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 : 中药 : 饮食 > 川军
目录
一支永垂青史的队伍
  在四川省会成都人民公园正门,默默屹立着一尊雕塑:一名年轻的士兵,脚蹬破烂的草鞋,穿着短裤,身着旧式军服,打着绑腿,胸前挂着两只木柄手榴弹,背上背着一把大刀和一只竹编斗笠,他手里端着一支上着刺刀的老旧步枪,前倾着身躯,坚毅的面庞正对着东方!----这就是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每年的抗战纪念日,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不知名的老老少少,默默地把鲜花放在碑前,然后默默地离去。
  雕塑上年轻士兵衣衫的褴褛、装备的破旧,曾经引起过我的好奇。老人们说,当年的川军将士,衣衫就是这样褴褛、装备就是这样破旧。他们的步枪多是四川土造的“单打一”,据说其威力“打只土鸡、兔子什么的还能凑合”,连手榴弹都是四川土造的“麻花手榴弹”,在当时的世人眼中就是根本不堪使用的劣质装备。但这些生于乱世、许多人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将士们心中,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却是那样的强烈,令人在很多年以后都无法忘却他们的忠烈!老人们说,那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原就是一尊铜像,就立在成都东门城门外(现城东东门大桥桥头)----川军将士们当年去参加抗战就是从这里出城的,许多人再也没有回来。后来这尊铜像就不知去向了----在那个疯狂的年月,连古老的城墙和市中心的皇城都无法保全,何况一尊旧军人像?现在这个碑是后来重建的了。
内战连绵
  说起这川军,还得从清末民初说起,宣统二年,清政府废绿营,在全国建陆军叁十六镇(师),四川因省大人多兼控康藏地区,因而成立了十六、十七、十八叁个镇。同时,成立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官军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讲武堂等,来培养中下级军官,这些学堂出来的学生,后来成为川军中的骨干,其中优秀者还曾被派遣出国深造。在辛亥革命中,各省纷纷独立成立一个军政府宣布独立,惟独四川先有革命党人在重庆成立大汉军政府,后又有人在成都成立蜀军政府,这种情形是各省中绝无仅有的。在护国之役以前,川军编为五个师,尚可基本统一。护国之役之后,川军分裂,以坐镇重庆的熊克武为主的一派,倾向孙中山先生,另有一派则依靠北洋政府势力与熊军争夺。历经多年作战,内部几经分裂判变,熊始终未能统一全川,反而自己连脚都渐渐立不住,于二十年代率部下,号称十万大军经贵州赴广东投奔孙中山。留在四川的各路军阀经过一番远交近功,合纵连横,逐步形成了刘湘、刘文辉、赖心辉、刘存厚、邓锡侯、杨森、田颂尧等几大势力。北伐战争后,各部都先后易帜换上了国民革命军的旗号。刘湘为二十一军、刘存厚为二十叁军、刘文辉为二十四军、邓锡侯为二十八军、田颂尧为二十九军、杨森为二十军。然而,改旗易帜并未结束川中的内战,在这各派当中,又以刘湘、刘文辉这二刘实力最强,此二人都是四川大邑人,这刘文辉还是刘湘之叔。二刘首先联合在一起,击败了刘存厚、赖心辉,瓜分了两人的地盘,最后四川形成了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四巨头分治的局面。二刘都是野心很大的人物,他们的目标不光是统一全川,还要问鼎中原,因此两人的合作只能是暂时的,最终还要有一番对决,而这其中,由于刘湘与老蒋关系较密,而刘文辉则与桂系等反蒋势力有些瓜葛,故刘湘得到了老蒋的支持。1932年刘湘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秘密联络川中各部,与之结盟,并策反刘文辉部下,向刘文辉开战。二刘经过泸州、宜宾、成都、荣县威远等战役,刘文辉大败,十万人马损失四分之叁,于1933年秋败退西康,这样刘湘就当上了四川省主席、川军总司令。从一九一二年成都省门之变开始,到此,历时二十叁年,大小四百余战的四川内战才基本结束。
  从公元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三四年,历经二十二年大小四百余战,四川军阀的混战终于有了大体的眉目,“面带三分憨相”的刘湘当上了四川省主席。川军打内战的恶名举国闻名,其人员素质、装备等,却堪称中国最差劲的杂牌!但川军将士们还来不及在天府之国的土地上尽情享受,抗战就爆发了。此前的川军也曾参与对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的作战,除了惨败、大败,没有更值得外传的战绩。但就是这样一支如此不堪的队伍,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用自己对民族的忠诚、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实现了作为军人的价值!
