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地圖 |
|
|
常德詩墻投訴電話常德市旅遊投訴電話:0736-7256407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一條沅江靜靜地穿城而過,給常德這座湘西北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不少的靈氣,常德詩墻,更是沅江裝扮這座美麗城市的獨特的人文景觀。
漫步常德,她的歷史文化遺存已不多見了,但是常德詩墻,這項新的文化工程正成為這座美麗城市的標志性建築。一踏上常德的土地,熱情好客的常德人,總要帶你去遊覽雄偉而極富文化內涵的詩墻和詩墻公園······
熟悉常德,是從瀋從文先生筆下的沅江開始的。展讀瀋從文先生筆下的常德城,大河街、小河街、船夫、麻陽水手、排古佬,這些字眼頻繁閃跳……常德因沅江而生發,常德的風土人情裏,哪裏少得了沅江的神韻呢。
沅江,造就了常德,也曾給常德帶來經年不息的水患。一條防洪大堤,把奔騰不息的沅江攔於城外,但是,桀驁不馴的江水常常躥上堤頂,給城內人民帶來了驚擾與憂患。1991年,常德人决心根治水患,重築大堤。如果止於此,一條普通的防洪大堤也就毫無生動之處了,試想,哪座傍水而建的城市沒有防洪大堤?有着豐富想象力的常德人,偏偏化腐朽為神奇,把美麗的詩句附麗於城墻之上,將一座防洪工程建成為一座世人矚目的文化工程。
詩墻以沅江防洪大堤為載體,全長6華裏,分《百代滄桑》、《名賢題詠》、《武陵佳緻》、《蘭芷風華》、《華夏新聲》、《五洲擷英》六大篇章,選刻自先秦以來有關常德的詩作和中外名詩1267首。詩詞用書法形式表現,由全國包括港澳臺在內的948名書法傢書寫,真、行、隸、篆、草集於一墻,精彩紛呈。其間刻嵌43篇精美的中外石壁畫。各大篇章墻名和篇名,分別由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傢趙樸初、瀋鵬、啓功、顔傢竜、孫其峰、王學仲和蕭嫻、張仃、臧剋傢、方毅、陳天然等題寫。曹禺、舒同、吳作人生前也分別作了“武陵風流”、“風景這邊獨好”等題簽。
詩墻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積極嚮上的思想內容和精美的藝術形式吸引着八方來客。當代詩、書、畫界譽它為“三絶詩書畫”、“亙古展開的藝術長捲”、“明邦首創”、“中華一絶”;臺灣著名學者餘光中稱它為“詩國長城”、“半部文學史”。2000年9月榮獲吉尼斯紀錄,被譽為“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墻”。徜徉在詩墻旁,常德豐富的荊楚文化和湘湖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百代滄桑》反映常德歷史風雲,時代變遷。選刻詩詞259首。其中,有“善捲讓王”的古老傳說,有“春申保國”的歷史記載,有李自成“禪隱夾山”的真實考證,有一代散文大師瀋從文筆下的《常德的船》的勝景描繪······
《名賢題詠》反映古今名賢涉足武陵,歌詠常德。選刻詩詞144首。這裏,有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劉禹錫,題詠常德的傳世佳篇。
《武陵佳緻》反映常德名勝美景,自然風光。選刻詩詞243首。瀏覽該篇,“極目楚天舒”、“桃源仙景”、“壺瓶飛瀑”、“德山神韻”、“柳葉輕舟”、“花溪鷺渚”、“瀟湘八景”等,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
《蘭芷風華》反映常德人文物況,民俗風情。選刻詩詞261首。這裏,“沅有芷兮澧有蘭”的吟唱得到充分展示。湘君、湘夫人的傳說;宋玉、李群玉的音容;湖上“采菱”的歡歌;山間“竹枝詞”的傳唱;獨具特色的擂茶、儺舞、絲弦·····是那樣源遠流長,令人如癡如醉。
