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 >湖北 >武漢 >武漢市區 > 歸元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歸元寺聯繫方式地址:武漢市漢陽區翠微路西側。
  郵編:430000歸元寺投訴電話武漢市旅遊投訴電話:027—82855773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歸元寺景區榮譽aaaa級景區歸元寺門票價格20元歸元寺節慶活動武漢人稱吃早飯為“過早”,他們幾乎不自己做早餐吃,出門“過早”是一種深厚的地方習慣。
  “過早”這一詞彙最早出現在清代道光年間的《漢口竹枝詞》中,那時人們為了早早到漢口趕集,總是在路上買着吃。時至今日,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加之人們工作、學習的場所與居住區距離的增大,這種“過早”的習俗呈增強的趨勢,所以武漢的小吃業極為發達,大街小巷無處不是生意興隆食客盈門的小吃店。
  武漢的早點品種很多,匯集了南北方的各種口味,最具當地特點的早點有面窩、三鮮豆皮、熱幹面、伏汁酒(一種用酒釀和雞蛋花衝成的甜湯),還有燒賣、湯包、牛肉綫粉、炸醬面、豆絲、水餃、湯圓等,都是一些價廉物美的早點心。歸元寺開放時間8:00-17:00
  歸元寺最佳旅遊時間到武漢旅遊以春秋兩季為宜,春天(3、4月間)可以到位於武昌珞珈山上的武漢大學校園裏賞櫻;秋天則適合到東湖湖畔的行吟閣下勉懷大詩人屈原。歸元寺特別提醒歸元寺裏做的素齋很有名,到了那兒一定得嘗嘗。歸元寺美食到了武漢一定要吃到這四樣東西:蔡林記的熱幹面、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小桃園的瓦罐雞湯、四季美的湯包,這四傢店都開在漢口的商業鬧市區,而且還開了不少分店,衹要一打聽,每個武漢人都會很熱情地給你指路。此外,漢陽歸元寺裏的素菜館也很有名。
  武漢比較著名的傢常菜有排骨湯和清蒸武昌魚,前者是用那種黑黑的大瓦鍋,將新鮮的排骨和蓮藕、海帶一起煨幾個小時,在沒有藕的季節則以土豆代之,這種湯醇白鮮香,十分好喝;吃武昌魚時請註意一定要吃清蒸的活魚,那樣才能品出正宗武昌魚的鮮味。
  提示:武昌區的彭劉楊路(離黃鶴樓很近)上的武昌酒樓以烹製武昌魚著稱,可以去嘗一嘗。
  歸元寺住宿武漢市的住宿服務業較為發達,賓館、酒店隨處可見,星級賓館亦不在少數。可供廣大背包族旅遊者住宿的低檔賓館、招待所更是不勝枚舉。
  其中比較有名氣的高檔賓館如東方大酒店、晴川假日酒店、長航大酒店、香格裏拉大飯店、洪山賓館、帥府飯店、江城大酒店、江鷹大酒店等都可在攜程旅行網上直接預訂,當是商務旅遊和有閑階層休閑遊的首選目的地。
  特別推薦:位於漢陽區龜山腳下的晴川假日酒店不僅內部軟硬件不錯,周圍環境也很好,長江和漢水從該酒店旁邊流過,從那裏可以看見長江對岸的黃鶴樓。該酒店門口有旅遊專綫車,可直達歸元寺、古琴臺、東湖等武漢市著名的景點。
  歸元寺購物到武漢來其實不用買東西帶回去,現在的商品流通很發達,當地賣的東西別的地方也都有;而傳統的土特産比如青山牌的麻烘糕、孝感麻糖之類的食品,以現在多數人的口味來看並不好吃,但除了這些東西以外,可以被稱為是武漢土特産的東西差不多也就沒有了。
  如果你想去逛逛街,那麽漢口有不少繁華的商業路段,像漢正街、大夾街、六渡橋等地都是商傢集中的街區,特別是漢正街,這是一條在全國都有名的商業街,以價廉物美而聞名,但是也得貨比三傢,小心買到“水貨
  歸元寺交通45路、707路、市內旅遊專綫1路歸元寺玩法參觀、學習、旅遊、
