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巴馬科(Bamako)是西非國傢馬裏的首都,也是該國最大城市,政治、經濟中心。位於尼日爾河畔。2004年人口1,500,000。
1908年,巴馬科成為法屬蘇丹的首府。
巴馬科有一個國際機場,也有鐵路連接其它城市。 | | 巴馬科 (Bamako)
馬裏首都、第一大城市。位於國境西南部,跨尼日爾河兩岸。人口約64萬。城市北倚庫魯巴山,南部有巴馬科大橋連接對岸,地勢平坦,海拔320~340米。氣候炎熱,年平均氣溫28℃ ,絶對最高氣溫達43.7℃;年均降水量 1000 毫米,6~9月為雨季 。1908 年為法屬蘇丹首府 。1923年鐵路通達喀爾港後迅速發展。全國主要交通、工商業和文化中心。尼日爾河流域農畜産品在此集散。工業主要有食品、機械、傢具、紡織、捲煙、火柴等。金、銀等手工藝品著稱西非。鐵路及2條國際公路通大西洋口岸 。有國際機場 。有師範、藝術等4所高等院校和熱帶眼病研究所等數所科研機構。
巴馬科位於馬裏西南部,尼日爾河從中穿流而過。人口110萬,面積263平方公裏。巴馬科為中央直轄區,市內劃為6個市級行政區、共60個小區。巴馬科市中心包括商業區、河區和巴馬科老城區。圍繞市中心有依波得若姆區(Hippodrome)、尼亞雷拉區(Niaréla)、基紮姆布古區(Quizambougou)和巴達拉布古區(Badalabougou)。
巴馬科是馬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巴馬科-塞努機場為國際航空港,有國際航綫與歐洲和周邊國傢相連。巴馬科還有公路直達科特迪瓦和幾內亞,有鐵路通往塞內加爾的首都達喀爾。此外,巴馬科還有連接全國各地的航綫和公路。
巴馬科的歷史由來其說不一。有一種說法是:在科特迪瓦東北部有個叫做“空”的地方,有一個獵人叫邦巴.薩諾戈,他在獵獲一頭大象的地方建了一座城池,用他的姓和故鄉的地名取名叫做“邦巴.空”,後來就慢慢變成了巴馬科。另一種說法是,巴馬科是尼亞雷人建立的,當時是一片鰐魚聚集的沼澤地,因此鰐魚後來成了巴馬科市的象徵。
巴馬科的殖民史應追溯到1883年的2月1日。當時有一支法國軍隊,在波格尼斯的帶領下進入了叫巴馬科的村子,那時的巴馬科纔600個村民。後來村子逐漸變大,道路和房屋越來越多。到1904年,從巴馬科到卡伊的鐵路第一次開通。1920年巴馬科成為法屬蘇丹的首府,1960年馬裏獨立後成為馬裏的首都。馬裏獨立後的首任總統莫迪博.凱塔,1955年時曾任巴馬科第一任市長。
巴馬科4月氣溫最高,平均為34?39℃,1月氣溫最低,平均為16?33℃。
巴馬科氣候資料
日期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高氣溫
(℃) 1961-1990 32.7 35.9 37.9 38.7 37.8 34.8 31.6 30.8 31.9 34.4 34.7 32.5
平均氣溫
(℃) 1961-1990 25.1 27.8 30.2 31.6 31.4 29.1 26.8 26.1 26.6 27.7 26.5 24.8
平均最低氣溫
(℃) 1961-1990 17.3 20.0 23.1 25.2 25.3 23.4 22.0 21.6 21.6 21.5 19.2 17.4
降雨量 (毫米) 1961-1990 0.2 0.1 1.9 25.1 46.2 121.2 217.7 234.0 164.6 65.4 2.4 0.0
降雨日數 1961-1990 0.3 0.1 0.4 3.1 6.7 10.5 16.0 16.3 13.8 5.7 0.2 0.0
日平均日照 (小時) 1961-1990 8.9 9.0 8.6 7.7 7.8 7.8 7.0 7.0 7.4 8.2 9.0 8.7
景點:巴馬科古化石博物館等。
馬裏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巴馬科,位於國境南部尼日爾河上遊西北岸,地處熱帶草原區,寬闊的尼日爾河從城市南側靜靜地流過,北面是青翠的山巒,市區終年緑樹成蔭,風景秀麗。