《華夏新聲》篇是詩墻的第五篇章,放眼祖國,看中華民族崛起。選刻詩詞253首。“虎門銷煙”的抗爭,“五四”洪流的吶喊,“武昌起義”的槍聲,“長徵”勝利的開顔,開國大典的盛況和香港、澳門的回歸,一個半世紀的重大事件,如一幕幕威武雄壯的話劇呈現在眼前。
《五洲擷英》篇是詩墻的第六篇章,面嚮全球,領略世界文明。選刻五大洲54個國傢的名傢名詩111首。莎士比亞、歌德、拜倫、雨果、普希金······群星燦爛,風采怡然。是不可多得的世界詩歌薈萃篇。
2000年,常德市委、市人民政府實施“詩墻、外灘、沅水梯次開發”的方案,搬遷詩墻外灘砂卵石場,拆除原所有建築物,精心打造詩墻公園。經過3年建設,形成了6華裏長的風光帶。園內植銀杏、香樟、楊柳、榕樹等樹木共130多種,植耐水草皮6萬多平方米,各種景點和五陵奇觀點綴其間。詩墻上五陵閣、春申閣、排雲閣、漁夫閣四大樓閣聳立,既是防洪閘口,又使古城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藴,詩墻和公園顯得古香古色。平日,旅遊參觀者絡繹不絶;夜幕降臨和晨曦乍吐,這裏更是遊人如織,被常德人譽為休閑第一處。
歷史上,人類創造的文明往往由於自然災害或人類自身的愚昧(政治運動)、貪婪(戰爭)毀於一旦。但是,人類建設文明的力量永遠大於毀滅文明的力量。常德人民在進行經濟建設時,以其理性、熱情與睿智同步進行文化建設,創造出一項名震中外的文化工程,無怪乎,這座位於長江中遊毫無地理優勢可言的城市,接連獲得“國傢旅遊城市”、“國傢衛生城市”稱號,從詩墻上,人們不難解讀出了他為什麽有如此魅力的秘密。 |
|
|
|
常德古名武陵,建城兩千餘年,素稱文物之鄉。近年來,國傢投資一億零八百萬元,以2.92公裏長的防洪墻為載體,修建一座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詩墻,命名為“中國常德詩墻”。詩墻薈萃了中國當代名傢詩詞、書法、美術精品鎸刻於一墻,被稱為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墻,獲“吉尼斯之最”。 中國常德詩墻位於常德市沅水防洪墻外側,是“三山三水”之沅江風光帶的主體景觀,占地面積約14000平方米。
中國常德詩墻以沅江防洪大堤為載體,全長6華裏,分《百代滄桑》、《名賢題詠》、《武陵佳緻》、《蘭芷風華》、《華夏新聲》、《五洲擷英》六大篇章,選刻自先秦以來有關常德的詩作和中外名詩1267首。詩詞用書法形式表現,由全國包括港澳臺在內的948名書法傢書寫,真、行、隸、篆、草集於一墻。其間刻嵌43篇精美的中外石壁畫。各大篇章墻名和篇名,分別由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傢趙樸初、瀋鵬、啓功、顔傢竜、孫其峰、王學仲和蕭嫻、張仃、臧剋傢、方毅、陳天然等題寫,曹禺、舒同、吳作人生前也分別作了“武陵風流”、“風景這邊獨好”等題簽。
詩墻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積極的思想內容和精美的藝術形式吸引着八方來客。當代詩、書、畫界譽它為“三絶詩書畫”、“亙古展開的藝術長捲”、“明邦首創”、“中華一絶”;臺灣著名學者餘光中稱它為“詩國長城”、“半部文學史”。
中國常德詩墻曾獲吉尼斯總部命名“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墻”,並被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稱贊為“一大創造”的常德詩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看後稱贊常德詩墻不僅是常德的一大景觀,更是常德一絶。中華詩詞學會授予它“全國詩教先進單位”稱號。
徜徉在詩墻旁,常德豐富的荊楚文化和湘湖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詩墻上五陵閣、春申閣、排雲閣、漁夫閣四大樓閣聳立,既是防洪閘口,又使古城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藴,詩墻和公園顯得古香古色。平日,旅遊參觀者絡繹不絶;夜幕降臨和晨曦乍吐,這裏更是遊人如織,被常德人譽為休閑第一處。 |
