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崇聖寺三塔聯繫方式地址:雲南大理市三塔公園
郵編:671000
電話:08722670469
崇聖寺三塔投訴電話大理州旅遊投訴電話:0872-96927
雲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71-4608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崇聖寺三塔景區榮譽全國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聖寺三塔門票價格52元崇聖寺三塔開放時間8:00-19:00崇聖寺三塔交通圖崇聖寺三塔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大理——三塔:1公裏
麗江——三塔:180公裏崇聖寺三塔住宿大理三塔苑酒店位於大理著名文化古跡崇聖寺內,酒店環境優雅,青石板鋪面的大院鬆柏青翠,山茶、杜鵑爭奇鬥豔。客房為典型的仿唐宮庭築群,亭臺、樓、閣、長廊、小橋,環抱碧水一池,新穎別緻。可遠眺洱海,仰望蒼山,近觀三塔雄姿。
酒店有雙人標準間65間,大型豪華間2套。客房和衛生采用上乘材料裝修,格調明快、高雅,每間房均配有空調、彩電、獨立衛生間,全天供應熱水。以三星級的標準為客人提供各類服務。
崇聖寺三塔交通到達方式:從大理古城可以步行前往,衹需半個小時;在下關則需要乘坐旅遊班車。崇聖寺三塔玩法出大理古城西門後北行一公裏,過桃溪橋後沿大路左西走百餘步,便是三塔倒影公園。公園座北嚮南,背靠崇聖寺三塔,以園內潭水能倒映三塔雄姿而得名。跨入公園大門,迎面而立的是一座完全由大理石砌成的寬約6米,高4米多的米頗具白族建築特色的照壁,照壁中部是一幅巨大的由大理彩色花紡構成的天然山水畫。公園占地27畝多,中心部分是一片十餘畝左右的水潭。水潭呈橢圓形,潭水潔淨清幽。倒影公園最有特色的是潭水能映出崇聖寺三塔的倒影,其倒影之清晰,常令遊人嘆為觀止。在三塔寺,由於三塔過於高大,且因三塔之間有一定距離,遊人要把三塔作為背景攝入,實難如願。而在倒影公園,遊人不僅可以攝入三塔,還可攝入三塔倒影,同時也可攝入漾波亭,小嶼、及其倒影。其實,三塔倒影之妙,更在於月光如水的夜晚。此時三塔倒影格外清晰,塔影四周水中繁星閃爍,玉兔輕移,人頓覺天上人間,衹在一念中罷了。
大理崇聖寺三塔,距離下關14公裏,位於大理以北1.5公裏蒼山應樂峰下,背靠蒼山,面臨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組成,呈鼎立之態,遠遠望去,雄渾壯麗,是蒼洱勝景之一。
“勝地標三塔,浮圖秘鬼工。”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16層密檐式塔,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築。塔下仰望,衹見塔矗雲端,雲移塔駐,似有傾倒之勢。
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二層,下層邊長為33.5米,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上層邊長21米,其東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國公沐英後裔沐世階題的“永鎮山川”四個大字,莊重雄奇,頗有氣魄。照壁後有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記》。塔身的第一層,高13.45米,是整個塔身中最高的一級。東塔門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門倒在近6米處。塔墻厚達3.3米。第2至15層結構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16層為塔頂。以第二層為例,高約2米,寬約10米,上部砌出疊澀檐,凡17層磚,每層挑出0.05—0.07米不等,檐的四角上翹。塔身東西兩面正中各有佛龕,內放佛像一尊,龕兩側另有亭閣式小龕各一,蓮花座,廡殿式頂,中嵌梵文刻經一片。南北兩面,中間有一券形窗洞,直通塔心。第三層則南北為佛龕,東西為窗洞。以上各層依次交替。塔身愈往上愈收縮。塔頂高8米,約為塔身的七分之一。挺拔高聳的塔剎,使人有超出塵寰、劃破雲天的感受。頂端是銅鑄的葫蘆形寶瓶,瓶下為八角形寶蓋,四角展翅,安有擊風擇;其下為鋼骨銅皮的相輪;最下為覆鉢,外加蓮花座托。塔頂四角,原有金鵬鳥,相傳“竜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竜澤,故以此鎮之”。現金鵬已無存,復修前僅殘存金鵬鳥足。千尋塔中空,置有簡易木梯,可達塔頂。
千尋塔西,等距約70米遠的地方,有南北兩座小塔,是八角形10級密檐磚塔,各高42.19米,塔身有佛像、蓮花、花瓶等浮雕層層各異。一至八層為空心直壁,內撐十字架。基座亦為八角形。兩小塔間相距97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勢,佈局統一,造型和諧,渾然一體。
