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程地震学
是用地震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工程结构对地震的反应及其抗震设计.它可以用于大型水利工程,核电站,高层建筑等工程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以及地下洞室,隧道,人工及天然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在场地地震烈度确定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近场地震动理论;
工程地震学中的数值方法;
工程结构的地震响应和地震安全性分析;
边坡地震的稳定性分析.
发展历史
1931年日本地震学者末广恭二赴美国讲学,讲题为“工程地震学”,侧重强地面运动的观测和建筑物振动性能的测量,这便是工程地震学成为学科名称的起源。
1962年苏联梅德韦杰夫(С.В.Медведев)著有《工程地震学》一书,内容包括地震区划和小区划以及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
1983年日本又出版了金井清著的《工程地震学》,涉及了地震观测、地震活动性、地面和建筑物的振动、地震破坏现象、工程抗震设计准则等方面。
1956年,第一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在美国举行,以后,这样的会议每 4年举行一次,确立了“地震工程学(earthguake engineering)”这门学科。
工程地震学所研究的主题:
1.地震宏观考察 这是工程地震学的基础工作,目的在于取得强烈地震造成的实际破坏现象和震时景物等各种反应的第一手资料。
2强震观测 服务于工程需要的强震观测则在于取得大地震近场地面运动过程和在它作用下建筑物反应过程的准确记录。
3.近场地面运动 地震造成的破坏主要来自地震近场的地面运动,因此地面运动特性成为工程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4.地震区域划分和地震危险性分析 这是旨在给工程场地提供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遭受地震袭击的危险程度(简称地震危险性),以便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
5.地震小区划 这是相对于地震区划而言。地震区划是从大范围划分地震危险性不等的区域;地震小区划是在局部范围分清对抗震有利或不利的场地,着重研究场地条件对地震烈度(广义的)的影响。
6.近场地震学 它研究的主题是近场地面运动和震源机制的关系。 | | gongcheng dizhenxue
工程地震学
engineering seismology
地震学中为工程建设服务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强烈地震运动及其效应。早期的地震学家主要把地震当作一种自然现象来进行研究,但亦涉及强烈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1891年在日本发生了浓尾地震,接着,1906年在美国发生了旧金山地震,1920年在中国发生了海原地震,1923年在日本又发生了关东地震。这几次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和惨重伤亡,从而使地震及其防御的研究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1931年日本地震学者末广恭二赴美国讲学,讲题为“工程地震学”,侧重强地面运动的观测和建筑物振动性能的测量,这便是工程地震学成为学科名称的起源1962年苏联梅德韦杰夫(..)著有《工程地震学》一书,内容包括地震区划和小区划以及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1983年日本又出版了金井清著的《工程地震学》,涉及了地震观测、地震活动性、地面和建筑物的振动、地震破坏现象、工程抗震设计准则等方面。由此可见,工程地震学的领域还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时因人而异。
1956年,第一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在美国举行,以后,这样的会议每 4年举行一次,确立了“地震工程学(earthguake engineering)”这门学科。它的领域愈来愈广,概括了工程地震学的内容。现在工程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作为学科名称并用,两者的范围虽有重叠,但各有侧重。就现状来看,工程地震学所研究的主题大致如下:
地震宏观考察 这是工程地震学的基础工作,目的在于取得强烈地震造成的实际破坏现象和震时景物等各种反应的第一手资料。这种资料既可作为研究工作的依据,又可作为研究结果的验证。地震考察有悠久历史,远在地震学形成之前,便受人们重视。尤其在中国,几千年前便有地震现象的记载,散见于史书、地方志以及各种典籍、条文数以万计(见中国地震历史资料、中国著名大地震)。中国地震学者凭借这些记载,经过整理、筛选和分析,编成了中国古代地震目录、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中国的宏观烈度表、破坏性地震的等震线图等基础资料。中国工程地震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这些资料。
在地震学已经发达、地震仪器观测已经普遍开展的今天,地震宏观考察的意义仍然不减往昔。现在强震观测台网已大力布设,但覆盖面积极为有限,地震发生时仍不能不借助于宏观考察来绘制等震线图,研究烈度分布,判别发震构造。从工程角度看,地震现场是真正的试验台,在此台上,各类工程结构和地形、地貌的影响都受到实际地震的考验,使前者的抗震性能暴露无遗。所以从地震考察中获得的经验仍然是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科学研究的源泉。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多次毁灭性大地震,充分揭示了地震灾害的严重性,也为今后抗御地震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教训。1920年海原地震和1927年古浪地震发生在黄土高原;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在华北腹地;1970年通海地震发生在横断山脉;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发生在滨海平原。各个地震的震害都充分表现了地区特点,也暴露了当地建筑的弱点。尤其是唐山地震的经验,说明即使是现代建筑物,若未经抗震设计,同样会在大地震中毁灭;也说明对地震危险性估计不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强震观测 早期的地震观测主要为地震学服务,目的在于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位置和大小以及其他震源参数,通常用灵敏度较高的仪器在远场观测地面的微弱震动以达其目的。服务于工程需要的强震观测则在于取得大地震近场地面运动过程和在它作用下建筑物反应过程的准确记录。由于大地震不常发生,仪器不值得经常运转,只宜在震时触发记录,所以观测仪器比较复杂,观测工作开展较晚。首批强震仪是1932年在美国设置的,有位移仪和加速度仪两种(前者以后没有发展),可以记录地面运动的全过程。这批仪器多设置在建筑物内,同时观测地面的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