|
中國常德詩墻是常德市委、市人民政府於1991年采納市政協提案,以城區沅江防洪大堤為載體,歷時10年修建的一座具有鮮明藝術特色的大型文化工程。
2000年,常德市委、市人民政府實施“詩墻、外灘、沅水梯次開發”的方案,搬遷詩墻外灘砂卵石場,拆除原所有建築物,精心打造詩墻公園。經過3年建設,形成了6華裏長的風光帶。園內植銀杏、香樟、楊柳、榕樹等樹木共130多種,植耐水草皮6萬多平方米,各種景點和五陵奇觀點綴其間。 |
|
2000年9月5日,上海吉尼斯總部正式對其命名“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墻”,使它載入了世界文化工程的史册。
詩墻薈萃了中國當代名傢詩詞、書法、美術精品鎸刻於一墻,被稱為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墻,獲“吉尼斯之最”。詩墻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積極嚮上的思想內容和精美的藝術形式吸引着八方來客。當代詩、書、畫界譽它為“三絶詩書畫”、“亙古展開的藝術長捲”、“名邦首創”、“中華一絶”;臺灣著名詩人餘光中稱它為“詩國長城”、“半部文學史”;國傢版權部門認為它具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2000年3月和4月,中華詩詞學會和中國詩人(新詩)分別組成考察團赴常德實地考察,都贊譽“詩墻堪稱‘環球第一墻’!是我國當代文化建設極具創造性的偉大工程,開創了當代文化建設特別是碑林文化建設的先河”。 |
|
一竪貫三千年,橫跨五大洲的詩詞 自先秦以來詩詞沒有斷代,歷代名傢名詩凸現;精選五大洲詩歌巨擘力作,首首意藴雋永。
二集當代中國書壇名傢墨寶於一墻的書法
全國各地包括港澳臺在內948名書法傢揮毫潑墨;蕭嫻、尹瘦石、陸石、李百忍等30多名書壇耆宿留下絶筆;毛澤東的《臨江仙•給丁玲同志》珍貴手跡第一次在詩墻面世。
三藝術特色鮮明的畫作
43幅中外石刻畫,格高藝精。中央美術學院著名畫傢周令釗和夫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老教授陳若菊歷時三年創作的《沅江春暖》、《澧水花繁》兩幅大畫,各長30米高2米,被當代美壇譽為有很高觀賞價值和存史價值;我國工筆畫大師陳白一和其兒子陳明大創作的《題詠名賢圖》,被稱為工筆人物畫之精品;首都師範大學美術係副教授汪港清和韋紅燕創作的《中日常德會戰》圖,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國際美展,榮獲銀奬。
四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鎸刻
經過長期摸索,詩墻創新采用以機械噴砂為主、傳統工藝為輔的現代鎸刻工藝,速度快、質量好,能很好地保持原作品的神韻和風貌;陽刻、陰刻、平槽、圓槽、龜槽、角槽、豆版粒等一應俱全;並創出了“黑白灰”三色鎸刻技術。 |
|
武陵閣
高矗七層,為四閣中最大一閣,內設詩墻博物館。閣名為中國書協副主席李鐸題寫,館名為著名文物專傢楊仁愷題寫。
春申閣
是詩墻第二大閣,為紀念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而修。
排雲閣
以朗州司馬劉禹錫“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倒碧霄”而命名的。
漁父閣
為紀念近代著名資産階級革命傢宋教仁(常德桃源人,號桃源漁父)而修建。 |
|
第一篇章:《百代滄桑》