  抗战初起,川军将士即纷纷请缨参战,据说当时的川军将领杨森曾经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这段话可谓代表了广大川军将士的心声。这位杨森虽然也是一名军阀,但很有民族气节,当年驻防川东门户万县,就曾率部与英国海军血战(事件缘起于英国兵舰在川江上肆意横行,撞毁我渔船、残杀我平民,详情请查阅万县“九五惨案”有关史料----与“五卅运动”同时期),杨森可谓川军中的代表人物。当时蒋介石需要兵源、另一说称其也有“借刀杀人”之意,遂同意调川军出川抗日。
川军编制
  1935年1月整编前的各路川军编制如下:
  第20军,军长杨森,辖6个混成旅共18个团。另一宪兵大队,一精练司令,一机炮指挥,一手枪大队,共6个团。
  第21军,军长刘湘,辖9个师,5个独立旅,四路边防司令,叁路警卫司令,两路警备司令,一城防警备司令,一独立支队,共125个团。另有:一宪兵大队,一机枪司令,一炮兵司令,一警卫大队,一税警总队;一航空司令,飞机10架;一川江公安舰队,炮舰2艘;一战车大队。
  第23军,军长刘邦俊(原为刘存厚),辖1个师,6个团。另一特务大队。
  第24军,军长刘文辉,辖4个师,一屯殖司令,共27个团。
  第28军,军长邓锡侯,辖5个师,一特科司令,一警卫司令,共42个团。另一宪兵司令。
  新6师,师长李家钰,辖7个旅,共19个团。另一特科司令。
  新23师,师长罗泽洲,辖4个旅,共12个团。另有特科叁大队。
  以上新6、新23师及24军独立,其他统归刘湘指挥。共有兵力约340个团。
  1935年3月,整编后的川军编制序列如下:
  第20军,军长杨森,编为第133、134、135叁个师,计6个旅14个团。
  第21军,分编为21、23、44叁个军,以唐式遵、潘文华、王缵绪分任军长,统归刘湘直辖。共计83个团。第24军,军长刘文辉,编为136、137、138叁个师,共16个团。
  第28军,改45军,邓锡侯为军长,编为125、126、127、128、131五个师,共24个团。
  第29军,改为41军,军长孙震,编为122、123、124师,共19个团。
  新6师,改为104师,李家钰任师长,编为3个旅9个团,另一独立团。
  整编后,川军缩编为不到170个团。
  (以上资料见《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
浴血抗战 川军将领多殉国
  刘湘刚刚统一全川,红四方面军就来到了川北,田颂尧投入六万人马,叁路进剿,结果大败而归,被蒋、刘借机撤职查办,刘湘随后亲统二十万大军,开展六路围攻,结果激战十个月,损失八万人,刘湘自叹无法剿灭红军。川陕红军尚未剿灭,中央红军长征又到达川边,更为要命的是,蒋的中央军也跟在红军的后面开来。吸取贵州王家烈的教训,刘湘会见蒋介石,力拒中央军入川,蒋只得改派贺国光率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参谋团入川,而刘湘也不得不答应蒋对庞杂的川军进行整编。
  正当老蒋在成都设陆大分校,准备轮训川军中级军官,以使川军“中央化”,蒋刘矛盾激化时,抗战爆发了。在全国一片抗战声中,川军将领纷纷请缨抗战,而老蒋也有意“借刀杀人”,剩机支解消灭川军。蒋任刘湘为七战区司令长官,将川军编成第二十二、二十叁两个集团军,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副司令孙震,辖四十一、四十五、四十七军(由李家钰新6师扩编而来),第二十叁集团军由刘湘自任总司令,唐式遵副之,辖二十一、二十叁军。蒋先将从川北出川的二十二集团军调往山西,划入阎锡山二战区,当由川江出川的二十叁集团到达汉口时,蒋又将其划归程潜第一战区,拱卫南京外围。当刘湘到达南京时,他第七战区防区何在,任务是什么都还不知道,手下的川军就全没了,刘湘完全失去了对川军的控制,不久就病死了。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装备不足,缺乏弹药、给养和医疗设备,冬天在山西打仗时,士兵脚上穿的还是草鞋。