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藥名。別名白薑。為薑科植物薑的乾燥根莖。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産,主要産於四川、貴州等地。辛,熱。入心、肺、脾、胃、腎經。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消痰下氣。治胃腹冷痛、虛寒吐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風寒濕痹。本品能反射性興奮血管,運動中樞和交感神經,使血壓上升 |
晾幹的生薑塊莖 Dried ginger rhizome |
| 晾幹的生薑塊莖。中藥的一種。 晉 葛洪 《抱樸子·至理》:“菖蒲、乾薑之止痺濕,菟絲、蓯蓉之補虛乏……俗人猶謂不然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一·乾薑》:“乾薑,以母薑造之。”《初刻拍案驚奇》捲十二:“拄拐上虯鬚節,握着乾薑般五個指頭。” |
|
【來源】本品為薑科植物薑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乾燥根莖。
【性味、歸經】辛,熱。歸脾、胃、心、肺經。
【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應用與配伍】
1.用於脘腹冷痛,寒嘔,冷瀉。本品辛熱燥烈,主入脾胃而長於溫中散寒、健運脾陽。 治胃寒嘔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薑用,如二薑丸。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多與黨參、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
2.用於亡陽證。本品性味辛熱,能回陽通脈。故可用治心腎陽虛,陰寒內盛所致之亡陽厥逆,脈微欲絶者,每與附子相須為用,如四逆湯。
3.用於寒飲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證。本品辛熱,善能溫肺化飲,常與細辛、五味子、麻黃等同用,如小青竜湯。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敷。
【使用註意】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禁服。 |
|
| 幹薑《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生薑《名醫別錄》列為中品。陶弘景謂:“凡作幹薑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亂去皮,然後曬幹,置瓷缸中釀三日,乃成。”李時珍謂幹薑以母薑造之,以白淨結實者為良,凡入藥並宜炮用。 |
|
幹薑含揮發油2%~3%,為淡黃色或黃緑色的油狀液體,油中主成分為薑酮(zingiberone),其次為β-沒藥烯(β-bisabolene)、α-薑黃烯(α-curcumene)、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ndrene)及薑醇(zingiberol);另含d-茨烯,桉油精,枸椽醛(citral)、竜腦等萜類化合物及薑烯(zingiberene)等。此外,尚含天鼕酰胺、1-派可酸(1-pipecolinic acid)及多種氨基酸。
另由鮮薑分得去氫薑辣醇、和-薑二酮(gingerdione)及去氫薑二酮(dehydrogingerdione),對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有抑製作用。
幹薑含多量薑辣烯酮,少量薑辣醇,微量薑酮;生薑含多量薑辣醇,少量薑辣烯酮,無薑酮。 |
|
本品為薑科植物薑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乾燥根莖。鼕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幹或低溫乾燥。趁鮮切片曬幹或低溫乾燥者稱為“幹薑片”。
【性狀】
幹薑 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幹薑片 為不規則縱切或斜切片,具指狀分枝,長1~6cm,寬1~2cm,厚0.2~0.4cm。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可見較多的縱嚮纖維,有的呈毛狀。質堅實,斷面纖維性。氣香、特異,味辛辣。
【鑒別】
(1) 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澱粉粒衆多,卵圓形、橢圓形、三角狀卵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5~40μm,臍點點狀,位於較小端,也有呈裂縫狀者,層紋有的明顯。油細胞及樹脂細胞散於薄壁組織中,內含淡黃色油滴或暗紅棕色物質。纖維成束或散離,先端鈍尖,少數分叉,有的一邊呈波狀或鋸齒狀,直徑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細紋孔,常可見菲薄的橫隔。梯紋、蠃紋及網紋導管多見,少數為環紋導管,直徑15~70μm。導管或纖維旁有時可見內含暗紅棕色物的管狀細胞,直徑12~20μm。
(2)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幹薑對照藥材2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已烷-乙醚(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6.0% (附錄Ⅸ k)。
【含量測定】
取本品最粗粉適量,加水700ml, 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0.8%(ml/g)。
【炮製】
幹薑 除去雜質,略泡,洗淨,潤透,切厚片或塊,乾燥。
本品為不規則片塊狀,厚0.2~0.4cm。照上述總灰分的方法測定,不得過5.5% 薑炭 取幹薑塊,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黑色、內部棕褐色。
【性味與歸經】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
【功能與主治】幹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
【用法與用量】3~9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製劑】薑流浸膏。
幹薑
(《本經》)
【別名】白薑、均薑、幹生薑(《綱目》)。
【來源】為薑科植物薑的乾燥根莖。植物形態詳"生薑"條。
【採集】鼕季莖葉枯萎時挖取,去淨莖葉、須根、泥沙,曬幹或微火烘幹。
【藥材】乾燥根莖為扁平、不規則的塊狀,有指狀分枝。長4~6釐米,厚0.4~2釐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黃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在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質堅實,斷面頰粒性,灰白色或淡黃色,質鬆者則顯筋脈,有細小的油點及一明顯的環紋。氣芳香,味辛辣。以質堅實,外皮灰黃色、內灰白色、斷面粉性足、少筋脈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産,主産四川、貴州等地。
【炮製】幹薑:揀淨雜質,用水浸泡3~6小時,撈出,悶,潤後切片或切成小方塊,曬幹。炮薑:取薑塊,置鍋內用武火急炒至發泡鼓起,外皮呈焦黃色,內呈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曬幹。
【性味】辛,熱。
①《本經》:"味辛,溫。"
②《別錄》:"大熱,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
【歸經】入脾、胃、肺經。
①《本草經解》:"入肝、肺、腎經。"
②《得配本草》:"幹薑,入手少陰、足太陰經氣分;炮薑,入足太陰經血分。"
【功用主治】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治心腹冷痛,吐瀉,肢冷脈微,寒次喘咳,風寒濕痹,陽虛吐、衄、下血。
①《本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潞下痢。生者尤良。"
