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四川 >廣安 > 廣安涼灘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廣安涼灘聯繫方式地址:廣安區廣興鎮地界。
  郵編:628000廣安涼灘投訴電話廣安市旅遊投訴電話:0826-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廣安涼灘節慶活動雲童舞
  雲童舞在華鎣山區已流傳1200多年。它是由兩個男童捧着香盤、寶燈,左右飄舞,有節有序,有板有眼,隨佛教信徒組織的架香一道,邊走邊舞,去華鎣山寶鼎朝山拜佛。1956年,經嶽池縣文化部門搶救整理、修改創新,搬上舞臺。是年,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文藝會演,榮獲優秀奬。
  連響舞
  連響舞係歌舞者用長約1米的小竹棍,兩端穿長孔,裝置小銅錢於孔內,表演時用小竹棍敲擊人體各個部位。因敲擊竹棍時連連發響,故名。它既可以個人單獨歌舞,也可以幾十人集體表演。
  華鎣山擡幺妹
  滑桿擡幺妹在華鎣山區已流傳100多年。據民間傳說,早在唐至德年間(公元756—758年),華鎣山高登山、寶鼎相繼建立寺廟,歷代香火旺盛,朝拜者絡繹不絶。當時,未出嫁的女子(華鎣山區俗稱幺妹)是不能出門的,更不能上山朝拜,煞是寂寞。華鎣山麓一張姓大戶,有一對長得如花似玉的女兒,父母視其為掌上明珠,呵愛備至。但她們看見那些香客自由地上寶鼎朝拜,心兒早就飛上了山,由於封建桎梏,衹好在閨中惆悵,半年下來,美若天仙的她們竟已面色臘黃、病得很重,找來多個高醫診治均不見效。她們給母親說了老實話,要想上山去拜佛觀光。母親將她們的想法給父親講了,父親急得無法。恰巧一李姓秀纔到她們傢聽說了此事,略加思索便說:“這有何難?2月19日後,你們出點錢,舉辦一個比賽,將鄉裏想上山去拜佛觀光的幺妹都擡上去,這不就遂意了嗎?”張大爺聽了此話,找來有威望的族人商量,决定舉辦“滑桿擡幺妹,祈求五穀豐”比賽,每年3月初舉行。這樣,每年三月,這個地區都要舉行比賽,年輕漢子將漂亮的幺妹擡上華鎣山,拜佛觀景,奪得第一、二、三名的不但能獲大奬,而且絶大多數被幺妹看中,選為郎君。此活動後因朝代更迭、戰亂兵荒,慢慢疏於舉辦,有時也偶爾舉辦一次,故得以流傳下來。
  廣安建區設市以來,華鎣市多次舉辦“滑桿擡幺妹民俗趣味體育比賽”,以展示華鎣兒女風采,活躍山區人民文化生活,打造華鎣山,發展華鎣旅遊業。每次比賽,數十位幺妹及滑桿參賽,頗為壯觀,參觀者數萬人,熱鬧非凡。
  嶽池燈戲
  燈戲是流傳在嘉陵江與渠江一帶廣大農村的地方劇種。始於秦漢,受民間的求福、消災、祈雨、送鬼、求神等慶典活動“跳端公”風俗的影響産生並演變而成,常與法師的“慶壇”等一道進行。因演員不多,四五人均可,最多也不過十來人;道具簡單,場地易尋,院壩、曬場、沙灘等平地都行;反映民間生活,表現鄉土風情,深受民衆喜愛。因演出時晚上用油燈照明,故名燈戲。嶽池縣川劇團1988年赴京演出的燈戲《包公照鏡子》、《秀纔買缸》、《周文獻雞》、《幺妹嫁給誰》、《搭車》、《辦移交》、《丈母娘上轎》等,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國務委員宋平、國防部長張愛萍、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及戲劇傢曹禺等高度贊揚。
  坐歌堂
  在廣安山區鄉村,有一個古老的風俗,那就是少男少女通過媒妁之言,相親、開庚、選日期後,女方在男方迎娶前一天要辦灑席,稱為花筵酒。晚上,女方新娘要坐歌堂。
