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山西 >长治 >黎城县 > 广志山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广志山投诉电话长治旅游投诉电话:0355-2035096
  山西省旅游投诉电话:0351-7325012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在黎城与襄垣两县搭界处有一座海拔1807米高的广志山广志山俗称广志垴,又名中阳山。此山巍峨险峻,峭壁如削,峰头耸入天际。晴天丽日,在此登高望远,百里之内,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胸志开豁,故从黎城乘车西北行30公里,使可以到达广志山的山腰。这里腹地坦阔,草绿如茵,林泉相映,环境幽美。
  基于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解放以后,黎城县在这里建立了药材场,进行经济开发。他们种植品质优良的党参、连翘、黄芪、紫胡等数十种名贵药材;还饲养着许多活泼可爱的梅花鹿,鹿儿活蹦乱跳,煞是好看。每当春夏之际,此地林木青翠,鸟语花香,景色十分迷人,在这苍山翠松之间,掩映着一座千年古刹---老君庙。老君庙始建于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是上党地区员古老的寺庙之一。供奉的乃是道教鼻祖、曾将孙悟空炼成钢筋铁骨、火眼金晴的太上老君。老君庙在古时曾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前后三殿,一殿更比一殿高。大殿悬梁挑角,雕梁画栋。可惜年久失修,现仅存梳妆楼、戏楼和厢房数间。从老君庙沿山径小路攀援上山,山石层层叠叠,青苍扑野。约行二里许,便可直达峰巅,峰尖有二个,相距20余米,中间有一条高达9米的人造天桥相接。这两个峰顶,高接云天,上面分别建玉皇殿和碧霞宫一座,相互辉映,蔚为壮观。隔日登临山巅,上抚兰天,下履松涛,如临仙境一般。
  在这里放眼远眺,八百里太行干山万壑,峰峦叠翠,气象万千,使人神移目眩,心胸豁朗。自古许多名人雅士在此登高言志,留下过许许多多诗篇。真是“凌巅始识天地雄”。清朝名士李洁登峰之后,赋诗赞叹:“归途还与银蟾接,带得天香下暮烟”。足见诗人迷恋广志之深。“登上广志垴,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登临广志山的游人络绎不绝。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两次传统庙会,规模盛大,香客无数。赶庙会的绝大多数是黎襄两县的百姓。
  提起广志山的奶奶庙会,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相传在很早以前,襄垣县城北关住着一户姓王的人家,老夫妻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取名叫王招弟。这个招弟长到十七岁,仍没招来一个弟弟。老俩口相随上山烧香求子。谁知这招弟不守“本份”,她不顾当时未婚女子不能上山拜佛的封建规矩,竟然悄悄地跟随而来,到了山上,老俩口到庙里烧香,招弟妈突然发现招弟也跪在自己身后叩拜。她非常生气,就冲着招第骂道:“我的姑奶奶,谁让你来的?”随手一巴掌打在招弟头上。不料一巴掌击中要害,把招弟打死了。招弟死后,人们就把她“说骨亲”嫁给一个黎城人埋在广志垴上,据说她成了神。人们为了纪念她,给她塑了像,修了一个奶奶庙,自此以后,“奶奶庙”香火不绝,襄垣黎城两县百姓也就结起了“亲家”。黎城人见了襄垣人叫“小舅子”,襄坦人见了黎城人戏称“小外甥”。如此逗叫了数千年,谁也没意见。
  广志山不仅有着秀丽的风光和优美的民间传说,它更是—座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胜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开来华北前线,以太行山为依托,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后方医院就驻扎在这里。1941年秋天,总部特务团在地方民兵的配合下,居高凭险英勇地痛击了日军的进攻。这就更为广志山增添了光辉的色彩。今大的广志山,已经成为名闻遐迩的游览胜地。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黎城人民政府拔款修缮了古逊遗址,修筑了公路,提供了旅游服务设施,对这里进行了综合开发利用。可以预见,广志山一定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No. 2
  广志山裕称广志垴,位于黎城县西部连际,距县城35公里,素以山势高耸、风景美丽而驰名。浏览者,登其峰有开胸之志之感,故称广志山
  广志山跨越平头、柏峪两个乡,海拔1810米。山中苍松翠柏,松木参天,丛生的灌木遮天蔽日,一片浩瀚;古老而幽静的庙宇若隐若现,藏于林海之中;飞禽走兽遍及山间,野生药材种类繁多,比比皆是,故有“宝垴”之称。春末夏初的广志山,草木葱郁,鸟语花香,置身其中,风景迷人,为夏季避暑胜地。
  广志山的古代建筑物主要是庙宇,规模较大的有三处,每处相隔一公里,呈一线状,下层是最早的老君殿。据庙内碑载“老君殿始建于南唐交泰元年”,即公元958年,距今千余年。中间规模最大,是广志山建筑物风格,景致壮观,别具风致,和其他庙宇相比,堪称建筑艺术之杰作。玉皇殿、奶奶庙分建在顶峰的两座山头,虽相距仅20余米,但因峭壁悬崖,无法通行,故与两庙同时建起高达9米的天桥一座,供游人通行。广志山的庙宇,建筑幽雅,结构合理,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清朝名士李洁登峰之后,赋诗赞叹:“归途还与银蟾接,带得天香下暮烟”。足见诗人迷恋广志之深。“登上广志垴,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登临广志山的游人络绎不绝。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两次传统庙会,规模盛大,香客无数。赶庙会的绝大多数是黎襄两县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