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广州大学联系方式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
电话:39366998
传真:39366168广州大学投诉电话广州市旅游投诉电话:020-86666666
广东省旅游投诉电话:020-86681163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广州大学交通图广州大学交通1、早上7:30开往新校园的班车线路(三条线路):
①广园校区-广大新校园
上午:广园校区大门口(7:30开出)-广园快速-广东奥体中心-东环高速(东圃站入口)?南部快线?中环西路?停广大生活区站?广大教学区a2南面。
②桂花岗校区-广大新校园
上午:桂花岗校区南区(7:30)?广园快速-广东奥体中心?东环高速(东圃站入口)?南部快线?中环西路?停广大生活区站?广大教学区a2南面。
③麓湖校区-广大新校园
上午:麓湖校区裕达隆大楼对面(7:30)-麓景路?恒安路?恒福路?永福路?广园快速?广东奥体中心?东环高速(东圃站入口)?南部快线?中环西路?停广大生活区站?广大教学区a2南面。
2、下午4:30从新校园返回市区的班车线路(三条线路):
①广大新校园?广园校区
下午:广大教学区a2南面(4:30)?中环西路?南部快线?西环高速?华南快速干线?黄埔大道(停国防大厦站)?内环路?恒福路?麓景路(停麓湖校区门口)?下塘西路(停交控中心站)?广园路广园校区门口。
②广大新校园?桂花岗校区
下午:广大教学区a2南面(4:30)?中环西路?南部快线?西环高速?华南快速干线?黄埔大道(停国防大厦站)?内环路?恒福路?麓景路(停麓湖校区门口)?下塘西路(停交控中心站)?政民路?桂花岗校区门口。
③广大新校园?麓湖校区
下午:广大教学区a2南面(4:30)?中环西路?南部快线?西环高速?华南快速干线?黄埔大道(停国防大厦站)?内环路?恒福路?麓景路?麓湖校区门口。
以上线路由一汽公司承运,采取点对点、中途不停站的专线班车
3、广大新校园-广园校区:
广大教学区a2南面(下午1:00)-停广大生活区站?华南快速干线-黄埔大道-内环路-恒福路-停麓湖校区?停桂花校区?广园校区。中途在黄埔大道、恒福路设下车点。
4、广园校区-广大新校园:
广园校区大门口(下午4:15)-广园路-内环路-黄埔大道马场(下午4:30)-华南快速路-停广大生活区站(生活区对面站)?广大教学区a2南面。
5、桂花岗校区-广园校区-广大新校园:
桂花岗校区(中午12:10)-广园校区大门口(12:15)-广园路-内环路-黄埔大道马场(12:30)-华南快速路-停广大生活区站(生活区对面站)?广大教学区a2南面。
6、广大新校园-广园校区:
晚上:广大教学区a2南面(9:10)-停广大生活区站?华南快速路-黄埔大道-内环路-恒福路-停麓湖校区?停桂花校区?广园校区。中途在黄埔大道、恒福路设下车点。
7、星期六、星期天广园校区-广大新校园:
上午:广园校区大门口(7:30)-广园路-天河东路-天润路口(7:45)-天河南二路(7:50)-马场(7:55)-华南快速路-停广大生活区站(生活区对面站)?广大教学区a2南面。
上午:从广大教学区a2南面(8:30)?停广大生活区站后按原路返回。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实行广东省与广州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27年。学校于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现有22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在校本科生19623人,在校研究生506人。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市级重点(扶持)学科12个。省市名牌专业11个;省市精品课程10门。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28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称人员180人,副教授537人,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5%;具有博士学位者186人,具有硕士学位者589人,博士、硕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8.3%。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员1人,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人。
学校目前拥有一批科学研究基础扎实、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团队,其中尤以应用数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学科最具优势和特色。近5年来,学校获国家级科技奖项、省部级奖76项,发表学术论文5379篇,被sci、ei、istp收录449篇,出版专著138部。正在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090项,研究经费达8435.9万元。
学校于2005年整体迁入广州大学城新校园,新校园占地总面积为1975亩,建筑总面积71万平方米,总投入20.6亿元。图书馆藏书196万册,电子图书30万种,拥有《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外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大型数据库和由200多台终端组成的多媒体专用查询系统,长期订购中外文报刊3200多种。
学校实行多元化办学,已办成纺织服装学院、科技贸易技术学院、城建学院、市政技术学院等4个校外二级学院和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华软软件学院2个独立学院。学校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英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瑞典、瑞典、台湾、香港、澳门等5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和文化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校在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了“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服务社会;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构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培养知识面宽,基础厚实,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人才;经过不懈努力,把我校逐步建设成为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若干学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 |
|
中文全称:广州大学
中文简称:广大
英文全称:Guangzhou University
英文缩写:GZHU |
|
广州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南经济文化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市,位于国内一流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的西南端。学校濒临珠江,三面环水,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原广州大学(私立)创办于1927年,复办于1983年,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广州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近年来,广州大学以合并组建和搬迁大学城为契机,弘扬优良传统,锐意开拓创新,秉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全。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0000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1100人。学校现设有商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旅游学院(中法旅游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社科部、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等26个学院(部)。学校设有66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2个博士点,42个硕士点及教育硕士和工程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点。
