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 : 外交與國際關係 : 財經 > 布雷頓森林體係
目錄
No. 1
  在20世紀後半葉的50年中,關貿總協定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認為支撐世界經貿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這三大支柱實際上都肇自於1944年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後兩者人們又習慣稱之為布雷頓森林貨幣體係(bretton woods system)。
  關稅總協定作為布雷頓森林會議的補充,連同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各項協定,統稱為“布雷頓森林體係”,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制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是按照美國製定的原則,實現美國經濟霸權的體製。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係是指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國際貨幣體係是指各國對貨幣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産的構成等問題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確定的規則、采取的措施及相應的組織機構形式的總和。有效且穩定的國際貨幣體係是國際經濟極其重要的環節。
  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以前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中,國際貨幣體係分裂成幾個相互競爭的貨幣集團,各國貨幣競相貶值,動蕩不定,因為每一經濟集團都想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解决自身的國際收支和就業問題、呈現出—種無政府狀態。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次大戰後,各國的經濟政治實力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國際地位因其國際黃金儲備的巨大實力而空前穩固。這就使建立一個以美元為支柱的有利於美國對外經濟擴張的國際貨幣體係成為可能。
  在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個國傢或政府的經濟特使聚集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商討戰後的世界貿易格局。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决定成立一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一個全球性的貿易組織(有關這個貿易組織的演變情況,本刊第24期已作介紹)。
  1945年12月27日,參加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國中的22國代表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上簽字,正式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兩機構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為聯合國的常設專門機構。中國是這兩個機構的創始國,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兩個機構中的合法席位先後恢復。
  從此,開始了國際貨幣體係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布雷頓森林體係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挂鈎,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挂鈎,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嚮美國兌換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下,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製,是構成這一貨幣體係的兩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是維持這一體係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它有監督國際匯率、提供國際信貸、協調國際貨幣關係三大職能。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在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確實帶來了國際貿易空前發展和全球經濟越來越相互依存的時代。但布雷頓森林體係存在着自己無法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點是:它以一國貨幣(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産,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因為衹有靠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國傢獲得美元供應。
  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機。而美國如果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會斷絶國際儲備的供應,引起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這是一個不可剋服的矛盾。
  從50年代後期開始,隨着美國經濟競爭力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嚮惡化,出現了全球性“美元過剩”情況,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剋鬆政府被迫於這年8月宣佈放棄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製”,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日本、加拿大等國宣佈實行浮動
  匯率製,不再承擔維持美元固定匯率的義務,美元也不再成為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這標志着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基礎已全部喪失,該體係終於完全崩潰。
  但是,由布雷頓森林會議誕生的兩個機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然在世界貿易和金融格局中發揮着至為關鍵的作用。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核心內容
  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國際間就貨幣事務進行共同商議,為成員國的短期國際收支逆差提供信貸支持;
