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拉丁名: cupressus gigantea cheng et l. k. fu
中文名 : 巨柏
拉丁科名:cupressaceae
中文科名: 柏科
保護級別: 2
分佈 : 西藏(林芝、郎縣、米林、波密)
現狀 :瀕危種。巨柏是1974年在西藏東部發現的一種特有植物,分佈區狹窄。現有林木的年齡多在百年以上,其中有些是千年古樹。它在山坡上天然更新睏難,但沿雅魯藏布江可見其幼苗。
海拔下限(米) :3000
海拔上限(米):3400
形態特徵: 常緑大喬本,高25-45米,胸徑達1一3米,稀達6米;樹皮條狀縱裂;生鱗葉的枝排列緊密,常呈四棱形,常被蠟粉,末端的小枝粗1.5-2毫米,3-4年生枝淡紫褐色或灰紫褐色,葉鱗形,交叉對生,緊密排成四列,背有縱脊或微鈍,近基部有1個圓形腺點。球果單生於側枝頂端,翌年成熟,長圓狀球形,常被白粉,長1.6-2釐米,直徑1.3一1.6釐米;種鱗交互對生,6對,木質,盾形,露出部分平,呈多角形,中央有明顯而凸起的尖頭,能育種鱗具有多數種子;種子近扁平褐色,兩側具窄翅。
特性: 分佈區地處印度洋潮濕季風沿雅魯藏布江河𠔌西進的路逕,但強度已減弱,而西部高原幹旱氣流的影響卻逐漸占優勢。年平均溫8.4℃,極端最低溫-15.3℃,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集中於6--9月,相對濕度65%以下。土壤為中性偏鹼的沙質土。該樹種適於幹旱多風的高原河𠔌環境,常在沿江地段的河漫灘及幹旱的陰坡組成稀疏的純林。具有抗寒、抗強風的特性。球果9--10月成熟。
保護價值 : 巨柏為我國特有樹種,胸徑一般在1米以上,其中有的為千年古樹,胸徑則達3--6米。對研究柏科植物的係統發育和西藏植被的發生發展及其環境的關係,都有較重要的意義。
保護措施:目前尚未采取任何保護措施。建議嚴禁砍伐,選擇分佈集中、生長良好的林分作為自然保護點,對千年古樹應訂牌重點保護,絶對禁止砍伐。並大力採種育苗,營造人工林。
栽培要點:巨柏每年都結果實,採種較為容易,可用種子播種育苗,然後移植。栽培法參照本屬其他植物。 |
|
拉丁名: Cupressus gigantea Cheng et L. K. Fu
中文名 : 巨柏
拉丁科名 :Cupressaceae
中文科名: 柏科 |
|
保護級別: 2 |
|
:西藏(林芝、郎縣、米林、波密) |
|
瀕危種。巨柏是1974年在西藏東部發現的一種特有植物,分佈區狹窄。現有林木的年齡多在百年以上,其中有些是千年古樹。它在山坡上天然更新睏難,但沿雅魯藏布江可見其幼苗。
海拔下限(米) :3000
海拔上限(米):3400 |
|
常緑大喬木,高25-45米,胸徑達1一3米,稀達6米;樹皮條狀縱裂;生鱗葉的枝排列緊密,常呈四棱形,常被蠟粉,末端的小枝粗1.5-2毫米,3-4年生枝淡紫褐色或灰紫褐色,葉鱗形,交叉對生,緊密排成四列,背有縱脊或微鈍,近基部有1個圓形腺點。球果單生於側枝頂端,翌年成熟,長圓狀球形,常被白粉,長1.6-2釐米,直徑1.3一1.6釐米;種鱗交互對生,6對,木質,盾形,露出部分平,呈多角形,中央有明顯而凸起的尖頭,能育種鱗具有多數種子;種子近扁平褐色,兩側具窄翅。 |
|
分佈區地處印度洋潮濕季風沿雅魯藏布江河𠔌西進的路逕,但強度已減弱,而西部高原幹旱氣流的影響卻逐漸占優勢。年平均溫8.4℃,極端最低溫-15.3℃,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集中於6--9月,相對濕度65%以下。土壤為中性偏鹼的沙質土。該樹種適於幹旱多風的高原河𠔌環境,常在沿江地段的河漫灘及幹旱的陰坡組成稀疏的純林。具有抗寒、抗強風的特性。球果9--10月成熟。 |
|
巨柏為我國特有樹種,胸徑一般在1米以上,其中有的為千年古樹,胸徑則達3--6米。對研究柏科植物的係統發育和西藏植被的發生發展及其環境的關係,都有較重要的意義。 |
|
目前尚未采取任何保護措施。建議嚴禁砍伐,選擇分佈集中、生長良好的林分作為自然保護點,對千年古樹應訂牌重點保護,絶對禁止砍伐。並大力採種育苗,營造人工林。 |
|
巨柏每年都結果實,採種較為容易,可用種子播種育苗,然後移植。栽培法參照本屬其他植物。 |
|
巨柏介紹
巨柏 (Cupressus gigantea Cheng et L. K. Fu)
科屬:
柏科
別名:
形態特徵:
常緑大喬木,高25-45米,胸徑達1-3米,稀達6米;樹皮條狀縱裂;生鱗葉的枝排列緊密,常呈四棱形,常被蠟粉,末端的小枝粗1.5-2毫米,3-4年生枝淡紫褐色或灰紫褐色,葉鱗形,交叉對生,緊密排成四列,背有縱脊或微鈍,近基部有1個圓形腺點。球果單生於側枝頂端,翌年成熟,長圓狀球形,常被白粉,長1.6-2釐米,直徑1.3-1.6釐米;種鱗交互對生,6對,木質,盾形,露出部分平,呈多角形,中央有明顯而凸起的尖頭,能育種鱗具有多數種子;種子近扁褐色,兩側具窄翅。
分佈與習性:
主要分佈於西茂雅魯藏布江中遊朗縣以東至米林一帶河𠔌地區的山坡下部,甲格以西分佈較多,尼澤河下遊的林芝以及波密等地也有。生於海拔3000-3400米地帶。
分佈區地處印度洋潮濕季風沿雅魯藏布江河𠔌西進的路徑,但強度已減弱,而西部高原幹旱氣流的影響卻逐漸占優勢。年平均溫8.4℃,極端最低溫-15.3℃,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集中於6-9月,相對濕度65%以下。土壤為中性偏鹼的沙質土。該樹種適於幹旱多風的高原河𠔌環境,常在沿江地段的河溫灘及幹旱的陰坡組成稀疏的純林。具有抗寒,抗旱、抗強風的特性。球果9-10月成熟。
繁殖與栽培:
巨柏每年都結果實,採種較為容易,可用種子播種育苗,然後移植。栽培法參照本屬其他植物。
應用:
巨柏為我國特有樹種,胸徑一般在1米以上,其中有的為千年古樹,胸徑則達3-6米。對研究柏科植物的係統發育和西藏植被的發生發展及其與環境的關係,都有較重要意義。
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