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01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6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突出,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屡创佳绩。2006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评定为优秀。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市名牌专业,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8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1门省市精品课程。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学校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4年至今,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53项,其中国家级89项,省部级268项,到位科研经费达3.3亿元以上。获省部市以上科研奖励9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307篇,被SCI、EI、ISTP收录538篇,出版学术著作269部。学校获专利授权64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394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310人,教学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为40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800多人,具有博、硕士学位者900多人。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省、市优秀专家28人,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11人,省、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43人,博、硕士生导师300多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67人。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对外交流成果丰硕。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27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校本部大学城新校园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演艺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网络中心和学生公寓。图书馆拥有藏书221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订购中外文报刊3655种。校园网络系统完善,拥有41381个网络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4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5亿元。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17个国家或地区的5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2002年,中法两国教育部和广州市政府积极扶持,在我校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法旅游学院,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在境内外还开办了中澳国际会计硕士研究生项目、机电维修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普通话教师培训等合作项目。近3年来,有近百位外籍专家来我校讲学或授课,学校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选派286名教师或行政管理干部出国学习和深造,近500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执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培养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400余人。
白云山清孕天使,珠江水秀育英才。广州大学是一所以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命名的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高等学府,背依广东省和广州市两级坚强后盾,是广州市政府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承托着广州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广州大学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博学笃行,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广州建设全省“首善之区”贡献力量,不断朝着“把广州大学逐步建成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居全国同类院校和广东省高校先进行列、若干学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总体目标而奋斗。 |
|
广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
|
广州师范学院
1958年,为适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急需师资的需要,广东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广州师范学院,隶属广州市委领导。
1961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广州师范学院与广东师范学院合并,归由市委、市人委领导。1961年9月1日前,两校初步完成合并工作,校名仍用广东师范学院,属全日制高等师范学校,省重点高校之一。
1962年7月起,停止招生,规模逐渐缩小。
1964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调整停办下马。
1978年12月,教育部下文同意广州师范学院复办,1979年2月,市革委会正式发出通知,广州师院归口广州市文化教办公室,按局级单位管理。
1986年8月,广州师院按广州地区省属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同等规模和待遇,列为厅级单位。
1993年4月,广州师院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扩大办学规模,由2000名本科生扩大到4000名本科生。
原广州大学
1983年4月,广东成立广州职业大学,学校属短期、职业性大学专科,学制文科2年、工科3年,不包分配。是年10月,定名为“广州大学”,校长叶选平。
1987年6月,广州大学定为副厅级建制。
广州教育学院
1953年,广州市教师业余进修学院创办。是年定名为广州教育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在职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为主的高等院校。
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1985年,为适应广州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广州市政府决定依托广州教育学院创办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学,融培养与培训与一体。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1986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1987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由广州市建委负责投资办学。
199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与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联合办学,成立华南建设学院。原广东省建设工程专科学校为华南建设学院东院,隶属广东省建委;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为华南建设学院西院,隶属广州市建委,广州市副市长戴治国兼任学院院长。同年9月,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开始对外招收本科生。
1995年4月,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华南建设学院西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5年,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与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继续独立办学,挂靠广东工业大学招生。
