗分得1萬株,並在南寺巷設課桑局。.·
  光緒二十四年(1898)正月,縣城東門內天主教堂被人放火燒毀。
  光緒二十六年(1900),蕪湖郵政總局在縣城設郵政代辦所。
  光緒二十七年(1901)五月,狂風大雨交作連旬,全境江堤圩岸十分之三被衝潰,十分之七漫沒。六月二日,大風雨復作,山水江潮並發,廬捨、農田皆浸沒。
  光緒二十八年(1902),邑人張楚山在縣城馬驛街創辦輪船分局,有“楚平”、“楚北”兩小輪經營客運,航綫至蕪湖、南京。
  光緒三十一年(1905),當塗縣高等小學堂於縣學宮創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太平府中學堂於翠蠃書院創立,並於府考棚設師範傳習所,招收塾師,為興辦小學堂培訓師資。
  宣統二年(1910)七月,實行區域自治,全縣設9個自治區,並立4鎮3鄉8個自治公所。
  宣統三年(1911)六月十七日,大風雨,凌雲塔傾圮。
  是年八月,武昌起義爆發,長江水師提督程永和、太平知府王永霓、當塗知縣範緒鳴等棄職潛走。九月,縣城召開民衆大會,公推朱曾蔭為民政長,組織縣議會及民政、財政、司法機關,創立革命軍,宣告獨立。是年,邑人張次乾在白伫山創辦鴻興公司,植樹25萬株,首次開展大規模人工營林活動。
經濟資源 Economic resources
  當塗擁有豐富的經濟資源。有良田5萬公頃,盛産水稻、油菜籽、優質棉,是全國重點扶持的500個糧棉大縣之一。全縣有水面3萬公頃,其中可養水面1萬公頃,盛産魚、蝦、蟹、鱉等水産品,被列為安徽省沿江水産開發示範縣,全國漁業生産先進縣。全縣水産品産量居安徽省前列,釜山"金腳紅毛"螃蟹為古代皇室貢品。地下礦産資源鐵、銅、金、硫、石膏、葉臘石、重晶石等比較豐富。勞動力資源十分充裕。
  改革開放以來,當塗經濟實力位於全省前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係已初步形成,主要有冶金、建材、機械、化工、紡織、食品等行業。
  主要産品有:
  化肥、農藥、水泥、銅材、刃具、模具、折彎機、剪板機、電機、民用鋼質船、水泵、錫製品、黃金;棉紗、棉布、臺布、巾被、絲織品、塑料製品、新型塑料建材、磁性材料;大米、菜籽油、色拉油、白酒、礦泉水、茶幹、麵條、皮革製品、碘伏係列藥品等,其中獲部優、省優和省係統優質産品10多種。開放型經濟正在興起,出口創匯企業10多傢,出口産品20多種。
  當塗造船業
  一、項目背景
  當塗縣位於長江安徽段東岸,境內河道縱橫,皖申運河與長江在此交匯,通江達海,水運發達,當塗及周邊宣城、蕪湖、和縣和江蘇高淳、江寧等地一些民營資本紛紛投資水上運輸業,,巨大的市場需求造就了當塗縣民營造船業的發展。據統計,目前,當塗縣共有大小民營造船廠10多傢,年造船能力達20萬噸,總産值2億多元,已經成為該縣極具發展潛力的主導産業之一。
  二、項目建設內容
  擬興建年造船能力10萬噸以上,投資規模超3000萬元,年産值超億元的核心企業。也可采用股份製等形式,整合重組現有的造船企業資源,組建集團公司,形成産業集群。
  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地方造船工業發展的需要。
  當塗目前的造船企業小而少,規範的造船廠衹有6傢,建造船衹的最大噸位衹有5000噸級,衆多的船衹是數百噸、上千噸,且都是以來料加工為主,難以擴大規模,提升檔次。有必要發展更大規模的造船企業,整合資源,做大做強船舶製造産業。
  2、交通資源優勢發揮的需要。
  當塗縣位於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省份的結合部,濱江近海,長江黃金水道與皖申運河在此交匯。低廉的水運成本,使當塗在水上運輸的地位日益突出,在當塗周邊形成了發達的水運業。為了充分發揮好當塗的水上交通資源優勢,在發展港口物流業的同時,非常有必要發展船舶製造及維修企業。
  四、項目建設的優越條件
  1、水利資源優勢。當塗上接蕪湖、下連南京,沿江岸綫19公裏,江心洲岸綫58公裏,皖申運河在此由長江起點穿越縣內,經太湖直達江浙滬沿海,境內沿江、沿河有大量可供造船用的灘地。當塗地處長江下遊,濱江近海,可提供建造大噸位船舶的水利條件。
  2、材料、能源條件。當塗是馬鞍山市唯一的市轄縣,國傢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馬鋼公司就坐落在馬鞍山市。造船業所需的原材料、電能供應充分。當塗縣的冶金壓延工業和機械工業也較為發達,能夠並已經為周邊造船工業提供必要的材料及配套服務。
  3、勞動力資源。當塗冶金、機械工業相對發達,造船工業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又緊靠蕪湖、馬鞍山、南京等地。擁有大量造船業所需的鉚、焊、油漆、機電、車、磨、刨、銑等技術工人,衹需簡單培訓,即可上崗。與東部地區相比,還有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
