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帝雉
目录
No. 1
  帝雉,又称台湾帝雉、黑长尾雉、海雉、乌雉,台湾特有种鸟类。分布于台湾的中、高海拔山区,最高曾见于3850公尺附近,是台湾的雉科鸟类中栖息于最高海拔者。帝雉被列为世界濒危鸟类,与台湾蓝腹鹇同被列于国际动物保护联盟的红皮书中。帝雉也是所有台湾特有种鸟类中体形最大、羽色最高贵的,被某些人称为台湾的「岛鸟」。
  简介
  帝雉分布于海拔2000公尺至3200公尺的原始针叶林、草原混生地带,像一位气质雍容的贵妇。帝雉的长相和鸡相似,不过鸡有冠,雉没有,而雉的尾巴比较硬且长,3至7月为其繁殖期,此时雄鸟会占区、殴斗,发出ke、ke、ke的叫声。求爱时抬头挺胸,频频振翅炫耀,逼近雌鸟后迅速啄头踩背进行交配。
  帝雉的食性也和鸡相似,常见边走边用强健弯曲的喙啄食。春、夏植物更新茂密时,曲颈低头不停啄食地表植物的新芽、嫩叶,秋冬绿色地表植物欠缺,主要啄食草籽、浆果、地衣等,火炭母草、玉山悬钩子、五节芒、车前草、早和苗等也都是它的食物。另外,繁殖期或严冬时,也会改吃荤,蚂蚁、蚯蚓、甲虫,就变成它的美食。
  帝雉以令人动容的雍容气质而名闻世界。但是,目前除少数人工培育之外,野生的帝雉在台湾已经将近绝迹了。
  命名经过
  英国著名的鸟类采集家 walter goodfellow1,于1906年在阿里山采集鸟类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装饰在原住民头上、他从未曾见过之两片漂亮的雉类长尾羽。因其恰好回国在即,故只带回这两片尾羽回英国。经过一番研究以后,这两片羽毛的主人被认定为台湾特有的新种鸟类,并由william robert ogilvie-grant命名为calophasis mikado2。mikado是日语「天皇」的意思。
  帝雉虽然多栖息在海拔3000公尺左右的高山上,但是其全身呈紫蓝色,并闪烁着金属光辉,能见度应该不算太低。在过去,鸟类的分类研究通常比其它的生物早。因此,像帝雉这么大型的美丽鸟类,竟然在20世纪初才被发现,算是比较奇特的故事。可能是因为当时住在内陆山地之原住民十分凶狠,外人入山不易的缘故。
  通常学术界发表生物新种,必须根据完整的模式标本,但对于帝雉,却破例只根据两片尾羽而已,因为研究人员很显明可确定它是未曾发表过的新种。
  1906年11月,任职于台北博物馆的标本采集人菊池米太郎亦在阿里山塔山附近采集到20只帝雉,一部份经由当时住于日本横滨的贸易商alan owston送至欧洲,于1907年经rothschild将帝雉的正确长相,经过一番叙述后发表于学界。至于活的帝雉,则是在1912年首次到达欧洲。
  帝雉小档案
  雄鸟特征:全长87厘米(含尾羽52厘米)。全身呈紫蓝色金属光辉之纯黑羽毛,唯尾羽有显明白色横带纹。喙角黑色,脚暗灰色以至绿褐色。
  雌鸟特征:全长52厘米(含尾羽20厘米)。大都橄榄褐色,尾羽具黑色横斑。雌雄眼周均裸出,皮肤呈红色。
  主食:以蕨类嫩芽、球根、浆果及昆虫为食。
  栖息地:中高海拔山区坡度较陡峭的针阔叶混合林、针叶林,亦曾见于箭竹林等浓密树丛中。
  习性:个性娴静,但领域性犟,所以除了在繁殖季时,否则很少有二只以上同时出现的情形。营巢于树上窟窿里或地上,以草茎等做粗糙的巢座。
英文解释
  1. n.:  mikado pheas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