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 : 中国 > 广东 > 广州 > 黄埔区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东校区 > 广州中医药大学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广州中医药大学联系方式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机场路12号.
  邮编:510405
  联系电话:020-36588233广州中医药大学投诉电话广州市旅游投诉电话:020-86666666
  广东省旅游投诉电话:020-86681163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广州中医药大学于1956年创办,是新中国最早兴建的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原直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1995年2月由广州中医学院更为现名。1997年学校正式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转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广东省管理为主。2002年学校接受并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专家组评估;2003年学校“九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以优秀的结论通过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组成的专家组评审。2004年学校正式列入广东省“211工程”学校,在同年全国的一级学科评估工作中,学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第三,学校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三元里校区,占地面积327亩;位于番禺区广州大学城的新校区占地面积近1050亩。校本部现有职工1025人。学校图书馆藏书77万册。
  
  学校下设14个院部等教学单位;与广东省中医药局合办的“广东省中医药职业学院”也设在该校。与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体制的广州中医药研究院,下设4所直属附属医院和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合办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有教学医院22间,实习医院24间,中药实习基地16个,其它类教学基地2个。
  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共有博士点15个,硕士点18个,是首批被批准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硕士)和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的试点单位之一,其中博士点、硕士点已经覆盖所有的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已经建立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16个本科专业,横跨医、工、管、理、经、文、教7个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开办了3个方向的七年制本科教育;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有8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此外开展成人教育和各层次的对外教育。
  
  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广东省重点学科。拥有科技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5个,部(局)级重点实验室19个(含4个合作),全国中医重点专科8个及省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等技术平台,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设立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建成了5个综合性教学实验室和1个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承担世界卫生组织项目2项,国家级课题44项,省部级课题218项;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项。有《新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3个中文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
  
