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君劢 Zhang Junmai (1887~1969) |
张君劢(1887—1968)中国政治家、哲学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 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笔名君房,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区)人。近现代学者,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徐志摩的第一任夫人张幼仪是其妹妹,前中国银行董事长张公权是其四弟。
生平介绍
1887年1月18日出生于江苏嘉定县一个儒医兼经商的家庭。6岁私塾启蒙。12岁考入上海江南制造局广方言馆,在这里张君劢开始“知道世界上除了做八股文及我国固有的国粹外,还有若干学问”。
1902年,张君劢16岁,应宝山县乡试,中了秀才。翌年,他被《新民丛报》梁启超所撰《祝震旦学院之前途》一文所吸引,不惮巨额学费,投考震旦学院修拉丁文。后因学费无继,而转入南京高等学堂,学习不及一年,因参加拒俄爱国运动而被勒令退学。经友人介绍,去湖南长沙做中学教师。
1906年,张君劢东渡扶桑,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修习法律与政治学。留学期间,结识了具有师友关系的梁启超,并参与发起梁启超主持的“政闻社”。
1910年,张君劢于早稻田大学毕业,获政治学学士学位。回国应试于学部,取得殿试资格,次年经殿试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为暂避袁世凯的迫害,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张君劢于1913年取道俄国赴德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
辛亥革命后,任宝山县议会议长,与汤化龙等人组织共和建设讨论会,后与共和统一党联合改组为民主党。
1913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因此精通日文与德文。1915年回国,任浙江交涉署长、《时事新报》总编。不久,赴北京任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
1917年后,长期从事唯心论哲学教育和研究。
1918年,张君劢等6人随梁启超去欧洲考察,之后留在德国师从倭铿学习哲学。后来曾参与创办过政治大学、学海书院和民族文化书院,当过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教授,是1923年“人生观论战”的发起人和后来《文化宣言》的发起人,与丁文江、陈独秀和胡适交锋,并先后有《人生观》、《民族复兴之学术基捶》、《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社会主义思想运动概论》、《中国专制君主制之评议》、《主国之道》、《明日之中国文化》、《新儒家思想史》等论著发表和出版,被公认是现代新儒家的重镇。
1933年与张东荪等人组织国家社会党(国社党),任中央总务委员兼总秘书。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与黄炎培等人组织中国民主同盟,历任常委;与陈布雷合办民族文化学院,任院长。抗战后,国社党与民主党合并为中国民主社会党(民社党),被举为主席,参加国民党政府工作。1946年担任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参与创办中国民主同盟,1947年主导起草《中华民国宪法》,将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设计改造成倾向内阁制的五院制,企图制约蒋介石的大权。
从政治一方面看,他早年追随梁启超从事立宪活动,是政闻社的骨干人物,自30年代起,又先后组建过或参与组建过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社会党,参加过两次民主宪政运动,是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并起草过《中华民国宪法》。
主要著作有:《中西印哲学文集》、《新儒家哲学发展史》、《思想与社会序》、《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等。
张君劢反对中国实行共产主义,又不满蒋介石不遵守《中华民国宪法》,1949年后去美国。由于民社党迁往台湾后内斗不断,又受到国民党实施一党专政的压迫,张君劢曾经于1962年出面号召党内团结,但无功而返。1969年病逝美国。
人生评价
张君劢一生充满着矛盾。他既被国民党绑架过和软禁过两年,其著作多次遭到国民党的查禁,又是蒋介石的座上客,支持过国民党的反共内战政策;他既与共产党有过很不错的关系,59岁生日时周恩来还送过他一块“民主之寿”的寿匾,又与共产党人势不两立,1949年被毛泽东宣布为“战犯”而遭通缉。
他既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人之一,长期担任民盟中央常委,又违背民主同盟的政治原则,率民社党参加国民党单方面召开的国大和政府,被民主同盟令其退盟。
他既热情地宣传介绍过十月革命,又对十月革命进行过肆意攻击,一生以反对中国走俄国人的道路为鹄的。
他从小进的是新式学堂,留学过日本和德国,却拥有秀才和翰林的功名;他掌握和精通三门外语,用德文和英文写有著作,却拒绝使用白话文,他发表和出版的中文论著都用的是文言文。
他提倡过妇女解放,抨击过封建大家庭对妇女的压迫,然而1922年他却顽固地不许他妹妹张幼仪在与徐志摩离婚后改嫁,而他自己则毫不犹豫地与一字不识的发妻离了婚,重新娶了一位知识女性……
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但他在政治与学术这两个领域里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他反对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却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并于1949年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不满于国民党的一党独裁,国民党的一党独裁却依然如故,而且是变本加厉;他反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却成了新中国的指导思想;他提倡复兴儒学,直到他1969年逝世……他的主张在中国始终没有真正实行过。