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战中进行了无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全师四千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六百多人,伤亡85%以上。徐州会战,川军二十一军防守南线,其中一四五师守广德,在优势敌人的围攻下,阵地失守,师长饶国华毅然率剩余仅一营部队冲入敌阵,以图恢复阵地,终因寡不敌从,身陷重围,弹尽援绝,将军不愿做俘虏,举枪自戕殉国。一四四师师长郭勋祺也在战斗中负重伤。二十二集团37年底编入李宗仁杂牌军战区,参加台儿庄战役,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板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师长亲自指挥巷战,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腾县一役,一二二师五千余人几乎全部伤亡,但也毙日军四千余人。在腾县以北的界河、龙山带布防之一叁一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正是川军的巨大牺牲才换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曾挥泪而言:“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战斗任务,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李宝钰部第四十七军,长期在晋东南作战,后编为叁十六集团军,驻守河南,在豫鄂湘桂战役中,由国民党上层指挥不力,豫西各部在混乱中转移,叁十六集团军因是杂牌,奉命担任掩护,在转移途中,司令部直属队不幸与日军穿插分队遭遇,总司令李家钰当场中弹身亡,成为抗战中殉国的川军最高级别将领。但是,抗战期间,少部川军不思抗日,专门反共,杨森部制造了“平江惨案”,川军一部还参与了皖南事变。各有所终川军历史划上句号。
  抗战后,原二十二集团军各军划归孙震指挥,一直在中原战场作战,淮海时编入孙元良兵团,最终被歼。王陵基投靠老蒋当了四川省主席。杨森后来还当了重庆市长。抗战期间出川抗战的其它各路川军也先后被蒋分割,编散,先后投入到前线,被解放军消灭。抗战中留在西南的24军刘文辉一部一直驻扎在西康,邓锡侯将四十五军留川的一师两旅编为九十五军,由黄隐任军长。刘湘死后,所部留川的五师二旅,十六个保安团划潘文华指挥,抗战时编为二十六集团军。抗战后缩编为叁个整编旅,分别划给了张轸、白崇禧和襄樊康泽,潘文华成了光杆绥署司令,后来一六四旅在襄樊被歼,部分歼兵逃回四川重组为一个团,潘将该团与绥署直属队合编为二叁五师,由其子潘清洲任师长,这成为了潘最后的家底。
  刘、邓、潘长期受老蒋打击排挤,与蒋有很深的矛盾,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等亲自组织对川军的策反,在襄樊在役中被活捉的川军将领郭勋祺,被刘邓首长特批入党,回川做刘、邓、潘的工作。在解放军席圈大西南的局势下,蒋要叁人配合胡宗南,决战川西。为了不给蒋家王朝陪葬,叁人于彭县宣布起义。川军其它将领中,王陵基于1964年被作为战犯特赦。王缵绪解放后留在了成都,任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参事。唐式遵最可笑,他本已退役在重庆办南林学院,最不甘寂寞,到西昌向蒋要了一个四川省主席的空衔(时四川全境已基本解放),表示“宁为文天祥,不做降将军,作为四川人,死也要死在四川”,结果果然于1950年被击毙。有叁十多个姨太太的范绍曾,却戒掉大烟,在家乡迎接解放,电视剧《傻儿师长》就是以他为原型写成的。杨森、孙震因忠心事蒋,蒋在台湾给他们安排了一个总统府国策顾问的位置。两人分别于1977、1985年病死于台北。至此,一部川军的兴衰史画上了句号。