  五、相關政策
  1、以市場運作為主導,政府積極推動,從灘地使用、行業準入、證照辦理、貸款授信等方面提供支持。
  2、新增投資和效益,享受當塗縣的招商優惠。
  3、幫助核心企業爭取省、市專項資金的扶持。
  當塗造船業發展空間大
  發展條件得天獨厚
  當塗縣發展船舶工業具有良好的基礎和條件,甚至在有些方面具有更加獨特的優勢。
  該縣緊臨長江,境內長江主幹岸綫總長18公裏,叉江岸綫總長20.3公裏,地處長江中心的江心洲,環洲岸綫總長30公裏。境內另有流入長江的姑溪河岸綫資源和灘塗造船場地資源,同時,隨着蕪申運河的開通,資源特色更趨明顯。
  該縣造船行業經過多年來的自身努力,已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也拓展了一定的市場。目前和平、萬財、江灣等5傢企業都具有相應的生産資質。馬鋼生産的優質鋼板,為造船業的生産發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馬鞍山機械製造業水平、蕪湖造船廠技術人才為該縣船舶工業的發展能提供技術上的幫助和支持。此外,隨着沿海地區造船行業的競爭激烈,海岸、河岸資源的日趨緊張,浙江等地一批造船企業開始嚮內地轉移,而該縣較為良好的自然條件無疑成為了他們的首選。據瞭解,今年僅萬財一傢造船廠就接待了十多批來考察投資的浙江客商。
  當塗的造船工業發展前景良好,但從目前的實際現狀來看,現有的幾傢造船企業能力水平仍停留在原有的基礎之上。企業規模還不大,造船能力和水平還不高。包括和平、萬財、江灣等主要企業在內,主要以來料加工方式為主。據統計,2006年整個行業完成加工值約5000萬元左右。各傢企業雖然有一些基本的生産設備,但要適應市場需求生産萬噸以上船舶,必須擴大船廠規模,新上大型機械,提升製造能力和水平。
  記者瞭解到,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該縣造船行業呈停滯甚至萎縮狀態,與外地如火如荼的發展形勢相比,差距越拉越大。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越來越規範的行業管理,這種局面如果繼續下去,當塗的造船企業將會遭到淘汰出局的可能。
  重點産業如何做大做強
  當塗縣“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船舶修造産業為該縣未來重點支持發展的十大重點産業之一,提出了力爭“十一五”末,該行業的産值達到50億元的目標要求。該縣有關人士認為,要在未來幾年實現上述目標,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切實加強對該行業的扶持力度,幫助企業解决發展中的一些亟須解决的問題。
  首先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當塗縣船舶工業發展領導組,建立完善部門協調機製,明確具體牽頭部門和經辦人員,協調解决發展中的睏難和問題。
  企業老總們希望盡快落實船舶工業集中區廠址及規劃編製工作,為企業提供長遠的安身發展之地,給外商投資搭建良好的平臺,逐步引導各船廠嚮集中區集中。
  該縣有關人士還呼籲要製定具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以政府和市場兩衹手來共同推動企業加快發展。一方面是淨化、優化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激勵企業多上新設備,進一步提高企業製造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是要積極幫助企業解决貸款融資中遇到的睏難和問題,促進企業做大做強。
交通區位 Traffic Location
  當塗縣區位條件較好,地處南京、馬鞍山蕪湖等城市群間,交通十分便捷,滬銅鐵路、皖贛鐵路、205國道、314省道及擬建中的沿江高速公路貫穿縣境,長江在當塗境內有19公裏,其支流姑溪河、青山河常年通航。
  縣城距蕪湖朱傢橋外貿碼頭30公裏,距馬鞍山外貿碼頭20 公裏,建設50萬噸級內貿碼頭一座,距蕪湖灣裏軍民兩用機場及蕪湖長江大橋均為20公裏;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40公裏。交通、通訊、給排水、供電等各項基礎設施齊全。縣鄉公路網絡基本建成,鄉級公路均為柏油路面;實現城鄉電話程控化,電話普及率在安徽省領先;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村電氣化,全縣供電通電率已達 100%。農村集鎮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丹陽、博望、石橋、黃池、太白、塘南列為國傢和省、市重點建設集鎮。賓館、飯店等服務設施日益完善。