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
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以下简称城建职大)前身为广州市建设局“七.二一”工人大学,1981年改名为广州市建设局职工大学。
1984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广州市建设局职工大学与市规划中专、市园林中专合并,改为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由广州市建委主办,广州市委副书记石安海(时任广州市副市长)兼任校长,开始面向全省招生。
1986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城建职大的基础上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1991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与广东省建设工程专科学校联合成立华南建设学院,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部分称为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城建职大继续保留建制,在华建西院内部称为成人教育部,对外仍以原名招生。
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
1975年,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的前身广州纺织机械厂职工大学创建。
1985年由广州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正式接管,并由国家教委批准校名为广州纺织工业职工大学。
1991年,为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经国家教委及广州市政府批准再次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以下简称纺院)。同年广州市批准纺院为"广州市纺织服装继续工程教育基地"。
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
前身为广州市电信局职工大学,1975年成立。
1992年,加入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后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
1997年电信学院挂靠广州业余大学招生42名,专业为通信技术,1998年电信学院继续挂靠广州业余大学招生36名,专业为通信工程。
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
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是一所由广州市建筑总公司主办的成人高等学校,创办于1960年,原名为广州市建筑工程局业余工程学院,196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1966年停办。
1973年,复办改名"七.二一工人大学"。
1980年,更名为广州市建筑工程局职工大学。
1985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该校同时又是国家建设部、省、市建委建筑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学校、广州市建筑施工专业继续教育基地。 |
|
商学院 法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育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体育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中法旅游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信息机电工程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旅游学院(中法旅游学院)
体育学院 社科部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 |
|
广州大学实习基地简介:
▲南武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理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校址: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362号
邮政编码:510220
▲广州市第二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法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地址:广州市应元路21号
邮政编码:510040
▲广州市第七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理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校址:广州市东山区庙前直街8号
邮政编码:510080
▲广东广雅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人文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地址:广州市西湾路1号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地址:广州市小北路216号
邮政编码:510050
▲广州市第三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校址:广州市大新路163号
邮政编码:10120
▲广州铁路第一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理学院
基地负责人:蔡建春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校址:广州市东山区东兴路文化里13号
邮政编码:510600
▲广州百花香料股份有限公司
对口建设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地址:广州市芳村百花路111号
邮政编码: 510370
▲广州培正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理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越秀区人民政府流花街道办事处
对口建设学院:法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三十七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白云区人民法院
对口建设学院:法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文化假日酒店
对口建设学院:旅游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广州市电器职业高级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理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广大附中
对口建设学院:理学院
▲广州市第十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理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一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理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河东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理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惠东县港口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理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广东华侨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签协议日期:001年12月26日
▲海珠区同福中路小学
对口建设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建筑集团
对口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对口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机电安装有限公司
对口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台山市自来水厂
