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语 : 佛教寺塔 :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中国古建筑 : 建筑 : 中国风景名胜 : 中国 >山西 >朔州 >应县 > 应县木塔
显示地图
目录
应县木塔 Ying Xianmudɑ  

原名
  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在山西省应县西北佛宫寺内。建于1056年。八角五层(实为九层),高673米,为中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木塔。底层有高11米的释迦牟尼坐像,各层均有壁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No. 3
  应县木塔联系方式地址:大同南行约70公里,应县城内。
  邮编:037008应县木塔投诉电话朔州旅游投诉电话:0349-2022693
  山西省旅游投诉电话:0351-7325012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应县木塔景区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县木塔门票价格42元(含1元保险)。应县木塔节庆活动大同民间的节日,除春节及二十四农事节气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上元节、中元节、祭阳日、祭灶日、游百病、小添仓等等。自辛亥革命后,随着时代观念的转变和科学意识的树立,大同的传统节日逐步淡化,也逐步进化。应县木塔最佳旅游时间夏、秋。应县木塔特别提醒大同早晚温差大夏季游玩时最好带外套。应县木塔美食“山西菜”是由地方风味菜,以牛羊肉为主的清真菜,以明清皇家传出的宫菜,及做工精细、善烹海味的谭家菜,还有其它省市的菜肴组成。口味浓厚清鳟,质感多样,菜品繁多,四季分明,有完善,独特的烹调技法,以爆、炒、熘、烤、涮、焖、蒸、氽、煮见长。
  大同以各种面食为主,饭菜的质量非常不错,市内红旗美食城装潢、服务、味道都很不错。大同有名的风味小吃有豌豆面、羊杂粉汤、大同黄糕都值得一尝。
  小吃:广灵豆腐干黄糕荞麦圪坨涮羊肉豌豆面羊杂粉汤阳高杏脯莜面应县木塔住宿大同市是山西省主要的旅游地区,市内有各种不同档次的宾馆可供选择,价格都不算太贵。市区南部的迎宾路集中了几家设施较为高档的酒店;车站附近的招待所设施虽不算好,但价格低廉,一天只需几十元。但大同是我国主要的产煤区之一,城市污染比较严重,对此你最好有点心理准备。应县木塔购物大同市的主要商业街包括大西街和四牌楼小南街。
  在这两条街上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商场,如中兴商场、东方大厦、华丰商场等。街头两侧另有各种休闲店、皮具店、头饰店、内衣店等。这里还是夜市一条街,商品品种多样便宜,会砍价又眼光好的话,能在这里拣出不错的东西呢。应县木塔交通可于早七点半在大同火车站乘坐一日游的小公共汽车,(可以侃价,一般40元/人),直达景区。应县木塔玩法观光、旅游、
  举世闻名的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属中国第一,世界无双。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宫寺座北朝南,占地25000平方米。院南100米的入口处是一座三楼四柱悬山顶的牌坊,明间横额上刻有“浮图宝刹”四字,横额之上立匾题“佛宫寺”三字。佛宫寺院整个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寺院前部东西两侧还有钟楼和鼓楼,后有东西配殿、厢房。佛宫寺内除释迦塔为辽代原物外,其余皆为明清建筑。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即北宋至和三年,至今已有947年的历史。木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第1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塞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塔的暗层,内外槽柱之间的梁用斜撑连接,成八角筒式内外槽框架,增强了构件的整体性。全塔共使用54种不同形式的斗拱,种类之多,国内罕见,被世人称为“斗拱博物馆”。因此,应县木塔被古人誉为“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一层南北开门,四周设有回廊。塔内各层装有木制楼梯,游人可拾级而上。二层以上都设有平座栏杆,形成回廊,供游人凭眺。
