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畜禽 > 巴剋夏豬
目錄
No. 1
  巴剋夏豬
  berkshire
  瘦肉型豬品種。1770年前後英國引進中國豬、暹羅豬與當地豬雜交,1860年基本育成,為脂肪型品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育為瘦肉型。豬體軀長而寬,鼻短而凹,耳直立或稍前傾,胸深臀寬,被毛黑色,並有“六白”(四肢下部、鼻端、尾帚為白色)特徵。適應力強,生長快,早熟。繁殖力偏低,平均每胎産9仔左右。中國 19 世紀末引進,曾在遼寧、河北等省與當地母豬雜交,對培育新品種起過作用。
  豬的著名品種之一,原産地為英國巴剋夏。
  其特徵為:頭短、兩耳堅力,尾梢和四肢下部為白色,其餘部分為黑色。對生存環境的適用力很強,且生長快、易催肥。
  巴剋夏豬引入我國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在全國各地經長期馴化, 性能有所改變。
  細化介紹:
  1.繁殖性能
  在一般飼養管理條件下,公、母豬於10月齡、體重100公斤左右開始配種。
  據西北農學院1981年對五至七胎母豬(4頭)的觀察,排卵數15.5±3.7枚。對母豬(4頭)的哺乳行為及泌乳量的觀測,60天哺乳期中,日哺乳22.56±3.2次,60 天共泌乳305.5±33.9公斤。據西北農學院和江蘇省東海縣種豬場1978~1979年統計,初産母豬産仔數7.44±0.19頭,經産8.97頭,仔豬平均初生重為1.33公斤, 60日齡仔豬斷乳窩重因各地飼養管理條件不同而異,據西北農學院對經産母豬(327窩)的測定,斷乳窩重90.79±26.73公斤。
  2.肥育性能
  據西北農學院1976和1982年兩次肥育試驗,在每公斤精料含消化能3.24~3.29兆卡、消化粗蛋白12.7%~17.8%的營養水平下,12頭肥育豬體重由20公斤增至90公斤,日增重487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精料3.79公斤。
  體重87.5±4.38公斤肥育豬(4頭)的屠宰率74.63±3.57%,靦體中瘦肉占54. 56 %、脂肪占32.06%、皮占5.41%、骨占795%。腿臀比例26. 84%,花板油比例5 .06%,眼肌面積26.16±1.44平方釐米,酮體長73.63±1.70釐米,膘厚3. 86±0 .25釐米,皮厚0.38±0.05釐米。
  3.適應性
  據河南省正陽種豬場觀察,巴剋夏豬引人初期(1956年),夏季出現呼吸睏難,氣喘嚴重,大群發生熱射病,有的中暑死亡。經過幾個世代的選育和馴化,對當地氣候環境的適應性逐漸增強,1960年以後在炎熱的夏季,豬群中發生呼吸急促、氣喘的現象顯著下降。
  4.雜交利用
  巴剋夏獵引入我國歷史悠久,分佈面廣。從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起至七十年代,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華南廣大地區,群衆多喜用巴剋夏豬與本地豬進行經濟雜交。各地出現了一些巴剋夏雜種豬群,有的經長期選育而形成新生、北京黑等培育品種。巴剋夏豬與臺灣本地豬的經濟雜交,亦較普遍。
  巴剋夏豬與本地母豬雜交後,其産仔數比本地豬純種繁育時有所降低。例如,巴剋夏×淮豬(37窩)的平均産仔數9.51頭,比淮豬純種繁育少12%。
  一般說來,巴剋夏豬與我國北方地區豬種雜交的效果好,與南方地區豬種雜交的效果較差。例如,巴剋夏豬與民豬雜交,一代雜種豬(12頭)12月齡體重125.86公斤,而民豬(35頭)的體重衹有74.78公斤,提高68.31%。巴剋夏豬與海南豬雜交,一代雜種豬12月齡體重為91.78公斤,而海南豬的體重78.48公斤,提高16.95%。
  5.評價
  巴剋夏豬引入我國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經長期馴化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生産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二十世紀中期,該品種在國內養豬生産中雜交利用較廣泛,對促進豬種的改良起過一定作用。但産仔數低,酮體含脂肪較多。其雜種豬在國內較偏遠的山區仍受到群衆的喜愛,各地應酌情合理地利用該品種資源。
  近些年來,國外的巴剋夏豬有逐漸嚮體長、膘薄的肉用型方向發展的趨勢。對巴剋夏豬的純種選育,除積極提高其與我國地方豬的配合力以外,亦應考慮提高其瘦肉率。
No. 2
  巴剋夏豬
  Berkshire