张君劢虽然不是一个成功者,这并不意味着他在近现代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学术史上的地位不重要。实际上,在这两个领域里的许多方面,他都产生过有形或无形的影响。 |
|
1887年1月18日出生于江苏嘉定县一个儒医兼经商的家庭。6岁私塾启蒙。12岁考入上海江南制造局广方言馆,在这里张君劢开始“知道世界上除了做八股文及我国固有的国粹外,还有若干学问”。
1902年,张君劢16岁,应宝山县乡试,中了秀才。翌年,他被《新民丛报》梁启超所撰《祝震旦学院之前途》一文所吸引,不惮巨额学费,投考震旦学院修拉丁文。后因学费无继,而转入南京高等学堂,学习不及一年,因参加拒俄爱国运动而被勒令退学。经友人介绍,去湖南长沙做中学教师。
1906年,张君劢东渡扶桑,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修习法律与政治学。留学期间,结识了具有师友关系的梁启超,并参与发起梁启超主持的“政闻社”。
1910年,张君劢于早稻田大学毕业,获政治学学士学位。回国应试于学部,取得殿试资格,次年经殿试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为暂避袁世凯的迫害,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张君劢于1913年取道俄国赴德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
辛亥革命后,任宝山县议会议长,与汤化龙等人组织共和建设讨论会,后与共和统一党联合改组为民主党。
1913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因此精通日文与德文。1915年回国,任浙江交涉署长、《时事新报》总编。不久,赴北京任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
1917年后,长期从事唯心论哲学教育和研究。
1918年,张君劢等6人随梁启超去欧洲考察,之后留在德国师从倭铿学习哲学。后来曾参与创办过政治大学、学海书院和民族文化书院,当过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教授,是1923年“人生观论战”的发起人和后来《文化宣言》的发起人,与丁文江、陈独秀和胡适交锋,并先后有《人生观》、《民族复兴之学术基捶》、《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社会主义思想运动概论》、《中国专制君主制之评议》、《主国之道》、《明日之中国文化》、《新儒家思想史》等论著发表和出版,被公认是现代新儒家的重镇。
1933年与张东荪等人组织国家社会党(国社党),任中央总务委员兼总秘书。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与黄炎培等人组织中国民主同盟,历任常委;与陈布雷合办民族文化学院,任院长。抗战后,国社党与民主党合并为中国民主社会党(民社党),被举为主席,参加国民党政府工作。1946年担任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参与创办中国民主同盟,1947年主导起草《中华民国宪法》,将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设计改造成倾向内阁制的五院制,企图制约蒋介石的大权。
从政治一方面看,他早年追随梁启超从事立宪活动,是政闻社的骨干人物,自30年代起,又先后组建过或参与组建过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社会党,参加过两次民主宪政运动,是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并起草过《中华民国宪法》。
主要著作有:《中西印哲学文集》、《新儒家哲学发展史》、《思想与社会序》、《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等。
张君劢反对中国实行共产主义,又不满蒋介石不遵守《中华民国宪法》,1949年后去美国。由于民社党迁往台湾后内斗不断,又受到国民党实施一党专政的压迫,张君劢曾经于1962年出面号召党内团结,但无功而返。1969年病逝美国。 |
|
张君劢一生充满着矛盾。他既被国民党绑架过和软禁过两年,其著作多次遭到国民党的查禁,又是蒋介石的座上客,支持过国民党的反共内战政策;他既与共产党有过很不错的关系,59岁生日时周恩来还送过他一块“民主之寿”的寿匾,又与共产党人势不两立,1949年被毛泽东宣布为“战犯”而遭通缉。
他既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人之一,长期担任民盟中央常委,又违背民主同盟的政治原则,率民社党参加国民党单方面召开的国大和政府,被民主同盟令其退盟。
他既热情地宣传介绍过十月革命,又对十月革命进行过肆意攻击,一生以反对中国走俄国人的道路为鹄的。
他从小进的是新式学堂,留学过日本和德国,却拥有秀才和翰林的功名;他掌握和精通三门外语,用德文和英文写有著作,却拒绝使用白话文,他发表和出版的中文论著都用的是文言文。
他提倡过妇女解放,抨击过封建大家庭对妇女的压迫,然而1922年他却顽固地不许他妹妹张幼仪在与徐志摩离婚后改嫁,而他自己则毫不犹豫地与一字不识的发妻离了婚,重新娶了一位知识女性……
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但他在政治与学术这两个领域里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他反对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却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并于1949年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不满于国民党的一党独裁,国民党的一党独裁却依然如故,而且是变本加厉;他反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却成了新中国的指导思想;他提倡复兴儒学,直到他1969年逝世……他的主张在中国始终没有真正实行过。
张君劢虽然不是一个成功者,这并不意味着他在近现代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学术史上的地位不重要。实际上,在这两个领域里的许多方面,他都产生过有形或无形的影响。 |
|
- : Zhang Junmai
|
|
士林, 立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