  美元與黃金挂鈎,成員國貨幣和美元挂鈎,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取消經常賬戶交易的外匯管製等。
  “布雷頓森林體係”建立了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前者負責嚮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藉貸,目的為保障國際貨幣體係的穩定;後者提供中長期信貸來促進成員國經濟復蘇。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內容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實質是建立一種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其基本內容是美元與黃金挂鈎,其他國傢的貨幣與美元挂鈎,實行固定匯率制度。
  (一)國貨幣比價的挂鈎
  1.美元與黃金挂鈎。各國確認1934年1月美國規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價,每一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剋黃金。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按官價用美元嚮美國兌換黃金。為使黃金官價不受自由市場金價衝擊,各國政府需協同美國政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維持這一黃金官價。2. 其他國傢貨幣與美元挂鈎。其他國傢政府規定各自貨幣的含金量,通過含金量的比例確定同美元的匯率。3. 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規定,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一般衹能在法定匯率上下各1%的幅度內波動。若市場匯率超過法定匯率1%的波動幅度,各國政府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於預,以維持匯率的穩定。若會員國法定匯率的變動超過10%,就必須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批準。1971年12月,這種即期匯率變動的幅度擴大為上下2.25%的範圍,而决定“平價”的標準,也由黃金改為特別提款權。布雷頓森林體係的這種匯率制度被稱為“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
  (二)各國貨幣的兌換性與國際支付結算的原則
  “協定”規定了各國貨幣自由兌換的原則:任何會員國對其他會員國在經常項目往來中積存的本國貨幣,若對方為支付經常項貨幣換回本國貨幣。考慮到各國的實際情況, “協定”又作了“過渡期”,的規定。“協定”還規定了國際支付結算的原則:會員國未經基金組織同意,不得對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製。
  (三)確定國際儲備資産
  “協定”中關於貨幣平價的規定,使美元處於“等同”黃金的地位,成為各國外匯儲備中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
  (四)國際收支的調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份額的25%以黃金或可兌換成黃金的貨幣繳納其餘則以本國貨幣繳納。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本國貨幣嚮基金組織按規定程序購買(即藉貸)一定數額的外匯,並在規定時間內以購回本國貨幣的方式償還藉款。會員國所認繳的份額越大,得到的貸款也越多。貸款衹限於會員國用於彌補國際收支赤字,即用於經常項目的支付。
  (五)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建立永久性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布雷頓森林體係的一大特色。“協定”確定了imf的宗旨:①建立imf機構,促進國際貨幣合作。②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的均衡發展,提高會員國的就業和實際收入水平,擴大生産能力。③促進匯率穩定,維護正常匯兌關係,避免競爭性貨幣貶值。④建立多邊支付體係,設法消除外匯管製。⑤為會員國提供資金融通,糾正國際收支失衡。⑥縮小或減少國際收支赤字或盈餘的擴大。
布雷頓森林體係建立的歷史作用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形成,暫時結束了戰前貨幣金融領域裏的混亂局面,維持了戰後世界貨幣體係的正常運轉。固定匯率製是布雷頓森林體係的支柱之一,但它不同於金本位下匯率的相對穩定。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幣不僅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而且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輸入,所以匯價的波動界限是狹隘的。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引起了貨幣制度危機,導致金本位製崩潰,國際貨幣金融關係呈現出一片混亂局面。而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使國際貨幣金融關係又有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混亂局面暫時得以穩定。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形成,在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擴大了世界貿易。美國通過贈與、信貸、購買外國商品和勞務等形式,嚮世界散發了大量美元,客觀上起到擴大世界購買力的作用。同時,固定匯率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於匯率波動而引起的動蕩,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主要國傢的貨幣匯率,有利於國際貿易的發展。
  布雷頓森林體係形成後,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活動對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一方面,基金組織提供的短期貸款暫時緩和了戰後許多國傢的收支危機,也促進了支付辦法上的穩步自由化,基金組織的貸款業務迅速增加,重點也由歐洲轉至亞、非、拉第三世界。另一方面,世界銀行提供和組織的長期貸款和投資不同程度地解决了會員國戰後恢復和發展經濟的資金需要。此外,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提供技術援助,建立國際經濟貨幣的研究資料及交換資料情報等方面對世界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形成有助於生産和資本的國際化、由於匯率的相對穩定,避免了國際資本流動中引發的匯率風險,這有利於國際資本的輸入與輸出。同時也為國際間融資創造了良好環境,有助於金融業和國際金融市場發展,也為跨國公司的生産國際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布雷頓森林體係雖然有助於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對戰後的經濟復蘇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布雷頓森林體係卻存在着嚴重的缺陷。