  川军在抗战中以硬战、血战闻名,前后出川300万兵员,共64万余人伤亡,除了英勇顽强外,装备过于简陋也是重要原因。另外也有人说是蒋介石借日军之手图谋消灭川军,因此在抗战之初,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溃退之时,以褴褛之众的川军去一线冲杀,试图将川系军阀的老本都拼光在抗日前线。川军首领刘湘据称是“七七”事变后第一个通电请战的高级将领(“七七”后第三天),其抗日热情却正中了蒋介石“消除异己”的下怀。蒋介石遂要求四川调集30万部队(川军当时把各种武装加完不过40余万)出川抗日,另准备50万壮丁备战。刘湘亲率川军精锐10万甫一出川即暴病而死,部队被分散抽调各处最前线,又得不到补给,蒋介石很难与“阴谋论”脱离干系。
  对中国军队中的派系问题,日军的冈村宁次是很清楚的,他在一九三九年就专门制定了分化、瓦解中国军队中杂牌武装,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中央军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行。日军的“招降”政策也不是没有效果的,尤其汪伪政权成立后,也的确有部分中国军队(多为杂牌军)投降日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的杂牌部队都没有投降,还在随后的战斗中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如川军杨森部、王陵基部参与的昆仑关大捷。并且更多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投身抗日战场、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的抗日武装不仅没有瓦解,还在后来的战争中日渐发展壮大,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抗战中的川军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中国军队的正规部队,而是一支地方军阀武装。无论是部队的装备和军事素质、部队待遇,都无法与国民党中央军相提并论。但抗日战争中,这支部队用自己大无畏的牺牲换来了“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名声。在数十年的内战中,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许没少干过坏事、甚至伤天害理的事,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也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他们很难有现在一些“理性的精英”那样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间关系的感悟,身逢乱世,他们也许感受最少的,就是“国家”这个概念,感受最多的应该是大大小小的“大帅”。从成军之时起,这样的部队事实上就只是某人的私人卫队。从个人而言,他们也许从来就没有感受过“国家”对他们做过什么,但他们知道,“打内战”是一个军人最大的耻辱!他们也许曾横行乡里、也许曾鱼肉百姓,但只有在投身于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投身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时,他们才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军人的使命和荣誉!只有在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斗争中,他们体内火一样的激情才被唤醒,并且象火山一样地迸发出来,令他们可以无视敌我实力的悬殊而奋勇前行----为了身后四万万同胞,宁可战至最后一人而决不后退!
