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巴戎寺位於吳哥王城的中央。巴戎寺的塔共計49座,中間一座最大,高約40多米,其餘48座如衆星捧月般全部簇擁在它的周圍。 這49座佛塔頂都刻有巨大的四面佛,四個面分別代表慈、悲、喜、捨。佛像臉帶安詳的微笑,微微上翹的嘴角有幾分寬容,又似乎有幾分嘲諷,仿佛心中藏着什麽世人永遠無法瞭解的秘密,這就是令吳哥窟蜚聲世界的“吳哥的微笑”。穿行在衆多佛塔間,無論身處任何一個角落,都會發現有帶笑的眼睛註視着你的一舉一動。 巴戎寺的回廊壁畫也十分豐富,從王宮徵戰到市民生活應有盡有。廟宇的建築結構相當復雜,經多次重修、改建和增建,現在的建築事實上是由兩座不同時代和造型的寺廟疊加而成的,有人曾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 |
|
中文名:巴戎寺
英文名:Bayon
景點級別:AAAAA
所 在 地:柬埔寨 暹粒
建造年代:12世紀末
所屬宗教:佛教
設計者:不詳
始建者:蘇利耶跋摩一世;重建者:闍耶跋摩七世
修復團隊:日本
結構及主要材料:石結構 |
|
景點內景
巴戎寺坐落於吳哥通王城之中心點,其回廊東西長160公尺、南北長140公尺;回廊上方原本皆有木造之屋頂,但由於年代久遠,目前衹剩下斷垣殘壁及巨大之石柱供後人憑吊。值得一提的是寺廟之墻壁上仍保存着豐富且生動之雕刻,舉凡古代戰爭記述、尋常百姓之生活百態、洞裏薩湖之湖畔風光等皆充分透露着當時之情景,絶對是不可不看的珍貴史跡。那一幅幅活靈活現的壁畫彷佛訴說着一段段遙遠的故事。
巴戎寺共分三層,下兩層為正方形,外側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頂層為圓形,樹立佛塔。底層浮雕從東門開始順時針行進,看到的分別是:出徵占婆-林迦崇拜-水戰--水上生活-贏得勝利-鬥雞和下棋-軍隊-內戰-大魚吞羊-勝利遊行-馬戲團-占婆人洗劫吳哥(從情節上看,這應該是整個故事的開篇)。
從外觀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築,最高處是一座塗金的圓形寶塔,它建在兩層空心的臺基之上。按照宗教意識,這表示天上的佛與地上的人得以息息相通。周圍建起了48座大小不一的寶塔,衆星捧月一般,簇擁着中心寶塔。每一座寶塔上四面佛的原型就是闍耶跋摩七世本人,所有來這裏朝拜景點內景的臣民都驚奇地發現,原來菩薩就是自己的國王,而這樣的國王當然是必須效忠和敬仰的。
巴戎寺的回廊壁畫也十分豐富,從王宮徵戰到市民生活應有盡有。廟宇的建築結構相當復雜,經多次重修、改建和增建,現在的建築事實上是由兩座不同時代和造型的寺廟疊加而成的,有人曾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 |
|
一眼看去,巴戎寺的外觀似乎與吳哥窟很相似,但巴戎寺是佛教寺院,它的整體構成是以傳說中佛教最高境界的須彌山為樣本的(印度教也有須彌山,其細節與佛教的雖然不同,但基本上可以相互對應)。與吳哥窟相似,巴戎寺也建在三層基臺上,底層基臺尺寸為140MXL60M(南北×東西),二層基臺尺寸為72MX80M(南北×東西),三層基臺為十字形平面,中心為圓形平面的雕刻塔。各層基臺的周圍有圍廊,基臺中部和圍廊上共有塔49座,形成林立的塔群。巴戎寺最著名的是刻在塔身的巨大的四面觀音像,象徵着當時高棉王國的強盛。 |
|
巴戎寺的早晨空氣清新,氣溫宜人,不過若是進入內部,則須配備人工採光工具,因為即使在正午,裏面也是漆黑一團。
此景點浮雕壁畫甚多且皆有不同之涵義,遊客務必傾聽導遊詳細解說,纔不至入寶山卻空手而歸。
巴戎寺面嚮東,大多數人在早上遊覽,觀賞日出,傍晚時分有巴戎寺同樣值得一遊,在相反的方向觀看日落也不錯,而且,上午的巴戎寺顯得人潮涌動,下午可以領略到巴戎寺安靜的一面。
拍攝巴戎寺,應避開中午時間,因為斑駁的巨石沒有層次,直射擊隊陽光下就更沒什麽看頭,傍晚時分遊客稀少,光綫柔和,比較適合拍照,而且在巴其戎寺遊蕩的遊僧,日落時分遊客散去後纔陸續離開,此時是抓拍遊僧的好機會。 |
|
四面佛
四面佛:49座佛塔均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為典型高棉人面容,據說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臉帶安詳的微笑,這就是令吳哥窟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穿行在衆多佛塔間,身處任何一個角落,都浮雕會發現有帶笑的眼睛註視着遊客的一舉一動。
浮雕:巴戎寺的回廊壁畫也十分豐富,1200米長的浮雕長廊令人驚嘆的刻畫了11000個人物。內層回廊主要為神話和宗教故事,而外層回廊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從戰場廝殺到生産勞動、集市貿易的生活圖景應有盡有,這樣世俗化的雕塑題材在吳哥建築群中是非常少見的。如果時間有限,可以衹參觀底層浮雕,第二層規模和技法都稍遜一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