  位於漢陽歸元寺座落在武漢市漢陽區翠微路西側。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由浙江僧人白光、主峰來此創建。取名“歸元”,出自佛經《楞嚴經》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歸元即歸真,就是超出生滅之界,還歸於真寂本源的意思。在佛教中,歸元寺屬於曹洞宗(該宗係禪宗五傢七宗之一),故又稱歸元禪寺。它與寶通寺、溪蓮寺、正覺寺合稱為武漢的四大叢林。
  歸元寺創建以來,迭經戰亂,屢敗屢興。現存建築,係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國初年陸續所建。新中國以來,**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護文物古跡,不斷對歸元寺進行維護修聾,使歸元寺的面貌為之一新。“文化大革命”中,在周恩來的關懷和保護下,寺廟沒有遭到破壞,宗教設施及珍貴文物也完好地保存下來。從1973年至今,歸元寺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大雄寶殿、藏經閣、五百羅漢堂、大士閣、鐘鼓樓、翠微亭等建築翻修一新。1983年,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歸元寺現占地面積17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萬多平方米。現有僧人數十名,住持為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昌明法師。寺內古樹參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緑,麯徑通幽,被稱為“漢西一境”。這裏還是湖北省佛教協會和武漢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
  歸元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分別擁有藏經閣、大雄寶殿和羅漢堂等三組主體建築群。
  山門之內是中院,院內有鐘鼓樓、齋堂、念佛堂等建築,還有翠微泉、翠微古池、翠微亭等景觀。院內梅花、桂花、玉蘭、紫薇等百花吐豔,鬆柏、棕櫚相映,山石盆景相輝,形成景色宜人的“翠微妙境”。這裏的翠微泉,泉水晶瑩澄澈,取之不竭,經有關部門檢測,泉水裏含多種營養成份,適合釀製各類飲料。翠微亭邊的墻壁上,鑲嵌着白光的《翠微泉》一詩。
  中院的主體建築是大雄寶殿。該殿初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後經多次維修。現大雄寶殿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經過近年來的維修,氣勢宏偉。大殿正中供奉着釋迦牟尼坐像,兩側為其弟子阿難和迦葉,均為托沙雕塑。釋迦“偏襢右肩,結跏趺坐”,十分莊嚴靜穆,威儀儼然。佛像後的背光是用樟木雕刻而成的“五竜捧聖”的圖案。佛像前還有韋馱、彌勒、地藏像,佛像後是一組海島觀音像,衹見海島觀音赤足站在鰲頭上,左右侍立着竜女和童子,背後是一面高達八尺的泥塑懸崖峭壁,足下碧波萬頃,怒濤洶涌。整個塑像嚮前傾覆。人們仰視上去,衹見觀音衣袖似在飄動,正在洶涌的波濤上迎面嚮你浮來,增加了宗教藝術的感染力。
  佛像前的供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木刻珍品。供桌高4.8米,橫闊一丈二尺,深寬二尺五寸,前嵌垂欄,寬—尺五寸,高六寸,其間分為五格,刻畫樓空。圖案描繪的是唐玄奘取經回長安時,君民夾道歡迎的場面: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等《西遊記》人物;有李世民以及文武百官、侍衛、庶民百姓;在亭院殿墻、車馬山水、幢幡寶蓋、香爐蠟臺等一應儀仗。綜觀全圖,繁復活潑,盛況空前。垂欄下沿為五竜雲彩,周匝圍繞,以四虎腿支地,生動有力。相傳這一樟木雕刻由十人歷時一年纔竣工,技藝精巧,令人贊嘆不已。