  塔内各明层内都有塑像,共计26尊。其中一层回廊内佛坛上有一座高约11米的释迦牟尼金身塑像,保存完好。塑像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的墙壁上绘有天王、金刚及佛门弟子等壁画。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层内槽门额壁板上的三个女供养人,人物体态匀称,面容丰满,神情安详,衣着华丽。据有关专家考证,他们是倡建木塔的三位皇后,从左至右依次为;仁懿皇后萧挞里(小说里的萧太后)、宣懿皇后萧观音、钦爱皇后萧耨斤。古往今来,观瞻应县木塔是一大乐事,历史上不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佛门弟子尽兴游览之余为木塔挥毫泼墨,留下赞美绝句,塔上因此存下51面珍贵牌匾,其中明成祖朱棣题的“竣极神工”、明武宗朱厚照题的“天下奇观”笔画苍劲凝重、神韵连贯、婉媚娟秀,为绝代珍品。
  应县木塔历经沧桑,遭受过无数次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元代以后,应县曾发生过十余次较强的地震,其中六级以上就有三次,房毁人亡,木塔却安然无恙。1926年军阀混战时,木塔中弹200余发,至今弹痕可见而她仍巍然屹立。木塔之所以寿命绵延,除其本身结构坚不可摧外,历代不断维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大型维修共有六次。解放前,木塔曾多年失修,许多地方破损不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这一“国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修缮和保护管理。1974年到1982年,国家先后多次拨款,调拨优质木材。补修更换了楼板、楼梯、围栏,加固了二、三层大梁,归整加固了塔基,补塑了十年动乱中被毁坏的各层塑像,并油饰了外部所有的构件。1993年应县木塔的维修抢救工作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通过《东方时空》节目向全世界征集维修方案,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联合组成“山西省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委员会”,专事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的前期勘测准备工作。目前,应县木塔的修缮保护已被列为我国“十五”期间六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维修木塔时,在四层主佛像体内发现了一大批辽代珍贵文物,其中刻经、写经和木刻板套色绢质佛画以及七珍八宝等,内容丰富,年代准确,是多年来国内外辽文物的一次空前发现,对研究我国印刷工艺发展史和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近年来,应县木塔的景观配套工程已经全面展开。为了发展以木塔为中心的旅游业,繁荣应县经济,根据县委县政府发展社会的指导精神,在塔前牌坊处向南开通一条宽60米长400米,具有辽代建筑风格,集旅游、文化、商业为一体的古建大街。在塔后兴建一座占地2.4万平方米的塔影公园,园内假山碧水亭台楼阁鸟语花香。这些建筑落成后,与雄伟高大的木塔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美妙绝纶的图画,更会使游人纵情游览、流连忘返。
建筑概况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朔州应县木塔(全景)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傩、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设计成就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山西朔州应县木塔(局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山西朔州应县木塔(局部)该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实际上是九层。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约当底层直径2.2倍,比例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十分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与塔身对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
  与巴黎埃弗尔铁塔和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文化积淀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佛牙舍利
  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供奉着两颗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圣物佛牙舍利,它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