②《別錄》:"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
③《藥性論》:"治腰腎中疼冷,冷氣,破血,去風,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去風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溫中,霍亂不止,腹痛,消脹滿冷痢,治血閉。病人虛而冷,宜加用之。"
④《唐本草》:"治風,下氣,止血,宣諸絡脈,微汗。"
⑤《日華子本草》:"消痰下氣,治轉筋吐瀉,腹藏冷,反胃幹嘔,瘀血,撲損,止鼻洪,解冷熱毒,開胃,消宿食。"
⑥《醫學啓源》:"《主治秘要》雲,通心氣,助陽,去髒腑沉寒,發諸經之寒氣,治感寒腹痛。"
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經炮則溫脾燥胃。"
⑧《醫學入門》:"炮薑,溫脾胃,治裏寒水泄,下痢腸澼,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⑨《藥品化義》:"炮薑,退虛熱。"
⑩《長沙藥解》:"燥濕溫中,行鬱降濁,下衝逆,平咳嗽,提脫陷,止滑泄。"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
【宜忌】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集註》:"秦椒為使。惡黃連、黃芩、天鼠矢。殺半夏、莨菪毒。"
②《本草經疏》:"久服損陰傷目。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髒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並忌之。"
【選方】①治卒心痛:幹薑末,溫酒服方寸匕,須臾,六、七服,瘥。(《補缺肘後方》)
②治少陰病,下利清𠔌,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絶,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幹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幹薑三兩(強人可四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傷寒論》通脈四逆湯)
③治中寒水瀉:幹薑(炮)研末,飲服二錢。(《千金方》)
④治頭目旋暈吐逆:川幹薑二兩(炮),甘草一兩(炙赤色)。上二味,為粗末。每服四、五錢,用水二盞,煎至八分,食前熱服。(《傳信適用方》止逆湯)
⑤治妊娠嘔吐不止:幹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幹薑人參半夏丸)
⑥治傷寒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太熱者:幹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傷寒論》幹薑附子湯)
⑦治脾寒瘧疾:一幹薑、高良薑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二幹薑炒黑為末,臨發時以溫酒服三錢匕。(《外臺》)
⑧治寒痢青色:幹薑切豆大,海米飲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補缺肘後方》)
⑨治吐血不止:幹薑為末,童子小便調服一錢。(《千金方》)
⑩治吐、下血:當歸、阿膠各八分,川芎五分,蒲黃一錢,柏葉一錢五分,炒薑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點服。(《觀聚方要補》斷紅飲)
⑾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易傷難化,無力、肌瘦:幹薑(頻研)四兩,以白餳切塊,水浴過,入鐵銚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⑿治腎若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草、白术各二兩,幹薑、茯苓各四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幹薑苓術湯)
⒀治暴赤眼:白薑末,水調,貼腳心。(《普濟方》)
⒁治癰疽初起:幹薑一兩。炒紫,研末,醋調敷周圍,留頭。(《諸癥辨疑》) |
|
幹薑
(《本經》)
【別名】白薑、均薑、幹生薑(《綱目》)。
【來源】為薑科植物薑的乾燥根莖。植物形態詳"生薑"條。
【採集】鼕季莖葉枯萎時挖取,去淨莖葉、須根、泥沙,曬幹或微火烘幹。
【藥材】乾燥根莖為扁平、不規則的塊狀,有指狀分枝。長4~6釐米,厚0.4~2釐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黃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在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質堅實,斷面頰粒性,灰白色或淡黃色,質鬆者則顯筋脈,有細小的油點及一明顯的環紋。氣芳香,味辛辣。以質堅實,外皮灰黃色、內灰白色、斷面粉性足、少筋脈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産,主産四川、貴州等地。
【炮製】幹薑:揀淨雜質,用水浸泡3~6小時,撈出,悶,潤後切片或切成小方塊,曬幹。炮薑:取薑塊,置鍋內用武火急炒至發泡鼓起,外皮呈焦黃色,內呈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曬幹。
【性味】辛,熱。
①《本經》:"味辛,溫。"
②《別錄》:"大熱,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
【歸經】入脾、胃、肺經。
①《本草經解》:"入肝、肺、腎經。"
②《得配本草》:"幹薑,入手少陰、足太陰經氣分;炮薑,入足太陰經血分。"
【功用主治】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治心腹冷痛,吐瀉,肢冷脈微,寒次喘咳,風寒濕痹,陽虛吐、衄、下血。
①《本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潞下痢。生者尤良。"
②《別錄》:"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
③《藥性論》:"治腰腎中疼冷,冷氣,破血,去風,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去風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溫中,霍亂不止,腹痛,消脹滿冷痢,治血閉。病人虛而冷,宜加用之。"
④《唐本草》:"治風,下氣,止血,宣諸絡脈,微汗。"
⑤《日華子本草》:"消痰下氣,治轉筋吐瀉,腹藏冷,反胃幹嘔,瘀血,撲損,止鼻洪,解冷熱毒,開胃,消宿食。"
⑥《醫學啓源》:"《主治秘要》雲,通心氣,助陽,去髒腑沉寒,發諸經之寒氣,治感寒腹痛。"
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經炮則溫脾燥胃。"
⑧《醫學入門》:"炮薑,溫脾胃,治裏寒水泄,下痢腸澼,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⑨《藥品化義》:"炮薑,退虛熱。"
⑩《長沙藥解》:"燥濕溫中,行鬱降濁,下衝逆,平咳嗽,提脫陷,止滑泄。"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
【宜忌】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集註》:"秦椒為使。惡黃連、黃芩、天鼠矢。殺半夏、莨菪毒。"
②《本草經疏》:"久服損陰傷目。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髒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並忌之。"
【選方】①治卒心痛:幹薑末,溫酒服方寸匕,須臾,六、七服,瘥。(《補缺肘後方》)