  大雄寶殿前的韋馱殿內,供奉着一尊木雕韋馱像,身着鎧甲,手持寶杵,威武挺立,用我國古代武將形象來表達古印度神話中“四天王三十二將”之首的護法神形象。這座木雕係用整塊樟木雕成,綫條刀法都是唐雕風格,是歸元寺的藝術珍品,也是我國雕刻藝術品中的一件寶貴遺産。
  北院的主體建築是藏經樓。藏經閣1920年至1922年興建,是一座兩層五開問的樓閣式建築,高約25米,頂為獸頭大脊,魚角搬爪,鬥拱飛檐,古樸玲瓏,當面為四柱通天,雙鳳朝陽,五竜戲珠。整個建築、門扇窗牖,塗朱繪彩,刻畫鏤雕,精巧壯觀,金碧輝煌,是武漢市唯一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建築物。這裏珍藏着許多佛教文物,除《藏經》外,還有佛象、法物、石雕、木刻、書畫碑帖及外文典籍等。
  這裏收藏的佛教造像有來自敦煌、雲崗、竜門、麥積山、炳靈寺及各地千佛洞的石佛、石刻。藝術風格多種多樣,有鎏金、銀、銅、石刻、木刻、瓷塑、泥塑、牙雕、玉雕等多種質地,還有一些是東南亞各國的贈品。是國內收藏佛像較多的一個佛寺,部分文物是國內外少有的珍品。如藏經閣正廳陳列的一座玉石雕成的釋迦牟尼佛像,重一噸多,雕工細膩,技藝精湛,是1935年太虛法師訪問緬甸時,仰光的佛教徒贈送給我國的。象這樣精美的玉雕佛像,國內僅有三尊,另兩尊分別在北京和上海。再如南北朝時埋藏的石刻觀音像,姿態輕盈,髻結敞胸,身佩纓絡,手攜淨瓶,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還有兩尊紅木雕刻的達摩像,是清康熙初年的木雕精品,兩尊像,一坐一立,富有個性,生動表現出達摩面壁九年,閉目冥思、超然物外的形態。
  藏經閣裏收藏的佛經有:清代《竜藏》部,共714函分作48個櫃子儲藏。宋代版影印本《磧砂藏》一部,計593函。清末民初上海印《頻伽藏》一部(缺“寒”字一號)。清末民初商務印書館影印日本版《續藏》和《大正藏》各一部。此外,還有兩件令人驚嘆的珍品:一是清光緒元年(1875年)湖南衡山69歲老人李舜年書寫的“佛”字經,這個“佛”字是在長寬不超過六寸的紙上,由《金剛經》和《心經》的原文共5424個字組成。每個字衹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若在三十倍放大鏡下觀看,每個字都一絲不苟,筆力挺秀,實乃書法珍品。另一件是民國初年(1915一1924年),武昌僧人妙榮和尚刺血調和金粉抄成的《華嚴經》和《法華經》,字體娟秀,堪稱稀有。
  藏經閣內收藏的法器有寶塔、香鼎、淨瓶、衣鉢、錫杖、念珠、如意、鈴杵、毗盧帽、袈裟等。所藏寶塔均為小型,有清代捕木刻製的七級佛塔,有樓閣式的七如來塔,各高約2米製作精美。還有銅質的佛牙塔、捨利塔和佛骨塔以及日本、東南亞各國贈送的佛塔。
  鼎類有宋乾德年間(公元963—968年)製造的陶瓷香鼎,粉白色,由蓋、身、座三部分組成。蓋中小孔四周滿布雲紋,鼎身兩側贅以獸頭雙耳,基座上沿是樓空之垂欄,欄內梅花盛開。製作極為精巧玲瓏。還有明宣德年間碧緑瓷鼎和清朝銅質香鼎等各代佳品。瓷瓶有明代碎紋瓷和天蘭瓷淨瓶,清代鈞紅瓷和彩釉花的淨瓶。
  這裏還收藏了許多書畫碑帖。收藏的名書畫共有一百多幅:有元代的黃子久、王蒙、吳仲圭、倪雲林等人的山水畫,有明人朱在、程正揆、王鐸、石濤、董其昌及清人禹之鼎、高其佩、鄭板橋、王翬、瀋南蘯、何子貞等人的山水人物、楷草隸篆和翎毛花卉作品。寺內還藏有唐代書法傢褚遂良的《聖教記序》和柳公權的《金剛經》等正楷拓本和珂羅版本以及釋懷素的草書。褚、柳書法以輕便剛勁著稱,而懷素的草書則以揮筆似畫聞名,都有較高的書畫價值。清代釋竹禪繪畫的十八羅漢像和五百羅漢譜,吳興瀋銓所繪“鹿鶴同春”五彩畫、明代書畫傢孫志、王寵用菩提樹葉繪製的菩薩像譜,唐代閻立本繪畫石刻觀音像等,都刻畫入微,形態逼真,堪稱藝術珍品。更為名貴的是宋代古拓本《禹跡圖》和《華夷圖》,詳細記載着我國古代山川、河流、沙漠、湖泊、地理,記述了上自漢武帝時開拓西域,下至唐宋時代對長城以外各地的治理等大事,是兩幅十分珍貴的歷史圖案。