反映常德歷史風雲,時代變遷。選刻詩詞259首。有“善捲讓王”的古老傳說;有“春申保國”的歷史記載;有李自成“禪隱夾山”的真實考證;有一代散文大師瀋從文筆下的《常德的船》的勝景描繪……墻名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題寫,篇名集一代文豪郭沫若字。
第二篇章:《名賢題詠》
反映古今名賢涉足常德,歌詠武陵。選刻詩詞144首。有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劉禹錫、范仲淹等衆多歷史名賢歌詠武陵的傳世佳篇;有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宋教仁、林伯渠、魯迅、丁玲、喬石等近代偉人和大批名傢有關常德的不朽力作。墻名為現中國書協主席瀋鵬題寫,篇名為一代女書聖蕭嫻的絶筆。
第三篇章:《武陵佳緻》
反映常德名勝美景,自然風光。選刻詩詞243首。 “桃源仙景”、“壺瓶飛瀑”、“德山神韻”、“柳葉輕舟”、“花溪鷺渚”等景緻,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墻名為我國當代書壇泰鬥啓功所書,篇名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老院長張仃題寫。
第四篇章:《蘭芷風華》
反映常德人文物況,民俗風情。選刻詩詞261首。湘君、湘夫人的傳說,宋玉、李群玉的音容;湖上采菱的歡歌,山間竹枝詞的傳唱;獨具特色的擂茶、儺舞、絲弦……充分展示着“沅有芷兮澧有蘭”的千古吟唱,是那樣源遠流長,令人如癡如醉。墻名為原湖南省書協主席顔傢竜題寫,篇名為著名詩人臧剋傢所書。
第五篇章:《華夏新聲》
放眼祖國,看中華民族崛起。選刻詩詞253首。“虎門銷煙”的抗爭,“五四”洪流的吶喊,“武昌首義”的槍聲,“長徵”勝利的開顔,“開國大典”的盛況和香港、澳門的回歸等,一個半世紀的重大事件,如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呈現在眼前。墻名為天津著名書傢孫其峰題寫,篇名為老革命傢方毅題寫。
第六篇章:《五洲擷英》
面嚮全球,領略世界文明。選刻五大洲五十四個國傢的名傢名詩111首。莎士比亞、歌德、拜倫、雨果、普希金……群星燦爛,風采怡然。是不可多得的世界詩歌薈萃篇。墻名為天津著名書畫傢王學仲題寫,篇名為河南著名書法傢陳天然題寫。 |
|
武陵故郡,常德新市,集山川之形勝,乃人文之淵藪。語形勝則澧水映千峰以流翠,沅江挾萬壑而爭流。城頭開稻田培植之先河,壺瓶乃武陵山脈之絶巘,控巴蜀而帶洞庭,連荊襄而接滇黔,此誠三楚之唇齒而兩川之咽喉也。曉曦乍吐,新月初輝,市聲不聞,遊屐漸遠,閑曳一杖,行吟兩忘;睹波濤之浩蕩,逐風帆而上下,有如身在衆香國裏,神遊七裏灘前。心凝形釋,目營耳謀,樂且無涯矣。言人文則善捲輕天下以逃名,春申以養士而飲譽,三閭經枉渚而懷故都,五柳記桃源而嗟苛政。朗州遠謫,劉禹錫新翻竹枝;安鄉食貧,范仲淹猶傳佳話。李群玉鷹揚於澧浦,詩重唐季;江盈科鳶飛於桃源,派衍公安。斯皆典籍具存,不待言而後知也。洎乎當代,英傑並起,文運未衰。宋教仁為喚醒國魂,而血沃勁草;林伯渠為推翻舊製,而親歷長徵。丁玲之文名,壓倒須眉;翦氏之史學,聲聞遐邇。此又世之所公認而非人之所私譽也。
武陵之人,席豐履厚,有自來矣。來撫是邦者又皆戮力建設:一橋飛架,四軌並驅;千艘橫係,百舸爭流。沉沉一綫,鐵竜載石長之方物;渺渺九重,銀翼挾京廣之雲煙。華廈摩天,霓燈礙月,市列珠璣,人樂豐稔,斯誠鼓腹謳歌之盛世也。又思物質建設雖已貽厥孫謀,而精神文明亦應快着祖鞭,否則武陵之積厚流光,非後人所得而寶也。乃諮諸耆宿,共倡嘉猷,僉主以防洪五裏之大堤,建垂教千秋之詩墻,與民同遊觀之樂,為市樹文化之基。其上選刻名賢之題詠,繪製沅澧之風光。鐵畫銀鈎,秦篆魏碑,皆極一時之選,匯當代之英。高手作畫,無一筆而不靈;名賢敲詩,無一韻而不響。或抒愛國之豪情,或頌山川之壯麗。無異愛我中華,銘懸座右;美哉上郡,書諸紳間。流風餘韻,已沾溉於後人;踵武繼蹤,願承傳乎前哲。則惠及武陵者,豈止召伯之甘棠垂愛,白公之湖水見貽哉!