巴馬科這個名稱,在馬裏班巴拉語裏,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巴馬”意為“鰐魚”,“科”作河流講,合起來即“鰐魚河”。據說,500多年前班巴拉族人遷徙到這裏時,發現尼日爾河裏的鰐魚成群,時常傷害人、獸。一位名叫迪亞拉·穆薩的勇敢獵手,殺死了那些兇惡的鰐魚,使人們在河岸一帶定居下來,形成一個村落,並給這個村落命名為“巴馬科”。另一種解釋是,從前有一個獵人名叫班巴,“科”是“子孫”之意,巴馬科則解釋為獵人班巴的後代。
關於巴馬科城形成的歷史,當地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相傳500多年前,巴馬科一帶森林密佈,獅狼出沒,人煙稀少。居住在馬裏西部臨近毛裏塔尼亞邊境的尼奧諾城的一個青年獵手,因與兄弟不和,一氣之下,離傢出走,來到今天巴馬科這個地方,覺得是一塊漁耕狩獵的好地方,便定居下來。這位青年獵手待人熱情,慷慨大方,經常接濟貧睏之人,於是很多人慕名遷來,同他為鄰居住在一起,形成村鎮,成為巴馬科第一代居民。
巴馬科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這裏曾經是非洲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黑人王國——馬裏帝國(公元13世紀至15世紀)的中心,在法國殖民主義者侵占之前,是當時橫貫撒哈拉沙漠貿易的貨物集散地之一。1883年,被法國殖民主義者占領後,便由一個商鎮逐漸成為法國殖民統治中心的所謂法屬蘇丹的首府,也是法國殖民者在非洲的一個立足點。1904年,同塞內加爾的鐵路修通後,巴馬科的城市建設獲得了迅速發展。
今天的巴馬科,城市人口70餘萬,是一座風景如畫的城市。市區呈狹長形,掩映在高大的非洲“火焰樹”和芒果樹叢中。尼日爾河河水清澈,在陽火照耀下碧波粼粼,河上的輕舟來往如梭。一座800米長的巴馬科大橋,將市區南北兩部分連成一體。大橋北側是以剛果民族英雄盧蒙巴命名的廣場和通往市中心的大道。橋南是城市新建區。市內以自由廣場為中心,街道縱橫交錯,街道兩側高大的芒果樹郁郁葱葱,猶如搭上了緑色篷帳。市中心的商業區,有現代化商場、超級市場,也有傳統的非洲市場。大街上,男人們穿着又長又大的阿拉伯式長袍,以白色和藍色為主,而且儘管氣候炎熱,他們仍戴着呢絨帽子。婦女們喜歡穿花花緑緑的印有人物或田園風光圖案的非洲式連衣裙,襢露雙肩,腳上穿着紅色或緑色拖鞋,也有的上身穿西服,下身穿裙子,腳登高跟鞋。馬裏婦女喜愛頭上包着花頭巾,戴着金黃色耳環,其直徑足有二三釐米,也有戴鼻環的,不過直徑比耳環小得多,那些有身份的婦女,大都要戴金項鏈和手鐲。巴馬科的房屋多是平頂長窗,用紅顔色的磚砌成,帶有濃厚的阿拉伯建築色彩,又反映出強烈的西非地區的特色,小巧美觀。一幢幢白色的別墅和高層歐式建築掩映在緑
樹鮮花叢中。市內最高的建築是塔尖高聳的巴馬科大清真寺和17層的友誼賓館。巴馬科市區,幾乎傢傢都愛栽種紫藤花作為籬墻花,在強烈的陽光下,這種花的顔色分外鮮明耀眼。據說,這種花最早引自於中國,因此馬裏人把它叫做“中國的驕傲”。城區西北,丘陵中有一座庫巴羅小山,高約480米,曾是法國總督府所在地,現在總統府和國傢機關設在這裏。山上樹木茂密,花草芳香。從山頂眺望,巴馬科全城景色可以盡收眼底。山下有一座動植物園,園內有奇花異木和珍貴的動物。城內有一所藝術中心,收藏着馬裏歷史上的許多珍貴文物,同時展出有牙雕、木雕、角雕、鰐魚皮袋和金銀飾器等藝術
品。
馬裏獨立以來,巴馬科市的工業有了很大發展,在城東的工業區裏,有機車修理、紡織、發電、食品等工廠。巴馬科的手工藝品以製作精細而聞名,如木雕、象牙雕、金銀飾物等,異常精美,享譽西非,是遊客爭相購買的紀念品。 | | - n.: Bamako
| | - n. Bamako (Mali) (地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