  南院的主體建築是羅漢堂。說到羅漢堂,民間有這樣的諺語:“上有寶光(成都),下有西園(蘇州),北有碧雲(北京),中有歸元(武漢)”。意思是說,這四座寺院的五百羅漢堂最具有代表性,是佛教五百羅漢塑像藝術的精華。
  關於五百羅漢的來歷,在佛教中有多種說法:一是如《十誦律》中載,釋迎在世時,常有五百弟子隨侍聽法傳道。一是在釋迦涅槃後,參加第一次結集或第四次結集的五百比丘。在《捨利弗問經》中又說,弗沙秘多羅王毀滅佛法後,有五百羅漢重興聖教。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中則記載:摩揭陀國有一千名佛僧,其中五百名是修成了正果的羅漢僧,另五百是凡夫僧,國王名叫無憂王,對他們都很敬仰。由於五百羅漢僧平時不露真相,無憂王不知道他們是羅漢增,衹當一般佛僧看待。有位叫摩訶提婆的凡夫僧發表違背教規的言論,造成佛僧思想混亂,無憂王决定處死這一千名佛僧。這時,五百羅漢各顯通,騰雲駕霧而去,在迦濕彌羅國的一個山𠔌裏隱居起來。無憂王知情後專程來道歉,並在國都按五百羅漢模樣塑造了五百尊像。從此,五百羅漢像就流傳下來,並傳到中國。儘管說法不同,但羅漢被認為是“斷盡煩惱,堪受世間供養之聖者”。
  中國漢地佛教尊崇五百羅漢是從五代時開始的。當時,吳越王錢氏在天台山方廣寺造五百銅羅漢。顯德元年(954年),道潛禪師得吳越錢忠懿王的允許,在杭州淨慈寺創建了五百羅漢堂。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造羅漢像五百一十六身(十六羅漢與五百羅漢),奉安於天台山壽昌寺,從此各地大寺院多建五百羅漢堂。關於五百羅漢的名號,五代時(復齋碑錄》有關於天台山石橋寺五百羅漢的名號,今已不存。另有南宋紹光四年(1134年)工部郎高道素所錄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尊號碑》,將五百羅漢一一起名造姓。佛教研究者認為,碑中所舉五百羅漢的名號毫無典據,是宋人附會之談而已。但此後,凡寺院建五百羅漢堂,皆援用其名。
  
  歸元寺的羅漢堂是一座新奇的藝術寶庫。門前的門聯是:“普天供應大阿羅漢;都離方廣來往歸元”。楹聯是:“從白光開創以來,祖德惠靈長,迄今三百餘年,重新廣廈供羅漢;歷同治中興而後,人心沉弱,願將二十八品,普濟群生講法華”。門聯和橡聯都是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曹生謙題寫的。
  羅漢堂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鹹豐二年(1852年),毀於兵燹,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重建,1902年完成,至今有二百年歷史。羅漢堂佈局成“田”字型建築格局,“田”字四個口為四個小天井,給龐大深邃的殿堂提供了良好的通風和採光條件。羅漢依“田”字排列,殿堂裏儘管安放了五百多尊塑像,卻沒有擁擠之感。這種建築格局既巧妙又合理。
  歸元寺五百羅漢是湖北黃陂縣王氏父子用九年時間塑成的。黃陂至今是湖北的雕塑之鄉,有悠久的泥塑歷史傳統,技藝朔熟,藝人輩出。據《歸元叢林羅漢碑記》,歸元寺的五百羅漢,是以南嶽衡山祝聖寺的五百羅漢石刻拓本為依據,進行加工提煉,創造而成的。工藝上采用“脫胎漆塑”,又稱“金身托沙塑像”。先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後用葛布生漆逐層沾貼套塑,稱為漆布空塑,最後飾以金粉。它的特點是抗潮濕,防蟲蛀,經久不變。兩百年間羅漢堂幾次受水災侵襲,羅漢滿堂漂,但水退後羅漢仍完好無損,可見雕塑工藝之高超。