②治少陰病,下利清𠔌,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絶,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幹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幹薑三兩(強人可四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傷寒論》通脈四逆湯)
③治中寒水瀉:幹薑(炮)研末,飲服二錢。(《千金方》)
④治頭目旋暈吐逆:川幹薑二兩(炮),甘草一兩(炙赤色)。上二味,為粗末。每服四、五錢,用水二盞,煎至八分,食前熱服。(《傳信適用方》止逆湯)
⑤治妊娠嘔吐不止:幹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幹薑人參半夏丸)
⑥治傷寒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太熱者:幹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傷寒論》幹薑附子湯)
⑦治脾寒瘧疾:㈠幹薑、高良薑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㈡幹薑炒黑為末,臨發時以溫酒服三錢匕。(《外臺》)
⑧治寒痢青色:幹薑切豆大,海米飲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補缺肘後方》)
⑨治吐血不止:幹薑為末,童子小便調服一錢。(《千金方》)
⑩治吐、下血:當歸、阿膠各八分,川芎五分,蒲黃一錢,柏葉一錢五分,炒薑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點服。(《觀聚方要補》斷紅飲)
⑾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易傷難化,無力、肌瘦:幹薑(頻研)四兩,以白餳切塊,水浴過,入鐵銚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⑿治腎若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草、白术各二兩,幹薑、茯苓各四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幹薑苓術湯)
⒀治暴赤眼:白薑末,水調,貼腳心。(《普濟方》)
⒁治癰疽初起:幹薑一兩。炒紫,研末,醋調敷周圍,留頭。(《諸癥辨疑》) |
|
幹薑
【來源】外治方
【原料】幹薑25剋(鮮薑加倍)洗淨,晾幹後裝入瓶中加入白酒或50%酒精500亳升,密封浸泡15天後使用。
【製法】將局部用溫水洗淨擦幹,用消毒棉蘸上生薑酊擦患處,每天早晚各1次,治療期間應忌食辛辣。
【用法】
【功效】 |
|
【來源】本品為薑科植物薑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乾燥根莖。
【性味、歸經】辛,熱。歸脾、胃、心、肺經。
【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葉2列,綫狀披針形,長15~30cm,寬約2cm,光滑無毛。花莖自根莖生出,高約20cm;穗狀花序卵形至橢圓形;苞片淡緑色,卵圓形;花冠黃緑色,裂片披針形;唇瓣中央裂片長圓狀倒卵形,較花冠裂片短,有淡紫色條紋及淡黃色斑點;雄蕊微紫色。本品栽培時很少開花。
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主産四川、貴州。
采製 鼕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淨曬幹或低溫乾燥。
性狀 根莖扁平塊狀,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淡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環節。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 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室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應用與配伍】
1.用於脘腹冷痛,寒嘔,冷瀉。本品辛熱燥烈,主入脾胃而長於溫中散寒、健運脾陽。 治胃寒嘔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薑用,如二薑丸。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多與黨參、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
2.用於亡陽證。本品性味辛熱,能回陽通脈。故可用治心腎陽虛,陰寒內盛所致之亡陽厥逆,脈微欲絶者,每與附子相須為用,如四逆湯。
3.用於寒飲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證。本品辛熱,善能溫肺化飲,常與細辛、五味子、麻黃等同用,如小青竜湯。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敷。
【使用註意】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禁服。 |
|
1.張元素:幹薑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裏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湯用之者,以其回陽也。
2.李杲:幹薑,生辛炮苦,陽也,生用逐寒邪而發表,炮則除胃冷而守中,多用之耗散元氣,辛以散之,是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辛熱以散裏寒,同五味子用以溫肺,同人參用以溫胃也。
3.朱震亨:幹薑,入肺中利肺氣,入腎中燥下濕,入肝經引血藥生血,同補陰藥亦能引血藥入氣分生血,故血虛發熱、産後大熱者,用之。止唾血、痢血,須炒黑用之。有血脫色白而夭不澤,脈濡者,此大寒也,宜幹薑之辛溫以益血,大熱以溫經。
4.《綱目》:幹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又能去惡養新,有陽生陰長之意,故血虛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陰無陽者,亦宜用之,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也。
5.《本草經疏》:炮薑,辛可散邪理結,溫可除寒通氣,故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出汗,逐風濕痹,下痢因於寒冷,止腹痛。其言止血者,蓋血虛則發熱,熱則血妄行,幹薑炒黑,能引諸補血藥入陰分,血得補則陰生而熱退,血不妄行矣。治腸僻,亦其義也。6.《本草正》:下元虛冷,而為腹疼瀉痢,專宜溫補者,當以幹薑炒黃用之。若産後虛熱,虛火盛而唾血、痢血者,炒焦用之。若炒至黑炭,已失薑性矣。其亦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澀之性已耳。若陰盛格陽、火不歸元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吐血、衄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為止血之要藥。
7.《藥品化義》:幹薑幹久,體質收束,氣則走泄,味則含蓄,比生薑辛熱過之,所以止而不行,專散裏寒。如腹痛身涼作瀉,完𠔌不化,配以甘草,取辛甘合化為陽之義。入五積散,助散標寒,治小腹冷痛;入理中湯定寒霍亂,止大便溏瀉;助附子以通經寒,大有回陽之力;君參術以溫中氣,更有反本之功。生薑主散,幹薑主守,一物大相迥別。......炮薑,退虛熱。
8.《本草崇原》:《神農本經》止有生薑、幹薑,而無炮薑,後人以幹薑炮黑,謂之炮薑。《金匱要略》治肺痿用甘草幹薑湯,其幹薑亦炮:是炮薑之用,仲祖其先之矣。薑味本辛,炮過是辛味稍減,主治産後血虛身熱,及裏寒吐血、衄血、便血之證。若炮製太過,本質不存,謂之薑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質輕浮不實,又不及炮薑之功能矣。即用炮薑,亦必須三衢開化之母薑,始為有力。
9.《本草求真》:幹薑,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元陽欲絶,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立效,故書有附子無薑不熱之句,仲景四逆、白通、薑附湯皆用之。且同五味則能通肺氣而治寒嗽,同白术則能燥濕而補脾,同歸芍則能入氣而生血,......
