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医药 : 中药 : 香烟 > 川贝
目录
chuān bèi chuān bèi
  中药川贝母的简称
No. 2
  本品为常用中药。商品为百合科贝母属多种植物的鳞茎。
  [历史]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名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原植物]
  1. 暗紫贝母 别名: 松贝母、乌花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鳞茎球形或圆锥形。茎直立,无毛,绿色或暗紫色。 叶除最下部为对生外,均为互生或近于对生,无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6~6.5cm,宽3~7mm,先端急尖。花单生于茎顶;深紫色,略有黄褐色小方格,有叶状苞片1,花被片6,长2.5~2.7cm,外轮3片近长圆形,宽6~9mm,内轮3片倒卵状长圆形,宽10~13mm,蜜腺窝不很明显;雄蕊6,花药近基着,花丝有时密被小乳突;柱头3裂,裂片外展,长0.5~1(~1.5)mm。蒴果长圆形,具6棱,棱上有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
  分布于四川、青海。四川若尔盖、小金县、南川等县有少量栽培。
  2. 川贝母 别名: 卷叶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变化较大。鳞茎卵圆形。叶通常对生, 少数在中部兼有互生或轮生,先端不卷曲或稍卷曲。花单生茎顶,紫红色,有浅绿色的小方格斑纹,方格斑纹的多少,也有很大变化,有的花的色泽可以从紫色逐渐过渡到淡黄绿色,具紫色斑纹;叶状苞片3,先端稍卷曲;花被片6,长3~4cm,外轮3片宽1~1.4cm,内轮3片宽可达1.8cm, 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柱头裂片长3~5mm。蒴果棱上具宽1~1.5mm的窄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
  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区。
  3. 甘肃贝母 别名: 岷贝
  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百合花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20~30(~45)cm。鳞茎圆锥形。茎最下部的2片叶通常对生,向上渐为互生;叶线形,长3.5~7.5cm,宽3~4mm,先端通常不卷曲。单花顶生,稀为2花,浅黄色, 有黑紫色斑点;叶状苞片1,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被片6,长2~3cm,蜜腺窝不明显;雄蕊6,花丝除顶端外密被乳头状突起;柱头裂片通常很短,长不到1mm,极少达2mm。 蒴果棱上具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2800~4400m的灌木丛中或草地上。
  分布于甘肃、四川和青海等省。
  4. 棱砂贝母 别名:炉贝、德氏贝母、阿皮卡(西藏)、雪山贝(云南)。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20~30(~40)cm。鳞茎长卵形。叶互生,较紧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1/3处,叶片窄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不卷曲。单花顶生,浅黄色, 具红褐色斑点;外轮花被片长3.2~4.5cm,宽1.2~1.5cm,内轮花被片比外轮的稍长而宽;雄蕊6; 柱头裂片长约1mm。蒴果棱上的翅宽约1mm,缩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3000~4700m的流砂滩上的岩石缝隙中。
  分布于四川、云南、青海和西藏等省区。
  [采制]采挖季节因地而异,西北地区多在雪融后上山采挖; 青海一带一般在7月采挖;四川、云南及甘肃地区约在5月间采挖。挖出后,洗净,用矾水擦去外皮; 亦有用盐水浸泡后晒干或用木炭烘焙至干,然后用硫黄熏后再晒干。
  [药材及产销]暗紫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unibracteatae 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 本品是商品川贝母的主要来源。主销华东、华南地区并出口。川贝母 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主产于西藏南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本品是商品川贝母的主要来源之一。主销华东、华南地区和部分出口。甘肃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przewalskii 主产于甘肃南部、 青海东部和南部以及四川西部。梭砂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delavayi 产于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德格等地者,色白、质实、粒匀,称白炉贝;产于昌都、四川巴塘和云南西部者,多黄色,粒大,质松, 称黄炉贝,因具虎皮黄色,亦称虎皮贝,过去集散于打箭炉(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县), 故名炉贝。主销华北。
历史
  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名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内伤久咳以川贝为宜。
分类
  松贝 青贝 芦贝
  松贝怀中包月
  青贝笑口常开
  芦贝顶头尖尖
原植物
  别名: 松贝母、乌花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鳞茎球形或圆锥形。茎直立,无毛,绿色或暗紫色。 叶除最下部为对生外,均为互生或近于对生,无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6~6.5cm,宽3~7mm,先端急尖。花单生于茎顶;深紫色,略有黄褐色小方格,有叶状苞片1,花被片6,长2.5~2.7cm,外轮3片近长圆形,宽6~9mm,内轮3片倒卵状长圆形,宽10~13mm,蜜腺窝不很明显;雄蕊6,花药近基着,花丝有时密被小乳突;柱头3裂,裂片外展,长0.5~1(~1.5)mm。蒴果长圆形,具6棱,棱上有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
  分布于四川、青海。四川若尔盖、小金县、南川等县有少量栽培。