  走進羅漢堂,無不被它們的生動形象所感染。衹見有的盤腿端坐,有的臥石看天,有的研讀佛經,有的驅邪除惡。表情上,有的勇武,有的溫良,有的天真憨厚,有的飽經滄桑,個個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如第463尊羅漢是颯陀怒尊者,四周有6個童子,為羅漢挖耳、掩嘴、遮眼等,稱“六賊戲彌勒”。六賊即眼、耳、鼻、舌、身、意。它告誡佛門弟子,不要為凡情所染。塑像中把孩子的天真爛漫,嬌稚頑皮和羅漢的慈祥憨厚的神態刻化得淋漓盡致,讓人們從心底發出贊嘆的笑聲。
  “數羅漢”是人們遊羅漢堂的趣事。傳說人們任意從一尊羅漢開始,順序往下數完自己的現有的年齡,這最後一尊羅漢的身份、表情和動作,便可昭示數者的命運。這一活動為人們參觀羅漢堂增添了不少樂趣。
  羅漢堂外側地藏殿內,供奉着地藏像,殿內的木刻神龕更為佳品,其間鬥拱飛檐,魚角搬爪,雙鳳朝陽,飛竜滾柱,浮雕垂欄,花草人物,均極為精巧玲成,為國內少有的藝術珍品。
  歸元寺在昌明方丈主持下恢復了叢林制度,管理有序,佛事活動正常。近年來還舉行過幾次傳戒活動。
  歸元寺以建築完美、雕塑絶妙、珍藏豐富而聲震佛門,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以及許多外國遊客包括各國政要如柬埔寨西哈努剋國王、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日本首相中曾康弘等都曾先後來此觀賞,並分別嚮該寺贈送禮品。
歷史概況
  歸元寺創建以來,迭經戰亂,屢敗屢興。現存建築,係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國初年陸續所建。新中國以來,政府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護文物古跡,不斷對歸元寺進行維護修聾,使歸元寺的面貌為之一新。“文化大革命”中,在周恩來的關懷和保護下,寺廟沒有遭到破壞,宗教設施及珍貴文物也完好地保存下來。從1973年至今,歸元寺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大雄寶殿、藏經閣、五百羅漢堂、大士閣、鐘鼓樓、翠微亭等建築翻修一新。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歸元寺現占地面積17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萬多平方米。現有僧人數十名,住持為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昌明法師。寺內古樹參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緑,麯徑通幽,被稱為“漢西一境”。這裏還是湖北省佛教協會和武漢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
  歸元寺開放時間
  8:00 - 17:00
  門票價格:
  平時10元;五一(1-7號)、十一(1-7號),春節(正月初一-初七)20元;臘月三十(除夕)、正月初八、正月十五晚上開放40元。
  歸元寺氣象信息
  到武漢旅遊以春秋兩季為宜
  歸元寺地理位置
  地址:武漢市漢陽區翠微路西側。
  歸元寺交通方式
  401路到歸元寺站下即可,或坐車到鐘傢村步行約20分鐘到
  歸元寺特色飲食
  歸元寺裏做的素齋很有名,到了那兒一定得嘗嘗。
近義詞
歸元寺社區
包含詞
武漢歸元寺歸元寺社區武漢如傢快捷酒店歸元寺
武漢揚子江飯店(歸元寺店)武漢如傢連鎖酒店歸元寺如傢快捷酒店(武漢歸元寺店)
武漢如傢快捷酒店(歸元寺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