崇聖寺三塔佈局齊整,保存完善,外觀造型相互協調。大塔協領兩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時又襯托出小塔的玲瓏雅緻;小塔緊隨大塔,襯托出大塔的高大、雄偉。三塔與遠處的蒼山、洱海相互輝映,點綴出古城大理的歷史風韻。
三塔相傳建於南詔保和時期,三塔之旁原有規模宏大的崇聖寺。據《南詔野史》、《自古通記》等史籍記載,寺基方7裏,建於南詔第十主豐佑,保和十年至天啓元年(公元834至840年)。經歷了千年滄桑和風雨剝蝕,崇聖寺終毀於清鹹豐年間,如今惟留三塔。近年來曾在塔頂發現南詔、大理中時期的重要文物600餘件。
在一千多年前要建這麽雄偉壯觀的古塔,决非易事。相傳是采用建一層塔理一層土的辦法,建塔的土坡遠及十裏之外。1979年在對三塔維修加固時,曾在千尋塔內發現了寫經、經捲、銅鏡和金、銀、木、水晶等佛像,各種藥材共600餘件,對研究古代大理具有重要價值。三塔及其出土文物,為研究南詔、大理國歷史、宗教、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崇聖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徵,有較高的知名度,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大理風景名勝區重要景點。寺內三塔博物館、唐建極銅鐘可供參觀。還有各種大理石、紮染等民間工藝作坊、攤點,形成了一條頗具民族特色的“大理石街”,為三塔旅遊景點增添了情趣。其南有著名的“三塔倒影公園”,可供人們留影紀念。夜晚三塔增設燈光照明設備,三塔更加光怪離奇,可供人們夜遊。
在一千多年前要建這麽雄偉壯觀的古塔,决非易事。相傳是采用建一層塔理一層土的辦法,建塔的土坡遠及十裏之外。1979年在對三塔維修加固時,曾在千尋塔內發現了寫經、經捲、銅鏡和金、銀、木、水晶等佛像,各種藥材共600餘件,對研究古代大理具有重要價值。三塔及其出土文物,為研究南詔、大理國歷史、宗教、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崇聖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徵,有較高的知名度,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大理風景名勝區重要景點。寺內三塔博物館、唐建極銅鐘可供參觀。還有各種大理石、紮染等民間工藝作坊、攤點,形成了一條頗具民族特色的“大理石街”,為三塔旅遊景點增添了情趣。其南有著名的“三塔倒影公園”,可供人們留影紀念。夜晚三塔增設燈光照明設備,三塔更加光怪離奇,可供人們夜遊。
三塔旁,原有規模宏大的崇聖寺。據《南詔野史》〈鬍本、王本)、《白古通記》等史籍記載,寺基方7裏,聖僧李成眉賢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銅40590斤,建於南詔第十主豐祜保和十年至天啓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費工708000餘,耗金銀布帛綾羅錦緞值金43514斤。
崇聖寺及三塔建成後,寺院保存較好。元武宗時曾“降聖旨”封釋覺性為住持僧,保護寺産,免徵糧稅。元代亦曾加以維修,使得“殿廡煥然復興,三塔峙立,金碧交輝,巨麗與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陽重修,亦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當時寺中有五寶:三塔、巨鐘、雨銅觀音、證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時,仍見崇聖寺前“三塔鼎立,……諾四旁皆高鬆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相對,勢極雄壯”,樓後為正殿,正殿後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據說,寺中的鴻鐘,為“建極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徑可丈餘,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裏”。“萬古雲霄三塔影,諸天風雨一樓鐘”,歷來為人所樂道。雨銅觀音,莊嚴靜美,細腰跣足,造型精美,為南詔遺物。然世事滄桑,巨鐘已毀於清,雨銅觀音毀於十年動亂,證道歌碑與佛都匾連同寺院一起,今已無存。