10.《本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僻下痢。生者尤良。
11.《鬍錄》: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
12.《藥性論》:治腰腎中疼冷,冷氣,破血,去風,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去風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溫中,霍亂不止,腹痛,消脹滿冷痢,治血閉。病人虛而冷,宜加用之。
13.《唐本草》:治風,下氣,止血,宣諸絡脈,微汗。
14.《日華子本草》消痰下氣,治轉筋吐瀉,腹藏冷,反胃幹嘔,瘀血,撲損,止鼻洪,解冷熱毒,開胃,消宿食。
15.《醫學啓源》:《主治秘要》雲,通心氣,助陽,去髒腑沉寒,發諸經之寒氣,治感寒腹痛。
16.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經炮則溫脾燥胃。
17.《醫學入門》:炮薑,溫脾胃,治裏寒水泄,下痢腸僻,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18.《長沙藥解》:燥濕溫中,行鬱降濁,下衝逆,平咳嗽,提脫陷,止滑泄。 |
|
1.對消化係統的作用
1. 1生薑對大鼠胃粘膜細胞的保護作用
1.1.1生薑對0.6N????酸所産生的胃粘膜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實驗大鼠分為①對照組②生薑組和③消炎痛加生薑組。首先,③組用消炎痛(5mg/kg,生理????水臨用時配製)ig,①、②組ig等量的生理????水。2h後②③組ig給於1ml10%的生薑煎劑,①組ig同量的生理????水(生理????水與生薑煎劑的pH均為6·0)。15分鐘後,3組動物分別ig1ml0.6N????酸,l小時處死動物,測量每個胃粘膜的損傷數量即總長度(mm,因胃損傷呈細條狀)及嚴重性(分0-4級)。結果:對照組(n=9),胃粘膜損傷數量為71.22±13.33(均值±標準誤,下同)損傷的嚴重性為2.11±0.42,生薑組(n=8):分別為23.75±8.39和0.83±0.30;消炎痛加生薑組(n=6):分別為106.60±11·56和2·83±0.30。無論損傷的數量或嚴重性,生薑組與對照組相比均相差顯著P<0.05。
1.1.2生薑對應激性刺激所致胃損傷的作用 將大鼠分為3組,即①對照組、②生薑組和③消炎痛加生薑組。用棉繩將動物四肢捆綁在鐵絲網上,放入20℃冷水池中,水面平劍突處。③組動物於束縛水浸之前2小時給消炎痛(5mg/kg,ig),①②組ig等量的生理????水。②、③組動物在放入冷水之前和放入冷水後3、6小時,分別ig2ml10%生薑煎劑,1、組ig等量的生理????水,9h後處死動物,測量每個胃粘膜損傷的數量及嚴重性。結果:對照組(n=6):損傷的數量為17·16±3.20,損傷的嚴重性為4.00±0.00;生薑組(n=8):分別為7.37±2.67和2.75.49;消炎痛加生薑組(n=6):分別為37.49±6.96。生薑組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顯著P<0·05。
1.1.3生薑對幽門結紮大鼠胃酸分泌的影響 為觀察生薑對胃粘膜的保護作用是否與抑製胃酸分泌有關,將大鼠在乙醚麻醉下,剖腹結紮幽門,然後縫合腹壁,ig2mll0%生薑煎劑(生薑組)或生理????水(對照組),4小時後將動物處死,剖腹結紮賁門,將胃取出,在胃大彎靠近幽門處剪一小口,將胃液收集刻在度離心管內。測定4h的胃液及總酸度,計算總酸排出量。結果表明,10%的生薑煎劑2mlig可刺激幽門結紮大鼠胃液的分泌,其胃液的總酸度和總酸排出量均比對照大鼠顯著增加(P<0.05)。
根據上述3種實驗表明,po10%生薑煎劑可顯著降低0.6N????酸和束縛水浸所致的大鼠胃粘膜損傷。其保護作用機理可能是由於生薑刺激胃粘膜合成和釋放具有細胞保護作用的內源性PG所致。在使用消炎痛阻斷胃內源性PG合成後,生薑對胃粘膜的保護作用即消失。10%的生薑煎劑還可刺激胃酸的分泌,可能是通過不依賴PG的機理,生薑的上述兩種作用表面上看來似乎相矛盾,但實質上是統一的;刺激胃液分泌以促進消化機能、同時又保護胃粘膜免受胃酸的作用。可能由於合成的PG量較少,或合成對胃分泌無抑製作用的PG,所以未能顯示PG對胃分泌的抑製作用,而僅産生對胃粘膜的保護作用。因胃粘膜細胞保護作用所需的PG的量遠小於其抑製胃分泌所需的量。
1.2生薑抗????酸-乙醇性胃潰瘍作用 動物給予生薑丙酮提取物1000mg/kg,可出現胃粘膜損傷抑製作用,抑製率為97.5%,有顯著意義。將丙酮提取物進一步用硅膠柱層析分離得到薑烯,po給予薑烯25.50mg/kg,即可出現胃粘膜損傷抑製作用,抑製率分別為80·3%、98.7%,有統計學意義。經十二指腸給予薑烯25、50mg/kg,對幽門結紮性潰瘍未發現胃粘膜損傷抑製作用。在水浸拘束應激試驗中經po給予薑烯25、50mg/kg,也未發現胃粘膜損傷抑製作用。結果表明,生薑是治療????酸-乙醇性潰瘍的有效藥物,其有效成分為薑烯,具有胃粘膜細胞保護作用。
1.3生薑對酶類作用的影響 生薑對胰酶、2種澱粉酶表現出強大的阻礙作用。胰酶對澱粉、蛋白和脂肪有較強的消化力,而生薑可嚴重破壞胰酶中的澱粉酶,使胰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顯著下降。生薑還可抑製澱粉酶中B澱粉酶,阻礙澱粉糖化。
1. 4生薑對肝損害的保護作用
1.4.1對大鼠四氯化碳肝損害的影響 取體重100-145g健康大鼠,隨機分成正常對照組、肝損傷對照組和實驗治療1、2組。3組動物於實驗dl用15%四氯化碳茶油0.2ml/100gig1次,24小時後,正常對照組和肝損害對照組用1%吐溫一80生理????水ig;實驗治療1、2組分別用生薑精油0.32ml/kg;0.4ml/kgig,每日1次連續2日,於末次給藥後16小時,動物空腹時斷頭取血,分離血清,測𠔌丙轉氨酶(SGPT)含量。結果表明,四氯化碳中毒24小時後開始用生薑精油治療,僅用藥2d已能使受損肝細胞加速恢復,表現在能降低四氯化碳中毒大鼠血清SGPT值。提示其對四氯化碳所致肝損害有治療作用。