英雄历史
  川军的吃苦耐劳精神可以说是独步华夏,没有其他的省份的人的吃苦精神可以比得上川军。抗日战争期间,四川人砸锅卖铁以一个省份,承担了全国百分之三十的供应,和十分之一兵源,不知数字是否有误,请见识广博者考证一下。那个报道里面有个细节让我挺感动的,讲的是抗战期间四川一而再再而三的捐款,有很多要饭的都把家底翻空的投钱.抗战口号也响亮:“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一日誓不返乡”,“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
  打仗有输赢,可不能丢人.国军第一王牌74军,共军第一王牌27军,都经历过无数血战。都也有胜负,可从来没有丢人的时候,走到哪里都是赞誉一片。同样,川军的122师在王铭章的领导下,在滕县全军牺牲。从严格的军事意义上说,应该是惨败,因为3000人的牺牲换来的是日军仅仅66人的伤亡。可在各种舆论的眼里,川军赢得了尊重。考虑到川军低劣的装备和低水平的训练,没有任何人认为那是丢人的。相反,那是名垂千古!于是有了无川不成兵的美谈。川军最大的荣誉,应该是抗美援朝。虽然没有一个部队是起源于四川的,可四川的牺牲是3万多人,竟然是牺牲最多的地方省份。在上甘岭,可以说正是川军的吃苦精神,把阵地死死的守住让美军感到无能为力。
  徐州会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1929年到1930蒋冯阎大战中原,中央军和地方军打得一塌糊涂,此后,中央军与地方军也是貌合神离,各有算盘。但是在徐州会战之际,中央军、西北军、东北军、广西部队、云南部队、川军、山东部队、江苏保安队这些部队在七八年前彼此还是兵刃相见互相杀个你死我活的,而在面对凶恶的倭寇时,这些部队却能捐弃前嫌无私无我空前合作空前团结,皆中国热血汉子。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唐式遵
  川军著名将领、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坂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和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铭章宁死不屈,跳墙殉国。王铭章殉国后,所部官兵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滕县一役,122师5000余人几乎全部伤亡,但也毙日军4000余人。在滕县以北的界河、龙山一带布防的131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川军的巨大牺牲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感慨,“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城中残留官兵,均战至最后,以手榴弹自戕,无一被俘投降。奉命之忠,死事之烈,克以保障徐淮,奠定抗战之基,睢阳之后,一人而已……”
  川军出川后,最先进行的是川军第43军第26师和川军第20军在淞沪战场的血战。据何聘儒先生回忆:26师装备可怜,“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有的枪使用过久,来复线都没有了,还有少数步枪机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武器之窳(yu禹)劣,可以想见。”日军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伤亡惨重,战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仆后继,毫无惧色。该师官兵英勇顽强鏖战七昼夜,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被誉为参加淞沪抗战的70多个师中成绩最好的5个师之一。该师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全师4000多人,这场仗打完后仅剩下600多人!
  在内战中恶名在外的20军杨森部,这次也在淞沪抗日前线立下大战功。10月15日,804团奉命收复失掉的阵地。团长向文彬率部当夜恶战,夺回了阵地,但全团官兵,营长只剩彭焕文1人,连排长非伤即死,无一幸免,排长剩下4个,士兵只剩120余人!
  新津县的爱国模范、72岁高龄的高尚奇,十分痛恨日本侵略者,他将4个儿子中的3个先后动员去参军抗日,仅留老三高光田在家做小生意维持—家六口人的生活。
  "模范父亲"的安县王者成,送其自动请缨出征的儿子王建堂时场景更催人泪下:他赠送给儿子的竟是一面"死"字旗!他在白布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死"字,旗子左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于,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抗战中的川军是一个缩影,一个参于抗战的千百万地方武装的缩影。就象在淞沪会战中端着刺刀与日军坦克“肉搏”的桂系部队,这些年轻人都曾经为军阀混战卖命、都曾为了几个大洋的赏钱而迷失在内战的烽火之中,但当民族危难、国家存亡之际,他们的青春依然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在那样的时代,我们不必苛求他们个个都是完人,我们也不应讪笑他们以刺刀拼坦克的“不理智”,正是他们的勇气和牺牲令侵略者为之胆寒、令世人为之叹服、令我们有了今天的民族独立与自由!他们,都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铭文;他们,都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他们,理应永远是我们心中不朽的人!