三塔建成千餘年來,飽經風霜,經受了歷史上多次強烈的地震。史載: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尋塔“裂二尺許,形如破竹”,後“旬日復合”。1925年地震,塔頂震落,殘破益重。建國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l961年將三塔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經國傢文物局批準,對三塔進行了精心維修。值得重視的是,在維修過程中,於千尋塔塔頂和塔基內清理出南詔、大理時期的佛像、寫本佛經等文物600餘件。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南詔、大理國時期文物中最豐富、最重要的一批。其中一尊金質造像,重1135剋,高0.24米。此外還有刻字銅片,佛經,各式銅鏡,各種藥物,如朱砂、沉砂、檀香、鹿茸、珊瑚、雲母等。三塔它似三支巨筆,把古城點綴得更加壯麗,使蒼洱風光增添了不少光彩。三塔歷來都是大理的象徵,是一群風格不同的磚塔。主塔千尋塔是平面四方形的唐代典型空心密檐式十六層塔,高69.13米,大致建於晚唐時期;南北雙塔均為平面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兩座的式樣完全相同,均為十級,高均勻42.4米,建於五代到南宋的大理國時期。兩塔與千尋塔鼎足而立,雄偉壯觀,渾然一體。近年來,在對三塔的加固維修過程中,清理出680餘件,文物,這是迄今發現的最豐富、最重要的一批南詔和大理國時期的文物這些實物,為研究南詔、大理時期的歷史、宗教、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
|
全稱: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
簡稱或俗稱:崇聖寺三塔,崇聖三塔,大理三塔,三塔
總體概況:
崇聖寺三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建築的一組頗具規模的佛教寺廟,位於原崇聖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勢。崇聖寺初建於南詔豐佑年間(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後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現寺的壯觀廟宇在鹹同年間已毀,衹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來。
崇聖寺三塔是大理“文獻名邦”的象徵,是雲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之一。1961年3月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組建築群距離下關14公裏,位於大理古城以北1.5公裏蒼山應樂峰下,背靠蒼山,面臨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組成,呈鼎立之態,遠遠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蒼洱勝景之一。
建造情況:
據《南詔野史》(鬍本、王本)、《白古通記》等史籍記載,當時崇聖寺與主塔建造時,寺基方7裏,聖僧李成眉賢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銅40590斤,建於南詔第十主豐保和十年至天啓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費工708000餘,耗金銀布帛綾羅錦緞值金43514斤。
建築組成:
崇聖寺遺址:
崇聖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蒼山一面,其山門距三塔主塔約120米,是南詔國第10代王勸豐右時(公元824—859年)所建,時為南詔國後期。南詔國中期崇佛之風興起,到勸豐右時已達極勝,佛寺遍于云南內,有小寺3千,大寺8百。經南詔之後的大理國,佛教較南詔更為發展。因此,大理國就有“佛國”、“妙香國”之稱。崇聖寺建成之後即為南詔國、大理國時期佛教活動的中心。崇聖寺所崇之“聖”為觀音。當時,大理地區對觀音崇拜極為勝行。
崇聖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底寬9.9米,現存高度69.13米,16層,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是中國現存座塔最高者之一,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築,造型上也與西安小雁塔相似,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塗面,每級四面有龕,相對兩龕供佛像,另兩龕為窗洞。塔內裝有木骨架,塔身內壁垂直貫通上下,設有木質樓梯,循梯可達頂層,從瞭望小孔中欣賞大理古城全貌。塔頂有金屬塔剎寶蓋、寶頂和金雞等,底部鑲嵌着鎸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鎮山川”四個大字,此為沐英後裔明代黔國公孫世階所書。