  2. 川贝母 别名: 卷叶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变化较大。鳞茎卵圆形。叶通常对生, 少数在中部兼有互生或轮生,先端不卷曲或稍卷曲。花单生茎顶,紫红色,有浅绿色的小方格斑纹,方格斑纹的多少,也有很大变化,有的花的色泽可以从紫色逐渐过渡到淡黄绿色,具紫色斑纹;叶状苞片3,先端稍卷曲;花被片6,长3~4cm,外轮3片宽1~1.4cm,内轮3片宽可达1.8cm, 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柱头裂片长3~5mm。蒴果棱上具宽1~1.5mm的窄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
  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区。
  3. 甘肃贝母 别名: 岷贝
  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百合花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20~30(~45)cm。鳞茎圆锥形。茎最下部的2片叶通常对生,向上渐为互生;叶线形,长3.5~7.5cm,宽3~4mm,先端通常不卷曲。单花顶生,稀为2花,浅黄色, 有黑紫色斑点;叶状苞片1,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被片6,长2~3cm,蜜腺窝不明显;雄蕊6,花丝除顶端外密被乳头状突起;柱头裂片通常很短,长不到1mm,极少达2mm。 蒴果棱上具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2800~4400m的灌木丛中或草地上。
  分布于甘肃、四川和青海等省。
  4. 棱砂贝母 别名:炉贝、德氏贝母、阿皮卡(西藏)、雪山贝(云南)。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20~30(~40)cm。鳞茎长卵形。叶互生,较紧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1/3处,叶片窄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不卷曲。单花顶生,浅黄色, 具红褐色斑点;外轮花被片长3.2~4.5cm,宽1.2~1.5cm,内轮花被片比外轮的稍长而宽;雄蕊6; 柱头裂片长约1mm。蒴果棱上的翅宽约1mm,缩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3000~4700m的流砂滩上的岩石缝隙中。
  分布于四川、云南、青海和西藏等省区。
  [采制]采挖季节因地而异,西北地区多在雪融后上山采挖; 青海一带一般在7月采挖;四川、云南及甘肃地区约在5月间采挖。挖出后,洗净,用矾水擦去外皮; 亦有用盐水浸泡后晒干或用木炭烘焙至干,然后用硫黄熏后再晒干。
  [药材及产销]暗紫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unibracteatae 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 本品是商品川贝母的主要来源。主销华东、华南地区并出口。川贝母 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主产于西藏南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本品是商品川贝母的主要来源之一。主销华东、华南地区和部分出口。甘肃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przewalskii 主产于甘肃南部、 青海东部和南部以及四川西部。梭砂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delavayi 产于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德格等地者,色白、质实、粒匀,称白炉贝;产于昌都、四川巴塘和云南西部者,多黄色,粒大,质松, 称黄炉贝,因具虎皮黄色,亦称虎皮贝,过去集散于打箭炉(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县), 故名炉贝。主销华北。
  【性味】性凉,甘平
  【归经】入肺经、胃经
  【功效】润肺止咳 化痰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
  【 用法】
  1、梨(水果)切片,川贝要砸成粉末,放在水里然后倒入川贝一起煮,煮30-40分钟就好了,把梨和汤一起喝了,最好加点冰糖或者蜂蜜,(因为冰糖是凉性的,蜂蜜本来就有润肺的作用)
  2、用红梨,把红梨的顶去掉把川贝放进去再盖上,配白茅根30克,陈皮15克一起煮,等梨炖好了一起把梨和川贝一起吃掉,把药汁一起喝了。
  3、川贝取粉直接白开水送服。
  4、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可以在发作之前把川贝+蛤蚧+西洋参打粉装胶囊预防。效果不错啊
  5、用苹果,去掉苹果顶部,在把苹果的心挖掉,然后放入川贝和冰糖,在放到水中煮熟,熟后一起饮用。
川贝的真伪鉴别
  川贝母是一味名贵中药材。药用始载于明代的《滇南本草》一书。其主要功用适用于
  外感风热咳嗽、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症的良药。由于其疗效卓著,药用需求量大,就有人用伪品来冒充川贝,因此必须认真加以识别其真伪。
  川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品种较多,可分为松贝、青贝、炉贝三种规格,其药材性状各有所区别。
  松贝呈卵圆形,颗粒大小均匀,直径一般不超过1厘米。顶端稍尖、闭口。底部平,能直立放稳。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小鳞片被包在心脏形的大鳞片内,留一新月形部分在外俗称“怀中抱月”。外表纯白色,有光泽。质地硬脆,粉性足。
  青贝:呈扁球形,外层两鳞片大小相近。顶端开口,内有小鳞片数枚,颗粒多歪斜,不能直立放稳。外表呈浅黄白色,质地较松贝疏松,粉性。
  炉贝:多呈棱形或圆锥形,颗粒大,形似马牙状,故俗称“马牙嘴”。质脆、粉性。这三种贝母均气微、味微苦。
  伪品川贝
  (1)山慈姑:又名土贝母、草贝母,外形与川贝母相似,但基部呈脐状凹入,有须根茎。表面呈黄白色或黄棕色。光滑,不分瓣。质坚硬难折,断面角质。气微弱,味极苦而辛。本品含秋水仙碱,系有毒草药,内服过量可使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中医多外用冶痈肿、瘰和关节炎等症,与川贝母的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不同。
  (2)光慈姑:亦名光姑子,药材呈圆锥形。顶端渐尖,基部圆平,中央凹入。不分瓣。颗粒较松贝稍大。表面呈黄白色或浅棕色,光滑。一侧有条纵沟到顶端。质硬而脆。断面白色,粉性,内有一圆锥形心。气微,味淡。
  总之,伪品川贝川贝的外形相似,但它们的药材性状均呈整块状,不分瓣。这是识别川贝真伪之重要特征。
英文解释
  1. :  bulbus fritilariae
  2. n.:  tendrilleaf fritillary bulb,  fritillaria produced in Sichuan Province
相关词
川贝雪梨膏平喘止咳川贝雪梨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