1.4.2對小鼠四氯化碳肝損害的影響 用生薑精油,ig0.5mg/(kg·d)連續5d,然後於d5下午ip給0.1%四氯化碳茶油10mg/kg。16h後,空腹摘眼球取血,分離血清,測SGPT值。結果表明,生薑精油對四氯化碳所致肝損害有預防作用。
1.4.3對小鼠磺溴酞鈉(BSP)瀦留量的影響 取小鼠30衹隨機分成3組。第1組為正常對照組,2、3組分別為肝損害對照組及生薑精油組。實驗d1、d2,第1、2組用0.1%吐溫一80生理????水10ml/kgig;第3組用生薑精油0.25ml/kgig。各組均每日給藥兩次。D3上午,各組仍按上述劑量給藥1次。D3下午,第1組仍按前述給藥,2、3組用0.1%CCl4薑油10ml/kgip。於次日上午各組小鼠均ivBSP200mg/kg。20分鐘後,摘除眼球取血,分離血清。取0.1ml血清加0.1NHCl5ml,於520nm波長處比色,然後加2NNaOH一滴,再比色。以前後兩次吸收度讀數差值(OD?)代表BSP瀦留量。結果表明,小鼠因CCl4中毒緻BSP瀦留量明顯升高。生薑精油則能顯著降低中毒小鼠的BSP瀦留量,此結果進一步證實,給生薑精油組動物之肝損害較輕。
1.4.4生薑蜂蜜封存液對實驗損傷性肝髒修復功能的影響取等量市售蜂蜜和新鮮生薑,將鮮薑洗淨去皮後搗碎,用雙層紗布過濾,取汁與蜂蜜混勻,置於陶瓷罐內密封,埋於地下約1m處,10d後取出備用。實驗動物大鼠分為正常對照組、肝損傷組和治療組。於實驗dl和d5上午分別給肝損傷組及治療組sc四氯化碳(0.5ml/100g體重)各一次。以同樣劑量和方法
給正常對照組註射生理????水。從實驗ld下午開始給治療組以薑蜜封存液(0.5ml/100g體重)ig,每日1次,連續7日,以同法用普通水給肝損傷組和正常對照組ig。於實驗8d取其眼血,測定血清轉氨酶,並進行形態學觀察。結果治療組與肝損傷組相比SGOT的下降,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治療組的肝小葉結構損傷程度較輕。另外薑蜜封存液對大鼠以60%乙醇所致實驗性肝操作亦有保護作用。
1.4.5生薑的利膽作用取Wistar大鼠(體重約250g),先用乙醚麻醉後再用烏拉坦麻醉,剖腹,用聚乙烯插管插進總膽管,每衹大鼠保持l小時,使之穩定30分鐘後從十二指腸給藥。別於給藥後0.5,1、1.5、2、3、4、5小時,測定膽法分泌的體積。結果生薑的丙酮提取液在給藥後3小時呈現顯著的利膽作用,而水提液無效。6-薑酚在給藥後30-60分鐘可使膽汁分泌顯著增加(類似於對比的參考藥物脫氫膽酸鈉的作用),在給藥4小時後仍很明顯,10-薑酚也呈現利膽作用,雖作用較弱,但仍有顯著性。
2.對循環係統的作用 大鼠iv薑烯酚500ug/kg後觀測到,血壓一過性降低後上升,以後又持續下降的三相性作用。一過性降壓作用能為切斷迷走神經所抑製。心電圖所見,薑烯酚對刺激傳導係統的傳導有阻滯作用,這種作用可能與薑烯酚的降壓作用部分相關。薑烯酚的升壓作用不可能因迷走神經切斷及特拉唑啉、利血平(5mg/kg,20小時)前處理及腎血管結紮而完全消失。若嚮腦池及腦室中給於薑烯酚(1-10ug/kg),則見血壓逐漸上升;在後肢血管床灌流實驗中,薑烯酚的升壓作用可能與中樞及末梢部分相關。另外在後肢血管灌流實驗中,亦有引起全身血壓上升的,因此采用iv內給藥研究薑烯酚(l-10ug/kg)的作用時,有的見升壓作用,有的見降壓作用,這種升壓作用能為特拉唑啉所抑製,降壓作用能為切斷迷走神經所抑製。這些結果表明,薑烯酚具有興奮迷走神經及抑製心髒引起的降壓作用、末梢血管收縮作用、交感神經興奮作用等部分地參與而引起升壓作用。正常人口嚼生薑1g(不咽下,可使血壓上升。其醇提物對血管運動中樞及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對心髒也有直接興奮作用,還能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
3.對中樞神經的作用
3.1對鼠自發活動的影響 小鼠隨機分為3組。實驗係在夜間小鼠活躍時間用YSD-4型藥理生理多用儀計數。給藥前記錄各鼠5分鐘內自發活動數。各實驗組小鼠分別ip生薑精油0.12、0.19ml/kg,對照組用等容量吐溫????水,於給藥後30、60分鐘分別測定5分鐘內小鼠自發活動數,生薑精油有非常顯著的抑製鼠自發活動。
3.2對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的影響 各組小鼠分別ip生薑精油0.12、0.19ml/kg和等容量吐溫????水,給藥後30分鐘,各組動物再ip戊巴比妥鈉25mg/kg,以翻正反射消失至恢復時間為睡眠時間指標,生薑精油能顯著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
3.3對中樞興奮藥緻驚厥作用的影響 各組小鼠分別ip生薑精油0.24、0.3ml/kg和等容量吐溫????水。30分鐘後,各組再分別ip戊四氮100mg/kg,印防己毒7.5mg/kg,士的寧1.5mg/kg,記錄120min內的驚厥數和死亡數。結果見表18。生薑精油能明顯對抗戊四氮驚厥,但對印防己毒素和士的寧的驚厥無對抗作用。
2. 4鎮痛作用
3.4.1扭體法 各組小鼠分別ig生薑精油0.3mg/kg、度冷丁40mg/kg和等容量吐溫????水,給藥後30分鐘各組小鼠均ip0.3%醋酸0.2ml/衹,同時記錄20分鐘內的扭體反應次數。結果見表19,具顯著鎮痛作用,但較度冷丁40mg/kg為弱。
3.4.2熱板法 小鼠30衹,分3組,於恆溫55±0.1℃條件下,以小鼠舔後足為痛反應指標,給藥前測痛閥2次,每次間隔5分鐘,以其均值>3S<60s者供實驗用。各組小鼠分別ig生薑精油0.4ml/kg、度冷丁40mg/kg和等容量吐溫????水。給藥後30、60、90、120分鐘各測1次痛閥,若60s無痛反應者按60s計算。結果見表20,生薑精油有顯著的鎮痛作用。
3.5對酵母緻熱大鼠體溫的影響 實驗仿啤酒酵母混懸液法。大鼠24衹隨饑分為3組,將鮮啤酒酵母用生理????水配成20%混懸液,按2ml/100g量sc,於註射5小時後測發熱肛溫,再分別按表20給藥,以後每隔1小時測肛溫1次,共測5次。給生薑精油0.375ml/kglh後即開始有解熱作用,持續5小時。
4.幹薑及其提取物對腎上腺皮質功能作用的影響
4.1對小鼠胸腺重量的影響 幼年小鼠體重10-12g,隨機分為四組,除氫化考的鬆sc給藥外,其餘均為ig給藥,每日1次,連續7dd8處死,摘取胸腺,用扭力天平稱重,與空白對照組比較,進行t測驗,結果幹薑在4.0g/kg時能顯著使幼年小鼠胸腺萎縮,僅為對照組的50.7%P<0.01。