  在院壩中隨意擺上幾張桌子,放上幾盤糖果、瓜子、花生、葫豆,側邊放一缸老蔭茶。女方的手帕朋友、四鄰親友、細娃兒、小妹崽,大傢隨意坐着站着,鬧鬧熱熱,打打吵吵,恭賀新娘出嫁。
  伴着閃爍的星星和一輪明月,先起哄叫新娘唱嫁歌。新娘在羞得無法推辭時,就清唱起來,其內容不外乎是告別父母親友,或者歌頌父母的養育之恩,捨不得離開等。如流傳在肖溪、石筍、竜臺一帶的謝父母歌唱到“一謝父母多辛苦,趁早摸黑盤大奴。奴今要捨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淚珠。二唱父母心地好,自己喝稀幹留到。幹的拿給奴傢吃,肥足樹苗長得高。三唱父母心地善,父母恩情高如山。如今難捨父母去,叫奴怎不淚漣漣……”唱了感謝父母恩情的歌後,就唱友情、愛情的歌了,唱到誰時,誰就嚮桌上丟錢,名曰“壓箱錢”。直唱到月落三更,纔慢慢散去。
  川東農傢文化節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於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被免去夔州(今重慶奉節)通判,去駐漢中的四川宣撫使王炎手下當幕僚,經梁山(梁平)、鄰水、廣安,過嶽池時被農村一片繁忙和歡樂的景象所感,寫下《嶽池農傢》(後收入《劍南詩稿》):“春深農傢耕未足,原頭叱叱兩黃犢。泥融無塊水初渾,雨細有痕秧正緑。緑秧分時風日美,時平未有差科起。買花西捨喜成婚,持酒東鄰賀生子。誰言農傢不入時,小故畫得城中眉。一雙素手無人識,空村相喚看絲。農傢農傢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宦遊所得真幾何?我已三年廢東作。”詩人把農傢的喜樂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和旅遊業的興起,為讓城裏人盡享農傢歡樂,弘揚優秀傳統民間藝術,嶽池縣委、縣政府决定每兩年開展一次農傢文化展示活動。首次活動於2002年9月27日至29日在嶽池縣城舉行。整個活動自始至終充滿着川東民間文化藝術的氛圍。民間藝術遊行表演,薈萃嶽池民間藝術精華。由九條彩竜開道,五個高亭、二十二個高臺、二百名腰鼓隊從文體廣場出發,經建設路、大東街、南街、銀城南路、九竜大街,處處體現出嶽池特有的民間文化風情。
  嶽池燈戲
  燈戲,是源於川東北的地方劇種,它是由廣大勞動人民創建,經長期發展不斷完善和豐富的民衆喜聞樂見的藝術瑰寶,也是一代又一代的無數民間藝人心血與智慧的結晶。
  遠自秦漢以來,生活在嘉陵江與渠江流域的巴人,由於交通閉塞與文化經濟的落後,流行着不少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社會風俗。傢人病重,要請巫婆跳神,患了瘧疾,就要驅逐“擺了鬼”;死了親人,就叫端公“慶壇”;遇到大旱,要嚮竜王求雨……在這些風俗中,巫婆、巫師大叫大唱大跳,還會伴以樂器,壯大聲勢,嚇唬人們。受這些風俗的影響,缺少科學知識的巴人,他們或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為了消除疲乏,或在豐收之後表現歡樂的喜悅,或遇天災人禍傾訴悲痛,或於委屈與壓抑時而泄憤,或遭莫大打擊難受而吶喊,最初三兩個人在一起又吼又叫,又唱又跳,以表現喜、怒、哀、樂。後來發展成為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根據經歷的眼見的聽說的故事,自編自唱成帶情節性的“劇”。所以最早的燈戲,往往與端公“慶壇”、“送鬼”等活動相伴進行,帶有盼福、消災、驅邪、驅鬼、求神等的成份。到了元代這種唱麯比較流行。明代戲劇發展,燈戲也隨之由唱變成演出,不但有唱,還伴有動作與樂器,同時漸漸與端公的活動分離而單獨進行。隨着時間的演變與人類社會的進步,纔逐漸發展完善成今天這種樣子。