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層,下層邊長為33.5米,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上層邊長21米,其東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鎮山川”四個大字即位於此,每字1.7米,筆力雄渾蒼勁,氣勢磅礴。塔下仰望,衹見塔矗雲端,雲移塔駐,似有傾倒之勢。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與主塔等距70米,南北對峙,相距97.5米,均為五代時期大理國所建造。兩塔形製一樣,均為10層,高42.4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外觀裝飾成閣樓式,每角有柱,每級設平座第4、6級有鬥棋,頂端有鎦金塔剎寶頂,華麗非常。每層出檐,角往上翹,不用梁柱鬥拱等,以輪廓綫取得藝術效果。塔通體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聖寺三塔佈局齊整,保存完善,外觀造型相互協調。大塔協領兩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時又襯托出小塔的玲瓏雅緻;小塔緊隨大塔,襯托出大塔的高大、雄偉。三塔佈局成鼎足之勢,高聳藍天,成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徵,是我國南方最壯麗的塔群。三塔與遠處的蒼山、洱海相互輝映,點綴出古城大理的歷史風韻,雖經歷了千年風雨剝蝕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無損。
建築風格:
三塔的建築風格,一般都說類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風格,表現了唐宋時期雲南與內地的密切聯繫,但是三塔又具有不同於內地塔的兩個特點:一、三塔層數均為偶數,而內地塔多為奇數。二、中原塔由基座嚮上直綫收縮,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較小,中部較大,外部輪廓呈麯綫。
保護狀況:
崇聖寺及三塔建成後寺院曾一度香火旺盛,元武宗時曾“降聖旨”封釋覺性為住持僧,保護寺産,免徵糧稅。元代亦曾加以維修,使得“殿廡煥然復興,三塔峙立,金碧交輝,巨麗與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陽重修,亦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當時寺中有五寶:三塔、巨鐘、雨銅觀音、證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時,仍見崇聖寺前“三塔鼎立,……諾四旁皆高鬆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相對,勢極雄壯”,樓後為正殿,正殿後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據說,寺中的鴻鐘,為建極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徑可丈餘,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裏”。“萬古雲霄三塔影,諸天風雨一樓鐘”,歷來為人所樂道。雨銅觀音,莊嚴靜美,細腰跣足,造型精美,為南詔遺物。然世事滄桑,巨鐘已毀於清,雨銅觀音毀於十年動亂,證道歌碑與佛都匾連同寺院一起,今已無存。
歷經千年滄桑和風雨剝蝕,崇聖寺毀於清鹹豐年間,西三塔卻巍然屹立。1925年地震,塔頂地震,塔頂震落,殘破益重。建國後政府對三塔保護十分重視,1978年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維修。這次維修中在千尋塔基座中發現了南詔、大理時期的佛教文物600餘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寫本佛經,其中有一尊金質觀音像,重1135剋,高24釐米,極為珍貴。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文物中最為豐富的一批,價值極高,為中外所矚目。這些發現,揭開了古代大理這個“佛國”的一道神秘面紗。
大理崇聖寺:
恢復的大理崇聖寺又名“三塔寺”,位於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3公裏處,這裏依山傍水、峰巒疊翠、環境清幽,真不愧為“靈鷲勝地”。融合了“禪宗”、“密宗”特點,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傳佛教為一體,與國傢AAAA級景區三塔公園珠連璧合,重現古代“皇傢園寺”輝煌,鱗次櫛比,氣勢磅礴,成為聞名中外的佛文化魅點。“佛都”增輝,光耀蒼洱。古代南亞、東南亞“皇傢園寺”著名的三塔崇聖寺,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權“南詔國”、“大理國”的“皇傢園寺”。