首先,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能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順利運行,是與美國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充足的黃金儲備分不開的。但若美國國際收支持續性逆差,美元對外價值長期不穩,美元則會喪失其中心地位,危機布雷頓森林制度存在的基礎。其次,美國要履行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義務,必須擁有充足的黃金儲備。若美國黃金儲備流失過多,儲備不足,則難以履行兌換義務,則布雷頓森林體係難以維持。再次,若美國黃金儲備不足,無力進行市場操作和平抑金價,則美元比價就會下降,國際貨幣制度的基礎也就會隨之動搖。最後,該制度規定匯率浮動幅度需保持在l%以內,匯率缺乏彈性,限製了匯率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而且它實際上僅着重於國內政策的單方面調節。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機爆發,尼剋鬆政府於8月15日宣佈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嚮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這意味着美元與黃金脫鈎,支撐國際貨幣制度的兩大支柱有一根已倒塌。 1973年3月,西歐又出現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馬剋的風潮。3月16日,歐洲共同市場9國在巴黎舉行會議並達成協議,聯邦德國、法國等國傢對美元實行“聯合浮動”,彼此之間實行固定匯率。這種種跡象都預示着布雷頓森林體係不可能長久地存在,它必將會被一種更為優越的貨幣制度所替代。至此,戰後支撐國際貨幣制度的另一支柱,即固定匯率制度也完全垮臺。這宣告了布雷頓森林制度的最終解體。歐洲整體經濟規模和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均處於世界首位,完全有能力在新的國際儲備貨幣格局中與美元相抗衡。此外,日元、馬剋、英鎊、瑞士法郎等也占有一定地位,分美元一勺羹。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過去美元在國際金融的一統天下,正在嚮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體係將嚮各國匯率自由浮動、國際儲備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趨勢發展。隨着世界經濟的多元化趨勢不斷加強,單一的貨幣制度越來越難以滿足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也就難怪像布雷頓森林體係這樣的貨幣體係制度要走嚮崩潰。
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的原因
  1.制度自身的缺陷。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崩潰的根本原因。是這個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脫的矛盾。在這種制度下,美元作為國際支付手段與國際儲備手段,發揮着世界貨幣的職能。
  一方面,美元作為國際支付手段與國際儲備手段,要求美元幣值穩定,纔會在國際支付中被其他國傢所普遍接受。而美元幣值穩定,不僅要求美國有足夠的黃金儲備,而且要求美國的國際收支必須保持順差,從而使黃金不斷流入美國而增加其黃金儲備。否則,人們在國際支付中就不願接受美元。
  另一方面,全世界要獲得充足的外匯儲備,又要求美國的國際收支保持大量逆差,否則全世界就會面臨外匯儲備短缺、國際流通渠道出現國際支付手段短缺。但隨着美國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黃金保證又會不斷減少,美元又將不斷貶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濫,是這種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2.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頻繁爆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此消彼長,美元危機是導致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的直接原因。
  (1)美國黃金儲備減少。美國1950年發動朝鮮戰爭,海外軍費巨增,國際收支連年逆差,黃金儲備源源外流。 1960年,美國的黃 金儲備下降到178億美元,已不足以抵補當時的210.3億美元的流動債務,出現了美元的第一次危機。60年代中期,美國捲入越南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黃金儲備不斷減少。1968年 3月,美國黃金儲備已下降至121億美元,而同期的對外短期負債為331億美元,引發了第二次美元危機。到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102.1億美元)僅是它對外流動負債(678億美元)的15.05%。此時美國已完全喪失了承擔美元對外兌換黃金的能力。於是,尼剋鬆總統不得不於1971年8月15日宣佈停止承擔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1973年美國爆發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黃金儲備已從戰後初期的245.6億美元下降到110億美元。’沒有充分的黃金儲備作基礎,嚴重地動搖了美元的信譽。
  (2)美國通貨膨脹加劇。美國發動侵越戰爭,財政赤字龐大,不得不依靠發行貨幣來彌補,造成通貨膨脹。加上兩次石油危機,石油提價而增加支出;同時,由於失業補貼增加.勞動生産率下降,造成政府支出急劇增加。美國消費物價指數1960年為1.6%,1970年上升到5.9%,1974年又上升到11%,這給美元的匯價帶來了巨大衝擊。
  (3)美國國際收支持續逆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利用在戰爭中膨脹起來的經濟實力和其他國傢被戰爭削弱的機會,大舉嚮西歐、日本和世界各地輸出商品,使美國的國際收支持續出現巨額順差,其他國傢的黃金儲備大量流入美國。各國普遍感到“美元荒”(dollar shortage)。隨着西歐各國經濟的增長,出口貿易的擴大,其國際收支由逆差轉為順差,美元和黃金儲備增加。美國由於對外擴張和侵略戰爭,國際收支由順差轉為逆差,美國資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過剩”(dollar gult)。這使美元匯率承受巨大的衝擊和壓力,不斷出現下浮的波動。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內容
  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國際間就貨幣事務進行共同商議,為成員國的短期國際收支逆差提供信貸支持;
  美元與黃金挂鈎,成員國貨幣和美元挂鈎,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取消經常賬戶交易的外匯管製等。
  “布雷頓森林體係”建立了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前者負責嚮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藉貸,目的為保障國際貨幣體係的穩定;後者提供中長期信貸來促進成員國經濟復蘇。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實質是建立一種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其基本內容是美元與黃金挂鈎,其他國傢的貨幣與美元挂鈎,實行固定匯率制度。