4.2對大鼠腎上腺中維生素C含量的影響 幹薑和幹薑提取物對幼年大鼠100-120g)腎上腺中維生素C含量有明顯降低的作用。
5.幹薑對缺氧和受寒小鼠的影響 幹薑用沸程30-60℃石油醚提取2次,每次冷浸3d,回收石油醚,得黃褐色油狀幹薑石油醚提取物(簡稱幹薑醚提物)。藥渣中開水煮沸0.5小時,共2次,得1ml含1g生藥的幹薑水提物。
5.1對小鼠常壓密閉缺氧耐受力的影響 小鼠60衹,體重220±2.5g,分為6組,分別ig幹薑醚提物和對照溶液後1小時,單個放入容量為145ml的廣口瓶內,測定瓶內氧含量從21%降至l5%、10%和17%所需時間(即耗氧速度)、存活時間及死亡時瓶內殘存的氧含量,幹薑醚提物能減慢整體小鼠的耗氧速度,延長常壓密閉缺氧小鼠的存活時間。
5.2對斷頭小鼠張口動作持續時程的影響 小鼠60衹,體重19.2±2.4g,分6組,分別ig幹薑提取物和對照溶液後1小時,自頸部剪下腦袋,立即記錄斷頭小鼠張口動作持續時間,幹薑醚提物能顯著延長張口動作持續時間。
5.3對亞硝酸鈉(NaNO2)中毒小鼠存活時間的影響 小鼠體重22·6±2.0g,分6組,分別ig幹薑提取物和對照浴液後1小時,NaNO2800mg/kg,並立即記錄存活時間,結果醚提物劑量為1.5ml/kg、3.0ml/kg和水提物劑量為10-20g/kg時,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別,不能延長存活時間。
5.4對受寒小鼠存活時間的影響 小鼠72衹,體重19.5±1.3g,分6組,禁食禁水24小時後,分別ig幹薑提取物和對照溶液後0.5小時,分裝在鐵皮小盒內,每盒6衹,並將鐵皮盒放入18--20℃冰箱內,每上時觀察1次,取出死鼠,並合併成每盒6衹左右,觀察到小鼠全部死亡為止,結果幹薑醚提物和水提取物均不能延長受寒小鼠的存活時間。
6對血小板凝集作用的影響
6.1對於ADP(10umol/L誘導的兔的血小板凝集,6-薑醇僅在高濃度下纔呈輕度抑製作用。但對花生四烯酸(160umol/L)誘發的血小板凝集,6-薑醇具有明顯抑製作用,抑製效果強於消炎痛對照品,其IC50值,6-薑醇為2.2umol/L,消炎痛為4.3umol/L,另外6-薑醇對胺原誘發的血小板凝集也具有抑製作用,其IC50值為24umol/L,比對花生四烯酸的效果弱1/10左右。
6.2薑水提物的抗聚集作用 薑水提物對於血小板中標記AA的代謝作用影響的研究表明,TXB2及PGs顯著減少。薑水提物能降低PG-內過氧化物的形成。薑水提物存在下TX和PGs減少是隨劑量而定。同時還發現大鼠主動脈中標記AA合成6-酮-PGF1a的形成因薑水提物的存在而減少。水提物還能減低大鼠肺勻漿中標記AA生成TXB2和6-酮-PGF1a的量。薑水提物能強烈抑製血小板聚集作用,甚至用最小容量的水提物也能消除由AA誘導的聚集作用。薑水提物又能輕度抑製PG12的合成。
6.3對PGI2産生能力的影響 用ADP誘發兔血小板凝集為指標,研究了6-薑醇對大鼠大動脈片的PGI2産生的影響。溫孵大動脈片的液體對用ADP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但把6一薑醇(36、360umol/L)與動脈片同時溫孵,則ADP引起血小板凝集與僅溫孵大動脈片的液體所得到的反應相比呈明顯的促進作用,其結果隨濃度而異。另外,把阿斯匹林(560umol/L)與動脈片進行溫孵的液體也能促進ADP誘發血小板凝集的反應,比僅溫孵大動脈片的培養液體反應更為顯著。
7.對PG生物合成的影響
CollierHOJ等報道,含有酚羥基的一些具刺激性的藥物,有刺激PG合成酶的作用。體外試驗表明,薑油酮(Zingerone)對PG生物合成的刺激作用,以PGE2作檢測標準計算,其SC50±se的濃度為0.041±0.002mmol/L,最大有效濃度為0.52mmol/L。
8.抗炎作用
8.1生薑精油0.25-0.4mlig小鼠,能明顯抑製組胺和醋酸所致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對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癥和大鼠蛋清性足蹠腫脹有顯著抑製作用,且能明顯抑製肉芽組織增生,減輕幼年大鼠胸腺重量,並能使腎上腺重量增加,具有抑製垂體一腎上腺皮質係統的功能。
8.2對環脂氧合酶係統的影響 6-薑醇(3.6-360umol/L)對環脂氧合酶的活性呈現濃度依賴性地抑製。6一薑醇對TXB2的産生也呈濃度依賴性的抑製作用。對照品消炎痛(28-280umol/L)也對環氧合酶及TXB2的産生呈濃度依賴性的抑製作用。6-薑醇對大鼠大動脈微粒體環氧合酶及6-酮-PGF,a也樣呈濃度依賴性的抑製作用。其IC50和消炎痛相比,消炎痛為1時6-薑醇則為0.38。6-薑醇在0.3-100umol/L濃度下對5-脂氧合酶亦呈濃度依賴性的抑製作用,其IC50值為1.6±0.6umol/L。結果表明6-薑醇不僅對炎癥,而且對變態反應亦可能有效。
9.抗菌、抗原蟲作用 生薑的水浸出劑對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堇色癬菌及陰道滴蟲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生薑有防止血吸蟲卵孵化作用,特別是提取物中含有酮性成分時作用更強,用薑粉及薑水提物的片劑或薑酮類成分的片劑給於血吸蟲病患兒,可使蟲卵計數下降,表明對體血吸蟲有一定的殺滅作用。
10.其它作用 生薑中含的薑醇可使神經末梢某些活性物質釋放,如使神經元釋放出P物質,生長抑素、腸促酶肽、血管活性腸肽等。用大鼠小腸還流法對磺胺脒的吸收促進作用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生薑水提物有顯著的吸收促進作用,增強其生物利用度。生薑甲醇提取物抗亞油酸氧化作用的IC50(%)為TBAV(Thiobarbituricacidvalue)2.34x10-2,POV(Peroxidevalue)3.04x10-2。 |
|