  燈戲始為自編自演,忙時生産,閑時進行,多為業餘性質,或衹在農村流動演出。限於鄉村的條件,所以這種燈戲要適合農村的情況,從規模、道具、演出場地等方面要求不高。場地不需要大的舞臺,堂屋、院壩、草坪、河灘等,衹要有一塊能容納三五個人的活動平地即可。觀衆可以從四面欣賞演出的節目。
  晚上演出,如果有明月高懸,就不需要另外照明。如果是月去夜黑,衹需點照油燈。隨着時間的演變與燈戲的發展,演出人員逐步形成有一定表演水平的隊伍。到明清時候,燈戲更加時興,不管是創作的劇目,還是道具、服裝,都有一定的進步。規模也有所擴大。照明的燈也比較講究了。這燈分主燈與臺燈,主燈比較大,不但可以為演出照明,還可顯現演出班子的標記,裝飾着各具特色的圖像,有的甚至繪上燈班的節目,起着廣告的作用。而臺燈則挂在場地的一角,一般有四盞,分挂在四角,這四角的燈是固定的。除此而外,也有八盞、十六盞、二十四盞的,還可以挂更多,而且形式多種多樣。燈的多少是根據演出的規模與觀看的人數來確定的。這些燈可以因演員的需要而移動,燈戲因在燈的照明下演出故名。
  燈戲的道具,也隨着時間的推進而變化。最早沒有什麽專門服裝,後來纔按照劇情的需要而設。如古代戲就配以簡單的古裝。樂器開始也是盆、盤、碗等可以擊出聲音的用具,後來纔逐步變為二鬍、嗩吶、鑼、鼓等。
  燈戲的規模不大,因戲中角色衹有兩三個,所以最早一般一兩人,後來劇目增加,到了明清,其他戲劇的興起與發展,也促進了燈戲的繁榮,增加到五六人,最多也衹有十餘人。一般為男性,女角由男的裝扮。解放後纔有女性作演員參加演出。
  燈戲的內容豐富多彩,以反映民衆現實生活為主,也有反映過去時代的。不少題材是贊揚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勇敢、善良,鞭撻貪官污吏的貪婪、刻薄、吝嗇、愚蠢、昏庸、殘忍。也有對清官的褒揚。燈戲歌頌真善美,痛斥假惡醜,表達勞動人民對自由平等幸福的渴望。戲詞多為四句一組,唱多白少,演員唱一句,樂隊伴一句,有時加進幫腔,一唱一合,相應成趣。最早劇情簡單,一個劇目衹有那麽一個情節,後來纔由小幕單場發展到大幕多場,演出風格也由單一粗獷豪放逐步演變風趣、幽默、含蓄耐人尋味。劇目也由單一的變為多種,後來分正燈、地燈、浪浪燈三大類別。
  燈戲是一種群衆喜聞樂見的藝術,在民間享有一定的聲譽。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嶽池縣川劇團派出演員到外地和群衆中學習燈戲藝術,排演了一係列劇目,先後到重慶、成都、北京等地演出。在重慶演出了《收姜維》、《陽河堂》、《大腳夫人》等和一些折子戲、大幕戲等十多場,曾轟動一時,重慶廣播電臺多次播放錄音。到成都演出後,享譽蓉城,四川電視臺播放了《幺妹嫁給誰》、《丈母娘上轎》等戲的錄像。1988年5月,應中國戲劇傢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戲麯研究所、《戲劇評論》編輯部及全國戲麯現代研究會邀請,赴京在長安、吉祥、中南海等劇場演出嶽池燈戲《包公照鏡子》、《周文獻雞》、《秀纔買缸》、《浪漫幺妹嫁給誰》、《搭錯車》、《丈母娘上轎》等劇目共八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等領導和曹禹等專傢及新加坡、日本等十多個國傢的外賓莅臨觀賞。《人民日報》等二十余家報刊、電臺、電視臺報道了演出盛況。嶽池燈戲受到了領導和專傢學者的好評。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院士、柏林漢堡大學教授恩特·舒馬赫說:“我正在撰寫專著《世界戲劇之林》,一定把嶽池燈戲作為很有特色的劇種嚮全世界推薦。”日本、新加坡駐華大使熱情相邀,希望嶽池燈戲走上他們的舞臺。