  安徽省和馬鞍山市將當塗縣境內205國道沿綫列為江東經濟開發帶,建立了當塗工業園。當塗縣出臺了一係列鼓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是理想的投資場所。
人文景點 Cultural attractions
  當塗自然景色秀麗,歷代騷人墨客鐘情吟遊,人文景觀較多。唐朝大詩人李白晚年定居當塗,留下了許多千古絶唱,終老葬於該縣青山腳下。李白墓、李白祠為中國國際吟詩節主要活動場所之一,每年有數萬名中外遊客前來憑吊、觀光、遊覽。投資2100多萬元的李白墓園改造擴建工程正在實施,現已完成一期工程。縣內還有南朝黃山塔和明朝金柱塔等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多處。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直北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註: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舟東下金陵,經天門山,寫下這首不朽的絶句。
  當塗特産
  石臼湖螃蟹
  學名:中華絨螯蟹
  産地:馬鞍山當塗縣
  特點:當塗河蟹個大肉厚,營養豐富,是水産珍品。
  攻略:金秋時節的河蟹蟹黃豐滿、肉質鮮美,是品嚐的最好時機。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當塗縣轄10個鎮、4個鄉:姑孰鎮、黃池鎮、烏溪鎮、石橋鎮、塘南鎮、護河鎮、太白鎮、丹陽鎮、博望鎮、新市鎮、大隴鄉、年陡鄉、江心鄉、湖陽鄉。
歷史沿襲 History followed
  本漢縣,屬九江郡,故城在今蚌埠市西郊塗山。據《元和郡縣志》:“以塗山為邑,故以名焉。”晉成帝時,以江北當塗流民紛紛渡江南下,乃於江南僑立當塗縣。隋移今治,沿用僑置縣名。
  下宋朝至1987年行政區劃資料摘自《當塗縣志》:
   宋元豐三年(1080),全縣轄14鄉6鎮。史籍記載的有6鎮,即采石鎮、慈湖鎮、黃池鎮、青遊鎮、丹陽鎮和薛店鎮。
  元設都、圖,全縣置31都,其所轄圖及分佈情況不詳。
  明嘉靖十年(1531),全縣設14鄉、5鎮、13市,115社。石城鄉在縣東北,轄知欽、欽化,寺南、寺北、黎西、黎東、武林、林西、塘南、塘北、白貯、戴伫、抄陂、故竹、故城15社。
  清康熙十二年(1673),轄14鄉、14鎮,9市、115社。鄉社沿明製,鎮市調整為:丹陽鎮、黃池鎮、采石鎮、慈湖鎮、大信鎮、薛鎮、博望鎮、新市鎮、塌橋鎮、烏溪鎮、塘溝鎮、青山鎮、亭頭鎮、花津鎮;褚橋市、十裏市,雲居市、江口市、黃山市、灌渡橋市、青遊市、新溝市、三湖市。
  清宣統二年(1910)7月,推行區域自治,全縣劃為9個自治區,設4鎮3鄉8個自治公所。第一區,城區自治公所設城關府學宮;第二區,北鎮區自治公所,設采石鎮,第三區,北鄉區自治公所,設慈湖鎮;第四區,東鎮區自治公所,設薛鎮;第五區,東鎮區自治公所,設博望;第六、七區,東南鎮自治公所,設塘南閣;第八區,南鄉區自治公所,設年陡門;第九區,西南區自治公所,設埭橋。4鎮為北鎮(采石),東鎮(薛鎮),東鎮(博望),東南鎮(塘南閣)。3鄉即北鄉(慈湖),南鄉(年陡),西南鄉(埭橋)。
  民國初年,縣境行政區劃仍襲清製,設9個自治區。民國19年(1930),改編為10區、264鄉、26鎮。
  民國23年(1934)推行保甲製,全縣編組為123聯保、555保、5448甲。同年,奉令擴大區政、將原10個區合併為5個區。即原第一、四兩區並作第一區,區署設城關;第二、三兩區並作第二區,區署設采石;第八、九兩區並作第三區,區署設大橋;第六、七兩區並作第四區,區署設馬橋;第五、十兩區並作第五區,區署設丹陽。
  民國25年(1936),全縣設5區、20鄉鎮、476保、5547甲。翌年,又將20鄉鎮劃作62鄉鎮。
  抗日戰爭時期,縣境曾先後建有3個政權,並按各自控製的範圍施政。
  民國27年(1938)9月,國民縣政府在大官圩恢復。由於原第一區所轄區域大都淪陷,乃重設5區、25鄉鎮、314保。
  民國32年(1943)鼕,新四軍在江寧、當塗、溧水3縣邊區建立橫山縣,下設𠔌裏、雲臺、亭山、銅山、明覺、博望6個區和1個山西辦事處(範圍包括朱門、陸郎、濮塘、霍裏等地區)。新市、丹陽、祿口、陶吳、湖陽、薛鎮亦一度劃入遊擊區。
  民國29(1940)年,汪偽縣政權將當塗淪陷區劃分為16鄉、11鎮。16鄉為竹山鄉、益全鄉、盛管鄉、落星鄉、西全鄉、江心鄉、霍裏鄉、杜塘鄉、藏漢鄉、耕寧鄉、新禾鄉、洞陽鄉、訪賢鄉、廣義鄉、廣芮鄉、濱江鄉11l鎮為薛鎮、新市鎮、丹陽鎮、博望鎮、采石鎮、大橋鎮、烏溪鎮、黃池鎮、馬傢橋鎮、查傢灣鎮、塘南閣鎮。嗣後,又在全縣虛設10區、60鄉鎮、540保、5 510甲。民國34年1月,又改10區為4區,即薛津區、采石區、大橋區、博望區。原城區改為姑溪鎮。