幹薑油含揮發性成分:α-薑烯(α-zingiberene),牻牛兒醇(geraniol),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橙花醇(nerol),1,8-桉葉素(1,8-cineole),α-鬆油醇(α-terpineol),竜腦(borneol),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芳樟醇(linalool),甲基壬基酮(methylnonyl ketone),樟烯(camphene),檸檬烯(limonene),倍半水芹烯(sesquiphellandrene),α-薑黃烯(α-curcumene)及乙酸孟酯(menthylacetate)等70多種;辛辣成分:6-薑辣醇(6-gingerdione),6-薑辣酮(6-shogaol),8-薑辣烯酮,5-去氧-6-薑辣醇(6-paradol),6-辣辣二醇(6-gingediol),6-薑辣二醇-5-乙酸酯(6-gingediol-5-acetate),6-薑辣二醇-3-乙酸酯(6-gingediol-3-acetate),6-薑辣二醇雙乙酸酯(6-gingediacetate)及6-甲基薑辣二醇雙乙酸酯(6-methylgingediacetate)等;二芳基庚烷類成分:薑烯酮(gingerenong)A、B、C異薑烯酮B(isogingerenoneB),六氫薑黃素(hexahydrocurcumin),內消旋-3,5-二乙酰氧基-1,7-雙-(4-羥 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5-diacetoxy-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3,5-二乙酰氧基-1-(4-羥 基-3,5-二甲氧基苯基)-7-(4-羥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5-diacetoxy-1-(4-hydroxy-3,5-e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3S,5S)-二羥基-1-(4-羥基-3,5-二甲氧基苯基)-7-(4-羥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S,5S)-di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3S,5S)-3,5-二羥基-1,7-雙-(4-羥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S,5S)-3,5-dihydroxy-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5-羥基-7-(4羥基苯基)-1-( 4-羥基-3-甲氧基苯基)-3-庚酮[5-hydroxy-7-(4-hydr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3-heptanone],3,5-二乙酰氧基-7-(3,4-二羥基苯基)-1-(4-羥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5-diacetoxy-7-(3,4-dihydr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5-羥基-1-(4-羥基-3,5-二甲氧基苯基)-7-(4)-羥基-3-甲氧基苯基β-3-庚酮[5-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3-heptanone],5-羥基-7-(4-羥基-3,5-二甲氧基苯基)-1-(4-羥基-3-甲摒 在苯基)-3-庚酮[5-hydroxy-7-(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3-heptanone],(3R,5S)-3,5-二羥基-1,7-二-(4-羥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S,5S)-3,5-二乙酰氧基-1,7-雙-(3,4-二羥基苯基)-庚烷[(3S,5S)-3,5-diacetoxy-1,7-bis-(3,4-dihydroxyphenyl)-heptane]及7-(3,4-二羥基苯基)-1-(4-羥基-3-甲氧基苯基)-4-庚烯-3-酮[7-(3,4dihydr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4-en-3-one]等。
幹薑還含6-薑辣磺酸(6-gingesulfonic acid),5-外-羥基竜腦-2-O-β-D-吡喃葡萄糖甙(angelicoidenol-2-O-β-D-glucopyranoside)及薑糖脂(gingerglycolipid)A、B、C。 |
|
薑的根莖。采收後經處理幹淨,切片曬幹或低溫烘幹用。
性味辛熱。能溫裏散寒,溫肺化痰。用於脘腹冷痛,嘔吐腹瀉;肺寒久咳氣喘,痰多清稀。可與人參、五味子等配伍。可煮粥,煎湯等。一般多與其它香料合用。 |
|
名稱:
幹薑
漢語拼音:
Ganjiang
英文名:
RHIZOMA ZINGIBERIS
基原:
本品為薑科植物薑Zingiber o.officinale Rose.的乾燥根莖。鼕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幹或低溫乾燥。趁鮮切片曬幹或低溫乾燥者稱為“幹薑片”。
性狀:
幹薑 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分技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而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幹薑片 為不規則縱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狀分枝,長1-6cm,寬1-2cm,厚0.2-0.4cm。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可見較多的縱嚮纖維,有的呈毛狀。質堅實,斷面纖維性。氣管、情異,味辛辣。
鑒別:
(1)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澱粉粒衆多,長卵圓形、三角狀卵形、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5-40μm,臍點點狀,位於較小端,也有呈裂縫狀者,層紋有的明顯。油細胞及樹脂細胞散於薄壁組織中,內含淡黃色油滴或暗紅棕色物質。纖維成束或散離,光瑞鈍尖,少數分叉,有的一邊是波狀或鋸齒狀.直徑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細紋孔,常可見菲薄的橫隔。梯紋導管、蠃紋導管及網紋導管多見,少數為環紋導管.直徑15-70μm。導管或纖維旁有時可見內含暗紅棕色物的管狀細胞.直徑12-20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幹薑對照藥材2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以淡甲基纖維素納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乙醚(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6.0%(附錄Ⅸ K)。
含量測定:
取本品最粗粉適量,加水700ml,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0.8%(ml/g)。
炮製方法:
幹薑 除去雜質,略泡,洗淨.潤透.切厚片或决,乾燥。
本品為不規則片塊狀,厚0.2-0.4cm。照上述總灰分的方法測定,不得過5.5%。
薑炭 取幹薑塊,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黑色、內部棕褐色。
性味:
辛,熱。
歸經:
歸牌、胃、腎、心、肺經。
功效:
幹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
主治:
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
用法用量:
3-9g。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製劑:
薑流浸膏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
|
幹薑
拼音名:Ganjiang
英文名:RHIZOMAZINGIBERIS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12
本品為薑科植物薑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乾燥根莖。鼕季采挖,除去須根及
泥沙,曬幹或低溫乾燥。趁鮮切片曬幹或低溫乾燥者稱為“幹薑片”。【性狀】幹薑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
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
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
香、特異,味辛辣。
幹薑片為不規則縱切或斜切片,具指狀分枝,長1~6cm,寬1~2cm,厚0.2~0.4cm。
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
可見較多的縱嚮纖維,有的呈毛狀。質堅實,斷面纖維性。氣香、特異,味辛辣。
【鑒別】(1)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澱粉粒衆多,卵圓形、橢圓形、三角狀卵形、類圓
形或不規則形,直徑5~40μm,臍點點狀,位於較小端,也有呈裂縫狀者,層紋有的明顯。
油細胞及樹脂細胞散於薄壁組織中,內含淡黃色油滴或暗紅棕色物質。纖維成束或散離,
先端鈍尖,少數分叉,有的一邊呈波狀或鋸齒狀,直徑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
細紋孔,常可見菲薄的橫隔。梯紋、蠃紋及網紋導管多見,少數為環紋導管,直徑15~70
μm。導管或纖維旁有時可見內含暗紅棕色物的管狀細胞,直徑12~20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幹薑對照藥材2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
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
膠G薄層板上,以環已烷-乙醚(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在
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
斑點。
【檢查】總灰分不得過6.0%(附錄ⅨK)。
【含量測定】取本品最粗粉適量,加水700ml,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D)測定。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0.8%(ml/g)。
【炮製】幹薑除去雜質,略泡,洗淨,潤透,切厚片或塊,乾燥。
本品為不規則片塊狀,厚0.2~0.4cm。照上述總灰分的方法測定,不得過5.5%。
薑炭取幹薑塊,照炒炭法(附錄ⅡD)炒至表面黑色、內部棕褐色。
【性味與歸經】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
【功能與主治】幹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
微,痰飲喘咳。
【用法與用量】3~9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製劑】薑流浸膏。 |
|
| RHIZOMA ZINGIBERIS |
|
幹薑
rhizoma zingiberis
薑科植物薑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乾燥根莖。 |
|
- : Zingiber, rhizoma zingiberis
- n.: dried ging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