  嘉陵江竜舟旅遊文化節
  端午節劃竜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活動,“文革”時期被作為“四舊”予以破除。粉碎四人幫後,武勝縣於1980年恢復了這一傳統節日活動。當時的內容僅限於渡江遊泳、劃竜舟、智擒活鴨等水上活動。後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逐漸把水上活動與陸上的商展活動結合起來,使這一傳統節日的活動內容變得更加豐富。1999年,縣委、縣政府做出决定,每兩年舉辦一次嘉陵江竜舟旅遊文化節。竜舟旅遊文化節除保留原有的水上傳統項目外,還增加了商貿展銷、招商引資、文藝演出、歌手大賽、賽詩會、文學講座、群文理論研討、燃放煙花、玩竜舞獅、街頭遊樂等十餘項活動,時間也由過去的一天延長到三至五天。目前武勝竜舟節已歷十八屆,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影響,為川內外衆多旅遊觀光者所矚目。
  古爾邦節
  又叫宰牲節,是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剋族、塔塔爾族、塔吉剋族等十個民族的宗教節日,也是回族的大年和維吾爾族及哈薩剋族的新年。相傳,安拉為驗證聖祖易卜拉欣對真主的忠誠,命他宰殺其子伊斯瑪儀勒,回歷年十二月十日,當易卜拉欣遵命舉刀欲砍時,安拉派特使牽一隻羊趕到,命以宰羊代子。於是,在伊斯蘭教徒中形成了每年要宰牛、羊、駱駝等牲畜獻祭的習俗。每逢這天,人們宰牲和準備節日食品,信教群衆還要沐浴禮拜。近年來,武勝回民為慶祝古爾邦節,每年都要在清真寺內開展宰牲獻祭和沐浴禮拜活動,場面生動熱鬧。廣安涼灘最佳旅遊時間廣安市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熱量充足,雨量豐沛,空氣濕度大,日照少,霜期短,風力小。年平均氣溫17.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8℃。多年大於或等於10℃以上的年積溫5600℃,無霜期306-328天。
  廣安涼灘美食獨具廣安特色的腌臘製品小塊臘肉、板鴨、????皮蛋、禦臨榨菜令人食後難忘;鴛鴦蒸餃、歐抄手、味不同涼粉、烘糕、油麻元、焦餅等風味小吃及清蒸肘子、清蒸丸子、牛皮豆幹、麻辣牛肉幹、糟蛋、罎子肉、怪味雞塊、廣安排骨等特色菜給餐桌增加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嶽池特麯、金廣安、豪士啤酒、竜女白酒、華翠特麯及華鎣山礦泉水,將會使遊客的餐趣更濃;嶽池米粉、黃竜香米、九竜挂面將祝客加餐;蕨菜、薇菜、苦竹筍、蕨根粉條等緑色食品將給遊人留下永恆的記憶;黃花梨、白市柚、鄰水臍橙、同興廣柑等特色水果給飯後的貴客打上深深的烙印。在各旅遊景點及農傢樂,遊人還能品味以鄧傢菜為代表的川東農傢菜餚的獨特風味。