  佛牙舍利 公元486年,释迦牟尼涅盘,享年80岁,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
  今日之佛教界,对释迦牟尼荼毗后究竟留下多少颗佛牙,看法不一。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四颗佛牙,另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七颗佛牙。
  佛入灭后,究竟留下多少颗佛牙?而各方争论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研读过佛经的人都知道,有关佛牙的记载出自《大般涅 盘经》。而《大般涅盘经》共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为东晋法献所译《大般涅盘经》(三卷);第二个版本共有三个译本:第一个译本为北凉天竺三藏昙识译《大般涅盘经》(四十卷),第二个译本为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大般涅盘经》(三十六卷),第三个译本为东晋平阳沙门法献译《佛说大般泥盘经》(六卷);第三个版本为《大唐南海波凌国沙门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盘经》(后分卷上下)。
  上述三个版本都称为《大般涅盘经》,都是记载释迦牟尼如何涅盘的经典,前二个版本并未提及佛灭度后留下佛牙,只有在第三个版本即南本《大般涅盘经》(后分卷上下)的卷下的《圣躯廓润品第四》记载有释迦牟尼荼毗后留有佛牙:
  《大般涅盘经圣躯廓润品第四》
  尔时帝释,持七宝瓶及供养具至荼毗所,其大火一时自然灭尽。帝释即开如来宝棺欲请佛牙,楼逗即问:“汝何为耶?”答言“欲请佛牙还天供养”。楼逗言:“莫辄自取,可待大众尔乃共分。”释言“佛先与我一牙舍利,是以我来火即自灭。”帝释说是语已即开宝棺,于佛口中右畔上颌取牙舍利,即还天上起塔供养。尔时有二捷疾罗刹,隐身随释,众皆不见。盗取一双佛牙舍利。尔时城内一切士女大众,即一时来欲争舍利。楼逗告言:“大众当知待且安详,如佛所说,应当如法共分供养。”尔时城内士女一切大众,不闻楼逗所言。乃各执持矛槊弓箭刀剑、槊一切战具,各自庄严欲取舍利。尔时城内大众即开佛棺,兜罗白 颤毛宛然不烧。大众见已复大号哭,流泪盈目,各将所持悲哀供养,深心礼拜流泪长跪,同说偈赞。
  尔时世尊大悲力故,碎金刚体成末舍利。惟留四牙不可沮坏。尔时大众既见舍利不复重悲哀,以其所持流泪供养。
  通过上述版本引文,我们知道,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即佛火化前,留给世界三颗佛牙,一颗为帝释天请走,两颗为捷疾罗刹盗走;佛火化后,在金刚体碎为末舍利后又留下四颗佛牙。这就是说天上地下一共有七颗佛牙舍利。
  翻遍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称一双佛牙者唯南本《大般涅盘经》一处,可见此一双佛牙有着不可分离的应缘。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发现的两颗佛牙舍利,应该就是南本《大般涅 经》中记载的捷疾罗刹所隐身盗取的一双佛牙。
  从历史典籍中看,《佛祖统计》卷五十三、《宋高僧传》唐道宣律师传记等都有北天佛牙 记载此事的内容。“唐宣律师在西明寺行道,北天王太子以捷罗刹所授佛牙上于师”,道宣律师一直保存供奉着这一稀世珍宝佛牙舍利,并在他三十五岁那年参访游历山西时将一双佛牙赠予雁门关外军事重镇应州金城。民间文学典籍中哪咤之父托塔李天王手中所托宝塔被说成是应县宝塔,古老相传,也应缘示现出一双佛牙舍利与应县佛宫寺释迦佛塔的缘源关系。从此,这片“漠北之名区,要服之大藩”的“云中首郡”就变得深厚驳杂,风彩华章,为这片孕育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生命轨迹提示出梵天的真如之理。
  应县古称应州。古今应县文人都曾多方考据其地名的历史源缘。明田蕙曾解释说是雁门龙首两山呼应而得名,显然是穿凿附会。佛经上说佛陀圣物“上应天道,下应群萌,实为应地”。“天道、群萌”意为天上神祗、地上众生,佛陀遗骨灵牙示现之地,就是“应地”。应县古称“应州”的由来,当此无二。一双佛牙于“应地”应县重现人间,在此显示出殊胜之因缘,应县必然是世界之应县,释迦塔当然是佛陀瑞现世界的唯一道场。
  如果你有机会观瞻过国内各寺院供奉的佛牙,会发现它的大小,形状都明显与现时人类的牙齿有所不同,人们为此难免会产生困惑,释迦牟尼佛不也是2500年前古印度迦比罗卫国的太子吗?怎么佛祖的牙齿会同我们的牙齿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疑惑一:这真是佛陀的灵牙吗?佛陀的灵牙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而形状又同人牙有这么明显的不同?当然,所有带有疑问的人们也自然会想到,如果古人是用别的动物牙齿来带替,那么为什么不选择用垂手可得的人的牙齿来代替呢?