三塔崇聖寺始建於唐開元間(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尋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磚塔,共13層。稍後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都是10級。三塔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具有古樸的民族風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傢所宣揚的可以成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編》中記載:“世傳竜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竜澤,故為此鎮之。”
相傳古時修建三塔,采用墊一層土修一層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後,纔將土逐層挖去,讓塔顯現出來,故有“堆土建塔”與“挖土現塔”之說。建塔時所搭的橋,高如山丘,長達10餘裏。修塔時運力不足,還用山羊來馱磚,如今大理的銀橋村,古時稱為“塔橋村”。古藉記載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萬,耗四萬餘金,歷時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後,又建了規模弘大的崇聖寺。經歷代的擴建,到宋代“大理國”時期達到鼎盛巔峰。據《南詔野史》記載:崇聖寺“基方七裏,周三百餘畝,為屋八百九十間,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之規模。
南詔國時期的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驃國(今緬甸)國王雍羌和王子舒難陀,在南詔王異牟尋的陪同下到三塔崇聖寺祈拜敬香,因而崇聖寺三塔成為東南亞、南亞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國時期,大理國第一代國王段思平酷愛佛教,《南詔野史》說段思平“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公元1056年,星邏(今泰國)國王耶多曾兩次到崇聖寺迎佛牙,大理國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贈。由於大力倡導,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國二十二代國王中,有九位出傢到崇聖寺當和尚,他們分別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壽輝、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竜八部》中段譽之父)、第十六代王段正嚴(也是《天竜八部》中段譽)、第十七代王段正興。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聖寺出傢。這些國王固然也酷愛佛教,但主要是在爭奪王位的鬥爭失敗後的一種出路,因而史書上有“遜位為僧”、“避位為僧”的記載。明代傳抄的大理國時期的佛教經典《大灌頂儀式捲》,就記載了國王舉行灌頂儀式的復雜場面,這麽多國王出傢,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獨有的奇特現象。因而,吸引了內地香客和東南亞、南亞香客到崇聖寺“朝聖”,崇聖寺成了東南亞、南亞推崇的“皇傢國寺”。
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載:“是寺在(蒼山)第十峰下,唐開元中建,名崇聖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鬆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對勢,極雄偉。樓中有鐘。極大,徑可丈餘而厚及尺,為蒙氏(南詔)時鑄,其聲聞可八十裏。其後為正殿,殿後羅列諸碑……其後為雨銅觀音,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餘……自後歷級上,為淨土庵等。”明代崇聖寺以五大重器著稱於世: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元代高僧圓護手書的“佛都”匾、明代三聖金像。香火更旺,裴聲於南亞、東南亞。(選自《大理崇聖寺三塔》官方網站)
大理崇聖寺被毀的原因和恢復重建:
一千多年來,三塔經歷了風雨剝蝕和多次強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顯示了古代大理勞動人民的智慧。公元1056年(丙辰年)農歷五月初六大理發生大地震,史籍載:“城廓人廬盡圯,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復吉,安然無恙”。後面兩座小塔被震斜,至今斜立,蔚為奇觀。《大理縣志》記載:“丙辰之變盡毀,惟三塔巋然尚存”。說明崇聖寺經強烈大地震和經歷戰亂與浩劫毀於晚清,十分可惜。
1994年10月,成立了崇聖寺三塔文物保護管理所,隨後又組建了三塔公園。在“建設民族文化大州”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指導下,省、州、市文化部門對三塔公園進行科學規劃,自籌資金,投入8000多萬元恢復重建了一批精美的歷史文化景觀——重鑄南詔建極大鐘(復建鐘樓),重鑄雨銅觀音(復建雨銅觀音殿),展稀世畫捲——《南詔國史圖傳》、《張勝溫畫梵像捲》,置寶鼎,銘三塔歷史,建三塔文物陳列館、夜景燈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逐年緑化、美化景區,植樹20335株(其中珍稀樹種687株),種植草坪140000平方米,緑化面積達90%以上。公園面積由85畝擴大至400多畝,成為服務功能齊全,緑樹成蔭,花鮮草茵,環境幽雅的大型文物保護單位和獨特的文化旅遊公園。2002年10月,為整合大理旅遊資源,州、市政府决定成立大理旅遊集團,三塔公園隸屬該集團。三塔公園為創三優景區,大力推行現代化企業管理,開展升級達標工作,2003年榮獲國傢4A級旅遊風景區證書,2004年通過ISO9001-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係認證。成為國傢級風景名勝區。
2005年4月崇聖寺大規模恢復重建竣工,結束了崇聖寺三塔近百年來“有塔無寺”的歷史,形成了塔寺輝映的美景。崇聖寺的規劃佈局以保護三塔為核心,源於歷史,超越歷史,藉鑒了國內外著名寺廟佈局的特點,集唐、宋、元、明、清歷代建築特色之精華,按主次三軸綫,八臺九進十一層次進行規劃建設。整個仿古建築群落占地600畝,建築面積20080平方米,總投資1.82億元。主軸綫上依次建有大鵬金翅鳥廣場、山門、護法殿、彌勒殿、十一面觀音殿、大雄寶殿、阿嵯耶觀音閣、山海大觀石牌坊、望海樓。中軸綫兩旁和次軸綫上建有法物流通處、方丈堂、客堂、齋堂、羅漢堂、千佛廓、祖師殿、佛教研究院。寺內塑像以《張勝溫畫捲》、明代梨廣修所塑的“五百羅漢像”和三塔出土文物為藍本創作而成,融合了“禪宗”、“密宗”的特點,形成獨特的大理雕像風格。寺內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銅澆鑄而成,用銅千餘噸,其中599尊(件)為貼金、彩繪,創全國之最。各種造像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堪稱雕塑之精品。寺內建築主體以鋼混結構為主,鬥拱門窗及細部裝修采用優質的紅椿木精雕細鑿,中軸綫建築采用最高規格的金竜金鳳和璽彩,兩次軸綫采用莊重典雅的旋子彩,廊閣內院采用活潑詼諧的蘇式彩,整個建築起伏跌宕,錯落有緻、金碧輝煌、氣勢磅礴,而又不失民族特色;木雕藝術如《張勝溫畫捲》長捲、佛本身的故事、觀音十八變等,格調高雅,獨具匠心,堪稱珍品;石雕藝術形態各異、活靈活現。整個建築、彩繪、雕塑風格與寺內清新秀麗的緑化美化,熣燦耀眼的燈光藝術相融合,營造出崇聖寺濃厚、莊嚴的佛教氛圍,堪稱現代佛教寺院的典範。
當代香港著名武俠小說作傢金庸在《天竜八部》“釋名”中寫道:“這部小說以《天竜八部》為名,寫的是北宋時雲南大理國的故事。天竜八部,這名詞出於佛教。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嚮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竜八部參與聽法”。“天竜八部”包括八種神道怪物,以“天衆”和“竜衆”為首;這恰好是大理國畫工張勝溫所繪的著名畫捲《大理國梵像捲》中的重要內容。而小說中描述的“天竜寺”就是輝煌的崇聖寺。(選自《大理崇聖寺三塔》官方網站)
崇聖寺三塔交通綫路
市內交通:大理距三塔1公裏,從大理古城可以步行前往,衹需半個小時;在下關則需要乘坐旅遊班車。
大理崇聖寺三塔景點門票: 121元/人 |
|
【崇聖寺三塔】 中國西南地區著名佛塔。位于云南大理縣西北原崇聖寺前。三座塔作三角形排列。大塔為千尋塔,建築年代有唐貞觀六年(632)、開元元年(713)與開成元年(836)諸說。但原崇聖寺銅鐘有“建級十二年建鑄”的紀年,可能建於南詔晚期。為密檐式空心磚塔,方形16層,高69.13米。塔身每層正面開券龕,內置石雕佛像,塔頂有銅製覆鉢、相輪,塔剎在1925年地震時震落。南北兩座小塔建於五代。為10層八角實心磚塔,各高42.19米。塔身表面塗有一層白色泥皮,雕有各式花紋,各層分別有券龕、佛像、蓮花、瑞雲、花瓶等雕刻作裝飾,兩塔頂各有三個銅製葫蘆。1978和1980年重修時,在塔中發現南詔、大理時期文物600餘件。(暢耀)
(崇聖寺三塔(雲南) |
|
|