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布拉得雷
目錄
No. 1
  布拉得雷(1693-1762 年)是繼弗蘭斯提德和哈雷之後的英國第三位皇傢天文學家,格林尼治天文臺第三任臺長。他的最大優點是勤於觀測,細緻,觀測質量極高。他的最大發現——光行差,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說。
  他對測量恆星距離的問題布拉得雷很感興趣。那個時代,大傢認為恆星的距離要比太陽和行星遠得多,但究竟遠到什麽程度,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看來衹能通過測量恆星的視差這一方法,使問題得到澄清。日心說提出之後,既然認為地球繞太陽公轉,從地球軌道的兩個不同地方觀測恆星,應該能夠測出視差,可是一個多世紀來,很多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恆星的視差,但誰都沒有找到,日心說在這個問題上是受到很大責難的。
  卡西尼曾經用視差的方法測量火星距離,但是火星衹是個離我們很近的行星,遙遠恆星的視差一定小得無法與之相比,布拉得雷的這種想法是對的,因此他認為,唯一的希望是從地球繞日軌道的兩端,也就是相隔6 個月,對同一顆恆星進行觀測,這或許還有可能測量出它的視差來。因為,這是他所能找到的最長基綫,長約3 億公裏。
  1725 年,布拉得雷與丘地方的一位天文愛好者莫利紐剋斯合作,在後者的私人天文臺對天竜座r(念伽馬,中名天棓四)星進行觀測和測量。所以挑選這顆星,是因為從英國本土看,它幾乎從天頂,即從天球上直接位於觀測者頭頂上的那一點經過,測量工作比較方便。經過一年的觀測,他們發現天棓四的位置確實有變化,可是,位移的方向並不符合他們期望的那種視差位移。這使他們感到很沮喪,也不清楚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其實,他們選的那顆天棓四,從表面上看比較亮,是顆2 等星,它的距離是不小的,達108 光年,這麽遠的恆星自然觀測不到它的視差,這是理所當然的。當時,他們兩人沒有估計到這一點。
  從布拉得雷以觀測精細著稱來看,這不可能是由於他們的觀測誤差造成的。那麽,天棓四的微弱位移又該如何解釋呢?
  據說,有一天布拉得雷在泰晤士河上划船,他發現風嚮儘管沒有改變,可是當船改變方向時,桅桿頂的方向標卻稍稍有所改變。他立即想到了自己的觀測結果。如果船代表地球,風代表星光,情況不就完全一樣嗎!兩者合成的結果,使星光的方向看起來有所改變。布拉得雷於1728 年得出這最後結論,叫它“光行差”。
  光行差的發現是地球確實環繞太陽轉的最強有力證明,同時也說明布拉得雷的觀測是十分細緻的。他還發現,由於地球自轉軸周期性地微微擺動,引起恆星位置的另一種微小變化,他稱它為“章動”。
  布拉得雷於1742 年來到格林尼治天文臺時,發現需要做的事太多了,最主要的是必須把已有的全部設備更新和現代化。接着,他全力投入編製星表的工作,進行了大量的觀測和綜合分析,根據6 萬多次觀測編製成的星表,先後於1798 年和1805 年分兩捲出版。星表的精確度不僅遠遠超過在此之前的所有星表,即使在今天,在測量個別恆星或其自行的時候,仍然有參考價值。這無疑是對布拉得雷的最好奬賞。
百科辭典
  Buladelei
  布拉得雷
    國天文學家。1693年 3月生於格洛斯特郡的捨伯恩,1762年7月13日卒於該郡的查爾福德。他早年在牛津大學波裏奧學院求學,1717年得碩士學位。1718年被選為英國皇傢學會會員。1721年任牛津大學天文學教授。1742年2月繼哈雷任格林威治天文臺第三任臺長。
    布拉得雷1725年研究地球繞太陽運行時恆星的視差位移,發現天竜座γ(天□四)在天球上的移動與視差位移不相符合,而是朝嚮黃道上在太陽西面90°的那個方向。1728年,他得出結論,認為這是星光速度與地球軌道速度合成的結果,並名之為光行差。1729年,他在緻哈雷的長信中嚮皇傢學會報告了這一發現。
    1727年,他發現恆星的赤緯除了光行差效應之外,還有一種微小的變化。1732年提出,這是由於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而使地球自轉軸産生擺動引起的。為了證實這個假說,他進行了長期觀測。1748年公佈了他對1727~1747年間就若幹恆星所作的觀測資料的綜合分析,包括光行差、歲差和地球自轉軸的周期擺動效應。他把這種效應名之為章動(見歲差和章動)。英國皇傢學會為此授予他柯普萊奬章。
     (陳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