  (一)國貨幣比價的挂鈎
  1.美元與黃金挂鈎。各國確認1934年1月美國規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價,每一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剋黃金。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按官價用美元嚮美國兌換黃金。為使黃金官價不受自由市場金價衝擊,各國政府需協同美國政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維持這一黃金官價。2. 其他國傢貨幣與美元挂鈎。其他國傢政府規定各自貨幣的含金量,通過含金量的比例確定同美元的匯率。3. 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規定,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一般衹能在法定匯率上下各1%的幅度內波動。若市場匯率超過法定匯率1%的波動幅度,各國政府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於預,以維持匯率的穩定。若會員國法定匯率的變動超過10%,就必須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批準。1971年12月,這種即期匯率變動的幅度擴大為上下2.25%的範圍,而决定“平價”的標準,也由黃金改為特別提款權。布雷頓森林體係的這種匯率制度被稱為“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
  (二)各國貨幣的兌換性與國際支付結算的原則
  “協定”規定了各國貨幣自由兌換的原則:任何會員國對其他會員國在經常項目往來中積存的本國貨幣,若對方為支付經常項貨幣換回本國貨幣。考慮到各國的實際情況, “協定”又作了“過渡期”,的規定。“協定”還規定了國際支付結算的原則:會員國未經基金組織同意,不得對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製。
  (三)確定國際儲備資産
  “協定”中關於貨幣平價的規定,使美元處於“等同”黃金的地位,成為各國外匯儲備中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
  (四)國際收支的調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份額的25%以黃金或可兌換成黃金的貨幣繳納其餘則以本國貨幣繳納。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本國貨幣嚮基金組織按規定程序購買(即藉貸)一定數額的外匯,並在規定時間內以購回本國貨幣的方式償還藉款。會員國所認繳的份額越大,得到的貸款也越多。貸款衹限於會員國用於彌補國際收支赤字,即用於經常項目的支付。
  (五)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建立永久性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布雷頓森林體係的一大特色。“協定”確定了IMF的宗旨:①建立IMF機構,促進國際貨幣合作。②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的均衡發展,提高會員國的就業和實際收入水平,擴大生産能力。③促進匯率穩定,維護正常匯兌關係,避免競爭性貨幣貶值。④建立多邊支付體係,設法消除外匯管製。⑤為會員國提供資金融通,糾正國際收支失衡。⑥縮小或減少國際收支赤字或盈餘的擴大。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結束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係的運轉與美元的信譽和地位密切相關,到20世紀60~7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國際收入情況惡化,美元的信譽受到極大的衝擊,爆發了多次美元危機。大量資本出逃,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倫敦金價暴漲。為了抑製金價上漲,保持美元匯率,減少黃金儲備流失,美國聯合英國、瑞士、法國、西德、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八個國傢於1961年10月建立了黃金總庫,八國央行共拿出2.7億美元的黃金,由英格蘭銀行為黃金總庫的代理機關,負責維持倫敦黃金價格,並采取各種手段阻止外國政府持美元外匯嚮美國兌換黃金。
  60年代後期,美國進一步擴大了侵越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美元危機再度爆發。1968年3月的半個月中,美國黃金儲備流出了14億多美元,僅3月14日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了350~400噸的破記錄數字。美國再也沒有維持黃金官價的能力,經與黃金總庫成員協商後,宣佈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價嚮市場供應黃金,市場金價自由浮動,但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仍按官價結算,從此黃金開始了雙價製階段。但雙價製也維持了三年的時間,原因是美國國際收支仍不斷惡化,美元不穩;二是西方各國不滿美國以已私利為原則,不顧美元危機拒不貶值,強行維持固定匯率。於是歐洲一些國傢采取了請君入甕的策略,既然美國拒不提高黃金價格,讓美元貶值,他們就以手中的美元兌換美國的儲備黃金。
  當1971年8月傳出法國等西歐國傢要以美元大量兌換黃金的消息後,美國於8月15日不得不宣佈停止履行對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以美元嚮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協定》為標志美元對黃金貶值,同時美聯儲拒絶嚮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至此美元與黃金挂鈎的體製名存實亡。
  1973年3月因美元貶值,再次引發了歐洲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西歐和日本外匯市場不得不關閉了17天。經過磋商最後達成協議,西方國傢放棄固定匯率製,實行浮動匯率製。至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係完全崩潰,從此也開始了黃金非貨幣化的改革進程。但直至1976年國際社會間纔了達成了以浮動匯率合法化、黃金的非貨幣化等為主要內容的“牙買加協定”。從法律的角度看,國際貨幣體係的黃金非貨幣化到1978年纔正式明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78年以多數票通過批準了修改後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該協定刪除了以前有關黃金的所有規定,宣佈: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定值標準,廢除黃金官價,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黃金;取消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必須用黃金支付的規定;出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6黃金,所得利潤用於建立幫助低收入國傢優惠貸款基金;設立特別提款權代替黃金用於會員國與IMF之間的某些支付等等。