  鄧傢菜即是鄧小平的家庭招待客人的菜譜,獨具川東風味。主要特點是菜餚豐富,經濟實惠,涼、炒、燉、蒸、燴齊全,老少皆宜。主要菜品有八個:粉條或萵筍絲墊底的麻辣“涼拌瘦肉片(絲)”,拌有海帶、芋頭或白薯所蒸的“八寶蛋”;糯米加糖墊底所蒸的“夾沙肉”、豆豉打底所蒸寶肋肉——“胻”;幹鹹菜蒸肉條——“扣”;豬肉拌濕豆粉用菜油炸後煮成湯的“酥肉”;略煮後切成片加蒜苗、辣椒炒成的“回鍋肉”;用豆類或蘿蔔等燉成的“排骨湯”。故又名八大碗。另加時鮮蔬菜、豆腐若幹。有湯有炒,各具風味。最後一道陳年鹹菜,既是增加食欲的興奮劑,又可一改油膩的口味。
  廣安名特小吃豐富,頗具特色。嶽池米粉分羊肉、牛肉、雞肉、鱔魚、肥腸、燉雞、豌豆等多種,色、香、味俱全,頗受好評。鴛鴦蒸餃、歐抄手、紅鼻子抄手味道獨特。嶽池味不同涼粉令人食而不忘。烘糕、油麻元、焦餅甜而不膩,芳香撲鼻。糟蛋既有醪糟的純味,又具鴨蛋的特點,蛋黃尤其爽口。珍珠粥、竹筒飯、桐葉粑清香宜人,營養豐富,是不可不食的佳品。廣安涼灘住宿廣安地處華鎣山及嘉陵江、渠江兩岸,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是休閑遊樂的好地方。住宿方便,賓館飯店近50傢多集中市縣中心,位於廣安市區的世紀大飯店、天府飯店、廣安大酒店及華鎣市星星賓館、嶽池金穗大廈等,給遊客提供各種檔次的溫馨住宿。各農傢樂及山莊住宿設備頗具川東特色,使人回歸自然,好夢長存。廣安涼灘購物廣安名優特産:有黃竜香米、板橋五香豆豉、竹席、草席、奎閣特麯、廣安烘糕、椒????桃片、武勝麻辣牛肉、中華獼猴桃等。廣安涼灘玩法參觀、旅遊、
  廣安涼灘沿着渠江溯流而上至中遊廣安區廣興鎮地界。衹見浩浩渠江上,鐵鎖金竜,一個電站將渠水攔腰截斷。電站的碑亭上、門額上赫然寫着“涼灘電站”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這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我們的好老鄉鄧小平同志在1984年3月30日為鼓勵家乡建設時,欣然命名而題的。進入電站,一排排蒼翠挺拔的筆柏,一株株含苞待放的迎春花,無不寄托着涼灘人對小平同志的縷縷情思。“全國部門緑化400佳”。“四川省標準化水電站”。“省級衛生先進單位”。“廣安市文明單位”.....一塊塊閃光的奬牌,該是涼灘人回報小平、緬懷小平的最佳方式。涼灘,昔日荒涼的亂石灘。80年代初,飽經“電荒”之苦的廣安人民將焦渴的目光盯住了渠江中遊這個荒灘。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幾經周折,荒灘還是那荒灘,江水還是那江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過,廣安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夙願終於成為現實。裝機容量3500千瓦、總投資15m萬元的涼灘電站終於破土動工。一支由縣機關幹部:水利工程技術人員、解放軍指戰員。工人。農民組成的建設大軍踏上了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1985年3月,5月,兩臺機組分別試運行,發電成功。1984年3月30日,當小平同志聞訊家乡人民截斷渠江,建設電站時,高興地寫下了“涼灘電站”四個大字。在小平同志的關懷、鼓舞下。涼灘人抓住機遇求發展,1997年又在涼灘新建了裝機容量1600千瓦的貫流式衝沙閘電站,進行二次創業。自建站16年來,電站共完成發電量7.4億千瓦時,安全運行4960天,實現産值5.4千萬元,創社會效益25億元,為廣安人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No. 2