  肉脂兼備型豬品種。1770年前後英國引進中國豬、暹羅豬與當地豬雜交,1860年基本育成,為脂肪型品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育為瘦肉型。豬體軀長而寬,鼻短而凹,耳直立或稍前傾,胸深臀寬,被毛黑色,並有“六白”(四肢下部、鼻端、尾帚為白色)特徵。適應力強,生長快,早熟。繁殖力偏低,平均每胎産9仔左右。中國 19 世紀末引進,曾在遼寧、河北等省與當地母豬雜交,對培育新品種起過作用。
  遼寧地區著名的新金黑豬即巴剋夏豬與東北民豬雜交而成。於80年代初期受到洋三元的市場衝擊而迅速滅絶。
  豬的著名品種之一,原産地為英國巴剋夏。巴剋夏豬肉口感嫩滑、香甜、肥而不膩,是世界上著名的頂級豬肉。
  其特徵為:頭短、兩耳堅力,尾梢和四肢下部為白色,其餘部分為黑色。對生存環境的適用力很強,且生長快、易催肥。
  巴剋夏豬引入我國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在全國各地經長期馴化, 性能有所改變。
  細化介紹:
  1.繁殖性能
  在一般飼養管理條件下,公、母豬於10月齡、體重100公斤左右開始配種。
  據西北農學院1981年對五至七胎母豬(4頭)的觀察,排卵數15.5±3.7枚。對母豬(4頭)的哺乳行為及泌乳量的觀測,60天哺乳期中,日哺乳22.56±3.2次,60 天共泌乳305.5±33.9公斤。據西北農學院和江蘇省東海縣種豬場1978~1979年統計,初産母豬産仔數7.44±0.19頭,經産8.97頭,仔豬平均初生重為1.33公斤, 60日齡仔豬斷乳窩重因各地飼養管理條件不同而異,據西北農學院對經産母豬(327窩)的測定,斷乳窩重90.79±26.73公斤。
  2.肥育性能
  據西北農學院1976和1982年兩次肥育試驗,在每公斤精料含消化能3.24~3.29兆卡、消化粗蛋白12.7%~17.8%的營養水平下,12頭肥育豬體重由20公斤增至90公斤,日增重487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精料3.79公斤。
  體重87.5±4.38公斤肥育豬(4頭)的屠宰率74.63±3.57%,靦體中瘦肉占54. 56 %、脂肪占32.06%、皮占5.41%、骨占795%。腿臀比例26. 84%,花板油比例5 .06%,眼肌面積26.16±1.44平方釐米,酮體長73.63±1.70釐米,膘厚3. 86±0 .25釐米,皮厚0.38±0.05釐米。
  3.適應性
  據河南省正陽種豬場觀察,巴剋夏豬引人初期(1956年),夏季出現呼吸睏難,氣喘嚴重,大群發生熱射病,有的中暑死亡。經過幾個世代的選育和馴化,對當地氣候環境的適應性逐漸增強,1960年以後在炎熱的夏季,豬群中發生呼吸急促、氣喘的現象顯著下降。巴剋夏豬比較適應中國北方氣候,南方潮濕氣候對巴剋夏生長不利。
  4.雜交利用
  巴剋夏獵引入我國歷史悠久,分佈面廣。從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起至七十年代,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華南廣大地區,群衆多喜用巴剋夏豬與本地豬進行經濟雜交。各地出現了一些巴剋夏雜種豬群,巴剋夏豬與臺灣本地豬的經濟雜交,亦較普遍。受到洋三元瘦肉型豬的衝擊,目前在中國含有巴剋夏豬血統的黑豬數量極少,地方黑豬品種基本滅絶。
  巴剋夏豬與本地母豬雜交後,其産仔數比本地豬純種繁育時有所降低。例如,巴剋夏×淮豬(37窩)的平均産仔數9.51頭,比淮豬純種繁育少12%。
  一般說來,巴剋夏豬與我國北方地區豬種雜交的效果好,與南方地區豬種雜交的效果較差。例如,巴剋夏豬與民豬雜交,一代雜種豬(12頭)12月齡體重125.86公斤,而民豬(35頭)的體重衹有74.78公斤,提高68.31%。巴剋夏豬與海南豬雜交,一代雜種豬12月齡體重為91.78公斤,而海南豬的體重78.48公斤,提高16.95%。
  5.評價
  巴剋夏豬引入我國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經長期馴化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生産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二十世紀中期,該品種在國內養豬生産中雜交利用較廣泛,對促進豬種的改良起過一定作用。但産仔數低,酮體含脂肪較多。其雜種豬在國內較偏遠的山區仍受到群衆的喜愛,各地應酌情合理地利用該品種資源。
  近些年來,國外的巴剋夏豬有逐漸嚮體長、膘薄的肉用型方向發展的趨勢。對巴剋夏豬的純種選育,除積極提高其與我國地方豬的配合力以外,亦應考慮提高其瘦肉率。
英文解釋
  1. n.:  berkshire,  Berkshire (swine)
法文解釋
  1. n.  porc Berksh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