每當風日清美,花木繁陰,願傾武陵之佳釀,以醉四海之高朋;更修蘭亭之禊事,以招五湖之騷客。憑欄遠眺,臨流賦詩,濯沅江之清流,揖德山之白日,緑映朱欄,丹流翠壑,四時佳興,萬象森羅,悅耳目而快心志,滌俗慮而遠塵氛,雖衡嶽之雲,洞庭之波,無以加矣。矧與桃花源之雅韻,夾山寺之幽深,珠聯一氣,勢若三分,瑰麗奇偉之觀,亦足以擅三湘之勝,並八桂之奇矣。則此雖無雕墻之美,彩椽之飾,而遠市井之擾擾,接桑麻之離離,較之夏鼎周彝、秦磚漢瓦,不猶愈歟?而況文王之囿,與民同樂;醉翁之亭,與衆偕遊。即山如礪而河如帶,此洋溢傳統文化之詩墻,亦將巋然屹立於沅水之濱也。是為序。 |
|
回首建設常德詩墻走過的12年漫長道路,今年75歲、兩鬢斑白的楊傑自豪地說,常德詩墻能夠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很大程度上是對一種精神的肯定。
這種精神首先表現為一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一墻兩用,這本身就是一個創意。其次,在內容的構思上,常德詩墻也不乏新見,既有古今名人,又有常德作者;既保持國傢水平,又突出地方特色。在內容上,雖以詩歌為主,但也選有新詩、民歌以及世界名篇,甚至還挖掘到了未見著錄的太平天國洪秀全的詩作。 另外,在雕刻技術上,詩墻建設者們成功地摸索出了一套人工描摹刻板,機器刻石的獨到工藝,刻出來的書畫作品剛勁圓潤,保持了原作的韻味,還獲得了兩項國傢專利。一位書傢幽默地說:“你們刻的比我寫的還好。” 詩墻精神還具體表現為嚴謹求真的精神。比如詩墻的整體設計,從初步設想到整體方案,經過了上十次的討論。即便篇序采用自東嚮西走嚮,最後刊刻畢加索的和平鴿,也非隨意的决定。 而詩詞作品的入圍,也是通過初選、復評、終審纔最後定稿的。特別是當代的作品,在評審過程中,一律密封,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評審入選。3公裏長的詩墻,沒有一處領導題詞。評審組不照顧關係、不考慮名位、不降格以求的編輯準則,得到了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梁東等的高度評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評委們嚴於律己的學術態度與大公無私的品格。羊春秋教授寫的總序,多次徵求意見,重病期間,在病房裏五易其稿。霍鬆林教授為春申閣撰聯,三次修改後,仍來信說“如發現可改處,萬祈來函指出……務求無懈可擊”。詩墻負責人楊傑不僅懂詩,而且寫詩,曾任武陵詩社社長十餘年,出版過詩集。從詩墻建設一開始,就明確表示自己的詩不上詩墻。幾名評委曾選了他三首詩,但他得知後,硬是不同意上。 而每方詩碑、畫碑,都必須經過評審、校對、改錯等14道程序,方可安裝上墻;即使上墻,發現有錯,亦必糾正,甚至不惜從頭再來。 在詩墻工作的這支21人的隊伍裏,有18人是離退休幹部,無私奉獻精神成了詩墻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以一萬元起傢,“一分一角也三掂”。為詩墻,他們一切精打細算;對自己,卻從不計報酬,不講條件。當時,辦公室緊靠沅江大橋,工程處設在鼕不避風雪、夏不避陽光的大橋底下。除開一部程控電話以外,辦公條件十分簡陋。甚至開初三年的交通、電話費都要自掏腰包。但為了詩墻的建設,大傢毫無怨言地挺了過來。楊傑等四位老人的七十壽誕,都是在詩墻工地上度過的。 詩墻負責人楊傑曾任安鄉縣委書記,參加過1962年的七千人大會。他患有心髒病和多種疾病,上五樓也要休息兩次。醫院曾兩次嚮他下達病危通知。但他殫精竭慮,一心撲在詩墻建設上。他的智慧、他的民主作風、他的嚴謹,影響着一班人。 劉先原是常德市第一職業高中校長。1991年離休後即參加詩墻的建設工作,任詩詞組組長,多次外出搜尋有關常德的詩稿。