  震撼!细说川军抗日血性及逸闻趣事[图]
  话说自民国以来,四川是内斗最厉害的省,现在在一些地方的成渝论战斗得是窝火翻天的,都是用嘴巴和手指敲键盘。那个时候可是真刀实枪的干。
  四川内斗虽然剧烈,但四川人天性幽默,因此川军的很多事情也是搞笑的很。
  一,当革命军到达武汉的时候,四川的军人马上改变颜色,宣布服从蒋光头,首先就是大佬刘湘,所以他不但通电反对吴佩孚,而且命令他的军队,见了女学生都高呼着:打到奴的夫和“反对站起睡”,所以刘湘登时被称为革命同志,蒋光头同志一高兴就和刘湘拜了把子。
  二、四川军阀形形色色,老百姓用歌谣总结:
  水有彭水旋,神有刘神仙,灵官来镇殿。
  哈儿去守边,修路唐子晋,卫锋郭大蛮。
  张斯可,余安民,都是安邦定国臣。
  还有司令蓝田玉,弯腰驼背打球去。
  胡子大汉潘文华,光头小伙王瓒绪,
  飞机军舰件件齐。
  李罗杨森,好象刘湘干女婿。
  现在我们都说杨森是个大军阀,杀人魔王,是个专门残害处女的色狼,其实杨森也算个英雄人物,接受新思想比较快;杨森最火的时候管理四川,喜欢用新式人物,凡从北京上海这些比较洋盘的地方回来的学生,见一哈就拜为秘书,久了就成了“秘书团”。人一多,老杨就不发薪水了,但每个人有勤务兵一个,马灯一架,那些秘书本来就是挂个职,见有便宜可占,于是每天到督署领洋油的动以百计,都来搞摸伙,于是秘书们便被称为“洋油秘书”
  杨森当权了,又是个色狼GG,妻子小妾数不胜数,都是些才多貌美的MM,他办的报纸吹嘘老杨英雄盖世,所做所为,皆是为国为民,实乃侠之大者,于是老杨成了当时四川少女的偶像,颠倒了大把高才女生,好多人写信给他求爱,其中有一封这样写:“愿为英雄妾,不作庸人妻。” 数十载之后,读之仍使我等庸人唏嘘不已。
  1926年8月29日,在长江上游,四川东部城市万县附近江面上,英国商船“万流”号浪沉川军杨森部官兵乘坐的三只木船,船上官兵54人全部溺死,肇事英轮在英国军舰掩护下逃跑。川军第一路总司令兼四川省长杨森扣留了另外两艘英国商船。中英双方尚在交涉之中,三艘英国军舰在9月5日下午5时左右劫夺被扣英轮,并猛烈炮击万县城区达三个小时,发射重型炮弹300余发,万县城区一片火海,繁华街市顿为瓦砾。万县军民死亡604人。
  四川一个师长,罗烟灰,在宣布革命后对官兵谈话道:大家都说老子是假革命,现在我因改换国民革命军的招牌,另制旗帜及全师领章、臂章等东西,已经花掉了二万多,难到不是钱迈,还敢说老子不革命,难道还要傻花些钱才算革命烁?
  军阀割据时代,四川军队五花八门,其番号名称,更是牛头不对马面:
  边防军:理应驻防川边,可是却长期驻防川中各县,从不挨边(军长赖)
  江防军:理应驻防沿江,但却长期留驻成都盆地。(军长黄)
  成属清乡军:成属系指成都府所属地区,不但不对不在成都,远驻川南资中一带,而且从未清过乡(司令官彭)
  雷马屏屯殖军:部队只有一连,不在雷波.马边.屏山屯殖,却闲驻叙府(今宜宾)坐吃粮饷,直至解放(司令官穆)
  混成旅:听起像步.骑.炮.工.辎诸兵种合成,其实清一色步兵,一点也不混(各军皆有)
  骑兵团:不但无马,连牛都没有一头。(陈三师杜团)
  炮兵团:连土抬炮也没有一门。(各军都是这样)
  工兵营:没有一把铁锹,十字镐,挖战壕要向老百姓借锄头
  川军的结局
  抗战后,原二十二集团军各军划归孙震指挥,一直在中原战场作战,淮海时编入孙元良兵团,最终被歼。王陵基投靠老蒋当了四川省主席。杨森后来还当了重庆市长。抗战期间出川抗战的其它各路川军也先后被蒋分割,编散,先后投入到前线,被解放国消灭。抗战中留在西南的24军刘文辉一部一直驻扎在西康,邓锡候将四十五军留川的一师两旅编为九十五军,由黄隐任军长。刘湘死后,所部留川的五师二旅,十六个保安团划潘文华指挥,抗战时编为二十六集团军。抗战后缩编为叁个整编旅,分别划给了张轸、白崇禧和襄樊康泽,潘文华成了光杆绥署司令,后来一六四旅在襄樊被歼,部分歼兵逃回四川重组为一个团,潘将该团与绥署直属队合编为二叁五师,由其子潘清洲任师长,这成为了潘最后的家底。