  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34年(1945)9月國民縣政府遷回縣城,同年撤銷區建製,劃全縣為44鄉鎮、448保、4 835甲。翌年又將44鄉鎮縮編為姑溪、采石2鎮和聚賢、黃山、湖陽、薛津、黃池、公安、河南、濟國、塘南、石福、靈應、霍裏、新市、江心、樓雲、丹陽、博望、烏溪、新塌、圍屏、大橋、馬橋、亭頭、常壩、慈湖、佳馮、護河、永寧等28鄉,共321保、4038甲。民國37年1月,縣政府奉令在縣境增設4個聯防區,共轄30鄉鎮、327保、4264甲。采石聯防區轄采石、霍裏、慈湖、黃山、永寧、佳馮、聚賢、江心等8個鄉鎮,共86保。大橋聯防區轄姑溪、河南、新塌、大橋、樓雲、常壩等6個鄉鎮,共68保。大公圩聯防區轄護河、石福、公安、亭頭、馬橋、塘南、烏溪、濟國、黃池、靈應等10鄉,共101保。博望聯防區轄新市、薛津、丹陽、湖陽、博望、圍屏等6鄉,共72保。
  民國38年(1949)4月縣境解放。8月,析當塗縣城置當塗市,市區劃15保、148甲;縣轄4個區、30鄉(鎮)、302保、3663甲。
  1950年廢保甲製,建立行政村。同時撤銷30個鄉鎮,改設馬橋、塘南、湖陽、薛津、霍裏、黃池、大橋、博望、采石、護河、年陡、新市、慈湖等13個區,共轄行政村303個。同年5月廢市入縣,增設第一區11個街道,馬橋區改為亭頭區,餘不變。同年8月又劃成325個行政村(含城區11個街道)。
  1952年4月,撤銷行政村,恢復鄉(鎮)建置,將325個行政村劃並為136鄉(鎮)。1953年11月,為便於對船民管理,建立當塗港(鄉級),隸屬市區。1954年2月,析慈湖鄉金傢莊,設馬鞍山鎮(區級);同年12月,建立湖陽鄉。是年,全縣共設15區、137鄉、鎮(港)。
  1955年1月,析慈湖鄉、嚮山鎮、馬鞍山鎮設立馬鞍山礦區。同年12月,又將全縣15個區劃並為9個區,共49個鄉、鎮(港)。市區轄建設鎮、光明鎮、當塗港;黃池區轄保城鄉、福社鄉、興永鄉、塘南鄉、馬橋鄉、三福鄉、黃池鎮;護河區轄清潭鄉、石橋鄉、新豐鄉;大橋區轄金塗鄉、三鎮鄉、竜山鄉、永橋鄉、釣魚鄉、常嶺鄉、大橋鄉,博望區轄新博鄉、博望鄉、和平鄉、大溪鄉、澄心鄉、山河鄉;薛津區轄關馬鄉、四合鄉、竜團鄉、薛鎮鄉、藏漢鄉、丹陽鎮;霍裏區轄霍裏鄉、祠林鄉、濮塘鄉、尚鐘鄉、馮楊鄉;采石區轄江心鄉、金山鄉、小橋鄉、寶慶鄉、雨山鄉、采石鎮;馬鞍山礦區轄慈湖鄉、嚮山鎮、馬鞍山鎮;縣直屬鄉為中閘鄉、湖陽鄉和青山鄉。
  1956年8月,馬鞍山礦區劃出,成立馬鞍山市籌備處。市區撤銷,成立城關鎮。原市區所轄光明鎮、建設鎮改為街道辦事處。同年11月,馬鞍山鎮、采石鎮、嚮山鎮、慈湖鄉正式劃歸馬鞍山市。
  1957年,全縣劃為4區、39鄉(鎮),其中區轄21鄉(鎮),縣直屬18鄉(鎮)。黃池區轄保城、福興、興永、塘南、馬橋、三福6鄉和黃池鎮;護河區轄清潭、石橋、新豐3鄉;博望區轄博望、新博、和平、澄心、山河5鄉;薛津區轄四合、竜團、薛鎮、丹陽、藏漢、關馬5鄉和丹陽鎮;縣直屬鄉(鎮)有城關鎮和湖陽、中閘、青山、尚鐘、濮塘、霍裏、馮楊、寶慶、江心、小橋、金山、金塗、三鎮、大橋、釣魚、常嶺和永橋等17鄉。
  1958年3月,縣直屬尚鐘、馮楊、濮塘、霍裏等4個鄉劃歸馬鞍山市。8月,撤區並鄉,全縣35個鄉(鎮)合併為城關鎮及新橋、鐘山、大橋、大公圩、湖陽、博望、丹陽、薛津、寶慶、江心共11個鄉(鎮)。同年10月,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共改組成立10個人民公社。原城關鎮為火箭人民公社,鐘山鄉為鐘山人民公社,大公圩鄉為原子人民公社,新橋為鋼鐵人民公社,湖陽鄉為紅旗人民公社,博望鄉為東風人民公社,薛津鄉為衛星人民公社,寶慶鄉為寶慶人民公社,江心鄉為長江人民公社,丹陽鄉為光芒人民公社,共轄生産大隊120個。11月大橋鄉劃歸蕪湖市。1959年1月,公社名稱又全部改以原鄉鎮名稱命名。
  1962年1月,根據中央《關於改變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問題的指示》精神,社隊規模普遍縮小,全縣析為34個公社,303個大隊,3 874個生産隊,並增設6個區。大公圩區轄中閘、馬橋、黃池、烏溪、塘南、石橋、大隴、護河、青山共9個公社;新橋區轄新橋、金塗、年陡、查灣、竜山橋等5個公社;黃山區轄寶慶、銀塘和姑溪3個公社;博望區轄博望、和平、沙埂、新博等4個公社;丹陽區轄丹陽、山河、新市、澄心等4個公社;薛津區轄藏漢、圍屏、竜山、薛鎮、關馬等5個公社;江心公社、湖陽公社、丹陽湖(漁業)公社和城市公社為縣直屬公社。
  1963年4月,黃山區撤銷,所轄寶慶、銀塘、姑溪3個公社改為縣直屬公社。5月,析塘南公社為塘南、興永2個公社;析大隴公社為大隴、新豐2個公社;9月,沙埂公社改名安南公社。