  其实,佛经上对此有明确的记载:经书上讲,佛祖宝相庄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中,有关于“佛牙”应有以下“三相”和“二好”。
  其“三相”是:
  (1)二十二相:四十齿相
  (2)二十三相:诸齿齐密相
  (3)二十四相:牙呈油浸白黄相
  “二好”是:
  (1)三十四好:齿方整鲜亮
  (2)三十五好:牙长光洁
  疑惑二:佛牙能有这么长吗?佛经上又说释迦牟尼佛是丈六之身,也就是说佛陀身高是现代人身高的4.5倍。释迦牟尼的“牙齿”比正常人多了八颗,上下颌各是二十颗。其牙相的特征应该是方形柱状端面平整,比例是1∶0.014。由此我们大此可以计算出佛牙的长度应该在6—8公分之间。
  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记载来分析,有关佛牙的“一相”、“一好”是说佛的牙齿呈“黄白相,方形柱状,光耀晶莹”。
  又因为佛陀有四十颗牙齿,上下各二十颗,其端面必然平整光滑,否则佛的嘴会合不扰而显怪相。
  按佛教经典来理解,佛陀留下的灵牙,会在牙根牙槽、牙身上生长出细粒舍利子。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记载玄奘法师在西天印度曾朝拜过佛牙,其佛牙长三寸、油浸鲜亮、熠熠生辉。
  依据佛教经典和历史记载,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珍藏的两颗佛牙,如法如律,其色泽、大小、形制完全同佛教经典记载相一致。正如台湾大德高僧,非洲佛教导师慧礼法师所说的那样:“建塔之前,必先有登地大菩萨应现于世,以种种方便,呼引众生,始能建塔”。
  《诗经》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的一双佛牙,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如高山、如景行(大道),要瞻仰,要身体力行。临应地而生善意,瞻佛牙而生善心。对于每一个朝圣者来说,生命的意义不正在于此吗?
  应县木塔交通
  外部交通:可于早七点半在大同火车站乘坐一日游的小公共汽车(可以侃价,一般40元/人),直达景区,2个多小时可到。
保护状况
  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历950多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结构谨严外,历代不断维修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重要原因,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系统的修缮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国家拨大量专款,调拨优质木材对木塔进行全面抢修,使这座当今世界上保护最完整、结构最奇巧,外形最壮观的古代高层木塔建筑焕然一新,巍然屹立。并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成为山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省会太原,位于滨河西路的山西博物院,其内结构设计原型便来源于应县木他的外形轮廓,二、三、四层的护栏为累叠的八角形制,顶部同样使用了八角攒尖式作为自然采光。佛宫寺释迦木塔与现代建筑艺术融合在一起,虚怀若谷,将山西千百万年来的文明展示于世界人面前。
  塔乡习俗
  每年的端午节,当地百姓都要身着新装,全家老少一起想伴到木塔前烧香拜佛,并登上木塔的最高层,表示节节高升。如今,木塔受到文物保护,人们虽然不能集体登临塔上,却还是要到塔前烧香祈祷的,场面十分隆重。
佛教百科
  【应县木塔】  中国现存最古的楼阁式木结构佛塔。位于山西应县佛宫寺内,亦称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增修于金,重修于元。1974年进行加固修缮。塔平面八角形,底层重檐,共六檐五层,夹有四个暗层,实为九层。塔顶系八角攒尖,上有铁刹。塔高67米余,建造精致。塔内明层都塑有佛像,底层有高11米释迦牟尼坐像。三层内塑四方佛,面向四方;外檐南向高悬释迦塔牌,两侧各有阴刻小字题记,是塔史的简要记录。近年在整修塑像时,发现一批辽代写经、刻经等珍贵的佛教文物,对研究辽代文化和佛教史具有重要意义。(畅耀)