对口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三十五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外国语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二十七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外国语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外国语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外国语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签协议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四中学
对口建设学院:理学院
基地适用专业:数学(师范类)、及其它师范类专业
▲广州市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
对口建设学院:理学院
基地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全校公选课《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中央酒店
对口建设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地适用专业:涉外英语
▲广州市城镇建设开发总公司
对口建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地适用专业: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对口建设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基地适用专业:建筑学(艺术设计)、建筑环境艺术与风景园林
▲广之旅国际旅行社
对口建设学院:中法旅游学院
▲中国大酒店
对口建设学院:中法旅游学院 |
|
党委办公室 纪委办(监察处) 党委组织部 党委宣传部
党委统战部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 校办公室
教务处 科技处 社科处 研究生处 人事处 财务处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后勤产业处 保卫处(武装部)
基建处 审计处 高职职业教育处(直属单位管理处)
离退休工作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招生就业工作处
学科发展规划处 桂花岗校区管理办公室 法律顾问室
机关党委 工会 团委 后勤服务与科技产业集团 |
|
广州教育学院(师专)
邓景孟 党支部书记 1956.9—1958.8
陈联新 党支部书记 1960.2—1961.8
陈 超 党支部书记 1961.8—1965.8
张海鳌 党支部书记 1966.2—1978.8
沈吾华(女) 党委书记 1973.5—1978.10
孔庆余 党委书记(教育局副局长兼) 1978.10—1981.4
沈吾华(女) 党委书记 1981.4—1983.8
虞肯堂 党委书记 1983.8—1991.1
叶绍方 党委书记 1991.1—1995.11
许慈荣 党委书记 1995.11—2000.7
陈联新 副院长 1956.4—1968.4
陈 超 副院长 1961.8—1966.2
邓景孟 革委会主任、副院长 1972.9—1983.9
张海鳌 书记、院长、副主任
马冰山 院长 1953.9—1954.4
梁 煦 院长 1954.4—1956.10
张其光 院长 1958.9—1962.2
张海鳌 院长 1966.2—1968.4
郑 淳 院长 1981—1983.6
李龙启 院长 1985—1994.2
许慈荣 院长 1993.5—2000.7
广州师范学院
赵武成 党委书记 1958.10—1959.11
何 明(女) 党委书记 1959.11—1961.8
龙世雄 党委书记 1961.8—1964.5
董景新 党委副书记 1980.4—1984.2
孔庆余 党委副书记 1984.2—1984.9
钟杜非(女) 党委书记 1984.9—1987.7
蒋超文 党委书记 1987.8—1993.7
陈运森 党委书记 1993.7—2000.7
赵武成 院长 1959.2—1959.11
龙世雄 院长 1961.9—1964.5
陈一百 院长 1982.7—1984.2
蔡 贵 院长 1984.2—1987.7
李燮均 院长 1987.7—1993.8
张国杨 院长 1993.8—2000.7
原广州大学
范 朴 党支部、党总支书记 1983.10—1986.5
杨作新 党委代书记、书记 1987.3—2000.7
叶选平 校长(广州市市长兼) 1983.9—1985.1
吴紫彦 校长(兼) 1985.1—1986.3
张士勋 校长 1986.3—2000.7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刘盛志 党委书记 1992.9—1996.9
许育民 常务副院长 1992.9—2000.7
许育民 党委书记 1996.9—2000.7
戴治国 院长(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兼) 1992.9—2000.7
广州大学
陈万鹏 党委书记 2000.7—2007.7
林维明 校长 2000.7—2003.12
朱碧玉(女) 纪委书记 2000.7—2004.3
许慈荣 副校长 2000.7—2003.12
焦兆平 副校长 2000.7—2001.6
李训贵(女) 副校长 2002.2—2005.7
余国扬 副校长 2000.7—2006.2
舒 扬 副校长 2000.7—2005.11 |
|
党委书记:易佐永
校长:庾建设
党委副书记:赖卫华
副校长:龙少锋
副校长:禹奇才
副校长:陈永亨
副校长:屈哨兵
副校长:徐俊忠
副校长:陈爽
纪委书记:陈少梅 |
|
教育 | 知识 | 图书馆 | 软件学院 | 华软学院 | 独立学院 | 华软 | 纺织学院 | 技术 | 专科 | 市政 | 二级学院 | 广东 | 开平 | 西太平洋集团机构 | 人物 | 名人 | 教授 | 学院 | 松田 | 松田学院 | 学者 | 博士生导师 | 更多结果... |
|
|
广州大学城 | 私立广州大学 | 广州大学协会 | 广州大学门诊部 | 广州大学法学院 | 广州大学体育馆 | 广州大学图书馆 | 广州大学商学院 | 广州大学城吉他 | 广州大学城酒店 | 大学城广州大学 | 广州大学电子协会 | 广州大学车迷协会 | 广州大学摄影协会 | 广州大学商业中心 | 广州大学集邮协会 | 广州大学金融学会 | 广州大学网络中心 | 广州大学营销学会 | 广州大学红十字会 | 广州大学演艺中心 | 广州大学散打协会 | 广州大学球迷协会 | 广州大学漫画协会 |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 广州大学美术学院 |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 广州大学师范学院 | 广州大学营销协会 | 广州大学生电影节 | 广州大学实验中学 |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 广州大学松田大学 |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 广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广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 | 广州大学跆拳道协会 | 广州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协会 |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 | 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 | 广州大学羽毛球协会 | 广州大学原色映像动漫社 | 广州大学CAD协会 | 广州大学健美操协会 | 广州大学橄榄球协会 | 广州大学景园研究协会 |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广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广州大学城兼职中心 | 广州大学绿色动力协会 |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 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 |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 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 | 广州大学生求职公寓 | 广州大学科技干部学院 | 广州大学科技贸易技术学院 |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 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 | 广州大学普通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 |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播台 |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艺术团 |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 广州盘古神功研究会广州大学气功科学研究室 | 广州大学土木学院暖通研究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