  1964年4月,大橋公社劃歸縣轄,為縣直屬公社。1965年9月,恢復城關鎮建製,全縣劃為5個區、1個鎮、36個公社、316個大隊(含6個居委會)、4 019個生産隊。同年12月,撤銷大公圩區,改設黃池、護河和大隴3個區;撤銷中閘公社,改設亭頭、西河2個公社;析黃池公社為黃池、福山2個公社;析石橋公社為石橋、起隴2個公社,析青山公社為青山、河東2個公社;析護河公社為護河、光明2個公社。全縣共設7個區、42個公社。
  1968年12月,撤銷薛津區,所轄薛鎮、關馬、藏漢、竜山、圍屏5個公社,並為薛津公社。1969年2月,撤銷丹陽湖(漁業)公社,將所轄6個專業漁業大隊分別並入湖陽、大隴、薛津、姑溪和博望5個公社。同年3衹,撤區並社,又將全縣37個公社320個大隊並為19個公社,280個生産大隊。
  1970年12月,析薛津公社為薛津、圍屏、關馬、竜山4個公社;析丹陽公社為丹陽、新市2個公社;析博望公社為博望、新博2個公社;析新橋公社為新橋、竜山橋2個公社;析青山公社為青山、河東2個公社;析黃山公社為黃山、銀塘、姑溪3個公社,析大隴公社為大隴、新豐2個公社。1971年12月,又析亭頭公社為亭頭、西河2個公社,析年陡公社為年陡、查灣2個公社。1974年l0月,析塘南公社為塘南、興永2個公社。至此,全縣共劃成32個公社和321個生産大隊、3755個生産隊。1982年3月,河東公社更名為太白公社。
  1983年7月,當塗縣劃屬馬鞍山市,原縣轄大橋公社劃屬蕪湖市。
  1984年1月,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置。原31個公社改為31個鄉生産大隊同時改為行政村,生産隊改為自然村。
  1985年11月,撤銷姑溪鄉。析圍屏鄉鬆塘、藏漢、甑山、石山、寺山5個行政村和關馬鄉五村,姑溪鄉白伫村共7個行政村建立藏漢鄉。原姑溪鄉凌雲、行陳、五星、坨塘、小橋、武林、焦傢及姑溪漁業8個行政村劃屬城關鎮管轄。全縣共設城關、黃池、烏溪、博望、丹陽、竜山橋、銀塘7個建製鎮和馬橋、石橋、亭頭、西河、大隴、新豐、塘南、興永、護河、青山、太白、薛津、圍屏、關馬、竜山、新市、新博、新橋、年陡、查灣、湖陽、江心、黃山、藏漢等24個鄉,轄306個行政村,13個居民委員會和3 894個自然村。
  1987年2月,竜山鄉更名竜泉鄉。3月,護河鄉改為護河建製鎮。1989年9月,薛津鄉改為薛津建製鎮。
  2000年,當塗縣轄14個鎮、11個鄉。2004年,將當塗縣的銀塘鎮劃入馬鞍山市雨山區。2004年底,當塗縣轄10個鎮、4個鄉。
  當塗大事記(東周至清)
  東 周
  靈王三年(前569)春,楚子重伐吳,剋鳩茲(今蕪湖市東),至於衡山(今當塗橫山)。
  景王二十年(前525)鼕,吳公子光率師伐楚,戰於長岸(長江東梁山至翠蠃山段),大敗。楚獲吳王乘舟“賒艟”。
  秦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丹陽縣(治今丹陽鎮),屑會稽郡。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鼕,秦始皇南巡,由雲夢(今湖北省境內)沿江東下,渡牛渚(即采石磯),途經丹陽(丹陽鎮)去錢塘(今杭州)。
  西 漢
  惠帝五年(前190)夏,大旱,江水少,溪𠔌絶。
  東 漢
  延光元年(122)八月,丹陽山崩47處。
  興平二年(195),袁術部將孫策自歷陽(今和縣)渡江,攻占揚州刺史劉繇的牛渚營,轉而北攻秣棱(今江寧秣棱關)。劉繇遣將樊能、於麇襲奪牛渚,被孫策擊敗。自是孫氏盡據江東。
  三國·吳
  黃武元年(222),築姑孰城,是為縣城創建之始。
  赤烏二年(239),縣城築城隍廟,是為全國最早的城隍廟。
  赤烏四年(241)正月,大雪,平地三尺,鳥獸多凍死。
  太元元年(251)八月,大風,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山陵鬆柏全拔。
  永安三年(260),丹陽都尉嚴密築丹陽湖田,作浦裏塘,是為大官圩圍墾之始。
  西 晉
  泰始八年(272)八月,地震。九年正月、十年十二月均地震。
  太康二年(281),析丹陽縣地置丹陽縣、於湖縣(今縣城東南38裏處),屑丹陽郡。
  永嘉元年(307)二月,揚州刺史劉機出兵歷陽,討伐陳敏。陳遣其弟陳宏屯兵牛諸相拒,陳敏兵敗,於江東被擒。
  永嘉三年(309)夏,大旱,江竭可涉。
  東 晉
  永昌元年(322)夏,旱,川𠔌俱竭。
  太寧元年(323)四月,大將軍王敦移鎮姑孰,自領揚州牧。
  太寧二年(324),王敦欲舉兵叛,事為明帝司馬紹偵悉,遂微服乘馬至於湖,密探王敦營壘。
  鹹和二年(327)十二月,中書令庾亮遣左將軍司馬流率軍駐慈湖,以拒叛將歷陽太守蘇峻。蘇峻遣將韓晃襲慈湖,司馬流敗死。
  鹹和四年(329),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
  永和元年(345),徙南豫州治牛渚。
  永和三年(347),安西將軍謝尚出鎮牛渚,築牛渚城,又稱謝公城。