  (应县木塔(山西应县))
百科大全
  Ying Xian Muta
  应县木塔
  辽代木构佛塔,即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里。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的古代木构建筑。在建筑史上,该塔是高层木构结构的划时代代表作。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对木塔的研究工作,1935年进行测绘;1962年又曾补测。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彩图山西应县木塔(辽))
  结构 木塔位于佛宫寺的中轴线中部,构成以塔为中心的寺院总体布局。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底层副阶前檐柱对边约25米。塔身外观是5层6檐,最下层是重檐,2至4层都有平座夹层,所以全塔实际上是9层。从地面到刹顶高67.31米。 应县木塔保持了中国固有的楼阁特色,被称作“楼阁型”塔。它是方形木塔的进一步发展。因采取八角形平面,使应力分布比方形均匀,同时改变了早期中心柱、墩的做法,采用连接内外槽所构成的筒型框架的结构方式,既争取了中部空间,便于布置佛像及礼拜活动,又提高了塔身的抗弯、剪能力。
  木塔建在一个外包砖石的夯土基座上,台基分两层,下层方形,上层八角形。在八角形的台基上,布置内槽柱、外檐柱以及副阶檐柱。所有的柱子用梁、枋连接成一个筒型的框架。塔身底层的内槽和外檐角柱都用双柱,并砌在1米厚的土坯墙内。墙的下部是砖砌裙墙,裙墙和土坯墙交接处,有木板防潮层。转角增设一柱,既可减小梁、枋和柱头铺作交接处的剪力,也增加了构架的稳定性;柱间用厚墙填充,更可防止构架的扭曲。全塔为适应不同的结构及构造的需要,共使用了60几种不同组合的斗□。
  底层以上的2至4层设平座夹层,其结构是由梁、枋、斗□与短柱结合所组成。金代维修时增加了斜撑,形成了类似近代建筑中的平行桁架式的组合圈梁,使结构更加完善。在平座的内环,还有用4层枋木叠置组成的一道井干式的圈梁。整个夹层实际上是一个刚性很大的箍,在5层塔身中,间隔匀布了这样4道箍。全塔结构是一个柱、斜撑、复梁与斗□的组合体,它不但可以抵制较大的风力,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抗震的能力。
  塔身各层柱子均衔接而上,每层外檐柱都和它下面的平座层柱在同一轴线上,但比下层的外檐柱向塔心退入约半柱径,平座层外柱立在下层斗□所挑承的草□上。这样,既造成塔身优美的收分轮廓线,又符合力学原理,使 8根轴线都略向塔心倾斜,利用水平分力保证榫卯结合的牢固。外檐柱所形成的8面塔身,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4个斜面的两次间中,设置剪刀撑(用荆笆抹泥墙封护)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但在近代被拆改为门窗,以致造成塔身向东北方的扭曲。
  形体与空间 应县木塔是把实用、结构与建筑造型统一起来的一个典范。塔的比例适度,体形端庄。在全塔木结构上均施土红色涂料,建成之初各层塔身并有局部白粉墙衬托,十分典雅。各层塔身每面3开间,4个正方向当心辟门,夹层结构在外观上处理成腰檐、平座。塔顶作八角攒尖式,顶上立铁刹,其结构是陶制仰莲两层,上置铁莲一层,承托铁制覆钵、相轮、宝盖、圆光等。刹杆顶部原设有连 8个檐角的铁链,每层檐角悬铁制风铎,这些现已无存。
  在空间的组织和利用方面,塔的5个正式楼层上,内槽柱里的中央空间供奉佛像,底层的释迦坐像高达11米,周围并有壁画。内槽和外檐柱之间,供人通行。各层外檐平座设栏干,形成周围挑台,以供人凭眺。
  参考书目
  国建筑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建筑简史》第一册,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
  明达:《应县木塔》,文物出版社,1980。
  (杨鸿勋)
英文解释
  1. :  ying xianmud
相关词
旅游山西地理地名百科大全朔州梨花春藏寨乡
包含词
山西应县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