  学校从1974年开始招收港澳台外国留学生,至今已有五大洲113个国家和地区的进修生和研究生来校学习。目前,学校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不断扩大对外办学的层次,使博士、硕士学位学历教育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辐射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学术和教育中心。学校还开办中医、中药、针灸培训班。设有中国广州国际中医药培训中心。此外,中国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广州考点也设在该校。
学校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于1956年创办,是新中国最早兴建的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原直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1995年2月由广州中医学院更为现名。1997年学校正式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转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广东省管理为主。2002年学校接受并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专家组评估;2003年学校“九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以优秀的结论通过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组成的专家组评审。2004年学校正式列入广东省“211工程”学校,在同年全国的一级学科评估工作中,学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第三,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第六。
地理位置
  学校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三元里校区,占地面积327亩;位于番禺区广州大学城的新校区占地面积1450亩。校本部现有职工1025人。学校图书馆藏书77万册。
  学校三维地图、校园实景展示:http://gzhtcm.6dxy.com/
沧桑历史
  广州中医药大学原成立于是1956年,是我国最早的4所中医院校之一,它的建校基础是成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前辈们以“上医医国,先觉觉民”为己任,在民国成立初期,自行筹款兴办了学校。
  1924年9月15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举行开学典礼,首任校长卢乃潼发表演讲:“中国天然之药产,岁值万万,民生国课,多给于斯,傥因中医衰落,中药随之,其关系至大,本校设立之宗旨,习中医以存中药,由中医以通西医,保存国粹。维护土货,以养成医学之人才。”这是卢氏对学生的训词,也可以说是省港中医界创办教育之目的。
  1933年,在学校对面建了附属广东中医院,供教师临床及学生实习之用。抗战时期,学校流离失所,先后在香港、韶关办学,曾经停办,后又复校。
  1940年更名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
  1952年,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依托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办学,1953年停止招生,两校成为近现代名医成长的摇篮,为广东中医学院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层。(邓铁涛老人是第九届学员)。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全国分别在北京、上海、成都和广州成立了四所中医学院,中医教育掀开了新的一页,广州中医学院就是在此时成立的。同年开始招生,学校从全省各地征调及聘任一批经验丰富的中医担任教师.
  1957年,经上级批准,学校在三元里择地,新建校址。教师员工肩挑手提,为建设三元里校区不遗余力。
  60年代初期,学校建设初步完善,医教研同步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正常的教学的秩序受到冲击,一度停止招生,校名也改为“广东中医学院”。学校响应“把学校办到农民家门口”的号召,学院先后在全省各地下乡办短期班,如海南六•二六大学,南雄五•七分院,为农村培养赤脚医生。尽管道路坎坷,学院仍取得了不少成绩,李国桥教授带领523小组研究疟疾取得了突出成就,研究一直持续到今天,李国桥教授发明的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被推荐作为WHO基本药品目录的国际性研究推广项目,2004年获疟疾风险基金(MHV)350万美元资助,由英国牛津大学等著名机构承担,我国仍然享有自主知识产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恢复了“广州中医学院”的名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倡导的主旋律。
  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
  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全国最早招收研究生的高等学校之一。
  1995年该校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这也是该校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该校一附院、二附院被评为“广东省抗非典先进单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附院实现了“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二附院两位女专家受聘到香港协助治疗“非典”,这是第一次在香港公立医院使用中医院。
  2004年,该校主体进入大学城。
  2005年,该校首次承担“973”计划项目,邓铁涛教授出任首席科学家。
  2006年,该校以优秀成绩通过“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整体验收。同年,广东省召开“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开启了学校新的里程碑。
学科教育
  该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之一。
  而且学校不断拓宽招生口径,开办了大专、本科、七年制、硕士、博士等办学层次。
  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广东省重点学科。
  拥有科技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5个,部(局)级重点实验室19个(含4个合作)
  全国中医重点专科8个及省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等技术平台,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设立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建成了5个综合性教学实验室和1个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承担世界卫生组织项目2项,国家级课题44项,省部级课题218项;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项。
  有《新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3个中文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 学校下设14个院部等教学单位;与广东省中医药局合办的“广东省中医药职业学院”也设在该校。与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体制的广州中医药研究院,下设4所直属附属医院和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合办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有教学医院22间,实习医院25间,中药实习基地16个,其它类教学基地2个。
  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共有博士点15个,硕士点18个,是首批被批准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硕士)和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的试点单位之一,其中博士点、硕士点已经覆盖所有的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已经建立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16个本科专业,横跨医、工、管、理、经、文、教7个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开办了3个方向的七年制本科教育;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有8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此外开展成人教育和各层次的对外教育。
  现在学校由单一的医学门类发展成为集医、工、管、理、经、文和教多学科协调发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全面覆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博士点15个,硕士点24个,学校还有中医药高校唯一的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现有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2002年,该校成为国家首批开展非医攻博(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博士学位)试点工作的单位之一。
  2004年,在全国学位教育一级学科评估中,该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当时,全省只有2个学科排名第一,该校占其中之一。该校是最早授权招收外国公费留学生的中医药院校之一,现对外教学层次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层次,人才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精品课程
  该校的《中医妇科学》、《伤寒论》、《温病学》为国家精品课程,此外还有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名牌专业4个。该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位居全省省属高校和地方中医药院校之首。还有部(局)级点学科 7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学校现有教学医院22所,实习医院24所,中药实习基地16个。
名师教授
  该校有很多有成就的名医名师.有4位终身教授,23位首席教授。
  四位终身教授——
  中医届泰斗邓铁涛教授。
  刘仕昌教授,“非典”期间不顾当时88岁的高龄,深入一线会诊病人。
  王建华教授,主要从事于脾胃虚症分研究,他带领的团队200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欧明教授,是西医通、中医通、英文通,翻译中医文献,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还有很多已故老专家,他们为学科发展以及学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深切的感谢。
对外交流
  学校从1974年开始招收港澳台外国留学生,至今已有五大洲113个国家和地区的进修生和研究生来校学习。目前,学校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不断扩大对外办学的层次,使博士、硕士学位学历教育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辐射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学术和教育中心。学校还开办中医、中药、针灸培训班。设有中国广州国际中医药培训中心。
  此外,中国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广州考点也设在该校。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中医药在全世界的影响不断扩大,该校与境外友好往来日益频繁,先后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外事关系。该校的对外学术交流和对外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现已接受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多名短训班学员前来进修学习,为培养国际中医药人才做出重要贡献。目前,该校台湾生人数500多人,居全国各高校首位。
  50多年发展建设,离不开广大校友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很多的校友自发组织了校友会,如美国加州校友会、加拿大加西校友会、澳大利亚校友会、香港校友会等。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大多数都为广东省名中医。海外校友积极传播中医中药,为弘扬中医药,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作出了贡献。
  今天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全新的中医药大学。
相关词
单位学院基础医学教学单位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人物学者
领导更多结果...
包含词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实习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芳村分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门诊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网络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开发分公司
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门诊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河门诊部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珠海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第一门诊部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