  興寧二年(364),大司馬桓溫移鎮姑孰,重修城垣,並於帥府前建於城。
  太和四年(369),桓溫於姑孰率步騎五萬,北伐前燕。
  太和六年(371)六月,大水,稻稼蕩沒。
  寧康元年(373)七月,桓溫卒,以其弟桓衝為中軍將軍,鎮姑孰,任揚、豫二州刺史。南豫州移治姑孰。 ’
  義熙六年(410)五月,豫州都督劉毅自姑孰率舟師二萬與盧循戰於桑落州,劉毅兵敗。
  南 北 朝
  宋元嘉十二年(435),大水,邑裏乘船。
  宋孝建元年(454)二月,江州剌史臧質擁南郡王劉義宣反,率軍進攻建康。孝武帝遣撫軍將軍柳元景屯兵采石、南豫州刺史王玄謀於梁山江岸築偃月城,據險扼守。四月,兩軍戰於梁山,劉義宣兵潰,宋軍追斬臧質。
  宋大明七年(463)十月,孝武帝劉駿校獵姑孰,於黃山建行宮。
  梁天監元年(502),大旱,鬥米值五千,人多餓死。
  梁太清二年(548)十月,臨賀王蕭正德叛,引侯景軍八千自歷陽渡江攻占采石,遂襲姑孰,南津校尉江子一敗走建康。
  梁承聖元年(552),王僧辯率軍擊侯景。侯景命中軍侯子鑒據姑孰以拒西師,兩軍合戰中江,子鑒大敗,僅以身免。
  隋
  開皇九年(589)正月一日,廬州總管韓擒虎率精兵五百自橫江浦夜渡長江,拔采石、姑孰。
  是年,並襄垣、於湖、繁昌、西鄉四縣,更置當塗縣,徙治姑孰,屬蔣州。
  大業十三年(617),大旱,水絶無魚。
  唐
  武德七年(624),淮南行臺左僕射輔公祜反,遣馮慧亮、陳當世率舟師三萬屯博望山(東梁山),陳正通、徐紹宗率步騎三萬電青林山(青山)以拒唐軍,旋被唐將李世勤、李靖擊敗。
  永徽元年(650)六月,山水暴發,漂沒廬捨。
  開元十三年(725),李白東下金陵、揚州,首次途經當塗,遊覽天門、牛渚、白壁、望夫諸山,時年25歲。
  天寶十三年(754),李白作《姑孰十詠》,對當塗境內諸風景名勝作專門描繪。
  至德二年(757)二月,永王李磷反,引兵東進至當塗,吳郡太守李希言、丹陽太守閻敬之、淮南采訪使李成式率軍抵抗,李磷擊殺閻敬之,江淮大震。
  廣德元年(763)十月,李白病死當塗,終年63歲。死後葬於竜山東麓。
  貞元八年(792)·七月,江淮大水毀稼,溺死人,湮沒城郭廬捨。
  元和十二年(817)正月二十三日,宣歙觀察使範傳正會同當塗縣令諸葛縱,將李白墓由竜山移葬青山,並親撰碑文,立碑於墓前。
  開成四年(839)夏,江溢,本水毀稼。
  廣明元年(880)七月,黃巢義軍60萬自采石渡江,進圍天長、六合。
  中和四年(884),大旱,饑,人相食。
  五 代
  南唐升元元年(937),改當塗縣為建平軍,屬江寧府;保大年間改為雄遠軍。
  南唐保大三年(953),刺史林肇擴建當塗城,城墻跨姑溪河,南至三裏甸,東接凌傢山,高3丈,周15裏。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大旱,饑民疫死者過半。
  北 宋
  開寶元年(968)六月,大水,江溢,毀民田廬捨。
  開寶七年(974)閏十月,宋大舉伐南唐。十八日,宋將曹彬率水軍攻占當塗,駐軍采石。十一月九日,宋軍依據南唐樊若水繪製的采石江面圖籍,用竹索連接數千條黃黑竜船於江上架設浮橋,宋將潘美率步騎由浮橋過江,如履平地。
  開寶八年(975)十月,南唐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贊率軍15萬自湖口馳援建康,欲焚毀采石浮橋。曹彬遣戰棹都部署王明迎戰,大破南唐軍。
  是年,改雄遠軍為平南軍。
  太平興國二年(977),升平南軍為太平州,復立當塗縣,為附郭,於城內設馬軍寨。
  太平興國八年(983)六月,江水溢,溺死者衆。
  大中祥符三年(1010)六月,大水,官府供給災民占城稻種,擇地勢較高農田播種。
  治平三年(1066),州守李仲卿始建學宮於子城東南隅。
  熙寧三年(1070),為分姑溪河入江之勢,於采石磯後開挖采石新河。此後,采石磯江面往來船衹可繞道新河,以保航行安全。
  元豐三年(1080),《元豐九域志》纂成,載當塗縣設14鄉6鎮。6鎮為:采石鎮、慈湖鎮、黃池鎮、青遊鎮、丹陽鎮、薛店鎮。
  南 宋
  建炎三年(1129),知州郭偉改築當塗新城,割姑溪河於城外。紹定年間(1230 ~1231),知州楊紹雲沿原城周外壕掘護城河,開渠引水。
  紹興二年(1132),當塗至褐山沿江岸遍置烽火臺。
  紹興二十三年(1153)夏,大水,諸圩盡决。知縣張津率衆築長堤180裏,包小圩54個,是為大官圩聯並之始。 ‘
  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八日,金主完顔亮率軍40萬自楊林渡(今和縣境內)
  渡江南侵,宋中書捨人虞允文伏舟師於采石新河,突襲半渡之金兵,金兵大敗。次日晨,宋軍復於楊林渡上遊火攻金兵,焚毀敵船300餘艘,再破金兵。完顔亮敗走瓜州渡,為部將所殺。
  乾道六年(1170)五月,大水,市鎮水深丈餘。汛後,州守組織民工修築圩堤480餘裏。