  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作為重要的國際組織仍得以存在,並發揮重要作用。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優點
  1.建立了以美元和黃金挂鈎和固定匯率制度,結束了混亂的國際金融秩序,為國際貿易的擴大和世界經濟增長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2.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和國際清償手段,彌補了黃金的不足,提高全球的購買力,促進了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
布雷頓森林體係存在的缺陷
  布雷頓森林體係也存在種種缺陷:(1)美國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操縱國際金融活動。(2)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資産具有不可剋服的矛盾。若美國國際收支持續出現逆差,必然影響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機。美國若要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穩定美元,則會斷絶國際儲備的來源,引起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3)固定匯率有利於美國輸出通貨膨脹,加劇世界性通貨膨脹,而不利於各國利用匯率的變動調節國際收支平衡。1974年4月1日國際協定正式排除貨幣與黃金的固定關係,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係徹底瓦解。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崩潰原因
  1.制度自身的缺陷。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崩潰的根本原因,是這個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脫的矛盾。在這種制度下,美元作為國際支付手段與國際儲備手段,發揮着世界貨幣的職能。
  一方面,美元作為國際支付手段與國際儲備手段,要求美元幣值穩定,纔會在國際支付中被其他國傢所普遍接受。而美元幣值穩定,不僅要求美國有足夠的黃金儲備,而且要求美國的國際收支必須保持順差,從而使黃金不斷流入美國而增加其黃金儲備。否則,人們在國際支付中就不願接受美元。
  另一方面,全世界要獲得充足的外匯儲備,又要求美國的國際收支保持大量逆差,否則全世界就會面臨外匯儲備短缺、國際流通渠道出現國際支付手段短缺。但隨着美國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黃金保證又會不斷減少,美元又將不斷貶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濫,是這種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2.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頻繁爆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此消彼長,美元危機是導致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的直接原因。
  (1)美國黃金儲備減少。
  美國1950年發動朝鮮戰爭,海外軍費巨增,國際收支連年逆差,黃金儲備源源外流。 1960年,美國的黃 金儲備下降到178億美元,已不足以抵補當時的210.3億美元的流動債務,出現了美元的第一次危機。60年代中期,美國捲入越南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黃金儲備不斷減少。1968年 3月,美國黃金儲備已下降至121億美元,而同期的對外短期負債為331億美元,引發了第二次美元危機。到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102.1億美元)僅是它對外流動負債(678億美元)的15.05%。此時美國已完全喪失了承擔美元對外兌換黃金的能力。於是,尼剋鬆總統不得不於1971年8月15日宣佈停止承擔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1973年美國爆發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黃金儲備已從戰後初期的245.6億美元下降到110億美元。’沒有充分的黃金儲備作基礎,嚴重地動搖了美元的信譽。
  (2)美國通貨膨脹加劇。
  美國發動侵越戰爭,財政赤字龐大,不得不依靠發行貨幣來彌補,造成通貨膨脹。加上兩次石油危機,石油提價而增加支出;同時,由於失業補貼增加.勞動生産率下降,造成政府支出急劇增加。美國消費物價指數1960年為1.6%,1970年上升到5.9%,1974年又上升到11%,這給美元的匯價帶來了巨大衝擊。
  (3)美國國際收支持續逆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利用在戰爭中膨脹起來的經濟實力和其他國傢被戰爭削弱的機會,大舉嚮西歐、日本和世界各地輸出商品,使美國的國際收支持續出現巨額順差,其他國傢的黃金儲備大量流入美國。各國普遍感到“美元荒”(Dollar Shortage)。隨着西歐各國經濟的增長,出口貿易的擴大,其國際收支由逆差轉為順差,美元和黃金儲備增加。美國由於對外擴張和侵略戰爭,國際收支由順差轉為逆差,美國資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過剩”(Dollar Gult)。這使美元匯率承受巨大的衝擊和壓力,不斷出現下浮的波動。
布雷頓森林體係歷史
  在20世紀後半葉的50年中,關貿總協定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認為支撐世界經貿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這三大支柱實際上都肇自於1944年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後兩者人們又習慣稱之為布雷頓森林貨幣體係。
  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以前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中,國際貨幣體係分裂成幾個相互競爭的貨幣集團,各國貨幣競相貶值,動蕩不定,因為每一經濟集團都想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解决自身的國際收支和就業問題、呈現出—種無政府狀態。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次大戰後,各國的經濟政治實力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國際地位因其國際黃金儲備的巨大實力而空前穩固。這就使建立一個以美元為支柱的有利於美國對外經濟擴張的國際貨幣體係成為可能。
  在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個國傢或政府的經濟特使聚集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商討戰後的世界貿易格局。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决定成立一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一個全球性的貿易組織