1997年,他不幸被發現患有肺癌,在常德和武漢治療期間,仍念念不忘詩墻建設,多次口頭或書面提出建議。臨終前,他還嚮市委領導寫下了常德發展萬言建議。 陳錫純離休前係地方文教局局長、常德師範學校黨委書記,在詩墻負責雕刻組工作。為了選好石材,他勘查過數十處采石礦和工廠,並帶隊去嶽麓書院學拓片。他嚴把質量關,凡達不到標準或有差錯,必親自掄錘改正。1999年5月,他惟一的兒子因車禍身亡,老年喪子,悲痛可以想見。但老陳處理完喪事後,第二天就背着工具袋默默來到工棚。後來,他不幸又患癌癥。臨終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要女兒幫他穿鞋,他還要到詩墻看一下。 田工,是一位為搶救國傢財産而失去右腿的榮譽軍人,每天靠手搖輪椅來3裏外的工棚上班。他擅長書法、詩詞,因此負責詩墻的雕刻任務。不論酷熱還是嚴寒,他工作總是一絲不苟。田工說,是黨和政府關心他,他纔有今天,他所能做的就是盡力回報社會。 正是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建設詩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贏得了人們對詩墻“三絶詩書畫,一墻天地人”的高度贊揚。如果說,詩墻是巨大的物質財富,這種埋頭苦幹不計名利的奉獻精神則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問世一年多來,積纍藝術精品、展現時代風采的常德詩墻,已經被普遍認為是展示20世紀90年代中國詩書畫藝術的露天博物館。 它不但成為享譽全國的文化精品工程,而且也成為拓展旅遊事業的亮麗景觀和改善人居環境的民心設施。 臺灣詩人餘光中先生曾用“外抗洪水,內禦時光”來評價常德詩墻。 如今,在大堤的環衛下,當年洶涌的江水溫順地嚮東流去。“外抗洪水”的願望已經實現。 而常德詩墻上的詩、書、畫、刻四絶和澤被後人的詩墻精神,能否將讓歷史在這裏凝眸,讓現代人重溫傳統文化的一抹馨香? |
|
常德市詩詞學會成立於2005年12月31日,也是武陵詩社,兩個班子一套人馬。第一會長周用金(市委副書記),會長丁時祺(政協副主席),常務副會長周正馥(原政府辦調研員),副會長有王春陽(原市委組織部長)、阮先鮑(湖南文理學院副教授)、劉夢初(文理學院兩辦主任)、楊善智(原市藝研究所所長)、符樂農(詩墻管理處書記)、杜修嶽(原澧縣政協副主席)、侯文漢(漢壽縣退休教師)、李承武(安鄉縣原人大主任)等8人,秘書長陳國安 (原詩墻博物館副館長)。楊傑(原市委宣傳部長、第一任武陵詩社社長)、莫道宏(市人大主任)、楊萬柱(文理學院黨委書記)、熊東邀(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等四位任名譽會長,10個,分別是武陵詩社、澧浦詩社、道水詩社、渫水詩社、朗州詩社、漢壽詩詞學會、深柳詩社、蘭津詩社、市老年詩書畫影協會、武陵區老年詩社等。個人會員總數有一萬餘人。
武陵詩社成立於1985年2月,是中華詩詞學會發起單位之一。有會員400餘人,分佈在本市八區縣市以及張傢界、益陽、長沙、湖北、北京等地。幾年來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我市三個文明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特別是近十五年來,詩社以主要精力、人才為獲得基尼斯紀錄的文化工程中國常德詩墻的修建以及叢書編輯服務,成就斐然,並協助市委、市政府成功舉辦了兩屆常德詩人節,使我市榮獲全國第一個詩詞之市的光榮稱號。2005年12月31日,武陵詩社隆重召開了二十周年慶典活動,繼往開來,詩社將在繼承傳統、採風創作、研究詩墻文化、促進詩詞走嚮大衆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