  是年七月十一日,陸遊由山陰(今紹興)赴夔州(今奉節)通判任途中,由建康乘舟溯江西上,泊舟采石。翌日,移舟當塗,遊覽了黃山、青山及城內諸名勝,十九日於大信鎮解舟離境。
  嘉定二年(1209),旱、蝗災,大饑。鬥米數幹錢,人食草木。
  淳祜六年(1246),州守陳塏始建天門書院於大信鎮,是為當塗最早的書院。
  德祜元年(1275),賈似道於蕪湖兵敗,逃往揚州。元軍兵臨當塗城下,知州孟知晉以城降元。
  元
  至元十四年(1277),改太平州為太平路,隸屬江浙行中書省,當塗縣如故。
  元貞二年(1296),於城內建欞星門及殿宇堂閣120餘間,大德三年(1299)竣工。
  至正元年(1341)三月,集勞力5 000修護城河,南起天井閘,北至襄城閘。次年閏五月竣工。 、
  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二日,紅巾軍郭子興部左副元帥朱元璋率軍自歷陽(今和縣)渡江攻占牛渚、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並於當塗城內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
  是年六月六日,元軍分兵兩路反攻當塗,朱元璋命部將常遇春於襄城橋設伏,大破元軍,俘元將陳野先。
  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二十五日,朱元璋於采石再敗元軍,俘敵萬餘人,解除了元軍對當塗的包圍。
  至正二十年(1360)閏五月三日,紅巾軍徐壽輝部將陳友諒於采石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漢。隨後督舟師進圍當塗城。朱元璋部將花雲、朱文遜、王鼎及知府許瑗率軍3000守城,激戰3日,城陷,俱不屈而死。
  明
  永樂元年(1403),江蘇高淳縣改東壩石閘為土壩,截斷固城湖、丹陽湖、石臼湖經胥溪河東流太湖水道。三湖之水改道由姑溪河西註長江,縣境內湖水位頓高,洪澇災害隱患加劇。
  永樂十六年(1418),知縣呂愷於縣境各驛道設鋪遞18處,每鋪創郵亭1座,正屋3間,耳房4間。清末裁撤。
  宣德九年(1434)春,大旱,至秋不雨,江湖涸竭。麥禾不收,民剝榆皮為食,繼之疫病並興,道瑾相望。
  正統五年(1440),工部右侍郎周忱巡撫江南,命廣濟寺僧修惠於采石翠蠃山建清風亭,亭前建謫仙樓,肖太白像於其上。
  正德五年(1510)夏,大水泛溢,舟行市中,魚穿樹杪,至秋方退。
  嘉靖十年(1531),《太平府志》纂成,載當塗縣轄14鄉、5鎮、13市。
  萬歷八年(1580),知府錢立始建青山書院於城內馬軍寨。
  萬歷十三年(1585)二月六日,地震,房屋搖動。
  萬歷十五年(1587),大水,圩鄉盡沒,平地水深丈餘。知縣章嘉禎宿花津天妃宮旬餘,日夜抗災。次年,大水復為患。
  萬歷十七年(1589),城內四條巷有市民掘地,得宋理宗時埋藏窖金。縣令章嘉禎請於知府陳璧,割千金建金柱塔,餘修建城垣。
  萬歷三十六年(1608),山洪暴發,江漲丈餘,圩岸皆潰。災後,知縣朱汝鰲發動民工修官圩,自青山至黃池作中心埂30餘裏。
  萬歷四十五年(1617)夏,蝗災,府、縣令民捕之,裏納數石,如數受賞,患始息。是年,江北田鼠渡江,每群千計,至田食苗,月餘方止。
  天啓元年(1621)正月,大雪40餘日,深六七尺,野鳥多餓死。
  崇禎十七年(1644)六月,一隕星落於清源門內劉姓傢,隕火十餘處。
  清
  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師下江寧,福王朱由崧夜半出奔,道經當塗,因官民失迎,抵蕪湖後命總兵黃得功屠當塗城,焚殺擄掠甚慘。
  順治十四年(1657)春,因遊人不慎,落下火種,將采石謫仙樓焚毀。
  順治十六年(1659)七月,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與大臣張煌言在海上起兵抗清。鄭成功率水軍入長江,圍困江寧;張煌言另率一軍拔和州,欲攻采石,當塗等24縣望風附義,南明軍聲勢大振。
  康熙二年(1663),太平知府鬍季瀛,當塗知縣葛元福等重建謫仙樓,易名為太白樓。並將原在采石鎮內的李白祠移至樓後重建。
  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知縣祝元敏主修的《當塗縣志》纂成,全志共32捲。
  乾隆三十四年(1769)夏,大水,圩田成澤,災民食草不留根,掘山居洞穴。
  嘉慶五年(1800),鳳陽張明麓來護駕墩孫大春藥店寄居,後藉該店改創張恆春國藥店。
  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月,淫雨浹旬,全境圩堤皆潰,城內水深丈餘。大水衝破金柱塔西抱流沙洲地,造成姑溪河入江口改道(原由采石磯旁人江),由金柱關直瀉長江。