  1945年12月27日,參加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國中的22國代表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上簽字,正式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兩機構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為聯合國的常設專門機構。中國是這兩個機構的創始國,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兩個機構中的合法席位先後恢復。
  從此,開始了國際貨幣體係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布雷頓森林體係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挂鈎,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挂鈎,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嚮美國兌換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下,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製,是構成這一貨幣體係的兩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是維持這一體係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它有監督國際匯率、提供國際信貸、協調國際貨幣關係三大職能。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在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確實帶來了國際貿易空前發展和全球經濟越來越相互依存的時代。但布雷頓森林體係存在着自己無法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點是:它以一國貨幣(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産,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因為衹有靠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國傢獲得美元供應。
  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機。而美國如果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會斷絶國際儲備的供應,引起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這是一個不可剋服的矛盾。 這就是著名的特裏芬難題
  從50年代後期開始,隨着美國經濟競爭力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嚮惡化,出現了全球性“美元過剩”情況,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剋鬆政府被迫於這年8月宣佈放棄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製”,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日本、加拿大等國宣佈實行浮動。1973年2月美元進一步貶值,世界各主要貨幣由於受投機商衝擊被迫實行浮動匯率製。
  匯率製,不再承擔維持美元固定匯率的義務,美元也不再成為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這標志着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基礎已全部喪失,該體係終於完全崩潰。
  但是,由布雷頓森林會議誕生的兩個機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然在世界貿易和金融格局中發揮着至為關鍵的作用。
百科大全
  布雷頓森林體係
  I布雷頓森林體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
  國際貨幣體係主要是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
  界銀行為中心而建立的國際貨幣秩序,國際金
  融體係則主要是由私人金融機構所組成的。兩
  者的融合能夠形成高度一體化的國際金融市
  場。它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機製,在國際貨幣關
  係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保證了國際藉
  貸、國際投資、資金調撥和貿易結算順利進
  行。如果沒有國際金融市場,我們很難想像,
  現行國際貨幣體係能夠順利應付世界性的衰退
  (巨大的石油衝擊,龐大的國際債務),並促進
  各國經濟的增長,保持國際金融的相對穩定。
  因此,國際貨幣體係、國際金融體係、國際金
  融市場三者是息息相關,緊密結合而不可分割
  的。由於這種辯證關係,我們先從布雷頓森林
  體係談起。
  1.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工業國傢之間的
  實力對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戰爭使英國經濟
  遭到嚴重破壞,_工業生産縮減,出口貿易下
  降,國外投資損失重大,外債急劇增加,資金
  儲備大量減少,經濟實力大大削弱。同時,美
  國在工業生産、出口貿易、國外投資和黃金儲
  備等方面都有急劇的增長,成為世界最大的債
  權國,為建立美元的霸權地位創造了必要條
  件。早在戰爭結束前,美國就積極策劃改變
  30年代世界貨幣金融關係的混亂局面,並企
  圖取代英國而建立一個以美元為支柱的國際貨
  幣體係。但是英國還想掙紮,竭力保持它的國
  際地位,而且它在貨幣金融領域還擁有一定的
  實力,英鎊仍然是世界主要儲備貨幣之一,國
  際貿易的4O%左右是用英鎊結算的,倫敦依
  然是國際金融的一個重要中心,特別是由於英
  國特惠製和英鎊區的存在,英國在世界上還能
  保持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它想同美國分享
  國際金融領域的領導權。
  在戰爭期間,美英兩國政府從本國的利益
  出發,設計戰後國際貨幣金融體係,分別提出
  了“懷特計劃”和“凱恩斯計劃”。
  “懷特計劃”是美國財政部官員懷特提出
  的“國際穩定基金”方案,該方案規定各國必
  須繳納資金來建立基金組織,各國的發言權和
  投票權取决於各國繳納份額的多少。基金組織
  發行一種國際貨幣名為“尤尼塔”(Unites),
  作為計算單位,其含量相當於10美元,各國
  貨幣與“尤尼塔”保持固定比價。基金組織的
  任務主要是穩定匯率,並對會員國提供短期信
  貸以解决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美國的目的,
  顯然是要由美國一手操縱和控製基金組織,從
英文解釋
  1. :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2. n.:  Bretton Woods System
包含詞
新布雷頓森林體係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崩潰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內容
布雷頓森林體係下的固定匯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