百科大全
  川军
  Sichuan Warlord Clique's Army
  ChuQnlun
  川军(Siehuan warlord elique’5 Army)
  民国时期四川各实力派所辖军队的习称。
  其前身主要为四川新军暂编陆军第17镇。
  1 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四川着手编练新
  军。至19H年(宣统三年)建成第17镇,朱
  庆斓任统制。武昌起义爆发后,新军中的同
  盟会组织和保路同志军纷纷宜告独立,分
  别建立大汉蜀北军政府、重庆蜀军政府等。
  同年底,新军和保路同志军等合编为四川
  陆军3个镇,宋学皋、彭光烈、孙兆蛮分任
  第1镇至第3镇统制。不久增编第4镇,刘
  存厚任统制。共辖步、骑、炮兵20标,工
  兵、瑙重各1营。1912年4个镇改编为陆军
  第1师至第4师,新建第5师。宋(后周骏)、
  彭、孙、刘和熊克武依次任各师师长。讨袁
  战争和护国战争期间,川军内部分化,部分
  参加讨伐袁一世凯,大部参与镇压讨袁武装。
  1917一1925年,川军与滇黔军之间及川军
  内部,先后爆发刘(存厚)罗(佩金)之战
  及川黔军驱杨(森)之战等,进一步形成以
  同乡、同学等不同关系的各个军阀集团,并
  分别占有一定地盘,形成“防区制”,各自
  扩充军队,建制混乱。1926年在北伐战争
  节节胜利形势下,川军归附国民革命军,改
  编为第20军至第24军,第28、第29军。杨
  森、刘湘、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邓锡
  侯、田颂尧依次分任各军军长,另由原杨森
  部分化出来的部队亦称第20军,郭汝栋任
  军长。总兵力达30余万人。形式上虽有统
  一编制,但仍分别由刘湘、杨森为首的“速
  成系”,邓锡侯、田颂尧为首的“保定系”等
  各集团所控制。1927一1934年,各集团为
  争夺四川统治权,发生过“下川东”、“上川
  东”以及刘湘与刘文辉的“二刘”之战等。
  其间,川军数次参加围堵长征进人川境和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1935年8月,
  国民党政府对川军进行整编,保留第20、
  第21、第23、第24军番号,将其余部队改
  编为第41、第44、第45军和独立第104师。
  杨森、唐式遵、潘文华、刘文辉、孙震、王
  绩绪、邓锡侯分任各军军长,李家饪任第
  104师师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主要
  部队扩编为第4军团至第6军团,第24、第
  25军团。邓、刘(文辉)、杨、唐、潘分任
  各军团长。至1939年冬,以川军为基础,陆
  续扩编为第22、第23集团军,第27集团军
  至第30集团军,第36集团军和第88军。
  邓、唐、杨、潘和王攒绪、王陵基、李家饪
  依次任各集团军总司令,范绍增任第88军
  军长。其间大部先后出川,分别参加淞沪、
  徐州、武汉等地会战,阵亡官兵26万余人。
  解放战争期间,刘文辉、邓锡侯等分别率领
  第24、第95军等部起义;其余部队在安徽、
  山东等地相继被人民解放军歼灭,部分逃
  往台湾。(董亚文)
英文解释
  1. n.:  rhubarb
相关词
人物辛亥革命井研民国将领四川民族英雄大邑军阀
百科大全汶川地震四川人百科辞典抗日英雄上海联想革命家
江西人四川历史民国幕僚将军将领中华民国抗日战争营山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