  鹹奉元年(1851)夏,大水,官圩破。鼕,培堤百餘裏,並增修月堤、擋浪埂等,竣工後訂《圩務條約》。
  鹹豐三年(1853)正月二十六日,石達開督太平軍先鋒水師自蕪湖順流而下,敗清軍於東梁山,清福山鎮總兵陳勝元中炮身亡。二十七日,太平軍入金柱關,分水陸商路經慈湖進圍江寧。
  鹹豐四年(1854)四月二十八日,孫寅三率太平軍2萬攻占當塗,俘獲安徽學政孫恩銘。
  是年九月,清鎮軍張國梁、副將傅振邦由丹陽鎮攻占當塗。清軍縱火焚燒民居,全城俱盡。太平軍豫王鬍以晃部旋至,拆城墻磚石運至金柱關,築天保城,長數裏。
  是年十二月,太平軍在江心洲太陽河渡口刻石碑一塊,規定人畜過渡收費標準。
  鹹豐五年(1855)六月三日,清水師總兵吳全美、李德麟會同陸軍總兵李德安部攻占金柱關、當塗,進至東梁山。
  鹹豐六年(1856)正月,南京太平軍自上方橋出師,攻占當塗、金柱關。
  同治元年(1862)四月二十日,清江蘇布政使曾國荃率馬騎15營自西梁山渡江,會同兵部侍郎彭玉麟水師攻占當塗。翌日,攻陷金柱關、東梁山,太平軍黃崇發部敗走。
  是年閏八月十三日,為解天京之圍,忠王李秀成遣護王陳坤書率衆5萬自高淳進至藏漢橋,擬攻金柱關。九月五日,太平軍於竜山橋與清軍展開激戰,不勝,退據河東花山。十八日,清軍偷渡青山河突襲花山,太平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二十九日,陳坤書部退出當塗。
  是年十一月八日,侍王李世賢部自東壩出兵,再攻金柱關,於花津、上泅渡等地與清軍多次激戰,不利,退保大官圩。十七日,兩軍再戰於三汊河,至二十一日,太平軍共失戰船150艘,遂退至金寶圩。
  同治二年(1863)二月十八日,清兩江總督曾國藩到金柱關、竜山橋、三汊河、查傢灣視察軍情。
  是年九月十九日,清軍攻陷博望鎮。至是,縣境太平軍全部撤走。
  同治四年(1865),淫雨淹田,始築高寶圩(江心洲大圩前身),後又築宮錦圩、金馬圩。
  同治九年(1870),建長江水師提督署於縣城十字街中段(今提署街)。
  光緒九年(1883),太平府電報支局於縣城東街設立,為當塗最早的電信機構。
  光緒十一年(1885)夏,大水,官圩及各小圩均潰。
  光緒十六年(1890)九月二十日十時,縣城東門內長江水師火藥局失慎爆炸,死30餘人,傷百餘人,房屋毀壞甚多。
  光緒二十三年(1897)二月,道臺袁爽秋采辦桑秧3萬株,當塗分得1萬株,並在南寺巷設課桑局。 . ·
  光緒二十四年(1898)正月,縣城東門內天主教堂被人放火燒毀。
  光緒二十六年(1900),蕪湖郵政總局在縣城設郵政代辦所。
  光緒二十七年(1901)五月,狂風大雨交作連旬,全境江堤圩岸十分之三被衝潰,十分之七漫沒。六月二日,大風雨復作,山水江潮並發,廬捨、農田皆浸沒。
  光緒二十八年(1902),邑人張楚山在縣城馬驛街創辦輪船分局,有“楚平”、“楚北”兩小輪經營客運,航綫至蕪湖、南京。
  光緒三十一年(1905),當塗縣高等小學堂於縣學宮創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太平府中學堂於翠蠃書院創立,並於府考棚設師範傳習所,招收塾師,為興辦小學堂培訓師資。
  宣統二年(1910)七月,實行區域自治,全縣設9個自治區,並立4鎮3鄉8個自治公所。
  宣統三年(1911)六月十七日,大風雨,凌雲塔傾圮。
  是年八月,武昌起義爆發,長江水師提督程永和、太平知府王永霓、當塗知縣範緒鳴等棄職潛走。九月,縣城召開民衆大會,公推朱曾蔭為民政長,組織縣議會及民政、財政、司法機關,創立革命軍,宣告獨立。 是年,邑人張次乾在白伫山創辦鴻興公司,植樹25萬株,首次開展大規模人工營林活動。
英文解釋
  1. n.:  Dangtu County
近義詞
當塗
相關詞
地理安徽鐵路寧銅綫車站安徽省馬鞍山市鄉村
旅遊桃花節農傢樂桃花節太白鎮行政區劃鄉鎮????業公司????務管理局
地名年陡鄉古跡文物更多結果...
包含詞
過當塗縣臺在當塗縣北當塗縣中醫院
當塗縣馬橋中學當塗縣棉紡織廠當塗縣棉麻公司
當塗縣當塗賓館當塗縣第一中學當塗縣石橋醫院
當塗縣人民醫院當塗縣東門醫院當塗縣城關醫院
當塗縣????務管理局當塗縣衛生防疫站當塗縣工藝標牌廠
安徽省當塗縣棉紡織廠當塗縣木製品工藝公司當塗縣竜山橋鎮工藝綉品廠
當塗縣中醫院門診部當塗縣石橋銀鷹棉紡織廠當塗縣黃山福利絲綢服裝廠
當塗縣福斯特大酒店凌歊臺(臺在當塗縣北,宋高祖所築)中華會計函授學院當塗縣函授站
凌歊臺臺在當塗縣北宋高祖所築當塗縣金燕皮革製品有限責任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塘南鎮張開江心鄉張開石橋鎮張開新市鎮張開丹陽鎮
張開博望鎮張開護河鎮張開太白鎮張開湖陽鄉張開新橋鄉
張開黃山鄉張開黃池鎮張開烏溪鎮張開大隴鄉張開年陡鄉
張開姑孰鎮江心洲鄉
甑山禪林金柱塔太白碑林
青山風景區江東第一橋——葉傢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