  廣安涼灘位於廣安的東北部,距市區約74公裏,與達州市渠縣交界,始建於明末清初,由於建築時代各異,故形成了紛繁、錯雜。別具一格的建築特色,總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也許是看久了城市鱗次櫛比的高樓,看慣了瓷磚,陽臺、雨棚,聽厭了機器聲和車聲,當古老的肖溪鎮驟然出現在人們面前時,就有一種為之一振的感覺。
  廣安涼灘保存完整的主要有老街、新街、半邊街,也最為有建築特色之美。老街是其主要街道,始建於明末清初年,古稱“竜鳳州”,人稱“肖傢溪場”。位於響水溪西岸,面臨響水溪,全長450餘米,以前陸路交通不發達,主要的貿易市場便是街口的水碼頭。傳說每到夜晚,船衹便聚集在這裏,點燃的油燈高高地挂在船舷上,隨風括搖晃晃,星星點點地鋪灑在水面上,好看極了。行進在老街上,很有一種古老、原始、勁樸之感。
  這街用板石鋪砌而成,街道中間較為寬闊。最寬處可達8米,窄處衹有2米,讓人稱奇的是街沿幾乎和街道一樣寬,小販們就在街沿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小攤,有配鑰匙的,有開飯店的,有賣鞋子的等等,與那些把攤擺在街中間的鄉鎮有着明顯的差別。老街沿街房子全都是瓦房,由圓木大柱子支撐而立,且每根圓柱於的正下方都砌上了一塊四四方方的石頭,因為年代的久遠,石頭已悄然變色,其上雕刻的花紋、圖案也開始脫落,變得模糊不清。
  這些住房分一樓一底和平房,多進式和單體式類型,左右街沿一排寬敞的長廊,無論雨雪暑夏,行人均可遮風避日,“雨不濕足,暑能避日”是其建築的又一特色,據說這種風格在清末民初年間較為風行,但是現在許多場鎮都已改變容顔,其房也銷聲匿跡。該鎮原供銷社內有一處老房子,可以說是這種風格的集中體現,木墻,木欄,木樓,木窗,站在木樓的內閣外觀看肖溪鎮可見一片瓦連着另一片瓦,全是清一色的瓦的世界,稀稀落落的煙囪聳立其間,仿佛在述說着一個遙遠的故事。
  這種景緻與在城市高樓處看到的景緻是絶對不同的。曾經的“農業學大寨”等標語口號依然還在,可見歷史的煙雲,這裏已經沒有人居住了,那些石階上已赫然布滿了青青苔絲。肖溪古鎮的另一個很有建築特色的則是新街,新街位於響水溪北岸,正北方向150餘米,東北方向180餘米,建於解放初年。街房多係民國時期肖溪富傢人修建,故名新街,現有街房40餘間,均為磚木結構,一樓一底和二樓一底,穿逗梁架,懸山式屋頂,進入房內,可看見二層樓梯,呈蠃旋式狀,屋頂則用俗稱“亮瓦”的琉璃瓦安裝,整個室內就憑此採光。由於光綫不足,故室內顯得幽暗,白天進去,往往也必須照明,其淳樸、古;日之味十分濃郁,這種建築據說是歐式建築法,再結合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故形成了中西合壁的建築特色。這裏的人傢相鄰為伴,想必十分融洽,與城市裏的生活方式全然不同。
  城市人一進屋就順手將門關上,在一個“盒子”裏生活,而這裏的大門仿佛是永遠敞開着的,似乎可以隨意進出。他們之間的情誼也許像這裏的瓦房一樣早已經得住風雨的考驗。把老街和新街相連接的是一座叫維新橋的橋,建於清代,由板石鋪砌而成,橋下流水瀑瀑,述說着悠悠古鎮的風土人情。
  肖溪鎮又一個具有建築特色的是半邊街,長約300餘米,街面較為狹窄,寬1米多,主要由一級一級石階組成,街沿兩房因自然山勢而錯落佈局,其中寓玉宮,建於清代,僅存的左右廂房,現已建成糧倉,倉頂和底均用木質匾額拼裝,計約百餘塊,額上有不少文字,文字清秀端正,不知出於誰人之手。同樣讓人稱奇的是門前的那些古老的石板上也刻滿了大大小小的文字,有人的名字,有古體詩詞。據說,曾有不少的專傢來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